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2-16 01:01:04

导语:儿歌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

理论体系建设;时机;措施

档案事业的发展,为了能够科学管理,则信息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同时也是档案功能进一步拓展的重要路径。特别是在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通过加快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为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就需要我们在档案工作中要不断的强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以科学性作为重要依据,从而确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法,确保更好的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时机

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及矛盾,

这就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以科学性作为重要依据,进一步对档案建设工作进行完善。

特别是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和条件越来越成熟,构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具备了多种发展机遇,

因此需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更好的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需要具备条丰富的经验,同时还要明确档案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标准

在构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过程中,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制定完善的档案信息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标准,

进一步明确档案信息系统的内容。在国家信息建设工程中,需要相关建设部门能够给予更明确的引导,确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基本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信息建设理论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具备技术推广与人才技术优势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充分的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在档案信息技术及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这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有了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有利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档案信息化体系构建过程中,

不仅具备了宽松的环境空间,而且信息技术十分成熟,发展速度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不断增强,

这对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建设的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档案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创新与发展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档案信息建设模式越来越无法跟上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利于当前各级档案馆业务能力的巩固,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加快开发与档案信息资源有效的能力,对信息建设过程中的服务渠道建设内容进行拓宽,努力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确保档案信息化体系建设模式的创新,

使其保持良好的灵活性,

为其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措施

.将档案信息化实证研究与档案信息化理论研究有效的结合

目前,学术界对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总体阐述过于单薄、零散,

大多采取“概而述之”的研究模式,显得零散杂乱、单薄乏力、歧义频出、难以把握。事实上,建立与完善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必将受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档案信息化实践发展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

也决定了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将面临着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是侧重于我国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二是侧重于我国档案信息化发展前景的理论研究。对此,在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有明晰认识与基本抉择:必须从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与档案信息化作用实效相结合的思维角度出发,

兼顾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我国基本国情实际为主。

.需要档案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和信息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

在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档案理论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与档案业务工作者及信息技术专家有效的进行合作,

充分的体现出档案信息技术专家的主导地位,

特别果对信息技术专家的聪明才智及主动精神进行突出,并将其作为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档案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工作,更好的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国家需要在制定信息化政策时给予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倾斜,同时还要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需要为档案理论和业务工作者及档案信息技术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档案信息化理论研究提供经受实践检验的机会。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使其不仅能够与当前我国的国情相符合,

而且能够与发达国家档案信息化理论成果具有良好的衔接,确保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导向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更好的推动档案信息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进一步完善组织体制和决策机制

在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的实践过程中,

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要注意逐步培育在档案信息化理论指导下进行档案信息化实践的组织体制和决策环境:一方面,在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过程中力求做到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有新认识、档案信息化规划要有新思路。

结合档案信息化管理、业务、技术等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坚持用档案信息化理论指导档案信息化实践。另一方面,

在建立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过程中力求做到档案信息化推进要有新体制、档案信息化执行要有新举措。

在当前新形势下,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这不仅是档案事业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促进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在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上要具有全局性观念,从战略角度出发,充分的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确保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李丹单位:齐齐哈尔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王波。浅议影响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黑龙江科技信息,,

,

[]褚利梅。档案信息化理论体系建设应抢抓先机科学把握[]。黑龙江史志,,,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篇

一、思想观念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思想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首先要实现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的转变,应树立“四个意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四个意识”即:①产业意识。档案工作属于新兴信息产业的一部分,

要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特别是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产业意识,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就是一种信息产业,应深层次挖掘城建信息资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

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②服务意识。编研工作不是停留在档案利用的“凭证和依据”层面上,而是以用户需求为宗旨,全方位、大信息量的经过编研的成果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服务。

因此,要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全局出发,及时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和把握用户需求,

牢牢抓住服务重点,增强编研服务工作的主动性。③精品意识。有特色才有形象,有精品才有影响。

城建档案工作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需要城建档案编研成果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产品。要把“编”与“研”相结合,使编研成果“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提高编研成果质量,

在讲求编研成果内在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应注意外包装。④经济意识。

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市场需求。从编研选题开始就应以市场为导向,

找准服务对象,使编研开发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形成以编研促利用,

以利用检验编研的良性循环。

“三个关系”即:①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关系。长期以来,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囿于科技档案的特性,

