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杜牧全集

    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榜样8》观后感受

    ?

    通过观看《榜样》,

    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通过讲述让人深切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时时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彰显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榜样》观后感受,欢迎阅读分享,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桂科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生,

    他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他不仅代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快乐安度晚年,为他们料理后事,

    每年清明节组织集体扫墓,

    同时,还组织大家一起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桂科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外出考察生态种植、养殖。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

    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疗养院修路、架桥、通水、通电、通网络,

    将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变成了黑潓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并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院)的帽子;把山石屏村建成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

    大理州卫健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洱源县科学技术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共青团青年之家,洱源县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了麻风历史博物馆。

    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患病率从最高年的./万降至./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

    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篇,

    荣获州县科技进步奖项,先后荣获第四届马海德奖、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光荣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李桂科,男,年月生,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副主任医师,多年如一日,

    倾尽心力为麻风患者做治疗、康复,在全县开展麻风生理、心理、经济、社会康复工作,不仅治愈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更是麻风康复者心中的“好医生”。

    在开展麻风康复工作期间,李桂科认真教给康复者眼、手、足自我护理方法,提供防护用品,为康复者做垂足矫正手术、足底溃疡清创手术、白内障手术及外眼手术;曾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与比利时、中国与英国麻风康复合作项目现场实施工作;

    组织实施麻风线索调查项目、“消除麻风运动()”项目。

    他制作的《麻风防治知识“科普园地”》,

    每年都编印宣传资料发放、张贴;

    编印《基层医生麻风防治手册》,培训乡村医生和乡村干部;到麻风康复者家中,开展康复理疗活动,

    亲手为他们清理溃疡、泡足、剪指甲、擦油等护理,使周围人群消除害怕心理,减少歧视与偏见。

    山石屏麻风院年建在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之中,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没有架桥、没有通电,

    几乎与世隔绝。李桂科用年时间,修路架桥,在山上挖通连接外界公里的车路,

    在黑潓江上架起了人行索道桥,为麻风康复者打通了一道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此外,他还用年时间,解决了麻风院用电问题,

    通过多方努力于年驾通千伏线路电力工程;

    用年时间,修缮了上世纪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

    年建成可供旅游度假的新村;年起,他用年的时间在麻风院办起了小学,使名麻风康复者子女能够上学读书,考入大学人、就读研究生人;

    还为麻风康复者子女助学人,培养了名大学生。

    山石屏村麻风病治好了,按理说李桂科可以离开回家了。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

    高兴地对大家宣布:“现在你们的病完全治好了,以后我就不用再来了”,

    “李医生,

    你不管我们还有谁管我们呢?

    外面个个都怕我们,话都不跟我们说。”李桂科知道,他们都是一些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的人,

    对他们来说山石屏村就是他们的家,虽然身体治好了,

    但更严重的是内心依旧孤独、自卑,对外面的世界依然害怕、恐惧,他们要的是尽快治愈心灵,重新融入社会。

    从此,

    李桂科继续走上了对患者们的漫长治心之路!

    他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闲暇里经常陪他们说说心里话、聊聊家长里短,头发长了帮他们理发,

    指甲长了帮他们修剪,悉心帮每位患者清理溃疡,精心为每位老人过生日,无微不至照顾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起居。

    清明节、火把节、中秋节……李桂科都组织康复人员逢节必过,营造了山石屏村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

    年月,李桂科到了退休年龄,

    确实他也该歇歇了。

    “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

    ”岁的山石屏村老人曾信开哭着说道:“李医生,您走了,

    谁给我们滴眼药水,谁管我们的死活。

    李桂科坚定地说,

    “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

    这里就是我的家。”

    退休后的李桂科仍然坚守山石屏村,尽心尽职履行党支部书记职责,带领群众修水利,

    种植核桃,发展养殖,种植各种果树多株,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改造卫生间套,

    污水沟加盖板米,

    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

    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地说。

    为了消除人们对麻风的歧视与偏见,李桂科积极奔走、争取项目,

    筹建麻风历史博物馆,

    开发旅游(生命关怀公益之旅)。

    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讲好这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年月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随后,

    党建教育基地、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麻风科普教育基地在该村相继挂牌。

    李桂科,与黑潓江畔的山石屏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坚守,年奉献,

    是医生,不只是医生,退休不褪色,在岗离岗都一样。

    从北京参加庆祝大会回来后,

    他激动地表示,“一定牢记嘱托,努力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将更加认真细致地做好疾病防控等工作,与乡亲们共同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创造幸福新生活,

    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最初的十年,李桂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山里,

    以疗养院为家。自从与麻风院第一次会飞的小木屋作文接触开始,母亲因担惊受怕一天天流泪,妻子因生活压力一次次劝他离开,

    一双儿女对父亲一年年的思念和渴望,同事有意无意保持距离逐渐疏远,药品缺乏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的挫败感,每次途中往返八、九个小时的颠簸疲惫……但看到患者那一双双渴望康复的眼眸时,李桂科选择继续留下:“我来,

    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到年,

    山石屏麻风院的病人全部治愈。除此之外,李桂科还负责洱源县三营镇洋芋山麻风村等地的救治工作。

    他和同事再花了近年的时间,

    治愈了洋芋山村名麻风病患者。年,

    洋芋山最后一个麻风患者杨兆元搬离居住了年的麻风村时激动地说到“共产党万岁!李医生了不起!”

