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合集5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2-18 19:19:10

导语:读后感

第一篇:马哲论文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题目根据老师的要求自己完善吧)【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科学理念,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应该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 现实意义 【绪论】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以人为本”一词。可是从古至今以人为本都没有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以人为本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如:生态问题、人的发展问题等。【本论】一、以人为本的哲学涵义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哲学层面上理解,需要从三层涵义来把握。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不断地增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同代人来讲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代际人来讲就是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具有同一性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劳动改变人本身,同时,人的实践活动也要受到自然的制约。否则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从 世纪 年代开始,各国纷纷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虽然局部问题有所改善,但从全球范围看,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反常等等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层次。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备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党和政府提 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正是基于这方面考虑的,其目的在于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努力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积极创造人们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创造人们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再次,以人为本,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注重社会公正,不断实现人们的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它既包括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基本需求和独立人格,也包括尊重强势群体的创造个性和能力贡献。以人为本,当务之急就是公正地解决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间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努力降低弱势群体发展的脆弱性,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想方设法地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让弱势群体也能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但是,如果因关注弱势群体而忽视精英阶层的能力和业绩进而搞平均主义,那么,以人为本只是 一种片面的不彻底的以人为本。社会精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就应该尊重精英阶层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进一步为他们提供和发挥才能的环境和空间。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既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基本要求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强势群体创造个性和能力贡献,进一步促进人与人的平等、和谐的发展。二、以人为本的哲学实质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无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对以人为本作出的哲学层面的理解,还应由进一步挖掘其深层次的哲学实质和现实意义。首先,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错误的形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经济制度体系。年后邓小平率领全党致力于探索“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及时地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新的执政理念,逐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且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如何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突出出来。为回答这一问题,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在今天,党的执政条件、环境和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国内的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的情况下,新的中央领 导集体提出了“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要求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各项工作的重要准则。其次,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思维方式的创新。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党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曾经出现过僵化、教条的思维方法和唯书唯上的思维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给我们带来极其深刻的教训。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摆脱了“左”的教条主义思维,进而转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思维上来。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我党的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反映人性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统一起来,就是制定各种政策时,要以人为主体、根据和目的,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要摒弃权本位和钱本位的价值观,尊重个人的基本权益,实行人性化的服务。再次,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价值观念的创新。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多样化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唤醒了各类主体意识,增强了各类主体的竞争观念,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的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因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就是从价值观上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努力,是价值观念上的一种创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观,才能在社会多元价值之上建立更高的共同价值统摄,从而形成广泛的遵从动机,构建普遍的伦理秩序,支撑社会的制度建设,增强社会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进而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又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因而必将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结论】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和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坚持发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充分体现了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爱民、亲民、为民的执政本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参考文献】[]余大浩.