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1-11 19:56:09

导语:读后感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篇

所谓“网络战士”,是指那些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技能,以先进的解码技术知识为武器,采取公开或隐蔽的手段,

破坏敌方计算机网络和保护己方计算机网络的参战个人或组织。

制定培养计划吸纳网络迷

如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网络战,俄罗斯、印度、日本等都在积极发展本国的网络战力量,

并制定了网络战士培养计划。

年月,

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宣布,美国战略黑客部队现已成军。

此后,陆军成立电脑应急反应分队,海军成立舰队信息战中心下属的海军电脑应急反应分队,空军成立第八航空队和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第网络战大队。年月日,

美国空军公布了网络战部队专用徽章。徽章中心以一个圆

形图案代表地球,交叉围绕地球的是两个椭圆形的轨道,

代表军用卫星,徽章两侧则是代表美国空军的羽翼。年,

美军制订了《网络安全教育战略计划》,将军队网络人才界定为信息技术安全系统设计人员,网络技术支持、管理和保障人员,识别、分析和处理网络威胁事件人员,

网络情报收集人员等个类型,并将遴选网络人才对象扩展至具有法学、心理学、教育学、情报学、政治学等学科背景的求职者。此外,

美国防部还推出网络快速追踪计划,以签订商业合同的方式,让网络攻防技能出色的小企业和个人参与其短期项目,从而将民间网络黑客力量特别是小青年电脑奇才纳入其网络人才队伍。目前,

美国空军的网络战部队已经成为全球编制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网络战正规军。年月,

奥巴马政府颁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美国防部随后于月颁布《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明确提出了确保美军网络空间优势的大战略举措。今年年初,

媒体披露了一份题为《信息战路线图》的五角大楼秘密报告。该报告长达页,首次曝光了美国网络战的总体规划。按照《信息战路线图》的规划,

美军网络人才可以向中小学拓展。以得克萨斯州的阿拉莫学院培训项目为例,

年,名高二学生和名高三学生参加了信息网络安全学位计划。参加该项目的学生还有机会参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美国电话电报等公司的一些国防项目。这一举措提升了中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认知,

为美军选拔网络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色列军队计划将接收~岁之间的优秀学生,

通过年的课程学习,培养他们拦截恶意攻击以及掌握网络安全技术。以军将在该项目上投资达.亿美元。英军网络安全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

入侵国防部系统并披露其做法的黑客应当获得奖励。为了跟上黑客的脚步,英国国防部不得不指望电脑奇才。

以黑制黑邀请地方网络英才加盟

黑客大会最初是莫斯为一名黑客好友举办的告别聚会。

聚会过后,参加者兴趣未尽,要求莫斯继续召集,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全世界黑客的聚会。据美国媒体报道,

目前黑客大会已成为五角大楼招募网络战士的最佳渠道。近几年来,出席黑客大会的美国政府工作人员几乎占据出席总人数的一半,甚至一些大会的工作人员就效力于国家安全局或其他政府部门。为了应对别国黑客攻击,

五角大楼很早以来就决定“以黑制黑”,对电脑黑客中的高手进行“招安”,准备在未来战场上发动一场没有硝烟的“黑客大战”。

为此,美军情报人员经常深入各类黑客组织,摇身变成一些黑客大会的列席听众。年一次黑客大会上,组织电脑控制武器开发竞赛,

要求黑客必须做出一支电脑控制的玩具枪,然后在英尺外的距离追踪静态目标并加以击中。

据法新社报道,

两大黑客盛事即“黑帽子”大会和“黑客大会”,每年举行一次。“黑客大会”和“黑帽子”大会分别创立于年和年。与“黑客大会”相比,“黑帽子”大会显得较为正式,

议程表上排满专业人士的发言。议题包括针对银行、核电厂、化工厂等设施的黑客行为。

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从年起就开始参加在拉斯韦加斯召开的黑客大会。同时,

美国军方也经常组织有众多电脑专业人员参加的黑客大会。在会议期间,美军官员使出浑身解数让那些黑客高手相信,为美国军方效力是他们的最好选择。

美军官员还经常在互联网上那些由网络骗子、有组织犯罪集团和黑客建立的网络家园游荡,

其目的是寻找黑客,

将其纳入到美军积极筹划的网络部队行列中。

据以色列《新消息报》日前报道,

以色列国防部决定在未来年内优先发展网络战实力,已经批准耗资.亿美元的网络战计划。由于网络战士需求越来越大,

以军方不仅从国内挑选,从民间黑客中招募,

还要从国外搜寻网络人才。年月,以色列黑客埃胡德?特南鲍姆成功侵入美国国防部以及海空军的内部网络系统,引起了美国军方极大恐慌。

美国试图将其引渡到国内加以审判,

但这名年轻的跨国“黑客邦”领袖,被以色列军队如获至宝地征召入伍,成为世界上第一名从民间公开应征入伍的黑客。据媒体报道,台湾大同工学院毕业生陈盈豪编写的病毒,

曾给全球约万台计算机造成极大的破坏,他同样也被征召进入网络战部队――“老虎部队”。俄军网络战部队以各种形式征召黑客和地方网络专家入伍,或对其进行资助,

建立合作或雇佣关系。

俄联邦安全局等部门以免除牢狱之灾为条件,劝诱一些因网络犯罪被捕的黑客为其效力。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军地联合共育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场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年月,

中国网民数量约为.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

庞大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

成为网络空间环境中的最主要群体。数据显示,在亿多网民中,按照年龄结构来看,

-岁的人群占了.%;

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上述数据突显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

一方面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空间信息、观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又对网络空间环境进行着重构。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必然举措,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

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厘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

意识形态,从其本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认识观念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这种观念的集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

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而言,

意识形态主要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正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禀赋、制度体系以及文化观念,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三要素。

文化观念从国家构成的角度来看,

就是指意识形态。自然禀赋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则和秩序,

而意识形态则是将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粘合起来,形成关于统一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从宏观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民族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认同;

从中观角度来讲就是对政党制度、发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体观念、制度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在面对具体境遇和观念冲击时,

有相对稳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判断。

意识形态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观念、价值的特性,

其安全往往有着自身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场域、观念和具体事件的冲击和威胁。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延伸,人们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叠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现实社会中的事件、观点和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借助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发酵,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同样的,网络空间当中形成的舆论场,因其所引起的巨大传播效应,

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成客观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如上所述,特定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即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网络空间环境,

