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防护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篇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程序,

完善应急准备,提高救助能力,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保障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所负责的本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害,

以及发生在本单位所负责的本县行政区域外但对本县已造成影响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其他类型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助工作,可参照本预案执行。

本预案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水灾,

冰雹、雪灾、低温冷冻、风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

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四)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损失。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完善机制,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在局领导统一领导下,各科室按照分工密切合作、协同应对,确保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分级负责、专人专责。

根据各科室各自职责,按照分级负责、专人专责为主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政府主导、社会动员。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二、组织体系

(一)领导机构

本县发生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我县时,成立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顾小辉任组长,

分管领导任于海涛、刘迪副组长,各科室有关负责人为成员。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实施有关应急救助、防灾减灾工作,组织协调开展重大救灾活动,

完成本单位范围内救灾工作部署。

(二)办事机构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临时办公室设在安全科。安全科主要职责:

。负责县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承担全县救灾综合协调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应急救助工作方针、政策,制定本县备灾规划;

。负责修编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负责落实到位;

。负责收集、汇总、报告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分析灾区形势,评估灾情,提出应急救灾工作建议:

。组织对灾情进行调查核实,指导地方开展抗灾救灾,

实施救助;

。负责审查新闻宣传报道材料,适时组织召开新闻会;

。完成市救灾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相关科室职责

相关科室职责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办公室:组织新闻单位对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对灾害的防治的科普宣传。

。后勤科:负责保障粮食供应和物资保障。

。审批科、规划科、法制科:收集、汇总损毁情况;帮助灾区恢复正常秩序,组织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公用事业管理科: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因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协助组织群众安全撤离或转移,

协助做好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车辆通行工作。

。财会科:承担因自然灾害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困难家庭,给予临时性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指挥中心:负责指导安全事故及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和预警工作;组织协调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理等。

。市容市貌市场管理大队:做好应对灾害的各项建设物资、设备的准备工作;

指导做好城乡危房、建筑工地的安全工作;协调设置人防应急疏散基地和地下应急避难场所,为灾区救助安置提供支撑。

(四)专家机构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建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专家咨询组,为本单位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出决策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

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管理

(一)灾害预警预报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自然灾害救助临时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及时灾情预警,

根据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人员情况,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二)灾情信息管理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灾害造成的损失,

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灾害损失情况包括以下指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人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因灾需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需救济衣被数量;

需救济伤病人口;需恢复住房间数、需恢复住房户数。

已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投亲靠友人口数量、借住房屋人口数量、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棚人口数量;已救济口粮人口、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救济粮数量,

已救济衣被人口、已安排衣被救济款、已救济衣被数量、已救济伤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济款、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恢复住房间数、已恢复住房户数。

(三)灾情信息

。发生一般以上自然灾情,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自然灾害救助临时工作领导小组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信息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简要信息,

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工作。

。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工作措施及成效、下一步工作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四、安全生产事故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一)监测和风险管控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全面排查安全风险,确定风险等级,

加强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和检测、评估、监控工作,强化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和岗位的重点管控。

(二)预警信息

生产经营单位发现生产设施设备及环境异常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时,

应当本单位预警信息,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必要时,

报请本级人民政府通报相关地区,并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当面告知等渠道或方式,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

(三)预警行动

预警信息后,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进行安全风险排查和评估,加强重大危险源、关键设备设施巡查检修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必要时组织停产撤人;

同时,组织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做好应急准备。

。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

及时收集、分析预警信息,

研判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制定预警行动方案,建立并保持信息渠道畅通。

。组织协调涉险区域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事故或降低事故损害。

必要时,

采取区域警戒和交通管制,疏散、转移和妥善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限制使用或者关闭易受生产安全事故危害的场所。

。通知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应急资源调运准备。

。及时事态信息,公布应急措施,回应社会关切,

回答公众疑惑,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四)信息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向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同时根据事故现场情况,

分别拨打、、等公共安全救援电话求救。

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单位名称,联系人,

联系电话;事故发生地点和时间(年、月、日、时、分);人员伤亡情况(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失踪人数、中毒人数和性别与国籍等);危险化学品或有毒药物名称和危害污染程度;

经济损失;

事故类别以及事故概况等。

(五)生产经营单位应对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救援措施,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事故情况:

。迅速控制危险源,组织抢救遇险人员;

。根据事故危害程度,组织现场人员撤离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

。及时通知可能受到事故影响的单位和人员;

。采取必要措施,

防止事故危害扩大和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根据需要请求邻近的应急救援队伍参加救援,并向参加救援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信息和处置方法;

。维护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和相关证据;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急救援措施。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领导小组快速响应

。及时向县政府、局机关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难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

。开通与县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通知相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随时待命。

