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

出版时间:1989-01

    言不由衷 : 词源:《左传·隐公三年》。“君子日:‘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词由:春秋初期郑国的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期的卿士。当时周朝已经十分衰败郑武公和郑庄公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他们在周朝的地位掌握着朝廷的大权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周平王是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来处理朝政但同时又十分信任虢公忌父。从而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公开怨恨周平王。周平王知道后赶紧向郑庄公打招呼并提出互换人质。结果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郑公子忽到周来作人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了由他的孙子周桓王即位。他对郑庄公执掌大权很不放心 便准备让虢公代替郑庄公做卿士。郑庄公十分生气 先后带兵将周朝温邑、成周的麦子割运回郑国。从此 周郑的关系更加恶化了。当时的史官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任 如果不是出 自内心 交换人质也是无用的。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相互谅解而后行事并用礼仪加以约束 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真正的君子之间哪里用得着人质呢。”
词义: 说的不是心里话。由: 从;衷: 内心。形容心口不一。
书证: 《宋史·何铸传》:“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实相告 此言不由衷 转瞬即去 便受夏楚 不能复忆之也。”蔡东藩·许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旋复下一通令 洋洋洒洒 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言不由衷 不愿详录。”蒋子龙《血往心里流》:“虽然大家见了他都陪着笑脸 甚至说几句言不由衷的奉承话 但他一转身 后边就有人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