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百科!
所在位置: 首页 > 二年级作文

【滴滴优步合并案例分析】_滴滴优步合并案例,精选不同分析五篇

全民阅读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2-17 19:23:32

文章摘要:分析称消费者优惠或将缩减 (庄胜春)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盛传多日的滴滴优步合并消息终于尘埃落定。傍晚,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据悉XXXXXXXXXX

年,滴滴与优步达成战略计划,滴滴将收购优步中国。今天,小编收集了五篇优秀从不同角度对滴滴优步合并这一件事进行分析的文章,欢迎大家参考。

一、中国互联网企业战略并购动因及效应分析——基于滴滴与优步并购案(石婉莹)

一、案例背景

( )企业概况。滴滴出行的前身滴滴打车于年月日,正式在首都上线年月,滴滴、快的合并,出租召车市场占有率达.%;年月 .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优步是全球即时用车软件,巳覆盖全球个国家优步中国上线两年,已在中国超过个城市开展业务,每周完成万订单。

()运营模式。滴滴更加本土化-哟些,近年来,顺风车服务。快车拼车、专车、商务车模式等不同形态的出行模式吸引了大批用户。依据不同的出行属性培养用户的习惯,在拓宽业务面的同时,也增强了用户黏性。优步的商业模式在于从每笔车费中收取%的佣金,在部分市场还有预订费用收人。在合并前,个拥有拼车业务的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实现盈亏平衡,超过个一、二线城市已盈利。.

()政策催化。年月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新公布的《暂行办法》放宽了对网约车的监管.并成为世界上首个明确网约车具有合法地位的法规,但其规定网约车仍属出租车范畴。并明暗交织地设置了系列限制性条款,对网约车平台、驾驶员和车辆实行许可管理外,对车辆进人的门槛与退出也做了限制。

二、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案例简述

()合并方案。年月日,滴滴出行宣布与优步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和优步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优步全球将持有滴滴.%的股权,相当于.%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的经济权益。公开资料显示,年月份,滴滴快的合并时的估值为亿美元,到年月份,滴滴收购优步后新- ~轮融资估值亿美元,滴滴公司的市值足足涨了倍之多,且成为互联网市场唯--同时拥有bat三家投资的企业。

()业态发展。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后竞争减少,专车市场格局将迎来较大变化,寡头化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将进人新的阶段。增量用户也越来越少。产业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定价策略调整也在所难免。滴滴和优步的合并使得中国出行市场将回归商业本质,疯狂补贴烧钱的时代将过去,重回用服务和品质裹得市场的时代。滴滴和优步的合并,绝不意味着出行领域的竞争已经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合并原因

()进-一步拉拢投资困难。为了在激烈的网约车市场竞争中坐实--席之位,无论是被合并前的快的打车、优步,还是易到用车和滴滴出行,都会通过轮番融资筹来的巨款,支撑价格补贴战。梳理滴滴优步背后的投资者,不难发现有多家机构同时投资了这两家公司,包括中国人寿.环球老虎基金和高瓴资本。参考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生的几起大型并购案例,如滴滴快的、赶集,共同的投资方在合并背后往往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 )出行行业格局已定,后续增长乏力。经过两年多的凶猛扩张,出行平台的整体渗透率已经不低,滴滴自称已有亿注册用户,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大约亿。因为出行平台并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移动出行需求,所以过去飞速增长的行业势头必然会慢慢下降。

()滴滴地位难以撼动,优步退出中国市场更加理性。尽管优步为中国市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其取得的市场份额并不理想。滴滴有亿美元的融资和超过%的市场份额.在可见的未来,优步难以在中国市场赶超滴滴。另一方面, 优步全球估值已经很高,再融资已经不再容易。从全球来看,除了中国市场还有很多待投资优良市场上没有资金、技术强大的对手。因此,在自己还值钱时选择退出,对于优步整体发展未必是坏事。

()合开具备协同效应,有利于应对外部竞争。在滴滴与优步合并后,该app将享有%以上的移动约车份额,实现规模效应,进而能够达到最低效率规模,从而可以低成本生产。在两者有多个股东是重叠的情况下,合并后产生的成本节约是巨大的。

()促进净资本管理的发展,完善市场的监管机制。中国证券市场已形成包括证券重点监管、证券交易所的一-线监管以及证券自律协会和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协调和整体效率为一体的监管机制。然而,有效防止信用交易的风险,仍然需要注意培养和发展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本身,同时明智地使用调整保证金的比例和其他行政监管措施。

二、滴滴优步合并 分析称消费者优惠或将缩减 (庄胜春)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盛传多日的滴滴优步合并消息终于尘埃落定。傍晚,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据悉,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的股权,相当于.%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的经济权益。一直到今天早上以前,双方对外的口径还是说,这是谣言。