。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现场应急救援,

必要时协调专业应急力量增援。

。对可能或者已经引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

领导小组要及时上报,同时负责通报相关领域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协调落实其他有关事项。

(二)指挥和协调

发生和可能发生事故,

有关部门及其人员要及时报告城建中心长,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立即按照预案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

共同实施抢险救援和紧急处置行动。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事发单位和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事故及自然灾难发生后人民政府负责协调,

全力控制事故及自然灾难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三)紧急处量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事故及自然灾难发生后,每个人要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

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依法及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四)医疗卫生救助

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拨打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便及时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工作。

(五)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现场的相关规定。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六)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单位与当地政府、社区建立应急互动机制,

确定保护群众安全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决定应急状态下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程序。

。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实施疏散、转移。

。启用应急避难场所。

。开展医疗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

。负责治安管理。

(七)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领导小组要及时报告县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其组织调动本行政区域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六、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一)灾后救助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自然灾害救助临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救济人口台账,组织实施灾民生产生活救助工作。

。县城市建设服务中心自然灾害救助临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

核实灾情。

(二)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

生产自救,

互助互济,

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

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泄洪通道等,

提高抗灾设防能力,

确保安全。

七、保障措施

(一)应急资金保障

财会科负责救灾预算资金,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

(二)应急物资保障

后勤科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建立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根据风险分析和应急救灾工作需要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库,

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

(三)应急队伍保障

统筹规划建立自然灾害专兼职救灾队伍,强化救灾设备维护和应急人员培训,

指导协调相关单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提高灾害救助能力。

(四)预防措施保障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

。车间、库房加强通风、完善避雷设施;

。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报警措施;

。保证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八、培训与演练

(一)各部门定期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培训。

(二)组织员工每年举行一次应急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员工的应急疏散、处置技能。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风险基本概述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中发生的。能造成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的事件。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

扩大或减小其危害及影响范围,改变生命财产的受灾损失率及其抗灾性能。

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滑坡、沙尘暴、雪暴、雷电等。

雷电灾害:雷电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威胁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危害公共服务。雷电灾害已被联合国十年减灾委员会确定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

风险评估是认识和评价风险的有效方法,也是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准确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据。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

()可借鉴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在教育、医学、环境、农业、军事等行业,风险评估已经获得了较成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评估理论、方法和模型,

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国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现阶段。

-是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其中有雷击电磁脉冲()对气象信息系统造成损失的风险的评估方法。

-雷电防护分级规定:

①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四级。

②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方法之一划分:

。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存在问题:

可靠性差:这些雷电灾害风险的评估模型存在定量化不足和缺乏选择性等不足之处,

参数的选取大多以经验为主,取值不连续而且很难达到比较高的精度。

可操作性差:对风险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对评估原则和评估流程的说明不够清楚,

没有重用户的参与,评估体系复杂而且可操作性差。

风险的几个概念

.风险

()风险定义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或者具有不确定性的可能损失。

()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它是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处理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经济单位判断其所面临的风险、引发风险事件的原因,

以及确认风险单位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技术。

()风险特征: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主体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潜在性(可能性)。

()风险分类:

按风险的存在性质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

按风险的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按风险的产生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

按风险的承受能力分为:可承受风险和不可承受风险。

()风险来源:不同的风险具有不同的风险来源,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雷电灾害风险的来源()可分为、、、等类。

是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

是雷电击中建筑物附近的地面;

是雷电直接击中引入设施;

是雷电击中引入设施附近的地面。

()风险识别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检查表法、潜在损失一览表、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对照分析表、资产――损失分析表、关键路线法、工作分解结构法、事故树分析法。

.风险态度

风险态度是指风险主体对风险的看法和观点。分为风险爱好型、风险中庸型和风险逃避型等种类型。

面对风险,

应正视它并认识它,

寻找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或让风险产生效益。

风险评估就是人们处理风险的一种常用措施。

.风险意识

影响风险评估结果的因素:主要有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与评估参数,

其中评估主体的风险态度是很重要的而又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风险处理的前提和基础。

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使风险管理者和风险预防者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风险,有针对性的采取最有效的或者最好的风险处理措施。

风险评估的要点

.损失频率的评估

损失频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风险事件,即损失发生的次数。

具体的评估方法有定性分级和概率测算两种。

.损失程度的评估

损失的程度常以货币价值来体现:既要评估潜在的直接损失,

也要估计潜在间接损失和财产修复期的净收入损失。

.年总损失额的评估

年总损失额的概率分布反映经济单位来年可能出现的每一种损失金额及相应的概率。

雷电风险评估的目的和内容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实现系统防雷为目的,运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对系统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概率及雷电灾害产生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计算,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大气雷电环境评价、雷击损坏风险评估、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雷电灾害环境影响评估等。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篇

