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初三作文

人在旅途中作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全民阅读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2-12 13:01:18

人在旅途中作文篇1

内容摘要:文人自古就和旅行结下了不解之缘。浩浩几千年的人类文学史有很多都是在旅途过程中写下的。徐以旅途的见闻和感受、旅行地的风俗习惯等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作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小说。旅行是徐的存在方式,他要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寻找生存的“牧场”,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

关键词:徐 漂泊 想象与建构

文人自古就和旅行结下了不解之缘。浩浩几千年的人类文学史有很多都是在旅途过程中写下的。在旅途中,李白写下了“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豪迈诗篇,陆游写下了“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的哲理体悟;《儒林外史》写马二先生畅游西湖、《歧路灯》写谭孝移进京一路的流览、《三宝太监西洋记》写郑和眼中的西洋景观、《西游记》写唐僧师徒西去取金、一路游览的故事……,在西方,许多作家同时也是旅行家。毛姆一生酷爱旅行,足迹遍布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国、南太平洋岛屿、以及俄美等国。在旅途中,他写下了《颤叶集》。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一生都是在旅行中度过的。他的旅行小说《迷途的姑娘》、《亚伦的藜杖》、《袋鼠》等深受读者的喜爱。可见,旅行产生文学,文学推动旅行的发展。

旅行小说隶属于游记,是游记的一种。《辞海》对“游记”有如下解释: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1]2239朱德发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给予“游记文学”以更广泛的意义:“传统的纪游文学体式主要是散文、歌、辞赋,基本上只供少数人的高雅享受;现代的纪游文学载体不仅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纪游的散文体、诗歌体和词赋体,而且还出现了纪游小说、纪游电影、纪游性特写和纪游性报告文学等,它们不再是少数人可以享受的文学,而是可以供全社会人来阅读欣赏。”[2]14由此看来,游记文体发展到现代已逐渐脱离了原来的高雅文体的范畴而变成一种更加通俗的、大众化的俗文体了,其范围也更加广泛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学界又以旅游文学对其定义之。如蒋益在《论旅游文学的特征》一文中指出,“旅游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有四:一为勾划行踪;二为状物;三为考察比较分析,以求所见者真,所闻者实;四为审美,以作者的审美活动与审美体验感染和引导读者。因此,凡具纪游、状物、探究、审美四特征的文学作品均应归入旅游文学的范畴。”[3]冯乃康则认为,“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4]15都可称旅游文学。本文所论述的旅行体小说感恩祖国的作文是指作家以旅途的见闻和感受、旅行地的风俗习惯等为题材所创作的反映作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小说。

徐一生漂泊不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曾到过宁波、上海、北平、巴黎、伦敦、重庆、美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穿梭的行旅中写下了许多旅行体小说。《百灵树》中,我们见证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和先晟的凄美故事;《阿拉伯海的女神》中,我们见证了地中海的梦幻世界;《荒谬的英法海峡》中,我们见证了英吉利海峡上的“世外仙岛”;《江湖行》中,我们随着主人公周也壮在城市与乡村、高原与河海中流浪;《吉卜赛的诱惑》中,我们随着吉卜赛女郎在欧洲、美洲各地游荡……旅行是一种空间的位移,是从一种空间向另一种空间的过渡,当旅行者由熟悉的空间位移到陌生的空间时,陌生的环境会让旅行者产生一种孤独感。徐一生多次旅行,对旅行颇有见解,在《谈旅游》一文中,他将旅游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被动的旅行是因为生活所迫,或者是环境需要;主动的旅行则是自发地想到那里去玩玩。也还有偶然的与意图的分别,偶然的则是兴趣所至,一时发兴,一个人或偕二三游伴,去作一次旅游,意图的则往往是对某地某景,慕名已久,处心积虑地想去观光一次。”[5]271-272在徐看来,他自己因“一生为生活折磨驱赶”,“大部分远地的旅行都是被动的,被动的旅行实际上只可说流浪”[5]272因此,读徐的旅行小说,我们往往有一种人在旅途的漂泊感,这些旅行小说的背景就是一个“流动的世界”,一节车厢或一艘轮船,随着它们的徐徐向前,一段新的旅程开始,一个新的环境展现在眼前。《吉卜赛的诱惑》里,吉卜赛民族永远处于一种“人在旅途”的漂泊状态,他们的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在有“世界罪恶的渊源”之称的马赛邂逅了美丽的吉卜赛女郎潘蕊,一见钟情。“我”决定结束孤独的漂泊之旅,带潘蕊回中国定居,结婚生子。当“我”和潘蕊从马赛回到中国后,“我”发现潘蕊在中国的生活并不快乐,于是,两人又一起回到马赛。然而,在马赛“我”也不快乐。“我”意识到“浪迹天涯”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于是,“我”带着潘蕊开始了没有终点的人生长旅,在世界各地流浪,我和动物的故事作文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穿梭。读者也跟着他们从欧洲到美洲,从马赛到中国,从中国到维也纳,从维也纳到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长途之旅。

