开高健作品分析
【生卒】:—【介绍】: 日本“作为人”派*作家。年毕业于大阪市立大学法律系。在大学读书期间,为了生计,从事过多种工作。大学毕业后,曾一度于一家洋酒公司宣传科任职,负责发行广告杂志。开高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时代。年在《新日本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恐慌》,使他名声雀起。年,他的《裸体的皇帝》又获芥川奖,从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还有《巨人与玩具》()、《日本低级歌剧》(),后来他还创作了《放光的暗夜》()、《夏日的暗夜》()、《耳朵的故事》()等不少较有影响的作品。开高健曾表示,他的创作要走一条和“一般的日本小说家相反的路”,“躲进自己的内心,步步深掘下去的那种文学已经结束,只有不断朝相反的外向性文学才有生存的出路。”他的创作中有一条明显的“朝外”探索的轨迹,那就是从各个方向超越传统的个我文学。一是主题的哲理性追求;二是取材范围的扩大;三是表现手法的大胆拓新。《恐慌》以某地发生严重鼠害为题材,具有多层的主题寓意:揭露官僚主义、阐发个人与组织的矛盾、人的多重异化。这部成名作包含了开高健文学的各种因素的萌芽。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主题再现于《流亡记》()中,异化主题体现在《巨人与玩具》中,人的社会化和对人性的扭曲再次出现在《裸体的皇帝》中。他追求非单一的、多层次的主题开掘,体现在他善于借异国题材、题目,写本国现实之意上。《恐慌》对加缪*的《鼠疫》*的借鉴,《日本低级歌剧》()对布莱希特的《低级歌剧》的借鉴,都是这方面的例证。这种承接前人却又富于个人独特见解的创作手法和特征,一直到年的《光辉的黑暗》中仍有体现。年代以后,他的“外向开掘”以向纪实性大学靠拢的形式出现。他多次到日本各地采访,甚至作为特派记者前往越南采访。《日本人的游玩场所》()、《东京即景》()是描写日本时代风情的纪实性篇什,《民越少年拂晓死去》是对越战的报道。在使用纪实性文体写作的同时,他为在新的条件下丰富作为虚构的小说艺术的感染力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走出一条通向未来的文学发展之路,是开高健不断试图用实践予以回答的问题。

黄庭坚《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原文】江水西头隔烟树①,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②。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③、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④,又还是、秋将暮。【注释】①烟树:指被烟雾笼罩的树林。②阑住:拦住。③算:即估量,此为想来想去之意。④直饶:口语词,即尽管、即使的意思。分付:指交付。【译文】立在西头朝着东边眺望,视线被烟雾笼罩的树林隔断,因此,我不能看见从江东路上走来的情人。我思来想去,只能在梦中一次次地相会,才不会担心被江水拦住。我在灯光下写了许多书信,但是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替我传信的人。尽管我很想要鸿雁传书,但是,如今已经是临近秋末,来不及了。【赏析】黄庭坚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被朝廷贬谪到西南之地。黄庭坚作为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只因为立场不同,就被贬谪至涪州别驾,来到黔州等苦寒之地安家。词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这首词。这首词以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位女子)自诉衷情的口吻,披露了他(她)思念情人不能自已的款款心曲,缠绵委婉,一往情深。这种纯真质朴的情愫,深深打动了古往今来的读者。它的感人力量来自主人公思慕寻觅意中人的执着,这种执着又是通过层层波折表现出来的。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饱尝相思之苦的人想要见情人,却受到重重阻挠见不到的情景,词作刚落笔时,就用“江水”“烟树”等指代自己与情人见面的拦路虎,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依然未能停止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只是因受到阻挠而平添了许多忧愁。词人在下片中描写了主人公在灯光下认认真真地用笔写着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因为见不到,所以宁愿在梦中相会,可是,梦总是充满虚幻,梦里有多么美好,现实就有多么残酷。主人公很想要快点和情人建立联系,于是熬夜写了许多信件,只可惜自己的满腔思念之情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忙传递出去,这又使他(她)陷入更加悲伤的氛围中。通过“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这几句词,词人将一个痴情女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词词句拒绝浮夸,显得素朴无华,却情真意切,俚而不俗。这种风格可追溯至《花间集》中韦庄词的风神情韵,它既有民歌的率真纯朴,又有浸润了文人词的含蓄优雅。如此词以“江东路”代人,更是别具一格;“梦来去”化用岑参诗的意境,读来风情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