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看范文精选3篇(全文)

读看看篇1

  读《常回家看看》有感

  读了《常回家看看》,我心中涌出了许多爱的浓血;脑中像幻灯片一样把爱的记忆浮现出来;眼中落下一颗颗珍珠般大的感动水珠。

  《常回家看看》写了作者回到奶奶家,和奶奶一起谈谈话,在奶奶的帐本里,作者才知道奶奶多么渴望自己的儿女能少挣点儿钱,带着孙子孙女,常回家看看,吃顿饭,一起聊聊天。

  因此,我感悟到:每个老人家都像小孩一般,让家人疼爱、关心,不想孤单。

  如果我早几年读到这篇文章该有多好啊!几年前,由于四个舅舅十分疼爱我和弟弟,并且四舅是书记,能够方便让我们一家上广州生活。四个舅舅就问我和弟弟喜欢不喜欢,“好!”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回答,奶奶听了,刚才的笑容就像闪电一样马上收回了,我们根本不懂得奶奶的心。 几个月后,我们离开了奶奶,来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花都。每当父亲打电话回去时,总听到奶奶的牵挂的哭春节新鲜事作文声,又回想到奶奶和我们的快乐时光,恨不得抽自己俩耳光。

  奶奶,对不起!我会抽空回家的。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读看看篇2

【素材展示】

中秋节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但洛阳市瀍河区法院老家属楼里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9月18日晚,一对空巢老夫妇被发现死在了出租屋里,遗体已经腐烂发臭。这对空巢老夫妇的离世再次给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提了个醒:要常回家看看。

9月16日上午,瀍河区法院老家属楼的老杨(化名)准备给一楼的老夫妇送点新鲜蔬菜,老杨敲门之后,发现里面无人回应。“当时也没在意,以为他们不在家,就把蔬菜放在了他们家门口。”老杨说,那对老夫妇生活条件不好,经常有邻居为他们送点生活用品。“中秋节的前一天,那对老夫妇的侄外孙女来给老人送月饼,一直敲门都没有人应。”老杨说,下午,老夫妇的侄外孙女又来敲门,还是没人应。

“老人的侄外孙女赶紧找来老夫妇的二儿子,打开门后才发现,两个老人已经悄然离世。”老杨说,老人的二儿子立即报警,警方处理过现场后,将遗体运走。

据楼内居民王女士透露,这对老夫妇,男的有60多岁,瘫痪在床已经10多年了,一直靠老伴照顾;女的有50多岁,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

“去年4月,老两口被儿子送到这里,之后很少见到有亲人来看望。” 王女士说,房子是老夫妇的二儿子租的,老夫妇很少出门,也没有邻居知道他们叫什么。

今年7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作为法律条款写了进去。

关爱空巢老人除了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外,还要定期陪老人去体检。心灵安慰和身体健康对空巢老人来说同样重要。

【多维解读】

1.探索问题的根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喜欢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作定居关于奥运的作文,同时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住房条件也有所改善,许多子女都倾向于与老人分开居住,造成老人空巢。尽管“常回家看看”已经立法,但是,就目前我国国情看执行难度很大。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是儿女不愿意回家看看,不想跟父母过个团圆年,农民工不出去打工能行吗?几亩地的微薄收入能维持当今的高物价生活吗?平民百姓在异地打工想回家陪陪父母再急切,又怎奈得了铁路“一票难求”的现实国情?那些在私企工作的打工族们,他们又何尝不想回家看看呢?可诸多限制只能令他们望家兴叹,这就是“常回家看看”立法容易执法难的现实国情,更是空巢老人悲剧一次次上演的深层根源。

2.培养一种看望习惯

在道德约束日趋乏力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已然成了酸楚话题,也的确需要法律约束、规范和督促,并使之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时下,老人与子女之间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代沟越来越深,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这使得老人尽管衣食无忧,精神生活却十分孤寂和落寞。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要让亲情看望世代相传,仅仅靠道德力量远远不够,必须用法律强制儿女“常回家看看”,既完成儿女的看望义务,也培养一种看望习惯,升华一种亲情力量,更传承亲情看望美德。

3.政府要担起养老重任

对于空巢老人,政府应当有所作为。人都会老,但并不是每一个老人都有儿女。大量的“丁克”夫妇、失独夫妇,根本没有儿女可以依靠;就算那些拥有儿女的夫妇,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因此,要想让每一个老人老有所养,政府责无旁贷。而要做到这一点,在于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比如,兴建社区食堂,让老人不再为一日三餐劳心费神;兴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让老人老有所乐;引进社区保健医生,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4.借鉴别国先进经验

