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教学范文

信息化建设教学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这使得我国教育部门、各类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教育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未变,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尤其是“互联网+”这一经济形态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内涵和实现方式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教育机构只有适应时代变化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前社会、各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极度需求,使得高职院校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其发展优略将直接影响国家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储备质量,责任重大。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院校办学管理的重要途径,将加速和提升院校的工作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

因此教学信息化建设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首任。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由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建设理念和内涵都有所欠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硬件、轻软件

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而忽略软件建设是其普遍存在的现状,很多院校急功近利不惜财力投资学校的硬件建设,

建立了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环境、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这固然是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好事,但高校的信息化主要还是用于其管理和教学,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硬件建设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软件应用的良好条件和应用环境,很多高校舍本逐末,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重局部、轻全局

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图书检索等学校工作范畴有声有色的开展信息化建设,

这无疑会提高某个工作方向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可能会在某个工作范畴得到高效管理的实惠。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理念的更新、管理创新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局部工作的信息化实现将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创新思路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很多部门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业务往来,

这些业务大都以服务学生为主要宗旨,因此,要想达到全校协同工作的目标,各类软件系统的孤军作战也并非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重管理、轻教学

高职院校的一切管理工作最终都可以理解为是为学生服务,

学校以教学为核心工作将是恒久不变的主题,很多高职院校引入了很多与管理相关的人事系统、员工考评系统、科研立项系统等信息化应用软件,

这些软件系统虽然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但大都以教师为出发点,而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

虽然成绩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都与学生密切相关,但最终还是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为目的的软件系统,

尚缺乏以教学为背景的针对学生学习的软件系统。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应以校园数字化为背景进行全盘考虑,应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教学工作,将建设方向立足于学生,建立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标,

多部门、多角色辅助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具体建设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院校现有软、硬件的改造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门高职院校已经建成的各类应用软件为数不少,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大都在信息化建设目标提出的初期完成,

技术架构落后、功能扩展性不强、多系统之间毫无关联等现状亟待解决。通过应用等先进架构可实现多系统之间的异构,建立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将成为可能,如果条件允许可对现行系统进行适当的架构调整或升级。现有院校的硬件老化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服务上,

很多院校几十年用同一台服务器,然后服务器的使用寿命并非终身制,可通过云平台进行主机的租用,即可减少成本投入,又可享受更多的技术服务,

如果条件允许可重新购买性能强大的新型服务器以保障各系统的运行效能。

.对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整合

教学信息化建设需从全局考虑,将学生成绩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等系统,

教师教务管理、排课管理、考评管理等系统进行紧密融合,将这些传统概念上的系统转化为功能模块,而集成后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信息化平台。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可进一步增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模块、学生实习实训模块等功能,

通过自主学习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阅览、下载、评价,

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学习事项转化为部分成绩,

纳入成绩管理模块统筹成绩评定,将实习实训模块与企业资源信息挂钩,

将学生实习过程产生的实习报告、实习作品等信息进行教师的评定和审核,形成实习成绩纳入成绩管理模块。这些信息化整合方案最终以实现教学的统筹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主要管理事务的庞大信息集合。

“互联网+”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用

.“互联网+教育”作用

“互联网+”即是当前高新信息技术的代名词,

又是网络时代的新型经济体。其中的“+”即是互联网形态下的多种行业,“互联网+教育”亦是对教育形态的全新变革,

可借助互联网优势拓宽当前教育的发展思路。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形态将是多样性,在线教育为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实现的应用网络环境教学和学习的全新载体。不仅仅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即便是教育集团或企业也将应用“互联网+教育”改变传统经营思路。

而从技术和应用层面,“互联网+教育”中的“互联网”可以是网络平台或先进的网络技术。

.“互联网+”具体应用

对于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而言,“互联网+”的支持可谓贡献巨大,

从技术角度利用“互联网+”形态下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可足教学信息化建设一臂之力,通过应用云计算、云平台构建全校的信息化平台服务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态预测模型,通过物联网建立智能校园,以学生移动手机为物体形成对学生活动轨迹的监管等。

此外,“互联网+”的主要优势是互联网,可将现有的教学信息化平台按照/架构软件系统设计,将网络应用和资源套用到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支持,

例如:可将某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家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和共享,将学生在该电子商务平台的真实购买过程数据移植到系统实习实训模块中去。