不会对网络空间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构成威胁;

反之,

则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

在摆脱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填鸭式知识学习阶段后,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的自由探索阶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及网络世界的遨游,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否发挥了实效,个体自身科学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等因素,

决定了大学生认知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结构和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所处社会空间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

属于拥有高级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

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拥有相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

在推动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特点,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上述两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具体来说,

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

高校思政教育课通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认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这一客观事实,

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被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

而是与校园围墙之外的社会时刻发生联系,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甚至是治理的年轻群体。与已经发生巨大现实变化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出现诸多局限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

即主要通过课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然而,课堂教育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

如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离开课堂后,学生更多是被网络空间中的世界所包围。极有可能发生的是,

刚刚在课堂上初步构建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转眼就会被网络空间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场结构。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来看,只有极少数注意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第二,

缺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达到相对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第三,

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

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

成为网络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谣言、抱有特定目的的价值观宣传以及网络营销宣传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阶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

使身处网络包围中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但在实践当中,

受限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

高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效都难以尽如人意。

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篇

一、网络犯罪的界定

关于网络犯罪的界定,在理论界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尚未达成共识,基于自身研究需要和学科背景,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行为说

行为说认为,

凡是发生在网络空间里的犯罪行为即为网络犯罪。此观点以犯罪行为的发生场所为界定标准,将网络空间视为网络犯罪行为发生的唯一场所,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该学说又可分为广义说和狭义说,广义说认为,凡是发生在网络空间里的严重刑事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侵权行为都应归属网络犯罪范畴;狭义说则认为,

网络犯罪专指在网络空间里实施的触犯刑律的行为。行为说侧重对犯罪行为发生场所的探讨,忽略了行为发生于现实生活而危害结果发生于网络空间的个别现象,不具有全面性,

例如,

当面诱骗被害人(多为老年人)到银行汇款的犯罪事件。

(二)因果说

因果说主张,凡危害结果皆因网络行为导致的犯罪都可界定为网络犯罪,即使危害结果发生于现实生活,

但其与某种具有危害性的网络行为具有逻辑上的因果性就可认定该行为属于网络犯罪。例如,遭受电话诈骗而将金钱汇出的即属适例。因果说的不足之处在于掩盖了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区别,即未能指出网络犯罪在工具或手段上与传统犯罪存在的差异。

(三)工具说

工具说也称手段说,主张网络技术或网络设备应作为评判网络犯罪的核心,脱离网络技术或网络设备支撑的犯罪行为,不宜将其归为网络犯罪之列。

本文持工具说观点,因为,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其与传统犯罪最大的区别在于犯罪手段或犯罪工具的新颖性,即网络信息技术、网络设备的存在是促使网络犯罪产生、发展的必要因素。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设备的更新成为网络犯罪得以高速膨胀的技术力量,

这在以往的犯罪演变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采工具说对网络犯罪予以界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行性,基于此,网络犯罪也称计算机犯罪。

二、网络犯罪的原因、特点、类型

(一)网络犯罪的原因

。网络监管缺位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设备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持,离开网络技术、网络设备,网络犯罪将难以存续。因此,

加强对网络技术、网络设备运用的监管成为堵塞网络犯罪源头的必要举措。

实践中,网络犯罪的高速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网络监管在网络犯罪发展中的缺位,网络监管的滞后是导致网络犯罪得以飞速衍生的外部原因。

网络监管缺位的表现可归结为网络监管的主体不明确、网络监管的制度不健全、网络监管的渠道不畅通、网络监管的责任不明确等,针对上述网络监管存在的漏洞采取必要纠正措施是堵塞网络犯罪的有效渠道。

。网络安全意识缺乏

网民对于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有待加强。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生活,网络犯罪主体、网络犯罪手段、网络犯罪结果具有典型的隐蔽性、迅捷性、虚拟性、延时性,网民对此常缺乏防范网络犯罪的安全意识。

另外,网民对于安装、更新防火墙、杀毒软件则大都抱有无所谓态度,

甚至错误的认为只要自己不点击、链接不明网站则不会遭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殊不知,

依凭网络技术的网络犯罪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伪装性,对于普通网民来说,

难以识破网络犯罪行为的欺骗性,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是网络犯罪频繁得逞的重要原因。网络安全意识缺乏导致的危害后果表现为:一旦遭受网络犯罪侵害,被害网民则无从追讨,更有甚者,

遭受网络犯罪而茫然不自知;更为让人担忧的是,同一网民遭受多次侵害、连续欺骗的事件多有发生。

因此,网络安全意识缺乏是引致网络犯罪的主观成因。

。黑客的影响

黑客()特指利用公共网络线路,

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侵入他人网络空间或存储设备窥探、窃取隐私、机密数据的群体。

黑客拥有修改计算机运行程序、远程控制他人计算机设备的特长,借助该项技术,

黑客能轻易的满足窥密性的犯罪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犯罪者趋向网络犯罪的精神动力。另外,利用黑客技术实施网络犯罪的犯罪踪迹较难捕获,也是助长网络犯罪恣意生长的客观原因。

。查证困难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网络犯罪主体的隐蔽性、犯罪行为的虚拟性、犯罪过程的迅捷性、犯罪结果的延时性等使得网络犯罪的踪迹难以寻觅,

这就给公安司法机关的侦破工作带来了难度,

降低了侦破此类犯罪案件的时效性,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的嚣张气焰。网络犯罪现象的最核心要素在于网络,网络空间本身的虚拟性、开放性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使得网络犯罪的痕迹难以及时被发现、查获。此外,

囿于侦破犯罪的技术总是滞后于犯罪的技术的现实窘境,公安司法机关应对此类犯罪的压力较大。面对新型犯罪,公安司法机关亟需提升自身查获罪证、防控网络犯罪的技能水平。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智能性

网络犯罪是一种智能犯罪,无论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犯罪手段还是以网络信息技术系统为犯罪对象,犯罪主体均熟稔各种网络信息技术。众所周知,

公共及个人网络环境为保障其运行安全,都设置了必要的风险防线,例如,

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设定账号密码等。因此,网络犯罪实施者要想侵入他人网络信息系统就必须要攻破被侵害对象预设的风险防线对于网络犯罪实施者而言,

欲想攻破这道预设风险防线,则必须精通程序破解技能及相关计算机知识。网络犯罪主体依凭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破解账号密码、入侵网络系统进而实施毁坏、修改、复制网络数据等违法犯罪活动,具有典型的智能性。