“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价值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刘远传.论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思想[J].江汉论 坛,,()[]谢维楚.关于“以人为本”的几点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寇志霞.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J].邢台学院学报,,()[]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J].北京日报,.. []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年月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页[]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论文提纲】本人没有写过该部分,请自己做修改 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摘要:?? 关键词:?? 绪论:?? 本论:(两部分)一、以人为本的哲学涵义第一: 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第二: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 以人为本,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二、以人为本的哲学实质和现实意义 第一: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 第二: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思维方式的创新 第三: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价值观念的创新 结论:??第二篇:马哲论文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无论透过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语境,还是透过后现代有关马克思哲学评述的语境,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都会为我们深刻地感受。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向度,才能明白马克思无论是在谈自然还是谈社会、谈经济还是谈政治、谈历史还是谈现实、谈科学还是谈艺术初中周记范文,一刻也没有忘怀对人本质的哲学提问,即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正是如此,马克思没有让自己的哲学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王国?里,而是让它径直遭遇人的现实存在,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从而锻造出了自己哲学的新形态——生存论哲学。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首先是通过他对传统哲学的解构而表征的海德格尔曾就西方哲学史作过这样的总评:整个西方哲学就是柏拉图哲学的展开;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是马克思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至此,哲学进入了?终结阶段?。(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第-页,北京,商务印书馆,。)我们认为,海氏的评价是中肯的。正是马克思完成了颠倒?形而上学?的工作,哲学才由?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转向对现代人之生存境遇的思索的非形而上学的?存在之思?,即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自己的哲学具有存在论之意义,亦即具有生存论的指向,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形而上学?的颠倒的,其哲学生存论的指向又是如何得以表征的,是我们这里要涉猎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主题转换,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得以初步表征。?传统哲学?是相对于?现代哲学?而言的,它是指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到世纪中叶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这一历史阶段的所有哲学形态,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从根本上说,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学问,它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应当指出的是,对世界以理性的方式从总体上去把握,这本身是哲学的特征,但问题的关键是传统哲学把它们探讨的?本体?或?本原?抽象化了,以致在它们那里(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物质?或?精神?成了?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实体?,而且人也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物,人的主体性完全失落了。对于传统哲学只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实体?,而忘却对人类世界即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怀,马克思有相当清楚的认识。所以,当他在家乡的风俗作文哲学研究的初始,便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并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北京,人民出版社,。)与孔德?拒斥形而上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不是把这种?拒斥?局限于经验和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而是在?拒斥?后,把哲学导向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人类世界?,并强调哲学应当?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同上书,第-页。)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就?现实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这类概念有过明确说明和规定,从中我们看到,这一系列概念实质上都指一个东西,即?人类世界?或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世界?。针对传统哲学抽象地谈论整个宇宙、?整个世界?,马克思特别谈到对?自然界?的理解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存世界?当然包括自然界,但这个自然界已不是原生态的自然界,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但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或者在人的活动范围之外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无?,或者说?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在人类世界里,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版,第卷,第页,北京,人民出版社,。)所以在现存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人类世界是?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统一。由此观之,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类世界?,它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对马克思哲学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即以人的发展为坐标来重新安排周围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通过他解构传统哲学的必然性观念而得以表征。