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精选五篇【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3000字】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论文字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国近代史论文字篇摘要:文化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导向。在近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变迁明显落后于中国社会实践变革的步伐。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也极其有限;在长期的中西文化争论中。逐步把现代化作为中国文化价值观转型的标准和取向;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当代核心价值观深深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关键词:文化价值观;现代化;经济体制;文化价值观念是社会观念的灵魂和核心。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就是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人和群体、阶级的社会评价与社会理想。文化价值观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于作为客体的主客观世界以及彼此关系的评价而形成总的观点。文化价值观念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真正成为可以进行社会交流的社会的意识。它不仅作用于个人。更多地作用于社会。甚至成为一定社会的精神导向。一、中国近代文化价值观的演变严重地落后于实践的要求和时代的步伐、从时间上看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历史上没有遇到过的“千年之变局”。需要当时的统治阶级对这一切变化做出敏锐的反映。理性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但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整体来说。表现的是迟钝、愚昧和夜郎自大。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仍旧是旧的封建文化价值观。旧思想的延续使中国社会在此后的年中没有产生任何进展。直到世纪年代。中国出现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方面打开了一个缺口。但价值观依然守旧。洋务运动三十余年的光阴。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没有任何新的进展。在实践中也遇到无法克服的种种矛盾。如果把中国近代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的演进过程放入世界历史进程中。以日本为参照。中国新思想落后于社会实践的特点尤为突出。日本与中国在近代的遭遇极为相似。日本于年月第一次遭受美国的侵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这比中国第一次遭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晚年。日本于年开始进行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明治维新”。而中国于才开始进行内容相同的“”。且不说两国变法的结局不同。单从时间上看。中国遭受侵略要比日本早的多。遭受侵略的程度比日本深的多。中国的社会实际更迫切需要新思想的指导。而相同内容的新思想的出现比日本晚的多。新思想出现的严重滞后必然导致社会改革步伐的落后。社会发展的缓慢。更为重要的是。新思想及改革的滞后。必将丧失许多开展现代化的有利时机与条件。导致社会改革的失败。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费正清说:一个处于衰败之中的政权。越是将改革与现代化的启动往后推。他自己就越没有力量做这件事。、从作用来看中国文化价值观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极其有限性中国近代史上新的文化价值观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极其有限性。任何一个社会出现的新思想与其指导下的实践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差距。但历史上的中国在这方面的反差尤为突出。以兴办民用工业、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中宣告富国强兵目的破产。尔后出现的轰轰烈烈的“”仅存在天。唯有京师大学堂的成果被保存下来。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远远没有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终目的。中国出现的社会改良运动和革命。不仅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相反世纪初的中国依然是军阀混战。在回顾当时的情况时写道:“多少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下去。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在中国近代史上。每一次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收效甚微。中国近代社会改革和改良呈现出按部就班的递进式。虽然可以避免因改革步骤过大而激化矛盾。但这种递进式的改革也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与日本相比较。日本不仅表现在新思想出现的周期短。而且。在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后。第一次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明治维新”。不仅在内容上超出中国同时期的“洋务运动”。并且一举使日本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相比之下。更可以看出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实践作用的有限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二、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价值观演变的标准及趋向中国现代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边缘化。作为适应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于现时代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适应现代化或促进现代化的因素。我们要继承其精华。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对于资本主义文化。我们也要继承其优秀的部分。因为这些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其先进性自不待言。但是。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高枕无忧。也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能自觉地保持其先进性。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的。其经济、政治因素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得发挥。在同资本主义文化的较量中呈现出守势。所以。社会主义文化也面临着再发展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转型后。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文化也要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合理成分。这就需要有一个取舍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现代化。资本主义产生及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初见端倪。几个世纪以来。它冲出欧洲。逐步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今世界生活的最普遍现象。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引起社会的深刻变化。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现代化实质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种共同现象。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转型要以现代化作为标准。并不是我们今天才认识到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文化之争中。这个问题已经逐渐明朗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之争。参加辩论者要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优于西方文化。进而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未来文化的构建方向;要么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主张以西方文化为构建方向。很长一个时期内。这两种观点关于中国未来文化的构建并没有跳出这两个方向。到了世纪年代。又一次掀起“中国文化本位论”和“西化论”之争。这一次争论在构建中国未来文化的方向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场争论中。不论是主张“西化论”者还是主张“中国文化本位论”者。都逐步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即用“现代化”这个概念来取代“西化”、“中国化”等概念。世纪年代的文化争论是二十年代争论的继续和扩大。从“东方化”引出中国本位观点。从“西化”引出“现代化”的观点。表明思想界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道路在逐步深化。这里提出的现代化的概念与后来西方提出的现代化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现代化“表示。一般人己渐觉得以前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的。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近代的或现代的。我们近百年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我们的前人在中西文化之争中。逐步摸索到文化价值观转型的标准。这就是现代化。实践证明这个标准是正确的。