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范文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线上线下三位一体积件闯关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

移动学习(,缩写为),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携技术的学习方式,它消除了一般可携带装置的机动性之地域限制。

伴随着慕课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支柱。

移动学习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

以移动设备为工具,以教育传播理论为基石,以微视频和数字资源为内容,

以项目驱动、情景教学为教学应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活动中时间不同步、空间相分离的问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必然对现有高职课程教学产生冲击,

引起原有高职教育各要素的不适应,出现诸多问题。

如何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移动学习的技术优势实现移动学习与高职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将移动学习有机地融入到现有高职课程教学中,发挥其最大功用,是非常值得探究和研究的。

二、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

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移动学习现状调查,

以智能移动设备使用意图相关因素和移动学习制约因素为调查立足点进行展开。采用.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表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见表)显示,影响智能移动设备使用的首要因素是“使用微信进行交流”,这占.%,

其次是“玩游戏”,

这占.%。

移动学习制约因素调查结果(见表)表明,“内容枯燥”成为移动学习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移动版课程与课堂授课不统一”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在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使用手机意图、改善和消除制约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

才能使得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得到实践和发展。

三、移动学习融入高职课程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移动学习有其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困境和挑战,

更何况高职课程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单纯地通过移动学习替代面对面等教学方式。移动学习通过优质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对现有高职课程教学形成某种程度的冲击。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教学过程单一化的倾向都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它反应了人们对知识以及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混合式学习实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融合的趋势。[]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移动学习与现有课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

能为现有高职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功能。

课堂教学同步产生的项目操作微视频、课堂教学微视频等一系列的教学成品可以及时到移动学习平台,供学生跨时空进行学习,

实现个性化学习。此外,更重要的是,

在现行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

以课后平行项目实现微视频为纽带能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顺利衔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介绍课后平行项目实现基本思路,具体的实现过程可由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来完成。在实现过程中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可借助移动学习平台中的课后平行项目微视频参考得以完成,

对于疑惑亦可借助于微信或博客与教师实现实时沟通和交流。线下平行项目的实施情况在后一节课堂教学中得以检验,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的统一。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拓宽和补充。开展线上教学,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移动设备上,打造教育教学的移动学习平台,是积极探索构建移动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不能贸然的将移动学习简单顶替课堂教学,它只是高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增强实践教学的一种探索。

只有对线上与线下教学两手抓,并且扬长避短,才能实现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二)三位一体的移动学习平台

微信是专业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

微信平台的碎片化和裂片式知识传播等特点与面授学习、移动学习平台之间实现互补,也与其他社会性软件共同构建了移动社会性合作学习环境。[]上述宁波城市学院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微信使用率几乎覆盖所有高职学生,

若能将微信平台与现有的高职教学环境无缝结合,

必将大幅度提高高职学生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的可能性。

本文在深度探索移动学习支持功能和理论基础上,以微型资源为基础,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平台,构建与基于安卓的移动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三位一体的面向高职学生的移动学习平台(见图)和学习环境,实现移动学习与现有教学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位一体的移动微型学习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以及交互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与“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强调教师主导下的知识传递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微型资源服务器为基于安卓的移动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自主学习的微视频等资料。网络教学平台与微信公众平台之间的无缝衔接打通移动微型学习与现有学习环境之间的通道,

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软件实施界面转换直接为微信公众平台使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通过微信群可以进行师生、学生之间沟通、共享学习资源,也可方便组成学习组,

进行协作学习。

(三)基于微课和积件理念的移动教学资源设计

斯坦福学习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人在“移动”中,注意力是高度分散的,

所带来的各种新的学习上下文的关联及其传递特征,也是与固定、大容量等学习方式有所不同的。[]移动学习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资料的设计必须要符合零散这一特征,微课理念与之不谋而合。

移动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设计具体移动学习资源内容时,应将学习内容依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又自成体系的微型知识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组合,构成新的主题。

移动学习教学资源设计以微视频为核心进行展开,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

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

将制作首页的任务分解为更细化的可具操作性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实施过程大约为分钟。同时在移动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

应重视积件建设。

积件是一种教学设计软件的策略和思路,是对教学信息的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检索、设计、组合、使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积件有利于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从复杂的教学软件设计的技术问题和资料收集管理中解脱出来,

它具有最小化、可积性、共享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并能适应教材、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更新变化,

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实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基本规则和无穷变幻的统一、静与动的统一。

(四)基于闯关游戏的教学设计

闯关教学设计是基于宁波城市学院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探索出的一种适合于高职课程的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呈阶梯形难度,

每个部分为一“关”,学生在移动设备上实现闯关。这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

例如,在网页制作移动学习教学设计中,以网页设计中的基本操作为学习积件设计闯关游戏。

在设计过程中,

一定数量的代码段(以图形化表现方式)由上往下自动落下,

当单击特定的代码段图像时,显示相应的结果。当三个正确的代码段图像都被选中后,

则显示闯关成功,进入下一关。此外,这个关卡内容以积件的方式保存,

当其他关卡中需要这个积件,可以直接组装使用。

四、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移动学习与高职教学整合策略,旨在为移动学习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

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移动学习和高职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基于微课和积件理念的移动教学资源设计理念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提供了借鉴。

据不完全统计,微信在高职学生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以上,

让其成为移动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平台与高职教学环境整合探索,可以实现微信移动学习、基于的移动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教育生态和谐统一。移动互联网给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充分挖掘三位一体的移动学习平台,

在高职学生中构建新型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今后研究和实践的目标。

[注释]