    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

    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

    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会,

    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年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

    ”一旁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

    哪个管我们的死活”。

    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

    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

    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

    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

    年月日,

    全国首个童年读后感300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多年来变迁的故事,

    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年的中秋节,

    忙碌了一天后满载丰收喜悦的山石屏村民坐上了回疗养院的渡船,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

    汹涌的黑潓江瞬间吞没了渡船,名康复者遇难,本是团聚的日子却阴阳两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建一座通往外界的桥。

    通过李桂科多方奔走、筹资建设,

    年月通往山石屏村的人行索道桥建成,那天,村民们到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年迈的老人被搀扶着到桥上走走、摸摸,摸摸、走走。

    都说,“从进来那天起到现在就没有去过江对面,今天就像做梦一样!”。

    年月日,

    洱源县发生.级地震,山石屏疗养院受灾严重,李桂科第一时间带领大家抢救财物、抗灾自救。年月恢复重建结束后,山石屏的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居。

    村民们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就像以前李医生带我们去旅游一样,天天住宾馆”。

    “生、老、病、死,

    李医生都为我们考虑好了”,从寿衣、棺木的准备,

    到安葬逝者,给逝者上坟祭扫,李桂科都亲力亲为,让健在的老人得到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此外,

    李桂科积极联系旅游团、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到村里开展活动,还带着村民走出去到城市旅游,了解外面的世界。年从没有离开过村子的李福章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洱海,

    喝喝三道茶,这些李医生都帮我实现了,我没有遗憾了。

    下一代是山石屏村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没学可上,

    李桂科就从县城找来旧课本,

    让一位识字的康复者担任“临时教师”,办起了学校。茈碧湖镇卫生院医生宋荣坤就是从这所“特殊学校”里走出的大学生。

    宋荣坤由于父母都是麻风病患者,

    李桂科帮他协调学校上学,帮他开家长会,给他生活费、进行面试辅导。

    在李桂科的帮助下宋荣坤性格从自卑变得自信,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

    现在,

    山石屏村个学生中已经出了个大学生、个研究生。他们都说:“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是李医生,一辈子的老师还是李医生。

    年月,

    刚刚到县防疫站工作的李桂科第一次走进距县城公里、没有公路和桥梁,不通水电、几乎与世隔绝,

    住着名麻风病患者的山石屏疗养院为麻风病人治疗。

    当天,李桂科和同事们完成治疗任务,乘渡船离开时,麻风病患者们不约而同集中到江边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身影,

    久久不愿离开,

    眼里充满了无助、无望和不舍。

    看到患者那一双双渴望康复的眼眸时,李桂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麻风病人太需要医生了,我一定要帮助他们!

    这以后,

    他不顾家人的劝说、儿女的思念、同事的远离等等,

    选择从县城搬到了镇上居住,并下定决心:“我来,

    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

    我是不会走的。”

    最初的年李桂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以疗养院为家,专心治疗麻风病。在给大家治病时,李桂科为病人造出很多实用的小工具,

    为切菜困难的病人固定刀子、为坐着轮椅炒菜的病人降低灶台、为脚上有溃疡走路困难的病人特制了又厚又软的鞋垫,反复交代手指失去知觉无法感知温度,

    经常烧伤烫伤的病人不能靠近火和烫水。经过近年的精心治疗,到年,

    山石屏麻风院的病人全部治愈。

    块大糕:“后”黄金军回村办起“大糕”体验店,为跟传统制作工艺区分,黄金军将自己的老本行模具制作跟大糕制作结合,

    将乡村文化、红色旅游特色糅进了世代相传的糕点。

    一株蔬菜:占地亩、投资万元的横坎头蔬菜无土栽培基地已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为横坎头村增加经营性收入万元。

    一列小火车:坐上村里的观光小火车,

    可沿着观光线,看蔬菜种植基地,看漫山遍野的樱桃树,看白墙黛瓦的整洁屋舍。驶出横坎头村,

    还会一站站停靠隔壁“状元村”汪巷、“红果村”甘宣村……横坎头村通过这条红村游线,

    串联全域旅游研学线路,推动片区组团发展。

    一个旅游综合体:横坎头村持续修缮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等红色旧址,投资.亿元建成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

