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百科!
所在位置: 首页 > 二年级作文

旅游管理风险范文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8-02 03:36:30

?

旅游管理风险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理论;旅游管理;

模式创建

一、前言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时,

能够综合运用技术、工具、技巧和知识等手段而满足项目需求和项目预期目标。项目管理理论在近年来受到大量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课程中的重要科目,被广泛运用实践于各个行业领域之中。在创建旅游管理模式时,

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和理念,以便更好的提高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水平。本文中,作者主要是针对旅游项目的管理模式创建和实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创建旅游管理模式。

二、项目管理与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

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

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

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

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

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

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

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

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

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

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

如按照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

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

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

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

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

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

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

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

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

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

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

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

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旅游管理模式的创建和景点的开发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理论的帮助,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分析研究现有的旅游管理模式,

减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加强对旅游管理环节的控制,创建和完善旅游管理模式以便提高旅游管理的实际效益。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乔宇静。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事件旅游管理分析[]。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旅游管理风险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是旅游活动中必然被考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宏观旅游行业和微观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宏观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微观企业的发展,

于是旅游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问题顺势成为学界、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对于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事故成因、发生机制、原理及事故预防等方面,

国内外学者早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论述。在综合国内外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再结合对近年来多个典型旅游案例的研究,笔者将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表现梳理如下:

一是我国旅游企业的预防工作未做到位。安全事故潜伏在旅游活动中的任何地点及时间,

它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的,这种安全事故隐患有可能会发生在所有旅游活动中。如都发生在年的“台湾阿里山小火车翻覆事故”、“温州动车事故”及“江苏宜兴竹海景区滑道事故”等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二是我国旅游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缺乏、制度不健全或是落实执行不到位。追求效益是旅游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但如果旅游经营者仅把追逐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而尽可能地减少安全管理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势必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国内许多的旅游企业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

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起一套基本的日常安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管及责任的落实,旅游经营秩序混乱,对工作人员的从业资质、经验、技能及心理素质的教育培训不到位,最终导致走不出治标不治本的循环怪圈。

三是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不强和旅游企业对其不安全的行为控制不到位。在整个旅游活动的构成中,

旅游者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但国内很多旅游者对自身安全防范的意识非常淡薄,对事故主动预防工作并不重视,认为自己买了保险就能“万无一失”,事实上,

保险规避的是经济风险,

却丝毫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我国旅游企业安全风险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旅游安全风险的发生的缘由有很多种,

主要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原因:

一是旅游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缺失是多方面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

安全操作规范未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建立健全,

并且在具体的落实与执行方面欠力度、在事故发生的处理方式上欠完善;未建立起完善的紧急救援制度;

对游客和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教育没有落实,关于安全教育的思想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宣传程度低。

二是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旅游安全管理的现状比较落后,

技术不先进,设施不完善,

设备配备不足,在很多方面比如交通、饮食、治安、消防等方面有潜在安全威胁,安全管理意识还停留在一次性消费的基础上,

从而使得旅游企业的安全事故频发。

三、对策思路

(一)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制度建设

旅游企业应当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首先旅游企业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定时安全检查及临时巡查,找出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对安全事故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罚;其次旅游企业应当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旅游事故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抢救预案;

最后,加强事故后救援机制建设,确保救援工作能快速有序的开展,做好事故后游客安全保障及后续赔偿事宜。

(二)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作为旅游企业来说,

加强旅游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展大型的以旅游安全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在各个旅游区入口免费发放安全手册、要求导游们对游客们进行安全解说、对基层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等等,目的是让人人都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三)强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分担风险

旅游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一连串社会连锁反应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多方认真思考,

这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旅游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旅游企业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进一步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和充分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两种。

政府部门在对资源的调节和调度方面要明显强于旅游企业,因为旅游企业属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应该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经营能力。

(四)强化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文化很重要。文化是最能够深层次改变人和事物的,它的作用无可替代。

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宽泛,如前所述,作为旅游企业而言,无论是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设立,还是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强化与相关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