[]张翠荣。移动学习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天津大学,

[]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国大学教学,():-。

[]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远程教育杂志,

():-。

[]张艳超,

伍海燕。移动微型学习:新生代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现代教育技术,

():-。

[]黄德群。移动学习研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中国远程教育,():-。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培养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新闻学专业必修课,新闻采访课程一直都是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重点建设课程,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应用性学习,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年面临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本校新闻采访课程进行了首次线上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线上教学经验,

年下半年及年,开始综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积累的经验尝次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期使该门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更加符合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需求的目的。

一、课程建设历程

多年来,本校新闻采访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知识、学生的新闻采写实践与优秀新闻作品的赏析三位一体有机结合,

使该门课程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年,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新闻采访课程进行了首次线上课程的教学工作,

开课前,对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群、微信群等多个可供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学习。选择了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两个平台进行配合式教学。

同时,对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等平台提供的优质慕课进行了系统学习,精选出了与自己课程相关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闻采访学”,进行直播教学的补充,将直播内容与慕课及平台的电子教材有效地衔接在一起,

课上通过线上提问、即时讨论、精彩案例解析等方式加大与同学们互动的频次与力度,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趣味性,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

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本章节相关作业,进行效果评估,

积累线上教学经验,完善工作技巧。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线上教学经验。

年下半年及年,开始综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积累的经验尝次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进展顺利。

二、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定位为能够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广告传播机构、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新闻报道、编辑、管理与运营等岗位或者职业的创新与应用型专门人才。

预期学生毕业后在专业领域能够达成以下目标:。掌握扎实的新闻采访基础理论和知识,

能够胜任新闻记者、新闻编辑、评论员、媒介管理等岗位。。在新闻采访实训过程中,锻炼出良好的新闻策划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媒体运营能力及知识融合能力,

能够解决新闻相关实践领域具体应用问题。。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跟踪行业发展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能及时了解新闻专业的最新理论、研究方法及国际前沿动态。。具有灵活的知识整合及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体市场需要。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课程内容新闻采访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线上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的各种资源,植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新闻采访学”,

以及新闻采访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及延伸性学习。

线下课堂部分进行教材基础理论及知识的讲解,同时,

结合线上线下的学习内容,安排有价值的实训内容,进行新闻采访的实践操作。线下理论课+线上慕课+优秀作品赏析+实训,四位一体,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互动交流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新闻采访课程线下教学部分已完成较为完备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教学基本工作的建设。

实训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整套流程及内容。线上部分,经过近两轮教学实践,

在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已建立较为完备的课程资源库,已植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新闻采访学”及部分参考资料,并建立了随堂测、作业、试题库等内容,

做好了充分的线上教学准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综合新闻采访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的新需求,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编写教学大纲,

加大了线上教学的比重,细化了线上线下教学的具体要求,

使得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变学生固有的传统学习方法,线上引导学生在课前对资料进行预习。教师在线上及时地对预习情况进行监测,

在良好的预习基础上,对线下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

课后则通过实时、资料推送、分享与讨论等线上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更好地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在考核方法上,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体系,

更加重视对线上学习的监控和对过程的考核。在线上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线上线下学习情况,

进行及时地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双向即时的调整,达到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效果;

如何在线下实训课程中加入有价值的线上资源,使实训课程更加丰满,同时,加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力度与频次,

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

设计了“双向互动研究型学习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五、日常教学情况

-学年第二学期学习方式为线下课堂教学,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较端正,全体学生出勤较好,

多数学生对新闻行业业务的学习训练兴趣浓厚,专业领悟能力较强,一些学生对专业产生了较强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基本教学目的。-学年第二学期,

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新闻采访课程进行了首次线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开课前,对多个可供学习的平台的研究与学习。选择了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两个平台进行配合式教学。

并精选出了与自己课程相关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闻采访学”,

进行直播教学的补充。在对线上课程的摸索与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效果较预期更好。

-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线上线下资源,进行了课程的重新排布,从整体上看,

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趣味性得到增强,同学们线上线下互动的频次与力度加大,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参与热情较高,线上线下出勤率较好,任务完成较为理想,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期末考核情况比对与分析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试题命题,考试形式为非卷面形式,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进行采访提纲设计与采访预约信设计的能力,及对新闻材料组织与整理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年第二学期与-学生第二学期,鉴于课程具有应用性较强、灵活度较高的课程特点,

均采取非卷面考试方式进行。通过学生提交新闻作品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新闻采访规律及相关知识的掌握,重视对学生活学活用能力的考查。试题综合性强,

集中考查了学生采访提纲设计能力、新闻采访能力、稿件写作能力以及采写特点的总结能力。试题有一定的灵活度,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评分标准严谨合理。

从参加考试的学生整体情况来看,成绩均呈现出“中间大、两边小”的分布趋势,绝大多数学生的期末成绩与日常课堂表现及平时成绩相符,

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门课程三年的期末考试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整体知识掌握程度、灵活运用能力进行考核,绝大多数同学对于日常教学与期末考试的适应度很高,但试卷也反映出了个别学生知识运用不够灵活,面对综合性、提高性的考试内容,

不能运用自如等问题,高分段考生数量偏低,中等偏上成绩考生较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活学活用能力提升的培养。

七、过程考核情况分析与反思

新闻学专业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环节较为单一,

考核依据主要来自于考勤、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情况,

不够完整客观。新闻采访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利用线上课程平台,

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动态、实时的诊断评价和反馈,在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对于课前预习、课后学习全过程的精准化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与高校教学评价体系都更为完善。

以下为已有线上过程考核数据样例:从整体的考核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继续延续已有的教学经验,加强新闻采访基本理论的应用教学力度,利用现有的资源,