一、总则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

本预案适用于台风、洪灾、地震、火灾、冰雹、暴风雪、大雾等因素而造成学校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校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总指挥:

副总指挥:、

工作组及成员:

。指挥组

小组成员:

基本职责:负责指挥协调;

掌握情况,

及时报告;贯彻传达指挥部命令,组织有关人员按预案对现场进行果断处置,并配备必要通讯器材和安全防护设备。

。疏散组

小组成员:

基本职责:在现场指挥组指挥下,

依据预案措施及疏散路线、顺序,有秩序地疏散师生,疏散完毕后有秩序撤离。

。警戒处置组:

小组成员:

基本职责: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赶到现场,

设置警戒线,划定警戒区,维护现场秩序,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疏散现场人员及重要物资,在公安机关等专业部门到来之前,对事件进行先期处置。

。伤员救护组

小组成员:

基本职责:负责将伤员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域,并进行简单救治后,

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控制组

小组成员:

基本职责:负责维护学校大门、出入口秩序,疏导师生有序撤离,引导专业部门人员进入现场进行处置。

。后勤保障组:

基本职责:负责学校物品的保障

三、工作目标

、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

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

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

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五、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工作。主要职责是:

、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预防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件预防责任制。

汇总和收集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

、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知识宣传,

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检查、督促学校各处、室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落实情况。

、经常性地开展校舍、场地、围墙、电线、树木等建筑物的安全检查,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

、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迅速做好因自然灾害所发生的处置工作。

六、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

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

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

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护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暴雨、雷电、台风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

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七、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学校在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

建立小时值班制度,

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有关部门,

确保信息畅通。

、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建立自然灾害事件举报制度。

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八、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

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

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

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发紧急撤离、集中信号。

()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

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在上课时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指定线路到指定地点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课任教师、班主任应按照平时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

地震、火灾发生时等其他灾害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

并引导学生转移到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

迅速离开现场,听从老师指挥,

互相照顾,

帮助弱小、有病同学撤离。

()门卫听到信号后就打开所有大门,总务处工作人员立即检查应急通道是否打开畅通。

()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报警外,迅速报告学校领导,

校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夜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要大声呼救,立即打、报警电话,

并报告学校领导。

()发生漏水现象危及学生安全的应立即切断水源(消防用水源除外)。

()在报警的同时校领导应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校园应急领导小组迅速作出反应,指挥各小组迅速到达指定位置。

教育宣传组:将相关情况通知各有关方面,

向局和街道领导汇报,联系等相关部门到场扑救,

联系医疗部门实施医疗救护。

事故处理组:引导学生安全撤离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并要安慰管理好学生,

不使学生走失、走散。将受伤师生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或就地对伤员展开施救护,并就地取材开展,

营救尚未脱险师生。

后勤保障组:保障人、财、物及时到位,尽最大可能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协助相关部门作好善后处理工作。

九、责任追究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篇

摘要:灾后重建公路的边坡防护工程是十分重要的防护工程,本文简要介绍了灾后公路边坡防护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公路边坡进行防护使公路边坡更加稳定,能够抵御更加严重的破坏力。

关键词:灾后公路重建边坡防护防护类型

灾后公路重建工程,

是指在灾区原有的公路无法在继续利用,按照规划的公路等级和抗震要求,

重新建设的工程。灾后公路重建工程执行现行技术标准和新的技术要求,灾后公路重建目标是通过对灾区公路建设条件包括公路建设的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环境初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灾区地质灾害的成因、规摸、危害的程度及其发展演变的情况的了解,本着对灾后重建公路工程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灾后重建公路工程采取必要的工程手段和技术措施,使重建的公路能够满足其使用功能,对在占有重要地位的公路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应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措施来提高公路的抗震抗灾能力;对重建工程,

应按照现行标准、规范和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建设,提高抗震抗灾能力。

一、震区公路边坡破坏类型

公路重建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基床和已建工程,在原有路床基础上修建道路恢复道路使用功能,

在重建的基础上提高公路抗震能力。要恰当运用技术指标,不过分的强调公路建设的高标准、高指标,把公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运营放在重要位置。

边坡坡体本身是稳定的,但坡面由于地质、地形、气候和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在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的人为因素,影响了边坡的稳定性。从而造成边坡的破坏。其破坏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表层剥落溜塌和沟蚀

边坡由于气候因素等原因,

易风化的软质泥岩边坡或含易溶盐多的土质边坡。其表面薄层岩土因物理风化易松碎而同母体分离。在重力等作用下呈片状碎屑逐渐脱离下来,称为碎落;土质或严重风化的软质岩石边坡较高时,坡唾易被地表径流冲蚀成“鸡爪”沟,黏土质边坡的表层土被水饱和或迅速融化而沿坡面溜,

