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杜甫诗集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报告制度;规范

    年月,审计署公布了最新年度政府审计,大批案件被曝光,

    十多个部委被点名,在社会上引起风暴般的效应。

    本来,

    国家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如此不留情面地揭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问题,触动体制痛处,这还是第一次。

    此次国家审计结果的公布及此后产生的争议,也引发人们思考:国家审计结果为什么要向社会公布、如何向社会公布?

    笔者就此问题发表拙见。

    一、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特点

    由于审计对象不同,政府和民间的审计报告制度也有不同之处,从理论上看具体表现如下:

    (一)依据的法规不同。国家审计的主要对象,

    依据《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必须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国家事业组织;

    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以及上述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他所依据的主要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

    而民间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盈利单位,他所依据的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因此,政府和民间的审计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法律上的立足点也不相同。

    (二)审计报告的程序不同。

    由于政府和民间的审计的性质不同,政府审计是一种代表人民意志的审计活动,而民间审计则是代表相关利益集团利益的审计活动。因此,它们的程序也各不相同,

    前者是按行政程序来进行的,

    而后者则是按法律规定程序和民间惯例来进行的。

    (三)审计报告的内容不同。

    国家审计的内容是这些部门和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接受审计监督的财政收支,

    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

    以及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

    接受审计监督的财务收支,

    是指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各种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财政、财务收支的划分不是截然对立的,

    在某些方面它们是重合或交叉的。而民间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

    用于对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目前虽然国家审计在法律上就审计结果报告和通报作了大概的规定,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从审计报告的实践来看,

    尚未有明确的、正式的国家审计结果披露制度。而民间审计则已有一套完整的审计报告体系。

    因此,从政府和民间的审计报告制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审计报告制度是有其自身的特点,

    同时也可以发现,国家审计报告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二、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前提

    国家审计报告的披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审计结果之所以要公开透明,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一)公共资金和公共资产的委托与受托关系的需要。

    所谓国家财产,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就是国有资产。

    我国法律规定,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我国法律还规定,

    由公民纳税形成的公共资金,使用前必须列入各级政府预算,

    预算由人民代表批准,预算执行接受人民监督。

    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审计报告的公开、公告制度是推进政府行为公开,

    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审计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压缩腐败产生的空间。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

    腐败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是“利用公共权力达到私人目的”。而腐败者的行为选择是典型的风险决策行为。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指出,

    “一些人成为罪犯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而在于他们的利益同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而加强监督与制约,

    尤其是制度化的监督与制约,可以提高腐败行为的条件成本,

    加大其风险,从而“防患于未然”。因此,只有让监督变得无所不在(将监督对象的活动公之于众),让对权力的制约切实可行(具有独立性和强制性),

    握有权力的人才不敢越轨,不敢伸手,因为“伸手就被捉”。

    (三)消除制度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行政领域,下级“糊弄”上级是经常发生的事。

    下级敢于大胆“糊弄”上级的根源之一是行政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制度性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不但存在于市场交易领域,也广泛存在于行政领域。上级虽然在权力上占优势,在信息方面,下级却占定了绝对优势;

    下级虽然在权力上受制于上级,但却可以通过封锁与扭曲信息“糊弄”上级。因此,解决制度性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当从制度建设方面下手,审计监督制度以及审计结果披露制度是最为真实、有效的一种方法。

    三、当前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缺失问题

    在我国,审计结果公告方式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国家审计报告制度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也处在形成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跟不上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在世界上已是一种通行的制度。

    美国会计总署在向国会提交审计报告后,稍隔一段时间就会将审计报告分发给更广泛的部门和单位包括舆论宣传部门。此外,还定期编制《会计总署报告目录月刊》,分发给每一位国会议员,

    该月刊在《国会大事记》上转载,使任何人都能够看到。

    会计总署还设立情报资料办公室,协助审计长回答各方咨询。

    德国联邦审计院将年度审计报告递交议会、参议院及联邦政府,同时召开新闻会,由审计院长将年度审计报告有关重点公布于社会。

    这种做法将审计监督与新闻监督结合在一起。

    日本会计检查院将审计报告送内阁呈报国会的同时向国民发表。上述国家的国家审计事业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之一就是执行较为完善的审计公告制度,我国的国家审计事业正在摸索中成长,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二)审计披露范围小,

    限制多,操作难度大。

    在我国的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对审计结果的通报和公布制度执行得不够,工作相对滞后。主要是因为:其一,

    《审计法》没有把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作为审计机关法定义务,审计机关在可以公布也可以不公布审计结果、公布什么公布多少审计结果中有所选择,同时,出于对审计结果是否全面、客观、公正的担心以及对因公布审计结果给自身带来影响的不可控,

    审计机关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

    其二,《审计法》关于“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

    遵守国务院有关规定”的理解,虽然有许多审计结果并不属于应当保密的范围,但由于规定不具体明确,也导致了审计机关在公布审计结果方面的倾向性选择。

    在《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中要求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布,但审计结果公告的立法基点是“可以公布”而不是“必须公布”。在紧随其后的一系列严格的审批程序中,又对公告内容作了严格的限定,基本上是由政府来决定。

    由政府来决定将政府的哪些问题公布于众,这就不是审计机关可以左右的了。

    (三)审计机关的风险和压力增加。审计机关一方面顶着压力公布了审计结果,

    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必然将目光集中于审计结果的处理上。年的审计署审计报告首次向社会公开解读,李金华审计长称此报告在内容上跟以往的相比,

    “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被审部门没有增加,违规资金总量变化不大,

    但社会反响“出乎意料”。多数媒体称此报告引起了“审计风暴”,年也被称为“审计元年”。原因之一是审计报告的首次公开亮相,

    而更重要的是,此次报告涉及的对象是国务院各大部委,人民拭目以待政府怎样解决报告中指出的问题。

    审计结果难以执行的问题由来已久,若将审计结果公告而执行情况仍不尽如人意,那么审计的权威性就有被破坏的危险,久而久之会失去社会公众的关注和信任,

    这对审计机关来说也是一种风险。

    (四)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标准不明确,审计责任不清晰,

    法律环境不健全,

    审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国家审计人员的主要执业风险主要是来自行政部门的处罚,一般没有直接的经济损失,

    有时责任不清,根本无足轻重。

    而由于出具不实审计意见而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例并不多见,处罚力度明显过低。

    这就导致了国家审计人员的权力寻租成本不高,因此,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国家审计人员有时会选择与被审单位合谋。因此,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报告制度。