结合行业发展与从业经验边学边练边改,

从总体提升学生的行业与专业素养,为以后在新闻行业内从事相关业务奠定基础。同时,

精选新闻采访的经典案例,

结合新闻采访理论进行分析讨论,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力。总体来看,

新的考核办法,有利于学生今后在日常学习中调整思路、拓展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使用。

八、课程未来的阶段性建设

第一阶段:在已有的线上线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第一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同时,学习国内各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先进经验,开发线上平台资源,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改良考核办法。第二阶段: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实践,重点完善线上资源与实训教学的结合,与业界联动,

开发部分实训基地,争取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对媒体时代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在继续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大量查阅相关文献,

梳理国内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相关学术观点和研究现状。调研高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学生,

同时对教师进行访谈。整理各方面数据,总结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阶段:结合前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经验,及各方面调查研究结果,

梳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完整的教学文件及资料建设,

形成相对完备的课程操作办法。第五阶段: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文件,

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一轮教学实践,查缺补漏,

撰写课程总结及研究报告及课题总结,完成课程建设。

九、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课程系列教学文件的重新梳理与确立、线上资源更好地拓展与开发、实训基地的建立与拓展、新型考核机制的确立、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动态监控机制的建立,等等。

在接下来课程建设中,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云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创新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信息化、个性化、智慧化、多方交互性的新型课堂,

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将线下教学内容与线上资源、实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改革考核办法,强化过程考核,激发学生日常学习兴趣与热情;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变化与发展,

开发出更多更好地的线上教育资源,变化多种教学手段,变传统的以“单一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双向互动研究型学习为主”的模式,线下理论课+线上慕课+优秀作品赏析+实训,四位一体,

使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更好地接轨。

参考文献:

[]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电化教育研究。,

()。

[]王勇。民办高校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爱好者,,()。

[]祁鑫,

宋会英,陈强。线上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及策略研究[]。高教学刊。?

,

()。

[]于亚萍。新形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现代农村科技。?,()。

[]李淑芳。多元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高兰芳。“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篇

[关键词]新工科;混合式深度学习;学习活动;

“金课”

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号)中提出“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号)中要求“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双万计划”部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教高〔〕号)中又进一步强调“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这就意味着新时代高质量新工科专业“金课”教学观是以混合式教学为平台,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世界知名混合式学习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线下学习比例分配问题、怎样混合才能取得最好效果,是混合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亟待深入研究”[]。

黄荣怀教授认为“学习活动设计在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混合式学习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据此,学习活动设计是解决柯蒂斯·邦克教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深度学习理论蕴含着新工科专业“金课”的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是工程实际问题驱动的[]。

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戴维·乔纳森的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连续统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为从浅层到深度、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活动无缝衔接奠定了问题驱动的理论基础。即问题连续统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的相融合为高质量新工科专业“金课”混合式学习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一、学习过程性理论

(一)混合式学习理论

根据《“双万计划”部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的“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精神,混合式学习就是线下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线上的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其建设宗旨在于融合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各自优势,

综合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培养世纪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

(二)问题连续统理论

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戴维·乔纳森认为是问题驱动了深度学习的发生,

并提出了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连续统理论[]。该连续统由逻辑、运算、故事、规则应用、决策、故障排除、诊断、策略绩效、政策、设计及两难共个不同类型问题组成,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良构问题趋向静止和简单,

而劣构问题趋向复杂和动态。尽管两个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不同,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良构问题是解决劣构问题的基础[]。这是因为,

解决良构问题的认知对应着具体领域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结构性知识:解决劣构问题除了解决良构问题的认知成分外,还包括情感、价值观、动机、情绪和态度等非认知成分。

正是两个问题共享了认知成分,才使得解决良构问题是解决劣构问题的学习基础。此外,德雷福斯的七阶段职业能力成长模型理论也说明了情感等非认知成分对专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情感多寡之分[]。尽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习得是以传统教学的良构问题解决学习为基础的,

但也不是一个简单线性迁移,需要一定的教与学策略指导,这也是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关键所在,

即采取什么样的教与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从解决良构问题能力向解决劣构问题能力迁移。

(三)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是相对机械式记忆的浅层学习而言的,

该概念是和在年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

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

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在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

人的认知被划分为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从学习活动角度来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六个层次学习也就是从基本概念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的动态发展过程,

构成了学生认知学习活动连续谱。深度学习是从布鲁姆的“应用”教育目标开始的,

也就是说,

应用既是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迁移的起点,也是浅层与深度学习的结合点,但仅有应用这个认知活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分析、综合及评价认知活动的能力。

二、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一)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结合问题连续统和乔纳森工程问题类型分类方法,

可形成符合工科专业课学习的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表明,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良构问题能力学习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学习动态转化过程。在良构问题学习中,习得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用于解决规则问题训练,

掌握了结构性知识;上述三种知识用于故障、设计及两难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劣构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中,

利用了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六个认知层次,其中,

应用起到浅层和深度学习的结合点作用。以此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学习利用教材上的习题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考试成绩,

但仍属于解决良构问题的浅层学习阶段,这也是《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的教学设计问题所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模型具有普遍意义,理论上可以指导线下、线上或混合式学习。

为了指导混合式学习,

还需要根据混合式学习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二)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迈克尔·富兰的新教育学认为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以‘现实世界’的行动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深度学习”和乔纳森的利用技术开展课堂问题化学习环境设计,但他们指的也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线下课堂深度学习。

段金菊将深度学习理论用于线上学习,形成了网络深度学习理论。目前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教学或线上学习,从上述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理论来看,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研究有助于柯蒂斯·邦克教授提出的“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线下学习比例分配、怎样混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等问题的解决。混合式学习兼融了线下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点:线下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但缺点是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尽管线上可以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难以开展深度学习。开展深度学习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将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灵活个性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这一混合式学习理念在线上浅层学习和线下深层学习的混合式深度学习中的体现是:线上浅层学习、线下深度学习分别对应着浅层学习内容和深度学习内容,线上线下的问题结合点是规则应用问题,认知目标的结合点是应用。