所有的这些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在进行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用文化来感染员工,

让员工从本质上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问题,

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王克岭。旅游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思想战线,

[]杨洪,李蔚,何俊阳。我国旅游安全管理探讨[]。现代商贸工业,

旅游管理风险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

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

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

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

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

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

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是永无止境的,

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

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

()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

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

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

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

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

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

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

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

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

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

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

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

实现创新目的。

()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

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

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经成为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

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

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

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

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创新的快慢与效果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生成与强化,

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开发潜在市场能力的不断更新,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旅游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更为多样化。所以,

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将对旅游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及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产业。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本行业的研究,

而要拓宽视野,

根据市场要求,并结合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

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

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整个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

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校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学术氛围不浓

我国研究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

甚少对老师所讲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鲜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不浓。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内的我国研究生普遍地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少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开放式追问风气,

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学术活动相对较少,

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很少组织有研究生参加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

很多学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导师的不同,

即使在同一学院或同一专业,除了在公共课或全体大会之外学生基本很少联系,那么相互之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就很少。

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注不够,

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

但我国研究生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归纳型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仍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学内容再新颖、再先进,

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导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授之以鱼”方法,

而很少采用引导式的“授之以渔”授课方法。很多老师教学方式手段落后,

很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授课,很难激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

很多导师都是直接从别的专业转入,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大师级别的导师较少,

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仍不够合理,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实践课比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较少、前沿性课程不够等问题,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

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学科,

但是很多学校对于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这个显著的特征,课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和本科专业课程部分重复。

(四)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仍主要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不仅空洞乏味,而且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注重学生所获的学分多少,却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本专业而言,

学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合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

才能实现超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注重培养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也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基础,善于思考问题,

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要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努力创造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宽研究生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接触交流,孕育创新的思想,

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

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导师创新观念,

优化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往往能给予学生很多帮助,要让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导师首先带头垂范。

这种垂范要体现在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可采取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

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校应该以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

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带头人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

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

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及面很广,学校可以加入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打破学科界限,加大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创新

学校和学生都要提高对实践的认识,

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脱离了实践,

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将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提升实践课程地位,通过实验实训课、旅游企业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在实践创新能力。

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旅游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难得的社会课堂。在旅游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走出校门,

带着问题到宾馆、风景区、旅行社去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

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孙金梅,

黄清。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张林。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从“移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能力[]。考试周刊,():-。

[]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陈福义。整合、创新及品牌营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湖南商学院学报,

,():-。

[]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以重庆大学为例[]。中国研究生,

():-。

[]吴金昌,朱慧,李建华。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旅游管理风险篇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西连安徽,

南接浙江,北依长江、东海;

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新的发展规划,出现了经济上的“苏南”,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个城市。

一、旅游管理专业简介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

在我国,

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旅游产业是欣欣向荣的产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也是朝阳专业,随着旅游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

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后,

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光明。

目前苏南地区已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所,

它们分别是:南京市的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市的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常州市的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以及位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太湖学院。

二、苏南地区旅游人才培养优势

(一)政府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进行了全新定位,

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苏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条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苏南地区旅游业发达的无锡市为例,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全力加快传统支柱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旅游业,将无锡打造成为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长三角旅游度假中心城市。

”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优化服务经济结构,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使旅游业成为无锡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城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把无锡建设成“旅游城”和“区域旅游度假中心”。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政策,作为为地方旅游经济直接服务的苏南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

应认真研究旅游教育的战略背景,准确把握旅游业战略定位,

参考兄弟院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截止年末,

苏南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项;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有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个部级级景区,已建成中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生态城市群”。

苏南地区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中心集散地,旅游业发达。苏南地区有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占江苏总数的%;个部级级景区,

占江苏总数的%。

南京是“六朝古都”,

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

尤以其明代文化及民国文化为最,其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明孝陵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

其园林是江南园林中的经典,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无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