但是越否认,人们越觉得,这事儿有谱。去年月号情人节滴滴快的合并前,双方也曾一再否认。今天合并后,滴滴再次打出甜蜜牌——滴滴出行ceo、总裁发布内部信,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合作的细节上,优步的持股比例比此前外媒披露的要低不少,滴滴对优步的投资事宜也没有披露数额。双方给出的战略方向是,未来,优步中国将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司机和乘客继续获得稳定服务。滴滴出行将整合双方团队在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与专长,在用户资源、线上线下运营和营销推广等层面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同时,滴滴出行亦会倡导内部竞争和相互促进。

因为百度是优步中国投资者,此番合作之后,滴滴成为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表示,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滴滴出行和uber在中国这片创新的赛场上不断过招比拼,相互学习砥砺。

一个月前,接受中国之声专访时,也曾表露过合并的可能性,只是那时的表述相对更为谨慎:优步中国和滴滴、阿里巴巴的构造是一样的,我们在其他市场上也一般都不会并购公司,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对手竞争。当然,我们不会关闭机会的大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我们通常的做法。

实际上,这次合并的时机,颇为耐人寻味。我国上周刚刚通过新规,令网约车服务合法化。另一方面,据媒体报道,优步投资者一直要求公司出售其在华资产。uber和滴滴出行在华竞争均花费了相当规模的资金。消息人士称,uber在华亏损超过亿美元,而年上半年,uber在发达市场已经实现盈利。

一句话总结合并的实质是——优步把中国的业务交给了滴滴,但同时也拥有了滴滴的股权。至于未来,有分析说,摆脱中国市场巨大的亏损包袱将助于优步走向最终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极客公园创始人下午接受记者采访做出分析说,长期来看,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uber选择放弃,交给滴滴,换成分享滴滴收益的模式,未来双方在全球层面可能也会有竞争,甚至可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但在中国就变成滴滴一统天下。其他人再想冲进来获利,其规模优势等等都会受到很大阻力。

分析此次合并对整个市场的影响类似于大众点评和美团的合并,现在团购市场已经告别血雨腥风,逐步回归商业的本质,烧钱不那么厉害了。但对消费者而言,以前各公司的竞争消费者会得实惠,现在则会缩减。

三 滴滴优步并购案例分析 (曹芳)

年月日,滴滴出行宣布与优步全球达成战略协议。这一消息和随后的一系列举动,不止聚集业内目光,也少有的吸引广大民众关注。

(一)发展历程

年滴滴打车诞生,一经出现就带来了一场出行方式的变革。传统打车普遍是在路边招手,即使电话召车也鲜有使用,受到天气、路段、时间的影响很大,因此手机app这样的打车方式率先得到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拥护,并且迅速向周边各类人群扩展。年月日,浪漫温馨的情人节当天,滴滴和快的两家老冤家结成新伙伴,联合发布声明宣布实现战略合并。同年月,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

优步起源于美国硅谷,成立于年,创新使用互联网 交通大数据的出行解决模式,构建起全球第一家通过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实现一键实时叫车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年月优步进入中国市场,迅速拓展到数十个一二线城市。年月推出了低价专车业务人民优步,以此攻取中国市场,短时间内就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

(二)合并方式

.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的股权,相当于.%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二、并购原因分析

(一)降低经营成本

中国的专车市场自诞生之日,就是一个肉搏战场。长期以来,滴滴和优步都是相互比拼着对每一笔订单加以补贴,以此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谋求更多发展机会

近两年专车市场迅猛发展,出行app的使用率已经达到相应高度,根据艾瑞年月的数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约为亿,而据滴滴方面宣称,其注册用户已达到亿。除去滴滴这一市场份额大户,优步、易到、神州也各自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整个市场的增长势头开始下降。面对这一局面,停止为烧钱行为买单,保留自身价值,放眼寻找新的市场和机遇,才是明智的选择(三)政府出台新规定

年月日,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约车平台公司、网约车车辆和驾驶员、网约车经营行为、网约车的监督检查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各地纷纷出台网约车新政细则,对专车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优步作为外来户,政策适应和媒体公关本就是弱项,网约车新规的出台势必会加剧凸显其劣势。对于本地土著的滴滴来说,积极应对新规才是重中之重,继续被行业内的争斗分散精力,实属不智。大形势下,双方握手言和也属平常。

三、优势分析

(一)结束了烧钱大战这样的不良竞争模式

任何企业追求的都是资本的最大增值,滴滴和优步表面光鲜,却长期被烧钱大战拖累,连年亏损。如今二者的横向并购提高了对于专车市场的控制能力,不再消耗大量资金在补贴乘客和司机方面,将发展的目光转向结束亏损、达到盈利。要实现这一目的并非一蹴可就,终止烧钱、降低运营成本正是从不良竞争进入良性竞争模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扩大市场占有率,占据竞争优势

今年年初,易观智库发布了《中国专车市场趋势预测报告》,其中数据显示:年全年滴滴保持了八成市场份额的显著优势,优步紧随其后占据一成以上。这意味着并购后的滴滴和优步将共享彼此的市场部分,在同神州、易到等其他专车平台的竞争中,抢先占有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三)有利于扩展海外市场业务

