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改革
(一)高职教育面临新形势
。高职教育有了重要的政策基础,这就是国家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其中指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企业,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发展环境;
人才培养如何主动适应新目标是时代的新要求;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快了高职的改革发展,也凸显了问题的存在,发展越快,
问题越多,
体制机制跟不上,教师队伍跟不上。因此《纲要》明确了高职发展的重点是质量,
高职教育改革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高职教育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战略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发展改革的思路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深化改革,优化专业、师资,扩大合作,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
。高职面临的新挑战。
未来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目前的%提高到%,高等教育资源将不再短缺,受众期待转型,
从机会需求转向质量和品牌需求,发展方式转型对高职提出更高、更新要求,知识半衰期缩短,要求终身学习,
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学会学习最为重要,想象力不能忽视。
。高职目前的主要问题。体制不适应,院校和企业关系不紧密;
机制不适应,评价标准、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按照新模式管理的机构与职能;
教师不适应,缺乏有企业经历的老师,缺乏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学任务;
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评聘;经费投入不适应。
(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改革举措
。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现状和优势,
关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与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可采用恰当的措施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方向,确立办学目标,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
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
为此:一是要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深化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计划改革,更新教材,
使其更加贴近教学改革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坚持市场性、适合性、针对性、可行性原则;四是课程设置要突破学科本位思想,
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目标,课程的开设应适应国际市场化需要;五是实行灵活的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六是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
七是增加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投入,
争取地方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部门的支持,加大技能型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
。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教育部自年开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如“就业工作将与学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适当挂钩。连续几年就业率低的专业将限制招生,就业率低的院校不能被评为良好和优秀。
”
。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与劳动保障部等六部委正在联合开展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涉及了所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将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紧缺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
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职业证书制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性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就业,提高人才适应性的要求。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强;化职业能力的培训,尽量使更多的毕业生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
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鼓励各类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多做尝试,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楼一峰。国际职教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职教论坛,,()。
[]程勉中。可持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创新[]。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篇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从年扩招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年达到.万人,年为.万人。年到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年均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年的.%提高到年的%。
年,
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万人,
年达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从数量上看,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适应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功不可没,
因为从在校生数量上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高职教育如此迅猛发展的形势,
我们欢欣鼓舞的同时更要冷静思考,从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规模、效益、质量、结构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规模要以质量为保证,效益要体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应科学合理,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应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但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现状令人担忧。
一是学校规模超常规发展。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招生,
一个省上万人的高职学院已不是一两所。由于招生规模过大,
办学条件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的发展,师生比严重不合要求,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标准为:,
许多学校、许多专业都超标,有的高职学校某些专业师生比高达:,甚至更高。二是高职学校数量过多。目前,
全国高职院校已达多所,加上一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本科)设立的高职学院,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已占普通高校的%以上;
仅湖北省具有颁发毕业文凭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达所,而且大多数是最近几年由中专升格而成。
三是专业布局不合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机电类专业和经济类专业,有的学校缺乏最起码的办学条件。四是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为什么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办得好?
因为企业办得好,经济效益好,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容易实施,能够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研发良性互动;
而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差、企业规模小,很难找到合作的企业,学校又没有足够实力建一定规模的实训实习基地,
没有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育自然就办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型。
因此,
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要研究当地的产业结构,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是什么学校都可以办高职教育,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建好实训实习基地,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不是什么专业都容易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探索高职教育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学校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一句话,
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全局。
提高办学水平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目前,应当把高等职业学校由单纯追求规模、数量,
转化到坚持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健康协调发展轨道上来,特别是要注重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教育部委托各省自治区通过几年的时间正在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一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这对于系统总结办学经验和成绩,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定位,
规范办学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提高办学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层面。首先是要明确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学校的定位,包括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及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径。
其二是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包括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师生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数量等。其三是改善教学条件,包括教学基础设施、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教学实训基地、图书资料及经费投入等。其四是教学建设与改革,包括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职业技能训练、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
其五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包括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质量标准与监控、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
但是,提高办学水平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通过质量树立品牌,
促进学校发展。提到质量,首先应当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什么是科学的质量观?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对人才要有多样化的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量的变化,其核心是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变革,在质量观、人才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较精英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单一质量观、人才观认识学生,
设定标高。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质量标准是与培养技能型、管理服务型人才要求相符的,
考核质量的方式不只是一张试卷定成绩,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应对平时学习和实践环节进行考核,应探索如有限开卷、写论文、做课程设计、做产品、上机和进实验室、实训室现场考核等多种考试方法。其次,