现代化这个标准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是和现代化的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世纪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纪末期的第二轮现代化浪潮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紧密的联系起来。世纪年代的第三波现代化浪潮和社会主义的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反映。必然要体现出现代化的内涵。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要体现出先进性。就必须紧跟世界潮流。反映世界潮流。社会主价值观要赢得与其他文化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进文明。而现代化就是先进文明的载体和集中体现。用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价值观转型的标准。更能体现文化价值观构建的内涵。当然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是现代化价值观的基础和起点。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过去常认为要么是促进现代化的进程;要么是阻碍现代化的进程。通过长时间实践。我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些方面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有些方面促进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地承认传统文化根置于现代文化之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根源。而且因为它的许多因素。包括进步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已经广泛地存在于中国现代文化之中。否认它们的存在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把他们排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外是不可能的。正如许多学者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过去。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存在。承认传统文化根置于现代文化之中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前提。我们要历史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得到增添和发展。例如。两汉时期的文化就明清时期的文化思想有很大不同。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的作用并不一致。在它欣欣向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时。能够对世界文化予以积极的响应。也能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接受外来合理的因素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他走向衰落、落后并受到其他文化冲击时。又有排外的态度。这时它的封闭性、保守型也就表现的特别突出。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也要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既避免了的观点同时也克服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我们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以主动的姿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经济全球化是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世界不同的文化正在融合和碰撞。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把握主动权。不能消极地等待传统文化的自生自灭。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在治国安邦、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实践中。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的宝贵财富。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积极地予以扶持。使其成为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标志。对待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要坚决地抛弃。对于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的进程没有阻碍和促进作用的因素我们要积极地赋予时代的内涵。促使其转型和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二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党的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领域所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所以称之为“革命”。从范围上讲。是指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从引起社会变革的深度来说的。经济体制转轨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石是经济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推翻了腐朽、反动的上层建筑。但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有意识地排斥商品经济。导致的后果不是产品经济的出现。而是低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自然经济的复活。党的十三大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种商品经济不发达导致的是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手工、半手工的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相反。倒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占据了一定地位。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文化现象。市场经济所呼唤和创造的文化精神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平等精神②法治精神③自由精神④法律精神⑤务实精神⑥冒险精神⑦开拓精神⑧创新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作为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中国国民所缺少的。当然。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还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诸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我们国家所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结合起来是它的最大特点。在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时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四个字。不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是起着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价值观的重建既会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机遇是市场经济将会带来新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有利于冲破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束缚。而挑战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消极价值观念将会导致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为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价值观取向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l)文化价值观取向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它必然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理想的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主流的价值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所以。集体主义是基本价值取向。这是我们当代的主旋律。是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本精神支柱。()文化价值观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共性。市场经济在其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与机制。这是全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反映特定的社会制度属性。如产权清晰、公平竞争、法律基础、开拓进取、效率优先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价值观必须注意吸收这些人类社已经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赶超发展。当前。特别要树立公平、公正、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地映了市场交换的本质要求和交换当事人的基本关系。它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诸如择业、教育训练、参与民主管理、以致参政的机会。等等。这种机会平等不承认任何的种族差别。不承认性别、年龄、血统、门第、封建宗法等级的差别和特权。只承认劳动者自身能力努力程度的差别。这种机会平等与效率优先原则是相适应的。因此。它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价值观的基本趋向。