。隐蔽性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天然屏障,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皆踪迹难寻。网络犯罪久禁不绝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

无形中助推了网络犯罪的发展。就一般情形来看,鉴于网络犯罪大多通过指令输入程式完成,所用时间较短,网络犯罪在较短时间内极难被人发现;

再加上网络犯罪指令发出的远程性,犯罪记录的踪迹难寻,当被害人发觉自己被骗时,却无从知晓犯罪人是谁以及犯罪行为是如何进行的,这都体现了网络犯罪的隐蔽性。

。无界性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讯息传播的迅捷性,使得网民足不出户便可晓知天下事。但是,

网络给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危险,例如,

网络空间的无界我的童年 作文性为网络犯罪的跨地域、跨国界创造了条件,也导致了国际网络犯罪的滋生、蔓延。

毫不夸张的说,行为人可以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利用网络线路对地球上任一网民进行网络犯罪,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网络无界性的特点在加剧网络犯罪灾害性的同时也给国家刑事司法管辖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早已深深嵌入网民的普通生活,

对网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达到了无网则无生活的程度,网民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均对网络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但是,

值得警醒的是,

网络在带给网民便利的同时也让网民的合法权益面临着随时被侵害的危险,而这种危险又让人难以识别、防范,其损害结果也较为严重和复杂,

例如,这种损害结果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物质的,

也是精神的;既是近期的,也是长久的,

特别是网络黄、赌、毒信息的传播,

对青少年网民的毒害更甚。

(三)网络犯罪的类型

。网络色情及性骚扰

网络监管不力为不健康网络讯息的泛滥提供了机会,色情文学、视频等非法内容充斥网络媒体;

利用黑客技术向特定人发送性骚扰信息成为新的犯罪现象。近年来,

公安部为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创建绿色网络环境,持续开展了净网行动、护苗行动等活动,坚决取缔、关闭了大量的色情网站、平台,

对随意制造、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取得了显着成效。

不足之处在于,对利用安置于域外的服务器实施的网络色情、性骚扰等犯罪行为则惩治不足,传播、宣扬色情文化的讯息、网游也时有出现。网络色情讯息的传播、性骚扰等网络犯罪现象对于青少年网民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

极大侵害了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网络欺诈

网络欺诈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网络犯罪类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犯罪行为的隐蔽性为网络欺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致使大量的网络欺诈行为甚嚣尘上,给广大网民造成的损害结果触目惊心,例如,

山东徐玉玉案。网络欺诈行为的久禁不绝除了网络空间自身的特点外,

网络监管不力、网民防范风险的意识淡薄、网民贪图便宜的侥幸心理也是促使网络欺诈盛行的诱因。近年来,我国公安司法机关联合信管、工商等部门加大了打击网络欺诈行为的力度,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网络空间的特性、网络监管的不力、网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的存在注定网络欺诈行为在短期内难以根除。

。买卖违禁物品

网络搜索功能的强大、网络讯息传播速度之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购物范围的广泛性,

可以说,在网络上可以买到网民想买的任何商品。再加上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通过网络买卖违禁品便变得非常容易且被发现的概率较低。

这就助长了违法者通过网络买卖违禁物品的侥幸心理,例如,通过网络买卖假冒伪劣商品、禁用药品、枪支弹药,更有甚者买卖人体器官。

。窃取、泄露个人隐私

网络购物的极大便利也增加了网民个人隐私被窃取、泄露的危险,尤其是银行账户信息、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事关网民人身、财产安全的个人信息数据更易受到侵害。

网络服务提供者或技术支持者在利益的诱惑下,

将获取的网民个人信息数据进行打包出售从而给网民带来苦恼的事例并不鲜见,例如,时常受到一些推销、贷款短信、电话的骚扰。更为严重的是,

类似山东徐玉玉遭遇的电话诈骗,

个人的财产、人身安全均遭受侵害。

。制造、传播电脑病毒

违法者利用网民的好奇心理和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向网民发送带有病毒的链接,

从而达到其非法目的,例如,蠕虫、钓鱼网站、逻辑炸弹、勒索病毒等,给广大网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不仅财产遭受损失,

生活、工作亦受到严重困扰。

三、我国网络犯罪的治理机制

(一)严密刑事法网

.年刑法典

鉴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世界上逐渐扩大、计算机犯罪在其他国家已然出现且造成严重后果,年全国人大在制定新的刑法典时对涉嫌计算机犯罪进行了初次立法,即第条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条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第条的对将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的其他犯罪的处罚原则。年刑法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初次立法为后来的刑事立法作了铺垫,为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犯罪的刑事立法提供了立法支持。

.年刑法修正案(七)

在计算机犯罪初次立法的十年之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之广、推广速度之快让人颇为震惊,随之衍生出的网络犯罪也变得愈发严重。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

进一步完善了对计算机犯罪的刑事立法,加强了对计算机犯罪的刑事打击力度,例如,第条增加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提供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年的刑法修正案(七)与年刑法典相比,对计算机犯罪现象进行了细化式的立法,例如,年的修正案更加侧重对计算机系统及其数据的安全性予以保护、对计算机犯罪的帮助犯(提供侵入系统的程序工具)予以独立定罪处罚,

再次彰显了我国刑事立法对计算机犯罪打击的细微化、精准度。

.年刑法修正案(九)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再次对计算机犯罪的刑事立法予以完善,此次修法规模较大,

呈现一补二改三增的立法特点。一补即补充了第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对象范围和法定刑,在原有爆炸、生化、放射威胁的基础上增加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扩大了编造、传播对象的范围及相应法定刑。二改即修改了第条侮辱罪、诽谤罪的处理原则,

利用网络实施侮辱、诽谤犯罪行为的,公安司法机关可为被害人提供固定证据的协助。

三增即增加三个新罪名:第条的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第条的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其他

除了在刑法典中对网络犯罪严织法网外,

其他规定、司法解释也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制定。例如,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年两高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网络非法传播他人享有着作权的作品的行为)、《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年两高的《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年两高的《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年两高的《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知他人实施敲诈勒索而提供网络技术支持等帮助的行为)、年两高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网络安全法》。

