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出塞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关:关塞。[]万里长征:指士兵远离家乡服兵役。[]但使:只要。龙城:即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飞将:指汉武帝时镇守边疆的名将李广。[]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天然屏障。【作者】王昌龄(约~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屡试不第,直到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天宝中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为人所杀。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与王之涣等人齐名,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全唐诗》对王昌龄的诗作评价极高,称他的诗“绪密而思清”。因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所以后人也称他为“七绝圣手”。有文集六卷传世。【赏析】 《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曾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许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将李广的怀念,讽刺了当时将领的无能,表达了诗人希望任用贤才、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开篇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述了明月依旧,边关依旧,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汉关”互相对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诗也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风情画,雄浑、苍茫、意境深邃。诗人从千年之前、万里以外落笔,将历史与现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作熔铸了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南风歌》原文与鉴赏
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原文】: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鉴赏】:《南风歌》,又叫《南风操》。据传为虞舜所歌。关于这首歌谣的真伪出处,郭绍虞著《中国文学史纲要初稿》说:“亦有依托较早,不易辨别者,如舜的《南风诗》之类。其辞云,……(见原文)……近人以其类於《楚辞》格调,疑其未必是舜时作品。我则以为,其格调之近于《楚辞》,倒是当有的情形;至其谓‘南风之薰’,‘南风之时’云云,解‘南风’二字为南方之南,风雨之风,则适显其作伪的痕迹。此辞一见於《尸子》,《礼记·乐记》孔疏,已谓‘《尸子》杂说,不是取证正经’,可知古人亦并不信其为真实;再见於王肃伪造的《孔子家语》。王肃因郑玄注《礼记》谓‘其辞未闻’,所以他偏爱要奉其词,而以载於《尸子》为根据,实则亦正所以发其作伪之覆而已。《琴操》所依托而伪造的《南风歌》,其辞甚浅,大家犹易於辨别;至如《尸子》所载的《南风歌》,一则以时代较古,一则以并无伪作者姓名可考,所以遂不容易辨别了。”我们以为,退一步讲,此歌即使确为附托。却犹存古意,颇可吟咏,其余的争论,并不重要。据伪《孔子家语》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舜自作之,自弹唱之,但歌旨何在,却让人难下断言。原诗四句,两句一解。第一层说:长养之风是多么清新芳香啊!它可解除我的百姓热暑郁闷之气啊!第二层说:长养之风是多么的及时啊!它可以增加我的百姓们的财富啊!近人王树《东西人种同源说》对此歌解释说:“史称尧时十日并出,极言其热。今日之吐鲁番,炎威烈暑,尚甚可畏,天又终年不雨。夏历二月以后,人民必须遁居地洞之中。惟迂起南风,天气可转凉,农产物与葡萄,即可丰登;若下雨;反荒歉。与他省各地,固绝不相同也。”他又说:“帝舜时《南风》之歌有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殆言南风一起,天气转凉,民皆有喜色欤?然则何以南风之起,又能‘阜吾民之财’?不到吐鲁番等地,固万不能窥见古代天时地气之情况也。”说得非常明白。对“阜财”,张瀚《松窗梦语》中有段话,可做注脚:“蒲州为古蒲坂,即虞帝都,盐池所产为形盐,又曰解盐。不俟人工煎煮,惟夜遇南风,即水面如冰涌;实天地自然之利。大舜抚弦歌《南风》之诗,‘可以阜财’,正指此也。”裴駰《史记·乐书》集解引王肃曰:“《南风》,育养民之诗也。”司马迁早就在《乐书》中确认说:“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上述诸说,可为一派,当然对于“南风”的解释也可自成一家。而《礼记》郑玄注说:“南风,长养之风也,以言父母之长养已。”孔颖达《疏》更明确指出:“《南风》,诗名,是孝子之诗。……舜有孝行,故以此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教天下之孝也。”他又说:“正用此琴特歌《南风》,始自舜耳,……夔欲天下同行舜道,故歌此《南风》,以赏诸侯,使海内同孝也。”上述诸家,又可为一说。以上两说虽有不同,但都浸染着后世儒家的思想。其实,它们的本质和指归是一致的,并不矛盾。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又提倡和宣扬万事“孝”为先,应以孝道治天下。“孝”是治平天下的前提和重要手段,天下大治,又是推行孝道要达到的终极目的,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正如“阜财”为了“养民”,“养民”才能“本固邦宁”;而要“本固邦宁”,就必须“养民”,“养民”必先“阜财”一样,自是必然的道理。作为在历史上久为传颂又很有影响的《南风歌》,确有它独特的风貌。它托意高古,格调秀逸。文采风流,字音骚赋。歌者高居雄视,胸怀坦荡,为国而祝,为民而颂。意旨美好,感情欢欣自豪。既含《雅》、《颂》之音,又挟《风》、《骚》之气。至今讽诵其辞,犹可想见虞舜其人其世。从形式和语言看,全诗四句,形式整齐且两两对称,而每句都用“兮”字煞尾,延宕了语气,增强了诗歌咏叹性的抒情意味,给人以欣然自得、无限快慰的感觉。这种带有“骚体”特点的诗歌读来自有节律,而且韵味悠长,在古歌谣中实属具有独创性的上乘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