称为溜塌。

(二)崩塌和坍塌

在陡峻的斜坡上,

岩土体在自重作用下突然而迅猛地从高处崩落和倒塌下来的现象,称为崩塌。崩塌属于坡体破坏,其规模与危害均较碎落更为严重。

坍塌是指边坡土体发生推移和坍落的现象,亦称为堆塌。

当边坡坡度太陡,排水不良,坡体被水浸湿软化,坡脚受水流冲淘等,都能使坡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失稳而坍塌。

(三)滑坡和滑移

边坡岩土体因被水浸湿或下部支撑力量受到削弱,

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称为滑坡。在山谷间缓坡地带和有软弱面倾向路线的地段。特别还有地下水或地面水的活动,以及不恰当的填挖路基,均易形成滑坡。

二、灾后公路边坡重建原则

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灾后公路边坡的施工要综合考虑灾后重建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抗灾能力。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施工技术,

应该尽量避免采取大填大挖的路基形式和高的路基边坡形式,以免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应该考虑重建公路边坡的重点施工技术,统筹兼顾。

研究重点公路工程的边坡施工方案;总结以前的技术措施,完善提高重建公路边坡的技术措施。

从本次自然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

不惜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宝贵的施工经验,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重建公路的抗灾能力。

三、灾后重建公路边坡防护主要技术措施

公路边坡防护加固工程应进行抗震稳定性分析。越岭地段的边坡:

(一)崩塌处治。加固危岩:采用锚喷支护的方法对边坡进行加固,

主要采用锚杆或者锚索对风化的岩石加固(主要针对巨型岩块)、危岩支顶支护及支撑加固(主要针对岩体差异风化形成凹腔这种类型)、挂网喷浆或主动防护网加固(主要针对碎裂岩体路段)。遮挡与拦截:采用挂拦石墙和修建落石槽、被动防护网等措施来对边坡进行防护。

(二)滑坡处治。对于有滑体公路路段的边坡应针对滑坡采取处治措施,

考虑边坡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在施工中优先考虑的施工措施应是排水、减轻荷载等简单而且见效快的技术措施,在边坡的设计应考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边坡设计、适当的地基处理、修建完整的地表和地下排水设施。具体的措施如下:

地面排水:在可能产生滑体路段上方挖的截水沟并在滑体内修建树枝状排水沟;

地下排水:可采用盲沟排水、井点排水、排水洞等。支挡加固工程:采用抗滑桩、锚杆、抗滑挡墙、锚喷支护、抗滑桩板墙等。

(三)泥石流处治

泥石流防治措施是在道路上游沟谷采取堵截和排水控制地表水、在道路的中游以加固和整治土为主,利用拦挡支护来围堵泥石流、加固稳定沟岸崩塌与滑坡、在道路的下游采取以排导为主的技术手段(采用挖掘排导槽的方式来排泄泥石流)。

泥石流地区的公路边坡防护应加强总体规划,全面考虑排导、拦截及水土保持等综合防治措施。

(四)公路边坡防护工程变形破坏的防治

浆砌片石:根据公路边坡的土质和坡度情况,

可采用选用浆砌片石嵌补的技术措施。

抗滑桩:如果边坡的坡度比较大,路基的高度比较大,这样容易产生滑坡,所以采用的加固措施是打入抗滑桩在桩顶增设锚索、桩周增加抗滑桩、桩顶增设横系梁等。

四、结论

公路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责任十分重大的民心工程。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灾后重建公路工程任务,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好工程质量措施和工程的安全措施,增强灾后重建道路的提高抗震抗灾能力,

我们在灾后重建的施工中应该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重建公路的影响,

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分析,

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预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高潮,李宗长,

杨成忠,陶小敏,何国先。沪蓉西高速公路拓宽软土地基高路堤施工技术[]。施工技术,

()。

[]杨青山,尹群。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事后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我国近期农业气象灾害的具体现状

作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气象灾害不仅对农作物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更是影响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迅速的进行发展、包括城乡一体化、工业化的进程与发展不断上升,

再者就是我国走的是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疯狂式发展路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环境的污染也造成极大的危害,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导致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粮食的安全问题也大幅度的下降。

据统计,

我国在近几年农作物每年平均受到气象灾害的面积达到近万公顷,因气象灾害粮食损失超过亿公斤,这是一组十分庞大的数据,伴随着社会进度的不断发展,如果未来这种情况不断的发生,

那么气象所造成的灾害在以后带来的将会是一场噩梦,会造成非常大的危机,

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摇,所以一定要制定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高效,

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及时有应对性的防御措施

.充分分析不同的农作物对自然的抵抗力,

以便更好的来确定农作物的适应条件,生产方式等

尽早做出针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工作,当面临危险农业气象到来之时才能临危不乱,充分的措施和防御会将农业气象造成的灾难降到最小。