周也壮的一生写尽了人在旅途的孤独与漂泊。父母相继去世后,我失去了家的庇护,不得不踏上流浪的征途。当“我”想结束长途旅行,回归乡村过父辈曾拥有的生活时,葛衣情的毁约退婚,她的“我要嫁一个读过书的人”的遁词,彻底地斩断了主人公的归途,他开始了新的旅途,流浪在都市里。然而,都市也不能如他所愿去接纳他。于是,主人公流落到江湖,随老江湖们流浪卖艺,到处漂泊。从乡村往都市的迁徙是一种生存空间的迁徙,在这种迁徙过程中表现出的是生命实体的悬浮无根的漂泊感,漂泊即是一种无家可归的存在状态,漂泊的每一步,对于生命而言都是一次历险,都是一段未可预料的前程。因而,在漂泊的行旅中,生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就凸现出来了。

旅行是一种遭遇,一种他者眼光与陌生现实的遭遇。“是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作家在旅行中接触外国文学、外国社会和外国风土人情,然后以这些题材撰文介绍或创作文学作品,对国际文学交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6]876所以,旅行就是越出本土的视域来看外部世界,而旅行文学不过是对这种看的记录。旅行又是一种时空穿梭,旅途中,时间与空间有着复杂的意义。时间维度在旅行文学中常常会切入历史层面,构成旅行家自身的传统时间层面与所到之处的当下时间层面的纠结。旅途中的空间转移不但有地理形态的骤变,而且有人文环境的巨大反差。当旅行者来到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时,强烈的时间交错和空间位移,必然会让旅行者感到震惊、陌生。对此,梁启超深有体会,“从内地来者,至香港上海,眼界辄一变。内地陋矣,不足道矣。至日本,眼界又一变。香港至上海陋矣,不足道矣。渡海至太平洋沿岸,眼界又一变。日本陋矣,不足道矣。更横大陆至美国东方,眼界又一变。太平洋沿岸诸都会陋矣,不足道矣。此殆凡游历者所同知也。”[7]52这种震惊来自于旅行者对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自觉对照,两者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旅行者对自己所属文化及其身份的深刻体认和反思以及对异质文化的想象与建构。

《荒谬的英法海峡》中,那个人人平等、个个自由、没有战乱、没有纷争的乌托邦世界也主要是以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思想观念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在这个小岛上,领袖是由大众领导并且指挥的;人民可自由选择离开或留下,军队是国家的;每个人都必须工作。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以劳动为光荣。这样高福利的国家在人类社会上是不存在的,这是作家在旅途的过程中对异质文化的一种想象与建构。《吉卜赛的诱惑》中,徐为我们建构了一种超越一切羁绊与束缚、灵魂与精神同样自由的生活模式。“我”本是一个异国的游子,由于爱上潘蕊,滞留马赛。当“我”带着“在爱的世界里,地狱永远是天堂,北极也是赤道”的信念与潘蕊一起回国后,潘蕊竟失去了笑容,因为除了爱以外,她还需要马赛的生活,需要在社会上做事,需要在人前有所表现,需要掌声、叫好声,于是,“我”决定把这美丽的花朵送回原处,永远看护她,陪伴她。当“我”和潘蕊两人一起回马赛之后,“我”在她面颊上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光彩。潘蕊的应酬一天天繁忙起来,但“我”的心里痛苦也越来越增加,日子在无可奈何中消磨。最后,我们放下一切束缚与牵绊,自由自在地在天涯旅行,实现了灵魂与精神的真正自由与超脱。

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和旅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远祖就是在旅行迁徙中繁衍生息书写人类历史的。一部《圣经》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一幅“人在旅途”的漂泊画卷。亚当和夏娃的子孙繁衍于世,他们便开始了不停地迁徙,寻找家园的旅程,从亚伯拉罕到摩西,犹太先祖们出走,漂泊于沙漠旷野,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书写人类的历史。徐一生都在旅行,在《彼岸》中,他宣称:“我只是一个孤独的旅人,在寂寞的旅途中,寻找一个可以互相寻求了解的人,也就是寻找一个角度与资质相同相近的人,谈我的所受授的经验与感觉以及想象。”旅行是徐的存在方式,他要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寻找生存的“牧场”,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朱德发.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M].山东友谊书社,1990.

[3]蒋益.论旅游文学的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4]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徐.谈旅游:徐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6]王先需、王又平.文W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梁启超.新大陆游记[J].新民丛报临时增刊,1904(2).

(作者介绍:余礼凤,文学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人在旅途中作文篇2

可能我们都无法体会前往拉萨的朝圣者们,一路磕头、一路吟唱时心中的虔诚和富足。泥水满身方向却愈加坚定。他们不仅唱给神听,也唱给和他们一样的同伴听。他们的吟唱里有神性的灵光,也有人性的灵光,那是相互慰藉、相互支撑,在这漫长的旅程当中。

旅途,也许它不单纯是我们脚下实实在在的路;旅途可以是一路的风景,即便那风景只是一曲随处可见的清流、一片俯拾即是的落叶。只要一路上有人同行,便不再觉得孤独,而对一个只身在旅途中的浪子、一个在冶红妖翠烟柳画桥之中把玩着寂寞的过客而言,旅途陡然变成一路的追寻。追寻在拥挤的陌生人群里,其中,一个甜美的笑容,一个一闪即逝的温暖眼神,或一首往昔听过的歌曲,都能令人欣慰不已。