通过上述分析,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并非一个常规软件系统所能解决之事,为实现“互联网+”新形态下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必须具备全局考虑的理念,借助先进的技术实现手段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信息化建设教学篇

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开启公平化、民主化、公开化的发展状态。在教学管理中引进信息化建设主要着力于催化管理变革,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有效监督方面有所缺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公允偏差。

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则带来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使教务管理直白透明,

成功确保了教学管理公平化的实现。特别是在于成绩、成绩管理方面,引进信息化建设能够避免部分人员“暗箱操作”。

此外,引进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学校层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互联网,

在“校务公开”栏目与教学管理相关的信息和内容,从而保障了教学管理的民主、公开。

这与过去的僵硬化管理、封闭式管理截然不同,

也能够使社会公众有机会参与并且监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从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管理效果。有了社会公众的参与与监督,教学管理人员更加重视管理工作。

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实现最大化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互动。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琐碎且复杂。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在信息资源共享、互动方面很难实现,信息数据基本要通过多层传达,

教学资料基本以手工存储方式进行,数据的互动、资料的共享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障碍,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则能开启积极的一面。

教学管理人员将考试资料、成果、班级管理、日常教学管理等内容以数据形式录用电脑,再将这些数据共享。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等可以及时查看这些数据,并围绕共享数据进行信息互动、交流,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同时,这样的方式还能够将教学管理引向无纸化、互动化、数字化道路,更加贴近现代化所提倡的方式。

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追求质量与效能是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

对比传统方式,教学管理信息化从多角度凸显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信息的获取、加工,信息的反馈、互动,以及信息的公开、透明等,

无不包罗各项优势。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过一系列的过程,

包括组合、重构、融合,能够促进聚集效应的产生,

从而促进教学管理结构变革,

转向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其结果不仅为传统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有效解压,还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全面信息化,以最新的管理模式,大幅提升教学管理成效,

从而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目标。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必然之势,更有其必要意义。

学校层面不仅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还要重视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养,与此同时做好信息安全隐患工作。

总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只有深刻明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并配合人力、精力、财力,

才能让教学管理跃上新台阶。

信息化建设教学篇

:;;

;;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一位负责的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师。

一位有知识的教师也不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是否受学生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及其对学生的作用效果。

?调查发现,

当前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越发感觉到“力不从心”,自认在课堂教学中很卖劲,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注意力的聚焦程度并不高,课堂上玩手机的不乏其人,

教学目标时常不能很好达成。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其表观原因在于教学实施中近乎习惯化的传统教学方式与行为,其深层原因却在于支配习惯化教学行为方式的教学思维习惯。这种教学思维习惯已被固化,从本质上没有脱离依托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讲授式教学观念,

有时即便有所“更新”,也只是动动枝节,并无实质性突破,

教师仍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与中心,学生成了配角或被边缘化。当今,随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不可避免要受到信息社会的影响,他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自然会得到提升。在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熏陶洗礼的大学生,有着与以往工业化时期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方式与习惯。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职院校大学生,

作为以改造学生主观世界、塑造学生灵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健全学生人格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来讲,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教学理念,彻底走出以往讲授式、填鸭式“一厢情愿”传统教学思维樊篱,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融合,在行动实践中不断改造传统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行动在润泽学生心灵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不断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情感,课堂上才可能更好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学习活动中,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功能地位才可能更好彰显。因此,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自我修炼,在自觉行动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就尤其显得重要而紧迫。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行动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有必要在全面学习、反思整合内化、对教学实践深度反思调整加固三方面多下功夫。

.在全面学习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学信息化理论作指导,这种理论不是书本上静态的理论,也不是他人主观世界中内隐的理论,

而是其教学信息化建设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主观世界中内隐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它来源于外在的教学信息化理论,包括书本、网络及其它新媒体、信息技术专家学者等承载的有关教学信息化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论得以确立的前提和基础,

若没有或缺少这些前提与基础,其教学信息化理念的?