    (五)审计结果披露过程中的责任认定问题。

    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很多情况下审计工作是单方面进行的,

    一旦发现问题向有关部门汇报,这些问题不需要对外公布,责任也由审计部门认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审计工作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审计结果披露问题、官员经济责任不明且多用集体决策掩盖个人责任、问责制下的官员责任划分问题等。

    因此,引入申辩机制是政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四、完善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思考

    国家审计报告的披露是政治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如何披露国家审计结果以及披露后的后续问题的解决,值得我们深思。

    (一)应当加强国家审计报告披露的规范。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的规定,国家审计报告的总体格式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点:()报告应当包括标题、主送单位、报告内容、审计组组长签名、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出报告的日期等五个部分;

    ()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事项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审计报告的主送单位是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承诺情况,

    实施审计的有关情况及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定性、处理、处罚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

    对审计结果披露的总体格式规范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国家审计监督机制,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结果披露程序,全面实施各种程序和规范,

    确保国家审计结果得到合理披露和全方位披露。

    (二)建立监管国家审计的专门机构。目前在国外,

    已有很多国家在议会内设立了专门监管最高审计机关的委员会,其任务主要是详细审查审计报告,核实审计资料、审计证据、审计建议,

    审查后就审计机关对政府活动的审计情况向议会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这种委员会很有必要。如果这个委员会设在人大,则是我国行政型审计模式向立法型审计模式转变迈出的第一步。

    监督的模式应该是渐进式的。所以我们建议在设立监管委员会的初期,采取从审计机关的预算和账目开始对国家审计进行监督,并负责审批国家审计机关的经费预算和划拨。待条件成熟后再成立专门负责处理与国家审计相关的事务——审查审计报告并提出意见等。

    (三)实行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外的普遍做法。

    从根本上说,国家审计的真正委托人是人民,国家审计机关要向人民负责,

    并将审计结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或召开新闻会、发表公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公告制度的推行是对国家审计人员的有力监督,它对审计工作和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社会公布的审计报告必须保证事实确凿、证据充分,所作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推敲,处理、处罚的宽严尺度把握正确。

    这就从客观上使审计机关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受到监督,

    这必将对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国家审计署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先搞试点,

    然后在整个审计系统推行。

    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监督方式是极受社会公众欢迎并得到好评的。所以对审计公告制度一定要推行下去。

    我们建议修改审计法时将现行审计法中关于审计公告的规定从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力改为法律义务,

    具体说就是将审计法中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改为“应该”公布审计结果。

    (四)审计失败的治理根本。鉴于国家审计的寻租活动大都属于被动之举,是为了留住客户、保持市场份额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因此,治理审计失败的根本在于治理被审单位的财务欺诈,

    而治理被审单位财务欺诈的根本则在于治理市场,因为在一个有效运行的市场中,内部信息会很快为市场所消化,

    被审单位所寻求的租也就很快会消散。此外,还应该加大被审单位的寻租成本,使其寻租的代价大大高于所能得到的收益,迫使其主动放弃寻租行为。

    (五)国家审计应引入申辩机制,以解决官员责任不清问题。申辩是指对受人指责的事申述理由,加以辩解。申辩机制是通过给当事人申辩的机会而形成的机制,

    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政治精神,因此,值得提倡和推行。

    目前很多机关针对审计报告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媒体进行申辩的方式是不正规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人代会介入,对行政任命的官员激活惩罚和问责机制,而后再由当事机关在人代会、相关的政府间协调机构或行政复议机构中进行申辩,

    最终将所谓集体决策的问题落实到主要责任人身上。如果涉及法律问题,则要激活司法程序。

    已故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先生对中国历史上国家审计和会计的状况与国家的治乱兴衰的关系用一句话十四字做了总结:“天下未乱计先乱,

    天下欲治计乃治”。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报告制度有助于加强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王华。从当代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本质谈《审计法》修改[]。中国审计,,

    ()。

    []杨时展。国家审计的本质[]。当代审计,,()。

    []周盕。学者呼吁审计引入申辩机制解决官员责任不清问题[]。香港大公报,--。

    []毛飞。观察:信息不对称“糊弄”了省委书记[]。中国青年报,--。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篇

    年省人大常委会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回应社会普遍关切等方面加强监督工作,

    计划听取和审议个监督方面的报告,包括专项工作报告个、计划预算监督报告个、执法检查报告个,并结合听取审议其中个报告开展次专题询问。

    一、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个)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实施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重点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监察委相关专项工作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全省法院司法公开和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计划、预决算监督报告(个)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省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省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和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年省级财政决算。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审计查出问题纠正和整改情况的报告。

    、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根据需要,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省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审查和批准省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

    三、关于检查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项)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省专利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对《省旅游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对《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省档案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四、开展专题询问(项)

    、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篇

    关键词:内部报告体系;

    业财融合;涉财风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

    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

    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内部报告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根据其内部管理需要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

    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信息的报告。

    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有赖于前端业务执行的合规性。然而,

    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地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竞争不利变化下,

    收入增长趋缓,成本空间缩小,

    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尚未改变,

    刚性成本扩张难以控制。从而造成财务集中后地市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

    出现下属地市公司运用不对称信息来操控业绩以达成目标的现象。同时,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或者办理业务的时候,对于财务政策规定的要求和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为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和潜在风险。

    因此,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财务视角延伸至业务前端,

    面向业财融合建立发现、预警、整改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

    由于内部控制自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中的重要性,内部报告更加偏重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报告和解决。

    而作为集中化核算的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存在对下属地市公司财务审核及业务稽核的特殊地位,

    在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内部报告的主体。

    为此,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对外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集中监控和业财数据整合,

    构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

    面向管理层、地市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信息,

    有利于提升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运用。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报告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

    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

    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从内部控制目标看,

    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

    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控制要素看,

    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

    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集中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至业务部门整改,

    更是业务和财务协同处理跨部门、跨地市的风险问题,

    有效推动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解决。价值管理是指以财务集中核算人员为风险管理的主体,以价值异常变动为风险的着眼点,以价值保障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业财融合防范风险的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内部报告体系在完善的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下形成。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对涉财风险问题的财务集中监控发现、预警整改、报告巩固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涉财风险问题防范及治理中的责任和行为。

