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案例范文

智慧校园建设案例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建设发展

前言:智慧校园,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以及物联网等技术,

对校园中人员以及资源的交互方式进行改变,实现各类资源、设施以及科研成果、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应用之间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快速性,完成对于校园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

一、项目背景

在物联网技术与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智慧校园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建设,其本身的复杂性和繁琐性使得智慧校园的相关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加强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和认知,明确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以物联网为基础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提升师生的参与度,确保智慧校园逐步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某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为例,从客户需求、建设目标、设计依据等方面,针对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二、客户需求

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帮助学校创建全新的教学环境,

实现科学管理,促进资源共享,

提升学校总体的运行效益。因此,从客户角度分析,

智慧校园的建设应该能够打破传统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以物联网为依托,

结合云计算等手段,实现对于校园内部各类资源的整合,为学校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进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建设目标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构建能够覆盖整个校园的综合管理应用系统,

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互通互联,

逐步实现教学业务管理以及校园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四、设计原则及依据

以物联网为基础,构建智慧校园,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明确基本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设计原则,

如信息的可靠性、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信息传输的灵活性等。

想要实现智慧校园,需要关注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异构网络之间的统一与融合,二是对于海量信息来源的处理、分析和提取,

三是从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加强对于信息安全技术的深入研究,

四是明确相应的资源整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效,确保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方案介绍

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感知层,其基本功能是为校园内的师生提供一个智能化的感知环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以及分布式算法,

进行底层数据的融合,实现对于校园内各类信息的智能化传输,为数据的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其主要设备包括各类传感器、标签以及一卡通等,

具备低成本、低功耗和小型化的特征;二是传输层,

其能够对校园网中的异构网络进行整合,

如有线网、无线网和移动网等,

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网络融合平台,提供各类业务所需的网络接口,以及更加可靠、更加高效的网络传输,

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

三是服务层,主要是提供对于各类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处理,集成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的服务器存储系统架构,

能够以更加灵活、更加多变的方式,

满足多种应用系统存储架构的不同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信息的存储利用率以及管理效率,

存在于服务层的服务器包括视频服务器、数据库服务、服务器等[];

四是应用层,实现了对于各类面向用户的信息应用服务平台的融合,如科研信息服务平台、校园设备监管平台、图书管理平台、人事信息管理平台以及一卡通服务平台等,可以根据各个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定制,

提升教学与管理的智慧化程度。

基于物联网构建的智慧校园方案,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几个模块,如校园一卡通平台、校园安全系痕迹 作文统平台、校园信息互动平台、无线信息化校园等,可以由设计人员结合具体的需求,

进行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设计。

六、投资收益分析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主要是针对校园内各种资源的整合,

以及一些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各种服务器、传感器、显示屏等,

初期投入资金万元左右,

用于进行设备的采购和智慧校园整体架构的建设。

系统架构建设完成后,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实现抽象问题的具体化,

加深其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相比较传统的网络学习方式,智慧校园平台下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由此所产生的收益是无法估量的[]。

就目前而言,智慧校园的建设在技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合作,

推动高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其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陈明选,徐。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远程教育杂志,

,():-。

[]乔蕊,

崔春英。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

智慧校园建设案例篇

一、工作推进情况

。开源节流,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政府云计算资源资金,于年月建成了县教育城域网中心机房,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接入提供了核心的基础条件。

二是组织技术团队制定统一的校园网升级改造技术规范,节省中央、市级财政资金近万元,

开展校园网升级改造工程,杜绝了贪大求洋和盲目建设,目前已有初中等所学校完成升级改造并接入教育城域网,统一互联网出口,

实现师生实名认证、上网行为审计。三是借助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为部分城区学校、区域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更换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套,极大改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

四是积极申报项目,云阳县中小学电教教仪站上报的“+高清远程互动教学应用项目”被列入市大数据年大数据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名单(全市教育仅个),正在制定建设实施方案。

。多方努力,启动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一是制定《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方案》,

平台建设总方案中对构建教育系统主题数据进行详细规划,并对平台的功能和需求提出具体方案。平台建成后,

即可作为“教育云”无缝对接市级“渝教云”平台,下联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横向与智慧云阳相互融通,为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开展协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建设方案由县大数据局组织第三方公司完成了评审评估等工作,我委按照“架构完整、目标明确、急用先上、突出实效”的原则,

充分听取市级部门行业专家建议,多方征求意见,

根据平台实施的整体关联性和实效性,已经拟定首期建设清单上报县大数据局。

二是与重庆幼专联合启动学前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启我县云计算资源向周边区县延伸的步伐。

。稳中求进,推进智慧校园示范校试点建设。一是率先启动实验中学、紫金小学等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建设。目前,