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

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也是应对气象灾难的对策,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一定要加强气象灾难防御措施,使灾难发生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的保护了农业的生产,

我们也要掌握一些农业气象有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御

.加强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能够准确有效的减少农业灾害,

在加强气象预测与防御措施的同时,农业的栽培技术也同等重。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之时在栽培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的话,

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了解生活习惯后可以适当的进行人工的措施,从而使产量大大提高,所以加强农业的栽培技术也是应对与避免农业灾害的防御措施。

.农业气象灾害的长期性防御措施

为了长期性的防御气象灾害。在加强气象灾害的时候,更要加强长期性的避免,可以实施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

就像对温室蔬菜所进行的栽培,可以确保农产品作物不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但这样也只是一种做法并不能长期使用,总的来说,

顺应天气的变化是最好的。

.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

为了跟好的避免自然灾难,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环境,这是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防御中最重要环节,不仅加强了农田的基本建设,坡地梯田化、洼地台田化、兴修水利、打井防旱以及营造防护林用来调节和改善农业土壤条件,

努力实现生态的自然平衡,从而更好的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减少农业灾害的建设频率。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防御气象灾害事后对策

发生自然气象灾害是避免不掉的,那么我们不仅要有应对的防御措施,还要有防御的应继续和长效性等的对策外。还要承担后果,及时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到来。

能够及时有效的是气象灾难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弥补是损失量降到最低,竟可能的尽早恢复生机、下面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应对:

.灾难发生后的处理对策

当灾难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有效及时的作出相应的技术对策,

使得农业灾害造成的后果降到最小,让受灾的农作物能够恢复生长,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

.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大范围的减少由气象造成的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气象灾害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能找到一个从经济的制度上预防灾害的办法,这个方法是对与那些已经做好了很好的防护措施,

但是没有得到效果,

还是受到自然灾害的损失起到很好作用的办法,这样也可以鼓动农作物的工作者加入农业保险,

这样就会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大力保护环境

我们现今居住的地球是经过漫长的演化时期,才渐渐形成今天能够适应生命生长的环境,

正是因为有了生命地球才变得美轮美奂、缤纷多彩。在很多年年前地球孕育出了人类,

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对地球有着生存繁衍的依赖性,我们需要地球不断的提供食物和植物才能够生存下去。

结论

气象灾害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加重危害,

这种趋势与人们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森林的减少加重滑坡与水土流失,

加速河道、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湖泊中的淤泥导致洪水能力的减少及旱灾发生频繁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导致海水入侵、地面沉降,

有些城市的防洪措施没到位等,

内涝加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鲍文。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及其构建[]。江西农业学报,():-,。

[]红英。关于农业气象的灾害评估现状及展望分析[]。中国农业信息,

():。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篇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是我国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主要是指由洪水强大的冲蚀力引发的灾害,

洪水会携带大量和泥沙和杂物,洪水强大的冲蚀力再加上泥沙和杂物自身的质量,会使得泥石流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会对沿途和沟口的村庄和城镇造成极大的破坏。

滑坡是山体斜坡上的部分受到雨水侵蚀、地震等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整体向下运动的现象,这会对坡下的建筑物和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影响。无论是滑坡还是泥石流,都会给我国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只有进行相关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够减少损失。

。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

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

并在沟口堆积起来。泥石流来势凶猛,而且经常与山体崩塌相伴相随,冲毁道路,堵塞河道,

甚至淤埋村庄、城镇,对农田和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坏性极大,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

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

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

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

滑坡灾害相当频繁。同时山体及坡体的物质组成、降雨和地震都对滑坡的形成和发生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和滑坡的影响

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区内的原始植被,直接诱发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

。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

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

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

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

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

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

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

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和滑坡的防治措施

.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

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在区域内建设水文、气象、山洪灾害及滑坡泥石流等多个监测预警系统,

负责监测实时降雨、洪水过程和山洪灾害,为减少或避免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可靠的支撑。分析确定临界雨量以及时段降雨量均值及场次暴雨资料分析确定各河流的临界雨量值,

根据临界雨量及诱发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建立山洪灾害预报模型。预报模型的建立是山洪灾害预测的重要环节,

可分别采用气象因子相关法、回归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等建立山洪灾害预报模型。

.采用科学的防护技术

随着现代防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迫切要求,相邻学科的渗透、促进,

以及洪水给人类社会经常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等,促使人们利用科学的防洪技术。根据山洪灾害分布成因、特点及防治任务,

以小流域为单元,

因地制宜建设包括监测系统、县级山洪灾害防御信息接收平台、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组成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平台。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洪水预报警报的水平,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先进手段,为指挥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注重水土保护防止洪水泥石流的发生