    推出《红村》沉浸式党建体验项目,每年超过万名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初心之旅”。

    从余姚梁弄镇区出发,途径连绵的青山、宽阔的四明湖,

    到达横坎头村。

    “年我们这还非常落后,村集体负债多万元,村里都是泥路,白鞋一走就脏了。

    ”横坎头村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回忆,当时大家都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如今的横坎头村,处处焕发新活力——

    产业兴起了。村里种植樱桃多亩,并扩种杨梅、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每年助力村民增收超万元;

    青年回村了。许多、后返乡,开起农家乐、民宿、大糕店等,

    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游客也来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展馆、观光小火车、沉浸式剧本杀《红村》……一个个文旅项目,

    让横坎头村变为“网红村”。

    “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横坎头发展的好,

    我们更要带动大家一起发展。”黄科威说。年,

    横坎头吸纳周边个村子、家企业,建立了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村党建联盟,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几个村书记坐在一起开会,大家的关注点就在村集体经济怎么发展上,

    党建联盟先把合作联起来。”利用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横坎头牵头打造了全域旅游线路,

    带动周边村企共享红色资源,联盟成员单位都成为体验式教学的“课堂”。

    汪巷村是党建联盟一员,

    距离横坎头不到分钟车程。四五月份到横坎头村旅游人多,村党委将一部分游客介绍到汪巷村感受进士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顺应党建联盟红色旅游的发展,

    我们村里新建了‘初新农庄’,

    有效承接从横坎头过来的游客。加上我们的基础建设、文化底蕴都比较好,游客越来越多。

    ”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介绍。

    组织联动,党员也联动。作为党建联盟中的非公企业党组织,

    天博消防设备有限公司党支部成了辖区内非公企业区域活动中心之一,支部书记黄益锋说:“横坎头的党建搞得好,我们一月开一次联席会议,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有时候村里党员也过来参加党日活动,

    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红色基因是这片土地的先天气质。“浙东红村”横坎头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

    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个根据地之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就在此处。

    这个藏在四明山褶皱里,

    曾经备受贫困之苦的小山村,

    现已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超万元的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

    这个革命老区村是如何实现小康、闯出共富路的?月中旬,记者来到横坎头村,

    探寻其爬坡过“坎”的故事。

    “红+绿”上深挖一锹

    回首横坎头村的发展历程,

    老书记张志灿满是感慨。年“灿书记”刚上任时,横坎头“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

    有些人家还用着露天粪缸,村集体的账本上躺着万元欠债。

    怎么办?“年,我们反复讨论,悟出了两个字,

    一个‘红’、一个‘绿’。”张志灿说,“红”就是讲好红色故事,“绿”就是发展绿色经济。思维一转,

    就可以换个天地。横坎头村因山而困,也可以因山而兴。

    路子确定了,首先“洗脸化妆”。村里硬化道路、接通自来水、安装路灯,同时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红色革命遗迹,

    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横坎头村由此人气渐涨。

    从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的经济薄弱村,

    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走上了全面小康道路。

    梁弄镇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革命老区,该镇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

    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

    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年月,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

    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

    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近日,

    收信人之一、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接受了南都、视频回访。邱民波介绍,在回信的激励下,横坎头村构建了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村党建联盟,推进乡村旅游综合体、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红村风貌提升等一批重点工程。

    “大(理)漾(濞)云(龙)高速公路开通以后,从大理收费站上高速路,到山石屏村只需要一个小时。”说起近半年来山石屏村的变化,李桂科从心底感到由衷的自豪,

    “从炼铁收费站到山石屏村的公里道路正在拓宽改造,村里也进行了污水沟、厕所环境提升改造。前几天已经有新人来拍婚纱照,山石屏村越来越有旅游度假村的味道了!

    “一定要把他们的病治好”

    年月,刚刚招考到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的李桂科被安排到黑潓江西岸大山深处的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为位麻风病患者写病历。那年他岁,

    刚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时的山石屏村,

    被一条黑潓江与外界隔绝,人员外出和物资运输只能靠渡船。李桂科和几位同事住在距离山石屏疗养院公里的上茄叶村健康区,

    每天早出晚归,

    穿着厚厚的棉布隔离服乘坐渡船到疗养院为患者治疗。

    简陋的垛木房、脏乱不堪的生存环境和嘴歪眼斜、肢体残缺的患者,是疗养院给他的最初印象。有一天,

    他在给一位多岁的患者检查身体时,发现他的小腿已经大面积溃烂,溃口里爬着蛆虫,发出阵阵恶臭,李桂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

    当天,李桂科和同事们完成治疗任务,乘渡船离开时,患者们不约而同地集中到江边,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身影,

    眼里充满了无助、无望和不舍,久久不愿离开。“一定要把他们的病治好。”李桂科在心底暗暗许下承诺。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