实验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等所学校硬件建设基本到位,实验中学智慧阅卷、智慧考务管理、一卡通,小学创客教育、智慧阅卷,

幼儿园机器人晨检、互动游戏、自然智趣课程,实验学校“同上一堂课”等初显成效。二是按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的模式试点智慧场景建设,

“智慧环境、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等个智慧场景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在小学、初中、中学、实验学校初步展开。

。共建共享,

聚合县(校)本资源。按照全县智慧教育建设总规划,积极充实本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目前,

已聚合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制作的小学数学人大版-年级云课堂资源(微视频个,

试题道);年威海市小学名师送教活动系列资源(个课件);年威海市初中名师送教活动系列资源(个课件);课改实验区典型课改案例个;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等教育资源。

待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将集中上线推送。

。化危为机,探索“在线教育”线上服务新模式。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年度重点任务,

探索“在线教育”线上服务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立全县线上教育技术服务团队,

多次对县级骨干信息技术员进行线上培训,并集中优势技术力量分片分层对全县学校线上教育进行指导,保障全县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持续加快推进校园网升级改造工作,按照教育城域网建设技术规范要求,突出针对性,下狠心、出实招打通校园网络与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实现网络带宽千兆到桌面,突破教育信息化网络瓶颈。

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造和接入工作,

全面启动教育城域网运行。

。大力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落地部署,加快推进云阳县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

一是通过对接上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实现云阳智慧教育体系加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并基于此构建云阳县教育大数据平台。二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项目建设集约化、资源利用社会化,

将智慧教育打造成云阳重点示范工程,

实现智慧教育与“智慧云阳”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促进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云阳智慧教育产业。

三是通过全县智慧教育的建设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整体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落实全县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学校差距大、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四是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技巧、科学的教学方法,

辐射到全县教师的教学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全面准确的掌握教育基础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准确分析,

监测云阳教育发展情况和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发展提升水平。六是通过指挥中心的展示大屏,

展示智慧教育、校园监控、标准化考场、城域网应用及网络安全管理场景,同时实现决策指挥、应急指挥与实时调度,大幅度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分类分步建成智慧校园示范校所。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智慧教育试点,分类分步组织开展智慧教育项目试点、单位试点,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试点经验。

激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适时召开现场会,

充分发挥试点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县智慧校园建设纵深推进,

提升全县智慧教育发展水平。

智慧校园建设案例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

自从年月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

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

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

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

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

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条结果,%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

可以说,

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

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

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

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信息部门主导项目,

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

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

主要表现在:()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

()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

()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

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项目一次性投资,

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

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

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

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

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

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

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

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专项政策法规缺乏,

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年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年月,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年月,

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年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

等等。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初期必须要通过良好的政策和法制来约束、引领和推动,但是当前建设得如火如荼的智慧校园项目却缺乏良好的政策法规,其法制化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各高校大多是参照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中有关数字校园的条例,

具体执行的多是一些个性化的规章制度文件。缺少法规的约束,智慧校园的实施标准和质量难免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

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不能纯粹依靠领导的个人意愿、行政指令、学术呼吁等不确定因素。

智慧校园建设案例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教师;

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刻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进展快速,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正逐渐凸现出来,

智慧校园应运而生。智慧校园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校园建设模式,其能够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与校园各个应用服务进行融合,

实现了校园的智能化。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促进智能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智慧校园”的含义

“智慧校园”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校园生活的结合,由传统的校园环境向更加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美好、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智慧校园”的规划中,学生们的学习以互联网教学为主、智能化的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与教师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智慧校园”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项目,所以,

它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服务的平台,根据不同性格的人物提供不同的服务,就像是“智慧校园”对老师开放的权限与学生的权限就有所不同,

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对于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权利学校会做一定的限制,

既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信息资源平台,又能够对学生的权限进行限制,防止学生使用互联网为所欲为。

二、智慧校园学习环境的主要内涵

(一)智慧学习环境的内涵

教师在以个智慧校园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同时还包括了相关技术设备构成的物理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多种因素。同时这个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并不是独立组成的,

而是根据每个特定系统构成的,因此,建设智校园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因素育学习活动发生一系列的联系,

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特征以及技术基础

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同时,还需要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现阶段,

智慧校园的主要学习环境有以下几种特征:()感知学习情境:教师可以与学习伙伴进行活动,根据场景制定出对应的学习方案;

()记录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过程,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有情感的计算、动作捕捉等过程中将其应应用在教学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提供较为逼真的学习经验:建立一些逼真场景,

模拟教师情境,使教师在这个全新的情境中制定出全新的教学方案;()联接学习社群:建立对应的联接学习社群,使更多的教师进行交流,并使教师之间互帮互助,

提供支持,从而激发教师的思维逻辑能力;()提供智慧型学习活动:根据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教学任务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简单记忆、低水平操作等,再将其发送给计算机等相关智能工具,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智慧校园环境而产生的全新机遇,

