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翃《客中九日》古诗赏析与原文-反对党八股】

王翃《客中九日》古诗赏析与原文

王翃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九日”即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这一日登高游玩的习俗,文人又多以之入诗。王翃此篇,便是写在异乡度重阳的感受。“重阳”之得名,因古以九为阳数,九九相重,是为重阳。通常这时节多朗爽天气,故便于登高。此诗所写这一年重阳,却是阴雨天气。首句由此落笔写景:细雨霏霏,天色晦暗,又是到了日暮时分。显然,这不是一个登高赏景的好时机。句中“阴”字,既是说天气,又针对节名的“阳”字,隐指节日气氛被破坏,用得颇巧妙。二句接写居处周围景色:湖边楼阁的飞檐,映照在寒凉的池水中。这一句写得很美。“飞”具有动势,而飞檐落在清澈寒凉的池水中的投影,却是一个静态。在阅读心理上,造成丰富的感觉。二句组合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细雨、阴云、寒水是一个方面,但云层并不很厚,仍可看到夕日余晖,它与具有动势、色彩富丽的飞阁组成另一个方面。灰淡中有鲜丽,平静而不沉闷。从中透出寂寞孤独、却仍有其活跃与喜悦成分的心理状态。看来作者并不是十分苦恼。这不是一个宜于登高的重阳节,诗人也没有上山。他自我解嘲说:便去登高又有什么味道?重阳是菊花(“黄花”)开放的时节,赏菊是登高赏景的一项内容。但猜想起来,菊花也会讥笑自己这远出的游子,年年重阳,都在异乡登高,不得与家人同游。言外之意,这样登高,不过是应景罢了。此中透出悠悠的乡愁,但也不是逼出很凄厉的调子,好像是一声轻叹,便不再多说。这诗虽是写人生不得志的一面,却不陷于沉闷枯索,仍不乏对生活的兴味,辞采清新雅丽,声调和谐优美,颇有唐诗的味道。

反对党八股

毛泽东年月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文献之一。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卷。 这个讲演着重揭露了党内文风不纯的问题,指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宣传工具,也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藏身之地。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它的产生是“五四”时期革命文风的反动,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讲演历数并批判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开来,祸国殃民。文中强调,“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提出“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要求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号召深入实际,下决心跟老百姓学习。讲演分析了党八股的危害,指出它和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一样,会导致“窒息革命精神”、“害党害国”的恶果。因此,“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反对党八股》是反对主观主义及其文风的檄文,是指导党的思想建设的光辉文献。它对于在党员和干部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培养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