要真正做到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招生要注重生源的质量;教学活动,
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有科学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也要与教师的学科水平、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后勤、机关服务等学校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通过几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涌现了许多办学很有特色、高水平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已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卓越计划”,即“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葛道凯介绍,
卓越计划就是希望在全国建设所有特色、有实力,能够代表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学校。
所谓发展方向,
一是希望通过所学校可以带动更多的学校,从而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品牌;
二是希望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带动所有学校都确立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三是希望通过这所学校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让他们走在前头,闯出一条路子供其他学校借鉴。[]这些都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创品牌的很好的举措。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它可以是一种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治学方略,也可以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独具特色,还可以体现在学校制度与管理层面。大多数办得好的学校、高水平的学校在某些方面都独具特色。
特色决定水平,水平彰显特色。
浙江大学的办学特色是:“秉承百年办学传统,
植根浙江人文文化”,
“求知求实、创新创业,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概括的办学特色是:“融合江苏人文底蕴,秉承百年示范传统,坚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铸就了以‘厚生’为主体的南师精神”。
[]昆明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方略上形成了“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许多高水平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独具特色。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理念上总结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特色,学校致力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敬业、创新、务实、奉献、协作”的精神。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为办学宗旨,以“质量立院、特色创优”为治校方针,
为我国国防建设、造船工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合格的毕业生,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风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特色。
有的学校某个专业办得很有特色,如我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依托口腔义齿中心,产学结合,医技结合。
口腔医学技术实训中心既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及生产实习基地,同时也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修复实验室。实训中心包括实验室和义齿加工部两部分,其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需求,
同时克隆了义齿加工企业生产流水线的实际布局和结构。按照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要求,
两部分相对独立,但为教学服务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义齿加工部承担着教学、实训和生产双重职能,
它充分利用实验设施,
是实验室向企业的延伸。作为企业,它对外承接各项义齿的加工制作业务,
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理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种企业特征丰富和充实了它的教学活动,强化了其教学职能。
在这里,教室就是工厂,
老师就是技术工人。在本实训中心,
学生可完成从基本技能到模拟操作再到实战性训练的一整套实训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还有很多有特色的高职学院,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高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多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紧紧锁定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工程一线培养技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所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职教育绝对不能办成本科压缩型。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就业力高峰论坛?高职高专峰会发出声音:“高职高专教育已进入校企合作和就业品牌导向的时代。”与会专家提出,高职院校要对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再认识再定位,
要将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的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
高职教育首先是要研究和探索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专业办学机制;其二是研究和探索“订单式”培养、“双证书”制度、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对接等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三是根据基础够用,服务岗位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其四是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改变“在黑榜上开机床,
在练习本上编工艺”的单一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五是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和学习过程的考核及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研究和探索多样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许多学校许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有特色。如东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与企业对接,
教学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提出:“定向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又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体系整合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模块,
建有机械制造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技术应用四大实训室,
专业基础课改革为讲座课、导修课、项目教学三类。
我院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精神,根据社会需求和印刷及图文信息处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及印前、印刷、印后系列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要求,构建“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专业教育模式,坚持以图文印刷系列课程内容为基础,紧紧跟随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
着力培养学生现代技能和工程素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践环节进入车间台机教学。为此,学院投入资金建成印刷工程实验实训中心,
中心于教学、生产、试验、实训一体,产学结合,
既对外承接印刷业务,又承担实验实训的教学任务,学生在中心可完成排版、拼晒版、印刷、装订等全部生产实训过程。
中心结合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积极开拓实验实训教学新思路,逐步建立了基础实验、应用试验、设计和创新实验相结合及现代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紧密整合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为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实验、实训、实习与教学、科研的平台。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院校酝酿突围。中国青年报。--。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当今世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与竞争性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教育越来越凸显国际化特征。世界发达国家从世纪年代开始就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创业活动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现在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深度转型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既是人才培养战略模式的转变,
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甚至会进一步带动和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
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腾飞的现实选择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人才战略资源的竞争,关键是创新软实力的较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其本质是创新,
即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基于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各国先后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支撑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①从国际、国内创业教育的实践看,
结合时代特点和各高校实际深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创新创业教育是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想追求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就业是民生之本,
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从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看,
事业单位难以再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大企业因自身结构调整等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走势看,
市场运行模式下需要的是运作灵活的创新企业。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从年代开始重视创业教育,
号召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优化创业环境和扶持改革的强力推动
当今时代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谁能引领知识的创新就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掌握主动权。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时代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对于优化创业环境也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相对稳定的国家环境,
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不断提高和完善,也从根本上提升了人们对创业前景的预期。
同时,国家颁布和出台了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需更新传统创业教育的观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从年代末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但是受到传统创业教育、传统就业思维方式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并不完善。“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改革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动力观念和创新主体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精神为根本任务,
