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初三作文

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五篇)

全民阅读 http://www.jiayuanhq.com 2024-05-02 15:24:10

?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

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

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

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

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

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

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

陈胜王?

三个字。

()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

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

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

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旷达胸襟,

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

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补:补出省略成分。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

都可略去。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

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高考选文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

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

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二、第一卷中的选择题题型:

、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能指出常见指示代词在文中的指代内容或指认文中省略部分;

、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

这四题的安排顺序: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

三、如何读懂第一卷中的文言选文

、看文段的出处,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调动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

粗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

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

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或者文中出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性格。

或者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在心里将单音词译成双音词,

了解句子大意。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

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自下而上原则:精读原文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

从后往前做题。

四、第二卷的文言文阅读

一般都是人物传记,主要选自《二十四史》。

熟悉基本写法读清人物传记

无非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

一是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议论文)。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

。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

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

、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

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

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

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

拥有什么爵位,

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

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

就会做什么事情。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

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

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

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

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孝义?勤学?清廉?

爱民?抗敌?),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

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作者的直接评价。

如:史迁曰:?

、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

如:孝甚,

清慎亮直等;

、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

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传主个人的观点和认识。

、文中其他人的观点和评价。

(四)信息筛选

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

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五)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

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不准确,

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等。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

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

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

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五、解读示范

(一)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开卷有益辩论会作文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

别令收贮,

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

谓禹锡曰:“吾于此人,

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

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

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分析理解:

、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贾谊。

、正面:刘—李,

白与贾作侧面处理

、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

、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

李忌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二)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

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

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

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

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

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

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分析理解:

、人物:李侃(陪衬人物)、英语 作文其妻杨氏(主角),

胥吏、百姓(叙述所需);背景:项城为叛军困时,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挺身而出。

事件:杨氏作为()劝阻丈夫怯退;()激励百姓奋起;

结果:叛贼全都逃跑,

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杨氏说话艺术:杨氏的话,说得实在,入情入理。从百姓的角度思考,

所以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

、人物个性: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六、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表被任以官职: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表官职变化的: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表兼任);

领(兼代);权,行,假,

署(代理)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视事用事进(出仕)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七、最常看到的个官职

、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推官。

掌刑名,

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游击。

位参将之下,

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州同。

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

分管治安工作。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

(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八、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

其彼渠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兼词:诸焉盍旃叵

九、重点掌握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

僭(超越本分、虚假)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十、文言文中常见的讳饰委婉说法或别称

、死亡

()天子之死。

表示天子之死的词有“崩”“山陵崩”“宫车晏驾”等。

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

()达官贵人之死。“薨、卒”等。

例: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则《论语》二十篇也。(他去世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一看,

是二十篇《论语》。)

()老百姓之死。“填沟壑”“西归”“升天”“就木”“谢世”“作古”等。

例:(舒祺)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舒祺十五岁了,虽然年纪小,但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

、表示生活状况

表示生活情况的词有“更衣”“不胜杯杓”“洗沐”等。

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孙权起身上厕所,

鲁肃追到屋檐下。)例: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沛公禁不起多喝酒,

不能够来辞别了。)

、表示婚姻恋爱,“于归”“秦晋之好”“月老”“红娘”等。

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表示年龄。

襁褓(未满周岁)孩提(两三岁)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六十岁)耄耋(八十岁以上)

、表示身份职业。“布衣”“郎中”“两千石”。

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表示物品。“青铜”“杜康”“绿蚁”(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即绿酒,

细如蚁,即酒的泡沫,新酿制的酒面泛起的泡沫称为“绿蚁”,后用来代指新出的酒。

)“青蚨”(传说中的虫,

喻金钱)“孔方兄”等。

、表示礼仪习俗。“牺牲”“稽首”(双膝下跪,头额触地一段时间,

最高规格的礼仪。臣子对君王“顿首”--双膝下跪,头额触地即刻起来,规格次于稽首,同辈或下辈对上辈“空首”)“长揖”(先双手抱拳高举过头,

再缓缓落下,

抱拳于胸。

这样显得理恭敬和虔诚。长揖区别于一般的揖。一般的揖,

不太讲究的揖,只略略一握,稍事寒暄就可以了)。

、表示时间。

“旦”“朝”“暮”“日中”“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食时”(吃早饭的时候)“初”“夜半”“鸡鸣”“平旦”(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日出”“黄昏”“人定”。

、表达谦称。

古代王侯多用寡人、孤等自称,来表示谦逊的态度;

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的时候用“臣”,表示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一般人的谦称,

有愚、鄙、仆、敝、卑等;古代女子常用“妾”;读书人用“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如果自称为不才、不肖,

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

(一):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

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二、考点解读

。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

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

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

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

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

最后,断好之后,

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

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真题回做

(·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

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

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

…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可以帮助断句。

()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

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

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

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

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

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

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

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

…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

有删节)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

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

智识之高远,

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

怪巧瑰琦。

四、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更有规律供参看;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

修辞提供好条件;

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解析】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

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

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

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

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

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

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

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

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

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

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

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

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

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

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

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

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

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

不借助被动词,

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

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补:补出省略成分。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换: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

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

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

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句,

意思是“为什么”。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

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

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

对待难句,

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

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

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人身称谓,

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

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

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

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

翻译时要补上。例:“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

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

故翻译时无须译出,

可删去。例:“夫战,

勇气也。”译句:“战斗,

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

删去不译。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

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

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

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大体有四种情况:

、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

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

“巴陵郡”是地名,

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

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

那么怎么样呢?

”“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

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

”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

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

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

就是指紧扣原文,

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

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

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

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

有的凯旋而归。”

、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

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

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

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

那么?

”;“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

它有“兵器;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

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

领会语气重流利。“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

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

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

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

翻译时调整好语序,

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

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

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

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

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所以,

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

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