    (一)风险问题发现机制

    随着财务集中的全面完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以“核算零缺陷”为目标,逐步将视野转向业务规范管理和业财风险的防范,强化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

    从年开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会计发现机制,将在核算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财务问题及业务风险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并提出整改措施,

    由内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地市公司整改情况,形成对核算质量管理、业财风险管理的闭环。

    具体实施如下:

    。风险问题发现机制,借助财务集中管理平台,集中核算人员在进行账务审核时,

    对支出的合同安排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合同支付额度是否合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与业务计费和收费系统集成的营收款稽核系统,

    对具体业务的应收、实收差异进行稽核,

    对合作模式及合同的合理性进行审核,

    从而发现业务设计的不合规风险点。核算人员在发现风险问题后,分析不合规风险问题的性质、违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条目式会计发现备忘。

    。会计发现简报通报制度,内部报告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核算人员提交的会计发现备忘,并对备忘中记录的会计发现点进行审核确认问题是否属实,讨论确定后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

    向全省各地市、中心财务一把手通报,以形成风险管控信息共享机制和警示。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发挥了集中核算人员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作用,提升核算对业务管控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通报形式形成风险警示、信息共享,地市公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而以点带面消除风险隐患。

    (二)风险问题预警整改机制

    为促进省、市公司对涉财风险问题的及时协同整改、解决,财务部制定了《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办法》,对财务会计问题的预警—整改—反馈机制进行规范,以有效防范公司运营风险,

    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警分为黄、橙、红、黑四个级别。财务会计问题出现时即予以黄色预警;问题发生单位对财务会计问题特定时间内不响应或整改不力,将自动进行预警升级。

    根据预警级别,省公司向市公司发送点对点短信进行报告,并发送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预警级别越高,所发送短信的领导级别也越高,

    从地市财务、专业部门经理到地市公司总经理,

    省公司分管领导到省公司总经理。

    在接收到省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后,地市公司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发生问题的业务部门与所在财务部门协同处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风险问题。

    在问题处理和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市公司)应及时向省公司提交财务会计问题预警整改处理结果报告。

    省公司预警工作组评估后解除问题预警。

    必要时,由内控人员对地市公司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巡检,对于会计发现问题遗漏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情况敦促其深入落实执行。

    针对本部各部门的风险问题,

    可通过督办机制来强化问题整改执行力,将风险问题的描述以及性质、金额、整改措施、整改日期等纳入督办,

    各部门于次月内部报告会议之前反馈督办情况,从而保证了业务部门风险问题的整改。

    (三)涉财内部报告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为更好地加强本部部门层面的业财信息沟通,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

    促进发现问题的解决与整改,

    可建立“涉财内部报告会制度”,

    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部门层面涉财内部管理报告会。

    会议由财务部编写报告材料,

    内容主要是近期财务集中监控及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风险事项,近期重要涉财事项解读及工作安排。会议邀请涉财内部报告中的风险事项相关的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

    与会业务部门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有关风险问题防范及整改措施、如何强化市公司执行力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议后,

    形成会议纪要,与内部报告汇报材料一同,形成一期涉财内部报告进行,由相关部门跟进风险事项的整改。

    通过涉财内部报告会这个平台,财务部宣传财务政策,扩大财务影响,建立良好的理财环境,

    树立财务权威的窗口。针对与会部门的涉财信息需求,财务部应做好信息沟通传达、服务支撑工作,

    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三、内部报告的类型及成效

    内部报告体系面向业财融合,支撑公司价值管理,

    在财务集中平台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不合规的涉财业务风险进行记录、报告和整改,有效强化涉财业务合规性风险管控,强化业务人员的涉财风险意识,

    提高业务部门对财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和风险管控的自觉性,与业务部门建立业财伙伴关系,提升业财合作的和谐氛围。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上述涉财风险问题的发现、预警、整改、报告机制下,针对公司运营管理战略支撑的热点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

    先后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全称本管理信息报告、酬金监控报告、收入分成类结算报告、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库存管理报告、投资一体化专项报告、一站式财务服务报告等内部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营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执行进行监控,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促进公司整体持续稳健发展。

    全成本管理信息报告以全成本管理信息共享,搭建业财联动的桥梁,助力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实现。

    酬金监控专项报告,

    实现酬金预提模板的统一,建立闭环式全在线酬金管理模式,

    确保酬金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收入类结算内部报告的实施,有效防范结算人为失误的风险,杜绝了重复付款的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将付款周期从天缩短至天内,账务处理人工耗时减少了%以上。

    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借助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对省市公司银行资金、营收资金进行一体化、可视化监控管理,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增值。

    库存管理报告实施后,累计完成库存闲置物资处置约万元,

    占总额.亿的%。全省总体库龄超个月库存物资比例达到%以下。

    投资一体化实施后,年转资率达到.%,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转资率目标。

    年工程建设进度及转资效率加快,

    较以前年度同期转资率大幅提升。

    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财务服务得到员工的肯定,财务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提升,从%提升到%。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内部报告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和报告体系的全方位覆盖,

    加强督办整改执行力,发挥内部报告体系对公司的价值保障和价值筹划功能。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有着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重点在于防范企业的资源运用的违规、低效、信息失真等风险,强化省市之间的财务治理和不对称信息下的财务监控,

    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集团对下属省市公司的管控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刘艳艳。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财务与会计,。

    []张先治,

    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会计研究,

    []张先治,戴文涛。基于会计相关性的企业内部报告问卷调查与分析[]。会计研究,。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财务报告;

    设计

    一、内部财务报告设计原则

    根据上文对内部财务报告特点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财务报告的作用,在设计企业内报告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设计内部财务分析报告应该首先秉承实用性原则,从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根据需求设计报告内容。

    。重要性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示的信息不应面面俱到,

    而应反映较为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准确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主要是看会计信息与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程度的大小。笔者认为重要的会计信息有两种,

    一种是经常需要的信息,一种是某一时期特别需要的信息。

    。系统性原则。要有系统的数据库支持。

    。明晰性的原则。

    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及报表的种类、格式和项目尽可能做到清晰、简明、易懂,便于理解和利用。

    如所用词语要尽量通俗化,能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的原则的让报告使用者看的懂。

    。相关性原则。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

    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要求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联,考虑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的不同特点。

    。可比性原则。

    同一种内部会计报表的内容、格式、项目和指标在前后期尽可能一致,

    保持相对稳定,以便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

    。成本效益原则。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

    有的放矢;成本编制要考虑节约原则,

    使企业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真实性原则。内部财务报告内容更应从真实情况出发,反映的问题应更贴近真实。