传统哲学对必然性具有普遍的信念,这一信念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世纪表现为神学观念,在近代表现为对理性的迷狂和对?知性科学?的崇拜。毫无疑问,传统哲学的这种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是造成西方?理智主义?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理智主义?所形成的只能是?知识论谱系?的哲学。在知识论哲学的时代,人的生存和欲求是被抑制的,人的身体和四肢都消失了,人就是大脑,大脑就是人,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一特征,马克思给予了特别关注和揭示,并在自己的哲学创造活动中,着力地瓦解这种必然性观念的统治。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借用伊壁鸠鲁哲学表白了自己对必然性观念的哲学认识。在分析了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差别后,马克思指出,要把这两种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而他们的这种对立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德谟克利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鸠鲁注重偶然性。通观《博士论文》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赞扬,实际上只不过标示着马克思自己对偶然性观念的认同和对必然性观念的反叛。如果说,必然性、命运、天意、决定论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信念的话,那么,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伊壁鸠鲁的未受重视的?原子偏斜说?的重大理论意义的重新认识和对偶然性哲学原则的高度颂扬,解构了这种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同样是针对西方传统哲学这种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近代自然科学的抽象性质,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特别地谈到?自然科学?问题。由于传统哲学抽象地谈论?整个宇宙?、抽象地理解?物质?和?实体?,所以,在传统哲学那里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被割断,没有真正成为人的生活的基础,倒是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原则理解自然界和人自身,?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才会可以理解,而建立在这样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和?人?(现实的人)的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才可能成为?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才会成为?人的科学?、?现实的科学?。所以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也同样是针对西方传统哲学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识论?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历史?时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马克思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与所有其他问题比起来,人类生存问题是一个最原始最重大的问题。人类在衣、食、住等方面的需要也就是他的生存或生活的欲望和意志。这种生活上的需要和欲求与人的知识或意识的关系是这样的: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从上述我们可见,针对西方传统哲学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以及由之而来的知识论哲学,马克思不断地以新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态度去瓦解它们,一再强调哲学必须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关心人的生存发展。二、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主要体现在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实践哲学的创立,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理智形而上学的颠覆,而且也确立了当代哲学的伟大界碑。实践哲学在哲学史上的这种分量,我们认为主要在于它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和生存论的意义,而从现代哲学看来,这两者又是根本一致的。.实践的现代提问方式。认真研读马克思哲学史,我们就会看到,?实践?这一范畴在马克思那里,首先是关于存在与非存在、存在的现实性、自然界和人们现实存在的一个最本质最重要的范畴。然而,实践观的这一本体论意义长期为我们所忽略。所以结果竟是这样:马克思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差别被磨平,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也蔽而不明。这种结果,部分地是由于我们对?实践?作了狭隘的理解,部分地是由于我们把这一存在领域让渡给了旧唯物主义。因此,不从现当代哲学出发、不以现当代哲学范式去思考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我们就不可能对实践的哲学本性作出既具有原则高度、又富具体理论内容的阐述,就不可能作出符合马克思本意的结论。世纪初,葛兰西率先以实践哲学重新界定了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对改变实践的提问方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葛兰西认为,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正统派的根本缺陷,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唯物主义等同起来,没有看到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他的创造性与建设性的活动。事实上,马克思是以实践哲学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哲学。这种独创性,按照葛兰西的理解,是指马克思哲学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路?,?更新了整个设想哲学本身的方式?。(葛兰西:《实践哲学》,第页,重庆,重庆出版社,。)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再使现当代哲学追求那种独立的、自在的和自为的现实,而是面对和研究人们存在于其中的历史的现实,人的具体的、感性的现实。葛兰西通过对实践哲学性质的规定和说明,把马克思哲学从传统哲学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移植到现代哲学的文化土壤之中,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提问方式,亦即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的提问方式。科西克在吸收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也直接探究了实践的本体论提问方式。在他看来,实践的本体论提问方式,首先是哲学的提问方式。实践的哲学提问,就是把隐秘于日常生活实践的各种特殊方式中的实践的本质揭示出来。而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类的存在,是人的秘密的揭露。其次,实践的本体提问是对人的存在的整体提问。在科西克看来,对人的存在的整体提问中主要包括劳动要素和生存要素,其中生存问题又是重要的。最后,科西克还谈到实践本体提问的认识论问题。葛兰西和科西克的研究成果当然不能囊括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但却为我们立足当代哲学的高度发掘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他们共同说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存在论的意义(生存论的指向)。.偶然世界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世界。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内涵来说,偶然世界始终是一个必经的环节。偶然性之所以成为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存在原则和思维原则,成为一种新的哲学精神,就在于它经历了哲学本体论的过滤。这种哲学本体论的过滤,是现代哲学发展的产物,是对巴门尼德?存在?学说解构的结果。马克思之所以被看成是?终结形而上学?