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投入更多的精神进行教学。

(三)智慧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的区别

智慧校园的教师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之间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场所、教学方式等方面。

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时常会收到教学时间和学生人数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建立智慧校园,学生在这个智慧校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智慧的发展,

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教学场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只能在教室中学习,教师也很少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教学活动,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实质性的教学物品也很难进行应用,使学生处于一个枯燥、乏味、单一的课堂中;在智能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教学场地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

其教学资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越来越多的先进素材,

并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些增强现实的先进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模拟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智慧学习环境的出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的先进设备进行教学,

并发挥出其中的主要优势,为学生制定出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应的学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而解决学生中的不足。

三、智慧校园建设与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智慧校园建设下,

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性化,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数字校园下的教学需求,难以对学生行为进行预测,难以实现智慧校园下因材施教的要求,如何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智慧”,

更加符合智慧校园的特点值得探究。

智慧校园背景下,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出现了巨大变化,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积极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此来适应智慧校园建设下的教学环境变化。

四、基于智慧校园建设下提高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数字教师”培养模式

应当积极利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对当前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的创新,

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

促进教学信息、科研信息的开放性,促进各种信息的高速流转,帮助教师积极的吸收新知识、新信息,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学校应当积极建设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智慧教师,

对教师进行打印、虚拟实验以及录播教学等方面的培训,

构建智慧校园下“数字教师”的培养环境,促进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数字化,让教师能够充分体验并享受智慧校园所带来的变化。

(二)重构教师研修体系

应当积极构建教师研修的公共服务体系,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进行积极研发,

围绕教学标准和教师日常工作需要,

积极开发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课程,研发信息技术实用课程,以此来形成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标准流程,

通过信息化的研修平台来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教师研修平台双向互动优势,促进网络研修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教师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例如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

对教学方法的整合等,

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来营造一个时时刻刻可以学习的教师培训环境。通过在线研修活动、教数学实践活动等来让教师适应智慧校园的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这为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

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挑战。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信息技术相关教学技能就难以适应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首先,教师应当积极了解信息技的本质和其发展趋势,了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以此来奠定教师信息能力的基础;第二,

教师应当从操作层面加深对互联网及计算机的认识,提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加强对智慧校园建设中对各种硬件设备和教育软件的认识和应用,积极探索教学资源的网络探索渠道,学会如何优化信息,

整合信息,以此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以此来适应智慧校园的发展,提升科研能力。

(四)加强协作

智慧校园的建设拉近了校园中个体之间的距离,

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协作精神,促进资源共享。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依靠自身来构建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协作来实现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注重整合实践

智慧校园建设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智慧校园中的教师应当在教学情境中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

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来形成有自身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将个性化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注重创新、敢于创新、学会创新,

以此来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结论

智慧校园建设案例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智慧校园;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谢传兵,

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南京,

)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

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管理与应用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于年年初,在全国首次以政府部门文件的方式提出推进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职业学校智慧校园,

并从内涵解释的角度给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在特征状态方面,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育人效果方面,

要提高职业学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

在事业发展方面,要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一个文件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和系列要求,至于智慧校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建设实践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依然需要具体研究和落实。

本文试就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几个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一、智慧校园建设的概念分析

(一)概念的提出

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是浙江大学。

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要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值得赞誉的是,

这一概念在提出之初,就从技术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校园与传统物理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功能与服务效果上的不同,这个概念的内涵既界定了作为特殊状态的“校园”本质,也界定了技术学视野下“智慧”的基本特征。其“整合”的特征,

既包含了“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特征,

也明确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其后,从年至今,

有很多高校也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在内涵解释与现象描述上,更多地侧重于从技术角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智慧”的性质

对于智慧校园的“智慧”,

学者及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多有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对“智慧校园”的多重理解。黄荣怀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共识性,

认为智慧校园()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

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人都从或者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其本质特征是一种“智能化”,

基于这种理解的智慧校园建设行动,更多地侧重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从而忽视学校发展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和思想理念的变革,

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定位为对技术系统的升级与应用。

对智慧校园的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这肯定只是一个侧面,没有对智慧校园进行更为宏观的、整体的理解。

也有人认为,

智慧校园应该更加强调(智慧性),认为“”过于侧重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和网络的发展,因为最早这个概念就是从网络发展提出来的,

而“”比较侧重于校园建设更深层次的、更长远的,更加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思考、规划和相关的举措。这种理解对于放眼未来而言极具方向与引领意义,但对于当下的建设推进来说,系统性要求更高,

执行难度更大。

(三)“智慧”的意义

基于这个时代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在宗旨上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核心;

在目标上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在技术上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撑,