    二、内部财务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在设计企业的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时,

    要着重考虑两个出发点,

    首先是从内部财务报告的需要出发,首先要考虑内部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关注的问题,将其关注的问题作为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加以重点反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其次是从企业财务部门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目的出发设计其内容,

    笔者认为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目的要有三点,

    一是通过编制内部财务报告获取比外部财务报告更为准确的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信息;

    二是通过开展内部财务分析有针对性的揭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可以根据过去形成的真实经营业绩对未来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故在设计内部财务报告的内容时,也应围绕反映结果、财务财测和揭示问题来进行,

    现分别阐述如下:

    。反映企业历史经营结果的内容

    经营结果就是企业在某一经营期间内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形成的结果,包括生产活动的产出、销售活动的收入、采购活动的购入等,对于不同的经营者和经营活动有不同的经营结果。由于本文中论述的内部财务报告的主体是企业经营管理层整体,

    对其来说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结果都是其经营结果的一部分,

    所有经营结果最终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收益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变两方面,可以通过损益、现金流和财务状况三类财务指标进行反映。

    ()损益类指标。企业某一经营期内的损益情况即盈亏情况是经营管理层最为关切财务信息之一,损益情况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情况,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编制内部财务报告须从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出发,对账面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等数据,进行修正,计算出真正的盈亏结果。

    ()财务状况指标。

    企业在某经营期限内,发生的采购、举债、投资等经济行为,势必会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数据,从而改变企业在经营期末时点的财务状况,可能通过与上期末财务状况指标对比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

    内部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应注意剔除非经营因素引起的财务状况变化,如股东决策的投资行为、财务人为的调账行为等导致的财务状况变化,

    真实的反映经营管理层可控的经营行为引起的财务状况变化。

    ()现金流量指标。资金状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最为关切的财务信息之一,内部财务报告因更加及时、具体、完整地反映企业经营期的资金流动情况,

    现金流量数据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会计数据的补充,以更加直接地反映企业资金流动情况,预测企业资金供应、需求状况。在编制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时,应注意对发生的现金流项目进行重新梳理,

    同时也需要剔除非经营行为产生的现金流,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经营行业形成的资金流结果,即对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将其中包含的股东决策的投资行为、财务人为的资金收支行为等导致的资金流进行剔除,以真实的反映经营活动本身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

    以判断经营活动是否能实现自身的资金平衡。

    ()其他需关注的的主要非财务类指标。外部财务报告只能反映财务类指标,

    对非财务指标不能进行反映,

    内部财务报告应对此不足之外进行补充,除了财务指标之外有很多业务指标,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非常关注指标,这些指标在某一些方面比财务指标,

    更能直接地反映经营结果,

    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开发报建手续审批情况等,如何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对这些情况进行反映,是内部财务报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预测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内容

    笔者认为内部财务分析报告除完成上述反映企业过去一定阶段产生的经营结果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求职能就是对下一阶段经营活动及经果的预测,

    在设计内部财务分析报告中财务预测内容时,

    首先要考虑企业对下一阶段经营活动的计划安排,其次要参考历史经营指标,

    并判断下一阶段内有无影响指标准确性的因素发生变化,据以对历史指标进行调整。财务预测内容同样也包括企业损益类指标、财务状况指标、现金量指标和其他需关注的的主要非财务类指标。

    。揭示企业经营存在问题的内容

    通过上述对企业过去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和对未来经营业绩的准确预测,

    财务人员应从财务专业的角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反映问题”是编制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真正目的所在,反映什么问题?同样也要从使用者关注和编制目的两方面出发,一是要反映使用者关注的问题,

    对关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提出财务建议,性质不同的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问题也不同,如实体经营类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关注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

    投资类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投资风险和收益等等,

    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管理层关注的问题也会不同,如市场开拓和促销期管理层可能更加关注销售收入,而在收入完成之后又可能会更加关注销售回款和坏账的风险,总之内部财务报告的编制者要充分了解管理层关注的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发挥财务分析的价值所在;二是从编制目的出发,

    要反映出通过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即财务人员要向管理层反映的问题。

    三、编制内部财务报告需注意的问题

    。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为了实现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并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

    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资料的收集和生成需要借助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

    使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实时报告,

    加快时效。同时,为了使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原始会计资料共享,应注重相关软件的开发和研究。

    。关注非财务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企业信息决非都出于财会部门。企业内部尚有技术信息,物流信息、统计信息、业务信息、人事信息等。

    为了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要在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中纳入相关的非财务会计信息,以解释和辅助说明财务会计信息。

    。建立数据库。

    财务会计部门要通过建立数据库,

    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

    。增加相对值信息。随着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用于经营决策,

    而且其揭示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决策层进行决策的需要。

    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绝对值信息与相对值信息并存,必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建立严格的保密措施。内部财务会计报告大量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所以要建立保密措施,

    保障企业经营成果。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篇

    【关键词】审计取证问题沟通报告二次取证价值

    与其他创新事务的发展一样,管理审计发展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取证手段有限、证据锁定难的问题,

    就比较突出。经过多年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一种适用于管理审计、利于提高审计发现问题质量的取证方法,

    称之为“审计问题沟通报告”(下文称“问题沟通报告”)取证法。

    下文,笔者就以实践经验对“问题沟通报告”产生背景、功能价值、操作方法及一点体会进行阐述。

    一、审计问题沟通报告的产生背景

    一般外勤结束后,

    审计小组会与被审单位召开审计离场会议。目的是确保审计发现信息的准确性,

    改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利用审计客户的投入来复核并验证审计报告结论的适当性。但追求深入流程、深挖根源的问题挖掘方式的管理审计,

    因为揭露问题深刻,往往触动被审单位管理者紧张神经,使面对面交流难度增大,很难期望通过离场会议形式将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确认,

    需探索一种能适应管理审计取证的沟通方法,在此背景下,

    审计问题沟通报告应然而生。

    通过与被审单位进行书面交流,就审计发现的事实是否存在、存在原因、针对问题将采取什么改善措施、改善计划是否已落实等问题进行沟通,从反馈中获取证据信息,以达到取证目的。