采用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防治。

在区域内禁止滥砍滥伐,进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被可增加地表对降雨的滞蓄能力,

还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因此要大力保护和治理极易发生滑坡及有泥石流发生的区域的植被。

.采用工程性的防护措施

工程性的泥石流和滑坡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

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

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穿过工程。

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

滑坡的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

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

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泥石流滑坡防治的长效手段

只有充分了解区域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才能够真正了解到灾害的发生条件,同时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实时的检测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救水平,

减少泥石流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影响,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结语:滑坡和泥石流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过度开荒、过度放牧、人工切坡等等。因此需要人们树立环保的理念,同时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工作。

另一方面滑坡和泥石流有些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

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山体的加固,防止灾害的出现。

同时还要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处理,防止出现次生灾害对人们造成二次影响。

相信通过相应的防治措施,一定能够减少泥石流和滑坡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舒远华。昭通市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浅析[]。水资源研究,,

:-。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篇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带;

农作物;防护

作物的生存是和它周围的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作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通常的生态关系,不良的生态环境将使作物生长不良,生理机能的破坏,

农作物产量显著降低,

甚至颗粒无收。

主要的自然灾害

.旱灾旱灾是我国北方经常发生的主要灾害之一,

它危害面积大,持续时间长,

旱灾大部分发生在春季,也可能发生在冬季或夏季,在北方多发生在春季,时间在~月期间,

这时又是北方风季,往往高温伴随着强风,对农作物的生长危害甚大。

.风灾风灾是我国北方又一主要灾害之一,

尤以春季大风危害最为严重,春季平均风速为~/,最大平均风速一般在/以上,个别地区可达~/,

加之年平均大风日数较高,一般在~之间,

而且往往大风伴随沙尘暴,沙尘暴日数一般达左右,最多可达~。

.雹灾雹灾是我国北方炎热夏季出现的一种灾害,

它来势凶猛,危害程度大,

危害范围较小,一般危害范围在~的狭长地带。

.冻害冻害也是影响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对农作物威胁较大,在温暖季节,

当冷空气南下时,各地会出现降温,

致使许多作物遭受冻害或霜冻。

.土壤盐碱化我国北方土壤盐碱化面积正在不断扩大。

自然灾害给作物的危害

.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危害我国北方经常发生“干热风”的侵袭,

它的危害范围较小,但危害程度较大,

“干热风”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干热风”形成之后,尽管土壤中含水比较充足,农作物由于空气干旱所引起的强度蒸腾和生理失水过多,

它来不及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导致植物有机体的水分平衡破坏,

使农作物青枝绿叶变成枯叶,收获量显著降低。当小麦将要成熟或正值扬花灌浆时期,经常遇到“干热风”,

将使小麦减产%~%。

.风灾对农业带来的危害当风速达到/以上时,农作物的同化作用能降低/,并使农作物遭受机械损伤,如倒伏、茎杆折断、落花落果。

如果遇到狂风和暴风(~/)农作物的受害程度更大。

.雹灾对农业带来的危害正当农作物扬花灌浆或邻近成熟时,

一场冰雹过后可使农作物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冰雹不仅毁坏庄稼,

而且有时能伤害人畜和房屋。

.冻害对农作物的危害霜冻分早、晚霜,“早霜”发生在农作物成熟或邻近成熟的晚秋季节,

这时农作物的抗寒性较强,一旦发生霜冻,作物受害程度较小,

有时“早霜”发生的时间较早,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晚霜”发生在春播作物处于萌芽状态的早春季节,此时农作物正在萌芽,组织细嫩耐寒性差,

一遇霜冻,受害程度较大。

我国北方广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海拔高和干旱,经常在早春季节发生“黑霜”的危害,

俗话说“四月八,黑霜杀”,

它对早春作物危害甚大。

.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的危害由于土壤中含盐很多,

土壤水分变成很浓的盐水,这时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就发生了很大困难,甚至完全无法吸收,于是植物枯萎,严重时死亡。

同时土壤的盐分太高时还会直接使原生质受害和伤害植物组织。

农田防护林带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害

.农田防护林带对旱灾的影响克服土壤干旱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所以为了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

单纯依靠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是不够的,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在林带的保护下,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

一般可增加%~%,土壤蒸发减少%~%,气温在夏季晴日白天时一般可降~°,因而改变了干旱性质,

减轻了对作物的受害程度。

.农田防护林带对风灾的影响农田防护林带,

一般可降低风速%~%,大面积林网还能使风速发生递减作用,

从而可以防止风灾或减轻其侵害程度。

.农田防护林带对雹灾的影响农田防护林带可减少或免于冰雹对农作物的侵害。

营造大面积防护林,

能够改善不良环境,

是从根本上防雹治雹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田防护林带对冻害的影响在农田防护林带下,可降低风速%左右,