综上,无论是刑法典的多次修改还是两高的多部司法解释,

都反映了我国治理网络犯罪在立法层面上的立场和决心。针对网络犯罪的治理,从刑事立法层面上来看,

就应当严密法网,在刑事立法技术与刑事立法数量上对网络犯罪予以全面预防、惩治。

(二)制定《网络犯罪法》

年,欧洲委员会签订了网络犯罪公约,明确规定了网络犯罪的实体要件、固定网络犯罪证据的程序要求。

网络犯罪公约的签署开启了世界范围内专门化打击网络犯罪的先河,即以网络犯罪公约为指导,各国应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网络犯罪法》,

从而将对网络犯罪的惩治从刑事法体系的依附中解脱出来,

形成独立的、单行的立法治理体系。但是,鉴于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生类的犯罪现象,

在研究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致使《网络犯罪法》在各国的制定进程缓慢,例如,网络犯罪的界定仍未能达成统一认识、网络犯罪成立的实体要件仍较为模糊、网络犯罪证据的搜集程序要求及证据规则仍需细化、《网络犯罪法》与《刑法》之间的关系仍未明确、《网络犯罪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仍未确立等,前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制定《网络犯罪法》的前置条件。

(三)加强网络监察队伍建设

严密刑事法网、制定《网络犯罪法》更大程度上是从事后对网络犯罪进行惩治,网络运营中的监察作为对网络犯罪的防范,对网络犯罪的事先预防至关重要,可从源头堵塞网络犯罪。

因此,应当综合发挥各部门的监管职能,将公安、工商、教育、网络管理者一并纳入网络运营的监察队伍,各负其责、各行其是,

力争从多个层面、多个渠道及时发现、纠正、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网民创造一个安全的、绿色的网络环境。

(四)培养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

第一,网民要培养、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在网络行为中,要时刻警惕钓鱼网站、远离色情网站、屏蔽虚假网络信息、杜绝不明链接,及时向有关机关举报违法网站的存在。

第二,网民要增强电脑安全性能。网民应及时安装、更新杀毒软件,设立防火墙,

对于出现的程序漏洞要及时进行修补,以防为网络犯罪创造机会。第三,

网民要树立网络道德规范。

对于未经有权机关证实的网络信息不转发、不传播,更不能自编、自造虚假网络信息予以传播;对于嵌入黄、赌、毒信息的违法网站,不点击、不链接,做到洁身自好。

参考文献:

[]张立鹏。网络犯罪中若干问题的界定[]。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王玉薇。网络犯罪治理:从层级模式到功能分化[]。河北法学,():-。

[]李文燕。计算机犯罪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焉逢。诺顿研究报告计算出全球因网络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亿美元[]。卡凡月刊,

()。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篇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网络技术使计算机从孤独、封闭中解放出来,形成开放、自由、共享的网际网络,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共同旅行的网络空间。

由计算机、网络、网络空间构成了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引起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的巨大改变: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直接交往,交往、活动的范围受制于物理时间和空间。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以间接交往形式为主,

以符号化为其特征,交往、活动并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也就是说,

网络交往、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现实社会中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当然,“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并不对立,

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

它是社会人通过因特网(作为网络人)相互交往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

如果用物理空间和电子空间比喻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电子空间并不能取代物理空间,因为人毕竟还是一个物理的存在物。人的物质、能量的需求毕竟还要在物理空间里得到满足,

即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间里才能获得直接的满足,如家庭的各种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员在一个物理的地点才能很好地培育和升华。真实的情形是,

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各有所长、互相补充,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

由于社会生活基础、人们交往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的生活内容以及变革中的利益调整,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价值取向难免发生系统的改变,并产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需求。

那么,适应这一需求的全新的电子空间,过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网络道德规约便不够或过时了,

需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新社会要求的范围之内。然而,

目前的网络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大量且的不相一致、利益互相冲突、需求互相撞车、情趣相异、态度相左等情形。

充满着竞争、冲突与斗争,随之而来出现了大量网络犯罪活动,甚至导致严重的伦理危机。主要表现有:其一,道德冷漠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人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尤其是在电子空间中,由于人们是以“符号”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交往,

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便以为不是在与人,

而是在与机器打交道,往往会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行为,甚至认为盗窃、入侵等犯罪也不过是敲击了几下键盘,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其二,

网络恐怖和欺诈。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恐怖信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年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封-恐吓信,

要他赶紧交出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在网上,

像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

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年月,西北某银行被网络骗子骗走.万元,年月某市银行被人用虚拟账号提走现金万元。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人获取财富的手段。

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

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

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年,一化名为“网络罗密欧”的男子,利用互联网,选择少女网友进行各种手段的引诱、蒙骗,

使得她们外出会面,进而实施害。其三,

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

据有关专家调查,

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万张进入互联网。

而另一项统计表明,%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极大的,

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性犯罪的增加。其四,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侵害。

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

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后果将难以想象。某些人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上,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报复素不相识的人。

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

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互联网的环境。

这个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控制难度大的网络社会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网络的自主性。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也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

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与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主”,

“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不是根据权威的意愿建立起来的,而是网络人自发自觉的行为的结果。

()网络的开放性。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

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

美国网络专家威廉?奥尔曼说: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方式,

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因特网的全球化,把不同国家和所有这些方面均为不同的人们都联结起来,它既可以将不同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频繁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各种独特的行为和各种奇风异俗都必须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这样使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们,

通过学习、交往、教育和阅读等各种方式,

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更宽容、更通情达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种文化冲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

()网络的多元性。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发展趋

势。在现实社会中,虽然道德因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但每一个特定社会却只能有一种道德居于主导地位,其他道德则只能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

既存在关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如应该不应该制作和传送不健康的信息,应该不应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

禁止非法闯入加密系统等等,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道德风俗习惯等。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

这些处于经常性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规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同情,从而在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达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无法融合,

冲突和碰撞仍旧,也由于彼此并无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求同存异、并行不悖。

从网络社会中伦理道德的冲突与斗争看网络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网络道德建设需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

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

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这种技术在防止网民接受色情和暴力信息,防御网络病毒时是非常有效的。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第二、制定网络法律。

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得不成熟,缺少一套相应的规范体系,网民在上网时高度自我卷入,所以在不太友好的气氛中,

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

年月日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策》获得通过。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第三、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加强监督。由于网络的真正走人大众的时间还不长,

对于网络中个体相互关系的确立与维护还有待时间的验证,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也就有一定的难度。未来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即个体进入网络之前必须先做出遵守网络规范的承诺和澄清违反网络规定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增加道德成本。

