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诗题是江边独自漫步赏春花的意思。黄四娘:姓黄的青年妇女。四是人的排行。唐代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都是分别用长幼顺序排列。称呼时,排行直接用在姓氏后面。女子则在排行后面加一娘字。娘是六朝以来对青年妇女的通称。蹊:小路。压枝低:压得树枝低了下来。留连: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自在:随意舒适的样子。娇莺:啼声宛转谐美的黄莺。恰恰:和谐自然。
【鉴赏导示】
此诗虽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却写得和谐自然、语言匀称工丽,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特点。
【鉴赏】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寓居成都时写的一组诗。诗人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诗为组诗之六。诗人着重描绘了春花烂漫、春意蓬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幽径赏花的喜悦心情。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一个压字,突出了春花欣欣向荣的状态,用字极为精巧妥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热闹的情趣渲染了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娇字写出了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诗人心理上愉快轻松的感觉。在语言运用上,后两句用的是工整的对偶形式。留连、自在是一对联绵字,都是双声关系;时时、恰恰是一对叠字,更使语言匀称工丽、和谐自然。
【鉴赏要点】
[]名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融情入景,以景传情。[]语言匀称工丽、和谐自然。[]用词精巧妥帖。

《鲁藜·泥土》中外哲理诗赏析
《鲁藜·泥土》中外哲理诗赏析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生命个体出于对自身的偏爱,其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与客观存在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勿庸置疑的。同时,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这种偏爱是可以理解的。古往今来,怎样在极有限的生命过程中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一直是许多具有个体存在意识的人深深思考的问题。 “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无不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思索。把对自身的期许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它还要受诸多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到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许多有报国之志和治国之才的优秀人物所作的艰苦努力大多都归于失败,这对后来者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久而久之, “怀才不遇”之类的感慨似乎已形成一种心理定式,不可忽视地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特征,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孔乙己不肯脱去油腻的长衫,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由积极到消极的蜕变的痕迹,只不过在鲁迅的夸张中,衣食无着的孔乙己连“怀才不遇”的痛苦也无瑕顾及了。其实,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不在于怎样将自己区别于众人,而在于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究竟做了些什么。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警句式的语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珍珠——泥土——路”这三个意象自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是诗人全新的思想使它们之间的变幻与沟通变得意味深长。从“珍珠”到“泥土”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认同与回归的过程,也是有志有识之士报效国家的必由之路。这种认同与回归精神在鲁藜的其它作品中也时有体现:“我要用小小的生命/装饰这黄色的山谷”,“到秋天,我就枯萎/我准备火种给严寒的世界”。这首题命为《草》的诗所歌颂的,也是这种默默的奉献精神。从唯恐被埋没,到“让众人把我踩成一条路”,中国的知识分子终于在思想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游离于社会斗争之外的,以荣华富贵为主要目的的个人奋斗,到甘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牺牲自己,做默默无闻的铺路泥土,应该说他们已经超越了生命个体对自身的偏爱,从而正式步入“智者”的行列。无私地奉献精神又使得他们在历史发展中找到了自己原来求之而不得的位置, 自身价值的体现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