法国的一种做法值得借鉴。在法国,许多社区为老年人免费提供一种名叫“你好吗”的服务项目。在每天同一时间,计算机系统将自动给老人打来电话,老人拿起电话后,可听到计算机录音系统的一句问候“你好吗”,随后会听到:“如果您今天很好,请放下电话。如果大自然中的一员作文您今天感觉不好,请立即拨打紧急求救电话811。”如在45分钟内,老人仍不拿起电话,就会有人登门查询。试想,若是洛阳的那对老夫妇能够享受到类似服务,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适用文题】

老有所养、法律尊严、精神慰藉、临终关怀、发展社区养老等。

二、“道德问题法律化”是一种软暴力

备受关注的《南宁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9月24日出炉,这是南宁市首次就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立法。“办法”明确规定:拒绝给老幼病残孕让座,经劝阻仍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拒绝提供服务是不是就要赶下车?”意见稿一出,立即引起广泛争议,有支持者认为,公交立法是进步,该规定能规范、塑造乘客文明乘车行为。而反对者则提出,不让座是道德问题,通过立法“强制”,混淆了法律与道德,有点变味,可操作性不强。

【多维解读】

1.强制让座是一种惰性思维

将道德问题法律化,是以违法的方式对付不文明的行为,竟还有不少支持者,让人看到了法治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么多年来,“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观念的传播,并没有遏制住一些地方政府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的亢奋冲动,他们迷恋立法,解决社会问题遇到麻烦,就立刻相应地进行法律的强制,而不管这问题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通过法律手段解释道德问题,并不是信仰和尊重法律,而恰恰是反法律。

2.道德问题岂能谋求法律解决

拒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道德问题,而“把人赶下车”,则是法律问题。道德是什么?就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对人们的行为虽然具有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力。道德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来实现。“暴力”强制让座是以正义之名戕害同等权益者的正当权益。同老、弱、病、残、孕者一样,拒绝让座者也拥有占座权,大家共同遵循着“先来后到”的社会默认游戏规则。以“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相威胁,让拒绝让座者让座,其客观结果是以正义之名剥夺了一部分人乘车的正当权益,剥夺了他们享用社会公共服务的平等权益,表面看是对错误的惩罚,其实是用一种错误惩罚另一种错误。

3.不要让立法使让座的美德变味

让座是一种美德,除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外,也是对个人道德素质的检验。是否履行道德责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和精神境界。在公交车上,占座的乘客能够主动给他人让座,说明他有道德,善良,乐于助人。相反,如果不让座,说明他没道德,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不让座只是道德上的错,而赶人下车则是法律上的错。传播文明应该以文明的方式,而不能以不文明、反法律的方式去对付不文明行为。道德总是柔性的,需要采用柔性的手段,劝说,解释,说服,很多时候效率很低,需要传道者的耐心。

【适用文题】

法律意识、公平正义、公权力失范、道德问题法律化等

读看看篇3

千万别看到这名字就跑,回来!你,还有你,坐好!慢慢看。

告诉我,最近除了蟑螂、苍蝇、蚊子,你还看过什么昆虫?除了蚕宝宝,你还养过什么昆虫?如果你要花上一分钟来想这个问题,那就来看看这本书――变成小时候拿天牛吓唬女同桌的那个你,变成捉蚂蚱穿成一串串、收集知了壳的那个你,变成关心蚂蚁搬家、蜻蜓低飞的那个你――把自己收缩得像一颗心那样大小,敬畏地看这个世界。

(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

又译《昆虫物语》等

法布尔(法国) 著

这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书。它融法布尔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全书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书里,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其睿智的思想跃然纸上。

球不久就制造成功了。现在须用力地滚动,使它具有一层硬壳,保护里面柔软的物质,使它不至于变得太干燥。我们可以从大一些的身段上辨别出在前面全副武装的母亲。它将长长的后足放在地上,前足放在球上,将球向自己的身边拉,向后退着走。父亲处在相反的方位,头向着下面,在后面推。

这一对在地面上走过,它们没有固定的目标,只是一直走下去,不管横在路中央的障碍物。这样倒退着走,障碍固然是免不了的,但是即使看到了,它们也不会绕过障碍物走。它们甚至做顽固的尝试,想爬过我的铁丝笼子。这是一种费时而且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母亲的后足抓住铁丝网将球向它拉过来,然后用前足抱住它,把球抱在空中。父亲觉得无物可推就抱住了球,伏在上面,把它身体的重量,加在球上,不再费什么力气了。要让这种努力维持下去,未免太难了。于是球和骑在上面的昆虫,滚成一团,掉落到地上。母亲从上面惊异地看着下面,不久就下来了,扶好这个球,重新做这个不可能成功的尝试。一再地跌落之后,它们才放弃攀爬这个铁丝网。

就是在平地运输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没有困难的。差不多每分钟都会碰到隆起的石头堆,然后货物就会翻倒。正在奋力推的昆虫也翻倒了,仰卧着把脚乱踢。不过这只是小事情,很小很小的事情。西绪福斯虫是常常翻倒的,它并不在意,甚至有人也许以为它是喜欢这样的。然而无论如何,球是变硬了,而且相当的坚固。跌倒、颠簸等都是程序单上的一部分。这种疯狂的举动往往要继续几个小时!