提高日平均温度.~.°,最高可达.°。因此,

林带的增温和防风抵消了低温冷害或减轻了低温冷害的危害程度。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篇

关键词:;陕南;

自然灾害;调查;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

概述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陕南段高填深挖较多、路线展布困难,加之降雨充沛和人类活动强烈,沿线自然灾害发育,

给公路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很大困难。年月日,暴雨导致线宁强段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

万的山石将路面掩埋,造成交通中断,经公路管理部门连续作业,

道路在中断后才被抢通,受阻车辆得以单向通行。

因此,加强陕南段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陕南段总的特点是道路等级低、路面和线形比较差、转弯半径比较小、长大纵坡比较多、沿线灾害发育,造成山区公路行车隐患比较多,

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对上述路段灾害类型及特点进行实地调查,

结合陕南秦巴山区主要环境特征,

提出公路灾害防治措施,对减轻灾害破坏和损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陕南秦巴山区主要环境特征

.地质构造

调查区域为秦岭~昆仑巨型纬向构造的一部分,

主体是东西走向的强烈挤压带,

由一系列压性断裂和紧密褶皱构成。山系和新生代构造凹陷相间出现,圈层构造地貌清晰,新构造活动明显。中新生代断凹有十余个,

沿长期活动的断裂带分布,

在一定地区有等距性,这种分布受南北向挤压产生的剪切活动控制。新构造运动强烈,侵蚀、剥蚀作用显著,河流深切,

谷坡陡峻,

斜坡稳定性较差[]。

.岩体性质

区内变质岩片理、裂隙发育,

风化剧烈,岩性较弱,

变质岩中片岩、千枚岩、板岩广泛分布,

由它们组成的斜坡极不稳定,对滑坡发育敏感性高;侵入岩包括花岗岩类、闪长岩及辉长岩等,风化剧烈,

节理裂隙发育,

在陕南山地广为出露。

松散土主要有膨胀土,以棕红、棕黄色粘土、亚粘土为主,夹透镜体黄绿色、灰白色粘土以及钙质结核,

厚度从数米到,

胀缩强度不一,

以弱膨胀土为主。风化裂隙带一般为~,遇水后极易产生塑性变形。其他松散土包括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及陕南山地的坡、残积含碎石亚砂土、亚粘土等,

厚度从数米至数十米[]。

.河流特征

秦岭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水系甚为发育,

且以主脊为界分属长江流域的汉江、嘉陵江和黄河流域的渭河、南洛河等个水系。其中,

汉江水系集水面积占.%,渭河水系占.%,嘉陵江占.%,南洛河占.%。秦岭南坡的丹江、旬河、乾佑河和金钱河为汉江支流。

旬河是汉江在秦岭南坡的一条主要支流,河长.,

包括东、西两条干流,东干流称为乾佑河,其支流较多,由于受地质构造条件影响,两岸多为花岗岩,

河床为砾石,河道弯曲,水流湍急。丹江又名州河,

是汉江在秦岭南坡最大的一条支流,

其在陕西境内的河段长度为.,河床比降为.%,流域面积为.,

约占全流域面积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子午河也是汉江在秦岭南坡一条主要的支流,

全长.,

流域面积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

.地下水

陕南板岩、片岩、千枚岩等岩层分布地区,

坡、残积层较厚,常在其接触面上有泉水溢出,

地下水丰富[]。

陕南段自然灾害概况,

.自然灾害概况

调查区主要有崩塌、滑坡、暴雨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类,

其中,

崩塌灾害处,滑坡灾害处,暴雨洪水灾害处,

泥石流灾害处,其中目前稳定的有处,

不稳定的有处,如表。

表调查路段主要地质灾害点

.公路崩塌地质灾害

公路崩塌灾害是指公路边坡上的岩体因重力作用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路面、路基、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灾害现象。调查路段共有崩塌灾害处,

其中,+~+处灾害点规模较大,

危害较严重。

+~+处路基形式为路堑式,边坡为土石混合的凸形坡,

近水平层状结构,坡高,坡度°,片理产状°∠°,片理长度,

间距.,节理不发育,

植被覆盖度<%。该边坡目前正在发生碎落,在降雨、地震和风化等影响下,可能出现更大规模崩塌灾害,如图。

图+~+崩塌灾害点

.公路滑坡地质灾害

公路滑坡灾害是指公路边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并对公路设施带来危害的现象。调查路段共有滑坡灾害处,

