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范文精选3篇(全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2-10 17:07:02

导语:读后感

洛阳诗韵篇1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折射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耀眼光芒,而洛阳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上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曾在此建都,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古老文化中心之一,素称“六朝九都”。正是洛阳这种特殊的“况味”,使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语文》第一册的《洛阳诗韵》即是此类文章中较有影响的作品。作家叶文玲以其在洛阳工作多年的特殊机缘和亲情,深切地感悟洛阳,痴情地迷恋洛阳,由衷地赞美洛阳。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作家在文章的开篇,便以深情的话语摄人心魄,引领读者不得不循着作家预设的思路去思考:洛阳何以让人如此感动?洛阳的文化积淀到底有多深?接着,作家以丰富的史料来印证洛阳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沉积的厚重。原来洛阳有如此的古、如此的美、如此的绝、如此的奇!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它古得“真切实在”,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站。“年年芳草青青,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有道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且如今,牡丹是洛阳的市花,作为洛阳名片的牡丹明媚娇艳,花会引得域外海内游人如织,足见影响广泛而深远;“洛阳绝,他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用赭、白、绿色铅油烧制的唐三彩名扬天下。”这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谁不叫绝,谁能不叫绝;“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到洛阳游龙门……你将会如品诗韵,如临仙境,一轴六朝九代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正徐徐向你展开……”。洛阳的古、美、绝、奇无不闪耀着华夏文化的璀璨光芒。洛阳是黄河岸边的明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此,洛阳诗韵所承载的历史与现实之意蕴非同凡响,无怪乎作家“一次比一次深地”为其所感动。

以“诗韵”盛赞有着古老文明并不断发扬光大的牡丹之城恰如其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便是美,美便是诗,因为诗在中国有着特定的美学内涵。文学大家郭沫若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更有人把历史比作光辉的史诗,这些都是明证。以《洛阳诗韵》作为抒情散文的题目,既昭示了洛阳文化――中华文明的浓浓诗情,悠悠韵味,又透视了散文的重重画境,层层意涵。既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纵观全文,作家以诗意之笔写洛阳,洋溢之情赞文明,用独特的视角观照厚重典雅的洛阳文化,借此盛赞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言近旨远,不失为一篇难得的抒情佳作。

从结构上看《洛阳诗韵》,通篇构思所采用的是“因果倒装”的手法,即先写“我”如何“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诚的崇拜”,然后转为顺叙,道出如此这般的缘由。这一构思不但无可挑剔,相反倒颇值得称道;内容上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思想上层层推进,感人至深。然而,作家在叙述如此这般缘由即洛阳古、美、奇、绝的时候,其文章的逻辑结构上未能保持前后一致,难避紊乱之嫌。

请看原文:

“24年前,我初访洛阳,就觉得她名不虚传。24年中多次去洛阳,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奇、绝。”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显然,“24年前”是一个过渡段,其中,“古美、奇绝”是对下文的开启和引领,与下文的古、美、绝、奇当是总提分述的美系。原文恰恰是在总提与分述中出现了混乱,逻辑思维脱节,叙述条理错杂。这不仅在逻辑意义上不足取,而且在文章表达需要和叙述结构上也无可行的理由。特别是作为教材来讲,如此的文章结构安排,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需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此看来,这一问题不可小视,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多年前教过的一篇叫做《漓江山水》的课文。这篇文章的总体结构方法与《洛阳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心得体会诗韵》的后半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采用了由总到分的结构方法,所不同的是《漓江山水》分述之中又有分述。《漓江山水》先总写漓江山水,尔后分别写漓江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净、清、绿。但无论是大的分述抑或是小的分述,都是条理分明,井然有序。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如此之深,除了思想的深刻,材料的翔实,文字的清丽之外,其结构的严谨与条理的清晰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对入选教材的作品,必须严之又严,因为选文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文化价值,其综合示范意义远远超出文本自身。像《洛阳诗韵》这样的文章,编者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完全可以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或将“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中“古美和奇绝”改成“古美和绝奇”,或保持该句原貌而调整分述中“奇”、“绝”两个层次的先后顺序,这样,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瑕不掩瑜,尽管《洛阳诗韵》结构上存在些许问题,但她作为抒情散文在整体上仍不失为一篇难得的力作。