_立就无异于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首先要加强对教学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政策法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在其教学信息化理念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建立健全其教学信息化理念体系必须加强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内容学习。比如,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法规文件。

另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确立与建构教学信息化理念也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

学习教育学、职业教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教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认知心理学等课程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此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为整合信息化元素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准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第三,深入学习掌握信息技术。

教学信息化促进教学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即在于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

改进其传统教学方法手段,以信息化教学取代纯说教式教学。

教学方法手段的革命,以教学理念的革命为先导。

无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信息化理念建构涵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训练。

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宽泛,

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浮光掠影,也无需面面俱到,择其基础的、前沿的、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最为关联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予以重点学习。一是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

会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具备网络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网络环境的维护保养。二是学习新媒体技术。

主要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媒体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学习新媒体技术不仅要学习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在操作上下功夫,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在反思整合内化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与训练,要将外在于己的知识技能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理念高度并正确指挥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践,有一个反思整合内化的过程。

孔子曾提倡学习要多加思考,

否则,“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过程中要思考,学习之后又要进行反思。

学习反思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

对学习内容的反思不仅要对系列学习内容逐一进行再思考,还要将各部分内容贯通起来予以整体思考、寻找联系并序化整合,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已有知识经验系统予以同化。比如,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理、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等系列学习内容之间并非孤立,

在对其单一思考基础上进行贯通思考予以整合聚焦形成概念化认识,

并同化于已有知识经验系统或对已有知识经验系统进行顺应改造,学习内容才可能真正内化,形成具有信息化新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

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也不可少,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不仅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理解消化,对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学习场所的选择、学习思维习惯及有关学习行为等方面情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有助于扬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从而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系统注入良好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方面元素,丰富其教学信息化理念内涵。

.在教学实践深度反思调整加固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任何一种新质教学理念取代传统教学理念都有一个巩固的过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念的形成亦不例外。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深度反思,

不失为巩固其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的一种好方式。教学信息化理念存在的价值在于指导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自身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存在价值的生命力状况在指导服务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

其指导服务教学实践的效果即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来反观指导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进而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调整修正完善,

或使之在思想体系中进一步明朗化留下深刻印痕进而起到加固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予以深度反思的过程,就是将教学实践与教学信息化理念有机结合的过程,

也是在辩证统一的过程中促进教学信息化理念不断步入科学轨道并在教学思想体系中扎根留痕的过程。

结语

信息化建设教学篇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了解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和特点至关重要。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指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基于技术,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管理内容来看,

信息化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从教学管理手段来看,就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数字化

数字化是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基础。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化特征,是在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将大量繁杂的教学管理信息,

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用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使问题更加形象化、更加简单化。

无论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数字化的特点都大大便利了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启发人的思维。另外,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数字化特征,还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知识化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一体化的社会,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信息的扩散带来了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实质就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力求推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学校实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

其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分享,

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知识化的特征。

()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

以达到所有用户都可以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化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显著特征。现在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信息时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教学管理中的网络化主要是指校园网络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充分结合,实现各种教学信息的自由流动和指挥、控制、管理系统的互制互动。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有利于教学管理公平化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个方面。

。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

在教学管理中,

传统的教学管理由基层重复采集,

不仅影响了教学管理数据的准确性,而且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收集教学管理数据,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使得教学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管理效率,

避免了教学管理工作中财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有利于教学管理规范化。

。有利于教学管理公平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还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公正与公平。

在教学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

自动优化配置教学资源,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增强了教务管理的透明度,是教学管理公平化的有效途径。

如考试成绩的网上与查询,每个人面对的信息都是一样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对学生成绩管理更为便捷,一方面提高了成绩管理的透明度和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另一方面,

也避免了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的暗箱操作,

因此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工作。此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使学校的各种服务、所有的公共信息都在网上,也体现了教学管理的公平性。

。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系统更为灵活和高效,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管理质量的提高。

对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

教学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设置质量与评价体系,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可以帮助教学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具体说来,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系统提出评价和意见,教学管理工作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与评议,并不断改进教学管理系统,

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是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

就目前而言,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中,忽视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各部门之间在传递信息时主要是人工作业,查询教学所需数据时,还是习惯性向相关部门询问数据,

而不使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查询,这样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不难看出,以上都是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高造成的。

。教学管理系统还有待完善

教学管理系统还有待完善是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采用了信息化系统进行教学管理,但在教学管理系统设置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这是由于教学系统软件开发设计时,

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设计,教学管理系统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没有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管理,使得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另外,

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范围较广,涉及部门较多,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实际使用系统的部门也不全面,