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必将成为维持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活动。进入世纪后,
我国各部门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例如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四个司局建立联动机制,
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
.创新创业型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的确立主要体现在创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的素质和潜能的自由全面发展;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机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成;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机制,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学科优势培养,实现弹性、特色、灵活、民主自由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奖励在科学、理论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期跟踪机制,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信息跟踪系统,
收集反馈信息,
建立数据库,进而完善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传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有所区别的,首先是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创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具有生存、发展、创造和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劳动者。”③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紧密挂钩、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有效衔接。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立
创新型教师必须要具备的创新品格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④教师队伍的创新体现在:高校要加强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流顶尖人才和学术学科带头人;高校要自主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和创新科研能力,
加大教师创新梯队建设;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跨学科、多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实现就业,
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仅仅依靠就业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改革,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始纳入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正轨。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落脚点在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和输出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创新型社会需求的形成
世纪年代以来,各国开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对我国来讲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我国是青年人口大国,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关系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和既定国策,结合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必须加快进行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把经济增长提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在符合时代背景的条件下应运而生,
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创业型人才的产生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内涵,更加突出了教育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创新、创造和创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巨大的创业型人才需求和无数待开发的领域蕴藏的创新型人才需求,为创业型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需要提高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离不开大批创新型的人才,同时转变观念,使这些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的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就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科技、高质量的创业者,推进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担负重要的责任,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改革迈出创新的第一步。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初始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管理培训等都还不完善,这就给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各高校都积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既契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人才的需求,又清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研究、扎实推进。高等学校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人才培养对于经济和文化软实力的贡献率,
向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中广教育,
--。
②吕德雄。创新教育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美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南京社会科学,()。
③李宣海,沈晓明。教育: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国外经验;启示
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多先于我国,
尤以美国为最优。在过去百年中,美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美国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由教育荒野而跨越欧亚诸国历尽数千年所走的里程,
竟然后者夺魁。
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与美国能够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和引导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及所采取的措施,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
一、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
、开放性与多样化并进
美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入学人数逐步增加,
美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第二,
学生的学籍管理,
学生注册来源不一。第三,教师的管理,各高校采了终身雇佣制度、人才流动制度和兼职教师制度。美国高校的大门对所有教师和有能力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是开放的。
从美国发展的历史看,
由于传统不同、文化需求不同、办学思想不同、社区条件的不同,致使各州高等教育存在差异,而且同一个州内,各高校的教育政策也不同。除了历史的原因外,
美国青少年在共和文化的影响下,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兴趣、水平、学术性向和经济能力的高等学校,入学之后学生们转学或转专业都很方便,这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美国高等教育极为多样化。
、普及性与高质量并重
为使美国率先在全球实现普及高等教育,
美国政府分两步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是国家采取措施帮助美国学生和家庭解决高等教育费用。第二步是国家全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美国政府鼓励并支持所有年满岁的美国青年上大学,国家采取一切可能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
美国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
并没有放松高等教育的质量。自世纪年代末以来,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美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
改革基础教育;第二,
大力提高教师素质;第三,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
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这些措施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普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美国高教需求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建立和发展社区学院、初级学院使“那些天生不适合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可以自然地、不失体面地停止学习”。
这些学院可以颁发副学士学位。
、建设研究型大学,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高等学校,
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年《国防教育法》的通过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至年在许多大学研究生超过了在校生总数的。
、产学研并存
美国高校教学、科研基本合一。科研经费不是直接下拨,
而是凭学校科研实力,通过科研项目招标的竞争获得。
数据显示,在全美科研成果比重方面,高校基础研究占%一%,
技术应用研究占%~%,可见,
科研竞争对高校产牛巨大作用,
高校师牛不但在科研实践中出创新人才,而高校的科研实力也吸引了众多的企业,
促使企业主动加强与高校的研究合作,产学研并存,
并一体化,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纳各国之长兼容并包
美国熔英国、法困和德国大学的经验于一炉,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不断适应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美国在建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制度后,继续执行开放政策,
大量引入高级人才。
特别是在世纪年代以后,大最科学家移居美国,流人美国的专业人员中,有相当多的人进入高校任教,促进了美国高校质量的提高。
二、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
、通过立法,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美国发展高等教育,
首先体现在立法保证上。年,
由林肯总统签署的《赠地学榜样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院法案》实施,各州发展“赠地学院”。
在此之后,国会相继出台了一些法令,
继续支持赠地学院和大学的发展。仅从~年,美围国会通过的教育立法就有四十多个。
这些法案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
、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调节与指导
美国联邦政府以年代末“卫星冲击”和“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为契机,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和调节。之后,
通过三次调整,将原级别低的教育局重组成内阁级教育部,
联邦教育机构承担起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拨款、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指导。
、实行多层次化高等教育,
追求最佳效益
美国高校发展至今已形成六类学校:研究型大学、可授博士大学、可授硕士院校、文理学院、准文理学院和专业院校六类。这是政府指导的结果,
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教育资源分层次、有重点的配置,
实现高等教育最佳效益。
、形成多方面的投资体制
美国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政府投资。
政府拨款以州为主,中央为辅。
其次,
个人投资。美国高校采取普遍的收费制度,学费及杂费收入构成高等教育投资的第二项重要的资金来源。第三,
捐赠基金收入及私人捐赠。第四,学校自筹收入,约占公立高等学校经费的%以上。这部分收入构成学校经费来源的补充部分。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立法
美国的经验表明,加强立法,严格依法治教,
可以使高等教育的管理规范化。首先,
完善立法。
我国应在现有《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高等教育立法,使发展和规范高等教育有法可依,同时必须加强法律贯彻执行。其次,