否则,就取消其上网的资格。

这种规范可使网络道德良性发展。第四、培养网民自主道德意识。网民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

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

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

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备自我修养的能力时,

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病房楼;技术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发展医院建筑的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病房楼属居住建筑中的非住宅建筑,

同时又具有医疗建筑特性,

是医院中的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而病房又是病房楼建筑的核心功能空间。

绿色病房应该同时兼顾建筑技术与人性关怀。

一、绿色病房楼建筑电气施工技术

在后期安装施工中,因为走廊吊顶内消防喷淋、通风、给水、医用气体、弱电桥架、强电桥架等难以布置,致使吊顶高度一降再降,最后吊顶高度降到了.。

吊顶高度过低,观感感受会很压抑。

配电线路敷设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工程条件、环境特点和电缆类型、数量等因素。建筑照明、插座、中央空调等配电线路敷设方式设计,

在不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的条件下,

应优先考虑混凝土现浇板内暗敷设。

综合布线系统所有其他系统的承载平台是综合布线系统,因此在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时采取审慎的态度,

设计包括电视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系统分为医疗设备专网,医院信息管理内网,

病房网,不同网络大楼的布线系统作为病房楼内的语言、数据、通信等系统的传媒。鉴于现代化病房楼环境对网络通讯()、自动化办公()等系统的传输的需求,

在布线方面要求具有高度灵活性、可靠性及综合性,并且要求易扩容、应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方便维护和管理。

二、绿色病房楼的全方位建设技术

(一)网络技术平台

高速稳定的网络平台是智能化系统所必需的。医院病房大楼信息网络平台特点分析对于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建设投入大、影响面广,网络方案的设计显得非常有必要。网络平台需求利用目前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设备,

架设一个“功能齐全,接口丰富,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平台。

“利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实现网络系统千兆做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既具备稳定的性能,又具备良好的升级能力,

从而全方位支持用户的信息处理与交换的传输、操作和策略服务;网络安全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应用日渐增多,

网络用户的增多,网络病毒的泛滥,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系统建设的主要问题。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技术,如,,防病毒体系等,

对办公网和互联网进行控制,使网络之间在未授权的情况下不能互相访问,保证系统内部的安全。

(二)病房的采光技术

、完善病房平面

卫生间的设置为了解决卫生间靠外墙时的采光问题,病室可采用五边形或扇形的平面形式,也可将卫生间呈一定角度布置。

表中的三种形式相比传统矩形平面采光系数提升极大,但也会相应地带来面积浪费与眩光等问题,

宜谨慎选用。阳台的设置在病房中设置阳台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晾衣、贮藏与休憩空间,但总体而言阳台在一般病房中的效用较小,反而会阻碍阳光的直射、增大交叉感染的几率和建筑造价,故一般病房不宜设置阳台。

对于特定功能的病房,

如老年人病房、疗养病房等,

宜设置进深不小于.的阳台。

、优化侧面采光

对于病房,不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进行考虑,都需要尽可能开大窗且最好是低窗,

以便于病患在病床或轮椅上也可拥有良好的景观视线。对于行动不便的靠窗病人来说,

整日躺在病床之上难免受到明亮天空的眩光影响,故可采用水平挡板、窗帘、百叶、绿化等方法加以遮挡;或将靠窗的上部退向室内,在侧窗上部增加挡板,

既减少眩光,又不至过分降低室内深处的照度。北方地区病房靠窗的墙体,厚度允许时可考虑做成外窄内宽的喇叭口,以减少暗的窗间墙与明亮窗口间的亮度对比,

改善室内采光均匀度。

、医疗环境自然化

在自然界里,

包含有气候、地理、水文等多方面的自然资源可供建造活动使用。对各种自然资源加以合理利用,不仅能减少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还可减少其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达到使医院可以高效经济运转的目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利用自然风:通过对建筑平面的设计,

减少建筑内部阻挡,

在建筑两侧形成空气对流,利用自然风对室内进行换气和空气调节,保证空气质量。二是最大程度引入自然光线:在设计时使建筑物本身具有良好的朝向,

能够接受到充足的阳光,可通过天井、中庭、凹阳台和特殊形状的病室等建筑布局形式,尽可能多地将自然光引入医疗护理单元中,把光的照射引向建筑的纵深方向。三是太阳能的利用:在住院楼屋顶或者阳面铺设大面积的太阳能板,

在夏季阳光充足时,利用被动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代替烧煤锅炉来为住院楼提供热水等。

在医院的规划过程当中,依据自然条件做出整体的园林景观规划,

将花草树木引入医院场地。采用立体绿化,将平台屋顶、阳台墙壁等各个面都种植植被加以绿化,以扩大建筑的整体绿化面积。

另外,还可将绿植水体等自然环境要素适当地引入到医疗建筑室内设计当中。

形成室内微循环气候,

形成自然的室内空气流通,对周围的房间的温度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这些自然因素的引入,室内外界限变得模糊,病人不知不觉地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中进入到了医院内部,

在接受治疗时的心情会更加积极与放松。

结束语

医院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其与生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绿色生态理念注入病房楼设计,

就是把绿色生命赋予了病房楼。病房楼里的病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怀。

参考文献

[]胡映东。医院病房楼的生态化设计研究[]。同济大学,

[]崔轶。人性化医疗环境设计方法初探[]。东南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安全;治理;

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如今,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触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

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我们既有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空间和文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年月的《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月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人,普及率达到.%。

网民规模较年底年增长万人,年增长率为.%,

中国网民规模增长有所放缓。年月日,的《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

截至年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亿人,其中%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而据我们的内部调查,%以上的高校学生经常上网,

且上网时间持续增加。高校学生上网活动的普及,拓宽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也让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不安全因素。近年来,

高校网络安全事故频发,大学生利用网络违法犯罪和上网受到伤害的案件越来越多。

如何改变高校网络氛围,给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上网安全事故常见形式

高校学生上网常见安全事故主要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是指高校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被动型是指高校学生在上网社交中发生被侵害的安全事故。

其中,

网络社交安全事故包括网游陷阱、网恋陷阱、网络求职陷阱、网上购物陷阱、“网络钓鱼”等案例;网络违法犯罪包括有害信息传播、网络色情犯罪、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病毒传播及黑客攻击等案例。

(一)网络社交安全事故

。网络游戏圈套。通过分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所高校的最新调查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网瘾已经是困扰当今大学生的重要问题,大约%的大学生由于网瘾而中断了(休学、退学)学业,这一比例甚至远远高于高中生。