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

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较多,

有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主题公园和天目湖、南山、太湖湾等自然风景区。

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境内名山遍布,人杰地灵。

(三)旅游企业优势

苏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凭借着本地区发达的旅游业,

以及蓬勃兴盛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校实习和毕业后在就业择业方面都有着非常多的选择。

旅行社是毕业生最为对口的就业企业。从年开始的江苏省旅行社星级评定工作中,

所有的家五星级旅行社全部花落苏南,南京家、苏州家、无锡家、常州家。江苏省百家诚信旅游单位分布在全省个地市。

人民网公布了―年度江苏省百家诚信旅游单位名单,其中苏南地区家,分别为南京家、苏州家、无锡家、常州家、镇江家。

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

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江苏省挂牌五星级酒店共有家,苏南占据了其中的家,分别为南京家、苏州家、无锡家、常州家、镇江家。随着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举办,

以及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的举行,

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毕业生亦可从事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

据最新统计,目前江苏省共有个级风景区,

分别为南京市个,镇江市个,

苏州市个,无锡市个,

常州市个。

旅游景区已经形成江苏省旅游业的半壁江山,

这些景区遍布苏南地区的各个城市,任何一类旅游景区都是一条就业出路。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错位

培养目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笼统单一,跨度太大,定位过宽,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

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现象。部分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二次就业现象普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宁愿暂时失业,也不愿到旅游行业工作,出现了企业人才短缺与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从旅游人才的需求方来看,

部分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不够青睐,其人才缺失问题并没有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而得到缓解。

而已就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基本上为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面临着和其他院校甚至是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的激烈竞争,

未能凸显学校的专业定位优势。这反映了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也表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旅游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工作主动性教育不够

根据部分旅游企业反映,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主动性不足,出现问题往往消极等待,不会主动解决或者请求帮助。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这种情况不是个例,

大部分同学在面临工作困难时都存在消极等待现象。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实习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任务分配不当、企业的沟通缺陷和组织的不匹配等;有些是学生的心态问题认为只是实习,

没有必要太投入,或者和学生性格有关;另外一些则和我们的培养方式有关,比如说教育过程中对职业道德、责任感培养的缺失,或者是学生解决问题思路不够,

缺乏有效的职业锻炼等。

(三)环境适应能力培养欠缺

在我国教育被戏称为象牙塔,学生在家长、学校筑起的防线下安心读书,

以确保学生免受社会的干扰。

这无形当中导致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脱节,生理成长的同时,心智成长却相对落后。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难以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面对各类风险时要么懵懂无知,要么束手无策,惊慌失措。

这种问题的产生也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家长和学校已经努力将学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学生直面风险的机会比较少,

因此当期独立工作,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时便存在困难。学生在毕业实习中骤然接受社会,社会经济大潮中的许多负面信息有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四、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建议

(一)根据地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鲜明特色便是应用性和实践性。

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

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

必须注重搜集来自旅游业界的信息和知识,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作为教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性课程设置。应用性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广而大,

增强实用性和战略性,这样才能保证院校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的成功对接。一方面应该坚持办学的区域定位,服务于苏南地区的经济及发展,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紧贴苏南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开发相应的课程,

使学生了解长苏南地区旅游业的现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地区社会。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旅游管理的最新发展重建办学方向,与实力强大的旅游企业机构合作,

共建培养体系,培养适用于我国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的人才。这既能解决专业培养没有特色的问题,又能解决和企业合作办班不够稳定,就业面狭窄等问题。

(二)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与多面性

旅游业是涉及众多传统行业和社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其成功发展依赖于有关专业和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旅游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旅游发展的整体意识。未来旅游发展的潮流是个性化需求,

市场机会把握、新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环节将成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战略管理特别是资本经营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市场发展战略管理将成为大型旅游企业发展的主要维度。因此,

未来旅游管理人才至少应具备战略管理知识,经营决策、业务开拓、应变以及人际交往等管理能力。结合行业的这种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强调对学生“一种意识,

一种素质,

两种能力和三种语言”的培养,

即:具备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意识,具备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