也就是说,在进行混合式学习任务设计时,将浅层学习内容留给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学生通过浅层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和解决良构问题的能力,

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劣构问题学习主要还是在线下进行。

三、教与学策略

根据混合式学习活动的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线下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

制定了问题驱动混合式深度学习教与学策略。

(一)教的策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将运算、故事问题,规则应用问题和工程问题原型三个问题分成三种学习组织方式:运算、故事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规则应用问题建议学生进行线上小组合作学习,该部分的问题类似于教材课后作业习题,但要强化工程背景介绍。

通过该形式进行学习,

学生了解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的程序规则;

工程问题原型也就是没有教学化处理的复杂工程问题实例,该部分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指导下的线下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每次授课内容,

将教的策略落实到学习任务单上,

并于课前几天在学习空间向学生,

便于学生课前学习。但这个教的策略也仅仅是指导性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修正。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属于初学者学习阶段,

学生要学会识别大量职业能力所涉及对象的客观特征,并接受在相关事实和特征基础上进行行动的规则;线上小组学习阶段依然缺乏工程背景的情境化学习,

但通过规则化问题解决,掌握了怎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规则方法;

线下指导合作学习属于熟练、专家、精通、实践智慧学习阶段,该阶段更依赖于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互相体验学习、解决工程问题的风格,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非认知内容。

(二)学的策略

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理论,大学生在校学习是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方式上进行指导的,使学生科学地“忙起来”。

因此,

线上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也不是盲目的,需要依据深度学习策略指导。美国学者、[]提出了开展深度学习的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得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及评价学生的学习七种策略路线图。

尽管七种策略是指课堂深度学习,但也有助于混合式深度学习的开展。其中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前三个策略符合教师的教的策略,后四个侧重于学生怎样学的策略。

。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学生拿到教师在学习空间上的学习任务单时,应根据任务单的导学提示,回忆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相关课程知识,

通过线上学习资源或教材学习,再次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为建构性自主学习准备好先前知识基础。。获得新知识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线上或教材学习资源学习新知识,并尝试与自己先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线上小组学习,公布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完善、丰富自主学习内容。

。深度加工知识、学习评价深度加工知识阶段是以线上小组合作学习为起点、线下指导合作学习为中点、学习评价为终点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自主学习所得的知识解决了带有工程背景的规则性问题,掌握了布卢姆的应用教育目标;经过线下教师有效指导的合作学习,习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经过小组互评、教师指导及自己反思评价,实现解决问题能力迁移。

四、结语

新时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也成为新工科学生的工程核心素养。混合式深度学习既是教育现代信息化带来学习革命的必然选择,又是培养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主导学习方式。

科学合理地“忙起来”进行混合式深度学习需要理论指导,学习活动连续谱理论为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建议。

参考文献:

[]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中国电化教育,

():-。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

[][加]迈克尔·富兰,

[美]玛利亚·兰沃希。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于佳琪,黄雪锋,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戴维·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刘名卓,金慧,

陈维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戴维·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刘名卓,金慧,

陈维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盛群力,

魏戈。聚焦五星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计算机教与学,():-。

[][英]麦克·格尔森。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汪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美],

。深度学习的种有力策略[]。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篇

基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

朝阳区开展“世界城市实验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加快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势在必行。《朝阳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区域国际化教育优势更加凸显,国际教育品质大幅度提升”的要求,芳草地国际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的教育国际化发展使命,

逐渐形成和确立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理念,

尤其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诸多领域进行持续不断、卓有成效的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

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而这个课程无论是从理念上、学习方式上,还是从培养学生的目标上,

都为我们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基于上述考虑,芳草地国际学校围绕小学六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思考并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课程及活动模式。

综合实践课程整体构建

芳草地国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育人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学校以“主题探索”为主要形式,以“整合”“拓展”为主要策略,

充分发挥“综实课程引领”“各学科渗透”“网络平台交流”三个阵地作用,组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家长、社区服务者四支导师队伍,构建与实施以“交互研究”为核心主题的特色综合实践课程,让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逐步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人才。

我们的综合实践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个性类探索课程范畴内。课程提供大主题、个以上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同时根据学生需求生成即时性专题。

下面以我校六大主题中的三个主题为例,

在不同的专题中挖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利用“三阶段十一步”综合实践探索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

。“三阶段十一步”实施模式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探索平台

“三阶段十一步”最大的特点就是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我们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优势,细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大阶段,把其中适合在线上完成的部分提炼出来在网上完成,

线下的时间全部留给必须面对面交互的环节。同时注意线上线下的合理融合交错进行。

之所以采取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基于以下几个原因:()活动准备阶段翻转课堂的优势;()活动实施阶段过程性资料的留存;()展示汇报和评价的多样化;

()充分利用有限课时;()方便远程异地的调研(国内外)。

“三阶段十一步”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通过探索与努力,“三阶段十一步”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目前具备了基础的指导意义。

我们依托探究式、项目式学习,

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三阶段十一步”教学法,清晰的教学活动流程和阶段,对应的学生活动都在网络平台上一目了然,我们引导老师们通过教研,深入了解探究式学习法与线上学习空间的整合及线下课程的实施。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们力求将综合实践与网络平台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环境,形成初步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能力。

传统地球探索课程都是在教室里,

每周两课时;搭建了线上学习空间之后,课堂被延伸了,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更加方便地参与到持续的、连贯的学习过程中,保持相对完整统一的学习节奏。