()文化价值观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价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本身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社会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并兼顾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以及阻止扭曲人们价值的做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价值的统一。参考文献:()选集(第卷)[M].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第页()文选(第卷)[M].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作者简介:王松德:河南行政学院。()。男。汉族。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论文字篇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全面入侵与掠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中国的民族文化本身是不是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一样遭到了侵略。以及怎样认识西方列强利用文化工具对中国侵略的种种。是一个亟待厘清不同方面。关键词:侵略文化侵略文化渗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系统阐述“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其中在书写文化部分时。出现了概念逻辑模糊。以及概念与史实逻辑的混乱。一、“侵略”与“文化渗透”的概念逻辑与史实逻辑《纲要》教材在书写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分成几大部分:“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其中的“文化渗透”。不仅出现与章节整体内容概念逻辑模糊。还出现了与史实逻辑的混乱。(一)“侵略”与“文化渗透”的概念错位《纲要》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涉及到文化方面的概念有“侵略”、“文化渗透”以及衍生出的“文化侵略”。“侵略”。传统意义上是指通过各种非正常的手段侵略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其财富。奴役其人民等。教材在阐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分别罗列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其中。“文化渗透”就形成与其它各方面的并列关系。这样。“文化渗透”在这里的地位自然容易被等同成“文化侵略”。虽然教材没有使用“文化侵略”一词。也表明教材写作者对文化侵略与文化渗透的区别理解可是。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使用了“文化侵略”的概念。甚至还有直接呼吁教材把“文化渗透”改成“文化侵略”。“文化侵略”在学界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概念。文化侵略行为必定是带有强制性的。必定是会对被侵略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伤害的。而文化是无形的。它包括整个生活方式、信仰、态度、取向、价值和哲学等。文化的全人类共性与文化的民族个性这些特质使得一方面各国各民族之间是可以进行文化沟通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体系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一个民族建立了一种高于或者不同于当时社会普遍文明形态的文化时。她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特质。这种特质与外界多元文化交流过程中主动或被动走向更新的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人类文明积累的长河中的稳定性最为明显。不会轻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侵略的界定是一个难上加难的学术命题。“文化渗透”。是指一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进入到另一种文化内部。对其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包含具有一定特质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行为准则等。文化传播导致文化渗透,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有学者指出文化渗透是指相互的或双边的文化涵化。也即是两个当事的文化群体彼此影响的文化涵化状况。物质资源只能互换。文化的内容与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却可以通过相互渗透实现共享。因而。教材中把“文化渗透”与各种外来“侵略”在概念逻辑上等同。是错位的。(二)“文化渗透”与“侵略”的史实逻辑混乱教材阐述“文化渗透”其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主要内容之一是“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对传教士的指责大致而言。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传教士搜集情报。进行间谍侦察活动。、传教士参与随军活动。担任英军翻译。传教士受雇于入侵的军队成为情报官。那他的主要职责自然是搜集情报。这是不争的事实。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华和缔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与传教士的政治立场有关。与宗教本身无关。更与文化本身无关。此时他的身份是军中情报官。而非传教士。教材阐述“文化渗透”其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主要内容“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它们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我们不否认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办报纸杂志制造一些侵略言论。而同时教材重点提出来一个典型人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及他主持下的____在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广学会。说广学会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如李提摩太在他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序言中说。‘泰西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然闭关开衅之端则在中国。故每有边警。偿银割地。天实为之’”。仅就这样的描述。这里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完全成为一个负面文化人物。与真正的人物之间有很大差距。容易造成读者对他的误读与误解。(后文再述)从蔡尔康在《马克思主义最早由传教士翻译引入国内》一文中指出。关于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年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期刊载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是迄今所知中文报刊对马克思及其言论的最早介绍。该文译述了马克思的一段话:“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段话出自《共产党宣言》。现在通行的译文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大同学》译自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明颉德的《社会演化》一书。由英国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译。可见《万国公报》传播文化思想的一斑。二、如何认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利用文化工具对中国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既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又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冲突。文化具有多样性与民族性的特点。不同文化体系的矛盾、冲突。尤其是作为文化制度层面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一直是影响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人类社会早就存在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怎样看待各种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传播、渗透与侵略。是需要审慎的甄别与厘清的。、外来文化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体起了积极作用国内对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时外来文化传播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写在书籍上的通常看法是:西方野蛮的殖民行径往往被赋予神圣的文化光辉。殖民主义者往往在殖民侵略的同时。推行西方的文字、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法律制度何宗教。并通过创建学校、开办医院和慈善机构进行文化侵蚀。进而实现对附属国社会肌体和内脏的彻底改造。这样大而化之的论述。忽略了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也忽略了民族文化以此文化特质对外来文化具备的兼容并蓄的强大功能。按照现代文明法理。在不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前提下。任何宗教组织或神话人群都有自由传播自己思想主张并结合为一定形式之社群的言行权利。也同样有建造相应之宗教与神话建筑的权利。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与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与中国最早的盲校和盲文传。与西学东渐等等文化文明传播联系在一起。教士们为中国走向文明进步。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就拿传教士办学来说。历史资料显示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另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一条渠道。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教材中提到的广学会。