政府加强重视高等教育。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增加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从美国的教育与经济发展表明,
适当实施高等教育超前战略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法制演讲稿发展。人力资本已成为生产的第一资本,我国政府应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
实施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政府还可积极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逐步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是面向全体国民、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
、加强高等教育整体调整
首先,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
必须适时调整。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有待优化,
传统型学科较多,应用型学科偏少。
其次,实施高校扩招,同时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我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偏少,
高校一方面要扩大规模,
扩大招生,但同时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
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
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三年为两年,有利于学生提早就业,
高职教育还应当采取低收费或不收费政策。
美国初级学院发展表明,高职教育低收费或不收费有利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我国当前恰恰相反,
高职教育收费最高,其次是本科教育,硕士与博士基本不收费,这是不公平的。
、主动借鉴别国经验,形成本国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既要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
同时必须植根于本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传统,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能盲目扩招。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在借鉴欧洲高等教育模式,
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而建立起来的。正如哈佛大学第任校长博克曾说:“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我们意识到我们根源于传统世界,因而美国有充分的理由去注意欧洲,以便从中寻求建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激情。
”但是美国是不会停留在原地,踏步不前的,而总是标新立异、开拓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亦当如此,我们有优秀的中华文化,加上学习世界上所有国家包括美国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一定能创建中国特色优秀的高等教育体系。
、将普及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
高等教育的适度规模和有限发展可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选择。在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时,还应注意特困生问题。目前,
我国已形成了以政府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困难补助及减免费用资助为主体,以社会捐资对特困生的经济帮助和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自助为辅的特困生资助体系。
但仅仅这些还不够,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使资助特困生的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如今,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一直在稳步地增长。高等教育还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更多的应该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为个体发展提供基础。因此,在规划高等教育时,要保证高等教育规模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首先,必须将高校的科技能力转化为生产力。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最大限度推进产学研结合,
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鼓励企业办大学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其次,
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第一,要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第二,应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权益,应从科技成果应用、转让的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对发明创造者的奖励。第三,
要采用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他措施
教育收费公平化,目前我国高校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收费统一这是不公平,由于我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必须保障广大较低、低收入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
所以教育收费必须公平化,即以于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或高收入人群实行高收费,
低收入人群减收费或免收费。同时,
必须努力提高高校教师质量。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即通过提高教师经济社会地位,一般情况下禁止本校学生留校任教,这有利于知识创新。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美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归功于立法保证,政府重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形成自己特色,通过发展社会需要的初级学院,
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适时发展研究型大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全方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如扩大高职规模,缩短高职教育年限,降低或免高职收费,实现高等教育公平,
协调高招扩大数量与质量辩证关系,适当发展研究型大学,扩大公办与私立高校自主性,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鼓励产学研一体化,
最终构建中国特色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李庆章。美国的高等教育及其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
[]王婕。探析竞争压力下的美国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
[]向隆万。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应当有较大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年第期。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发展现状;改革走向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一)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根本任务得以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条规定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第条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
真正办出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得到社会认可
在近年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
已成为职教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
年对所高职院校.万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年就业率达到.%,其中所学校的就业率超过%,占被调查学校的%,
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学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
(三)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得以梳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四)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年到年的年中,高职招生人数从万增加到.万,
在校生人数从万增加到.万,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和在校学生数的.%。目前在全国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所,占.%。
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
高职高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
六路大军办高职,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经济发达地区达到%以上,
初步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五)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经验
专业设置、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结合、质量保障体系等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培养模式、职业特点突出、人才质量可靠等特点成为高职教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启动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建设了一批部级和省级试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实行“订单式”、“+”、“.+.”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培养了学历和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新路。
(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年,
国务院决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形成以地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体系。
这种体制上的变化,调动了地方各省市的积极性。
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
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
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
尤其政府投入不够,
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
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
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
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
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
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
缺乏实践经验。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
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
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
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
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
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走向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关键所在。
面向可持续发展,
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
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职业特色。体现为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
二是行业特色。
体现为保持为行业服务的优势;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
从而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并对品牌专业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
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专业建设上,体现行业特色。
三是专业特色。学校所开设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
积极探寻市场,
发现市场,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层次院校相同专业中,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三)加强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从彼此熟悉的专业或学科做起,