滴滴和优步是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各自具备部分对方没有的优势。滴滴是土生土长的专车平台,在公司的管理上接地气,对中国政策的重视和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优步。优步拥有的海外背景,使其自然而然地同国际接轨,管理制度的严格、理性,体现了成熟的跨国企业特性。借合并的机会,滴滴加快了海外布局的速度,从人才结构、技术储备和业务布局上全面向全球化迈进,同时优步在中国市场的适应性有所提高。二者的并购适应了经验曲线效应,即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

四、存在的隐患

(一)涉嫌构成垄断行为

《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垄断行为包括三种: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滴滴和优步的并购中,暂无任何迹象表明双方达成垄断协议,所以第一种垄断并不涉及;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九条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可以推定滴滴和优步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由于并未做出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所以第二种垄断也不涉及;由于滴滴和优步处于同一行业,均属于独立法人,那么滴滴并购优步的行为就构成了《反垄断法》意义上的经营者合并,进而适用《反垄断法》第二十条关于经营者集中的规定,明显涉嫌构成第三种垄断。

面对外界质疑以及商务部的约谈和调查,滴滴一方的回应是滴滴和优步没有达到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标准,所以这次的合并案并不需要申报反垄断审查。

但是滴滴这一说法并非禁得住推敲,首先二者都是非公众企业,其营业数据没有公布;其次对于营业额的认定,尚缺少权威标准;再次滴滴并购优步涉嫌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按照《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即应当依法进行调查。

(二)并购可能会引发内部管理问题

滴滴和优步有着根源上的差别,从中产生的企业文化也有着不同。合并后,两家公司的员工不可避免地需要适应对方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以及工作氛围。加上优步中国的员工将逐渐转为滴滴出行的员工,不少优步员工因为感情、个人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选择离职,其中不乏中高层管理人员。事实上,优步对员工流失是有所准备的。在月日合并当晚,优步就召开了全体员工会议,颁布了一系列合并完成现金奖励,以期留住更多员工。同时优步在公众号发布激励文案,标题为hey,my uber weill carry on,不少优步员工进行了转发,引发热议。多种举措挽回了部分员工的信心,大家相信合并后的公司会有美好未来。

这种信心更多的建立在利益基础上,并不能抹掉滴滴和优步的冲突背景,也不能保证员工的忠诚度,一旦个人经济利益达不到预期,依然会产生离职的念头,或者消极怠工。两方毕竟激烈比拼过,磨合期不能完美解决双方原有员工的思想和感情对峙,将会引发内部管理难题,不利于公司合并后的发展。

(三)减少了乘客和司机选择

不论是滴滴还是优步,最初吸引乘客使用的都是同一个理由——便宜。这种便宜并非定价的低廉,而是通过补贴形式实现。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乘客的手机同时安装着不同专车app,哪个更便宜就用哪个,甚至流传出一份打车攻略根据距离来选择平台,当然有优惠时另作考虑。

相对应的,司机们也有各种补贴和奖励,配备两部手机分别跑活儿,或者不同时间段选择不同平台跑活儿都是常态。滴滴和优步的司机们普遍对平台的没有专一性,根据补贴多寡来选择跑活儿平台。

滴滴和优步合并后,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补贴减少或干脆没有,溢价也随时有可能出现,司机奖励基本无法达成。对于乘客和司机来说,已经无法选出哪个更实惠。如果不能维持相当的优惠和收益,那么是否还要继续使用滴滴和优步、是否继续做一名专职的司机,就是需要一番新的考虑了。

滴滴优步的并购,宣告着中国的专车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这究竟有利还是有害,滴滴和优步是否能保持优势继续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四、基于营销视角分析滴滴优步合并案例分析

(作者未知,来源知乎)

年滴滴打车诞生,一经出现就带来了一场出行方式的变革。传统打车普遍是在路边招手,即使电话召车也鲜有使用,受到天气、路段、时间的影响很大,因此手机app这样的打车方式率先得到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拥护,并且迅速向周边各类人群扩展。

年月,曾经去过uber总部,当时滴滴正在融c轮,想看看uber有没有兴趣投%。就像当年谷歌投资百度,意思一下。但是,%显然满足不了uber创始人的野心。uber提出的占股比例是%到%,双方期望值差距太大,导致谈判失败。

年月,uber估值超过亿美金,ceo也曾主动找上门,要么接受uber占股%的投资,要么被uber打败

在正面战场上,优步中国的市场份额一直被滴滴压着,追上不来;在资本战场上,双方的融资金额越来越大,最新的融资规模都在亿到亿美金,这样打下去就是无底洞,一定是两败俱伤,这也是投资人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资本市场的寒冬对促成这次交易的影响也比较大,uber全球的董事会给uber ceo施加了很大压力,希望他尽快盈利,不能继续烧钱,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这次uber的期望值比较低,主动伸出了橄榄枝,谈判是在月份开始的,进行的非常快,正式的谈判历时大约两周时间,经过几个昼夜的越洋电话会议,滴滴和uber的跨国婚姻修成正果。

