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文言文

?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文言文

在平时的学习中,

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

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

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

生而神灵,

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

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

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

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

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

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

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

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

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

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

陽气衰竭于上,

面焦,

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

天癸竭,

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

筋骨解堕,

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

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

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

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⑤,把握阴阳,呼气,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

无恚嗔⑥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

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和于术数:指用合适的养生方法来调和身体。

③恬惔虚无:恬惔,

指清闲安静;虚无,

指心无杂念;

恬惔虚无,指内心清闲安静而没有任何杂念。

④天癸:指先天藏于肾精之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物质。

⑤提挈天地:指能够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⑥恚嗔:恚,指愤怒;

嗔,指仇恨;

泛指愤怒、仇恨等意念。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

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

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

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

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

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

所以能够形神俱旺,

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

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

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陰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

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

起居作息,

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

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

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

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

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

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

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í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

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大的时候,

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自然规律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

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

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

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

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

三十五岁时,陽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

三陽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

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弱泄,天癸枯竭,

月经断绝,

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岁,

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

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交合,

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

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

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

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

肾气衰退,

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竭。四十八岁时,上部陽气逐渐衰竭,

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骨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

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

肾脏衰,

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

肾是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

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现在年老,

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已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

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

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

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

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

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

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

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

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

具有淳厚的道德,

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

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

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

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

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

在外,

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

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

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

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

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

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仍有终结的时候。

上卷素问篇四气调神大论

【本章要点】

一、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二、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

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原文】

春三月,

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

勿扰乎陽,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

天气,

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

邪害空窍。

陽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

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

万物命故不施,

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

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

天地四时不相保,

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

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陽不生,

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陰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陰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陽,

秋冬养陰,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反顺为逆,

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

即繁茂、茂盛;秀,即秀丽;

蕃秀,即繁茂秀丽的意思。

③飧泄:是消化不良而导致泻泄的一种疾病。

④藏德:即隐藏,

使不外露。德,

这里指自然界中促进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⑤未央绝灭:即生命到寿命的一半就死了。

⑥锥:泛指兵器。

【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

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

都富有生气,

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

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

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

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

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

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

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

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

情志应保持愉快,

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

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

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

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

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

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

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

就会伤及肺脏,

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

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

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陽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

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

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陽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

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

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

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

如果天气阴霾晦暗,

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陽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

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

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

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

风雨无时,

雨露当降而不降,

草木不得滋润,

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竭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

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

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违逆了春生之气,

少陽就不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

以致心气内虚。

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陰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冬藏之气,

少陰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泻泄等疾病。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

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陽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

在秋冬季节保养陰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

就能与万物一样,

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

因此,

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

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

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

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

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

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

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如果疾病已发生,

然后再去治疗,

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

【本章要点】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

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陽气的重要性,

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陽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

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

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

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

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陽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

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陽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陽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

欲如运枢,起居如惊,

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

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

为肿,四维相代,陽气乃竭。

陽气者,烦劳则张,

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

郁乃痤。

陽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

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

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

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陽畜积病死,

而陽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陽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⑦人气生,

日中而陽气隆,

日西而陽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

卫外而为固也。

陰不胜其陽,则脉流薄疾,

并乃狂。

陽不胜其陰,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

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

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婬气,

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

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陽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陽强不能密,陰气乃绝。

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⑧。

夏伤于暑,

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宫,伤在五味⑨。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

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

长有天命。

【注释】

①六合之内:六合,即东西南北四方及上下;六合之内,代指天地之间。

②九州、九窍:九州,

古代把中国地区分为冀、兖、徐、青、扬、豫、荆、梁、雍九个区域,简称九州;

九窍,指眼、耳、口、鼻及二陰。

③弛长:弛缓不收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指折叠衣裙;

辟积指衣裙上的褶子,这里是累积的意思。

⑤薄厥:一种因情绪激动、陽气亢奋,

使气血上逆郁积于头部而突然发生昏厥的疾病。

⑥痤疿:痤,是一种小疖,皮肤病的一种;

疿,即汗疹。

⑦平旦:旦即日出天明;平旦,即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⑧洞泄:指泻泄非常剧烈,如空洞无底。

⑨陰之五宫,伤在五味:陰之五宫,指五脏,

是陰精所藏之所,

五味本能养五脏,但如果五味太过反而会损伤五脏。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

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

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

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

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

就会陽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

顺应天气,

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

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陽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气,

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

假若陽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

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陽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

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

陽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陽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

则像炭火烧灼一样,

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

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

如果风邪伤人,

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陽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陽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陰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陽愈盛而陰愈亏,

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

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陽气,

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

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

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疖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

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

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人的陽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

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陽气,

以致筋失所养,

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

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

我的好朋友作文400字

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

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

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陽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腧穴闭阻,