特别是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

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

具备旅游业发展所需的“语言”――国际交流的语言、计算机网络语言、专业语言。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意识,学校应该将各种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帮助学生逐步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兼职和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建议在今后的培养中利用心理学相关理论,

积极开展行为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决策的能力和风险管理的技巧。

(三)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为更好完成岗位和课程对接的要求,

确保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实施。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组建教学团队并借助企业资源优势,邀请行业各层次旅游主管,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兼职老师达到优势互补,将企业用人要求引入课程改革,实行“以企助教”,

在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自此基础上真正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开发建设旅游管理系列的精品课程,

探索更加契合旅游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教学方法,编写或使用更加适合旅游企业岗位要求的教材,

建设一套以适合企业要求为宗旨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模式。

旅游管理风险篇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旅游的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探险旅游应运在中国,探险旅游起步晚,

但发展非常迅速。探险旅游市场发展非常不规范,具体表现在,

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安全保障救援体系不完善、探险知识和技能培训不足、经营者的组织程度低、旅游者风险防范意识和探险技能差、探险旅游保险不健全等,

导致探险旅游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探险旅游者伤亡、受困事故频频发生,

探险旅游由惊险体验变成惨痛教训。

二、国外探险旅游安全研究

由于是探险旅游,风险的存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许多人进行商业探险旅游活动就是为了经历激动和兴奋(&,;&,

)。

这些心理经历来源于参与者内心的不确定性,活动内在的身体和交往的挑战如体力的高度透支、交际困窘和持续身体伤痛的可能等造成了这种不确定性(,,&,

)。那些挑战,

尤其是身体方面的,

是与自然环境中本来固有的危险紧密相连的(,,,,

&,;&,)。为了确保探险旅游者能获得满意的体验,

与体验相连的内在风险必须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危险性太少,游客就会觉得无聊和厌烦;

危险太多,组织者又会陷于一种危机境况(,)。

提出对于组织者来说探险旅游活动必须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提供游客想要的体验。活动确实存在身体危险的应该在参与前就与他们进行交流。

这样的话,探险旅游组织才会变得更加有效率和专业化。但是,游客同时也会寻找更新更具有挑战性的探险体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

在法律和资格准入基础上构建起的管理框架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标准,而且能在合适的风险水平和恰当的地点更有效地匹配游客需求和行业供给。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长期共赢()。

从自己在“世界探险之都”――的实际管理经验和研究中发现,

探险旅游者从事探险活动不是需要真实的危险,

而主要是为了寻找激动和兴奋的感觉。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组织者是那些在降低了真实危险水平的同时有效地把活动中的激动成功商业化的人们()。

发现,在探险旅游活动中,游客受伤与他们认为的低水平的感知风险有很大关系,低水平的感知风险比高水平的感知风险呈现出更高的真实伤害。

实际上参加探险旅游活动的游客所持有的风险观念可能对于游客的行为发挥着一种重要的缓和剂的作用,

因而对于受伤风险的防范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国外探险旅游安全保障经验借鉴

(一)完备的意外事故保险和救援体系

、新西兰经验

新西兰没有政府投资的公共医疗系统,

然而,在新西兰期间发生的所有意外探险旅游者都可获得有意外事故赔偿公司(,

简称为)提供的医疗保健。

另外新西兰还有专门从事水上旅游活动安全的全国性组织――新西兰水上安全协会()。它的职责是保证水上活动的安全,其中包括海滩、湖泊、河流和出海活动的安全。

新西兰水上安全协会是由新西兰公司补助委员会资助建立的,它代表了志愿的和专业的从事水上运动和娱乐的全国性组织的利益。

、澳大利亚经验

澳大利亚许多机构为到偏远、荒凉地区进行探险旅游的游客提供空中救援服务,其中重要的服务机构包括“皇家飞行医生服务队”和“北部地区空中医疗服务队”。

(二)成功的探险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

新西兰国家资格认证委员会()成立于年,隶属于新西兰教育部,对各行各业的资格进行认证。针对课程与学历间缺乏联系的情况,建立了国家资格体系(简称)。

根据学习难易程度的不同,分为十个等级()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其中探险旅游被确定为第级别。