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学科规划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实现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师资、运动场等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以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
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
实现互利双赢。
建立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
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
积极满足企业需要;企业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
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
实行城乡合作办学和跨地区合作办学,利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带动欠发达地区和为农村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可以利用一部分基础较好的院校的资源优势,
同中心城市的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社区性高等职业院校,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贴近急需人才的基层和农村,
这不仅有利于调整人才的城乡、地区、行业布局,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教育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为参照,关注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
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等活动。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走内涵发展之路
。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可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
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
可选择以学校为本位,由高等职业院校独立组织教学;可实行“双元制”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
使企业训练与接受学校教育相结合。
在管理模式上,吸引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集团、个人多方投资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
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
在办学架构上,横向扩展自身架构,包括培养目标和内部办学形式的多样性,
如一校多制,允许不同培养目标在一个学校内并存等,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竞相争艳的多元化局面。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根据我国加入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实行院企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
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比例;设置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机构,或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
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现状。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增加投入,
特别是新办的和基础薄弱的院校,更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课程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的配备,
使教学设施尽快达到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有实验可做、有资料可查,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
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
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变为就业而学习为提高就业能力而学习;变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变专攻一种技能为寻求多种技能的学习。
文明的校园、优良的校风,
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校风的核心是学风。
抓学风,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振兴中华
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其次,必须健全规章制度,
强化管理,
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规范学生的学习、纪律、行为;第三,广大教师、干部要以自己完善的人格、严谨的作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学生,
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五)坚持两年制学制改革,走制度创新之路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教育的职能产生分化,社会既需要大学利用其丰富的人才资源进行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高深学问的研究,以维护其长远发展,
也需要大学培养出社会经济和工商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应该吸收外国的经验,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二年制的制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年制具有周期短、效率高,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更能适应工业信息化与制造业大发展所急需的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
也比三年制的学制需要更有效的产教结合的机制。学制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内涵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还将引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如在课程设置上,
应重新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淡化或打破现有基础学科界限,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建立模块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与职业岗位资格认证体系相融合,
对学生实行“双证制”;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实行新的考试办法等。
学制改革是—项系统工程,
涉及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渐进的策略,根据专业性质考虑学制改革问题,
尽量做到不一刀切,
实践证明确需三年制教育的专业可以保留。
(六)完善办学功能,走终身教育之路
高等职业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
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其内涵及外延常处于变动之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此满足高等职业人才的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
第一,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作用,
逐步构建学院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完整、统一的体系,及时把相关专业领域中的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根据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
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三,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体制改革,
形成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并积极促进网络教育的国际合作,探索国际化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楼一峰。国际职教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职教论坛,,()。
[]程勉中。可持续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创新[]。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
[]朱勤。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借鉴国外职教先进经验拓展中国职教发展之路[/]。呼和浩特职业教育信息网,-。
[]赵琳。质量是高职发展的生命线[]。中国教育报,--。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可持续发展;质量需求;治理结构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与条件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机遇与挑战共存。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必须对这种环境与条件、机遇与挑战,
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壮大的空间。
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来看,民办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也正是因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而获得了长足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
以及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任务的提出,民办高等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到年,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学生的规模将达到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以上。
到年,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校均规模已达人左右,专科学校校均规模人左右。整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均办学规模已经达到余人,
师生比为:。可以说,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容纳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扩张能力有限。已经有不少公办高校正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发展模式转变。
今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将主要由民办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民办高校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当然,
要接纳规模庞大的增长入学人数,民办高校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办学理念,改变人才培养类型和结构,尤其需要进行学校内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教育市场化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教育市场化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以某种方式接受教育市场化观念并纳入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只是时间早晚和程度差异而已。其实,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正经历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民办高等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而言,
民办高等教育对市场化显然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尽管目前人们对其评价不一,
但它有可能成为冲破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运作方式的有效手段。当然,民办高等教育盲目市场化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逐利和暴利行为,由此引发教育质量下滑,导致高等教育危机。
高等教育需求市场出现变化。过去年里,
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一种“机会需求”,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满足这种“机会需求”的供给,“机会需求”提供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空间,使得民办高校形成了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
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民众的高等教育需要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从“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
