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8-04 11:14:24

导语:儿歌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政治学习为根本,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目的,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依规管理、从严治学,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学习方式

坚持集体学习研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在抓紧平时分散自学、自主选学以及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主动“走出去”学习等形式组织集中学习。

三、学习安排

根据区委的决策部署,

形成五个重点学习安排。

(一)深入学习党的科学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深入学习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准确把握“十个指明”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深入学习党中央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深入学习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政策举措,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

严格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坚决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学习,提高执行党内法规的能力和水平,

确保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加强宪法和法律法规学习,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四)深入学习省委、市委和区委各项重大战略部署。

深入学习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深入学习省委关于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等重大部署,深入研究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努力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深入学习市委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基层治理、成德同城化等重大部署,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深入学习区委关于推进工业强区、乡村振兴、同城德绵、基层治理、脱贫攻坚等重大部署,深入调查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建设美丽幸福新的能力和水平。

(五)深入学习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要求学习的其他重要内容。深入学习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等重大部署,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深入学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宗教等方面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学习要求

(一)提高认识,

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集中学习时,

做好学习记录,

中心组成员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二)创新形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要努力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

更好地把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民主讨论、发表真知灼见。运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

积极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不断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习手段,

提高学习效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篇

论文摘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科学内涵,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合理确立自身办学定位;

以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为龙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

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教学研究,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能力。

我们党和政府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历来十分重视,继年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之后,

党中央、国务院又站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这为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将这一重要方针贯彻落实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大学书记、校长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对高等教育质量科学内涵的认识

何为高等教育质量?对这一概念的科学把握已成为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实践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教育大辞典》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

”[]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它包括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

因此,高等教育有两个重要主题:一是提升各级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提升高等教育系统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力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创建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作用。

这两个主题相结合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大众下的新的质量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高等教育以年为基数,到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万人,毛入学率达到%,到年在学总规模达到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

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必须正确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

.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

“好”讲的就是质量,“快”讲的就是速度,

又好又快就是既要保证发展的质量也要保证发展的速度,做到质量和速度协调发展。质量和速度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速度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就不会有质量的真正提高;质量是速度的保障,没有一定的质量作保障,

就不会有速度的持续稳定增长。所以,只讲质量的发展和只讲速度的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健康的发展,

只有质量和速度协调统一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这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更加注重提高质量,

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心

量是发展的基础,质的提高是目的。

高等教育的规模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而质量水平才真正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实力。当今世界,

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思想,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提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自世纪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

新加坡是一个只有多年建国史的的小国,

由于他们超前的教育理念和加大教育投入,注重高等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

在上个世纪赢得亚洲“四小龙”的同时,其综合竞争力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被誉为全球化国家;

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等方面名列世界第二,“公民素质”指标世界第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

使我国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兼顾速度适度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

我们既要避免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倾向和做法,

同时也要避免只讲质量不讲速度的发展,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大众化进程,

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固然不能只追求速度和规模而牺牲质量。但突出质量也不能牺牲速度和规模为代价。实事求是地讲,我国既不是高等教育强国,

也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虽然经过几年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增长,

但就总量而言,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同时资源也比较短缺,还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还不能真正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的目标。因此,必须坚持质量和速度统筹兼顾的发展战略,做到高质量、可持续。

对高等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分析

据统计资料显示,

到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万人,每年毕业生多万人,

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样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举世瞩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

.招生规模扩大,办学条件不足,

加上质量意识淡薄,没有摆上应有位置,不同程度影响了教育质量提高

不少高校尤其是年以后新升本地方院校,每年招生少者~人,

多者万人,

~年在校规模翻番,以河南高校为例,

止年本科院校校均规模达到人,地方财政性经费投入远远赶不上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校舍、教室、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场馆,

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与国家标准要求甚远,办学条件明显不足。

有的生师比达到:,有的学科专业生师比更大,有的教学仪器设备少而陈旧,实验课难以保障,

影响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党的十七大以后,中央虽然强调质量问题,

把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但有的学校质量意识比较薄弱,没有摆上应有位置,

没有转化为具体措施,缺乏有效抓手和有力保障,有的学校简单以论文数量衡量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重科研轻教学,弱化了人才培养功能。

.办学定位不明确,导致高校办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现在:()近年来部分高校热衷于升格,

使得应该能够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民办高校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把大众化的重担压向了普通高校,