(三)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流程

/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开发的风险管理标准,第一版于年。在/中,风险管理分为建立环境、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处置、监控与检查、通信和咨询七个步骤。

(四)广泛的户外探险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凭着横跨所有领域的优秀课程设置而走在世界的前列,

美国颁授的学位以其杰出而广受国际认可。在四年制大学和二年制社区学院中,户外教育及其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很多,涵盖了户外研究、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户外领队研究、户外探险教育、野外生存娱乐等领域。

在北美(含美国和加拿大)有所大学或学院(含加拿大所)开设了与娱乐或休闲服务相关的专业或方向,

这些院系有不少开设了与户外教育相关的专业或课程。

四、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探险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试从探险旅游安全保障的系统功能角度出发,构建一个按照一定先后顺序的、动态的、开放性的安全保障机制。

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是由六个子系统和一个实施机制组成,其中六个子系统指探险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探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探险旅游安全宣传教育系统、探险旅游安全监控系统、探险旅游安全救助系统和探险旅游安全保险系统,一个实施机制指探险旅游政府管理多部门立体合作机制。

(一)探险旅游安全政策与法规系统

探险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是探险旅游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指导并规范着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预警、控制、施救行为,

为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具有提高安全意识,

约束探险旅游行为的作用。探险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的构成要素有:政策,法规,标准,条例和规章制度。

(二)探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探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担负着探险旅游安全信息的搜集、分析、对策制定和信息等功能,是国家探险旅游安全信息、进行安全预控的组织机构,

它代表国家向相关的主体国内或境外的探险旅游安全信息,以维护探险旅游企业和探险旅游者的利益,保障本国探险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探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应由以下机构构成:安全信息搜集机构;安全信息分析机构;安全对策制定机构;安全信息机构。

(三)探险旅游安全教宣系统

了解认识探险旅游中的危险、提高风险意识、强调安全保障,应该是参加探险旅游的第一课。安全宣传教育首先要切实达到使参与者如身临其境般认识到自己确实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危险,甚至可能受到丧失生命的威胁,

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决定去挑战这些危险,

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应对这些挑战。

(四)探险旅游安全监控系统

探险旅游安全的监控是探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探险旅游企业探险旅游者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通过制度、政策控制和利益协调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管理过程。探险旅游安全的控制是探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探险旅游企业、探险旅游者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通过制度、政策控制和利益协调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管理过程。

(五)探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探险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救援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既要在传统救援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探险旅游特点的救援系统,也要适度的培育民间户外救援系统。参考张进福建立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结合探险旅游的特点,在探险旅游事故发生后要建立以探险旅游者为中心的救援系统(见图)。

(六)探险旅游保险系统

鼓励保险公司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活动,开发相应的人身意外险及其他相关险种。同时保险公司适当提高保费来扩大保险范围。

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协作,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保险。

(七)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实施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把探险旅游热点区域的探险旅游发展纳入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各地政府对探险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

引导和建立“以体育、旅游和工商管理为主,公安、武警、边防、消防、通讯、交通、卫生、气象、保险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立体合作机制”(见图)。

、明确部门职责

探险旅游安全责任归口,风景区由建设部,

旅游区由国家旅游局,

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由林业局,

水利公园由水利局负责,各部门分工负责,

加强归口管理,“谁家事,谁家做”。

、加强市场监管

由旅游、工商、体育等部门共同商议、制定出一套管理办法,

统一管理、分块协调。可在旅游局设立探险旅游经营许可机构,在体育局设立探险活动审批审查机构,

工商局审查颁发营业执照。

由旅游局和体育局共同对探险旅游领队、向导进行教育培训,联合颁发资格认证和上岗认证。

、定期旅游巡视

由旅游、公安、武警、边防、边检等共同设立联防大队,

或者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商业性联防救援机构等,在探险旅游事故频发地和未开发的探险旅游地周边进行巡逻,及时劝阻、制止、纠正游客的一切危险探险行为。在旅游高峰期内大力加强巡逻密度和力度,