的奠基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马克思哲学中,偶然世界是其哲学的本体世界。如同我们知道的,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实践哲学与偶然世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之所以称赞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原因就在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设定了原子的?偏斜运动?,并通过这一设定把偶然性提升到人的生活的存在原则与思维原则的高度,从而确立起哲学的本体世界。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哲学的意义不在实证科学上而在哲学上。正是伊壁鸠鲁哲学的这一内容和态度,马克思指出:偏斜表述了原子的真正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在这里,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结论,与其说是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解释,毋宁说是马克思自己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方式所作的一次彻底清理,是力图把实证科学的内容和思维方式排除于哲学之外所作的一次理论尝试。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还特别地就伊壁鸠鲁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作了概括,而这一概括又特别地关乎到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的概括就是对人的感性世界,亦即人的实践进行本体论的抽象。正是基于这一概括,马克思对实践哲学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在那些规定中,马克思试图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即:哲学的实践不论采取多么抽象化的形式,都是与人的感性世界相联系的,实践的世界是人的感性世界、生活世界。尽管上述这些思想在论文中只是粗略地被规定,但将偶然世界视为哲学的本体世界的哲学理论格局已定,在以后的哲学创造活动中,马克思所做的努力是将这一理论格局发展完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偶然世界视为自己实践哲学的本体世界的思路。例如,在谈到人们的存在问题时,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说: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而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这里,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实践?——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乃是人的现实的存在或现实的人的存在,亦即哲学的实践是关乎着偶然世界的。感性的活动乃是人的存在本身,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再如,马克思谈到自然界的存在问题时,也特别地讲到这种自然界的现实的存在是关乎人的感性的。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感性的活动?乃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世界实际上就是?现存的感性世界?,或曰偶然世界,而把这个世界当作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活动本身来理解时,这样一个世界也就成为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世界,亦即偶然世界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的世界。.实践哲学本质上是人的生存哲学。当马克思把自己哲学的世界规定为?偶然世界?(人类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时,当他从?实践?——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活动去理解这个世界时,现实存在的人也就成了他哲学关注的焦点。如果一般地说,哲学是关于存在的学问,那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就是关于?现实的人?的存在学问。正是如此,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超出传统哲学的界限并使其哲学理论展开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本体论上指证着?实践?——这一标志着人的存在方式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而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从整个《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的实践追问来看,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实践是人的本体存在,而且还进一步探究了人的存在的本体性质。马克思通过分析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本质区别,揭示了人的?感性活动?是与人的价值创造、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的实现相联系的。通过这一分析,马克思完成了实践哲学的理论化,亦即:一方面,以人的本质规定实践的本体,把实践归结为人的本体存在,从而将实践提升为哲学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实践的哲学本性来确定人的本体的性质,从而揭示出实践本体论的深层内涵。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原则获得了关于?现实的人?的本体论的哲学解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为自己的实践哲学作了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论的展示。马克思指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对自己历史观的概括,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境域的整体揭示,以及对这一整体境域中人的各种生存样式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描述。按照马克思的思路,人的整体生存境域中有这样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生存样式:一是人的最基本生存样式。马克思主要通过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及?生产方式?的论述而展示的。二是人的政治生存样式。马克思主要通过对?市民社会?及其基础上的?国家?、?法?的分析而实现的。三是人的观念生存样式。马克思主要通过对?意识?及?意识形态?的考察和分析来揭示的。总之,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感性的自然界?对人说来直接就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就是另一个对他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人。社会是实践的展开形式,是人自己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存在方式。人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自己也就怎样,而他是什么样的,同他的生产活动是一致的。一切观念形态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本质上体现着人自身的生存状态。三、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也表现在他哲学的批判向度和价值取向上从马克思对哲学史的反思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来解答时代课题的。在马克思一系列哲学批判中,最能凸现其哲学生存论指向的主要是他的关于?异化劳动?学说和关于?拜物教?的批判理论。通过这些批判,马克思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哲学的价值取向。.关于?异化劳动?学说。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巴黎手稿》中最富特色的重大理论成果,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评价,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因为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追问,即通过对私有财产人学本质的追问,实质地导向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而引发了一场哲学本体论上的伟大变革,即使得其哲学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羁绊,通向现象学的人学,成为对人的生存论本质的探讨。