合并方式

.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的股权,相当于.%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三)合并原因

.滴滴与优步中国在估值和市场份额上都有较大差距。

今年月,滴滴通过最新一轮的融资募集到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苹果、阿里巴巴集团和软银等,估值达到亿美元,而优步中国的估值约为亿美元。市场份额方面,滴滴方面提供的数据是滴滴专车(快车)用户覆盖数量占比高达.%,而优步中国提供的这一数据是-%

uber全球估值已经很高,再融资并不容易,也就没有了继续在华烧钱的资本。

因此从中国市场抽身专注全球市场并不是件坏事。毕竟通过摆脱uber在中国的巨额亏损,合并这一动作将帮助uber扫清最终成功上市的道路。

双方消耗战继续打下去是创房投资者不愿意看到的。

此前优步中国仅年就亏损了亿美元(约合亿人民币),而滴滴年也至少亏损亿人民币,且两家公司都尚未实现盈利。而双方的背后共同的投资者包括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基金和中国人寿,旷日持久的投资在一场难分胜负的消耗战中不符合它们的利益。并且,在多轮融资之后,创业者的股权被多次稀释,投资机构则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政府出台新规定。

年月日,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约车平台公司、网约车车辆和驾驶员、网约车经营行为、网约车的监督检查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各地纷纷出台网约车新政细则,对专车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优步作为外来户,政策适应和媒体公关本就是弱项,网约车新规的出台势必会加剧凸显其劣势。对于本地土著的滴滴来说,积极应对新规才是重中之重,继续被行业内的争斗分散精力,实属不智。大形势下,双方握手言和也属平常

并购的影响

、对用户的影响:出行价格变高,享受优惠力度减小。价格是最有力的竞争武器。滴滴和优步一直处于竞争地位,两者采用低价烧钱策略竞争、吸引消费者。随着滴滴和优步的并购,竞争压力大幅度减少的滴滴和优步毫无疑问会提高专车价格。而对于用户而言,只有坐或不坐两者选择。价格优惠力度大大减少,用户的出行价格也将大幅度增高。

、对并购双方的影响: a、对滴滴的影响:滴滴和优步的并购将扩大滴滴的规模,吸收进更多的资金和管理经验,为滴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滴滴和优步的并购将使其具有更强有力的竞争力,滴滴可以用规模优势抑制易到和神州的继续壮大。并且滴滴经历了两次的大型并购,想必日后的发展一定不可估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滴滴市场主要在国内,而优步市场主要在境外。假如相互持股后双方需互相交换用户数据,那么国内用户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外溢。这样就很可能限制滴滴未来的发展空间。假如滴滴今后在网约车外还想发展其他商业业务,国内用户账户与境外的连通,有可能遭受资本监管,所以滴滴的海外发展还有待考量和改进。 b、对优步的影响:中国市场资金回笼。滴滴和优步在合并之前进行了大规模烧钱大战,尽管优步为打入中国市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甚至在中国亏损已超过亿美元,但其市场份额并不理想,远低于滴滴。滴滴和优步的并购,可以说是优步趁着自己还值钱时选择退出,实现资金的回笼。

c、实现协同效应,减少彼此消耗,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并购前的滴滴只在部分城市盈利,也就是说我们的专车出行大部分建立在亏损补贴的基础上。但滴滴和优步的并购将有效解决两者的烧钱大战,补贴这块蛋糕将大幅减小,运营价格也将提高。 d、滴滴和优步的并购将加快滴滴出行的上市和其国际化步伐,改善发展前景。在吸收了上百亿美元的融资之后,滴滴的上市步伐将随着合并加速。强强结合,获得新生的滴滴可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需求,同时加快扬帆出海,推进与海内外伙伴深入合作,推进全球化发展。滴滴上市也将指日可待。

、对专车司机的影响:

专车司机选择变少。在滴滴和优步并购之前,专车司机可同时安装滴滴和优步,哪个补贴高而选择跑哪家订单。而在他们并购之后,专车司机不再有选择的余地,可以说是爱干不干,不敢拉倒。而其收入也会随滴滴和优步政策变动而发生变化。

、对其竞争对手的影响: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滴滴和优步的并购,易到、神州等的行业地位提高,发展空间增大。(滴滴和优步的并购,意味着易到将变为行业第二,神州将变为行业第三)但是,滴滴和优步的并购也意味着强强联合,其竞争压力变大。

对出租车司机的影响: 出租车行业加快衰弱。滴滴和优步的并购意味着出租车行业面临着一个新的更大规模、资金更加雄厚、市场份额更大的竞争对手。当然,出租车行业的发展一部分还要看政府政策。

