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七言绝句写江南春色。格调清丽,为杜牧的写景名篇之一。一开头诗人就紧扣诗题。“千里莺啼绿映红”,是说在辽阔的江南土地上,春天到来,处处可以听到黄莺欢乐地歌唱,在绿树丛中,映衬着一簇簇鲜艳的红花,显得分外动人。这江南的春有多可爱呀!第二句诗人又把读者引进水旁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这些地方也是一派繁华景象,酒旗处处迎风招展,多迷人呀! “水村山郭”寥寥四字,显示了江南景色的特征。这二句第一句动态在前,静态在后,第二句静态在前,动态在后,动静相衬,写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的春天世界。后面二句诗人把视线转到了佛寺。“楼台”,指寺院中的楼台。杜牧在《念昔游》中说: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可证。江南寺院大多兴建在山上或山麓,殿宇楼台掩映于绿树丛中,江南春天多雨,寺院被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之中,更给人以朦胧、深远的感觉。江南的春天,是一片旖旎、凄迷的景色,有强烈的美的魅力。众多的佛寺自然使诗人想起修建这些佛寺的南朝。南朝的帝王和权贵信奉佛教,到处兴建佛寺。据史载,梁武帝时,建康(今江苏南京)就有宏丽的佛寺五百多所。“四百八十”是约数,极言其多。杜牧善于运用数字来加强艺术效果。如“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题宣州开元寺》)“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新定途中》)“二十四桥明月夜”(《寄扬州韩绰判官》 )和“夹岸垂杨三百里”(《郁堤柳》)等等,写得别有意味。此诗的后二句,有人以为意含讽刺。因为杜牧也有反佛思想,他对中晚唐时期某些帝王的信佛是反对的。南朝的帝王兴建了大量的佛寺,其中不少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现存的也笼罩在一片迷茫之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前二句言江南之景,绝妙惠崇图画也。后言南朝寺院,多在山水胜处,有四百八十寺之多,况空濛烟雨之时,罨画楼台,益增佳景。小杜曾有“倚遍江南寺寺楼”句,刘梦得有“遍上南朝寺”句,可见琳宫梵宇,随处皆是。(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游山西村·陆游》原文与赏析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村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乾道二年(),陆游自隆兴通判罢归故乡,卜居镜湖之三山。三山在山阴城西南九里,“出会稽南门,九里有聚落。虽非衣冠区,农圃可共酌”(《岁暮与邻曲饮酒用前辈独酌韵》)。陆游于此建屋十余间,种花莳草,啸咏有馀。曾乡居半年,不入城市,但与邻近的农民多有交往。在这“百家之聚”的三山,后来还数陆游最为年长。这首诗是卜居的次年春间游邻村所作,写出了山阴的农村风光和当时的丰岁景象,还同好客的农家留下了随时来访的后约。一、二两句写丰岁之乐。农民家里在隔年的腊月酿好了米酒,养肥了鸡、猪等许多家禽家畜,用这些农家的盛馔清供热情地款待来客。三、四两句写境地之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确是浙东那种丘陵、水网、平原彼此交叉的地区特有的景色。在描写一路经行的客观景物中,突出“疑无路”、“又一村”的主观感觉,使叙述曲折,有阶段,多层次,包含着进入不断变换的新境界的含义与有时遇塞而通、豁然开朗的喜悦。这一联善状难写之景,包蕴丰富,结构紧凑,同时又色彩明丽,句法流走生动,向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人们有时用来比喻人生经历中的某种境遇,赋予它哲理意味,往往也很贴切精警。五、六两句,写习俗之美。箫鼓喧闹,固然是为了社日迎神赛会,祈求丰年,但也反映了丰收后人们情绪的欢乐;衣冠简朴,则说明民风淳厚,同市朝的日趋浮薄侈靡正好相反。从小受到农村生活熏陶的陆游,对这种欢乐的情调和淳朴的风习是由衷地喜悦的,因此最后两句订下了日后频来之约,表现了陆游对家乡农村的挚爱和同农民之间亲密融洽的交往。陆游后来写了许多诗,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但还是以这首早年之作最为驰名。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在这一天祭土地神,祈求丰年。据《宋会要·运历二》,乾道二年正月初八立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二月十九。诗中谓“春社近”,当作于社日之前。所谓“柳暗花明”,应指早春风光,不过是说村边花柳成行,摆弄于春风中。“明”与“暗”是对举成文,都是说令人注目。有人解释为绿柳成荫、繁花竞丽的春日盛景,未免不合。“山重水复”一联所描写的环境,陆游之前也有人道及。苏辙《栾城集》卷十六《绝句二首》之一: “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仿佛梦中寻蜀道,兴州东谷凤州西。”《清江三孔集》《登齐山》诗颈联: “山腰仄塞元无路,洞底虚无别有天。”周煇《清波别志》载溧阳丞强彦文诗: “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但都不如陆游的这一联写得集中、凝练,含义多方而又韵味深厚。与陆游的这一联相比,上引诸诗就不能不黯然失色了。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唐宋诗醇》卷四十二)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