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

在功能上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

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不仅仅是概念与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基本性质的转变。

相对而言,

智慧校园更加强调多种校园服务的融合与创新。所以我们对智慧校园应该有新的认识,不能把它等同于数字校园,也不能硬给普通数字校园贴上智慧校园的标签。讨论智慧校园的概念问题,

是智慧校园建设初期非常重要的问题。

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通过概念的讨论,来明晰在这个时代提出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的意义和内涵所在,讨论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与内涵,是通过复杂的思考来引导简单的行动。

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说得太低了,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设计太高太远了,更容易让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误导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如果偏离了职业学校现状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有可能导致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智慧校园发展误入歧途,走进一个“沉没资本”的陷阱。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任务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应该是革命性的,这在相关文件中早有论述。

但这种影响,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互动、交互和生成的。

其中职业教育自身的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互动性,将会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种显性特征。因为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思路与路径的变革,所以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融合、创新,将会是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难点。

从通常的理解出发,

智慧校园(其实在此处理解为“智慧学校”也许更有启发意义)包括很多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或者说由很多具体的功能模块组成,

例如智慧教室(课堂)、智慧(虚拟)实训室、智慧校企通、智慧节能等。对于现阶段的职业学校而言,

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改革师生关系、校企关系、产学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要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整合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就是要研究和尝试怎么构建无缝学习平台(如“人人通”等),

本质上是将单一的物理学习空间转变为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并存,使教师、学生能基于“学习网络”开展学习。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等顺畅地连接起来,用一些成熟的、稳定的、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技术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时空之间的充分互动,

真正形成学习的网络。

“学习网络”一方面是使用网络来支持学习,另一方面是建立学习中的网络。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创建连接和发展网络,知识存在于这个网状结构中,

设计合理的网络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正式、非正式学习环境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建立网络连接,通过不断优化内外网络,促进个体学习发展。

在校企关系上,就是要立足产教融合的理念,改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基于网络平台重新设计校企合作的途径与项目,让校企合作的成本降下来,

使得校企合作更为简化、易行,共享学习资源、共建研发与培训项目、共生教育与生产智慧。在职业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中,

各个领域和侧面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最核心的要求,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空间、途径与成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

在产学关系上,探索有效的途径,基于多角度、多功能的校企合作平台,将生产与学习相互融合起来,这是智慧校园建设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传统的物理环境下,

学校无论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大面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因为各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学校硬件环境的投入更是有限的,

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解决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问题。要利用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共同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场景、虚拟生产、虚拟岗位等,与物理空间的实训环境共同构成生产与学习的融合环境。

当然,对于不同的职业学校而言,其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各有不同,

全面建设智慧校园与形成特色专长以解决学校发展的全面问题与特殊问题一样重要。

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强化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重要项目分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构建统一的技术系统,

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

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

制订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三、智慧校园的技术支持

与过度强调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一样,

过度强调学校核心业务发展目标而回避技术支持的系统性也是一种固执己见。因为智慧校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结合体。

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团队)曾经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化,

提炼出智慧校园环境的十大特征:第一,

位置感知:感知学习者的物理位置。第二,情境感知:探测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以及他与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什么。

第三,社会感知:感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

互操作性:不同学习资源、服务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五,无缝连接:在任何设备进行任何连接时,提供持续的服务会话。第六,

适应性:根据个人学习偏好和需求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第七,

泛在性:随时随处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感兴趣的学习资源。第八,全程记录:记录学习历史数据,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建议以及推送相应的服务。

第九,自然交互:利用多种感官及肢体语言开展人机互动,如语音、姿势、表情识别。第十,

深度参与:沉浸于技术丰富环境中开展多向互动,获得平常难以企及的体验。

这一提炼,既涵盖了智慧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现象,也内在地包含着一系列整合的技术应用。

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由三层技术架构:第一层是云计算(),

其核心是对网络中服务器功能进行虚拟化,实现提升性能、横向扩展、分布结构却能够减少成本和能耗的目标;

第二层是雾计算(),

即把应用终端进行虚拟化,

能够真正解决不同终端设计独立的信息格式的交换问题;第三层是群计算(),与物联传感技术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安装很多联网的传感器,

运用新颖的求解优化组合问题的模拟进化算法,

具有典型的群体智能的特性。从未来(已经到来)的发展趋势看,

在网络服务器功能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终端功能通过雾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的基础上,网络中的交换机、路由器功能也将逐步实现虚拟化,亦即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例如:。基于以上技的智慧校园,其技术实现的维度可以归结为:科学的决策系统、实时的控制系统、泛在的互联系统、便捷的服务系统、面向服务的计算系统、透彻的感知系统。

以上的技术问题,并不可能甚至也并不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去系统解决,

但忽视这些问题显然会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产生短视甚至是盲目的行动。智慧校园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而这些技术隐含着高成本、高投入的必然。支持智慧校园形成与运行的技术要求,

