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百科!
所在位置: 首页 > 二年级作文

一名德军士兵的二战日记——目的地:斯大林格勒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3-08 16:40:07

、一名德军士兵的二战日记——目的地:斯大林格勒 原标题:一名德军士兵的二战日记——目的地:斯大林格勒 著:京特·K·科朔雷克 译:小小冰人 这天是年月日。我坐在货运车厢内的一包稻草上,这节车厢是运兵列车的一部分。就车厢摇晃的程度来说,还能让我在自己全新的笔记本上写下第一行字。大约三个小时前,我们跟随着一些三等兵、二等兵以及二级下士登上了这列火车——我们是大约名刚刚结束训练的十八岁新兵。 月—日。我们的列车一直被装运着武器和补给物资的其他火车所超越。有人说,昨晚我们经过了克列缅丘格火车站。这就说明我们正处在乌克兰这座俄国大粮仓的中部。车厢里的那位二等兵——我现在知道他的名字了:弗里茨·马措格——告诉大家,我们正取道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罗斯托夫,再从那里沿东北方向赶往斯大林格勒。他说的没错:一天后,我们在凌晨时到达了顿河流入亚速海入口处的罗斯托夫。火车停在靠近火车站的一股岔道上,附近有水,这使我们可以梳洗一番。天气很好,暖洋洋的,但有些朦胧,看不见太阳。我们脱掉衬衫,四下里溜达了一圈,因为我们被告知,将在这里停留一阵子。我刚想到下一节车厢去看看几位朋友,一场混乱便发生了。 我们听见空中突然传来了引擎的轰鸣,三架苏军战斗机朝着我们扑来,飞机上的机枪嘎嘎作响地扫射着。“飞机—隐蔽”这一命令还没来得及喊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钻到了车厢下。我看见铁轨上迸出的火花并听见跳弹发出的嗖嗖声。然后,一切都平息下来……随即又有人叫道:“它们飞回来了!” 果然,我看见那些飞机转了个弯,朝着我们直直地飞了回来。地狱之门突然间再次打开。警报的呼啸和猛烈的炮火爆发了,声音如此之大,我的耳膜几乎要被震破了。车站那里肯定布置了几个高炮连,他们现在对着敌机开火了。三架敌机迅速飞离,毫发无损地消失了。我们面面相觑,都有点目瞪口呆: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而且与训练期间我们的教官高喊“飞机—隐蔽”的情形完全不同。这可是玩真的,每个人的隐蔽动作从来没有这么利索过。听说有人中弹了,但伤势不重,只是腿上被擦伤而已,医护兵完全可以处理。 “各车厢负责人立即向运输主管报到,接受新命令!”这一消息沿着各节车厢传递下来。二等兵马措格很快便带着新消息回来了,他告诉我们,两节露天平板车将被挂在我们的列车上,每节平板车上载有一门双联装高射炮,以保护列车免遭敌机的空袭。看来,他们预计会遇到更多的空袭!另外,由于遭遇游击队袭击的可能性加大,从现在起,我们每节车厢安排两个人在夜间站岗值勤。我们可能不得不绕些路,因为据估计,某些路段的铁路已被炸毁。 铺在身下的稻草已经毫无蓬松感可言,可我们又没有新的稻草,所以,把毛毯铺在这些稻草上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那种感觉就跟直接躺在车厢地板上一样。身材高大的瓦利亚斯和另外几个家伙抱怨说,他们的**都被硌疼了。二等兵马措格笑着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前线泥泞的散兵坑中,情况更糟。 我们缠着他,请他给我们讲讲他所在的部队夏季所取得的成功战役,结果,这让我们更加着急,恨不能一下子赶到目的地,这样就不会错过任何东西了。那位个头高高,一头金发的KOB候选军官—迪特尔·马尔察恩,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马措格的回答多少有些简短:“小伙子们,别着急。等你们到了前线,会被吓得屁滚尿流,就像从一数到一百那么快。”这句老话我们以前曾听过,通常是出自康复单位的某些伤兵之口。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毛头小子,第一次遭到敌人的射击时,会吓得把屎拉在裤子里。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很多人都能做到,我们为何就不能?另外,年龄跟这有什么关系! 几乎每一次列车停靠,我们都能通过运输主管所在的车厢中的大喇叭,听到有利于德国军队的新闻广播。毫无例外,今天,月日,广播中传来了德军取得胜利的消息。这令我们的感觉非常好,大家唱起了军歌。 从昨天开始,乡村的景物已经出现了变化。前几天我们会不时地经过一些村庄,但今天,铁路线的两侧除了棕色的草原和偶尔出现的小丘外,什么也没有。每隔些时候,就能看见一座大型的集体农场。 司机将火车停在了这片景观中,我们纷纷从各自的车厢跳下,原来,司机发现有一段铁轨已被炸毁。现在,我们不得不沿着铁轨往后倒车个小时, 以便驶上另一条铁路线。车头推动着一串车厢,只要遇上哪怕是最轻微的坡道,机车引擎便像老海豹那样喘息不已。 就这样,我们行进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每个人都坐了起来。在我们前方的山头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阴影,就像一只猛禽,朝着我们飞来。