多围绕建筑设计、施工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服务范畴较窄,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影响面不大,

城建档案不为社会所知。要摆脱只为少数城建专业服务局面,将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融入信息社会,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建档案,

利用城建档案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建档案社会价值。

编研工作要走专业化与社会化结合的路子,既要有适合专业人员利用的成果,也要有将专业性、通俗性、可读性结合的成果。如绍兴城建档案馆编写的《绍兴古桥》、《绍兴老屋》,

我馆拍摄的**近代优秀建筑专题系列片等,都是上述结合的有益实践,

深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喜爱。②城建档案与“大城建”概念的关系。

要摆脱城建档案是单份文件、单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束缚,要从城建档案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寻觅城市的历史变迁、建设发展的轨迹、建筑风格的形成等等,以大城建、大市政的眼光和思维角度把零散的建设工程串接起来,

构成一条城市发展的线索,这也为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开拓了广泛领域。

那看似孤立的一段段防汛墙、一幢幢旧屋新宅、一条条马路、一座座桥梁,

只要赋予“大城建”这一概念和主线,就能形成一部最真实、生动的城市发展史解读本。③后台与前台的关系。编研工作是一项潜心砺志、埋头苦干的工作,

一直以默默无闻而著称。但时代在发展,

档案工作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需求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档案信息资源要融入信息社会、档案工作管理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档案利用服务要最大化满足需求,就需要档案工作者从后台走向前台,传统的默默无闻精神要宏扬,

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要转变,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出特色产品,

服务从被动变为主动。编研工作也已不再是画地为牢,编研资源要整合、编研力量要联动、编研内容要贴近市场、编研成果要宣传推广,编研工作与档案工作要从默默无闻到默默有闻、有声有色,让全社会都了解档案工作、熟悉档案工作、热爱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

二、内容形式创新

以往,不少城建档案馆的编研内容局限于大事记、工作或馆藏指南、效益汇编、资料汇编等,对深入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马克思讲“需求是一切动力中最大的动力”。

编研工作要紧紧抓住用户需求,从编研内容的选择到编研成果形式,都需要有一个改变和创新。

根据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特性,在编研选题上做到:其一,围绕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这应始终是编研选题的重点。如我馆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开展了专题资料汇编工作,

选后汇编出版了苏州河治理工程、黄浦江沿岸综合改造工程、轨道交通建设、环保绿化等专辑,为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受到欢迎。结合苏州河整治和开发,

利用馆藏资源,还启动了“苏州河畔老工厂”的编研项目,使编研工作紧扣时代主题,紧跟城市化进程。

其二,

体现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城建档案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施工技术、基础结构、建筑风格等,对现代设计业、建造业有极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例如,我馆历史档案中,

藏有旧**著名的公和洋行、马海洋行等设计洋行的大量作品,若仔细梳理,

各个设计单位、设计师及设计技术、手法可一览无余,将给设计者受益非浅。城建档案的编研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体现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产品。其三,

突出服务重点和馆藏优势。常言道“有为才有位”,档案工作的“有为”要靠服务来创造,而档案工作的“有位”要靠服务来提升。

选择编研内容要明确服务对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建设单位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应研究不同利用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主题,同时,

尽可能地凸现人无我有的馆藏优势,

逐步探索一套将城建档案内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相结合,将城建档案内地域、名人、名宅、历史事件、活动足迹相贯穿,

将馆藏档案与征集收集来的资料相融汇的编研方法,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馆藏特色、专业特色的编研路子。在编研成果形式上,因进入信息社会,纸质档案的“一统天下”正逐步被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多种载体并存的格局所替代,

因此,

传统的编研形式也必须进行转换和创新。

以我馆编研工作为例:一是利用航拍、摄影、摄录像等多种形式和载体记录城市发展,并将其编制成专题片、画册、明信片等,这种生动、直观、说服力强的编研成果更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

为处于“读图时代”的广大群众所接受。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将馆藏内容、城建信息、编研成果等制成网页,向社会提供利用,扩大服务领域。

三是在保持传统的出版书刊编研形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尝试以邮票、纪念品的形式形成编研成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编研工作提供了新契机和提出新要求,

网络编研工作已被提到议事日程,编研成果形式注定要向多载体、全方位、深层次的方向转变。

三、组织管理创新

加强对编研工作的组织管理是加大编研服务力度的保证。

目前,因受档案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重视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组织不健全,