将探险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准确灾害预报

旅游管理部门与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通力合作,及时准确地获取洪水、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以及大风、暴雨、冰冻等各种灾害性天气预报,并预料由此可能引发的各种严重危及探险安全的自然灾害,

通过各种媒体、景区公告等形式向游客相关信息。

、及时事故救援

由旅游管理部门牵头,

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联合公安、武警、边检、边防、交通、通讯、水利、电力、消防、工商、卫生、保险、体育等各个部门,

建立旅游安全事故救援联动系统:包括建立多部门突发探险安全事故信息沟通和联系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之间及时通报安全事故信息;开展突发探险安全事故培训、演练;协调落实突发探险安全事故联合防控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商业性救援系统的建设。

、多渠道筹措资金

政府要关注探险旅游的发展,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企业自筹的多渠道筹集资金机制。

可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根据探险旅游的特殊性,

从旅游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部门抽调相关管理人员,成立一个由主责部门负责,次责部门协助的探险旅游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探险旅游全面发展、全方位的引导与管理工作。

旅游管理风险篇

关键词:大数据;

旅游管理;

旅游行业

智能手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浏览相关信息时会留下数据信息,

每天产生的数据信息量都十分庞大。对这些数据的精准分析,能够充分了解用户的喜好,从而帮助企业作出更加正确的发展决策。旅游用户的喜好信息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想要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则需要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定位,并且为之匹配相应的产品,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大数据的含义和特点

大数据简单来说是指容量大、类型多、存储速度高且应用价值大的数据集合,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正在产生,在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能够快速地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捕获和处理,并且能够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而这些信息对于相关企业的发展来说则是十分重要的资产。

大数据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影响

之所以一直强调要将大数据积极应用在现代旅游管理过程中,

是因为应用大数据具有许多优势,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旅游行业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相关需求进行研究,目前旅游数据信息的获取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一些大型的在线服务商获取信息,例如人们所熟知的携程、飞猪等,

这些在线服务商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旅游信息,同时还是旅游者需求信息的来源。二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如今社交网络平台的应用十分广泛,

许多游客都愿意将自己的旅游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在各大平台上都可以获得一手的旅游信息资源。

三是通过相关部门或者企业自身的一些智慧旅游设备收集数据信息。通过对旅游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能够发现旅游的淡季和旺季,并且能够掌握消费者的一些旅游喜好,这些数据都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对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

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新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游客的相关需求,这样能够从总体上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和其他行业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一个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精准掌握数据信息,

则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企业间的竞争会进一步演化为数据信息间的竞争。

大数据被应用在现代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数据技术还不够成熟。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被广泛应用在旅游管理过程中,

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有的大数据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数据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在进行数据库信息存储和共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而且目前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水平也不够高,

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

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不够先进。

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应用大数据,

但是目前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技术不够先进,

使得在运营的过程中会出现隐私泄露的情况,用户的隐私被泄露会对用户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进行加强,建立旅游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旅游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三,缺乏完善的安全规范体系。目前旅游行业缺乏完善的安全规范体系,

并没有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规范,缺乏对数据采集和共享的严格管理。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一些细小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将会影响现代旅游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大数据在旅游区的应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

想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必须要积极应用大数据。如今大数据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主要被应用在旅游区。如今大数据已经能够被很好地应用在一些级风景名胜区,使得该区相关旅游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极大提高。目前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致力于优化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旅游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消费群体的喜好和消费习惯,在此基础之上能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能够及时了解景区内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

是否符合消费群体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些不够受欢迎的设计区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景区整体质量,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

第二,大数据在旅游企业市场定位中的应用。旅游行业和其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区别,旅游行业想要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前想要对消费群体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会十分困难,

因为缺乏相关技术支持,数据分析既耗时又耗力。但是新时代背景下,

旅游企业可以积极应用大数据来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这样能够帮助旅游企业打造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品,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和改革,