    二、审计问题沟通报告的功能价值

    降低审计风险。

    以问题沟通报告形式将检查发现送被审单位管理层再次确认,可以有效检验已确认审计底稿的质量,减少了底稿中证据不充分、不真实的可能,

    降低审计证据风险。

    改善与被审单位关系。当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有不同意见时,往往会有解释的愿望。被审单位可通过问题沟通报告反馈,

    将不同意见公开的表达,体现双方平等交流地位,

    利于改善与被审单位关系;肯定发现时,也可通过该形式有效展示对问题进行整改的态度和承诺,

    较好的协调了与被审计方的关系。

    审计工作受监督。问题沟通报告送被审单位时,

    同时抄报审计报告接收人和其它可能对审计发现问题能够施加影响的人,问题描述是否严谨,定性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充实,

    审计工作质量会受到多方的监督。

    引导被审单位展示积极整改态度。审计报告接收人除在意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好的改善建议外,

    更多关注的是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认识态度和处置行动。被审单位的管理者,

    在审计发现问题后也乐于向其主管领导展示其整改问题的态度与决心,通过问题沟通报告沟通反馈这一形式,使整改承诺显得更为正式和真实。

    审计二次取证功能。

    因为管理审计注重追求发现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而问题的根源又往往不像表象那样易被审计人员发现,若要在审计报告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取信审计报告接收人,

    使报告接收人能对症下药,

    审计人员需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取证技术查找问题根源。问题沟通报告反馈,

    一定程度上能使被审单位暴露对发现问题的真实想法,有利于审计报告接收人客观审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例如,笔者实践遇到的某大型项目的设计批复违规报批即下发执行,往往审计建议是“制度体系完善,只是该项目执行中存有违规,建议今后要严格按审批流程报批,

    加强审批管理”。笔者使用问题沟通报告沟通时,被审方的回复却是“因为该项目公司领导指示‘立即整改’,所以在总投资审批中未再上报公司领导审批”。借“公司领导指示”名义故意不完整履行后续审批控制手续的想法和行为,

    才是真正问题根源所在,在面谈时审计其实已经发现,但苦于传统审计取证方法无法进行证据锁定。问题沟通报告沟通成功帮助审计人员获取不报领导审批的真正原因。

    实践中,

    像以上使用问题沟通报告实现二次取证,成功挖掘问题现象背后根源性原因的案例数不胜数,有效地解决了审计取证中遇到的“只能听到,

    无法重现”的审计证据取证难的问题。

    三、审计问题沟通报告如何操作

    实践中,问题沟通报告主要以邮件形式送被审单位,同时抄送应知情的管理者或者应当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管理成员。

    审计方会给予被审单位一定的合理答复期限,

    答复期满无正式回复的,视为审计发现问题真实存在,

    审计定性无异议。若有相反证据或者补充材料能够证明问题沟通报告所列问题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

    在被审单位提供充分可靠的支撑材料并经审计复核验证无误后,

    审计人员需在审计报告中进行单项特别说明,并采用合理方式告知原问题沟通报告所有接收人,有效消除误报、错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题沟通报告及反馈材料,需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材料完整上报审计委托人(一般指董事长或总经理,具体视企业治理机构设置的不同而有区别),保证审计过程信息的公开、公平和有效上传。

    审计材料归档时,

    问题沟通报告及反馈材料须一并入档,与审计报告同等级保管。

    四、问题沟通报告应用之体会

    实践的“工作底稿、问题沟通报告、审计报告”三沟通,

    其实就是“工作底稿、离场会议、审计报告”形式的转化运用。鉴于内审发展的现状,审计离场会议的功能暂时仍未能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操作中的所希望的功能。为顺应形势的需要,

    才探索出这种“在线(工作底稿)+离线(问题沟通报告)”的独特沟通方式。所幸,实践证明该方法能达到预期效果,为管理审计取证和审计职能的被认可做出了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其次,问题沟通报告功能除了上文已总结的外,还具有对审计人员不能假公济私、证据不足妄下结论的督促作用,它增大了审计人员敬业履职的压力,

    促进了审计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和审计证据挖掘技能的提高,为审计的高质量实施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总之,

    问题沟通报告不管是对被审单位还是审计人员来说,都可以说是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陈晓刚。内向型企业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科技进步与对策,,

    ()。

    []中国交通审计学会。论管理审计的三大作用[]。中国内部审计,

    ,()。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报告;改进

    中图分类号:文献识别码:文章编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落实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体审计人要把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项部署要求上来,

    要依法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加大审计力度,

    创新审计方式。因此审计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审计程序要进一步规范。

    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布署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时特别强调要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审计发挥监督职能、强化惩戒问责的关键环节。当前审计报告存在较多问题相对突出,

    制约了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理解,无法更有效利的利用审计信息,致使审计作用无法最大化。因此,

    为促进审计工作改革的有效实施,

    有必要对审计报告提出更加有效的、实质性的改进措施。

    一、改进审计报告的意义

    在当前我军审计体制更加规范,审计地位日益提升,

    审计结果效用更广泛的背景下,改进军队审计报告是提高军队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全面推动审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审计报告理论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进审计报告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理论。

    其实践意义在于使审计报告的内容更加充实、信息更加完整,审计观点更加贴切。审计报告的改进有助于审计工作在维护军费合规高效使用、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推动强军目标早日实现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含混模糊

    审计评价是运用法律依据、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对审计客体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法律法规制度的遵循性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的评估和认定,是审计人员向报告使用者提供的一种专业判断。当前部分审计报告所表达的审计评价含混模糊、浅尝辄止,

    处于某些顾虑而不能反映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审计评价既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通过棍淆概念、使用艰深晦涩的词语,有意引导报告使用者产生错觉等来淡化问题、回避问题,

    切忌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互矛盾的现象发生。

    (二)报告内容不充分

    有的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绕弯子,开头总用大量篇幅叙述审计的起止时间、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审计步骤和具体作法,甚至连篇累犊地介绍被审计单位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等情况,没有直入主题,

    写各级领导和被审计单位关心的是审计的结果。有些审计报告对问题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对一些小事长篇大论却不指出其突出问题,致使被审计单位在解决问题时,

    不易把握重点。

    (三)引用法规不完整准确

    当前多数审计报告中引用法规的数量及准确度并不高,仅仅在开篇泛泛的概述审计报告所引用法规及条例。

    部分运用的法规的时效性不足,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或已废止的法规不具有约束力;同时运用法规的层次性不够,上位法应优于下位法;其次运用法规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待考虑,

    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及具体的法律条文。审计报告法规引用的不完整致使其权威性不明确,