第二,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批判的解释学理论,作为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和超越,作为对具有?世界命运?的?无家可归?状态的?历史之思?,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体验?,?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的维度中去了?(海德格尔评)。因而?成为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识方式?(杰姆逊评)。所以,我们认为,无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成就从哪个方面来表现,它都凸现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因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最基础性的概念——实践——这一作为人的生存之历史性的概念,正源于异化劳动学说;而作为一种直接遭遇人的现实的历史生存,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历史生存境遇和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的哲学理论,也主要是通过?异化劳动?学说而得到体现的。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后一种意义上的异化劳动学说所体现的生存论意义。对异化问题的探讨,诚如我们了解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和国民经济学家不同。如果说,费尔巴哈仅仅只从直观的角度把私有财产理解为一种?感性类本质的异化?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认为,私有财产本源的东西,则是?感性?(活动)本身的异化。如果说,国民经济学家是从抽象的先验原理和虚构的前提出发来理解问题,那么,马克思则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走向事情本身?,来揭示被遮蔽在私有财产中的人的本质。在通过对异化劳动现象的层层剥离后,马克思得出了关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继而在此基础上初步描述和分析了现实社会的基本方面,即私有财产的现实。通过对异化的?体会?,马克思不仅获得了他对人的?一般本性?的深刻理解,而且同时也获得了对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深刻理解。正是马克思从人的?一般本性?与?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固有联结点上,更加真切地把握到了人的本然价值和这种价值的历史的实现或历史的乖离。马克思的结论是:()人的生命为了本身的实现曾经需要私有财产;()人的生命现在需要消灭私有财产;()自我异化的扬弃跟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人的本性才能得以全面彻底的?复归?,人才能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关于?拜物教?的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即现代社会的异化状态的关注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兴奋点。所以,继《巴黎手稿》提出?异化劳动?学说后,马克思在《-年经济学手稿》中,再度通过历史现象学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指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现实的异化现象。再后,马克思又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拜物教?现象的批判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物?(商品、货币、资本)掩盖起来的人与人的真实关系,再现了这一社会人的历史的生存(?物化?或?异化?)的图景。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后来的经济著作中,形式上好像是在谈纯经济问题,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命运的哲学探问,或者,毋宁说马克思在这里是通过对现实的经济关系的逻辑层面的分析和剥离,来达到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哲学关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是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的。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的物的表现形式。在他看来,商品作为产品是简单而又平凡的东西,但产品作为商品却成了一种古怪的东西,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人与物的颠倒的幻觉近似于宗教迷信,所以,称为?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在对?商品拜物教?分析后,又进一步揭示了货币、资本的拜物教的性质和秘密。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只会产生这样两种结果:一方面物被主体化;另一方面人被物化。马克思进而指出,这是一种颠倒,一种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现实发生了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的颠倒。这种主客颠倒的秘密在于?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在这种异化过程中,资本家感到?绝对的满足?,而工人感到的是?被奴役?。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拜物教?的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曾作了正确的解读。他认为,在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观中,?物化?是一个核心概念,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名著中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同时,他认为马克思哲学不是坐而论道,不是抽象地谈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类旧唯物主义早已谈过的教条,而是通过对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揭露,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促使他们以实践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如何,我们认为,卢卡奇是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和实践功能。从上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和?拜物教?的批判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向度和价值取向上,它凸现着对人的命运的深情关注,在其历史的逻辑的悉心考辨中所逼显的是人的谜底。马克思哲学是当代哲学。然而,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我们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远未得到既具原则高度又富具体内容的深刻阐明。因此,我们认为,只有真正在哲学的范围内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在本体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并让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形成最广泛和不断深入的对话,我们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参见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载《天津社会科学》,()。)而作为体现这一哲学的当代性的生存论指向也才会被我们?深刻地感觉?。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断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是?经验的事实?。[收稿日期]-- 【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杨耕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卷,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版,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余源培.时代精神的精华[m].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何萍.生存与评价[m].