帮助企业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旅游企业可以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中筛选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进而开拓市场,这样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大数据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将大数据应用在旅游市场营销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而且传播范围也非常广,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对旅游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科学的营销方案。

如今旅游行业每天所产生的信息量在不断增加,信息高效交互和传播有利于推动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让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

旅游企业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时,

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潜在的风险问题,

根据风险问题提前设置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能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第四,

大数据在旅游企业宣传中的应用。每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是不同的,

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信息,这样才能达到高效宣传的目的。这就需要将大数据应用在旅游企业宣传过程中,

旅游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能够更好地设置广告宣传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

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旅游管理工作,

而做好旅游管理工作的基础是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挖掘最为准确的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相关服务方案,这样能够进一步使旅游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立镜,郑坤。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旅游纵览(下半月),():-。

[]田超,孙丽艳。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当代旅游,

():,。

[]刘万庆。浅谈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度假旅游,():。

[]张玳玮。刍议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度假旅游,():。

旅游管理风险篇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从世纪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

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世纪年代前期,

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

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

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探险旅游的界定

.概念

探险旅游()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

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

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

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

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

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

“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

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

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

;,;,

),包括登山,

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

“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

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

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探险旅游的特点

.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

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

卡特(,)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

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

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

.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

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

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

,;

&,;&,)。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

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

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

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

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

,,)。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

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

)。

.。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

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

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外在因素,

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

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有不同的观点,

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

约翰等学者(,,

,

,)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

)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

在人员比例中,

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

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接连通过两篇文章,

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

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

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对-年的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

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

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

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

;张进福,)。

刘德谦()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

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

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

;马洪曼,)。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

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张瑁、林刚,

;王仁庆,)。

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

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

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

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

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

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

;赵怀琼、王明贤,)。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

冯麟茜()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

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冯麟茜,)。

.。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

;、,)。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

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

)。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

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

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冯麟茜,)。

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

)。卡伦德和佩奇(&,)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

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

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

马红漫(),冯麟茜(),刘德谦(),郑晋鸣(),

王小利、张树夫()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旅游管理风险篇

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发表的文章,有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机制研究,也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有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研究,也有区域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还有用人才测评的基本原理以及用数学模型对私营企业招聘选拔员工进行分析。

在家族企业接班人培养机制研究方面,

徐志坚和曹圣认为,“在家族企业的继承制度中,‘子承父业’机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且占主体地位,有其存在的坚韧性与必然性”[],并从培养机制、协调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显然,在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方面,对家族中思想素质好、经营能力强的人员进行培养,

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但问题在于,在我国,

并不是所有家族企业都有合适的接班人。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

就需要另寻路径。

在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就有把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先例,这种经营模式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当然,

把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虽然经营成本高了些,但是总比经营能力差或没有经营能力的家族人员去经营强得多。

另外,在寻找职业经理人时,

必须对其是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考量,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在家族企业没有合适人选情况下做出的最佳选择。

梁誉对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大力开发我国老年人力资源,不仅可以填补我国高技术岗位的空缺,

而且可以发挥老年人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如果对老年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必将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世纪末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了让老年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余热”,

国家和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发挥“余热”的条件和营造发挥“余热”的环境。但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时,应该注意个问题:一是老年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并能胜任自己选定的工作;

二是老年人要有高级技术职称,并且企事业用人单位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

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三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使老年人就业有法可依。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各个领域缺乏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而非低层次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呈现的“就业难”状况是由于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引起的,

这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并不矛盾。

云鹏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新时期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并且认为“观念更新、教育创新、科学评价、事业吸引、待遇匹配、环境优化在人才资源开发中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年月日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对于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从宏观层面“科学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重大举措,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为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

张志元和郑吉友则从中观层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主张在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时,

要搭建科学合理的实践平台、积极推进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促进劳动力在东北地区的顺畅流动、合理使用人才,为“东北制造”注入新的元素[]。我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东北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年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要振兴我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就要有人才,就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而张志元和郑吉友在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除了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进行研究外,余斌和张国玉、王庆锋和王沛还分别从人才素质测评,