17岁的夏天,我只身来到杭州,一张地图、几枚硬币便往返在公共汽车的各个站点和西湖的各个景区。临行前,父亲说:“这是对你的一次锻炼。”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不怕迷路,真的。现在的交通和通讯这么发达。想要迷路都是一件难事。然而,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自古繁华的钱塘,我的步履却那么的匆匆,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走这么快,仿佛想要快一点穷尽这段旅程。路上的行人各自忙开来,拍照的拍照,排队的排队,没人会停下来注意到我。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就在这时,忽然,几个穿得极清爽的女孩骑着自行车,迎着西湖的和风缓缓驶过,一路地高唱:“西湖的水,我的泪……”我突然停了下来,细听那渐行渐远的歌声,不甚曼妙,那一刻我却热泪盈眶。那些女孩不会知道,她们的歌声像一群快活的精灵,在这样一个夏日里,给另一个陌生女孩的心带来了亲切感,使她不再孤独。

可能是人在旅途,一切的心绪都会变得敏感起来,任何细微的似曾相识感都会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位,都会让人莫名地感动。那种感觉,和三毛“在以色列的一家餐馆里,听到那首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词、齐豫唱出来的《橄榄树》”的感觉,应该差不多吧。

还记得有一次,去外地参加作文比赛。分到同一宿舍的,也是“外地”的女孩子。晚上躺在床上,关了灯都有点想家,睡不着觉。突然,一个女孩提议说:“我们唱歌吧,一个一个轮着唱。”于是她先开始,唱的是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大家顿时安静下来,听那在夜里低低的异常清亮的声音,这声音有一种安抚的亲和力,有几个地方稍稍跑调了,但没人在意,因为大家都觉得唱得很好,教人感动。

那晚的歌声,也许是那次旅行中最大的收获,甚至珍贵于证书、奖杯。第二天我们便打点行李各自准备回家,临行前她们都已经开始“小季小季”地叫我,不知为什么却没人留下任何联系方式。现在想想,再见面是极小的概率,就像直线相交之后便彼此走失。相信可能在某一个夜晚,蓦然又想起她们模糊的脸来,想起那一夜躺在床上唱过的歌。

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有孤独、压抑的时刻。这一个冬季,我整日地自锁在书房里,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个雨天发短信给朋友,内容幼稚得可笑:“站在窗前清唱一首歌,好吗?我会听见的。”片刻朋友回短信过来:“知道是什么歌吗?山风溪水,篝篝炊烟,热汤木桌缺了谁……”我会心一笑,望着窗外的飘雨,想着雨幕的那一端,也有一个人,听着雨,为我轻轻地吟唱,心里便不再烦躁。取而代之的是勇气、温暖,是青春岁月里特有的浪漫和神经质。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感动过的故事看过的书经过的地方/遇见的朋友想念的远方流过的泪光/听,是谁在唱歌/还是我心里的盼望/听,是谁在唱歌/是我对谁呼唤。”在旅途上我们听别人唱歌,也唱歌给别人听,以此相互慰藉。这样一种看似疏远却无比贴近的交会方式,甚至不需要停下来说声谢谢,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倾听、感动和会心一笑。

呵,那每一个在我的旅途中唱过歌的人。

人在旅途中作文篇3

  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本我经常读的一本好书——《读者》。

  可以说,《读者》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写得非常好,都是众多篇文章中的精华。

  《读者》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有名人作文,名人轶事,现今社会,知识窗,人世间,人在旅途……。可以说,应有尽有。

  最使我感动的一篇文章题名为《血色母爱》,这篇文章使我感动地,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篇文章就是在《读者》这本书中读的。

  《血色母爱》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对儿母女去滑雪,在她们玩得十分愉快的时候,却不幸遇上了可怕的雪崩。由于她们穿的都是银白色的滑雪服,当营救人员赶来救助的时候,却由于漫山遍野的雪白色而无法找到她们。为了引起营救人员的注意,呼唤他们前来搭救她可爱的女儿,这位伟大的母亲毅然用石头割破自己的动脉,鲜红的热血顿时染红了一大片雪地。营救人员终于发现了那片血迹,找到了她们,并将她们救了出去。

  女儿是救活了,而这位母亲却永远地睡着了。关键时刻,这位伟大的母亲把生的希望给了自己可爱的女儿,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女儿的生命,谱写了一首美丽的《母爱之歌》。

  说实话,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整个身心都被深深地震慑了。我震惊一位母亲在孩子遇到困难之时竟然能做出如此惊人的事情。面对这类紧急情况,能有几个孩子能将生的希望给予母亲?有谁愿意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母亲的安全?这篇文章也同时使我想起了我亲爱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为我做的点点滴滴。她不仅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既给予了我强健的身体,又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

  总之,我非常感谢《读者》。是《读者》在我人生的漫长旅途中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启示。

  啊!《读者》!你给了我无尽的知识和无穷的启迪,将使我获益终生!你将会是我一生的知音,永远的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