北京:东方出版社,.[] 俞吾金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第三篇:马哲论文谈认识论班级: 学号: 姓名: 严禹明谈认识论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前些天我们刚学习过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其深有感触,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将要在本文中对我体会和认识到的认识论和马哲原理进行讨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与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文化姿态而出现?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曾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形态而出现,这样一种哲学路径在当代的语境中是否还能继续?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都与我们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直接相关。尽管在当下中国学界的解读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模式较为普遍,但就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应该是科学的认识论。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观点作些解释。一、西方近代的以“科学”的姿态而出现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根本不是一回事。西方近代认识论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由于受到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认识论不但把自然,而且还把社会都看成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一本书,因而把认识论奠基在了普全数理模式之上。再加上笛卡尔前两个沉思的革命性意义,这种认识论就被解读成了从一个绝对本原出发的逻辑演绎过程。客观地说,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科学认识论也应该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似乎是不成立的,因为马克思哲学似乎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完成了它的存在论形态之建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谈的是自我意识,在《莱茵报》期间谈的是国家理性,这些都是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题不相一致的,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谈论的是人的劳动实践,即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劳动过程,他还用这种劳动过程来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劳动,这颇有些海德格尔式的撇开寻常意识走向哲学意识的味道。至于马克思在这之后的思想演绎,则被界定为在廓清了哲学的存在论轮廓之后所进行的历史观及经济学的探索。从总体上看,认识论的一方面反思思维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现代思维形式独立出来,首先是因为物质世界本身的层次性,这是反思思维的客观基础。物质世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各种层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厘米到]厘米,横跨了个数量级。从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到物体、恒星、星系,都具有自己相应的时空尺度、质量和能量等级,相应的结构和运动方式,特有的信息交流方式。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些极不相同的层次、不同的秩序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巨系统,而这些层次又互相交叉,形成了新的运动,如宏观向微观的运动,历史凝积于现实的运动。世界本身运动的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性,要求思维具有反思性。一个典型的认识论在科学领域的例子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动力学家们对化学反应速度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有静态法和流动法。选定流动法后,对应于气态链烷属烃高温分解反应、甲烷和氧气的反应、光化学反应、烯烃的聚合反应等,Farkas和Melville 给出了七种不同的实验安排和不同的仪器装配,以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另外一个认识论在科学中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用一支水银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时,只有当温度计原有的温度与被测物体测量前的温度一致时,即温度计上的刻度在测量某物温度之前和发生能量转移,改变正被测量的物体的热量,导致温度计上的读数只能准确反应测量后被测物体的温度,而不能准确反映测量之前被测物体的温度。另外一种认识论叫做创造认识论,这种认识具有创新性。把认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通过另外的途径和方法,论证着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也属于创造认识的范围,具有认识的创新性。这种创造认识既没有提出一种较独立和典型的理论或观点,也没有为某一理论和学说提供新的证明材料,而是采取了新的认识方法和论证方法得出了同样的认识理论和观点。在认识论的认识方法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一般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因果分析、类比以及观察、实验、假说等一系列理性方法和非理性方法。而创造认识论主要研究创造性的认识方法,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想象和幻想等,因为这些认识方法同创造认识直接相关,所以成为创造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从以上分析可见,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创造认识这一部分抽取出来,突现出来,重视进来,作专门的研究。创造认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的。同时,研究认识论,对于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于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第四篇:马哲论文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有感国际关系学院级 田冠华 第一部分:著作主要观点论述与总结:为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时也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思潮,恩格斯于年写了《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从恩格斯写这本书的目的来看,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本著作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现实不仅仅是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更是当今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读毕全书,不难发现,该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恩格斯从两大阵营的对立出发,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一、分析黑格尔体系的矛盾,概括黑格尔体系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有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令近视的德国普鲁士政府感激万分,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将现存封建制度的一切神圣化。其实,我认为黑格尔的这个“现实”并非指一切现存,而是指“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符合规律的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才具有合理性。而且,随着事物的发展,原先是现实的东西,渐渐也会失去必然性变得不合理起来。