竞争高等教育机会转变为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民众需求量大的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这种“质量需求”可能会给民办高校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挑战,可能会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
这已经在独立学院与民办院校的发展竞争中初步显现。虽然经过了将近年的努力,
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摆脱“民办高等教育是次等或低质教育”的尴尬境地,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这将直接影响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影响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
民办院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是未来中国发展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
都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快速增长仍然大于需求增长,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期间总计约有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多万)将进入到就业大军中,
而同期我国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将在万人左右,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人员需要再就业。
按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促进万人就业来算,
我国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万个左右,
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十五期间,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总人数中的比例从年的.%上升到年的.%,十一五期间预计将升至~%。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求职人员的主体之一。
从当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其毕业生还难以形成与公办高校甚至独立学院毕业生同等的竞争力。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大多处于专科层次,加上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定位不准,
特别是受到用人单位“重名校、重正规院校、重学历、重文凭”的人才观和用人导向的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更不容乐观。就业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善,就会进一步加大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不认同程度,
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
这对民办高校来说,
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因为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走的是“以学养学”的路子,靠学费收入实现滚动发展,生源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民办院校发展的资金链。
面对这种情况,民办高校无疑会采取更加市场化方式来扩大招生,这就有可能进入扩大招生与办学资源之间的恶性循环,更进一步加大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结果是,竞争压力最终将完全转移到民办高校系统内部,形成围绕生源市场、师资市场、就业市场的全方位竞争,民办院校系统内部的重新洗牌不可避免。
独立学院发展正在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虽然也应属于民办院校范畴,
但由于它依托公办高校举办,
借用公办高校业已形成的社会声誉和办学品牌,以及国家的特殊政策,
所以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系统中的“特殊身份者”,与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有很大不同。
它的出现,
对民办高校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现在,
已经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迫于压力,开始改变身份,
改造成为独立学院。
政府将过去公办高校中出现的“二级学院”改造成为“独立学院”,一方面是要对“二级学院”予以规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
对发展中国式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尝试。这项举措曾引发了民办高校的不满。但不论怎样,
独立学院已经存在并发展迅速。
目前全国有独立学院近所,在校学生万左右。独立学院的出现对民办高校的生源市场形成了极大冲击,
它所具有的一系列政策优势,使民办高校的劣势和诸多先天不足一一显现,对民办高校发展形成挤压,成为民办高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某种意义上说,
独立学院已经演变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竞争的“利器”。
民办高校要发展,必须对独立学院出现后带来的压力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
以上所述,皆是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因素,也是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现实背景。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合理定位,
实现与公办高校的“异轨竞争”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最突出特点是投资办学,基本上不存在捐资办学的情况。既然是投资办学,市场化和营利就成为主要特征,
就会面临市场竞争。可以预见,这种以投资办学为主要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发展竞争。
除了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之外,最大的竞争将发生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公办本科高校所举办的独立学院的迅速扩张和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另外,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成为民办高校的重要竞争对手。考察近年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
民办高校是在公办高校因体制和机制原因所致的空隙中发展壮大的,做了一些公办高校想做不能做,能做又不想做的事情。
但是随着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以及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强化,
公办高校正在压缩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成为民办高校最大的竞争对手。要解决发展空间问题,
民办高校必须做出合理的办学定位。
从法律法规上看,虽然我们确认了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从法律上认可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重要性,
并不说明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足以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抗衡的地步。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等教育无论从办学实力,还是从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以及社会认可和接受程度上来看,
都仍然处于补充或配角的位置上。当然,也有一些民办高校,特别是那些获得了本科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
其办学实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可以预见,在未来年左右,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仍将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处于培养高等教育低端人才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办学的合理和现实定位应该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教育,占领低端人才市场,做中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和补充。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未来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现在,虽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但根据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来看,
这一市场不可能全部被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占领,
仍然会有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席之地。同时,现实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由于大多数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来,
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还有一个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与之相比并不逊色,
从一些发展比较好的民办高校办学情况来看,其特点也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得比较好,
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民办高校定位于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是比较合适的。另外,
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相对还未被公办高校所注意和重视。
比较而言,现在的培训教育发展比较红火的是中小学升学培训、高等教育中的考研培训。
劳动人事领域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虽有发展,但远未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公办高校还没有完全介入该领域,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在办学定位上确立培训教育的重要地位,
积极开拓和发展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教育。
从上述民办高校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所培养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低端人才”,即面广量大的职业和岗位上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民办高等教育所要占领的应该就是这一人才需求市场,而不是研究型的、理论型的人才市场。虽然这一类人才培养可能利润薄,
但它时间短、需求量大、市场变化快,发展这类教育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收益。值得强调的是,“低端人才”并非意味质量低劣的人才,
“低端人才”是从人才市场上的需求类型而言的。民办高校不要因此而误解。
占领低端人才市场,可能会使民办高等教育获得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并成为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来源。
民办高等教育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教育,
占领低端人才市场,这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竞争基础上的合理分工,与公办高等教育系统开展“异轨竞争”。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看,
这就是说,
民办高等教育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座部分和补充成分,这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优化,也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注重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办出特色。
回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些民办高校发展比较好,办出特色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些民办高校要么在适应市场上有特色,
要么在学科专业上有特色,要么在运行机制上有特色,
要么在融资渠道和方式上有特色,要么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有特色。这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环境决定的。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已形成完整体系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下发展的,民办高校基本无力与公办高等学校竞争。在这种情况之下,
民办高校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合法办学的前提下,出奇招出特色。
西安的民办高校,以个人办学为主,以培养外语、外事专业人才为主;河北的民办高校以医学类专业为主;成都的民办高校以影视专业为主。
这都是特色,
都是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环境下形成的办学特色。黑龙江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进行国内国际各种职业培训的授权达种之多,这也是一种特色。还有福建的仰恩大学,