其中,+~+灾害点危害较大。

+~+处路基为台口式,

岩性以土质为主,类均质坡体结构,风化严重,

地下水发育不明显,植被覆盖稀少。目前该边坡基本稳定,但在外部诱发因素作用下,仍有可能发生大滑坡,

影响范围长达,如图。

图+~+滑坡灾害点

.暴雨洪水灾害

暴雨洪水灾害是指在暴雨洪水作用下,河流凹岸因水流的顶冲和斜冲,

导致沿河公路路基和路面发生水毁的现象。调查路段有处暴雨洪水灾害点,其中,

+~+处灾害较严重。

+~+处为半填半挖沿河路基,路线走向°,河流为山区开阔段,河床质为巨石、漂石,河宽约,

河床比降%,压缩河道宽度,凹岸长度,弯道进口角度°,出口角度°,

顶冲桩号+。路基采用路肩墙防护,

坡高约,坡度°,部分路肩墙基底被冲刷,如图。

图+~+暴雨洪水灾害点

.公路泥石流地质灾害

公路泥石流灾害是指在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山区,

对公路带来严重影响的,由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调查路段有处泥石流灾害点,其中,+~+处灾害较严重。

+~+处为半填半挖路基,泥石流沟与路线走向基本垂直,沟道出口宽度约,堆积物组成特征为土石混合,

厚度约,泥石流沟主沟平均比降°,

堆积物平均粒径,

最大平均粒径,植被覆盖稀少,边坡坡面长,宽,岩体破碎程度严重。

该泥石流沟已发生过灾害,目前该边坡基本稳定,

影响范围长,宽约,如图。

图+~+泥石流灾害点

陕南段自然灾害防治对策

公路灾害的防治方法较多,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灾害所处的阶段和危害程度,

由一种或几种措施组合,对公路灾害进行防治。在工程措施的选择方面,要考虑防治工程的特点、组合防治的效果和经济因素,

在防治效果和经济上选择平衡点[]。

.基于灾害防治的线位选择原则

在线位选择时,

当通过灾害体或灾害易发路段时,避让是最有效的防灾方式。但由于经济的原因,工程中不得不辩证地处理防灾与工程投资间的关系[]。

本文针对水毁和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面提出以下个基于灾害防治的线位选择原则:遵守标准;避凹就凸;临河设防;避窄就宽;综合规划,

考虑变迁;

绕避“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体;

隧道口、桥头应远离不良地质体,即结构物应在灾害影响范围之外;

路基可从古滑坡体坡脚以填方通过,在其上部则以挖方卸载方式通过;路线应避免从顺倾岩层斜坡地段通过,不得已时应预加固边坡;缓坡轻扰,

陡坡防护。

.公路自然灾害的过程防治对策

各灾种防治对策要针对危害的发生机理、规模、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根据这些方面再结合要达到的效果,

从防治对策系统的角度确定治理措施。同时要从灾前、灾中、灾后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使灾害的防治效果达到最好。

)灾害的监测:通过灾害的监测能掌握灾害体的活动性及稳定性,当监测到灾害体以一定的速度在逐渐变形时,监测结果不仅表明了其活动性,同时也表明了灾害体的不稳定性。

)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当灾害处在加速阶段时,需尽快采用一些手段,把灾害的活动速度控制下来,

把其对公路的损害降到最低。

)灾害稳定后的修复工作:灾害发生后应尽快对灾害体进行勘察,进行修复和防护。即对损坏的路基路面、公路附属设施进行修复,

使公路恢复到原来的面貌,正常发挥其通行能力。

.公路自然灾害的工程防治对策

公路自然灾害工程防治对策的选取应遵循“安全、经济、耐久、和谐”的理念。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基础上,

防治工程尽量做到与环境协调、经济。表为常用的公路自然灾害工程防治对策,选取防治措施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根据自然地质条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一种或几种工程结合治理。

表公路自然灾害的工程防治对策

结论

)通过实地调查查明了陕南秦巴山区地质构造、岩体性质、河流特征和地下水等主要环境条件,表明该区自然状况极易诱发公路自然灾害。

)查明了线周至、佛坪和宁强段主要自然灾害点,主要包括崩塌处、滑坡处、暴雨洪水处和泥石流处。

对于灾害规模较大、成因较复杂的灾害点,

对其边坡形态和对公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暴雨洪水灾害,

从线位选择原则、过程防治对策和工程防治对策等个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_。?=。

[]张红梅。秦岭北坡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西安:长安大学,。

[]王福恒。基于的区域公路边坡灾害评价与预测研究[]。西安:长安大学,

[]于德海,彭建兵。陕南公路软弱变质岩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研究[]。工程地质学报,,():-。

[]于德海,

彭建兵。陕西秦巴山区公路斜坡灾害发育规律的研究[]。公路,

,():-。

[]尹超,田伟平,李家春,

等。关中环线阳郭段滑坡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李家春,黄丽珍,

田伟平,等。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