回到课堂里来,

各方面准备得也更加充分,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习效果更好。

。“三阶段十一步”实施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施策略

以孔老师的课为例。

主题:唯一的地球――寻找身边的隐形杀手

目标:从全球视角认识身边隐形杀手的问题所在(身边问题――国内视角,全球视角分析――国际视野);

寻找解决身边隐形杀手问题的国内与国际政策、法规(国际规则);培养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身边隐形杀手问题方法的认识(能力)。

初期的话题讨论,利用网络平台让同学们先期交流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主题源于问题,

问题来自学生生活,要基于社会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结合国家和区域的相关背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为接下来课堂上确定研究主题做了很好的预热,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能更深入有效地进行讨论。在讨论与分析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角看待身边的问题。

在发挥网络优势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线上线下的结合。

例如,同样是孔老师这节课,研究方法的指导环节大部分在线下完成,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一部分内容真实的交流和尝试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锻炼。而网络手段则被学生和老师大量使用于远程、异地的交流。

加强教师能力建设综合实践师资团队

。师资能力建设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种教育创新的尝试,师资的教育国际化意识与国际人才培养的能力需要加强。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外培内训让教师把国际规则与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与现行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具体包括:与国外联盟校互派教师,让我校教师亲身体验国外授课方式开阔国际视野;

与教研机构合作选派教师出国做短期集中培训,

学习国外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国内相关机构引进的国外优秀项目,以练代培,

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组织专项沙龙研讨,在专家的带领下讨论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国际素养如何体现等做法。

。建立综合实践师资团队

地球主题探索作为新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包括活动的设计安排,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指导,

协调各方面关系,负责对学生活动的管理等等。因此,需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

热心课改的教师承担这一工作,

经过培养锻炼,逐渐建设一支适应地球主题探索课程要求的骨干教师队伍。为了便于实验工作真正得以顺利进行,我们的做法是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大队辅导员乃至班主任组织起来,

成立课程中心教研组,

加强过程监控,组织教研,具体由她们牵头,协调各个年级开展地球主题探索活动。

从课程实验一开始就尽可能让更多的老师参加到实验中来,

边实验边探索,在实践中加强对教师课程意识与理论的培训工作。集团现在共有来自各个校区的名实验教师参与我们的地球主题探索课程。除了这些教师,还有多位班主任、语文教师、大队辅导员、科学教师参加到课程的建设中来,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下是教师实施课程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课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再简单按照课时进行备课,

而是按照我们“三阶段十一步”的探究式项目学习流程进行总体设计。

()加强组备课,

明确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增进校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教学法的优化,培养学生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学习方式。

()针对不同阶段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过程性评价维度,

在不断尝试和改进中挖掘标准与特色。

()注意课时与课时间的衔接,保证学生学习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设计简单的线上交流互动环节,

与信息技术课、劳技课等有机整合,

在所谓“大实践”的背景下进行学科间的合作探索。

()通过线上评价、线下交流的教学方式,落实探究式项目学习法,

引导学生思维转变,培养客观、理性的评价眼光,并通过学生间不断的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眼界与认识。

()加强校区间合作,对跨校区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主题鲜明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探索。

开发线上线下评价办法,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开发《芳草地球村护照》进行综合性评价

依托地球主题探索课程,我们创办了“芳草地球村护照”来评价孩子们的各项表现。

通过六大主题的学习来实现我校的育人目标,希望从我校走出去的学生能拥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做国际人的同时更加了解、认同、继承与发扬中国文化。

。利用数字平台进行过程性评价

结合“三阶段十一步”实施模式,我们制定了过程性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沟通能力、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具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感性,

以及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依托国际规则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应该发展前瞻的思维形式以及查询、评估、加工和应用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学习者、创造者和交流者,掌握参与国际事务能力。

。评价的数字化特色

()网络平台记录学习过程。

网络平台完整清晰地记录下学生活动的所有过程,从话题讨论到提交修改研究计划,从上传研究过程资料到呈现最后的研究结论,所有过程都按活动提交时间以时间轴的形式记录下来,

一目了然地看出活动轨迹。此外,由于平台支持网络和手机等多种上传方式,学生可以随时把搜集到的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上传,不但解决了学生不方便打印文字资料的困难,

还丰富了资料种类,

打破资料过于单一的局面,而且避免了资料丢失情况的发生。

()多元评价促能力提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先进行活动评价维度的自主设计,

选择和确定各阶段学习活动评价维度,

将自主设计的评价维度和评价方法随活动阶段共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在平台中对其他组或同学的作品按照教师预设的维度进行评价,通过打分、点赞、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篇

学校课程平台+移动端的形式,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引入平台中,

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时的互动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到有关课程的学习中来,很好地解决了课程设计中绝大多数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难点。课程平台不仅为课程的设计、实施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还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动态地保留下来,

成为学生可以一生留存的宝贵财富,也为学校课程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

课程平台是学校发展原发性需求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探索,学校围绕“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

形成了围绕“数学、艺术、语言、科技、道德、健康”六个领域的课程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现有课程,形成了“我爱芳草地”“美丽的中国”“可爱的故乡”“我想去那里”“多彩的世界”“唯一的地球”六大主题课程。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网络学习平台的有效介入显得尤为重要。

之所以需要网络平台的辅助,是因为:第一,

主题课程区别于以往的传统课程,它在实际执行中更加强调学校的实际参与和实际获得,课程的实施打破了物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要求学生和家长有机地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传统的课堂难以承载这些功能。第二,芳草地国际学校作为一所集团式管理的国际化学校,

拥有多个校区,学生分散地遍布在不同的校区中,有很多甚至远在国外,这就需要通过互联网这样的先进技术介入进来,

实现校区之间的有效衔接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

随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地被引入到实际教学中,

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学校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协助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展开。