势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进而波及到来自不易的大众化;()高等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参与率和贡献度总体不高。

.人才观认识不清晰,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表现在:()个别高校过分强调对经济和社会的适应,弱化了对不良文化的批判,

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引领社会进步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高校受传统发展观和功利取向的影响,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谐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方面,

忽略了人格构建、技能培养和个性的协调发展;()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人文教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亟待加强;()使命意识的模糊使部分高校过多地顺从市场需求而忽视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导致自身发展中诸多方面失调,这些都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注重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到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

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力显著增强。[]这是国家赋予高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此要以改革的精神,

创新的思路突出科学发展主题,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主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

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尽快扭转高校轻教学重科研,弱化人才培养功能,生师比过大,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实践条件跟不上现象。学校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

书记、校长要亲自抓教学工作,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定期研究教学状况,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资源要更多地向教学一线倾斜,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等薄弱环节,在高校要努力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

科研促进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思路,在人才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创新性,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思维;更加注重综合化,

改变单一的知识教学,既注重专业的深度,又扩宽知识的广度,既着眼能力素质的提高,

又注重学生个性的特点的发展,更加注重开放性,改变比较封闭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更加注重实践性,

改变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合理确定高校自身办学定位

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每一所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自身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等,合理确定本校的定位。

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在明确学校定位、凝练学校特色上下大力气。为此,要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

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从高校发展的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总体定位来说,要稳定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同时,

更多的本科高校都应根据发展条件与优势、人才需求类型要求,将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学科布局和专业调整为龙头,

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平台,

学科实力不强,

人才培养质量势必难以保证。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来看,集中体现在具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上。

因此,要继续深入实施“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各高校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与提高水平注入新动力。积极支持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支持高校进行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改造,

支持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大力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专门人才,

使高等教育质量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职业取向,由一元化原则转向多元化原则。

积极构建高校特色专业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

教师责任重大,使命神圣。首先,要抓好现有教师培养,提高和稳定用好现有人才,

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以德立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放歌,使自己的才华在教书育人中发挥最大价值;在平静中耕耘,使自己能够持之以恒地认真教学研究;

在平常中闪光,使自己不辱使命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其次要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注重教师队伍的多样化,

打破近亲繁殖的门户之见,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学科结构。

.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它主要是对其教学活动的质量控制。

要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提高水平。要引导高校以高校内部的自我保障为终极目标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加强教学研究,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

教学是立校之本,

科研是强校之路。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以科研开辟创新之路,

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要引导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以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为突破口,推动高等教育与科研创新和经济建设,

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使高等学校实实在在地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

[]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年。

[]严崇涛。新加坡发展经验和教训[]。汤姆森学院出版集团:。

[]王洪明,佟曾: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研究[]。教育研究,():。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篇

【关键词】新常态泛化滥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同志自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

针对国际和国内各方面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不仅直接体现了本人的执政理念,也体现着党中央对新时期各种重大问题所作出的科学分析和英明决断。

因此,

正确理解的各种重要讲话精神,对于统一全党认识,

凝聚各种社会正能量,从而有效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反,如果不能科学理解甚至随意解读,

就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造成干扰。自年月考察河南时提出“新常态”一词以来,人们对“新常态”这一概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发挥,

其中既有对这一概念和理念的正确阐发,也有对这一概念的片面解读、泛化甚至滥用。

就后一个方面来说,一些人没有全面、准确地把握所提出的“新常态”的科学内涵,片面强调甚至有意夸大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增长速度相对变缓的事实,

错误地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并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是所谓的“新常态”。事实上,经济学界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

虽然当下以及未来一定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相比过去多年平均两位数字的速度而言相对变缓了,但是,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一个具有更高质量的中高速发展状态,中国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那种有意唱衰中国经济增长的论调,不仅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而且也背离了提出的“新常态”的本来内涵和深刻意蕴。

其实,

在河南考察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时,首先突出强调的恰恰是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在前不久召开的亚洲博鳌论坛年年会上,

进一步全面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准确内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还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看中国经济,

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

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

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实施“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一定能够保持中高速的更加高质量的健康发展。

如上所述,

就提出的“新常态”一词的本来涵义来说,它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阶段性新特征的一种理论概括,并不涉及任何其他领域的内容。

但是,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将这一概念进行泛化甚至滥用,把这一概念几乎变成了一个“筐”,