(作者单位:廊坊市教育局)

洛阳诗韵篇2

知识目标:1.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2.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德育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贞元十六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授盩厔尉,后改官翰林学士、厅拾遗、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到杭州、苏州为官,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修时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卒,葬于洛阳龙门山。其“讽喻诗”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组诗;“感伤诗”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杂律诗”代表作《钱塘湖春行》景中寓情,为千古诵之名篇。他与元稹齐名,并称“元正月十五闹元宵作文白”,然白实胜于元。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诗佛”王维、王勃“诗杰”。叙事讽喻诗《观刈麦》

二、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农桑曾荷晏

三、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四、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

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五、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板书

劳作辛苦

苦---------------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六、请同学过新年作文300字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仰天长叹面红耳赤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七、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出示材料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洛阳诗韵篇3

摘 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 趣味 情味 美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习惯意识里,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被称为“差生”,并且是加上言行举止不合约定的行为规范,就被称之为“双差生”。所以中专教育中教师的责任,育人为主,学业为辅,技能为生存,教育他们先做人,再做事,那我们的语文课也在“味”上下功夫。“听语文课枯燥,还不如看小说。”此种说法的出现,与教师讲课的“泛味”有关系。如果一味讲授知识点,没有趣味性,那么中专教育语文课就很难授课。所以在中专教育语文课应是讲究趣味性,那么使语文课上得有“味”,应注意以下“几点味”:

1激发兴趣味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名言警句、神化故事、俗语、近段时间的新闻,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都按教学五环节来处理,故事信手拈来,如《观沧海》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对曹操的分析,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这种本色使他成为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同时被看作大奸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错杀吕伯奢一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恶的,所以我们不称他“英雄”而称他为奸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职中生,他们厌学、怕学,一定要在趣味上下功夫,如果一味传授知识,大部分学生肯定酣睡,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情味

事实上,形象生动的母语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它富于感情、节奏悦耳。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应有的“情味”。选入语文课本的作品,都是作者融境生情,文情并茂,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可以说,“情是文章的魂”。那么,教师应注意的“情”:

(1)教师一开始就应把情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激情,比如《天净沙?秋思》,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流浪歌》。学生欣赏歌曲,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悲曲。诗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妙合,把“乡愁”的情带入课文。语文课中的情感因素很多:有对祖国的爱,对信念的执着;有莫逆之交,父子之情;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残;有开怀大笑,无名的愁……这些都给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情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走进课文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加强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语言。用声音去吟诵它们,唤醒它们,用我们诵读人的心去触摸它们,那么,文字就会散发生命的热度。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读出作者的思想,读出作者的感情。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播放课文视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课件范读课文,留心朗读节奏,体会感情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意图是朗读可以理解文章的基础,通过课堂朗读,与诗文对话,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文章,把握文本。通对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从中感受羁旅游子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以及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悲秋之情。

3体会美味

语文课也应该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有锦绣河山的自然美,有富于音乐美,有精美的语言美,有感人催人泪下的故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在教学《洛阳诗韵》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分析课文的重要句子和词语来体会课文中表现出的美,《洛阳诗韵》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洛阳的美主要体现在四个特点:“古”――说明,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白马寺的悠久历史,突出了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洛阳的古老。“美”――描写,描写了牡丹花会的盛况,用牡丹的美衬托洛阳的美。“绝”――说明,以唐三彩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烘托出洛阳的“绝”。“奇”――说明与抒情,写出了龙门石山水的独特美丽和龙门石窟的雄奇。洛阳因为有了这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使它诗意浓郁,韵味悠长,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正是表达了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

总之,语文是有味的,我们在教学中过程中千方百计创造语文的趣味,语文的情味,语文的美味,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学生最爱学习的科目。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