课程平台系统功能概述

课程平台从操作流程上就潜移默化地渗入课程构建理念以及学校教研教学管理的需求。平台对“课程”和“课堂”做了区分,教师教研在“课程”,

学生学习在“课堂”。

课程资源一键开课生成课堂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八址九部”总体的教学管理与互动交流。

教研组共同备课、研课构建完善的“课程资源”。依据“三阶段十一步”教学法构建大纲,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每个大纲下根据课堂设置“内容推送”“作业提交”“发起投票”“问卷表单”等活动类型。

在整体课程六大主题分类下,每个主题根据“人”“事”“物”“其他”的分类依据又形成了“我们和我”“我们在这里”“我们一起做”“我们要收获更多”的筛选细分,教育教研更加细化专业。对于部分优质的课堂推荐精品课对外展示学校的科研成果。

教师利用平台上优质的课程资源一键导入自己的班级开课形成“课堂中心”,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同时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新增修改活动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对于课堂的分组教学,平台在学生分组、精准评论及权限管理上都有更贴近教学的设计。既有“全圈组活动”,全班同学分组学习,

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

优化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团队互助探究能力;

又有“个人组活动”,对不同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尊重学生差异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通过从首页六大主题筛选自己的课程主题参与课堂,

在主题下面找到自己的课堂登录进入班级学习。整个操作流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架构。学生在课堂里以活动的形式参与学习,

可以提交作业、参与讨论、点评点赞,进行师生深度交互,实现动态评价、异步交流及过程的永久留存。

实际应用

学校根据平台特色功能开发了“三阶段十一步”线上线下教学法,

整合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现代信息素养,拓宽国际视野,促进每个学生形成“热爱祖国、友好世界”“自信乐群,

充满好奇”“乐学善思、充满活力”的特点,在主题课进行过程中应用课程平台,教师将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引入平台中,

教研组研发“课程资源”构建大纲活动,教师生成课堂自主管理教育教学。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承载,使整个教学内容和进度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学生之间可以实时地互动、评论、打分,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有关课程的学习中来。

应用效果

我校综合实践课的“三阶段十一步”的课程设计思路,在十一步中详细拆解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形成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题明确、学习路径明显、方便校外拓展和有效形成过程性记录。课程平台经过几年不断地探索和升级,

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的学校教学中。特别是雾霾天气等需要学生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学生在家可以按部就班地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实践,进行互动式学习。

在地球主题探索课程中,

从研究主题到研究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森林防火作文导地位。

学生教师、学生与学生可以进行更加广泛的互动,学生除了可以看见自己的作业作品,也可以看到班级其他同学的作业作品,并在线上进行交流互动,提升了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平台对学生培养、教师教研等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提升和促进作用。由于引入课程平台,

教师要对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教学系统主要是以活动为驱动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甄别与组织优秀的教学资源,并给学生学习任务。教师从使用等工具写教案,转变为利用课程平台完成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网络教学能力的提升有革命性的影响。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有极大的兴趣。课堂上,他们使用键盘敲出他们的思想,

高效地完成教师的任务,为了小组的荣誉他们努力做到最好。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素养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参与的数据统计,实时跟踪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和成果,方便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平台可以按照课程和活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策略,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完整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轨迹,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和质量,进行自我反思、保证高效的学习效率。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互联网逐步渗入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教育等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然而目前尚没有支持教学过程和课程实施创新的专业化工具。我校课程平台紧紧围绕教学和课堂这一细分方向,通过与一线学校、教师的紧密接触,

将目光聚焦在为教师的课程创新提供工具和服务。

目前,

学校使用的软件平台集中在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方向。

这些平台往往囊括了学校日常办公、教务管理、设备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与课程和课堂相关的功能多集中在教学资源、排关于汉字的作文课、教师调课、作业等分散功能点上。有些平台也提供了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功能,但往往由老师或家长进行维护,

记录的孩子内容也是泛泛的与成长相关的内容。相比较而言,

我校课程平台能够紧紧围绕课程实施这一过程,让整个学习过程动起来,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进步、变化都能记录下来,由此形成的成长记录也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

世纪的人才,要有基本的信息媒介素养,芳草地国际学校正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了一种学习能力,

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篇

关键词:新工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课,大学计算机;

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空间技术等新技术驱动产业、业态进行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年以来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显著,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

年以来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加强“金课”建设,“金课”成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金课”的评价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提出要大力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建设[]。

“金课”建设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大学计算机作为通识必修课之一,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掌握、计算机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方面进行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信息化适应的基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例,

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参照“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进行建设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方面体现课程新学期新打算作文“高阶性”;

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加强课程“创新性”;从教学评价方面,提升课程“挑战度”[]。

通过学生学习产出确定课程目标,精准定位课程

“金课”的建设首先应对照课程的高阶性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的高阶性要求设计具有适当深度的课程,要求课堂学习具有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对信息的应用整合、关注知识的重构与实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四个基本特征[]。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主旨,通过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学习产出制定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课程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量学校各专业对课程在知识、技能、素养的需求,课程目标按理工科和文科需求进行划分。

课程总体课程目标为掌握计算机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技能,

形成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和社会主义思政素养。理科加强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数学建模的有机结合,以通过计算机的建模高效准确运算实现并分析专业问题;工科加强以迭代为核心的计算思维与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

以解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学科专业有机融合适应新工科的学习产出问题;文科加强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指导下,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层次和专业定位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需求,做到同一专业针对卓越班和普通班、师范班和非师班两套具体目标,

如卓越班加强理论深度、课外拓展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要求,师范班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工具、信息化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做到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的精准对接。