    更无法充分体现出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三、审计报告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审计报告内容

    审计报告中所列的事实必须清楚,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必须条理清晰。审计报告的内容要结构合理,

    表述准确,归类并条理化。同类性质的问题应集中在一个段落中进行表述,

    避免内容交义。内容排列要有序,一般是先摆问题,后定性,再提出处理意见;

    或者先摆情况,后评价,再提意见和建议。

    审计报告中的文字表述应力求文字精炼,措辞得当,不应采用文学性语言或假设性语言,不能唯上唯书。

    同时应注意主次分明,审计报告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对重点问题充分展开,说清讲透,

    以有助于报告使用者集中精力加以解决。对影响不大的枝节问题,只需简略提及,

    甚至可以不提。

    (二)明确审计意见及建议

    审计意见及建议是审计人员针对并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管理纠正问题的建议。审计建议作为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计报告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要注意所提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来讲,

    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建议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高层次性和前瞻性,做到未雨绸缪。应从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法律层次,在全面分析归纳审计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透过表象发现隐性存在的问题,

    指出更深层次的审计意见,提出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二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做到有的放矢。应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

    与被审计单位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达成共识,提出能够真正推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财务管理的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避免空洞性和盲目性,便于审计建议及时有效地落实。审计报告就应根据审出的问题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及合理的建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方法,

    为被审计单位及审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堵塞漏洞,改进工作。

    (三)恰当引用审计法规

    审计报告要证据充分,定性准确,用事实和证据作为依据,

    以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做到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对问题定性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恰当、准确,并注明文件名称和发文编号。

    审计组编写审计报告之前,应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收集起来,进行认真筛选,

    从中选出相关的、重要的资料,根据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对重要的审计事实及审计证据进行认真核对,

    并认真搜集有关法规文献,确保编写审计报告问题与依据对应,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有理有据。

    同时审计报告引用法规不应泛泛而谈,

    在所指出问题的前面应明确罗列所引用法规,

    使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使审计工作更加体现合法性、合规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控制报告风险能力的提高以及审计报告质量的增强,健全审计报告质量监管体系的关键之一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级组织机关必须投入充足的人、财、物力成本,培养具有严谨职业纪律、先进思想觉悟和扎实知识功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同时让生活更美好 作文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政治敏锐性的提高,

    在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应以审计工作宗旨为指导,发挥好审计监督控制职能,

    固守审计独立性,不被个人情感及被审计单位关系所影响,

    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王雯。独立审计报告的发展变革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篇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期财务报告问题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与兴趣。尽管西方个别国家实行中期财务报告制度已有多年,

    但多数国家、特别是这些国家的会计界是近年才开始对此议题感兴趣并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的。有人认为对中期财务报告感兴趣的浪潮,源于认识到了关于中期财务报告基本目的的两种观点(下文将会论及),实际也就是注意到了中期财务报告区别于年报的一些特殊问题。

    美国是实行中期财务报告制度较早的国家。最初提出报送中期资料,是年证券交易条例后,

    证券管理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当某一年有某种特殊事项发生时,填报含有中期资料的表;年开始要求公司采用表提供例行的季度报告资料;年表转为表,

    以后历经了几次变化,

    到开始以包括季度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在内的表代替表。直到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才了涉及中期财务报告会计计量原则的第号意见书(),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了对某些段落进行修正的第三号财务会计准则()。

    英国的中期财务报告制度也是从证券交易所的要求开始的。

    会计界的首次介入是年月,英格兰和威尔士执业会计师协会发表了一分关于中期财务报告的咨询报告,

    此后,该项目转给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起草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

    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制度始自年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此后该准则于年和历经了两次修改。

    关于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尚未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

    正在拟定之中。我国传统上编制的会计月报、季报实际上也是一种中期财务报告,但从其编制的目的、依据的理论基础、确认计量的原则以及编制的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本文所论及的中期财务报告有所不同。

    —、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及由此引发的理论问题

    为什么要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其目的主要是什么?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识认为,中报的目的与年报一样,是为了提供一个特定期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差别不过是缩短了期间,加快了报告的频率。

    在这种认识下,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着眼于过去,着重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客观性、可靠性和反映经济现实。

    另外一种认识认为,

    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主要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帮助其预测企业年度内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中期财务报告信息应着眼于未来,着重如何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的未来作出正确的分析,

    强调的是相关性和提供预测信息。

    不同的目的导致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较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独立观()和一体观(,

    有人称之为“包容观”)。

    独立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中期终了,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基本采用与编制年度报告相一致的原则和标准,不对有关费用进行均衡化。

    这种观点是与上述对中期财务报告目的的第一种认识相联系的。

    以这种方法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优点是其所反映的企业业绩资料较具可靠性,

    不容易控;缺点是容易导致中期收入与费用的不合理配比,影响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和预测,

    误导投资决策和股价表现。

    一体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会计年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须考虑对全年经营成果所作判断的影响,

    有关费用需以适当的标准和方式在各中期期间进行分配。这种观点是与上述对中期财务报告目的的第二种认识相联系的。以这种方法编制中报的期末作文优点是可以避免因划小会计期间而导致的年度内各期间收益的非正常波动,使收入与费用得到合理配比,提高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以及在预测、决策方面的有用性;

    缺点是这种对中期收益的平滑化,容易导致对收益的操纵,影响信息的可靠性。

    是倾向于采用独立观的。

    从所研究的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情况来看,侧重于采用独立观的国家或地区较多,

    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美国和我国台湾倾向于采用一体观。不过综观各国准则的实际内容,很少有纯粹采用一种观念的做法,

    大多是二者的融合,只不过各有侧重。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项目以独立观处理、哪些项目以一体观处理较为妥当。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一)中期财务报告的组成

    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基本组成作了规定,

    即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应包括:简化资产负债表、简化利润表、反映权益变动或与业主的资本交易和给业主的分派所引起的权益变动以外的权益变动的简明报表、简化现金流量表以及选择的说明性附注。从所了解的儿个主要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的情况来看,各国中期财务报告的组成大同小异,

    一般均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和有关辅助资料,例如报表附注或其他有关说明。

    我国证监会年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那些按规定其中期财务报告须经审计的公司,还应编制现金流量表。

    (二)完整与简化

    中期财务报告是应同年报一样完整,

    还是可以简化呢?

