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初三作文

夏草美文网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3-23 01:09:10

荷包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 现代南方方言如粤语、客家语和闽南语中常用荷包指代钱包。 基本介绍 中文名:荷包类属: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佩带方式:随身佩带造型:圆形、方形等图案:花卉、鸟兽、山水等别名:荷囊用途:装零星物品 荷包简介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所谓“荷囊”,即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因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只能贮放在这种袋里。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囊”之称。如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的一件,以羊皮为之,呈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带,以备挂佩。现存最早的囊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荷包汉代以后汉代以后沿袭其俗,《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曹瞒传》:“(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细物。”《晋书·邓攸传》也记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囊。由此可见,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囊。在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囊”。这种饰有兽头纹样的囊形象,在山东沂南一汉墓画像石上还可以看到:中室北壁的东段,画分上下两格,皆刻人物故事。下格中的两人皆戴着布纹的帽子,用带结于头后,衣袖皆捲起,腰束带。其中左边一人加束革带,从右腰革带垂下一虎头纹佩囊,佩囊比较大,做工也精緻,还绣有花边。中室北壁西段的上格亦画有相同的一荷包,不同的是人物佩带的方向不一样,是从左腰革带垂下一虎头纹佩囊。汉服南北朝至南北朝时,佩囊制度正式确立,人们所佩的囊,并非全用皮製,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囊的名称。《隋书·礼仪志六》:“(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至隋代则专施于良娣以下命妇,以别嫔妃的兽头囊。《 隋书·礼仪志七》:“良娣,鞠衣之服,银印钮,文如其职。佩采玉,青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兽爪囊。余同世妇。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铜印环钮,文如其职。佩水苍玉,艾绶……兽爪囊。” 兽爪囊,囊之一种,简称“兽爪”或“爪”,是织有兽爪纹样的小型佩囊,北朝官吏常佩于腰际以盛印绶。唐代唐代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据《朝野佥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刀砺袋,鱼形袋,新、旧《唐书》称之为“鱼袋”、“蹀躞七事”。“七事”即佩刀、刀子、砺石、契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物。蹀躞七事应是后来的“七事荷包”(《歧路灯》第七十八回)的前称。唐代妇女尤其喜欢佩带荷包。荷包大多为圆形,上有不同的纹样。佩挂囊的妇女形象,大多身穿胡服,腰束革带,打扮成西域妇女的形象,但腰部一般都有佩挂的荷囊,如西安南里王村韦墓线雕石刻、唐李重润墓和李贤墓壁画中的侍女。敦煌壁画唐代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带荷囊的习俗,如敦煌壁画中唐第窟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中,便能清楚地看到有两个少数民族人物的腰上挂有荷囊,而且所製作的荷囊都很有特色。如第一排中的单腿跪地、正作割鼻状者,其左腰上挂一心形荷包,看上去就像是一朵云彩。第二排中双手用刀插胸者的左腰上挂一花腰形荷包,颜色为白底湖蓝色边。这两个荷包看上去都非常精緻,做工非常考究。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吐蕃使者身上所佩带的荷囊,也反映了当时的习俗。据考,唐宋时期作为饰物随身带的“鱼袋”、“龟袋”还多是盛物的口袋。荷包成为珍贵佩饰物当缘始于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降诞》:“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寮有献承露囊者。”杜牧《过勤政楼》诗:“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承露囊,即荷包,由眼明囊演变而来(眼明囊之俗:古俗农曆八月初一凌晨,妇女以彩帛之囊盛装树木花草上的露水,相传以此洗眼,能使人一年之内保持目明)。百官献囊名曰“承露囊”,隐喻为沐浴皇恩。民间仿製为节日礼品相馈赠,用作佩饰,男女常佩于腰间以盛杂物。杜牧新疆克孜尔石窟第窟壁画中,有画于公元~世纪的一身龟兹贵族供养人图像,其腰部束带,上挂短刀,同时佩带鸡心形荷囊。该图现存德国柏林。敦煌五代第窟东壁《回鹘王礼佛图》中,回鹘王腰带上也挂有很多东西,其中所挂的荷包造型别致,像葫芦型,但上口呈喇叭状,底部呈圆形,上大下小。