我们先是听到了低沉的嗡嗡声,然后便是越来越强的轰鸣,就像是一群蜜蜂……“隐蔽—空袭!”我们趴在地上,飞机的机炮在我们头上吼叫起来。我看见炮弹击中地面后激起的泥土,随即,我们的高射炮开始还击。我抬头看见小小的炸弹从飞机上落下,在火车头的前方炸开。随即,飞机带着疯狂的嗡嗡声飞走了。 我们的防空炮火并未能击中那架飞机,但它也没能给我们造成太大的损失—几块弹片击中了火车引擎的几个部位,并在车厢的两侧打出了几个洞。马措格告诉我们:“那是‘钢铁古斯塔夫’,苏军的一种战斗机,这种飞机也被他们用于前线。这是一种灵活的近距离支援飞机,能飞得很低,它会突然出现,用机载的自动火炮扫射一切。通常,这种飞机还会投掷下较小型的炸弹,但有时候也会是大家伙。用标准的炮弹对付它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它的机腹下铺设着装甲板。” 经历了这一事件后,我们继续行进,推着火车上了山坡,再坐进车厢里下坡。这能持续多久呢?终于,我们停了下来。一切努力宣布告终——火车再也动弹不得,甚至连推也推不动。怎么办?我们现在被滞留在卡尔梅克草原上,名士兵,每个人还背着多磅的个人装备。 这里距离斯大林格勒还有多远?运输主管告诉我们,大约还有~ 公里。显然,由于绕道和延误,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计划时间。我们被告知,剩下的行程将靠步行完成。我们必须在四天的时间里赶到目的地。我们接到通知,今晚在车厢里过夜,明天早晨六点出发。 本文摘自《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 责任编辑: 、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第章译者序在线阅读 指文图书的罗应中先生策划了一套“士兵”系列,由我翻译的《雪白血红》有幸被列为其中的第一部。 “士兵”系列不仅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将涉及现代战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来自最底层士兵的遭遇、经历、见闻,他们的生与死,他们的喜与哀。我认为这是审视战争的一个很好的契入点,它让我们离真实的战争靠得更近,血腥和杀戮不再是随着高级指挥官在态势图上轻轻一划而形成的某个抽象概念。一个个士兵,作为战争的参与者和距离最近的目击者,他们的记述也许会缺乏整体的大局观,但却能带给我们更加真实、更加震撼、更加贴近的感受。 二战中的德军士兵,这一视角的书籍在国内出版的并不太多。德军,作为二战中的侵略者,相关书籍的定位颇有些尴尬,国内出版时,一般会特地注明:“……由于作者的观点……,希望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和批判。” 以我们今天的视角,很容易将战争的责任推到普通德国人身上,甚至出现了“有罪的一代”的说法,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一如年后被分割的德国。吉多·克诺普的《党卫军档案》一书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件事,年,居住在阿根廷的纳粹罪犯埃利希·普利布克对采访他的美国电视台工作人员说:“……那时候军令如山,您理解吗,年轻人?” 当然,作为罪行累累的党卫队成员,普利布克的说法仅仅是为自己开脱的辩词。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他说出了一个事实:战争中的士兵是没有选择的。在“为国报效”的召唤下,你投入了战争,你杀死了许多敌人,最终却发现自己成了战争罪犯的帮凶,成了必须一辈子低头认罪、忏悔的“有罪的一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悲剧的呢?对普通士兵来说,“正义”与“邪恶”的区分仅仅是因为你生在哪里——如果你是个美国人,枪口下的亡魂会让你成为英雄;可你若是个德国人,那就只能成为邪恶的杀手。站错队是个不幸,更为不幸的是,站哪条队由不得你选择。 王外马甲在他的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否为信仰而战,这是烈士与炮灰的区别。我深以为然。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有两点,一是信仰的正确与否,我们无法从今天的角度去告诉当年的每一个德国人,“为了国家社会主义,为了元首”是一种错误的信仰,我们也无法怀疑他们对这一信仰的诚挚——《黑色雪绒花》中曾对此有过详尽的探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尽管理解并不代表认同。就像抛出的一枚硬币,直到它落地,你才知道其正反面。你只是这一结果的接受者,而不是操纵者。韩寒说:……没有信仰,一定比有着错误的信仰要强。我觉得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中国人,同样也适用于当年的德国人。 第二个问题是,到底有多少参战的士兵是有信仰的。