年前就开始实行双语教学,四年的英语课学时达到总学时的%左右,并且自己制订仰恩大学实用外语六级标准,要求听、说、读、写都合格才能通过。
这就是人才培养上的特色。民办院校的特色来自哪里?来自市场竞争,
来自那些与公立高校的不同方面,来自对公办高校办学思路的突破,
来自在专业、课程上对公立高校模式的突破。可以说,凡是办学思路与公立高校雷同的民办高校,一般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以,特色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发展壮大。
虽然特色也意味着质量,但今天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前些年,在高等教育供给不够、机会不多时,民办高等教育增加了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供给,
提供了很多高等教育机会,我们在这种意义上说,机会意味着质量,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比较高的。
当前,民众高等教育需要正在从“机会需要”向“质量需要”转变,
高等教育质量更多意味着优质教育。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人们特别关注的部分,这是因为能否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与期望,最终取决于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
以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因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取得了发展机遇。今后能不能继续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仍然取决于我们对市场变化和民众高等教育需要变化的把握。现在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是两个市场:一个是生源市场,一个是就业市场。这两个市场现在都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挂钩。
过去没有这么紧密的联系,甚至基本没有关系,所以不少民办高校以粗放式方式发展了,
壮大了。
现在,两者之间息息相关,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营销式招生方式,生源都会受影响,因为民众对民办高校的选择更理性了。
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就业率就会出大问题。
就业出现大问题,势必影响生源。从而使民办院校“以学养学”的资金链断裂。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些倒闭的民办院校就是在资金链上出了问题。
所以,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现在的情况是,
仍然有不少民办院校沿着粗放式的发展路向走,
一味追求生源数量,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缺乏对学校资产的优化配置,资金很少用于购置实验器材、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
很少用于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以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资源配置比例失调。
这种状况应该引起重视。应该把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的路子上来,逐步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
切实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以此争取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民办高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其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民办高校因与公办高校面临的发展环境和问题不同,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形成了一些特点。比如,机构比较精简,基本没有冗员,
层级关系比较清楚,权力运行比较顺畅,行政和管理效率比较高,等等。
这是民办高校在学校管理上的优势。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族式管理和企业式管理方式比较普遍,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自发性。家族式管理导致办学者的亲属掌控学校的核心权力部门,学校运行完全围绕办学者一人,
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主人翁精神缺乏、雇佣意识太强、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难以产生与学校同兴衰、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利于学校发展。现在不少民办高校实行了董事会制,但基本上是校、董合一,
很多都是董事长兼校长,
既负责筹措资金,又负责教学管理,处于“一肩挑”位置。
校长和董事会之间权责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同时,基层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难以对校长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真正有效的规制,民主办学和民主管理的观念难以落实,
从而产生了很多问题。而引进企业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学校,虽有积极意义,
但也容易导致单纯使用利益激励和薪酬激励方式,不符合教师工作特点和教师的激励要求,
也不符合学校管理人员的特点和激励要求。
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方面,
由于民办院校的自主师资数量少,临时聘用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多,且采用的基本是“计件工资制”,
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教师归属感差,流动性大。学校无法约束教师,
教师也未心系学校。这就很难保证学校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大多数原来是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或下岗人员,
或者是新近留校的年轻人。除了上述的雇佣意识强,完全听命于办学者之外,
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
而学校出于资金和办学效益的考虑,基本没有给予他们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这些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因此,民办院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要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
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把学校改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培养机构,而不是一个通过人才培养而赚钱的企业。
。坚定地面向市场,
依法自主办学
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针对高等教育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情况,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到与市场的高度结合,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活力。如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在校生有余人,
主体是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就业,就业率常年保持在%以上。它的基本做法是紧跟市场。学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立了个办事处,
为面向市场办学收集信息,为第一次不能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方便。
还有西安的民办高校,
把国家文凭考试、自考培训作为发展的底盘和重点,这是面向市场办学做出的选择,
整个办学底盘建立在市场之上。这种瞄准市场,面向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
服务市场的做法很管用。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篇
一、“慕课”的发展及特点
年以来,我国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等学校先后加盟和等国际平台并开设了若干门课程,也已诞生了包括学堂在线在内的一批中文平台,
我国的大学也已陆续卷人到了全球“慕课”的发展浪潮之中。《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代表着我国教育部声音的高等教育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的权威期刊,
在年第期开设了“应对慕课的挑战”专栏,刊发了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等、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等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友群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撰写的我国高校如何应对“慕课”挑战的四篇研究文章,并同时刊发了编者按。今年月,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宣告正式成立'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高等教育应对“慕课”来袭,
已由高等学校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中国也已开始卷人其中。
“慕课”,这种以大规模开放课程为基础和现代互联网络平台为主要载体,跨越了时空限制的在线教学新模式。
虽仅始于年秋,源于美国。年,
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但它已影响或触及到了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大学传统教学模式和数以百万计参与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这场迅猛演变发展的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
已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革新”。也有人称这是一场来势迅猛席卷全球教育界的“数字海啸”[]。还有学者预言,“慕课”将会改变沿袭了数百年的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
(二慕课”的特点
我们对“慕课”的特点的认识,
可分为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三个层次。“慕课”是由网络课程演变而来的,它首先是课程。仅从课程的层面,
“慕课”不管是与广义或狭义的传统课程相比,它都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大规模课程。“慕课”的演变发展,已不再是由教师个人所和参与学习人数有限的课程,
而是由众多参与者共同和学习的课程,
它已远远超越了狭义传统课程的概念,成为了大规模的课程。
如一个“慕课”的学习者,
往往是数以万计,参与学者远远超出局限在一定物理空间内传统的学习人数。
()开放课程。“慕课”也不再是局限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的封闭式课程,
而是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对所有尊崇创用共享()协议者都是开放的课程,
成为了开放的课程。
()网络课程。“慕课”还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与学者在一定的时空内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教与学的课程,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使学习者只需要有一台已与互联网相连接的电脑,
通过人机对话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课程,使得传统课程的教与学实现了网络化,
成为网络课程。我们相信,随着“慕课”的演变发展,它还将会与日益发达而普及的互联移动网及其通讯设备相结合,
变为更为方便的互联网络移动课程,
发展成为能够更好地满足和方便学习者学习的网络课程,这样将会更加超越时空限制,成为移动网络课程。
()国际课程。“慕课”的发展,
已由最初一个大学或几个大学参与开发和共享的课程,迅速发展演变成为已经冲破了大学的围墙篱笆,
跨越了国界,由世界范围内众多大学共同开发和全球共享的课程,使“慕课”实现了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成为国际课程。
()优质课程。
“慕课”的国际化,从根本上极大地促进课程开发由个人作坊式向全球范围内的最为优秀团队分工合作式的转变,是全球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组织的汇聚整合,
它已不是一般的网络课程,而是在一定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影
响的优秀的课程。因为优秀,才吸引了全球众多的学习者,
得以广泛传播;因为优秀,才得以迅猛发展,表现出了超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因为优秀,才能给传统教学带来超出人们意象不到的冲击,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革新”。
。“慕课”已从最初的网络课程演变发展成为了“慕课”平台,这一发展演变,
使得“慕课”不再仅仅局限是课程的概念,而又具有了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内涵。从教学方式的层面,
“慕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它具有网络化和开放性的显著特点。
()教学方式网络化。“慕课”平台是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几乎可以完成所有教与学的任务。如教凭借“慕课”平台,可以完成授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和组织考试等教学组织与管理任务;学凭借“慕课”平台,