颜色为白色,可能是褪色所致。同时期、造型相同的荷包在榆林窟第窟甬道里也有,同样见于回鹘贵族礼佛图中。又如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窟供养人图像中,八身回鹘供养人的右侧均从腰带上垂下一荷囊,荷囊的最上端有一珠子。荷囊的样式和大小都相同,但色彩不一。这幅画现存德国柏林。称谓考“荷包”这一名称,出现在宋代以后。《通俗编·服饰》说:“《能改斋漫录》载刘伟明诗‘西清直寓荷为橐’,欧阳修启以‘紫荷垂橐’对‘红药翻阶’,皆读之为芰荷之荷。今名小夹囊曰荷包,亦得缀袍外以见尊上,或者即因于紫荷?”这是将宋代紫荷疑为荷包。袁枚《随园随笔》下有“紫荷非荷包”辨其非。在元杂剧及明清笔记小说中常见有这种提法。所谓荷包,实际上就是以前的荷囊、旁囊及囊。清汪汲《事物原会》记称:“晋《舆服志》:文武皆有囊缀绶,八座尚书则荷紫,乃负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谓囊曰荷包本此。”元代民间也流行佩带荷囊,如敦煌壁画元代第窟甬道的蒙古族供养人画像,前面二人腰部两侧便垂有荷囊。明清时期,清代皇帝在年终多用荷包赏赐给大臣。《啸亭续录》就记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清代刺绣荷包荷包在明清时,也叫“茄袋”、“顺袋”。《金瓶梅》第三回:西门庆“便向茄袋里取出(银子)来,约有一两一块,递于王婆子,交备办酒食”。这是按宋朝人的称法。《宋史·舆服志》谓金主法物有玉带及皮茄袋。《歧路灯》第二十四回:“绍闻从顺袋掏出一封书子,递于夏逢若。”清代荷包有大量实物传世。通常以丝织物做成,上施彩绣。因製作荷包的质料、造型各不相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有的造型上小下大,中有收腰,形似葫芦,所以称之为“葫芦荷包”。有的被做成鸡心形,上大下小,俗称“鸡心荷包”。在一些大、中城市,还有专门生产这种饰件的作坊。如《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菸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北京《竹枝词》云:“为盛菸叶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葫芦。”除荷包以外,清代男子在腰间还挂有褡裢、扇套、香囊、小刀、眼镜盒等物品,既有装饰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妇女佩此者,比较少见,一般多在衣襟处挂上一二件小型饰物,如耳挖、牙剔和小毛镊子之类。香囊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的改变以及人们文化心理的变化,如今荷包在城市里已经成了人们的收藏品,只是在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流行。布依族青年结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耍荷包”。荷包文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可供欣赏的民间艺术品,还有丰富且深刻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家家吃粽子、门上悬挂艾草和菖蒲、小孩身上要佩带荷包和拴挂五色丝线,还有赛龙舟饮雄黄酒、纪念屈原等等。这幺多项习俗除了纪念屈原和吃粽子外,其余的都与驱鬼邪有关。绣荷包中国的刺绣闻名海内外,它伴随着“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而产生,适应着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刺绣的品种遍及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刺绣的内容几乎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透过那一幅幅精功密緻、鲜艳美丽的图案,人们可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淳美之情。在众多的刺绣工艺中,最突出的要数绣荷包了。山西很早就有种植棉麻的传统,从西北高原到晋南盆地,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妇女们既是参加劳动、料理家务的能手,也是纺织刺绣的巧手。农村少女从十多岁就开始练习绣花,母亲、祖母自然是她的启蒙老师。冬天漫长的夜晚,春秋闲暇的时节,她们都会操起针线、布料,描红绘绣,母女、姊妹之间通过刺绣形成一种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当芳龄来临,每个姑娘都在编织着自己的梦,这些梦是情和意的交织,是理想与现实融合,伴随着女儿们度过最富激情和才智的豆蔻年华。她们凭藉着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把这些彩色的梦记录下来,绣成荷包,诸如钱袋、扇袋、镜袋或香包之类,送给自己的情人。一个小小荷包,寄託了绵绵无尽的情意,它美丽而又纯净,含蓄而又明朗,既是女儿的秘密,也是富有代表意义的人类共同的感情。在女儿怀春、恋爱、定情、成婚的过程中,这些普通的物件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荷包虽小,却把所有的情和爱、思与恋全都“包”在了里面,成为富有民俗象徵意义的精品。