    看法上见仁见智,各国规定也不尽相同。将中期财务报告的最基本内容界定为包括简化的财务报表和选择的说明性附注,主要是考虑了及时和成本效益原则,也可避免重复以前已报告过的信息。

    但该准则同时表明决不禁止或阻拦企业提供完整报表。所了解的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简化报表,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我国证监会于年的和年修改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三号(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

    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可以是简化的报表,也可以是完整的报表。但证监会在年对上述文件再次进行修订时,

    将简化报表的选择取消了,规定公司应编制、披露、报送完整的中期会计报表。

    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监管部门认为简化报表的有用性不如完整报表,

    不利于投资者的分析和投资决策。版权所有

    (三)中期财务报告编报的频率及列报的期间

    关于多长时间编报一次中期财务报告,是按月、按季还是按年,各国规定不尽一致。对以何种频率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未作强制规定,

    认为这应由各国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或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作出规定。

    但该准则提出,鼓励股票公开交易的企业至少提供截至财务年度前丰年末的中期财务报告。就所研究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尚未发现有要求按月编报的。

    按季编报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法国等;按半年编报的有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我国香港和内地。

    中期财务报告通常要求提供前期可比资料。

    要求列报的期间为,

    资产负债表:本中期末和上年末;利润表:本中期、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

    现金流量表: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权益变动表: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有些国家要求得比这少些,有些国家则比这要求得更多些,例如有些国家还要求提供上年可比期末的资产负债表,

    但总的来看大同小异。

    四、中期财务报告需要特别考虑的儿个问题

    (一)季节性问题

    很明显,对于某些季节性很强的企业(例如农业企业、旅游企业、某些燃料供应企业及某些零售业等)来说,

    其季节性收入以及成本费用在中期的确认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假设一个企业的主要收入发生在年度内的某一个中期,另外的中期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

    如果按照收入发生时确认的原则,就可能会对年度内收入或利润的预测产生误导。然而如果不遵循发生时确认收入的原则,又如何来分配这收入呢?极端的一体论者建议对年收入进行预计并分配在中期。

    这显然很难被多数会计人员所接受,即便是象美国这样侧重于一体观的国家,

    也认为预计收入并不恰当,而规定收入确认应与年报采用一致的原则。第、段对季节性收入的确认作了明确规定,指出如果企业年末对年度内季节性收入进行预计或递延不合适的话,

    则在中期财务报告日也不应对此种收入进行预计或递延,这种收入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这显然体现了独立观点。从各国准则情况来看,

    对于季节性收入的确认,大家认识基本一致。为消除季节性因素对预测的影响,有些国家规定中期财务报告中应对季节性活动的实质予以披露,并补充提供中期财务报告日前个月的相关信息。

    第段也作了类似规定,鼓励那些经营具有高度季节性的企业提供截至中期财务报告日前十二个月以及前一个十二个月的比较信息。

    至于季节性成本的分配,有人主张应以业绩(业务量)为基础(体现的是一体观),而不应以时间为基础(以时间为基础的分配体现的是独立观),

    从而解决季节性收入波动情况下的不合理配比,增强预测性。但是,可能是考虑到这种方法的不确定性太强,

    各国很少采纳,

    基本都是以表外披露来解决季节性问题,

    也不例外。

    (二)年度中不均匀或不重复发生的费用

    有些费用是在年度中间不均匀地发生的,

    例如周期性发生的年度大修理费用,有些费用是不重复发生的,例如重组费用。在独立观点下,如果这类费用在编制年报时不能预计或递延,

    则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也不应预计或递延,而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在一体观点下,如果这类费用受益期超过一个中期,就应在受益的各中期之间进行分配。

    在此问题上,和英国坚持了独立观,美国和我国台湾则采用了一体观。

    后者同时在其准则中补充了一点:如果无法确认受益中期,就在发生的中期确认。

    (三)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

    各国会计准则一般都规定,

    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在年度报告中应予确认,例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核算的存货,期末由于可变现净值或重置成本低于成本而发生的损失;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长期资产的价值减损产生的损失等。对这类资产的估价或损失的确认通常都是在年底进行的。

    问题是,

    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是否应对此予以考虑。

    按照独立观点,中期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

    既然编制年报时需要对这些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审核,并确认相关损失,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自然也应采用相同的原则。按照一体观点,为使中报信息具有更好的预测性,

    似乎也应在中期对这些资产重新审核并确认相关损失。问题在于,如果某资产在中期财务报告日市价下跌,但能够合理预计其价值将在年报日前回升,在这种情况下,

    中期财务报告是否还应确认下跌损失,按照独立观点,应当确认;按照一体观点,

    则不应确认。

    在此问题上坚持了独立观点,

    要求在资产估价和损失确认问题上中期财务报告与年报采用一致的标准,对于中期后、年底前资产价值可能回升的情况不予考虑。英国的作法与规定的作法大体一致。

    美国和台湾的准则在此问题上就体现了一体的观点,

    规定存货市价下跌损失在发生的中期加以确认,但如果存货市价下跌是暂时的,企业能够合理预计下跌将在年度报告日前回升,便不应在中期确认损失,这显然考虑了年度内以后期间的情况。

    许多人认为这种考虑是合理的,因为确实有些产品在上半年价格的下跌只是反映了其季节性,到了下半年其价格很可能是回升的。

    关于某些准备提取,

    与上述问题大体类似。附录二中提到,企业在中期财务报告日应采用与年末相同的标准确认准备。

    (四)中期所得税

    由于所得税通常都是以年为基础计算的,

    因此中期所得税的计算若要采用独立观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年度最终收益只有到年底才能确定,

    因此计算中期所得税时,需要考虑全年的情况,要预估全年有效所得税率。在这一点上,不论是侧重于独立观的国家,

    还是侧重于一体观的国家,

    几乎都是采用同一原则,即体现一体观点的原则。在中期所得税的确认问题上,也采用了一体观,规定“应在每个中期确认所得税,

    确认时应以预期在整个财务年度采用的加权平均年所得税率的最好估计为依据。

    关于会计的开题报告篇

    (一)绿色会计理论和传统会计理论的不同。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是在修正和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为,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理论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按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复式记账这三大会计基本支柱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由环境所引发的经济问题在此得不到答案。

    而绿色会计则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以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为出发点,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的问题,

    努力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所以,绿色会计解决了传统会计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无疑是对传统会计的撞击。