心理学专家郭莲舫教授就学生沉溺于游戏机房的现象曾提出: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不能控制自己就相当于吸食成瘾,

危害极大,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事实上,一些带有性质的财富值和游戏币游戏正在荼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导致个别学生因此逃学、厌世、自杀、抢劫等,

危害极大。

。网恋陷阱。随着大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女生网恋聊天、男生打怪升级”成为校园奇观。一方面虚拟梦幻是网络的魅力之所在,

但另一方面,虚拟梦幻也是网恋的危险之所在。

真伪难辨、鱼龙混杂的网恋引发的刑事案件不断上升,

从盗窃、抢劫、诈骗到等不一而足。

。网络求职陷阱。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网络求职也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毕业求职的重要途径。然而,

令大学生苦恼的是,随着网络求职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违法犯罪分子从中设置了重重陷阱骗人骗财。

。网上购物、拍卖陷阱。网上购物有着快捷便利、信息量大、价格相对低廉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上购物都是安全的。

被害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无法直接了解犯罪分子的真实情况,容易被犯罪分子制作的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的电子信息所迷惑,相信其谎言而上当受骗。

。借即时通信系统、手机短信、进行“网络钓鱼诈骗”。“网络钓鱼诈骗”是诈骗者通过网络,

运用隐蔽的技术手段,

将自己伪装成人们可高度信任的品牌及网站,使受害者自愿交出如银行账户密码等重要私密信息,

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诈骗方法。

年月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和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联合《年中国网民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系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

年我国%网民曾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

超过九成网民均碰到过网络钓鱼网站。在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网民中,.%是因为在网络下载或浏览时遭遇病毒或木马的攻击。另外,由于长期泡在网络世界忽视社交而引发的孤独抑郁、网恋、游戏成瘾、色情四大“网络心理障碍”已成为困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二)网络犯罪事故

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工具进行犯罪行为,或以网络为对象实施危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目前发生在高校学生中较为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有害信息的传播、网络色情、网络盗窃虚拟财产、网络、网络侵害人格权、制作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及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等。

。传播网络色情。近年来,

由于网页的高点击率,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以牟利或者其他目的而建立,开发网页,以提供各种色情信息。因此,

利用互联网传播色情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破坏网络环境的重要弊病。

通常高校在校学生处于青春期,正是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是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

性、情意识逐渐活跃,另一方面是社会经验欠缺,

性、情克制力较差,很容易成为网络色情的受害者,

甚至成为制造和传播网络色情的违法者。如有的高校学生因办盈利而成为了阶下囚。

。网络盗窃虚拟钱财。

随着网络游戏资源的发展与丰富,网络游戏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所青睐的娱乐方式之一。但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大多数玩家也愿意通过不断付出金钱来获得游戏里的装备等资源,

以超越其他玩家。由于这些虚拟物品与真实的货是有一定的兑换比例的,有的费用还相当高,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则通过不法手段盗取他人账号、密码或者通过木马程序侵入对方电脑盗取他人资源,

然后转卖给他人从中牟取利益。如某大学生因充当“黑客”,盗窃虚拟财产获刑四年。

。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

在计算机网络犯罪中,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程序犯罪正逐渐显示其破坏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年月日美拉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罗伯特?

莫里斯将一个名叫“蠕虫”的病毒程序输入了美国的计算机网络-网,该病毒的传染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网络事件。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巨大,

我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计算机病毒,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恶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否则将依法受到处罚。

典型案例有“熊猫烧香”案。

。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网络黑客”。黑客是通过网络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破解密码,偷窥机密,

篡改或窃取对方隐秘的数据资料,甚至从事破坏活动的人。

此外,高校学生上网常见安全事故还具备以下几点特征:()违法犯罪方式隐蔽性更强。网络世界有一句名言:在网络世界里,

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高校学生利用其高智商及熟练掌握的网络技术实施犯罪。网络违法犯罪的隐蔽程度远远高于传统犯罪。

()违法犯罪存在形态相对简单,

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通过浏览和传播有害信息获利,尤其是色情信息;

②通过非法入侵信息系统犯罪,比如盗窃游戏账号和密码、网上银行密码等犯罪;③进行网络诈骗、盗窃等犯罪,

主要是通过木马病毒等方式盗取网络虚拟财产。

()犯罪动机相对单纯,或是因为好奇、侥幸心理及在娱乐中忘乎所以导致。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上网呈现手机上网增多及娱乐化特征突出的特点。

二、高校学生网络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高校学生常见安全事故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主要为高校学生上网法律观淡薄、道德失范及个性心理的不成熟;

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网络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及监管的缺失。

(一)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漏洞与缺陷,让网络违法犯罪有机可乘

。很大程度上,网络犯罪是因为网络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通常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段有线间侵入、背后侵入、暗门侵入、制造逻辑炸弹等破坏对方程序、网络,

盗窃对方重要数据信息或机密等。

。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弱点,

符合高校学生喜欢挑战的心理特点。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传输快捷、交互方式多样、高科技化程度高等方面,

也极易激发高校学生的挑战欲望;

加之网络信息具有易攻击性,电子技术存在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以及计算机具有信息易泄漏的特性等,使计算机网络系统较易成为违法分子攻击的目标。

(二)应对网络犯罪的法律滞后及制裁不力,让网络违法犯罪监管失范

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在网络世界中同样也是如此。

在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实践中,相对网络犯罪的增长速度,

网络立法仍止步不前,远远不能适应控制网络违法犯罪的需要,现有的法律法规常常在网络违法犯罪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三)高校学生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淡薄,让网络违法犯罪具有主观动因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

因为没有现实世界里那样有形可感的边界和障碍,于是凭好奇心自由驰骋,有时越过界限“触雷”和“翻车”而不自知。

这就是没有边界意识和法制观念的表现。有的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做了制造电脑病毒、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之事,还洋洋得意。

尤其低年级学生黑客,

他们攻入系统既没有明确的政治、经济目的,也没有故意破坏的意识,

只是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种高智商的游戏,或者是对自己技术的挑战。

(四)过分沉湎于网络,是高校学生发生网络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购物、交友、学习、玩游戏,