历史资料显示从年到年这段时间她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之一。其中的《万国公报》介绍西方最新知识和思潮。广学会出版的书籍。题目从宣教一直到法律、商业、政治、经济、哲学、家政和缠足的罪恶等。超过二千种。李提摩太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其主要译著有∶《在华四十五年》、《七国新学备要》、《天下五大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史揽要》、《新政策》等二十多种。其中《泰西新史揽要》。内容是十九世纪欧美各国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出版后风行一时。印行三万部。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主要参考书之一。李提摩太在太原府。每月举行一次科学报告会。并邀请官吏和士绅观看其科学演示。他还不失时机地晋见各级官吏。讲解世界地理、宣传变法主张。劝其建铁路、开矿藏、以养民富国。他主张改革先从统治阶级入手。“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他还一再强调要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另外。近代史上外来文化传播的积极范例应为“庚款兴学”。年月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四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一百人。如第四年派足四百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五十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须“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其中。%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并责成清廷外务部在北京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一国的外交行动是否侵略。应依据它是否损害了另一国的主权和利益。史实证明。美国政府决定有条件地拿出庚子赔款部分资助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庚款兴学没有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反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某些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传教士其行为与宗教无关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分为两种:一部分是想将“上帝的福音”传到中国。真心真意的想帮助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另一部分则是为殖民者服务。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后者在本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认同的行为准则并不是宗教而是国家的召唤。是与国家政治利益紧密联系一起的。教材中叙述说“比如。年德国____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鸦片战争期间。他不仅担任英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占领浙江定海县时担任民政官。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向俄国公使和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清军在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和详细的北京地图。在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法《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甚至在条约的中文文本中。私自添上条约的法文原本上所没有的“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字句。”分析这些史实。应该清楚地看到其一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华和缔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在语言翻译其次是在从事间谍侦查活动方面。他们并不是各国侵略中国的策划者组织者及主力军。其二某些或个别传教士的政治立场和行为。不应该是基督____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造成。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立场。绝非来自基督信仰。而是在特殊时刻他们选择了臣服于国家政治利益。如果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外来文化对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侵略。应该是许多学者认同的世纪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从方针方案政策途径和方式对中国造成的文化损害。历史资料显示仅在东北以外中国其他各沦陷区。日本人全面控制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主权。并要求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还在一般学校之外开设了大量专门的日语学校。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来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日本还十分重视利用宗教文化为侵华服务。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轨道。在鸦片战争炮火的轰击下。中国于灾难痛苦中逐渐被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轨道。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文明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与碰撞。继而中国近代中国社会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变革的大潮。中国近代史论文字篇《仰史诗。追求崇高理想》摘要:《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年月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年、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这部史诗巨著使我们在建党就是周年之时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国情;教训《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是自年月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年、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内有军阀混战、外受帝国主义欺辱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而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旨在向那些为革命奋斗牺牲的先烈们致敬。也提醒现代观众特别是党员们不要忘记那些新中国的开拓者们。观看完该片。我同大多数观看者一样。被深深感动。同时也深受启发。该片对于我们今天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首先。影片展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革命选择中国共产党来完成其历史使命。不是偶然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直遭受列强入侵。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卖国苟活。国将不国;中国各阶级的有识之士起来反抗。代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代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代表上层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可谓风起云涌。但是。由于受阶级自身的局限所影响。或者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这些革命或者改革自救运动先后都失败。这表明。这些阶级所领导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不能救中国。不能将中国救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那么。中国的出路在何处?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必须要有新阶级来领导新式的革命。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革命的重任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地落到了先进阶级的身上。此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人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终于找到了革命的正确方向以苏维埃俄国为师。走社会主义道路。和指导革命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就这样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阶级无产阶级和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利益。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天生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又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上与农民有着天然的同盟。这些优势就决定了革命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在她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建国伟业》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爱国家爱民族的人。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近代中国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民族遭受外敌蹂躏。