无法实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

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也是教学管理清明节作文200大全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教学管理系统涉及面广、工作繁杂,

在日常工作中,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教学管理信息化相匹配的制度发展较为缓慢。

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滞后,主要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各部门之间没有制度的约束,难以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另一方面,制度建设的滞后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约着教学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高校教学管理各级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没有教学管理信息化相关的制度作保障,容易造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混乱,一旦出现问题,由于职责不清造成的相互推诿的事件时有发生。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践者,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成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

教学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只能简单处理文字和报表,

不具备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操作能力,面对与教学管理系统做交互式信息处理时,不能达到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从整体上看,当前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普遍缺乏,

困扰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四、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针对上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

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是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人员应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代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意识,

重视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至有关乐趣的作文关重要。

对高校而言,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观念,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形成使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教育观念的思想的转变,

打造信息化教学管理。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

是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而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鉴于目前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的状况,加强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尽量使其整体化,以达到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协同合作的目的。

对于无法整合的系统,通过对系统中数据的分析,结合相关标准,

进行二次开发使其与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接口,以便数据统一化、完整化,

达到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目的。

。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的校园平台,

制定有关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有利于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实施。

教学管理信息繁杂,必须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

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在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

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应从整体上对本校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应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另外,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还不断地总结,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

。优化教学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作文管理人员的素质

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

有利于保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充分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强化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对教学管理人员而言,可以通过组织科技信息讲座的形式,

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科技素质层次,提高教学管理系统使用能力和对数据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使其更深入的认识系统,熟悉操作,

以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总之,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保障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进行。

参考文献

[]李红玫,

张素芬,刘燕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高等农业教育。()。

[]李明星,张同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核心能力形成相关性实证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熊骞。教学管理信息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管理观察。()。

[]胡小莉,张妍,

王璐。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现代营销(学苑版)。()。

[]曾美芬。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黄小兰,范建春。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艾春平,李玉萍,

富华。通过开放式管理使多媒体教室在高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技资讯。()。

[]刘桂礼,王贺,

万咏梅。教学管理信息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冯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新西部(下半月)。()。

[]杨承梁。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科技信息。()。

信息化建设教学篇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数字校园,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数字化的管理环境、数字化的服务环境,

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对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状况的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学校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定位为:利用技术创新手段,

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

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决策;

在技术实现上,

建成学校的三大基础平台,搭建资源高度共享的业务及应用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构筑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

从各个层面全面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学校信息化建设坚持党政决策指挥和师生集成服务两个基本点,

将信息化工作分为:宣传文化、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工管理、社会服务、财务资产管理、后勤安全保障和信息化支撑等八个业务领域(图),几乎覆盖了学校所有的业务应用需求;

每个业务领域按规划逐步建设完善相应的信息资源库,

并通过学校数据中心初步实现各业务领域信息资源数据共享。经过近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部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等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

此外年学校还作为骨干校参与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信息行业标准》的制订(/-),是全国参与该标准制订的众多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

二、以信息化助教促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改进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全面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开发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抓手,

带动专业建设全面发展

学校建立了包括理实一体教材、网络课程、实训仿真软件、专业媒体素材库、资料目录索引库、文献资料库在内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教与学互动、教学资源展示、教学管理和沟通传播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推动学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与培养模式的建立。

为改进教学模式,克服教学时空限制,方便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学校重点加强了网络课程建设。分别从经费上资助、从管理上纳入教师聘期考核,以调动教师建设网络课程积极性。同时,规定各级精品课程只能从网络课程产生,

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抓手,打磨更高水平的精品课程。

目前网络课程已基本覆盖全校所有的专业课程。学校从门网络课程中评选出校级精品课程门,并遴选门课程推荐申报部级、市级精品课程,其中获批市级精品课程门、部级精品课程门。

课程网站注册人数万余人,访问量已突破万人次。

网络课程建设同时带动了精品教材建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部,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部,

形成部级教学团队个,

北京市级优秀团队个。

(二)以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先导,

提高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质量和水平

学校把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教育观念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动力,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从顶层设计开始,

形成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等三方用户需求的结构框架,并划分三级教学资源,分别是: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和素材级教学资源。①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教学条件配置和整体专业资源等。②课程资源库由市级和校级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课组成。