也可以完成选课注册、“听课”学习、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提交作业、参加考试等学习任务。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方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教学方式开放化。“慕课”平台,是对所有尊崇创用共享协议者开放的网络平台。
网络开放的特点,
又决定了其与封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在时空上都具有了开放的特点。
。“慕课”,不仅具有课程和教学方式的特点,它还遵循着新的教学思想。
“慕课”教学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思想相比,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充分尊重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差异的思想,它不仅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可以存在个性差异,还表现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上也可以存在个性差异;二是充分尊重和倡导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者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和在哪里学都可以是自主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慕课”也不能例外。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慕课”具有以上显著的优势,
又要对“幕课”可能使系统的知识碎片化等不足要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对“幕课”学习态度,
才是科学的,认识才能是客观的和全面的。
二、对“慕课”时代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已经或正在给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重大变革性的影响。
中国的成人教育也应该不能例外。在“慕课”时代,我们应对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思考。慕课”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新希望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基本模式,
不管是业余,还是函授,都要求学习者要向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学生一样,必须在同一时间到统一的地点进行集中上课面授或参加考试,除此之外,
学习者别无选择。而学习者因普遍存在有突出的工学矛盾,而广受学习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这种整体划一的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管理制度与学习者普遍存在的深受时空限制的工学矛盾,阻滞了众多潜在的学习者接受成人教育,
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根本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虽然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都作过了不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这些问题至今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而且这一问题,正在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
而不断加剧。我国成人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我们对“慕课”的学习,
使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
看到了中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希望。
慕课”时代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慕课”时代,
我国的成人教育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学习“慕课”思想,
大胆地转变成人教育教学思想,创新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管理制度。
。制定和推进我国成人教育“慕课”国家发展战略。
当前,
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应用的“慕课”平台和广为传播的“慕课”课程,给我国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要想抓住机遇,促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动用国家的力量,
制订我国成人教育的“慕课”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成人教育的“慕课”发展战略,不仅是要制订我国对成人教育“慕课”发展的政策措施,而且还应为我国成人教育“慕课”平台建设和“慕课”课程建设制订国家标准。
要用这一战略,指导、规范和引领我国成人教育的“慕课”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
符合我国国情的成人教育“慕课”发展平台和标准,探索“慕课”时代成人教育学籍、学分和学历证书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终身学习学习者学籍、学分和学历证书等管理制度,
以规范学籍、学分和学历证书等管理,建立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终身教育体制要求的在线教育管理制度。
。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
既不应盲目地卷人到“慕课”的狂热之中,
也不能期望“慕课”可以一劳永逸,成为成人教育的全部,而应以国家成人教育“慕课”发展战略为指引,学习和消化当今“慕课”发展的研究成果,
创造性地大胆进行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成人教育学籍、学分和学历证书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着力研究解决好“慕课”可能易于使系统知识碎片化等问题,把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与“幕课”教育平台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
。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
应主动调整和适应“慕课”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要遵循“慕课”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慕课”时代成人教育的教学之道,
做到教学内容最精,教学方式最优,教学效果最好。
要积极倡导与促进学习者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者能够熟练地运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等多种不同在线教育技术平台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学习者,不管是在传统的成人教育中,
还时在“慕课”时代的成人教育中,都是成人教育的主体。
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应主动调整“慕课”时代成人教育中学习者的角色定位,主动适应“慕课”时代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制度;
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自己运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等多种不同在线教育技术平台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在“慕课”时代学会学习和更有效的学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
本文从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的特点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所制订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强化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素质教育回复教育本身的功能来看,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素质教育突出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和客观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德育,也就是说如何处理好德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呢?
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在过去的德育建设中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是过分突出德育的偏向,
使德育凌驾于高等教育之上,使高等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过多地用政治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德育。二是淡化德育的偏向,
即过多强调德育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
忽视德育的育人功能,用管理和服务的手段进行德育。虽然这两种偏向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直接结果都是使德育游离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外,使德育活动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附加的”和“额外的”工作,
从根本上阻碍了德育的发展。
二、德育课程的特点
。德育课程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德育目的、目标的要求较高,情感、态度、信念等目标因素及其实现比较复杂。
。学校德育的价值和主观色彩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一般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面,一定的强制或压力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德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
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应该说,
德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因素,
更要追求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其教育目的这也是德育课程最根本的特色之一。
。学校虽然也可以有一套类似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直接德育的教材,但是德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的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所以,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在德育课程体系及其研究与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去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
三、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的关系
。素质教育对德育提供了新思路
()素质教育的推进为德育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它已开始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为全面扫除制约德育工作的种种障碍,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特别是提高人们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素质教育为学校德育到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直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和我们今天所谈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应试教育下,德育只是软指标,
智育才是“硬指标”。只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到位。
()素质教育有利于从整体上增强德育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也开始进一步深化。
。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情况、新闯题、新挑战,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德育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用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思路推动新时期的德育。
()德育应着眼于人们的个性
传统德育往往强调其政治,过分强调个人要服从集体的需要,忽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甚至对有特殊才能的人进行限制,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德育应着眼于创新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教育模式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的作用,
而置非智力因素于不顾,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精神严重缺乏。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教育最大的失误。
学校德育要发挥其功能,
必须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教育来促进创造力的培养,重点培养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
即对创新对象的追求和创新动机的培养;对创新的自信心、恒心和顽强毅力的培养;对冒险精神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终身学习观念的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