丧权辱国的事屡见不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原本想借此机会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却被列强拱手转让给日本。这让人何等的愤怒。何等的不平!但是。作为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又能怎么样呢?具有爱国良知的学生们终于不能忍受政府的无能。起来抗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痛打卖国贼。火烧赵家楼。却遭到政府的镇压。爱国工人和商界也联合起来援助学生的行动。最终迫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刻警示着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否则就会成为奴役的对象。这些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其中就有许多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斗终身。《建党伟业》教育广大党员。应树立起远大理想。坚守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就是怀着伟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经历巨大的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顶着牢狱之灾。赴汤蹈火。忧国忧民。无所畏惧。真正表现出共产主义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敬仰、缅怀。对比之下。贪生怕死。动摇信念。最终难免为世人不齿。甚至沦落为千古罪人。陈公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参加党的成立大会的他被酒店里的枪杀案所吓倒。竟然忘记自己的使命。被妻子劝说潜回老家广东。从这里就可以窥见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历史也证实。后来陈公博叛党。投靠军阀陈炯明。然后又跑到国民党阵营里去了。再后来跟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沦为大汉奸。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罪人。抗战胜利后最终被处决。这就是陈公博的下场。也值得后人警醒与深思。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应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保持先进性。做好先锋带头作用。冲锋在前。享乐在后。舍小家为大家。创先争优。做好表率作用。唯有这样。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凝聚民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建党伟业》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少数逆历史大势者。违背民心搞复辟。下场自然悲惨。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结果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梦。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抑郁而死;张勋复辟。也只上演了一回十二天的小丑闹剧就草草收场。这就说明。帝制时代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顺应潮流向前看。不能开历史倒车。新的历史时期也是如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否则必然会被时代淘汰出局。那么。就要做到:一是要弄清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就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二是要了解新生事物、接受新生事物。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新生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是进步的。三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开拓创新。我们的事业才会进步。才能在国际社会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屹立不倒。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面向未来。促进发展。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要牢记历史。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魂”。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风风雨雨。她的丰功伟绩已载入史册。万古不朽。让我们携起手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历史使命。坚持信念。开拓进取。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共同努力!中国近代史论文字篇摘要问题讨论法教学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之一。能够较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本文通过阐述问题讨论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纲要》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问题讨论法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ApplicationofProblemDiscussionintheTeachingof"OutlineofChineseModernHistory"XUYing(BasicTeachingDepartment,BroadcastingMovieandTelevisionCollege,Zhong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He"nan)AbstractDiscussionmethodteachingisoneofinnovativeteachingmethods,itcanbettermobilizetheenthusiasmofstudentstoparticipateintheclassroom.Thispaperdescribestheproblemthroughdiscussionmethodinthe"OutlineofModernChineseHistory",thenecessityofteachingand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anduseoftheprocessshouldpayattentiontoinordertoenhancestudents"awarenessoftheproblemandimprovethe"Outline"ofteachingeffectiveness.Keywordsproblemdiscussionmethod;teaching;OutlineofChineseModernHistory《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历史课程。其内容主要介绍中国自年以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实现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大学生进一步认知中国的国史、国情。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问题讨论法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问题讨论法”在《纲要》教学中的必要性“问题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一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继而引发讨论。在讨论中探究问题的本质。最后由教师总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很多中学思政课都采用了问题讨论法教学。但是进入大学以来。因为许多《纲要》课采用了大班授课。有些老师就认为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上都有难度。因而不再用这种教学方法。殊不知大班授课也同样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教学。只要创立问题合理。教师引导有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问题讨论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纲要》课部分内容和中学课程存在着重合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简单重复课本内容。就很难突出重点、挖掘新意。对“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重复学习的内容极易产生厌烦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改变理论说教的形式。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讨论法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二。“问题讨论法”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纲要》课讲述了年至今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纷繁复杂。很多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摸不着头绪。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问题讨论教学法采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以及引起问题的前因后果。由此及彼的认识相关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科学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三。采用问题讨论法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通过对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找到促使历史事件发生的合力。从而提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眼下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历史发展观的看法。比如某些人提出“侵略有功论”、“非暴力革命论”等。代大学生对这些历史问题知道的史料少。容易被误导。也容易感到迷茫。这就需要把《纲要》课程中有些有争议的、并且容易让学生历史思想混乱的问题明确的提出来。让他们在问题讨论中比较分析。通过以事实为根据的争辩。