③素材库建设主要包括虚拟仿真软件、题库、企业案例、企业质量标准、企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等元素组成。

资源库中嵌入行业企业信息、职业资格技能和就业信息等模块,促进了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学校在大类专业群共开发了包括“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了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年《移动应用开发》等门课程被批准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经过多年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学校积淀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成果。年,

学校成功获教育部批准建设“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以“非遗”资源为载体,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按照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

“政校企行”共建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容量、图学校信息化业务应用领域共享型、互动式、持续更新的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接,也标志着学校教育系息化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以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助教促学,高效共享,传播示范”是学校搭建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思路“。助教促学”是信息化平台搭建的首要任务,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师生“;高效共享”指提高实践教学系统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服务于全校,乃至兄弟院校、全社会“;传播示范”指既要对学校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又要对兄弟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开发建设了高职实训资源共享平台。

平台共分为四大功能:展示、资源管理、课程管理和共享。四大功能联系紧密、相互依托。整个平台通过展示功能将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实验实训条件资源、实训内容信息到网络上,展现给用户。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实训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了解实践教学条件、内容等,为自己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学校的实验实训资源由资源管理功能统一、集中管理,提供给平台其他功能使用。实训是教学模式之一,

也要从课程的角度组织资源、服务于教学。

共享功能使实验实训设施与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益,利用率大大提高,减少重复建设,

降低学校建设成本;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共享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信息化贯穿于教学建设与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指出,

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改革创新,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学校通过“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等项目,鼓励、引导和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促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

教师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丰富的数字技术表现手段,在设计上从实际出发,在应用上没有操作平台的限制,应用方便;

软件中的典型案例来自企业,学生的优秀作品被企业采用,同时纳入软件的案例库。既丰富了案例库,又学中做、做中学,

培养了现代职业人。学校老师开发的“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教学软件获得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赛项一等奖。()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按照现代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优化教学过程。小至单元教学中的学习目标、任务分析、情境设计、学习过程,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等,

大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各方面都体现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学校教师编写的“叶片刀具路径的设置”教学设计获得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二等奖。()强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载体开发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载体汇集多门学科理论知识,以多媒体形式(动画、视频及音频等)直观展示典型零件制作与装配过程中的各项工序与工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教师开发的《奔驰车模制作与装配》课程教学载体,提炼了年多来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经验,并以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于课堂教学和实训过程,建立了《奔驰车模制作与装配》课程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并得到推广。()加大课程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力度。

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

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与机会,

有效地让学生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围绕主题进行更有实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校教师开发的“体育教学素材库”重点着力于“体育课通用素材”的开发建设。针对目前尚无专门的、却是各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均需涉及的“开始准备部分”进行素材库建设,

即:体育游戏库、热身体操库、队列队形库、典型教法库等内容。该素材库的开发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系统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教学系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些实践教学无法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实施,学校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利用企业的实力和技术能力,

整合学校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

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系统,模拟企业真实生产工艺流程和典型工件制作加工装配过程等,

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

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绿色实训教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北京奔驰汽车公司围绕汽车制造四大工艺——冲压、涂装、焊装和总装而开发的数字化教学系统把汽车的整车制造过程进行分解,

按照真实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进行虚拟仿真,将现代化的汽车制造模式、生产工艺借助多媒体,

虚拟互动等手段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了解冲压、焊装等关键汽车制造工艺,了解汽车制造现场管理的先进模式,学习汽车制造工艺路线的制定、生产节拍的计算、工具的使用,汽车制造质量控制环节等知识和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实现了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为学生上岗扫清障碍。

三、以用促建、逐步拓展,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教学管理工作为主线,秉承“以用促建、逐步拓展”的理念。

首先从教学计划、开课计划、课程表、学籍管理、学生选课、成绩管理等基础模块开始建设逐步拓展应用领域和层次,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一)规范基础信息,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学校实施了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规范建设,

对全校各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进行汇总、整理,

提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代码规范并实现全校统一。

(二)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工作业务流、工作信息流连接起各模块工作,

实现业务整体协同和数据互联互通。学校个学院、个教学部和个校区的教学管理工作依托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同步和统一。这种同步既包括学籍管理与排课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同步,也包括阶段工作的整体性同步。同步意味着工作时间节点一致、工作质量标准一致,