管理力度不够,

编研成效不理想。笔者认为,编研工作是城建档案工作这一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利用者提供的是一种“再创性”知识产品,有着原始档案所不能替代的信息量集中、系统、深入等优势,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编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首先,

要把编研工作纳入本单位业务建设规划中,纳入业务建设的日常管理。对编研工作既要有短期计划,

单项任务计划,更要考虑和设计长远规划,这也有助于编研项目系统性,编研成果系列化。其次,

要建立专门机构,

加大人员投入,实现组织保障。编研人员的水平,

直接关系到编研成果的质量。编研工作能否深入开展和有所创新,说到底,取决于编研人员能否胜任和档案信息资源是否丰富。因此,

应把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文字功底好的人员选派和充实到编研工作岗位上。第三,要建立横向联系,

借助外界力量,实行联动效应。

多年来,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政,依据自身的编研力量和馆藏资源进行开发编研,

虽有成效,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难上一个更高的水平。要想有新的突破,可以在馆内编研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借助院校或社会力量,走协作开发以及合作编研的路子,

从而深入挖掘城建档案的内在价值,提高编研成果的科技含量。

第四,要精心策划和组织,

加强对编研成果的社会宣传,适时组织成果会,利用报刊、媒体等,对编研成果广为宣传。

避免编研成果“躲在深闺无人识”现象,从而促进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界的社会意识。如,

我馆将航拍的**城市建设景观,以空中看**的角度制作成明信片投放市场,受到广大市民们的喜爱,

该成果还成为**市第十二届人大发给与会代表们的纪念品。再如,**市档案局去年举办的“黄浦江--**的母亲河”大型展览,

通过新闻会、巡展等多种途径,取得良好的社会宣传效应,值得借鉴。

四、编研工作发展建设的思考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全方位的提供利用服务是城建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编研工作作为提供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长期和根本性的工作,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抓好四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机制建设。建立城建档案信息需求和利用效果反馈机制,

通过对城建档案利用的类别、频率、效益等统计分析,研究潜在的利用需求,预测市场所需的内容和趋势,

抓住重点、热点编研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加强城建档案资源开发及编研选题的针对性、目的性、时效性,

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及信息服务功能。第二,资源建设。即大力加强城建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

丰富馆藏,

因为丰富的馆藏是提供利用的不竭源泉,也是开展编研工作最重要的物资基础。城建档案工作最大的竞争优势依赖于城建档案,而要保持城建档案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这些档案提供服务。

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努力丰富馆藏。今年来,我馆通过设置征集机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全市范围开展城市建设照片档案征集活动便是一个重要举措。第三,

系统建设。要加强信息化、网络化的系统建设,

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数码影像技术及电子通讯等现代技术来进行城建档案的编研,加快编研速度和成果的多样化,使档案编研信息电子化,

从而有利于利用、传播和反馈。使城建档案编研信息更趋社会化、更具时代感。第四,人才建设。创新和建立专家型编研人才队伍,

还要注意培养和储备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编研人才。可采取选派人员进修、委培和深造等方法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也可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

积极做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全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为新的人才胜出创造条件。此外,编研岗位上的研究人员应相对固定,

有利于熟悉馆藏、积累知识、深入研究,打造编研品牌。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篇

家庭档案资源是我国国家档案资源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家庭档案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思考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家庭档案建设,

提出通过优化顶层制度设计把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

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

档案资源;家庭档案

国内家庭档案资源建设研究现状

我国对家庭档案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年代中期,迄今已取得丰硕成果,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

关于家庭档案的意义、作用和功能的研究;第二,

关于家庭档案管理理论的研究;第三,从信息化建设方面研究家庭档案;第四,从档案资源建设方面探讨家庭档案建设;

第五,关于家庭建档实践探索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档案的研究主要从家庭档案概念、范围、特点价值、功能、分类、管理等方面展开,

而对于资源体系建设的研究较少,从国家档案资源体系顶层设计层面来思考的就更少了。年,国家档案局提出“两个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理论研究步伐加快,除探讨如何加强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外,还提出加强非国有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拓宽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范围。

