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光怡《高山下的花环》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耿光怡 中篇小说。作者李存葆。发表于《十月》年第期,在全国第二届(——)中篇小说评奖中夺魁。山东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高山下的花环》是作者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合集。北京出版社年月出版了该书的单行本。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赵蒙生的回忆、追述为线索,展示了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军一支普通步兵连战前、战中和战后的生活情景,通过指导员赵蒙生母子与连长梁三喜一家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示了深刻的社会生活内涵。三年前,将军之子赵蒙生离开军政治部宣传处,下到九连任指导员,目的是“曲线调动,指挥这场调动的是他那位在军区卫生部任副部长的母亲吴爽。连长梁三喜是个“顶着满头高粱花子”入伍的沂蒙山区农民的儿子。对赵蒙生这样有文化的干部子弟,梁三喜怀着满腔诚笃和热忱,处处尊重体谅,团结合作。在战备训练中,梁三喜身先士卒,他技术过硬,作风朴实,生活节俭,谦虚谨慎,深得战士的拥护和爱戴。炮排长靳开来也是农民出身,为人正派,技术过硬,性格耿直,说话莽撞,是全团有名的“牢骚大王”。赵蒙生打心眼儿里看不起这些“乡下佬”出身的土大兵,又承受不住部队生活的艰苦,便催促母亲加紧“曲线调动”。梁三喜得知了赵蒙生下连的真相后,尽管十分惦念老家快要临产的妻子,但为了连队的管理和建设,放弃了几经推迟的探家休假。吴爽施展她的“外交才能”,赵蒙生终于拿到了正式调令。与此同时,部队也接到了开拔上前线的命令。一向忠厚的梁三喜忍无可忍,怒斥赵蒙生的临阵逃脱。赵蒙生进退两难,最终还是揣着调令随部队开赴云南前线。在前沿阵地上,赵蒙生仍然幻想神通广大的母亲能通过雷军长调他去军部机关,以避开战场上的撕杀。要知道,吴爽对雷军长有救命之恩。想不到号称“雷神爷”的雷军长接到吴爽要为儿子开后门的电话时,怒发冲冠,当众“甩帽”,这一正义之举,打碎了赵蒙生的梦想,也使将军的后代猛醒了。战斗打响后,九连受命担任尖刀连,任务是打穿插,攻占高地。靳开来被提升副连长,他率尖刀排为全连开道。穿插的路上,草深林密,坡陡难行。靳开来手抡傣家大刀,左右横飞,砍出一条通道。战士们紧跟在后,豁出命来赶路。当到达指定位置时,十七岁的司号员小金为了帮助炮排的战友背炮弹,竟累死在这异常艰苦的穿插中。高地前,布满敌人的地雷和明碉暗堡,梁三喜采纳了战士“北京”提出的“在米左右的近距离内用火箭炮杀伤敌人”的建议。靳开来和“北京”,肩扛四〇火箭炮,机警地躲过敌人的枪弹扑向目标。声声巨响后,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九连迅速攻克了敌军阵地。敌人组织反扑,战斗更加残酷。主峰上敌人的炮弹雨点般泄在九连的阵地上,全连伤亡已近三分之一。严重的缺水更加重了战斗减员。面对断水的威胁,靳开来又一次首当其中,带领战士四处找水,不料在回来的路上踏响了地雷。他用生命换来的一捆甘蔗,解救了战士的干渴和生命,为赢得胜利提供了保障。为了占领高地主峰,九连发起新的进攻。战士“北京”继续担任炮手,不幸的是两发臭弹引来敌人一串子弹,战士“北京”无声地倒在血泊中。梁三喜接过血染的炮身冲了上去,赵蒙生带领战士一齐冲上高地的主峰。就在胜利的一瞬间,梁三喜为了掩护赵蒙生被暗堡中飞来的子弹射中。赵蒙生不顾一切冲进暗堡,消灭了最后的顽敌,他用自己的行动洗刷了战前临阵逃脱的耻辱,捍卫了将军后代的尊严。梁三喜牺牲了,留下一张血染的“欠帐单”。小说的后半部分围绕这张“欠帐单”,引出了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两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战斗结束后,在善后工作的处理中,所有烈士的亲属都得到了一枚军功章,唯独没有靳开来的亲属的。就因为那捆甘蔗和平日的牢骚话,这位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英雄竟没有被批准立功受奖。他的遗妻带着四岁的儿子抱着烈士留下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不声不响地走了。烈士的亲属们一个个离开连队,却始终不见梁三喜亲属的音信。赵蒙生焦急地盼望着,却等来了劝他转业回家的母亲。吴爽来队的第二天,梁大娘、玉秀带着出生三个月的女婴翻山越岭步行一百六十多华里来到部队驻地。赵蒙生万万没有想到,梁大娘竟是养育他成人的母亲。年,赵蒙生出生第三天,生母吴爽因患病断奶,组织上把她和刚出生的儿子送到沂蒙山蒙山脚下的山村,由当时的“支前模范”妇救会长梁大娘负责喂养小蒙生。吴爽病好后随军南下,赵蒙生和梁大娘的儿子梁三喜喝着同一母亲的乳汁长大。直到他五岁时,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两位母亲在云南边防部队相遇了。岁月的流逝使她们已很难相互确认。望着满脸皱纹绽出笑容的梁大娘,颇具外交辞令的吴爽竟显得笨嘴拙舌。意外的重逢震撼着赵蒙生母子的心。他们越是了解梁大娘为革命献出三个儿子的巨大贡献,越是看到眼前孤儿寡母的生活困境,就越感到内疚和不安。母子俩极力想在经济上帮助梁大娘,却遭到老人执拗的拒绝。几经周折,战士“北京”的名字和亲属查到了,他叫薛凯华,是雷军长唯一的儿子。按照沂蒙山区的风俗,梁大娘和玉秀在梁三喜烈士的墓前祭奠了英灵后,准备启程回家。临行前,梁大娘从衣服缝里取出六百二十元钱,玉秀拿出丈夫的遗书。遵照烈士的遗愿,她们把元抚恤金连同卖猪得来的元钱一并带来还清了那张“欠帐单”,祖孙三代人依旧穿着那身破旧衣裳踏上了回家的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梁三喜、靳开来、雷军长、薛凯华、梁大娘、玉秀等人物形象。小说以浓烈的生活气息、真挚的感情,以及对生活矛盾的深刻描写而扣人心弦。文字间自始至终回荡着一股浩然正气,悲壮旋律。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

《舍本逐末》出处与译文翻译,成语故事《舍本逐末》意思解读
舍本逐末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齐王使者以礼拜见之后,便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对齐王使者说:“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老百姓们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感觉很异样。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更是一脸迷茫,问:“您有什么道理?可否详述?” 赵威后慢条斯理地解释说:“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齐王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那“舍本逐末”的话语,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战国策·齐策四》 【故事启示】 大儒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在古代社会,赵威后抱有“民贵君轻”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无愧于贤德的美誉。 【成语释义】 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 【活用例句】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那是~。 【近义】 本末倒置 【反义】 追本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