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

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

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

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

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陽气蓄积,淤阻不通时,

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陽气蓄积,阻隔不通者,

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

如不迅速正确施治,

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陽气,

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陽气开始活跃,

并趋向于外;中午时,

陽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陽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

陽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陽气活动规律,

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陰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陽气的,陽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

如果陰不胜陽,

陽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

若再受热邪,陽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陽不胜陰,陰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

以致九窍不通。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

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陽气,

并逐步侵入内脏,

陰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雷雨读后感,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痔疮等病症。

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

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阴阳的关键,

以陽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陽气致密,

陰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

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所以陽气亢盛,不能固密,陰气就会竭绝。陰气和平,陽气固密,

人的精神才会正常。

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

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

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

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

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陰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

储藏陰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

过食酸味,会使肝气婬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

肌肉短缩,

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

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

从而使胃气壅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

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

所以重视养生之道,

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上卷素问篇金匮真言论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

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

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

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

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

病在肾,

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

病在头;夏气者,

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

冬气者,

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

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

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

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陰中有阴,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陰,

陰中之陰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陰,

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陽,

内为陰。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陽,腹为陰。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陰,腑者为陽。肝、心、脾、肺、肾,

五脏皆为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

何也?为冬病在陰③,夏病在陽④,春病在陰⑤,秋病在陽⑥,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为陽,

陽中之陰,肺也;腹为陰,

陰中之陰,肾也,陰中之陽,

肝也;腹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

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

其应四时,上为岁星⑦,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

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

其畜羊,其谷黍,

其应四时,

上为荧惑星⑧。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

其应四时,上为镇星⑨。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

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

上为太白星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

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陰,

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

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

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

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

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注释】

①天有八风: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天有八风,指自然界中来自八方不正之邪气。

②鼽衄:鼽,指鼻流清涕;

衄,指鼻出血。

③冬病在陰:肾五行属水,为陰脏,

又居于下焦,为陰中之陰。冬病在肾,

所以说冬病在陰。

④夏病在陽:心五行属火,为陽脏,又居于上焦,为陽中之陽。

夏病多在心,所以说夏病在陽。

⑤春病在陰:肝五行属木,为陰脏,

体陰而用陽,又居于下焦,

为陰中之陽。春病多在肝,

所以说春病在陰。

⑥秋病在陽:肺五行属金,为陰脏,又居于上焦,为陽中之陰。

秋病多在肺,所以说秋病在陽。

⑦岁星:即木星,五行属木。

⑧荧惑星:即火星,五行属火。

⑨镇星:即土星,

五行属土。

⑩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属金。

辰星:即水星,五行属水。

【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

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

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

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

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

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

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

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

病多发生在肾,

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

病多发生在脾,

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

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

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

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陽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

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

所以陰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

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陽,平旦到中午,为陽中之陽。

中午到黄昏,则属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

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

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

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陽,内部属陰,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陽,

腹为陰,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陰,

腑属陽,

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陽。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

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

秋病在陽,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陽,

陽中之陽为心,陽中之陰为肺。腹为陰,

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

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

精气内藏于肝,

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

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

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陽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

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

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

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

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

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

在天体为荧惑星,

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

其成数为七。

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

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

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

在五音为宫,

其成数为五。此外,

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

肺开窍于鼻,

精气内藏于肺,

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

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

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

此外,

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陰,精气内藏于肾,

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

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

其味为腐。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

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

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

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

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

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

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

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

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

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

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

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呼吸之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

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

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辩列星辰,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翻译: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长大之后,

既敦厚又勤勉,

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

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

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

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

既不妄事操劳,

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

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

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

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

毫无规律,

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

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

精神守持于内,

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

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

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

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

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

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

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

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

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

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

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

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

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

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

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

天葵枯竭,

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岁,

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

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

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

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

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

头发开始脱落,

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

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

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

六十四岁时,

天癸枯竭,精气少,

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

肾主水,

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

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

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

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

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

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

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

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

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

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

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

锻炼身体,

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

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

积蓄精气,集中精神,

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

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

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

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

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

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

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

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

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

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

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

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书,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外,

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著作。

价值影响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除《黄帝内经》外,

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

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哲理科学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

譬如对人才管理的启示,《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德,作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范畴,

其外延,最终已转化为形成天地万物及自然天象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才以内在之“厚德”外化为才学之“载物”,也是一种顺应自然和谐的内外统一。

《黄帝内经》的问世,使中医的医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阐释。《内经》概括和总结了当时医家对医德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德思想,

宣告了中医医德理论的诞生。

《内经》中的医德思想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可以分为医学养生道德、医学预防道德、医学治疗道德和医学护理道德四个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

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人才的选拔任用,也是应该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