    (二)关于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绿色会计的理论问题应该是站在会计的角度来看待绿色问题和环境问题,用会计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去加以分析、思考,以解决发展市场与维护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予盾。

    主要包括: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问题;绿色会计的实务操作问题;有关会计信息报告;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绿色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

    以自然资源环境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绿色会计应当建立一个由目标、假设和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

    可以更好地开展会计实务的具体工作。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架可以借鉴传统会计理论结构的思想,结合绿色会计的特点加以构建。

    。绿色会计的对象、目标。绿色会计的对象大大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资金运动,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在绿色会计下,会计要素须重新界定,

    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

    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人其中;在收入要素中除了确认传统的生产经营所得带来的收入外,还应包括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

    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

    。绿色会计的目标。绿色会计目标同传统会计一样,也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绿色会计核算,

    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

    。绿色会计的原则。与一般会计原则完全相同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

    与一般会计原则不尽相同的原则有重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核算时,

    应将环境、资源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列,选取对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事项进行核算。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严格按照联合国设计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会计处理,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之间,进而国与国之间环境资源状况的比较,

    促进绿色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的可比性。与一般会计原则完全不同的原则有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保政策和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

    正确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充分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评价应以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站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业绩,以便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充分披露原则要求绿色会计在公布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者污染、损耗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

    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的业务作为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确定。

    传统会计的计量以在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原则,经济事项都能用货币计量。而绿色会计的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包括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

    二、绿色会计的实务操作

    。绿色资产的会计核算。绿色资产是指特定个体或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

    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其计量的依据为:()由产权变动购入资源性资产的,应以购入价格或评估价格计价入账;

    ()由人工投入形成的资源性资产,应以累计历史成本作为计量依据;()资源性资产消耗、转让、非常损失和其他损失,应按实际数额或平均成本数额削减资源性资产存量;()已入账的资源性资产,

    如有后期投入,应按实际成本入账。

    。绿色成本的会计核算。绿色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绿色成本应在企业会计账户体系中的“生产成本”账户中进行核算,并可在生产成本账户总分类账下设明细分类账户。

    当然根据绿色成本的不同情况,我们应当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分清影响环境的责任和承担的费用,

    合理、真实、准确地计算绿色成本。

    。绿色费用的会计核算。

    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企业)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

    只要绿色资产能够计量,

    耗用绿色资产进行经济活动发生的绿色费用也就能够计量。有些绿色费用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可按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而有些绿色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

    但对其计价,可以从数量方面客观地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

    三、绿色会计信息报告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现状和环境信息需要程度、现有的企业环境报告的缺陷以及财务报告体系的不足,

    建立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使用者与目标。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目标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对于那些充分了解企业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且愿意勤奋研究这些信息的人士,这些信息必须是全面和完整的。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

    我国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受环保政策的影响将日益显著,企业的环境风险将日渐增加。新的环境法规可能使企业产生潜在的环境负债,

    而企业一般倾向于低估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这说明,如果企业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从而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应成为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应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如果把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主要使用者定位为政府管理机关、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那么,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应考虑这三类主要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关企业环境报告内容代表了这些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在保留原有有关环境影响信息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环境应增加企业的基本概况与环境方针、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与评价指标、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模式。我国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环境报告模式呈报环境信息:一是补充报告模式。

    补充报告模式的具体要求如下:在现有会计核算中增加与环境信息有关的会计科目,资产类增设“环境资产”科目,

    负债类增设“环境负债”科目,损益类增设“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科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增设“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并在财务报表的附注部分披露相应环境会计科目的会计政策和明细说明。

    在现有财务报告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增加有关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影响、环境业绩、环境风险预测等信息。

    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增加环境会计报表,如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环境效益表等。

    这些报表应采用连续期间编制,以反映一定的变动趋势。二是独立报告模式。

    独立报告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乐于采用的环境报告模式。

    这种报告模式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因此,

    这种报告模式可以弥补我国企业现行环境报告的缺陷,使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更加完善。独立环境报告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环境业绩信息(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等)、环境审计报告。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呈报。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应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年度财务报告一并呈报。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企业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环境报告,

    加大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透明度。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国家环保总局定期向中国证监会提供根据现行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确定的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已判定的涉及民事案件的企业名单和已判决的涉及刑事案件的企业名单。中国证监会将根据这些企业名单监督有关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对于没有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该类环境信息的公司,中国证监会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罚。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审计。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还应包括企业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和企业的环境业绩。这种新型的企业环境报告,

    无论采用补充报告模式还是独立报告模式,都应包含环境会计信息。

    企业环境报告服务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企业环境报告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企业对环境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的反映,还取决于这些信息的可验证性。企业环境报告质量的可验证性特征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该报告进行审计。

    环境报告审计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证:将环境审计报告包括在企业环境报告中有助于保证信息的质量,使环境利益关系人获得可靠的信息,

    有利于他们对于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了解和监督,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决策。

    四、绿色会计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如果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注意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治理,

    资源和环境问题将会进一步趋向恶化,并且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保护资源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约束企业、促进企业保护环境,

    而建立绿色会计正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绿色会计有可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运用。因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

    虽然其直接生产目的是盈利,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的宏观目的来看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虽然也存在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差别和矛盾,

    但从根本利益上看,三者是一致的。因此,

    绿色会计更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显示其作用。

    为了使绿色会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强化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

    广泛开展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讨论和教育,以强化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促使其建立发展绿色会计。环保形势的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开展环境保护,

    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企业的环境保护会计处于同一水平,

    而应选择某些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企业,或当前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企业,加强他们的绿色会计工作,

    并起到带头作用。尽管政府机构不能依靠制定统一的准则约束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

    政府的间接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只有形成对外报告的压力,

    才会研究环境因素,进而降低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政府机构应尽快出台绿色会计应用指南,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

    使经济实力雄厚、环保意识较强的企业在尝试运用环境管理会计时有一定的依据。在推动绿色会计应用的初期,可以考虑在旧系统运行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绿色会计体系,让新系统与旧系统并行运转,

    如果运转效果良好,可以考虑两套系统长期并行,或合二为一。

    如果一开始就考虑修改甚至颠覆原有运行系统是任何管理层和会计人员都不能接受的。

    目前,

    有关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丰富理论,进一步完善理论。

    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可以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环境敏感行业,如石油、电力、化工等企业,通过案例研究,

    提出可供同行业企业选择的应用方法。我们欣喜地看到,

    已经有学者深入企业,开展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继续加强。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