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存真去伪。从而达到是非分明的目的。很好地解除学生的困惑。也提高了他们分析历史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问题讨论法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问题讨论法”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或中心作用。正确运用该教学法。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就可以很好的搭建。学生活跃的思维就能很好的体现。否则。就成了只有教师唱独角戏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说“问题讨论法”的实施是有条件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讨论问题的内容准备课堂问题讨论。教师要通过展示某个教学问题。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或对某些观点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证。所以。我们老师提出问题时要深思熟虑、精心策划。而不是随意信手拈来。所提问题要让学生感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话有所说。理有所辩。一般来说。问题的选择要遵照这样几个原则:第一。符合历史学规律前提下。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问题讨论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所选择的问题一定要体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要抓住理解和应用理论的关键提出问题。使讨论能击中要害。辨出是非。在学生知识和发展方面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第二。设问要生动具体。创设问题要达到明确具体。易于学生理解。题目形式要生动。问题的提出要能引人入胜。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具有系统性和启发性。在充分解读纲要教材的基础上。将本课程要选择的问题作一系统性的规划。不能仅仅拘囿于某一问题。要注意设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问题的叙述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渐接近未知。要有深度和广度。比如说在上编综述中选择“鸦片战争爆发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样一个学生了解但又不完全知道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经过讨论辩驳。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清嘉庆朝时。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了。鸦片只是战争的一个导火索。没有鸦片。帝国主义同样会找其它借口侵略中国。这样就会使学生深入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历史必然性。学生就会清醒认识到要想改变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有新的进步社会形态来代替封建主义。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知。多方位、多棱角的去看待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组织好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学生一般按照人分组。各小组认真讨论。教师要在教室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留心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避免有些同学不发言。尽量使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到讨论中。讨论完毕后。由各小组指定一名学生发言。发言的学生也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甚至可以对同一问题产生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教师归纳总结通过对某个历史问题的分析、讨论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知。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问题讨论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要及时的归纳学生的观点。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归纳总结。如同学的发言是否主动、讨论课堂问题发表的言论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和社会规律、分析问题是否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老师要中肯的指出发言学生所得结论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学会分析矛盾。把握重点。使问题教学法发挥其最大的课堂效果。比如。在对“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历史问题进行教师归纳总结时。老师就要明确指出。鸦片贸易本身就是一种非法贸易。其致使白银外流。国民身体素质下降。带给中国人民不可估量的损害。另外。中国政府禁止鸦片贸易是合情合法合理的措施。英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是没有道理的;第三是帝国主义通过发动鸦片战争是其侵略本性使然。主要是想把中国变成他们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地;第四是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没有给中国带来现代化。而且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指出中国近些年的崛起是年改革开放带来的。这样就使学生了解到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只有靠自己发展。才能屹立世界之巅。问题讨论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准备工作要充分。控制好讨论时间运用问题讨论法教学。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历史学老师要具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历史学、社会学理论基础。老师应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历史和社会学资料等。甚至要预测到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如此。老师还要有序的控制好问题讨论。对教学各个环节要进行有准备的合理的布置和策划:一般来说。要把需要讨论的问题提前布置。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史论水平。同时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间。既让学生进入到讨论状态。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在问题讨论教学实施时。老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确本次问题的主题思想。避免在课堂上发生“跑题”的情况。如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历史问题。首先要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有些学生可能会受到目前社会上某种不健康观点的影响。在学生中会存在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我们国家输入了先进的思想或技术。更甚者会认为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早期侵略。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的认识。教师对这些问题要有充分的了解。在学生讨论时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启发式教学不容忽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启发式教学的采用可以可以让学生变成有主体意识的学习者。启发式教学是问题讨论教学法要经常采用的。第一。设计讨论问题时。老师不能单单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自己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要考虑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视野等来进行问题的选择。例如。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设计问题时要相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对理工医学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则要选择比较容易一点的问题。第二。要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或网络搜集资料。为进行问题讨论做应有的素材准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与分析。一步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最终解决问题。总之。问题讨论法教学是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如何创设问题。组织好课堂是一项教学艺术。我们要更多地了解青年学生实际和社会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JKGHAG参考文献[]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教学研究,..[]金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钱文艳.“问题教学法”与“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近代史论文字篇【摘要】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德育。可从进一步增强德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丰富德育的方法等方面开展。【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学德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近代史是高校的必修基础课程。