并购后市场及市场规模的变化

市场范围:优步中国调整为三个大区,分别为北区、中东区、西南区。除了业务区域的调整,功能相似的部门也进行合并。

市场份额增大:今年年初,智库发布了《中国专车市场趋势预测报告》,其中数据显示:年全年滴滴保持了八成市场份额的显著优势,优步紧随其后占据一成以上。这意味着并购后的滴滴和优步将共享彼此的市场部分,在同神州、易到等其他专车平台的竞争中,抢先占有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全球移动出行市场势力格局新变化:纵观全球移动出行市场,uber在全球众多国家/城市布局,滴滴则主要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步步为营。全球移动出行市场又起变化,中国共享出行行业也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开辟新市场的蓝图:滴滴出行拥有亿注册用户,所以应用内置广告自然会是滴滴未来一个重要的收入,滴滴如果开发一套类似于腾讯广点通的个性化推送系统,可以精准为用户推荐个性化广告和资讯。除了应用外,滴滴还有万名注册司机,这意味着滴滴旗下有超过千万辆汽车行驶在路上。这些长时间运营的车辆,不仅可以配备类似出租车后排广告屏,滴滴更希望把应用的线上广告和线下的运营车辆打通,让用户在坐车时体验到更丰富的个性化广告内容,甚至直接在车上体验产品。

并购后的整合战略

整合战略:开始着手打造新公司的代驾业务。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整合之后,迅速研发新的产品,完成打造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的目标。公司正从技术融合、服务融合、流量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试图把网约车的制度优势、管理模式以及应用成熟的技术经验,逐步融合到出租车体系中。通过新型营销方式,使网约车走向国际化

职能部门整合:出租车事业部的技术和业务人员整合完毕;原有的快的骨干在主导代驾业务;专车业务则由一号专车和滴滴专车的团队共同负责。

人员整合:月日,原优步中国高级副总裁柳甄发了朋友圈,意味着离开优步中国,新负责人由原来的中区总经理汪莹担任。离开优步中国的高管们有的加入优步的其他战场,有的前往摩拜单车、ofo等共享单车的创业。

并购后的营销新模式

滴滴自宣布合并优步中国以来,已呈现多线作战的态势,并开始加大自身技术和流量的输出力度,注重与相关业态的融合发展。据了解,在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后台系统完全打通后,二者的业务融合也将提速。

.区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滴滴优步采取了大幅度放价优惠的方式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形成消费习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这样的资源合并让各方资源获得了最大化的利用,合作共赢。网约车通过新型的网络营销人尽皆知,用大幅的优惠力度让一些接受不了网络的消费者开始尝鲜,获取更多便利。

.根据滴滴方面发布的消息,公司正力图将网约车和出租车的融合发展推向新阶段,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出租车司机在承接出租车单的基础上,将可以承接网约车订单。滴滴出行副总裁、滴滴政策研究院院长张贝指出,公司正从技术融合、服务融合、流量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试图把网约车的制度优势、管理模式以及应用成熟的技术经验,逐步融合到出租车体系中。通过新型营销方式,使网约车走向国际化.

存在隐患

.是否涉及垄断?当年滴滴和快的合并时,选择了向中国商务部、 发改委举报其严重违反中国《垄断法》。当然,结果是不了了之。但今天的滴滴和优步规模更大、市场份额更多,是否涉及垄断呢?这要看有关部门的最终判断。滴滴、优步能否顺利合并,还得过政府这一关。

.整合仍存风险。众所周知,滴滴和优步的用户群体、司机群体重合度非常高,所以两家公司合并后能带来多少市场增量仍然很不确定;另外,滴滴、优步之外,还有易到、神州等竞争对手,且各具特色,新公司能否有效遏制后者的发展,仍然存有较大疑问;第三,滴滴、优步还需要面对政府监管问题、乘客安全问题、与出租车的错位竞争问题等,合并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五、滴滴优步合并案的调查为何这么难 (陈永伟)

在不久前举行的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局长向外界透露,市场监管总局正在依法对滴滴优步合并案进行反垄断调查。此消息一出,已经逐渐被人们忘却的滴滴优步合并案再一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年月初,不少人还在努力为滴滴收购优步中国的传言辟谣,滴滴公司放出的一句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就让所有的辟谣都成了谣言。按照惯例,像滴滴、优步这样的行业巨头之间进行并购,是必须要向商务部申报,获得批准之后才可以进行的,但滴滴却以收入没有达到申报标准为由不进行申报。就在外界纷纷猜测,滴滴会如何度过申报这一关时,滴滴却向外界宣布已经在未经申报的情况下完成了对优步中国的并购。

年月,商务部表示,滴滴优步合并没有向商务部申报,正在根据《反垄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反垄断调查。从那个时候起,关注此事的人就开始等待,商务部究竟会对滴滴优步合并案作出怎样的裁判结果,又会对滴滴进行怎样的处理。然而,这一等就是两年。在两年中,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滴滴从一路高歌猛进走向了麻烦缠身,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审查职能也在机构调整中转移到了新组建的市场监管总局,但是人们在等的结果却还没有出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调查迟迟没有结果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个案子实在是太难了,不仅挑战了很多惯例,还存在着很多技术上的障碍。