【读而思】神话中的西绪福斯,因犯错被判刑――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推到山顶时,石头又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如此不停地往返。如此看来,西绪福斯虫名副其实。只是,它们的这种“执著”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懂变通?

第一只到什么地方去,其余的都会依次跟着去,排成一支整齐的队伍,中间不留一点空隙。它们总是排成单行,后一只的须触到前一只的尾。为首的那只,无论它怎样打转和歪歪斜斜地走,后面的都会照它的样子做,无一例外。第一只松毛虫一面走一面吐出一根丝,第二只松毛虫踏着第一只松毛虫吐出的丝前进,同时自己也吐出一条丝加在第一条丝上,后面的松毛虫都依次效仿,所以当队伍走完后,就有一条很宽的丝带在太阳下放着耀眼的光彩。这是一种很奢侈的筑路方法。我们人类筑路的时候,用碎石铺在路上,然后用极重的蒸汽滚筒将它们压平,又粗又硬但非常简便。而松毛虫,却用柔软的缎子来筑路,又软又滑但花费也大。

一队总有一个领头的松毛虫,无论是长的队还是短的队。它为什么能做领袖则完全出自偶然,没有谁指定,也没有公众选举,今天你做,明天它做,没有一定的规则。松毛虫队里发生的每一次变故常常会导致次序的重新排列。比如说,如果队伍突然在行进过程中散乱了,那么重新排好队后,可能是另一只松毛虫成了领袖。尽管每一位“领袖”都是暂时的、随机的,但一旦作了领袖,它就摆出领袖的样子,承担起一个领袖应尽的责任。当其余的松毛虫都紧紧地跟着队伍前进的时候,这位领袖趁队伍调整的间隙摇摆着自己的上身,好像在做什么运动,又好像在调整自己――毕竟,从平民到领袖,可是一个不小的飞跃,它得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和刚才一样,只跟在别人后面就行了。当它自己前进的同时,它就不停地探头探脑地寻找路径。它真是在察看地势吗?它是不是要选一个最好的地方?还是它突然找不到引路的丝线,所以犯了疑?看着它那又黑又亮,活像一滴柏油似的小脑袋,我实在很难推测它真的在想什么。

【读而思】嘿,松毛虫的领导原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班长轮当制?松毛虫都知道做了领袖之后就要调整好自己,往小的方面讲,我们做好自己的“领袖”了吗?

阳光照射到我们的玻璃池塘,此时非常适合仔细观察藻类植物的工作情景。礁石上裹着带无数小光点的绿色地毯,外观酷似精美绝伦的天鹅绒绿球。这之后,绿球仿佛又插上了数以千计露着圆头儿钻石的大头针。再往后,接连不断地,小小珠玑一个个从华美的绿绒球里跳出来,随即就像亮晶晶的小气球一样飘忽上升,还一路闪着星光。到后来,那景象简直就是不停发射着的水中焰火。

化学告诉我们,藻类自身的叶绿素受阳光激发后,可用于分解二氧化碳。藻类将碳储存起来,加工成新型生物。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氧气,以细微气泡的形式释放出来。部分氧气泡溶解到水里,部分升上水面。溶解于水的气泡供池塘里的动物居民们生存用。水中产生的污秽物,经过氧化便消除了。

一坨绿丝藻,竟能使一潭死水保持清洁。

【读而思】如果学过生物的你从来没有认真观察过,看到绿藻的工作情景,觉得惭愧了吧?或许我们的周围有时会像这潭死水那般冷漠、死寂,可是如果我们都能做那坨绿藻,释放出人性的气泡,死水能不充满生机吗?

萤发出来的光,是白色而且平静的。另外,它的光对人的眼睛一点儿也不刺激,很柔和。看过这种光以后,便会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它们简直就像那种从月亮里面掉落下来的一朵朵可爱的洁白的小花朵,充满诗情画意。

但是,这些能够发出光亮的小动物,这些本该是心中一片光明的小昆虫,事实上却是一群心理很黑暗的家伙。它们对于整个家族的感情是完全不存在的。家庭对于它们而言,是无足轻重的,柔情对于它们也是没有丝毫实际意义的。它们能够随处产卵。有的时候,产在地面上;有的时候,产在草叶上。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可以随意散播自己的子孙后代。真可谓“四处闯荡,四海为家,随遇而安”。而且,萤在产下卵以后,就再也不去注意那些卵了,随它们自生自灭、自然生长去了。

从生到死,萤总是放着亮光的。甚至连它的卵也是要发光的,幼虫也是如此。当寒冷的气候马上就要降临的时候,幼虫就会立刻钻到地面下边去,但是并不钻得很深。假如我从地面下,把它轻轻地掘起来,它的小灯仍然还是亮着的,就是在土壤的下面,它的小灯还是点着的,永远为自己留一盏希望的灯!

