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山中杂诗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簷上飞,云从窗里出。早在战国的庄子,就在现实痛苦中发现了自然山水。《庄子·知北游》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的人生境界,就是中国山水诗肇端的契机。到了六朝,带着强烈觉醒意识的士大夫,在高扬老庄哲学的同时,无不渴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吴均也是如此。从史书记载中可知,吴均家世贫贱,曾因私撰《齐春秋》而获罪免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因此,他钟情于自然山水并深得其清新本色的真谛,想来是很必然的。这首《山中杂诗》,便是他山水诗中颇有代表性的佳作。诵读这首小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如入无人之境。全诗四句仿佛并无审美主体的存在,只是一幅纯粹客观的景物:“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前两句虽著“见”字“窥”字,但犹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是一种随意的触目所见,并无有意的情感渲染。映入读者眼帘的,惟有山口霭霭而来的山岚,竹外徐徐而落的夕阳。“鸟向簷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两句更是“以物观物”,不见“我”的痕迹。此刻山中空旷清幽,杳无人迹,只有鸟儿间或飞向屋檐、发出一两声清脆的鸣叫。周围氤氲笼罩,一缕缕淡淡的云烟,轻轻地从窗里涌出,仿佛是一个悄然而去的过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中国诗的意境分为两种,以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所谓不见审美主体的“无我之境”并非没有“我”,而是诗人在湛怀息机的虚静状态下,冥合大道,物我两忘,恍然惚然,“不知有宇宙,何况吾身”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反映到山水诗中,便是以物观物,是与自然大化融为一体的审美意境。吴均这首小诗正是如此。它是诗人在现实中苦闷彷徨,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山水本身,就是诗人追求的忘怀物我,化入自然的最高理想。因而虽然看似纯任自然的客观描写,实际上,充满了作家一生的抑郁和忧伤,是中国士大夫对现实失望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曲折反映。在这里,山水与人生是相通的。山水的清新美,也就是人生反朴归真的理想。惟此,这首山水诗才写得这样纯真爽洁,意蕴幽远,博得后人清新的美誉。同时,从这首诗的格式,声律,对仗等方面看,非常接近唐代的五绝,表明作者已经可以娴熟地掌握近体诗的写作技巧,以更加优美的艺术形式传情达意。它为中国诗歌终于完成从古体诗向律体诗的转变,达到唐代的诗歌创作高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徐庶进曹营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本是刘备的谋士,后曹操设计,使他归附了曹营。但他从此对政事一言不发,不为曹操出谋划策。比喻沉默不语。典出《三国演义》。
徐庶,字元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本名福。少时好学剑,因替人报仇,惹上人命,被救后改名换姓,遍访儒家学舍,终成奇才。
他先为刘备的军师,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后,曹操慕他才智,认为他在敌营只会对己不利,想尽办法要拉拢徐庶。知道徐庶自幼丧父,老母在许昌家中,无人侍养,曹操便叫人掳来徐母,逼她写信劝徐庶回许昌辅佐曹操。徐母不肯,赞刘备汉家英豪,骂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要叫我儿背明投暗,绝无此理!”曹操不肯罢休,又使一计。他软禁徐母,模仿徐母的字,假借其名,写信要徐庶弃刘奔曹。徐庶为人至孝,无奈辞别刘备投曹。徐母见到儿子,拍案大怒骂道:“仅凭一纸伪书,不察详细,便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是愚夫!我有何面目与你相见呀!”骂罢入内室,上吊身死。
徐庶悲愤万分,懊悔至极!他深感刘备知遇之恩,誓对曹操终身不献一谋。也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比喻不讲话或不爱讲话,也指对人有意见或对问题有不同看法,闷在心里不讲出来。因此这个熟语也演变成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