全校的教学资源实现协调安排。(三)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全方位、数字化学校早在年就开发出管理信息系统并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年又开发了《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通过系统建设,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得到新的改进,实现多校区教学管理网络协同和工作同步;

形成教学管理数据标准规范,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最终实现了教学管理网络化、数字化、综合化。

四、结束语

教学信息化是一项宏观而庞大的工程。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制订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保障;

需要依托一定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支撑;需要转变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高水平的数字资源;需要借助企业实力,吸收企业的先进生产工艺、流程和标准,

校企共同完成;需要紧紧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热点,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只要各方协力到位,教学信息化一定会开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信息化建设教学篇

【关键词】学前教学;信息化建设;师资力量

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正在逐步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信息化在教育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了大学、中学和小学各个教育阶段。

然而,同样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态势。这与学前教育长期以来游离于国民教育体系的边缘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对于促进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面向未来,

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乃大势所趋。随着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在理论基础上,

摆脱了以往对域外研究成果的依赖,

一大批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如幼儿园英语教育、礼仪教育等相继问世,

由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学前教育的教学实践中,

信息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从以往的数字化教学到当前日益成熟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正逐步在全国各个幼儿园推广应用。最后,年我国制定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

首次将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战略位置给予肯定,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为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但是,在我们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现就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区域性差异明显

由于受到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样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的问题。即便是同一地区,

也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信息化建设的不平衡。学前教育中所存在的数字鸿沟和代际差异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以教育发达地区的上海为例,至年底,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基本覆盖了各市县的全部幼儿园。

这对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很多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处于酝酿或起步阶段,要达到上海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信息化建设的区域性差异助长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公平。缩小区域性差异,

实现均衡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顾名思义,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必然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的支撑。

然而,国内很多地区的幼儿园在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方面并不是很完善,很多幼儿园的现有设施设备甚至谈不上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方面,

直至世纪年代,我国关于学前教育的软件研发才得以开展,由于起步晚,

发展缓慢,学前教育软件的研发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加之,当前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推广和应用,

应用软件的更新换代极为迅速。在这种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学前教育应用软件研发的滞后使其面临着被淘汰的悲惨命运。如何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成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幼师的整体水平偏低人为因素在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然而,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幼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对学前教育认知的偏见,很多人将幼师排除在教师队伍中,认为其在教书育人方面尚不及中小学教师。从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即可看出,

幼师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专科学历,且属职业教育,并未纳入到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由此造成了幼师的知识学历普遍不高。这种长期的社会认知使得幼师自身也对其价值存在着怀疑,

很多幼师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为照顾幼儿,而非教育幼儿,如此认知的偏差使得其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与课程结构不能进行有机地结合,即便是教育系统组织信息化教育应用的培训,其效果也并不是很明显。

二、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改进措施

。统筹协调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区域性平衡

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区域性平衡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着力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的平衡:改变以往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偏见,将其纳入到中小学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注重向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倾斜。保障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协同推进,

避免同一地区不同教育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失衡现象的出现。其次,统筹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城乡发展:着力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共享渠道和平台,促使农村的幼儿能够得到与城市幼儿同等的教育教学资源,

进而消除我国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最后,统筹中西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性扶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建立定点、定项的扶持机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的流动,进而促成中西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大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作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物资技术支撑,

必须加大对相关方面的投入力度。在软硬件设施上,

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以及软件资源作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在保障数量的同时,加快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进而带动其质量的提升。加大对学前教育应用软件的研发投入力度,

改变传统的以练习和训练为主的软件设计理念,进一步扩充应用软件的种类和用途。

。加强幼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幼师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极具现实意义。首先,

在思维观念上要扭转人们对幼师的传统认知。积极树立幼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

进而为幼师自我认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正确地进行职业定位的同时,提高其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对幼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合理调整高等院校幼师专业的学历水平,

由当前的专科学历提升至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从源头上提升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高校课程设置上适当地加入信息化教学的内容,

增强幼师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另一方面,加大对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

定期组织幼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专项技能培训,及时更新幼师队伍现有的知识结构。最后,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机制。

对于幼师的考核评估应加入信息化教学的内容,

着重考查其信息资源与课程结构的结合程度,考查时间体现联系性贯穿职业教育的终身。

参考文献:

[]王吉。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孙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中华少年,,():-。