结合社会专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创新优化课程

“金课”建设要结合社会专业需求充实完善课程内容,

大学计算机课程在保证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融合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实现课程知识储备的实时更新;

充分衔接社会专业需求与计算机应用技能,实现课程技能的按需应用;充分融合服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思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充分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需要,

实现课程素质目标。“金课”的课程内容不仅要设计合理,更要组织有效。大学计算机课程对课程内容主要以教学案例为线进行组织,

实现课程内容的条理与连贯,创新优化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充分进行知识与素养的整合、技能与素养的整合。

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将知识点连接为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将案例知识认知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实现实践认知,

并通过课程思政案例扩充到情感认知,加强知识体系的实践应用和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课程案例包括知识案例、技术案例、实践案例和课程思政案例,

更多是将三类案例进行综合,如指定某主题,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检索或爬取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相关软件进行编辑、统计汇总或编程计算进行信息的分析,最后要其学生通相关软件或工具生成结果分析报告,

并说明每项结果计算或分析的知识原理和过程,

最后产生综合社会、技术、情怀的评价,如此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综合了知识点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归纳分析、工具使用和价值评价,实现了对知识、技能、素养的融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定教学方法,高效实施课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大学计算机课程“金课”建设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效实施课堂。线上教学依托中国大学、智慧树、超星学习通、虚拟实验平台等线上教育学习平台和钉钉、腾讯会议等交互应用软件,进行以现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为主和符合本校学情的课程资源的结合,线上优质资源作为主要知识体系学习,

自建课程资源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的补充、实践实验的强化和课程思政的讨论等文档上传平台或通过交互应用软件进行线上直播,便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回看复习以及完成实验和线上学习数据的统计。线下教学主要依托课堂和基于移动端的线下辅助工具,

进行课堂授课讲解、答疑互动、实验实践指导,并借助慕课堂、蓝墨云等移动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检测、全员互动讨论等教学环节和课堂学习数据的统计。

参照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

明晰考核规范

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案是判断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工具,同时科学的有效的考核结果可以反向促使课程建设有的放矢的建设。以学生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评价,以教师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态度是否促进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课程为核心的考核是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定位是否满足课程立德树人要求的评价。

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案是“金课”建设的检验标准,

“金课”建设与实施也应参考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大学计算机“金课”建设实“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案,

即同时对学生、教师、课程进行考核。学生考核将体现线上线下学习动态的讨论、问题回答等过程评价与体现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期末考试、设计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考核将体现教学能力的课堂组织、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案例设计等过程性评价与体现教学效果的学生平均成绩、实验设计、课外调研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考核将体现素养培养的思维、思政等过程性评价和体现课程建设成果的项目、竞赛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结束语

“金课”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金课”建设与实践,

探索“金课”在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产出质量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专业分层次的精准定位课程目标、融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金课”的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董琴,

张秋,王慧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调查分析[]。计算机教育。():-。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中国大学教学,

():-。

[]刘慧,王成武,蔡江东。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大学教育,

():-。

[]王伟。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归因与提升策略[]。教学与管理,():-。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

;;;

从到

“互联网”与“传统集市”相结合,于是“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与“传统银行”相结合,

于是“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与“传统交通”相结合,于是“滴滴出行”出现了……可见,“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

最终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①、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又称“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它与传统课程的不同在于它的大规模、在线和开放。②虽然的优点是易于使用、人群覆盖广以及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也逐渐显现出辍学率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互动性弱的缺点。

当前一种成功创新的在线教育形式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创造了一种混合教学环境。③在混合式教学中,

学生不仅学习网上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与教师在线下进行交流和互动,

它较好地融合了教学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传统大学课堂教学的不足。

表给出了与的特点对比。④

因此,总结的内涵为:充分利用等在线课程平台的资源、技术以及教学手段,对高校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无缝融合的小型在线课程。

基于的翻课堂教学流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采取一种与传统方式相反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里上课、听讲座,在课外做作业”,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在课外在线上课、听讲座、做作业,在教室里总结、分析、研讨”。⑤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在课堂外学生接受新知识,

而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即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而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

.课程教学流程

()课程一般会有预定的开课时间和结束时间,

因此在参加课程前,学习者需要对课程介绍与课程安排提前了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注册。

()课程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课件、课程简介、授课大纲、阅读材料、课间提问、讨论区、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

()建设平台,自建或合作引进课程,

可以将原有高度有序的课件围绕知识点细化、碎片化,

按照知识点建立索引,并建立微视频文件,这些微视频一般比较短小,

而且在视频中安排及时的问题与测试,

可以保持学习者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课程需要完成课后作业和单元测验,

课后作业和单元测验一般有截止日期。教师给出课后作业的评分标准,然后由同学互评,单元测验成绩可通过在线自动评分方式获得。

()平台开设有讨论区,

学习者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交流活动。线下授课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展开讨论,同时现场进行习题练习和实验。

()课程考试在线下进行,

完成课程并考试合格后,

学生可以获取学分。

()学习者可以对课程添加个人评价,包括课程质量、课程难度、课程特色等方面,

分享自己对学习的感受,供其他学习者参考借鉴。

课程教学流程如图所示。

开展基于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思路

.选择合适的课程作为教学改革试点

课程属于探索性的教学研究。

在探索的初始阶段,先选择少部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被选定的课程要合理地划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

即哪些内容是适合网上自学的,

哪些内容是适合在课堂上学习进行翻转课堂的,使二者紧密地衔接起来,实现线上教学到线下教学的自然过渡。

.根据课程的特点调整教学大纲

课程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在前,教师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开展团队学习等教学活动在后,

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在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课堂学时分配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更新。