【读而思】不管如何自生自灭,始终为自己留一盏希望的灯。在亲人的呵护下不断成长,我们记得给自己留灯了吗?

在那些青青的草丛之中,稍注意的话,就会发现一些有一定倾斜度的隧道。在这里,即便是下了一场滂沱的暴雨,也会立刻就干了的。这个隐蔽的隧道,最多不过有九寸深的样子,宽度也就像人的一个手指头那样。隧道按照地形的情况和性质,或是弯曲,或是垂直。差不多如同定律一样,总是要有一叶草把这间住屋半遮掩起来。其作用是很明显的,如同一所罩壁一样,把进出洞穴的孔道遮蔽在黑暗之中。蟋蟀在出来吃周围的青草的时候,决不会去碰一下这一片草。那微斜的门口,被主人仔细用扫帚打扫干净,收拾得很宽敞。这里就是它们的一座平台,每当四周的事物都很宁静的时候,蟋蟀就会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

屋子的内部并不奢华,有暴露的但是并不粗糙的墙。房子的住户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去修整太粗糙的地方。隧道的底部就是卧室,这里比别的地方修饰得略微精细些,并且宽敞些。大体上说,这是个很简单的住所,非常清洁,也不潮湿,一切都符合卫生标准。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我们考虑到蟋蟀用来掘土的工具十分简单,那么可以说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读而思】我们已经过了沿着墙脚追逐蟋蟀的年龄,当知道给过我们无限欢乐的童年的蟋蟀能用如此细小的腿脚挖掘如此强大而精致的住所时,我们是否会想,该如何让渺小的我们变得强大,或者更强大?

有一次我在一株水蜡树上找到它,当时它正在一丛花的中间筑巢,它织着一只白色的丝袋,形状像一个顶针:这个白色的丝袋就是它的卵的安乐窝,袋口上还盖着一个又圆又扁的绒毛盖子。

在屋顶的上部有一个用绒线张成的圆顶,里面还夹杂着一些凋谢了的花瓣,这就是它的望台。从外面到望台上,有一个开口作为通道。

就在这望台上,蟹蛛像一名尽心尽责的卫兵一样,天天守在这里。自从产了卵之后,它比以前消瘦多了,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以前那朝气蓬勃的样子。它全神贯注地守在这望台上,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全身紧张,进入备战状态,然后从那儿走出来,挥着一条腿威吓来惊扰它的不速之客。蟹蛛激动地做着手势,叫那不速之客赶紧滚开,否则后果自负。它那狰狞的样子和激动的动作的确把那些或怀有恶意或无辜的外来者吓了一跳。把那些鬼鬼祟祟的家伙赶走以后,它才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那么它又在那丝和花瓣做成的穹顶下做什么呢?原来它在舒展着身体来遮蔽它宝贝的卵。此时它已经非常瘦小、孱弱了,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卷走。它已忘记了饮食,为了守望工作不被影响,它现在已抛弃了睡眠,不再去捕蜜蜂,吸它们的血充饥,它只是静静守候在这些卵旁边。

【读而思】为了保护和照顾后代,蟹蛛尚且如此拼命和辛劳,可想而知普天下的父母是多么操劳!快要成年或者已经成年的我们,是否理解父母的苦心?是否发现,父母两鬓的黑发已开始斑白?

1879年是家爱因斯坦诞生之年,也是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之年。他把他的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在许多人眼里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

他为自己的昆虫研究定下了一个基调:以理解和同情辛勤的劳作者的心情,去理解和同情底层的昆虫生活;用最真实的、最细致的观察结果,去恢复小小的昆虫们的本来面目,揭示出它们生存的真相与本质,从而纠正世人的一些隔膜与偏见。他还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昆虫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美妙的生命的奥秘,去赞美和讴歌那些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他相信,无论是在黑夜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

【小语】法布尔对生命的呵护与尊重,对生存本能的理解与尊重,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耐心与敬重,对未知的世界和对真理的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求索之心,再加上整个昆虫王国里是非分明、井然有序的生活本相的真实展现,构成了《昆虫记》这部和谐的交响组曲的动人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