必然包括网络先进、业务智能和大数据,

完全的自我经费投入或技术投入。无论学校的经费如何充足(其实统计数据证明当前职业学校的经费并不充足)都难以满足,何况整体建设难度大、建设周期较长、成熟案例非常少、建设与成效显现的风险比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技术支持的问题更为必要,至少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进程中,必须规划设计与系统解决好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强调基于基本应用与特色创新,

强调技术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强调技术共享与边际效益,在建设进程中不断立足新技术来强化应用与实用,

提高智慧校园建设的功能性、可控性、持续性与成功率。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要求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

适应需求、产教融合是最根本的育人特征,人才培养的不同决定了智慧校园建设必须有自己的定位。

服务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适应“中国智能制造”的战略需求,就必须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变革。

新的产业发展是建立于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融合、数字制造技术、能源互联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组合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需求不仅给中国也给全球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这种产业与技术发展到最后,

实际上是一场“人的革命”,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分享、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求具备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以及能研发或者应用更加智能的、生命的、个性的新材料、新设备等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

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将面临更多非传统领域的挑战。智慧校园在发展的生成过程中就已经先后以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新型教育模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培养时间和空间概念,

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随着职业教育需求与目标的发展,其建设必须以更远更高的视野来考量:打破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而这将成为引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甚至是本质要求。

这一本质要求包含着加快学校观念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在特殊的背景下也可狭义定义为企业)。

职业教育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连同其他类型的学校时常被隐喻成“工厂”。回到根本上看或者说站在教育的理想中看,学校的本质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和空间,最本质的取向是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共同体。

正如杰里米?里夫金所说:“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就本末倒置。

”教育学正在发生“由教向不教”的覆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更包含着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

就教育和学习本身而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

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和学习行为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学习的基本制度与结构上,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或者说,

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将成为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不管是哪一类哪一级的教育或学习,都不再是你花了年左右的时间勉强忍受,

然后在或岁时欣慰结束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活动。在世纪,

学习是人类的根本。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

那么这个世纪将会被称为“学习的世纪”。

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和我们正在迎接的学习时代一样,

都仍然处在婴儿期。然而,对我们所有人而言,现在正是把握它的发展方向、勾画它的发展蓝图的大好时机。

智慧校园建设案例篇

关键词:物联网;

;;二维码;

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高校智慧校园需要有先进的理念,

还需要新技术的支持。从高校校园需求分析,智慧校园建设应从智慧服务、智慧教学和智慧管理三个方面去设计和建设。方案设计的理念就是在生活上为师生提供最便利最快捷最实惠的方式,在教学上搭建最科学最有监督力最有效的系统,

在管理上设计全方位的创新系统。在原有千兆校园网络通信基础、无线网络通信基础上,融入物联网新技术这一新型技术。

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

通过嵌入了具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智能技术或图像识别技术等智能传感设备,给每一个实体对象分配一个唯一的代码,按照协议标准,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物联网系统结构。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用于识别物体,

采集信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关键技术为:技术、技术、传感器技术、二维码技术。

网络层把感知层获取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有线/无线通信网等网络,实时、准确、安全可靠地进行传送。目前互联网、通信网等技术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的数据传输。应用层是物联网的大脑,

它接收来自感知层采集的大量数据,并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各行业所需的实际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阅读器和标签。

系统具有读取方便快捷、识别速度快、数据容量大、标签数据可动态更改、标签价格实惠等优势,

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技术支撑。

技术:是功能和网络通信功能的结合。由飞利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及互联技术。

技术提出的初衷是两台电子设备之间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交换,具有“通信距离短”、“私密”、“安全”,适用于移动支付等区域。

现在市面上的移动终端都集成了技术,

为智慧校园支付提供了硬件基础。

传感器技术:是一种能感知环境变化,捕捉被测物的原始数据的技术,是物联网的神经元。能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数据输送到处理中心。

例如,可以在校园的各个教室安装红外传感器实现自动控制灯光。

二维码技术:一种新型的条形码技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

最新发展的手机二维码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代替条码扫描仪,

这一技术突破为二维码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也为智慧校园提供了天然的设备。

多元化的智慧校园

高校智慧校园服务的对象是具有高素质的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教师、早期蓬勃的追求新事物的学生及其希望有所创新和改革的管理者。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

本文提出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智慧校园系统。该系统是基于、、传感器和二维码等技术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和校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师生可以享受更便利更快捷更实惠的服务,

管理者可以更科学更省力地监督,师生之间有更紧密的互动。

在功能上该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如下图。

智慧校园设计方案

智慧校园要求数据结构的多样化,校园应用多元化,显然单一的技术平台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本文提出了多元化、多种物联网技术共存的智慧校园方案。借助已有的校园平台和通信网络,