第一个难点:对vie架构的分析

滴滴优步合并案调查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对vie结构的态度。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即可变利益实体,又称协议控制,指外国投资者通过一系列协议安排控制境内运营实体,无需收购境内运营实体股权而取得境内运营实体经济利益的一种投资结构。在实践中,不少外国投资者都利用vie结构来进入中国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领域的行业,而国内的一些公司出于海外上市的需要,也经常采用vie架构。

根据我国的《反垄断法》第二十条,经营者集中指三种情形:(一)经营者合并;(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显然,通过vie架构来控制境内运营实体的行为应该属于上述的第三种情形,因此从理论上讲,应当属于经营者集中调查需要调查的情形。然而从历史上看,由于相关法律漏洞的存在,商务部在遇到涉及vie结构的案件中往往表现出回避的态度(当然,也有说法是这些案件中的当事人并没有主动申报)。

一个例外是年沃尔玛收购纽海控股%股权的案件(以下简称沃尔玛案)。在这个案件中,商务部给出了附条件通过的决定。在附带的条件中,要求沃尔玛公司在交易结束后不得通过vie结构从事本来由益实多(原来由纽海通过vie架构控制)经营的增值电信业务。这一案例被很多人看作是商务部并不排斥涉及vie架构审查的事例。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一案例的审查决定恰恰是导致后来商务部对vie架构采取回避态度的重要原因,理由是:在该案的决定中,商务部以附带条件的形式,作出了行业禁入的规定。如果这种惯例被遵循,那么为了表示公平,在此后涉及vie的案件中都应该作出类似的规定,而这就可能打乱很多为了海外上市而采用vie架构的本土企业的战略布局。这种观点究竟是否有道理,笔者无从得知。但是从现实上看,商务部在此后确实没有直面过与vie架构的审查案,尤其是互联网产业中的相关案例。

如果我们将滴滴优步合并案和沃尔玛案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相比于后者,前者的难度要大得多。在沃尔玛案中,只有被并购一方,也就是纽海控股采用了vie架构,而在滴滴优步合并案中,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都采用了vie架构。商务部即使想要采取沃尔玛案类似的分析和处理方法也变得不可能。在处理vie架构上的难度,恐怕正是滴滴优步合并案一直悬而未决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二个难点:相关市场界定

、相关市场的界定不是一件容易事

如果说,对vie架构的困难主要来自于惯例,那么相关市场界定的困难就可以说是来自于调查本身。

所谓相关市场,就是在反垄断案件中涉及到的市场。在包括经营者集中审查在内的所有反垄断案件中,界定相关市场通常是分析的第一步。一般认为,只有清楚界定了相关市场,后续的讨论才有意义(当然,近年来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后话,会在以后讨论)。

遗憾的是,界定相关市场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在现实中,不同人对于同一案件中的相关市场的看法经常会相互对立,甚至彼此矛盾。有不少人习惯于用这一点来对反垄断进行抨击。例如,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就说过:如果你把碳酸饮料定义为一个相关市场,那么可口可乐就是垄断者;但如果你把软饮料定义成相关市场,那么它的份额就很小,根本算不上是垄断者在反垄断执法中,对相关市场的这个定义依赖于执法者的主观判断,不同的法官可能做完全相反的判断。

但界定相关市场的困难充其量只能提醒我们在反垄断审查时需要慎重,而不能用它来对反垄断工作本身进行否定。

只要是接触过反垄断调查的人都会知道,现实中的执法者在考虑相关市场时非但不武断,反而是十分,或者说过于慎重。他们会要求涉案的各方分别邀请经济学专家进行分析、出具报告,然后根据双方的意见进行评判,最终才给出意见。一般来说,在一个案件的审理中,界定相关市场可能会占去整个案件分析的一半工作量,甚至更多。事实上,关于滴滴优步并购案的调查之所以迟迟不出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监管机构一直难以确定案件的相关市场。

、界定相关市场的传统工具

那么,相关市场究竟是怎么界定的呢?其实,它从原理上来说并不是很难,主要是围绕 替代性这个概念展开的。如果某几样商品之间是可以彼此替代的,那么它们就应当属于同一个相关市场。

我们可以想象如下一个虚拟的案情:张三是某地区唯一的苹果种植商。有一天,他试图让自己的苹果涨价,这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他们去法官那儿告发张三,说张三利用自己在本地苹果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肆意压榨消费者、侵害消费者福利。如果你是法官,会怎么看这个案件呢?是的,张三确实垄断了当地的苹果供应,但是他是否就可以肆意地坐地起价,大幅抬升苹果的价格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如果苹果涨价过多,那么消费者就可能不再购买苹果,转而购买梨或者橘子——毕竟这些都是水果,从功用上来看和苹果差不多,如果没有苹果吃,吃它们也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梨和橘子都可能是苹果的替代品,在分析案件时,或许应该将它们列入一个相关市场。在反垄断分析中,这个相关市场就是所谓的产品市场。此外,在张三大幅提升苹果的价格后,人们不仅可以不吃苹果改吃梨,还可以改吃其他地方出产的苹果,或者改吃其他地方的梨或橘子。因此,这个案件涉及到的相关市场可能不仅仅包含本地,还包含其他出产水果,并将其销往本地的地区。这个相关市场,就是所谓的地域市场。一般来说,在反垄断案件中,会同时要求界定产品市场和地域市场。