.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案上要重新进行设计,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应该统一设计。线上及线下教学内容的安排、线上及线下教学过程的组织、线上及线下教学质量的控制、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衔接等方面,

在新的教学方案中都应该有所体现。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由简单的“理解+记忆”,

进入到深层次学习,

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的特点调整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所不同,它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被设计成多元的,一方面要考查线上自主学习的表现,其中包括单元测验、课后作业、以及讨论区与同学互评的参与情况;

另一方面也要记录线下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因此,综合学生线上和线下表现的评价才是全面而客观的。

.开发课程资源,

搭建课程平台

课程的开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现有在线平台的课程下开设,

相对来说较易实现;

还有一种方法是自行搭建课程平台。这里简要介绍第二种开设方法。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建立多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依据教学的特点,

重新划分知识点并设计编排,

然后按知识点制作课程教学视频。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还要制作丰富的其他数字化资源,如课件、阅读材料、试题库、讨论区等。

利用学校的网络空间和网站平台来搭建课程平台,

将制作的课程资源上传,并建立有效的课程准入制度,

以满足课程的小规模和限制性的特点。

.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并完善教改方案

通过一轮课程的教学,学校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课程的教学经验,并对不足的地方加以调整,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方案,然后逐步在全校范围推广课程,

扩大教学改革的受众面。

结语

将之类的在线学习资源用于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核心途径之一便是混合教学。许多教育研究表明,

混合教学是未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门类中最为重要的趋势。要进入大学,

必然要借助混合教学模式。大学可以在全校或者各个学院(系),有选择地开展“基于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改革试点,

让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教师,

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开展混合学习试点工作;让大学自己的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选择其他大学在线开设的同名,

将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与在线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释

①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现代教育管理,():-。

②邓霄云。从到的教学改革思考[]。高等教育,

():-。

③左娜,王祖源,吴天刚。――对模式的创新与反思[]。中国教育信息化,

():-。

④费少梅,王进,陆国栋。信息技术支持的-在线教育新模式探索和实践[]。中国大学教学,

():-。

⑤杨丽,张立国。在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⑥陈然,杨成。支持下的高校混合学习新模式[]。江苏开放大学学螅():-。

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策略篇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言

基于的混合式授课方式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为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开放课程+传统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成为热点。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入门第一课

《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计算机应用四个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我校理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公修课。

在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部分院校把《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第一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代码编写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和开发的兴趣,为后继课程服务。

.《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主要以“理论+上机”为主,

在教学中常常纠结于语法等细枝末节,

甚至为了讲语法而列举一些毫无意义的例子。这种过分的强调知识细节的方式,对学生来说,丧失了学习兴趣,效果较差,

不能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

.《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难成体系

采用传统的上机进行课程练习,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实验指导书,学生可以基本不用思考的完成代码输入或进行简单的编程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传统方式仅能将基本的、重要的概念、语义语法规则教授给学生,而对其应用方式、更深层次的知识点、探索及发散性的科学问题涉及较少。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动手实践,但即使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真正动手也往往受限于上机时间和实践平台。

。混合教学模式的改进

.引入基于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将学习融入课堂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出混合学习的通用模式。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发挥网络化的开放课程和传统面对面教学的混合式教学优势,利用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及本项目组基于超星平台自主开发《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造,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率。

.基于的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实施

通过“精彩课程内容+良好的应用体验”才能完成一个有价值的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有计划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随时进行视频学习、完成作业和练习及阶段性测试等。通过网络,

辅导教师可以采用固定时间的方式进行交流、答疑及回帖,还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

基本能做到部分实时记录的功能,这样就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及学生对知识单元的掌握情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激发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的兴趣,我院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如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程序设计竞赛。

我院在《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领域也做了一定的探索和改革,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我校每年新生程序设计大赛、河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多校联赛、/亚洲区赛,吸引了大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参与,已经形成具有年级梯队的计算机竞赛后备队,

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参加大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具体改革目标及措施

.搭建教改平台,培养骨干师资

做好课程团队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进人才,构建高效、精练、学缘结构广泛、年龄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效果优秀,

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合理,

职称学历层次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凝练教学特色,打造课程品牌

课程建设尤其是品牌课程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的一项基本建设,不断完善语言课程建设,

树立课程品牌特色。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进行语言课程教学的改革,将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相互交融,积极探索基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并实践因地制宜的课程建设的模式与方法,

确立适切的课程建设目标,促进课程建设,

打造品牌效应,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

实施流程:

)学习者分析及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反复修订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

)团队统一组织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知识单元“碎片化”,然后有计划地放在平台上;

)教学视频录制、制作及上传,根据“碎片化”的知识单元,

结合教学策略,进行分知识点的短视频的设计、录制与后期制作;

)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平台,

搭建郑州师范学院在线判题平台系统,

按类型和深度添加题库资源,丰富题库内容;

)建立课程专家督导机制,聘任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定期对语言教学团队的工作和研究成果进行督导,

并帮其进行重点、难点攻关;

)组建郑州师范学院竞赛团队,确立“三段式双分流”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由零到整,由全到专”的赛前培训模式,确立“以老带新”的反哺机制。

.优化教学资源,变革学习方式

建立教学活动资源库,

建立教学网站、搭建在线判题系统,录制微课学习视频,统一教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标准化课程内容,

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创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资源建设理念上,结合信息时代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建设能够支持学习者实现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资源,

建设提高学习者参与度的互动式资源,

建设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情境化资源,激励师生共建共享动态生成学习资源。

.重构教学生态链,注重课程衔接

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对后继课程的相关学习意义重大。

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联系,注重知识结构和课程之间相关性的建立,探索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强化程序设计课程的前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