私营企业招聘选拔员工的数学模型方面进行了研究。余斌和张国玉认为:“人才素质测评……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而且又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

其实践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其理论性却仍然是不充分的。”[]

因此,他们运用贝叶斯法对人才素质进行测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才素质测评理论。

王庆锋和王沛用数学模型对私营企业招聘选拔员工进行分析,他们“设定了忠诚度、能力、约束系数、损益系数与要素成本类变量与常量,构建了企业招聘选拔员工的模型”[]。但在改变员工招聘选拔的关注点方面,

他们认为“对应聘者忠诚度的检测并非是必要”,

而“对应聘者真实能力的检测很有必要”[]。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对招聘者的要求应该是德才兼备,而不应该有所偏废,

如果偏废了任何一方,就会损害企业的利益,

甚至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涉及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发表的文章,既有从中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研究区域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发展创新、研究发展旅游事业的,也有从宏观方面研究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

李伯兴运用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原理,

对开发广西红水河流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红水河生态旅游资源的具体对策:坚持原则,

确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宣传,促进生态旅游产业信息的搜集与传播;加强引导,大力培植生态旅游龙头企业;

加强协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朱晓翔对康百万庄园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创新发展优势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战略目标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形象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创新的“五创新”措施与对策[]。

范玉娟分析了河南省发展露营旅游事业的环境基础,认为要发展好河南省露营旅游事业,首先必须打好露营旅游的产业基础、资源基础、交通基础。

同时对河南省大力发展露营旅游事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尤其是提出了旅游安全问题,

表明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者要特别注重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的主张[]。

上面位作者在探讨区域性旅游管理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以实现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观点。

这种观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以往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大多先考虑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而后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走的是“先开发,后治理”的路子。我国的旅游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走这条路是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的。

郭田田和刘东从宏观层面对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旅游开发领域,其根本目的在于对旅游开发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促进开发者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提升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建立这种机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经济手段或法律手段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惩处,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目前,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趋向正由开发人文景观资源向开发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转化。有限的自然生态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

这就使得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

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的监管力度,切实履行政府旅游部门的管理职能,增强旅游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金融证券管理研究

涉及金融证券管理研究的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会计信息交易机制研究等。

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等的文章并不少见,

但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文章却不多见。王平和陈柳钦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

他们在对现有银行信息资源进行交流、共享、整合和挖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知识共享平台,

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

同时,建立了以风险指标为管理手段、金融品种为管理单元、经济效益为管理核心的金融风险控制业务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预测,为银行管理决策部门及时提供了灵活的决策分析工具和处理机制[]。

风险与金融相伴,避险与银行相随。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华尔街赫赫有名的债券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经历了年的风雨之后,

于年月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时隔年,

又由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华尔街又上演了一起金融企业倒闭案,即曼氏全球期货公司于年月日申请破产保护。

这是自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以来,

美国发生的最大一起金融企业倒闭案。虽然曼氏公司破产没有当初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对金融市场的破坏作用大,但足以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因此,加强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特别是加强银行类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对于增强人们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稳定金融市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王平和陈柳钦运用知识管理技术构建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

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李静和李杰从信息披露不及时与有效市场假说、违规成本低廉使上市公司和监管当局博弈、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与委托关系、信息披露激励机制不明确与其公共产品特性等方面[],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研究情况来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但从研究的深度来说还远远不够。

因此,以后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

应注重从深度方面进行研究。这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频繁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李松从会计信息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角度,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交易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建立会计信息商品交易市场,以价格机制作为杠杆将有助于会计信息的资源优化配置”[],并根据价格形成的成本和效用原则,

建立了价格形成模型。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会计信息商品交易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建立企业数据库和建立会计信息交易中心两个不同阶段的两种交易形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需求者的桥梁或纽带。为了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商品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其效果究竟如何,

还需要经过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