假如你漫步在晋西北黄土高原,在绿草丛生的沟沟里,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上,都会听到清脆悠扬的歌声,把人带到那淳朴秀美、深厚壮丽的艺术世界,这便是绣荷包端午节挂荷包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硃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端午节挂荷包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趋精緻,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囊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徵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端午节挂荷包山西民调山西着名的民间小调《绣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三月桃花开,情人捎书来,捎书书,带信信,要一个荷包袋。这种民歌的曲调只有两句,歌词有一定的程式,但内容上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增删。这首歌以情人捎信写起,到买针线,选绸料,剪花样,再到刺绣,叙述了绣荷包的整个过程,绣花的内容也密切联繫着周围的生活,表现了主人公特定的内心情感:一绣一只船,船上撑着帆,里面的意思情郎你去猜。二绣鸳鸯鸟,栖息在河边,你依依,我靠靠,永远不分开。歌中取象寄情,一会儿情意绵绵,表达了对情人的爱恋,一会儿又带点凄婉,诉说别后的思念。最后唱出内心的企盼:“收到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来。”一个小小荷包成为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成为纯洁、坚贞爱情的象徵。所以男青年收到这份非同寻常的礼物,哪怕远走天涯,或是上工劳动,都佩戴在身上,格外爱惜和珍重。山西民间绣荷包的形式很多,大多是实际套用的。荷包的形状和大小,则根据所装物品的样式而定。如小镜袋为圆形,眼镜袋为椭圆形,摺扇袋为长方形等。这些民间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热情和联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图景化成刺绣画面。荷包的花纹各种各样,有繁有简,如“蝶恋花”、“鱼戏莲”、“凤穿牡丹”、“麒麟送子”、“喜鹊登梅”、“榴生百子”,这些图案非常含蓄地传达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奥秘。香包在民间荷包中,占相当比重的是香包,香包里装有香草之类的药品,包面上绣制着“五毒”,即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它原是五月端午的节令物品,为了防止各种毒虫猖獗,侵害人体,人们相互馈赠,挂在衣襟或帐勾上,以避除“五毒”。就形状来看,有虎形的,鸡形的、如意形的、寿桃形的、编幅形的,以取意于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富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础的绣荷包,在民间文化中,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射荷包节日里,景颇族的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细绒吊在竹竿上,用树枝左右摇动,让小伙子射击,谁先射中荷包,就把水先洒到谁的嘴边。荷包里一般装有一个硬币、几粒穀子和几粒装饰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徵。关于荷包的歌《绣荷包》歌词歌手:未知小小荷包双是双线飘妹呀嘛挂在郎腰妹嘛挂在郎腰小是小荷包小是小吊刀荷包吊刀嘛挂在郎腰小是小情哥(哎)等是等等着不呀等小妹嘛要等哪一个荷包绣给小哥带捎呀信小哥嘛买线来捎信小哥嘛买线来红绿丝线多多买郎要的荷包嘛绣起来哥戴荷包街前走小呀妹随后嘛紧紧跟小妹随后嘛紧紧跟绣荷包阿宝sing ★ 寒江雪 感谢支持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 杨呀杨柳梢三月桃花开情人捎书来捎书书 带信信要一个荷包袋一绣一只船船上撑着帆里面的意思郎你要自己猜二绣鸳鸯鸟栖息在河边你依依我靠靠永远不分开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郎是年青汉妹如花初开收到这荷包袋收到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来郎你要早回来收到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来收到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来荷包的现状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已很少再静下心来製作手工的荷包了,所幸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有识之士重新挖掘荷包这个古老的工艺品,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有机会重温那份古典与浪漫.典故清朝皇太后大玉儿送摄政王多尔衮的荷包意义非凡:它不仅代表一份真心更代表多尔衮为福临打下的清朝天下。有一次,乾隆对孝贤皇后谈起关外旧俗,提及祖上刚刚创建帝业的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不是像现在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乾隆当时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但孝贤皇后却将乾隆的一席话深深记在心里,后来还特地做了一个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製而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不忘满洲本色。乾隆非常珍爱孝贤皇后亲手缝製的燧囊,一直带在身边。孝贤皇后的节俭之风和不忘本色之心,深受乾隆的敬佩和尊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