如《兄弟连》所述,许多美军士兵直到目睹了集中营的惨状后才明白了自己“为何而战”;《贝德福德的男孩》中的小伙子们,仅仅是为了一天一块钱的津贴才加入的国民警卫队,最后被送到了奥马哈……。而对德军士兵来说亦是如此,他们并不都是冥顽不化的“国家社会主义”者,他们只是普通的士兵。“思想意识”观察员在德国军队中并不受欢迎,甚至曾出现过“观察员”被逐出部队的现象。西格菲尔德·克纳佩在战后的回忆录《Soldat》中曾不无委屈地说:我们不是纳粹,我们只是德国士兵。 我觉得不能苛求普通士兵一定要抱有某个信仰,而且这个信仰必须是正确的,甚至还要加上一条,该信仰的正确性还将经受数十年时间的验证。 那么,这些德军士兵为何而战呢?为了侵略,为了杀人?这似乎是脸谱化正反面角色的标准答案了。 科朔雷克在书中指出,他们不是为了祖国、为了元首、为了国家社会主义而战,他们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为了自己的战友乃至自己的上司而战。在《雪白血红》中有一个名叫格罗梅尔的士兵,他训练有素,但他所信奉的宗教使他无法对着活生生的人开枪射击,这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士兵对强加到他身上的战争所能做出的最大的抗争了。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格罗梅尔阵亡了。在这一点上,他与代表正义方的盟军士兵没什么区别。 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职能,“以服从为天职”可能会使军队和军人沦为盲从,而对每一道命令产生质疑又会使军队丧失战斗力,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实际上,《美军军法条例》中对这种情况有过明确的规定:服从符合军规条例的命令(.ART.());服从合法的命令(.ART.())。他们明确地规定了“服从”与“不服从”的定义:(一)军人有服从命令的义务(Duty to Follow Orders);(二)军人有不服从非法命令的义务(Duty to Disobey Unlawful Orders)。在这一规定下,“执行军令”不再是战争犯罪的借口和托辞。 德军的军法条例不太清楚,不过,看看他们的宣誓誓词,与美军的宣誓有着根本的区别。美军的誓言是“捍卫宪法”,而德军则是向“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领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阿道夫·希特勒”宣誓。从这个差异上,我们大致能看出两支军队性质上的不同。 《雪白血红》一书中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情节。科朔雷克和他的战友们住在俄国的一个村庄里,与房东的女儿卡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卡佳甚至与一位德军士兵产生了朦胧的感情。这该如何理解?从人性的角度说,这种情况的发生合情合理。但从“侵略和被侵略,正义与非正义”的宣传层面看,卡佳似乎可以被列入“俄奸”一类。实际上,她并未做出任何损害国家、民族的坏事,帮着德国侵略者烧烧饭、削削土豆,仅仅是为了生存罢了。对这些老百姓来说,今天来的是侵略者,明天或许又是解放者,他们的命运被反复拨弄,同样是身不由己,无从选择。与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一样,他们也是被动的参与者和受害者。 历史学家们认为,对某段历史的评判,至少要在一百年后。其目的是保持一种“历史的眼光”。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距今天的时间太短,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则更近,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得到保证。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拔都、忽必烈或是拿破仑,今天的研究和评论几乎很少涉及他们的侵略、非正义性及其造成的生灵涂炭,甚至多带有一种对其赫赫武功的赞许,这是不是双重标准呢?决定历史评判的,究竟是什么呢?威廉·夏伊勒认为,“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第三帝国也许是走上以前法兰西、罗马帝国、马其顿所走过的道路的帝国中最后的一个”,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说可能是合理的,但从近代人的情感上看,这一观点恐怕难以被接受。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托兰,不也因其“过度的客观性”而饱受批评吗? 近代战争历史研究是个太过宏大的课题,涉及到太多的情感和利益关系,客观与否仅仅是相对的。除了上面所说的,再举两个小例子,一是德国入侵波兰,今天的许多中国军迷并不反感,为什么呢?因为波兰支持日本发动的卢沟桥事变,轮到他自己被侵略了,所以“不值得同情”,而且是“大快人心”。第二个例子是二战的“伟大胜利”,实际上我们沮丧地发现,导致二战爆发的两个因素,一是确保对波兰独立和完整的承诺,一是使英法列强免遭潜在的威胁,二战结束时这两个目的都未能实现。