也可以成为虚拟网络社区一员,让他们在网络遨游中兴趣盎然而逐渐远离了现实。因此许多高校学生沉湎其中,荒废了学业,

背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同时由于上网时间过长,

各种形式的“网络综合症”也随之而来,

导致有的学生性格具有分裂化的倾向,“网里网外”两个人。长此以往,

不仅不利于学习,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五)网络信息泛滥,是高校学生网络安全事故的诱因

网络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污染,

主要是色情和暴力。网络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单向模式,每个上网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者;

而且对于信息传播的控制比较困难,

这就使得网上的信息污染更加严重。相对而言,青年学生的识别能力、抵抗能力差,很容易误入歧途,

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高校学生上网常见安全事故的预防及治理

(一)预防和治理高校网络安全事故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校大学生上网受侵害及网络违法犯罪的治理问题急需得到有效解决。

如得不到妥善解决,高校安全及学生健康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高校学生上网常见安全事故的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治安稳定。

。高校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治理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伴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

一方面互联网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频繁和密切,但是另一个侧面也对以往的道德和法律产生了新的挑战。在各色各样的互联网络信息中,

潜伏着各种有毒文化,如具有消极意识形态作用的网络“黑色文化”,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络“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

都可能对青少年特别是高校学生带来各种消极影响。

。预防高校学生网络事故及违法犯罪需要新思路,单纯依靠现实及传统的安全管理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

我国网络犯罪逐渐向手段科技化、数量扩大化、方式多样化、领域国际化、目的复杂化等趋势发展,如何治标更治本,治理网络违法犯罪需要新思路,单纯依靠专门机关的打击惩治已不足以解决问题。

(二)高校学生上网常见安全事故的预防及治理对策思考

高校学生上网常见安全事故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已不能运用现实管理的传统方法去应对网络安全事故,

需要创新工作方式。

从上述网络安全事故的成因可知,高校学生上网常见安全问题需要普遍的重视和共同的合作,

尤其高校网络环境的治理及高校学生的自律相对重要。

传统意义上,网络治理是以地域和实体存在为基础的,

这种治理方式在规范网络设计者、使用者、管理者的行为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网络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超越地域的、非实体的,简单用传统的方式不能全面地解决网络存在的问题。网络发展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使政府管理者和学者们不得不寻求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治理模式,

特别是针对高校。李德智在《互联网治理之初探》一文曾提到过四种互联网治理的相关理论:数字实用学派,跨国学说,数字自由主义学说和编码是法律学说。

他提到,治理主体有政府、国际组织和互联网管理机构。无可置疑,政府在网络治理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一个好的治理模式须满足三个基础性要求:法律基础、计算机系统规则、地方文化逻辑。

前两方面政府可以完成,第三方面可能要由政府与社会及个人共同实现。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承载的是当今社会急速变化的多元文化,面对新形势,

我们需要新方法和新思维。一方面,

政府主导的网络治理行为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

另一方面,

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文明观念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后者则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新任务和新难题。

参考文献:

[]曾毅,占珊珊,

李华。基于成本理论的大学生网络犯罪分析[]。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季中,高霞。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思路[]。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王红玉,侯秉文,李琰,韩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

()。

[]宋晓慧,赵俊林,杨倩,赵升文。互联网治理之困境与出路[]。科学与管理,

,()。

[]朱学红,谌金宇,

伍如昕。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现代大学教育,,()。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威胁;法律、管理机构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规模逐渐增大,

用户数量急剧增多,网络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网络结构特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经常导致网络受到各种恶意攻击。

如何有效地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是每位公民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更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防止病毒恶意入侵网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大量的网络安全产品被投入使用,

例如防火墙、漏洞扫描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各种补丁程序等。这些网络安全产品出现在网络的各个方面,

作用各不相同,网络安全的管理也从最初的单设备、独立检测、独立响应机制逐渐向多设备协同、多设备融合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于网络运行状态的安全,

力求整个网络体系能够达到事前预防、纵深防御、及时补救修复的目的。目前,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它更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

网络安全的内涵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深入,

“网络安全”这个名词已出现多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人认为,网络安全()包含网络设备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软件安全。黑客通过基于网络的入侵来达到窃取敏感信息的目的,

也有人以基于网络的攻击见长,被人收买后通过网络来攻击商业竞争对手企,造成其网络无法正常营运。网络安全就是为了防范这种信息盗窃和商业竞争攻击所采取的措施。

从这个定义中,不难看出网络安全包含设备和数据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比较偏重网络数据安全。

也有人认为,网络的安全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在这个定义中,它甚至都不曾提及关于设备安全的内容,只是单方面突出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综合多种定义,

可以看出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空间安全和网络信息内容安全两个方面。网络空间安全,主要指对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维护与破坏修复,

防止病毒攻击和网络加密与破解等技术攻防方面;网络信息内容安全,并没有确定的内容,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复杂,

重点是网络传播内容本身的安全问题,

主要包括对网络泄密、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诽谤、网络煽动、网络恐怖主义等信息的控制。

网络威胁的形式

当下网络世界越来越复杂,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既有来自网络信息的威胁,又有针对网络空间的威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界无意造成的威胁

如操作员或用户因无意的磕碰、撞击导致基础设施的损坏;防火墙等防护产品的配置不当或者没有及时更新,而受到外界病毒的攻击;

操作员和用户安全意识薄弱,由于操作失误,导致信息泄露或其他后果。

.外界恶意进行的攻击

就双方攻防博弈来看,有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之分。在基础设施层面上,

主动攻击是指破坏者故意大面积损坏基础设施,导致硬件损坏而无法正常使用,

使得一个地区的网络瘫痪,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的来往互动;

数据层面上,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修改、删除原有数据,

有目的地破坏原始数据,导致原有数据丢失或篡改。被动攻击则是对网络信息进行截获、偷听或者监视,

主要表现为数据信息的泄露,这些泄露信息一旦被利用,产生利益交换,进入到商业、娱乐等行业,

就会对原始信息持有方造成损失。相对主动攻击来言,被动攻击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发现。

.网络自身漏洞和软件“后门”

任何一个软件在设计和编程时,

不可避免地会有漏洞或薄弱点,这常常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往往也因此遭受攻击而导致系统部分瘫痪或整体崩溃,进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

软件开发人员开发软件时,

为了便于软件维护往往会设置软件“后门”,这也是造成网络安全隐患的原因之一,这种软件“后门”一旦被发现并利用,会产生与网络漏洞被攻击一样的后果。

[]