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提出了诸如“改革新常态”等所谓“新概念”。其实仔细究来,这些概念是很难站得住脚的。例如,

就“改革新常态”这一提法来说,

既不符合中央文件的相关提法,

也违背了一般的思维和语法逻辑。就中央文件的提法来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什么“改革新常态”;就一般的思维和语法逻辑来说,

改革本身是一种行为和过程,改革本身很难说有什么“常态”或“非常态”,

也没有什么“旧常态”,当然也就更没有什么“新常态”了。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像“政治新常态”、“改革新常态”这样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所谓“新概念”的提出,不仅不是什么理论上的“创新”,

而且偏离了中央文件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从而在客观上有可能会起到误导民众甚至党员干部思想的负面作用。因此,这样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新概念”最好还是休矣!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篇

一、思想保先。××同志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坚持先学一步,

多学一点,

深学一点,当好表率。他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观案例读本》等一系列有关论著和讲话精神,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认真记写学习笔记,

并结合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的思想与实际,做到边学边思:我为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献一策,

制约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问题是什么?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在认真学习深刻思考后,

撰写了高质量的心得体会,带头在委局学习会上作专题报告,认真解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原则、要达到的目标、总要求以及程序等,并就普通党员干部如何立足本职岗位,

争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提要求。他虚心向领导学习,

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使自己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水平日益提高,得到了群众、领导的认可。

二、工作争先。

作为委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和责任人,

××同志承担着委局学习实践活动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在工作中,他重视调查研究,

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在“早、全、深”上狠下功夫,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同时,他还兼顾着纪检监察审计方面的工作,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他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

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应具备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与同事们交心谈心,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采纳他们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把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三、成绩斐然。

××同志按照纪工委确定的“学习有主题,

实践有安排,

活动有特色,落实见成效”思路,认真筹划、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时间成立了委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安排召开学习动员大会;谋划十一个内容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惩防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制定以邀请专家讲解《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讲座、在委局办公专网开辟“学习心得交流专栏”和要求副处以上干部撰写学习心得等内容的“十二个一”学习落实措施;

提出围绕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活动、与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与认真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等相结合的“十个结合”,强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活动效果。

同时,

他积极深入社区,深入企业,开展“双深入,+对照”调研实践活动,即按照“双深入、两对照”外,

还要对照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对照“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活动,对照纪检监察审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开展调研。

了解各基层单位对××区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寻找改进工作的突破口、创新工作的新思路。

撰写出了高质量的《用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指导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纪工委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报告》,为实现“两新两带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篇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项任务的首要任务,

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其次,凸显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社会建设部分来考虑,就是力求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再次,阐明了教育改革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决定性因素。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

在不同阶段,其具体目标要求是不同的。

当前,就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多样,表现在我国社会生活是多样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多样的,

人的差别是多样的,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因此,

办教育,

就应办多样的教育。

从纵向上来说,要办好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

并使之相互衔接;从横向上来说,要办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等各类教育,并使之相互沟通,从而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这样才能为每一个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

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理念,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保证人民群众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三是推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同时,

教育公平,还应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公平也需要结果公平,为每一个孩子奠定一生幸福和发展的基础,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

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

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中国教育要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关键是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篇

一、思想上进一步有了深化的认识,

更加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我们每一位党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认真系统地集中及自学,使我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博本文来源:免费文秘网://大精深,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解决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根本方针。

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各项决策和布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

离开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来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的发展。

二、突出实践特色,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方法指导后勤服务工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摸清找准影响和制约我们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措施,

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正确思路,促进工作的政策措施,领导工作创新发展的实际能力,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

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方法就是统筹兼顾,要想做好服务工作,

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好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

正确处理好与快的突出问题,坚持开拓创新,

着力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的不稳定因素,努力使我们各项工作符合__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

符合工作的基本规律,符合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意识,提升服务,努力推动服务工作在科学发展上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绩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篇

一、思想上进一步有了深化的认识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我们每一位党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认真系统地集中及自学,使我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

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解决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根本方针。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更加注重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各项决策和布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离开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来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

面对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就是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的发展。

二、突出实践特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方法指导后勤服务工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要摸清找准影响和制约我们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措施,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正确思路,促进工作的政策措施,

领导工作创新发展的实际能力,社会主义的一个优越性,

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方法就是统筹兼顾,要想做好服务工作,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好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