相对的客观甚至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政权的更迭,越来越多原本秘而不宣的资料浮出了水面,许多既成的认知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冲击,相对的客观是否还能继续“客观”下去,很值得怀疑。 (由原上草网提供 llysc.cN) 但这一切,与我们这个系列中的士兵并没有太过直接的关系,这也不是需要他们思考的问题。对广大读者来说也是如此。就回忆录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详尽的记述,既不是“文史资料”那样的认罪书,也不是充满了灌输意味的“教科书”。至于个中的孰是孰非,在如今这个资讯异常发达的年代,相信每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读者自会作出鉴别和结论。 科朔雷克的《雪白血红》,英文版中有一些小小的错误,例如“卡拉什尼科夫”的出现,在翻译和校订的过程中予以了修改。其他一些疏漏和错误之处,望读者们见谅并指正。 链接信息:一名德军士兵的二战日记——目的地:斯大林格勒s/content/ 立即下载一名德军士兵的二战日记——目的地:斯大林格勒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士兵:士兵,军队中被授予士官(军士)和兵军衔的军人。直接操作装备,执行战斗或保障等任务。有的国家士官还负责兵的基础训练和日常管理工作。士兵是军队的基础,数量和质量是关系军队战斗力强弱、影响战斗胜负最直接的因素。中国历史上的士兵,曾有多种称谓。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和西周,已有甲士、士、徒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乘车作战的为车士,乘马作战的为骑士,徒步作战的为徒卒、徒兵、带甲。此后,直至近代,对士兵的称谓还有卒、士卒、步卒、兵、兵士、战士等,士兵主要来源于农民。中华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于年颁布命令,统称军士和兵为士兵或兵士。中国人民***自创建始,对班长及以下军人通称战士,也称士兵或兵士。... 百度搜索更多一名德军士兵的二战日记——目的地:斯大林格勒、德军: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军队随即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几乎完全解散。魏玛共和国时期,年月日政府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建立德国防卫军(Reichswehr)。在年月日,纳粹德国正式将德国防卫军(Reichswehr)更名为德国国防军(Wehrmacht)。年月日德国战败投降,德国国防军被予以解散。年月日,德国联邦国防军正式建立,该天是普鲁士将领沙恩霍斯特(GerhardvonScharnhorst)诞辰二百周年。年月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紧随西德的联邦国防军建立。两德统一后,联邦国防军削减三十... F搜搜索更多一名德军士兵的二战日记——目的地: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Сталин,英语:JosephVissarionovichStalin,年月日—年月日,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年月日,但史学界考证为年月日),格鲁吉亚人,苏联无产阶级**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年—年),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入东正教中学读书时参加**活动。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在年国内战争时期,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 、格勒:“格勒”即俄语град,和俄语中“城市”(город)发音相似,作为斯拉夫国家的城市名的后缀。如Ленинград(列宁格勒)就是列宁市或者列宁城;Сталинград(斯大林格勒)就是斯大林市或者斯大林城。“格勒”即俄语град,和俄语中“城市”(город)以及英语的garden和yard同源。俄语“格勒”一词来自于古教会斯拉夫语,随东正教的传播进入俄语。古城诺夫哥罗德用的是俄语固有词город而不是借词град。南斯拉夫地区的“град”是固有词,如“贝尔格莱德(Београд)”。苏联、俄罗斯有以名人命名地名的习惯。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名中的“格勒”是城市的意思。“堡”也是城市的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