其内容既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尤其是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其中大量英雄人物的道德形象。他们在保卫祖国、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建设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因此。充分运用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教师应尽的重要职责。一、进一步增强德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除向大学生介绍必要的基础史实。培养发展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进行德育十分必要。利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系统地向大学生进行德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党中央对加强国情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当前。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和道德滑坡等消极现象。社会对高校也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要求和期望。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功利主义因素开始渗透到高校教育中。影响到一些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课堂教学这一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二、充分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中国近代史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有意识地提炼其中的德育素材。以确立德育的达成目标。结合中国近代史教材。在备课中。可把中国近代史的德育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进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诸多矛盾中最突出的矛盾。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始终是激励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持续奋斗的动力和理想。在教材中。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这批开明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经世改革的主张;农民领袖洪秀全为建立“理想的天国”而奋起反清;薛福成、郑观应等早期改良思想家为突破“洋务运动”的局限而奔走呐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倡导“变法”;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探索。但历史事实表明这些探索最后都失败了。直到年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上述史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年的中国近代史。是培养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教材。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教学。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从而坚定大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决心。(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为了人民的富强和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精神支柱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近代史内容中。既有屈辱的“黑色的历史”。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旅顺口和南京数以万计的人民被屠杀。都令人肝肠寸断。同时也有奋斗的“红色的历史”。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教材中。林则徐等人虎门销烟、抗击英军的英雄壮举;三元里民众不畏强暴、誓死抵抗激烈的武装抗英斗争;老将冯子材镇南关大败法军的凯歌;北洋海军邓世昌、林永升等海军将士血战到底、以身殉国的业绩;民主革命的宣传家陈天华“蹈海自尽”唤起国人的革命精神;国共两党携手抗日最终取胜的辉煌成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光辉业绩。等等。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通过对这一系列史实进行教学。使大学生接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坚定发扬先辈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树立为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志向。(三)继承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的教育。中国近代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做人道理。教材中汇集了大量近代英杰的素材。例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度责任感;洪仁?临终遗诗坚信“天国祚虽短。光复待他年”的乐观主义精神;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豪迈绝笔;李大钊不为酷刑所屈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仰;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观的体现。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通过这些丰富的实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近代史上英雄人物为楷模。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为学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三、与时俱进。丰富德育的方法中国近代史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要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德育的目的。还需要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的本领。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由于大学生虽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定型时期。但人生阅历仍比较有限。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尚不能完全把握。因而需要教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加以引导。例如。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人和事。而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如在讲到洪秀全时。既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肯定他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打击清王朝及外国侵略势力。为历史做出的贡献。同时还应看到他作为小生产者代表所带有的皇权思想、等级尊卑观念及宗派思想、享乐思想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等。正是后者成为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德育的过程分为明理、激情、立志、导行等阶段。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促进。德育的最高要求是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德育不能单纯地灌输。还要善于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判断。教师应努力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画龙点睛的手法、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德育。同时。还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教学中。黑板是主体。在讲课的过程中仅仅是文字的展示。很难让大学生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大部分高校教学中已普及。关键是要提高课件本身的质量。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穿插建党__周年来历次党代会的图片。可对加强热爱党的教育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形象的讲述。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加深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理性认识。例如。可配合教材内容选取有关的电影、录像片断等。组织大学生观看。还可配合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节日。组织大学生开展学术报告会。编历史手抄报。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和图片展览等。使大学生接受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在“细雨润物”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大学的中国近代史教学属于主干学科。其本质属性仍然是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贯彻德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是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的要求。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应有之义。中国近代史论文字精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