与之相关的论文主要有:黄项飞的《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创新思维》、袁姣英的《家庭档案与国有档案的关系刍议》、张敏、苏建功的《对家庭档案与两个体系建设的认识》、王小兰的《“十二五”期间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发展战略之我见》、胡燕的《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多元化探析》、王萍的《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体制外档案资源建设思考》等。

家庭档案建设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理论要求

把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前,应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什么是国家档案资源?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认为:“国家档案资源,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总和。”[]这一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国家档案资源的来源包括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另一方面,

其形成对象必须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根据这一概念,

我们判断一种档案是否属于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不能仅看它是否具备“国有”属性,

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材料也应包括在内,还要看它是否具有“保存价值”,

即是否具有满足某种需求的价值。其次,什么是体系建设?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是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体系建设就是设计童年读后感600字一整套制度,按照规定把指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以实现最佳优化和配置。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就是对整个国家档案资源科学安排、合理分配,使档案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这种建设,不仅着眼于目前,更要提前科学规划,

满足将来需求。弄清以上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家庭档案,

它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内的各个成员,在从事家庭事务和某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记录并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考使用的各种资料,如日记、书信、手稿、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证件、凭据等等。

以上定义说明家庭档案在来源上,

是由家庭成员也即个人形成的,在价值属性上具有保存备查价值,这种保存价值对家庭有利,也可能对国家社会有益。一般认为,

家庭档案虽不像国家、集体、国有企事业单位产生的档案那样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

但家庭档案在传承文化、反映社会历史、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档案资源的“来源”属性,家庭档案虽非“国有档案”,但亦应包括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范畴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正从“资料时代”走向“资讯时代”,档案的主要功能从以为书写历史、证明历史、收藏历史等服务为主,

向现实信息、资讯要求、未来发展转化。这些都要求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建立完整齐全、种类丰富的资源体系。建设开放的档案资源体系是科学发展档案事业的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档案部门的新任务。

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指出:“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档案,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利用的档案,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档案,都要纳入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他提出,

全国档案系统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纳入到档案工作体系中,

把人民群众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把家庭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范畴的理论基础。

.家庭档案资源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一直偏重国家、集体档案,

轻个人家庭档案,家庭档案保存保管缺乏科学指导,档案损毁、丢失现象严重。

湖南省档案局于年进行了龙的作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家庭档案收集方面,

.%的被调查者注重档案收集,

%的被调查者只收集自认为重要的档案;在家庭档案整理、保管方面,

只有%的被调查者比较认真地进行了档案分类并加以保管,完全没有保存档案的被调查者比例高达%。

调查结果说明,家庭档案保存状况堪忧。随着档案工作形势的变化及人们对于档案重要性认识的提高,

一些地区的档案部门逐步认识到家庭档案的意义并积极探索实践。但总的来说,我国家庭档案管理处于自发、无序、无为状态,缺少国家层面的参与。

.家庭档案资源结构出现新变化

新形势下,

现代家庭档案相对于传统家庭档案有了较大区别。传统的大家族演变为多个小家庭,与之相应的是家庭档案内容由家族的家谱、族谱转变为家庭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交档案和个人成长及生活经历档案。档案载体形式更加多样化,由单一的纸质档案转变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声像视频档案等多载体并存。

与此同时,

家庭档案数量成倍增加,保存方式各不相同,

这些都要求加强家庭档案建设的理论研究,要在国家层面确定家庭档案的地位,把家庭档案建设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体系之中。传统观点认为,

家庭档案是个人或者家庭所保存的档案,在整个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中无关轻重。如今,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家庭档案的地位,

明确家庭档案生动反映了家族的历史变迁,其作用是国家档案所不能取代的,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实国家档案资源体系。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既要接收官方档案,又要接收民间家庭档案,改过去“单轮驱动”为“双轮驱动”的接收方式,既充实国家馆藏,

又有效保护民间家庭档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有利条件下,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契机下,

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要求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档案在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家庭档案工作,在档案工作法律法规中明确家庭档案资源属于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使广大档案工作者能理直气壮地推进家庭档案建设,

做好家庭档案宣传,提高全社会家庭建档的积极性,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做出贡献。

家庭档案资源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体系的具体策略

.完善家庭档案管理体制机制

从管理学角度看,体制指的是明思政课观后感450字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根据中办、国办《意见》的要求,

要不断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机制,

树立大档案意识,充分认识家庭档案在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体制内,可考虑在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各级档案学会中设置家庭档案管理机构,专门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家庭建档工作;