[]朱海燕。对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

,(),

[]曾一玮。浅谈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及策略[]。学周刊,,(),。

信息化建设教学篇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劣分析

首先,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便利档案业务工作,

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如果教学档案实现信息化,那么教师可以在网上直接查询和下载资料,

非常便捷。

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教师要查询某个学生的注册信息或者基本信息,

教师要去档案室查找该学生的信息,如果档案尚未来得及归档,教师还要去学籍管理科去查找学生的注册信息,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档案信息化之后,

教师想要查找一个学生的信息,

只需要在网上输入其姓名和学号即可。

信息化档案建设之后,

学校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每一学期教师的任课情况、多媒体教室的占用情况、每一个班级的课程安排、每一个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可以在网上通过网络档案查询得到。

信息化档案建设还具备数据导出功能,

教师和学生可以将数据打印出来并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去查询自己的授课任务和课程安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号了解到自己以往考试的成绩以及学分。学生在毕业之后,网络可以自动形成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档案。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档案建设不仅仅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还简化了教学流程,减轻了教学强度,

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变得大为轻松。

其次,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档案建设可以突破纸质教学档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纸质档案查询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职监督,并且教师只能到档案管理室进行查阅。

而信息化档案建设则意味着只要在授权的范围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查阅使用档案,只要教师和学生有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档案查询,

这大大地方便了教职工,将档案管理工作推进了新的发展时期。

另外,在信息化档案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各高职院校小信息化档案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安全性。教学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必然受到网络的冲击,

安全性受到一定的威胁,

学校要在人力和物力上进行必要的投入,建立其监控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建立安全保密的制度。

高职院校可以招聘和吸纳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在网络安全保障和机器设备上增加投入。高职院校应该对病毒和黑客进行严密的防范,做好档案备份工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信息化档案建设如何实现安全管理一直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档案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高职院校应该在分析信息化档案建设的优劣之后,探讨信息化档案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

网络化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增强对信息化档案建设的培训,丰富教学档案的内容

建立教学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制度,规范教学档案的分类范围标准,

规定信息数据采集填报人员的身份、权限,以确保教学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规定数据填报的程序要求,规定教学数据来源的责任部门及人员,

规范填报数据的标准,将教学数据的采集报送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制定高职院校教学数据采集员的培训制度,

规定教学数据采集员即是教学管理人员又是各院部兼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

根据数据平台要求制订工作流程,落实检查和考核制度,使教学档案信息化采集管理形成固定模式。

(二)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对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

高职院校信息化档案建设的重点在于实现标准化的教学归档工作。因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学校的教学行政管理部分和各系的分散分级管理,从领导到员工,

档案意识淡薄。教学档案如何高效的归档一直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档案建设的一个难点,档案管理人员对此头疼不已,

因为教学档案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信息内容复杂,没有对信息归档的统一标准,档案管理人员要在很短的周期内完成工作量很大的信息归档工作。档案管理软件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平台,

实现对教学的辅助管理,教学软件和数据库的应用可以使得电子数据和材料变得标准化,为标准化的信息化档案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彻底地实现信息化档案建设,就必须重视对教学管理软件的提升,

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将档案管理工作从文档管理真正提升到档案管理层面。这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转变思想,意识到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的落后性,将观念转变到档案信息化的要求上来,教学管理人员要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前期的努力是为了后期的便利。

当学校和教师习惯了网络排课之后,他们便不再习惯于也不再乐意手工排课,

这就是信息化档案建设的优势。高职院校在日常的工作要注重档案信息标准化平台的搭建,将没一项工作都形成标准的数据库。

(三)高职院校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集成化管理

集成化管理是指一种调动各相关部门力量的管理方法,它使得各单位各部门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

提升了管理的效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如果能够实现集成化管理,那么各个教学部门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协调的工作关系,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变得有效率,

集成化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教学管理集成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购买的集成系统往往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存在不兼容之处,高职院校需要在不改变自身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将自身的集成化管理需求和购买的集成系统之间实现磨合,实现信息化管理和集成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信息化建设教学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是分析、评价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

进行教学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用传统的方式处理、加工及保存这些信息和数据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已不能适应目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在适应现代教育形势下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处理和加工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缺乏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信息化水平较低。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内容多样化、程序多变化、环节复杂化。

要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管理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分析、处理、反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同时,