利用师生现有的智能手机等,实现“教、学、管”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本文将在技术层面上讲述多元化的智慧校园的详细设计。

.基于技术的校园通/图书管理/智能停车系统

基于技术的校园通/图书管理/智能停车系统的硬件基础是每个学生、老师都持有一张一卡通。一卡通其实就是系统的两个基本器件的其中一个:标签。

一卡通可以采用可读可写的卡片型的射频标签,

可以存储姓名、身份(学生或教师),根据身份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服务,如图。

学生一卡通的服务范围包括:食堂/校园商业街消费,

宿舍水电充值,图书馆借/还书。

教师一卡通的服务范围包括:食堂/校园商业街消费,图书馆借/还书,

校车公交卡,智能停车卡。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可借的图书数量也可以不同。

系统的两个基本器件的另外一个:阅读器。

阅读器的放置的位置比较固定,如食堂的刷卡处,图书馆的借阅处,校园的出入口等。

系统的通信基础是互联网,高校的网络设施是很完备的,为系统提供了通信保障。

.基于的考勤/移动支付/智能海报系统

基于的考勤系统使用的设备就是具有的智能手机和标签。

在校园中可应用的场景之一:学生考勤。在每个教室布置好标签,来上课的同学只需用手机读取该标签就完成了签到服务。这一考勤系统节省了老师点名的时间,

同时也方便教学管理者统计上课率。

基于的手机移动支付服务,利用芯片代替信用卡的功能。

学生在校园商业街或者饭堂将手机靠近刷卡机就可完成支付功能。基于的智能海报系统利用标签可以存储一定量的信息,校园活动中心将带有标签的海报贴出,感兴趣的同学通过手机靠近海报就能轻松获取海报的简要内容,

不需花费手机流量就可获取信息,提供一个为学生节流的方便、快捷的方式。

.基于传感器的安全报警/节能减排系统

基于传感器的安全报警/节能减排系统利用烟雾探测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具有安防作用的传感器,

置于环境的最前端,

通过网络及时地将异常/控制信息传送到控制中心。

在每个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道上安装烟雾探测器,一旦出现异常,可以自动触发报警器,

并将异常信息通知相关人员。

在每个教室都安装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可以检测教室中是否有学生在,如果没有检测到学生,

可以熄灭教室的灯光,

做到省时省力的节能。

.基于二维码的教学信息推送/学生校园活动系统

基于二维码的成绩教学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推送平台将课表信息、调课信息、考试信息分发到学生/教师手机中。并且教师录完考试成绩后可以第一时间推送到学生手机上。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在每个学期结束时将学生的成绩推送到家长手机中。

二维码的应用很广,

可以为每一个校园协会注册一个公众号,让感兴趣的同学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的信息。

总结

文中论述了物联网体系结构,重点论述了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一个多元化的智慧校园方案,

为高校的校园建设提供一个参考。当然智慧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现有的网络设施和硬件资源,需要建立完整的数据管理中心,

防止信息的泄露。还需要手机端的应用,这都需要高校领导的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张永波。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软件导刊,()。

[]韩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的设计研究[]。电子设计工程,()。

[]刘建华。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校园系统方案设计[]。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智慧校园建设案例篇

发展教育需要打破壁垒

教育信息化是这几年来热门的一个词汇,但是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如何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却是众说纷纭,祝智庭教授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教育信息化,

绝对不是我们教育行业,我们的老师、教育管理者或者学生单一产业所能突出的,它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遍社会公共服务,

无论社会、企业、家庭还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都时时刻刻与教育产业相关。因为几乎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的过程中,

但同时教育又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程,应该说乃至于需要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这展现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家长层面,围绕教与学共同形成;

二是社会和企业、社区都要关注教育,并且把教育作为我们社会、企业必须投入并持续支持的一个产业来做;三是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的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需要第三方的支持。他举例说,

以华为为例,华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构建技术基本框架,这就像盖房子,华为做了开发商、施工方,

但要想入住还需要装修,而教育产业的现代化就是提供应用,

类似于装修。只有用好、用精才能体现出教育信息化,

需要信息技术驱动和支撑,这也是华为在教育领域提出的众教育概念。

“教育信息化,

华为提出了‘众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众教育的核心精髓应该是通过新的信息技术加上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并打破教育的壁垒,从而逐渐消除我们再教育中的术有专攻,

使得人人都可以获得我们需要的这种教育资源,人人都可以充分共享我们要传授给别人的知识,是这样一种理念。”提到教育信息化,

华为企业业务教育行业解决方案总监聂延波对记者这样解读。

此次高峰论坛提出的“众教育”理念,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祝智庭认为,“互联新校园,