恩格斯由此揭示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就会变成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根据恩格斯的这个推论,还可看出黑格尔这个命题的革命性质还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终极真理:人的真理性认识和人的行动一样随着科学的长期发展,不断从低级上升为高级,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对这个命题再进一步挖掘后,恩格斯又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一个伟大的真理: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但是以上这些恩格斯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得出的结论,黑格尔本人却无法得到,原因就在于他的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的。他认为绝对观念“外化”转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返回自身。按黑格尔体系的要求:观念是本原;自然界不过是观念的“外化”,是派生,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只能在空间里永远重复始终是同一的过程。而且黑格尔将自己体系中全部教条内容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法是矛盾的[]。黑格尔使自己的哲学陷入了混乱而被人们抛弃。马克思、恩格斯挽救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们发现在黑格尔哲学大厦藏着无数珍宝,那就是他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方法。他们辩证地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重新唯物地把人脑中的概念看作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把辩证法归结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人们可以自觉应用;揭示真理和谬论、善与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的对立具有相对性,如此等等。这样一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恢复了,他的辩证法被倒转过来,不再用头立地而是用脚立地了[]。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也形成唯物的辩证观。二、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所有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必然性;费尔巴哈在思维方法上,仍继承了世纪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由于自然科学的不够发展,旧唯物主义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运动,不懂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而且不懂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一个处在不断的发展历史的物质。世纪自然科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三大发现”,但久居乡村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三大发现”充分关注,没能及时、也想不到将这些科学巨大成就运用于唯物主义研究,仍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研究世界,在批判黑格尔时,只是简单地将黑格尔哲学当成无用的东西全部抛弃,使自己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在社会历史观上,费尔巴哈仍受传统唯心主义的束缚,如同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久居乡村过着孤寂生活的费尔巴哈由于脱离社会实践,孤陋寡闻,社会学对他来说是个未知的领域。在社会学方面,他最多也就是对宗教(而且也只是其中的基督教)和伦理学有过研究,但内容贫乏,认识不仅肤浅,还存在唯心主义的错误。历史已证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个要求的实现在阶级社会里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完成。但费尔巴哈却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片面夸大。在他看来,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说:“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又因为他不懂得生产力这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他的道德观里的人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彼此相爱。“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是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本准则,而这种超阶级的人性论,在一个已经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社会里,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不现实的,难怪恩格斯评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三、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辩证观和历史观。、这篇著作第一次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个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阐明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将流派众多的哲学家按对“本原”的回答不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批判了唯心主义错误观点。首次在哲学中用实践的观点驳倒了不可知论,它的意义是巨大的,正是实践性使马克思哲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革命改造,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不仅将人的认识、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发展,而且将人类社会也看作是依次更替、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观念”不再是本原,只是客观的反映,思维同思维着的物质不可分开,物质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经济关系的变化(最终是生产力引起的)是引起社会变化的原因。、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论述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终极作用等。至此,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篇著作里得到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第二部分:读后感言:我以前从来不读马恩的原著,虽然有接触过《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文集,但一直都没沉下心认真理解过马恩的思想,先入为主地以为这只是思想灌输和统治的武器,因此在心底里有一种抵触情绪。但这次,选了乐老师的马哲课,听了乐老师所讲的马恩的思想,才发现马恩的思想是真的存在我们生活和思考的点点滴滴当中。这次在乐老师的推荐下一口气读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我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更感谢乐老师让我真正接触到了马恩的思想精髓所在,它不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开始成为我认识、思考这个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即如恩格斯在书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经过阅读这本原著,才发现这篇著作在当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为了粉碎英、德等国资产阶级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观点改头换面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而作的。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和马恩同属世纪,面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们同样转向了唯物主义。不同之处是,费尔巴哈在自然领域是唯物的,在社会领域又变成了唯心的。