在实践当中,人们会借助一些数量化的方法来评判商品之间的替代性:

一种方法是看商品之间的价格相关性。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两种商品之间是彼此替代的,那么两种商品的价格走势就会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这种特征,可以在界定相关市场时给我们提供帮助。例如,从理论上看,梨和橘子似乎都是可以对苹果进行替代的,但在分析时,是不是要将二者都放进相关市场呢?这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两种水果的价格与苹果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梨和苹果的价格相关性很高,而橘子和苹果的价格相关性很低,那么我们就应该只将梨纳入相关市场,而不应该将橘子纳入。

需要指出的是,对价格相关性的观察只能帮助我们对疑似属于同一个相关市场的商品进行检验,其本身并不能用来认定两种商品是不是属于同一个相关市场。在现实中,价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两种商品价格走势相似的原因也很多,因此仅靠价格走势并不能认定两者就一定彼此替代、属于同一相关市场。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桌子和椅子,这两种商品显然在功能上差别很远,但是由于生产它们的材料是相似的,因此在价格走势上往往会保持一致。

另一种方法是转移比。这个指标背后的直觉很直观:假设甲乙两种商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那么如果甲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有很多人放弃甲商品,转而购买乙商品。如果放弃甲商品的人数为a,转而购买乙商品的人数为b,那么b/a就是所谓的转移比。在实践当中,当我们看到这个比例足够高,就可以推论两种商品之间替代性较强,可以划入一个相关市场;而如果这个比例较小,则说明两者的替代性较弱,不应该划入同一个相关市场。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发现当苹果涨价后,大部分放弃购买苹果的消费者都转而购买了梨而非橘子,那么就说明梨应该纳入案件的相关市场,而橘子则不应该纳入。

应该说,相比于价格相关性,转移比排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因此在客观性上是相对较强的。不过,究竟多高的转移比才算高,才能判定两种商品高度可替代,这依然需要主观判断。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人们就开发出了另一种相对来说客观性更强的方法——ssnip分析。

ssnip分析的全称是一个数额不大但显著且非临时性的涨价(small but significant and not-transitory increase in price)分析。读起来非常拗口,但其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却很简单:如果某个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垄断地位,那么它马上来一次涨价就一定会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么只能说明它现在垄断的市场还不能独立构成一个相关市场,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其他商品来回避涨价的影响。这时,为了完整界定相关市场,我们就需要将其他的商品加进来重新进行思考,看如果有企业完全垄断了这个更大的市场后,通过涨价是否可以获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大市场就是我们要的相关市场,否则,就需要继续加入商品,重复进行测试。以前面的虚拟案例为例,如果我们要用ssnip对此界定相关市场,就可以先从苹果入手进行涨价测试,然后逐步加入梨和橘子,最终得出需要的市场。

应该说,相比于价格相关性,及转移比等方法,ssnip测试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首先,它在解释上比较容易。在采用这种方法后,人们不再需要纠结于争论到底价格相关性要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转移比要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大,只要看涨价后的利润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就可以。其次,它可以尽可能回避划分相关市场时的武断性。由于ssnip方法在操作上是由小到大,逐步加入考量的商品的,因此可以比较好地避免将相关市场划得过大或者过小的问题,从而较好地保证结论的可靠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的性质,所以在实践中,ssnip分析往往受到执法者和分析者的偏爱,在很多案件中都能看到它的应用。

、平台条件下传统工具的失灵

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包括ssnip分析在内的众多界定相关市场的方法,但是当我们将它应用到滴滴优步合并案时,却会惊讶地发现,它们都不再奏效了!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以上的各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都强烈地依赖价格这种重要的变量,而对于滴滴这样的平台企业,价格信息本身就比较不可靠,因此基于它们的分析也就自然很难进行了。

我们知道,平台是一个多边市场,会同时和多类主体进行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平台可以利用价格结构非中性,对各边的价格进行交叉补贴,实现利润的提升。极端地讲,很多平台企业甚至会在某一边或几边的市场收取零价格以获得用户,再在其他边的市场抬高价格来对其进行补贴。如果是这样,那么基于价格的相关市场判定就很难直接使用。

在滴滴优步合并案中,就有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平台,滴滴平台是会在司机与消费者之间分摊收费的。这时,如果我们仅从一边入手,依靠ssnip或其他方法来界定相关市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误判。事实上,在滴滴与优步的并购案发生之前,问题还要更加复杂。那时,由于各家平台烧钱争夺市场,因此不仅存在着各边市场之间的交叉补贴,还存在着平台的整体补贴。显然,要综合考虑如此众多的问题,现成的那些工具是严重不够用的。