携手众教育”理念体现了华为对‘众教育’的产业投入力度以及对教育重视的决心,他非常认可华为的“众教育”的核心理念。

智慧教育是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整个方向是什么?祝智庭认为,“应该瞄准智慧教育这样一个大方向”。

总的来说,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向智能化发展,发展智慧教育也是可以预见的方向。

但是祝智庭也指出智慧教育是难以界定的,在关注智慧教育的难点问题后,他提出一个初步定义:“我认为智慧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利用智能化的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不能变成可能,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品德,高素质思维的人才。

他同时也指出,智慧教育是一个理念,为了这个理念需要技术创新,

建智慧化的平台、智慧教师、智慧校园,有了这个环境才可以有效支持教学的变革,最终开展智慧的教和智慧的学,

培养智慧的学习人才。

对于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

他认为包括环境感知、情景识别、关联规则等。其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引发了科学研究泛式的归类,科学研究史上第四个称为数据密集型科学。

我们再教育当中也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支持智慧教育。总的来说我们通过利用大数据能够实现精准决策、个和优化结果。”祝智庭表示。

祝智庭还指出,

电子书包就是智慧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国家已经提出电子书包的体系,我本人是标准组的负责人。以电子书包的标准建设为例,

包括五个部分:系统架构、内容格式、虚拟学具、服务平台、终端设备。我们还提出了电子书包系统功能框架,

可以一方面对接数字出版和数字学习,同时还考虑终端功能和平台功能,把这样的一些功能和服务进行分层分类。”祝智庭说。

他同时也指出,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在类似电子书包标准制定的同时,也需要企业带头,例如在韩国,电子书包就是三星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

所以以华为为代表的公司也应该在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发展中发挥大公司的作用,

通过“众教育”的形式呼吁很多公司联合起来,这样,

我们的信息化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基础教育需走出数字鸿沟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大,

在地理环境、人口素质、文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教育上来,造成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对此,祝智庭表示,目前,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

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

我国的基础教育亟待走出数字鸿沟,

在一些西部地区,不光是教育资源匮乏,同时传统的“授课+考试”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在这些区域甚至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务信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这种不公平的教育鸿沟的存在,

将导致后天教育的不公平,从而影响每个学生人生的公平性,

因此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是填平这道鸿沟。

据了解,

针对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现状,

华为制定出区域教育云解决方案,从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教育管理及公共服务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四个方面着手,提供基于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城域网、泛在校园网络、智慧云课堂等层次解决方案,

打造高稳定、高可靠、高安全使用灵活的区域教育云平台。而对于高等教育,聂延波称,

在信息化如何真正根植于校园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有些仅仅是为了政绩工程。

而只有当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生活、节能等活动深度融合后,才能切实发挥出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便捷师生生活、降低校园能耗的作用。对此华为也将进一步凭借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积累及核心优势,

在教育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为中国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相关链接

智慧校园建设案例篇

【关键词】智慧型校园;中职;

数字化校园

年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确定为“数字学习和智慧校园建设”,涵盖了智慧学习的新兴技术、数字化内容的开发、智慧教室设计、电子教材、学习助手、学习分析、教育云服务等研讨专题。

一、智慧型校园概述

年,美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即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提高实时交互、信息处理能力和诱导反应速度,

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随后,

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

。智慧型校园定义。

南京邮电大学做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应当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

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数字化校园与智慧型校园的比较。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

将学校的各个方面,从环境(包括网络、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数字化,逐步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从而使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伸,在现实校园基础上形成一个虚拟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但相对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整合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智慧校园”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智慧型校园的优势。

智慧校园更多的是强调按需服务、快速反应、主动应对等,

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它相较于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在于进一步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集中存储,

实现智能化的推送,促进知识的智慧传播与分享,系统互联互通。

二、我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创办于年,

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交通航运和港口管理等专业人才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人。

。学校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已覆盖办公、教学、实训场所及教职工宿舍等,并通过中国电信的光纤接入因特网,教学用计算机总数已达到台,

建有间计算机实训室,行政办公用计算机数量达台,专职行政人员全部配备办公用计算机。

。学校教师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学校%的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设备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少部分课程已建立了电子教材,试题库、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库,使用率低。

。学校师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系统使用经验。

校园网上运行有多个信息化系统,

如网上办公系统、招生报名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由于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各子系统之间无法兼容,

数据无法共享。

三、构建我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设想

现结合我校实际,

提出构建未来具有我校特点的智慧型校园的设想。

。校园网络环境。

我校校园网总体采用星型以太网拓扑结构,

骨干层采用三层万兆以太网交换技术,光纤覆盖校区所有骨干节点。校园网依托联通、电信两个供应商,扩展为出口带宽。通过双链路上联校园网双核心,

采用/技术根据目标进行有效负载分流,

针对每个子网的应用特点采取相应安全管理措施,高效持续对每个功能子网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是兼具城域网性质的跨校区新型校园网络。