办学规模的变化也要求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

为了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加快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构建高职院校的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关键要素。

学校教学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教学管理,还可以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减少资源浪费等许多传统模式不能实现的功能,

从而提高教学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增强时效性,使决策更加科学。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实现为教学服务,

为培养人才服务的目标,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这是高职院校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环节和因素,其信息量也是十分庞大,

因此学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

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第一,可以大大减少教学管理人员的对教学信息、数据的手工操作,使他们从繁琐的日常性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更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改革和研究中去,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第二,通过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可以大大促进各院系、教务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因而,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发展历史短,办学基础条件薄弱,校园信息化建设起步晚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

同时由于高等教育扩招,

相当部分高职发展规模较快,但相应的基础办学条件未能及时配套。

高职院校的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部分高职已初步建立网上办公环境,实现网上传输文件、审批报告等功能,但相对来说,

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是比较少,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一蹴而就,只有在综合各方条件和因素,

采取适当的方式才能加快建设进程。

.缺乏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

信息化建设推进困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既包含和一般高等教育的所共有的内容和规律外,也有其特殊性。目前,

现有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模块一般包含学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专业、排课、公共选修、成绩、考务、毕业资格审查、学生评价和质量监控、教材、师生访问和查询等。

高职教育围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有至少半年的时间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因此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形成有“+”“.+.”“+.+.”等做法。在个别高职甚至学校里不同的专业也实行不同的做法。

因此,在缺乏成熟、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下,

教学管理的环节、内容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这对于高职院校要形成稳定、实用、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块比较困难。

.管理观念滞后,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将共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些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机构和制度作为保障,更没有制定总体规划{有些忽视教学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教学轻管理;有些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未充分考虑专业结构、人员素质等条件,无法形成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队伍。

甚至认为办公电脑连上校园网,发发邮件就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由于这种观念落后,仍惯于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反馈和交流、未从思想上真正认同以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手段的情况,导致很多管理工作仍然陷于繁琐、复杂、混乱的境况中,

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结合实际,

开发和研究科学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

要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首先要有一套科学、适用的教学管理系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管理系统多为由软件公司开发,

如在广东使用较多的有“正方”和“青果”,有些院校使用得较好,能达到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的目的,其原因在干使用方在系统原有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管理实际进行了二次甚至多次的改进和开发,使管理系统更加人性化、实用化、科学化,从而能将管理系统真正、充分地用作管理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首先必须结合实际,把规划与研究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如果已购买由软件公司开发的教学管理系统,应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方面包括教学管理、计算机、网络的专家和一线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学校实际对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提出调整、修改、优化系统程序和功能的建议,逐步将现有系统改造成一套与学校整个教学管理相适应的科学工具。

.建设和稳定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高职院校要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必须有一支稳定的,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从职能构成上应包含硬件管理人员、软件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从专业结构上应包含计算机中软件、硬件、网络,

职业教育学、管理学及具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

高职院校要重视建设这样一支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应注意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

重视对他们进行教学过程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优化结合的能力。同时,也应该重视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大力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

使师生能有效地参与和利用教学管理信息化成果,真正全方位实现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

高职院校要重视稳定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因为,如果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各职能的管理人员变动频繁,

势必造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稳定和持续进行,甚至造成可能造成系统使用和推广中断,

新的人员入职后需从头开始适应、学习运用,造成人力和物力等资源浪费,更是影响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直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运行。

.转变管理理念,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理念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实际上也是高职院校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的转变过程。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对教学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

有先进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

才能有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从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到各教学单位领导,

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到其他服务部门,

从广大教师到一线管理人员,

都必须充分认识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目标和意义,进一步转变思想,以全新的理念,

积极、努力地组织和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在学校各方需转变管理理念中,

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的理念转变尤其重要。作为学校高层,尤其是一把手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

此外,

学校领导层除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有效转变管理理念,还应在办学决策中重点在资金投入上支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因为,无论是从软件公司购买教学管理系统以及对系统进行优化设置都需要不菲的成本。同时,在日常系统维护中,由于系统的特点,

许多问题往往是学院管理员无法解决的,

因此需要学校每年再缴交一笔系统维护和服务费。如果学校自行组织技术团队进行研发系统,同样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投入。另外,

教学管理系统对于服务器硬件要求较高。因此,要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重视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