马恩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他们的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但是费尔巴哈也是伟大的,从古希腊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所谓机械唯物主义,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又多了一种选择,费尔巴哈也可以称得上是探路人,只不过他走的没有马恩那么远,步履没有那么坚定罢了。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不能看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可以讨论的地方。如果说与世隔绝的生活是唯心主义天然的土壤,介入社会是唯物主义成长的温床的话,那么随着全球统一性在世纪肇始以降,人们的生活被置于一个共同体之中,与世隔绝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因此唯物主义应该越发强大,唯心主义应该越发式微才对。可事实不是如此,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黑格尔便是唯心主义的一座高峰。即使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唯物与唯心也没有谁占压倒性的优势。我接受了十多年唯物主义至上的教育,到了大学才明白,唯物主义至上这个观点是很不唯物的。再回到费尔巴哈思想的矛盾上面,环境决定论肯定有影响,但每个个体内在的丰富性才是导致他思想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正如我一直坚信,马恩晚年的思想与早年写《共产党宣言》那时候是很不一样的,可惜我们口头上说唯物,但只对学生灌输马恩某一时期的某种思想,我认为这对高等教育而言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马恩的唯物主义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唯物的部分有费尔巴哈的功劳,而辨证的部分继承的是黑格尔的思想。恩格斯说德国古典哲学到费尔巴哈就已经终结了,“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德国的工人运动又是以马恩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言下之意便是马恩的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同的,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马恩的思想就是他们手中最锋利的武器。而区别马恩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革命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是很有可能发展出革命性的思想的,但他在社会领域的唯心使他的思想从“彻底的革命思维”变成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这样看来,没有涵盖辩证法的费尔巴哈的学说与革命性更是毫无关系可言。古典哲学是保守的,新时代的哲学是革命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哲学从纯粹的思辨演化成了与政治挂钩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但若干年后,被异化的马克思主义给很多国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中就包括中国。一种思想能够使人们变得狂热、暴躁甚至嗜血,反过来这群人发起的运动又会使这种思想失去纯洁,沦为政治的工具。这是革命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又使这个时代充满了活力。一切都不是确定的,你看到的事物不是终结,只是过程。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建构。我们在和平的年代也大有可为。历史不会终结,不会如黑格尔所言那样到达绝对精神从而停滞不前。事物生生不息,我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然会与现在所不同。“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我们的活动,就是历史,我们创造了历史,历史也以它的积淀影响着我们的言行。我最为欣赏的便是马恩的这种辩证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的信心。它是进取的,不是唯唯诺诺称是的。它是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而不是让某些守旧者钳制我们的思想的。它在每个年代都为最为广大的穷人带去了希望,它在每个年代都使统治者心怀芥蒂,在世界范围内一向如此,不管统治者宣称自己信仰什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对他们说,不要说你信仰什么,我只想知道你为你的人民做了什么。我们相信进步,而不是教条。我们看到了阴影,但我们始终相信阳光就在后面。真正的马恩思想,精神内核是批判的,而不会是歌功颂德的。马恩在世纪的大背景下,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自己对人类的伟大构想,他们提出了改造世界的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成了巨人,直至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踩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我们也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当中有人选择转向,而不是裹挟在人流中前行,那么这会是马恩希望看到的,我想,这也是他们哲学的真谛,这也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根本----它是为“人”的进步而服务的。【参考文献:】,第、、、、、条均引自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马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杨金洲.试论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冯永泰.简析哲学基本问题——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马恩列斯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乐老师,这是学生第一次阅读马恩的原著,很感谢您我有动力去接触马恩的原著,文章中不妥之处还请老师谅解,学生日后一定虚心改进!谢谢老师!国际关系学院级 田冠华 第五篇:马哲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题 目: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姓 名: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摘要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信仰的涵义及性质,并对科学信仰对社会和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做以简单介绍,通过对信仰的正确理解,使其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善社会关系的重要推动力。关键词:信仰;精神;动力I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信仰的涵义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是不尽相同的。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犹如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信仰的性质信仰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政治主张、学说、宗教或某一个人物的高度信服和崇拜,并使之指导行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榜样,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倾向。信仰是指导行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具有重大价值。人生信仰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神灵赐予的,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和反映。世界上凡理智健全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人生信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信仰的形成也同其他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样具有阶段性,也就是说,人生信仰的形成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高度统一。而科学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特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