作为园区有线局域网的补充和拓展,

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将校园网延伸到移动用户多、不宜部署网线的公共区域。

在部署上采用集中控制式的无线网络架构,

无线网络控制器是整个无线网络的核心,无线接入点分布在具体区域,无线网络管理软件对整个无线网络进行图形化管理。

网络采用流控设备进行出口流量管理,

认证计费设备用于内部上网认证和互联网上网计费。

。数据基础。

()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要为教师、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设各业务应用系统,必须要有基础数据的支撑,

如:教师、学生的基本信息,为保证数据同步并及时更新,

保持数据一致,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资源与业务数据库。学校提供的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协同办公、一卡通等应用系统运行会产生业务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业务办理的结果,

还记录了业务办理的流程即工作日志。学校开发的大量教学案例、精品课程、研究成果等也构成重要的资源数据库。

()数据仓库。

应用系统长期运行积累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规律性的信息,并且由于各应用系统建设时间的不同,

数据存储有关系数据库、数据文件、元数据等多种格式。利用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有用信息抽取、格式编码、脏数据清洗等操作,最终将应用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中,为上层的商业智能服务提供数据基础。

。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平台

()能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在原有的访问、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校园教学管理平台、校内、博客、等师生交互平台,借助服务商设立主页和虚拟空间(或主机托管),

并保持更新维护等。

()具有以下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功能。

)访问控制:对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和设备建立访问控制体系,防止非法入侵。

)网络管理系统:智能化,

可以管理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设备,

实现网络管理的集成。合理划分子网、虚拟网络,并具有根据需要可灵活调整的功能。

)防火墙:提升校园网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访问内部网络上的资源和非法向外传递内部信息。

()基于一卡通的校务管理信息平台。

以一卡通为基础建立校园网师生身份认证系统和资金结算系统,基本达到校园工作生活的数字化,

实现以下功能的网络化应用:

)教务管理。

学籍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学籍管理、学费管理、奖惩管理、统计查询、报表打印等功能模块;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计划、排课、补课、调课、网上评教、各种统计报表查询打印等;

考试管理:考试安排、补考安排、成绩管理与分析等。

)行政管理。

在原有校门户网站基础上,增加统一身份认证;增加校外入口,

方便校外教师访问校内资源。

办公管理:包括会议管理、单位日程管理、公共信息、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查询等;

公文管理:包括公文的起草、批阅、发送、接受、回复,公文的保存和查询,

通知的发送与接受功能;

人事管理:管理和维护单位的人事信息等;

财务管理:对于学校的财务工作实现计算机化管理;

招生管理:招生计划、入学报到、学生资助管理、周班级综合素质管理、综合考评等。

)后勤总务管理。

设备管理:对校公用设备的购置、入账、借用、调度和报废进行管理;

后勤管理:对食堂、宿舍、医疗、绿化、车辆等的管理。

)其他服务。

实现学生身份认证上网、学生在校常规管理、学生安全信息管理、饭堂销售管理、商店消费管理、教职工考勤管理。

()具有电子教学实施系统功能。

网络备课与授课系统:建立以学校教学软件和课件素材等构成的本地化特色资源库,

为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备课提供便利条件,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提供网络化平台,

让教师能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网络上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系统:包括开发工具和设备,可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制作。在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积累、优化机制,为学科整合提供平台基础;

建立基于网络的实时、非实时师生交互和答疑平台;建立重点学科试题库和在线考试系统。

()基于网络流媒体的应用。

建立无纸化考场、视频点播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远程教学系统

网络广播教学系统、实时远程教育系统、非实时远程教育系统、课件点播系统。

。存储虚拟化平台。

利用虚拟化手段()可以将离散的硬件资源统一起来以创建动态的共享平台,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资源,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备,为将来的云计算做好平台基础,

这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服务器与存储设置。

采用两台作为物理主机服务器,

服务器通过交换机与存储连接,

构成光纤存储网络。

在上选用划分的存储空间给虚拟化使用。这样在下的所有虚拟机及资源都可以存储在该空间内。

()网络实现方式。

本次架构的服务器和虚拟机采用(桥接)方式连接网络。

在这种方式下,虚拟机就像一个新增加的、与真实主机有着同等地位的一台电脑,

是最简易的从真实主机获取资源的方法,虚拟机的网络适配器通过虚拟交换机连接至真实的外部网络,从而实现虚拟机之间以及与外网的连接。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中职校园应抓住世纪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研究和应用数字化平台,

建设现代智慧型校园。

【参考文献】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教育研究,

():-。

[]陈琳。中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发展对策研究[]。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