可扩大现有业务部门职能,

突出家庭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

《档案法》提出,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这一要求主要侧重于“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随着社会转型,家庭档案大量产生,公民档案保管意识不断增强,档案部门应顺应时代变化,

及时转变自身职能,延伸服务的广度。《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部门对个人或家庭保管的对社会和国家有价值的档案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和指导权;对个人保管的档案在安全保管、寄存出卖、移交捐赠等方面也有明确规定。

因此,

对于家庭档案管理,档案部门不能缺席、更不能缺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家庭档案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家庭档案工作规范标准

目前,《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条例》,虽未明确提出“家庭档案”这一名词,但对于个人保存的档案有法律要求,

主要体现在移交、捐赠、寄存等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

综合制定家庭档案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提前介入工作,加强监督指导,要制定出本地区家庭档案收集范围与整理保管要求,

内容要涵盖家庭档案的收集与鉴别、保管与保护、提供利用等方面,特别要细化家庭档案的门类和载体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档案工作规范标准既要确保公民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家庭档案的安全,

也要符合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在国外,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立法中规定了档案管理机构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私人档案拥有强行登记权和优先购买权,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档案部门拥有强行登记权,

但规定了档案部门可以优先购买或征购,并有权代为保管有价值但保存条件恶劣的个人档案。档案部门行使优先购买或征购家庭档案的权力或代为保管时,必须保护作为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家庭档案不受侵犯。

.探索家庭档案资源管理模式

一是立足传统模式进行创新。

目前,很多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比较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比如,

进行家庭档案登记、档案部门代为保管家庭档案,

等等。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家庭数量庞大,且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因而推行整齐划一的家庭档案保管模式并不现实,

需根据国情省情,寻求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管理模式。笔者建议,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仍以各个家庭为单位保管家庭档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家庭档案建档标准指南,通过现场培训、远程培训等方法指导家庭建档;

以村、社区为单位对家庭档案进行统一登记管理,摸清本地保管的重要档案家庭,可通过征集或购买方式征集入档案馆,或重点指导家庭档案保管。

二是积极实践新管理模式。档案部门应根据各地开展家庭建档的实践经验,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践家庭档案管理新方式、方法。遵循“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按照市场化要求,

实行社会管理家庭档案的工作模式。如,在明确档案所有权的基础上,建立家族家庭档案馆、家庭档案服务中心等,采用国家拨款或经费自筹的运行管理模式;

开发家庭档案管理软件,

建立家庭档案数据共享模式,实现家庭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毛福民。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中国档案,

():。

[]龙琛。把家庭档案建设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体系——基于湖南省档案局“家庭建档”问卷调查[]。档案时空,():。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篇

随着以区域信息网为基础的公用信息平台的建成,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推进,

电子公文交换的开展,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入由纸质文件向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管理转变的时期。

自年开始,某区档案局馆、信息办联合北京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依托某区内部办公网共同开发了“某区机关档案管理系统”,

以满足各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该系统是目前使用的系统的前身。这个系统设计了分两个模块将不同来源的档案信息导入数据库,一是每年例行归档的文件由档案员手工录入目录及原文,

二是其他来源的数据(比如数字化扫描的早期档案)直接导入数据库。

年,档案局在原系统基础上启动了新档案管理系统的调研工作,年底,一期工程开发完毕,

系统密级层、核心层、内网层数据库和查询服务平台基本开发完成。年上半年经过试运行,总结试点单位试运行情况,下半年开始,全区推行应用该系统。

笔者以为该系统在国内政府内网档案管理上总结出了一些前沿性经验,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问题诊断

.需求调查方面

笔者以为,需求调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外部环境。

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档案文件管理方面的政策环境。

()小环境。一是区内电子政务开展情况,

各部门政务平台建设情况,

电子文件形成情况、管理现状及各部门对电子文件的利用需求等。二是区内档案管理情况,文件归档要求,电子文件管理规定,

档案工作的历史传统以及各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等。

()全市建设思路。区县必须自觉将本地区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纳入全市的电子文件管理体系中。重点需要调研北京市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整体思路、实践举措,特别是电子数据格式和规范要求,

以便使本区的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信息与全市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信息能够互联共享。

以上内容,某区重点开展了国内各地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情况的调研和当前区内环境的调研,