正确处理好与快的突出问题,坚持开拓创新,着力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的不稳定因素,

努力使我们各项工作符合天津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工作的基本规律,

符合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意识,提升服务,努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绩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

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基本知识、能力训练和思想、道德养成是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

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实现均衡与质量的统一,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均衡。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可见,追求有质量的优质均衡,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新阶段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要义。

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要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征有正确的认识。

一、义务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题,

更是发展的归宿。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发展的重心在人本身,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

义务教育不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而是让人人发展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不是获取高分的教育,而是适合孩子成长、充分发展其潜能、个性,

为其未来奠基的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理解义务教育的目的,树立科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观,

有助于认识义务教育的科学定义,把握义务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二、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

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人们发展愿望的实现,

决定着人的潜能能否得到最大挖掘。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人最核心的人权,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只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为其参与社会竞争、实现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及各种机会平等奠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的质量包括三方面:。条件质量,

条件质量是从外部性上对义务教育质量的保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状况等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

由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及一些薄弱学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发展质量,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意识、知识视野、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等都比以前有明显提升,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有新突破。但是,学生的发展质量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分层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薄弱学校学生存在大面积学业不良或学业困难现象,

因此产生的厌学、辍学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尽管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方面还有待继续努力;。结构质量,

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均衡而导致义务教育质量的区域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特殊教育的质量总体上落后于普通教育质量,薄弱学校的质量明显落后于优质学校,择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境况堪忧。

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

在教育中对个体发展的关注不能仅仅是某些方面的发展,

更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融各个方面于一体的均衡发展。如果只关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质量要求,

而且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三、义务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

从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来看,义务教育质量具有多维特征。

。教育条件特征

条件既是教育质量的体现,

也是影响教育结果质量的因素。

既体现在经费、设备、设施、资源等硬件条件,

也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愿景与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学校的文化与传统、师资队伍等软件条件。

每所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与规划、办学目标,打造学校的特色,引导和营造学校文化。这些因素是每所学校独特性的体现,

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

师资队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师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意愿、教育幸福指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继续教育与培训、校本研修、学术交流)等,这些方面可以通过量化与国家质量标准进行对照,

也可以进行学校间、区域间的比较,其差距的大小,

反映教育发展的均衡度。

。教育过程特征

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需要,其本身也是服务过程质量的体现。

教育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德育工作、质量管理三个方面。课程与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育资源的建设、教学常规的运行、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教学改革等。德育工作包括德育环境与德育资源的建设、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的学科渗透、德育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行为指导等。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但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教育过程质量的衡定以定性评价为主。重在提出标准和要求,

督促在过程中执行,最终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结果和目标。

。教育效果特征

教育效果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

从纵向看,有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

静态结果反映教育质量达到实际水平,增值结果反映教育质量前后比较的增长情况。在纵向的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中,要重视增值结果的评价。增值结果强调学校自身的进步幅度,

是学校效能的体现。增值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生源到重培养,

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的全过程。

在结果评价中,

坚持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的双赢,使优质的学校更优,薄弱学校也在增值中走向优质。从横向来看,有个适性结果、内适性结果和外适性结果,

个适性结果反映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状态,内适性结果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状态,

外适性结果反映教育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教育质量绝不意味着只是分数、成绩,也不只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而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作为教育结果的学生综合素养已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依据。但教育过程不完全是生产过程,还是一个服务过程。服务不同于生产,

服务过程本身就体现着质量,如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最终体现的也是教育质量。

教育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特性,

考察教育质量时,还需要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共同列为考察对象。

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只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从人的发展角度看,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只有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质量标准是一种差异性标准,教育质量均衡是一种个性化的差异均衡。义务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不同时期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期待和要求,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依据。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教育质量特征的重要内容,学校特色是在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且是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服务的,

要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和“有效教育”,

促使学生充分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既强调统一性,

又强调差异性,是一种差异均衡和特色均衡,要求学校在质量合格基础上,

追求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教育研究,,()。

[]程凤春。教育并存生产性与服务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褚宏启,高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订[]。教育发展研究,,()。

[]杨宝忠,丰向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教学与管理,

,()。

[]王海明。平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

[]丰向日。推进教育公平须树立的若干观念[]。中国教育报,

--()。

[]林德全。论教育质量均衡的内涵与路径[]。教育导刊,,(上)。

[]丰向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的、原则与核心[]。学术论坛,

,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