网络安全及其危害防治途径

.健全的法律制度为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保障

政府相关部门只有制定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法律法规,才能防止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的不正当行为,有效打击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恶意软件;只有制定针对网络信息净化和安全的法律法规,

才能真正打击以各种方式窃取网络信息、制造和传播不安全信息的行为。[]

.。网络基础设施保护

制定关于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和惩处损坏设施行为的法律规定,并加强相关法律宣传,

使人们了解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损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升人们的自律和网络基础设施保护的意识。

年月日我国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决定》中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对“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并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泄密与数据保密

政府根据信息的机要性和敏感性制定信息等级分类标准,并将网络流传的信息进行等级量化分类,设置相应等级信息获取和查询的要求及条件,在此基础上规范网络信息获取秩序。

与此同时制定立法,对截获、窃取和不当使用网络信息的行为进行防范和打击,对相关的操作团体和个人追究相关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另一方面,用户应该重视网络信息,

尤其是个人信息,不随意将隐私或敏感信息暴露在网络上,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决定》中就有关于数据泄露和保密的相关条文: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构成犯罪的将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年月日通过,

其中第四章是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条款,全面阐释说明了关于网络泄密与数据保密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网络泄密和信息窃取惩处方法。

.。网络色情治理

打击网络色情方面,

国家应设立专门的、公开的,将网络色情的信息局限在内传输,同时杜绝色情信息在除之外的网站进行传输,

尤其杜绝将网络色情信息传输给未成年人。立法方面,既要制定针对信息规范的相关条文,又要制定对于出现在之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法律规定,

严令禁止将色情信息传递给未成年人的行为,打击行为实施者,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年月日,全国人大通过《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

《规范》开篇明确表明:为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加强自律,遏制、色情等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推动互联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制订本规范。明确规定了从服务提供商角度对网络色情的治理方法和对于触犯规范的服务提供商的处理办法。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

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大量的原作品或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上。如何才能保护这些作品和产品的真实性,

同时又保障创作者的利益呢?

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具有版权意识和维权意识,在自己的作品被剽窃和复制时,

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进行利益维护;另一方面,国家应将网络知识产权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产权等同对待,

制定配套的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合理保护创作者及其作品的合法利益和地位,

严厉打击网络上通过剽窃和复制他人作品谋取利益的行为。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较多,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年月日)都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分别从出版人和行政管理角度,

为网络上的作品创作和发表提供了规范和要求。

.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设置专人,对国内外网络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

针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威胁进行有效防范。已经出现的威胁及时控制,避免威胁扩大,并积极补救威胁造成的损失。

从而做到全方位地保障网络秩序和安全。

.。设置网络管理机构

政府成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网络安全维护、威胁防治及损失补救工作。年月初,我国成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其主要职责包括落实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针政策和推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制建设,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网站等。

年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重组,重组后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和监督管理执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方针的指导下,

严格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联合各个政府机关部门,努力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保障我国公民拥有良好的网络秩序和环境。

.。配备专人进行网络监督和执法

从年月日起,我国五十个省市公安机关统一以“网警巡查执法”为账号,在微博、微信、直播空间和百度贴吧等社群网络上线,

查缉“违法和有害信息”,遏止“不良言行”。网络警察使用域名劫持、关键字过滤、网关封锁和电子数据取证等技术来过滤、获取有关违法信息;查禁、封堵和阻断可能破坏和妨害网络公共安全和秩序的一切信息和行为,

预防网络安全威胁发生,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查处、打击网络和计算机违法犯罪,有效控制威胁扩散、损失加剧;备份、调取有关电子证据等。

全面净化网络环境,维持网络秩序,

保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常识的全民普及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我国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目前,互联网普及率高达%以上。

“智慧城市”的出现为人们的医、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们更加依赖于网络。

网络安全常识的全民普及刻不容缓。

.。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

普及网络安全常识要从青少年做起,

现在的后,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信息课上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学校组织他们参加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的便捷性既能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又会让他们养成不求甚解的思维习惯,个别青少年还会被虚拟网络空间里的不良信息引入犯罪的歧途。因此,学校要在信息课上传授网络安全技术(如杀毒软件技术、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系统备份和还原技术等),

避免因上网浏览网页、收发、下载资料、盘存储而感染计算机病毒;全面普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青少年力争做到“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充分借助社会舆论力量

现实生活中,

人们遇到的各类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手段五花八门,

其主要受害群体是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的中老年人。我国人口众多,

在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方面,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报道应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网络安全事件的报道,增强民众对该类诈骗手段的防治。二是ν络安全知识的报道,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减少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手段还是提高每个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三是发挥舆论的监督意识,加强对网络监管部门的监督。

结语

网络安全不仅关乎每一位公民的利益,也事关国家发展。

公民应该携手共筑网络安全的长城,保护美丽的“家园”。

参考文献:

[]尹建国。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机制及其对我国之启示[]。法商研究,

,

:-。

[]郭旨龙。网络安全的内容体系与法律安全的投放方向[]。法学论坛,,:-。

[]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中国图书馆学报,,

:-。

[]彭沙沙。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现代电子技术,

,:-。

[]于志刚。网络安全对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嵌入态势和应对策略[]。法学论坛,,:-。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篇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重要一年。

街网信办按照中央、市委、区委决策部署,以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引,抓重点、抓基础、抓亮点,

着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着力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

为全力打造产业高端,生态宜居,

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精致城区,提供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保障。

一、深入宣传党的精神,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组织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工程,充分运用网络手段,

宣传好、阐释好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网络安全的重要要求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推进网络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以微信公众平台深入宣传党的精神工作,深入宣传全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足本岗、努力工作,

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的昂扬精神和奋进风貌,切实提高党的精神学习宣传普及率、阅读率和点赞率。

二、围绕重点内容,

全面提升网上宣传质量

围绕“全国两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要节点、重大主题,做好相关活动的网上宣传。及时开展“传播青春正能量争当中国好网民”主题征文活动,坚守和传递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积极稳妥做好环保、拆迁、基建、民生等热点话题舆论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空间正能量,做好凝聚共识工作,形成“同心圆”。

三、综合治理网络生态,

建设更加晴朗的网络空间

围绕重大网上舆情管控任务,进一步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协调机制。加强网上风险预警研判,排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风险点。积极配合区网信办动态监测和处置长效机制,

提高舆情关键词筛查准确度,扩大舆情监测覆盖范围,增强网络有害信息的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挤压负面言论生存空间。

四、加强组织领导,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