其他方面的调研略显不足,特别是对全市建设思路以及国际大环境的考量不足。

.技术设计方面

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系统采集障碍未能解决。

目前,某区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系统采集的电子信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单位通过“文件录入”;二是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而系统设计时将采集各业务系统形成的电子文件纳入采集范围,从实际情况来看,

阻力较大,不仅公安分局的户籍信息、药监分局药品监管信息、地税局的税务信息、工商分局的登记信息等垂直管理单位的业务信息不接受本系统外的信息共享,

而且住建委的房产信息、人社局的社保信息等区属单位的业务信息也同样不愿意接受本系统外的信息共享。虽然这部分采集功能设置在系统建设的第二个阶段进行,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由于行业门槛,很难取得实质性推进。

()部分设计环节未能体现文件管理的规律。和大部分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的设计研发类似,主要由信息化科名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工程专业人员牵头进行,

通过系统设计招投标委托从事系统设计的专业公司进行研发。

虽然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小组吸收了-名档案业务人员参与系统需求研讨,但是在实际研发过程中,档案业务人员的意见并未能很好地融入系统的程序设计中。

.验收方面

回顾分析某区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的整个过程,

认为建设中存在重开发、轻验收的情况。完成设计公司委托后,

系统建设基本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系统需求论证阶段,二是系统设计开发阶段,三是系统验收完善阶段。某区档案局馆参与前后两个阶段,

相比较而言,更加重视系统需求论证,系统验收完善基本草草收场。

表现在两个方面:

()验收论证不充分。验收应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特别是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一线使用部门的意见。

()初验整改不到位。对验收的重视程度不够,

验收标准在合同中的含糊表示导致设计公司对系统初验后的完善不甚上心,大问题小改动,小问题不改动,甚至以计算机技术的有限来解释部分问题的存在。项目委托单位档案局由于中间隔了一个政采中心,

在大问题上难以采取强硬立场。

.运行维护方面

目前,一期工程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运行中存在如下问题:

()高度集中后引发巨大效率浪费。这是系统自设计运行以来带来的大麻烦。

原本全区各单位各自独立自主的归档进程,

大多数应该也可以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完成。系统应用以来,好几年上一年度归档工作被拖后到第二年的月以后完成。各个独立的单位被强制性地拉到一个平台。由于程序设计缺陷,

当这个平台录入功能有问题时,所有档案员要集体等待问题被解决;当这个平台排序功能出现错乱,所有档案员又需要集体等待问题解决;当平台的服务器出现故障,

所有档案员除了面对故障页面不能工作,还要担心不要丢失数据或者回档(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当系统的技术服务商中断服务,

系统的运行问题完全有可能被搁置几个月无人解决。有的单位反映,还不如自己录表方便。这种单向的权力不对等的塔形结构难以形成正向的反馈改进机制,

很让人无奈。当系统出现问题,各立档单位对档案局没有办法,档案局对负责技术维护的公司缺乏具有实效的措施,

因为实际的需求方不掌握经费的开支,真正的用户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对糟糕的体验束手无策。

()与北京市数字档案馆的对接受限。近年来,各区县均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

某区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动手早,数据格式、传输要求已经制定,但与北京市数字档案馆的数据标准和要求是否一致还未能得到验证。目前,各区县又开始自觉在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上延缓脚步,

密切关注全市数字档案馆顶层设计要求和规范,

以避免重复建设。

()部分程序操作不够高效便捷。这方面的问题也是基层使用单位反馈较多的问题,主要是部分操作不够人性化,

没有充分体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便捷高效,反而费时费力,为基层档案人员带来操作负担。

比如,录入一旦出现错误,不同文件的同类型错误不能实现批量修改;

归档范围没有按一定规律排序,基层录入时只能逐条对照,比较耗费精力等等。以上问题基本属于目前技术能够实现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解决。

再设计建议

针对如上问题和不足,

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再设计思路和建议:

.多方沟通助设计

设计是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系统开发的核心环节。目前,新的系统设计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全面深刻地反思一些原系统落后的单极化设计理念造成的困境,

以避免重蹈覆辙。

引入云计算等新技术,

探索新的路径,规避落入过于集中的单中心管理模式的窠臼。

由档案局主导,各部门协同,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新系统建设。

完善系统设计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沟通。

()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唯有通过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采集制度才能畅通信息采集的渠道。信息采集制度的建立需要各级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垂直管理部门电子信息的传输要从国家部委层次提出统一思路和方案,