目前,有不少学者都对平台反垄断中的相关市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经济学家大卫·埃文斯(david evans)就认为,可以利用各边市场的价格之和来界定相关市场。这个观点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当把所有各边的价格加总后,价格的结构问题就变得不再是问题,交叉补贴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价格总量问题。而价格总量,是利用ssnip等传统的方法可以处理的。不过,在滴滴并购案中,问题似乎还没这么简单。原因在于,在该案中,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还要考虑平台与传统企业之间的竞争。即使在考虑滴滴专车与出租车的替代时,综合考虑了滴滴对司机和消费者的收费,但拿这个加总的收费和出租车的价格相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至少从理论上来讲,这是说不通的。

在该案中,也有一些专家建议抛开数量工具,直接从功用的角度来界定相关市场。这样在操作上倒是便捷了,不过也同时完全撇开了滴滴的平台属性问题。究竟把网约车平台、出租车公司,甚至公交公司这几类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的企业放在一个相关市场上进行分析是否可行,这一点依然是有争议的。

第三个难点:市场力量的认定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由于滴滴的平台属性,要对其相关市场进行清楚的界定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且让我们暂时忘记这个问题,假设某个学者已经成功地提出了方法,破解了这个难题。那么,下面的工作是不是就轻松了呢?

在笔者看来以感动为话题作文,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在经营者集中的案件中,一旦界定了相关市场,下一步就是要评估市场结构的可能变动,看它会不会显著增加企业的市场力量,造成潜在的垄断风险。

这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第一个就是应该怎么计算市场份额。

对于一般的企业,市场份额的计算是很容易的。根据营业额一加、一除就出来了。但是,对于平台企业,问题似乎要复杂得多。按照定义,平台只是一个中介,它本身并不提供商品或服务,只是对供求进行撮合。根据这个定义,平台的营业额就应该是它的中介费,而不应该是平台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总额)。假设我们界定的相关市场仅是网约车平台,那么这种计算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在界定相关市场时,将出租车,公交车,或者其他交通工具也包括进来,那么问题就立即变得麻烦了。这些企业是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来获得收入的,其中并不会产生中介费,从而无法和滴滴的收入进行比较。那么拿滴滴的gmv来进行比较呢?也有问题。因为这只是在平台上产生的交易规模,并不等于平台的收入,甚至和平台收入之间都不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用这么一个数值来和各类交通运营商的营业额直接进行类比,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即使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成功计算出了市场份额,这也并不等于对滴滴的市场力量进行了有效的评估。在反垄断分析中,人们对市场力量的评估除了要看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还要看它究竟能不能构建强大的进入壁垒,要看这个市场的整体变动趋势究竟会是怎样。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一切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已经见证了滴滴与优步的并购之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清楚地知道在并购发生之后,也会有很多新兴的网约车企业进来挑战滴滴的霸主地位。但是,如果时间倒退到并购案发生前,或者发生后不久,谁又能预测到这一切呢?谁会想到,在两大巨头合并之后,又会长出那么多新的挑战者呢?

此外,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数据的影响。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最为关键的资源。虽然在并购案中,数据的价值难以通过具体金额来表示,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滴滴优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作文200字步合并案中,滴滴和优步不仅实现了资产的合并,更实现了数据的联通,这显然会对滴滴的市场力量产生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何进行评估?不要说在两年前,就是在现在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最大的难点:既成事实

平心而论,尽管在滴滴优步合并案中,存在着大量的技术分析难题,但这本身并不至于让调查结果迟迟无法得出结论。相对于各种技术困难,原来的商务部,现在的市场监管总局面临的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可能是,无论认可不认可,滴滴和优步的并购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

滴滴在商务部介入调查之前,就完成了整个并购,这一举动事实上已经将商务部置于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如果调查的结论是同意通过,那么外界很可能会将这理解为是一种事后的默许,很可能会引发相关企业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也选择与滴滴相同的操作,这显然会对政府和法律的公信力造成损害。如果调查的结论是不同意通过呢?难道真的能要求滴滴和优步进行拆分,恢复原状吗?这在理论上可以,但在实际操作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资产、人员方面的拆分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合并的数据怎么分割呢?这真是想起来都令人头疼。如果拆分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只能罚款了事。但根据现行的法律,即使按照顶格标准处罚,其数额对于滴滴来讲也不过是一场毛毛雨。这样的处罚,只会动摇公众对执法机构的信任。由此看来,商务部在处理滴滴优步合并案时,真可以说是进亦忧,退亦忧。

现在,随着机构调整,滴滴优步合并案这个烫手的山芋被转移到了新成立的市场监管总局手里。市场监管总局会怎么处理这个案子?我们不能确知。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应该不会对滴滴拆分。

事实上,这场受人关注的并购已经过去了两年多。这两年中,市场形势已经发成了很大的变动,很多后起的企业开始对滴滴构成了挑战。在这种环境下,纠结于并购过程是否包含了原罪似乎已经没有了必要。对于新组建的市场监管总局来说,也大可不必揪心于对并购案本身的态度。相比之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并购发生后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放在滴滴或者其他的网约车企业究竟有没有从事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有没有侵害消费者的福利,这可能会是更为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