各级部门按要求贯彻落实。非垂直管理部门业务系统电子信息的传输需要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县政府形成统一思想,明确收集范围、内容及保密措施等。

()加强与档案业务人员沟通,

遵循文件管理规律,修正系统部分环节。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系统体现两个专业性:一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性,

二是文件档案管理专业性。鉴于系统目前文件档案管理专业性体现不足,存在诸多不合理环节,

笔者以为应将其作为下一步系统完善升级的重要内容。在完善过程中,特别要征求和采纳文件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系统设计人员要与系统使用人员进行反复的沟通交流,在两个专业性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和平衡。

()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

密切关注顶层设计,做好系统各项对接。目前,北京市档案局正在对北京市数字档案馆进行顶层设计,

作为区县一级,必须对此保持密切关注。

.充分验收是保障

验收是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系统开发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系统功能实现是否的重要环节。

系统的充分验收是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研发成功的重要保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验收标准要详细体现在研发合同中。要强化设计公司对系统验收的重视,按合同要求督促设计公司做好系统后期的完善。合同中应将验收标准具体化,如验收时出现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问题时如何处理,

验收时发现需要新加的系统需求如何处理,验收问题后期修改完善的时限和要求等。

()验收内容要分层多次进行。

验收时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包括计算机网络专业人员、文书档案专业人员、基层系统使用人员、上级主管部门人员以及高校学者专家等。

()验收内容要与试运行相结合。一些系统设计上的问题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能发现,因此必须经过一定的试运行期。试运行不能仅仅是档案局馆内部的试运行,

而应扩展到部分基层使用单位;试运行期时间不宜太短,最少为一个归档年度。

()验收的问题要及时跟进整改。

验收期间发现的问题应登记备案,逐一与设计公司沟通磋商,明确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要注重对问题整改的跟进督促,

追踪改进反馈。

.建立机制保运行

运行是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阶段,

运行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性课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建立问题反馈制度,及时解决运行问题。没有绝对完美的系统设计,

运行出现问题不可避免。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是良好系统的保障机制。因此,档案局馆应建立问题反馈制度,及时收集各单位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并通过系统维护合同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引导信息网络利用,充分发挥系统效果。

建立专门系统管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这些电子信息资源,

发挥档案材料资政、参考、凭证、存史、教化育人的独特价值。但长期以来,人们养成查阅实体档案材料的习惯,对电子文件的信赖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档案局馆应加大对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的宣传力度,

引导利用者通过网络更方便快捷地查询所需信息。

参考文献

[]安小米,张宁,叶晗等。国外电子文件管理机制及借鉴研究[]。档案学研究,()

[]杨安莲。论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档案学研究,,

()

[]肖秋会,杨青。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档案馆和电子文件中心辨析[]。档案学研究,()

作者简介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篇

关键词:档案;档案工作;

文化;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

档案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渐趋深入,档案文化建设实践探索扎实推进。近日,笔者在上采取跨库检索模式,对档案文化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粗略统计:以“档案文化”进行“主题”检索,

检索到文献篇,以“档案文化”进行“篇名”检索,检索到文献篇;以“档案文化建设”进行“主题”检索,

检索到文献篇,

以“档案文化建设”进行“篇名”检索,检索到文献篇。值得注意的是,“档案文化”%以上相关成果及“档案文化建设”全部成果均出自年以后,

尤以近年为甚。

统计表明,年以来,“档案文化”相关论文占检索总数的%,而“档案文化建设”相关论文则高达检索总数的%。

这样的一个数据,既令人欣喜又值得深思。

一方面,近年来档案界日益关注、积极探索档案文化及其建设相关问题,

涌现了不少扛鼎力作,探讨了档案文化的概念、揭示了档案文化的内涵、阐明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目的及其意义,

对于深化档案学理论研究、推动档案工作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一个数据,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我们在档案文化及其建设方面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紧密结合文化本质特征和作用规律展开系统研究、切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的优秀成果少,相当数量的有关成果可视作“跟风之作”,表面看是在档案文化建设的题目下探讨“档案工作自身的优化和改进”[]问题,实际却是借用档案文化建设“新瓶装旧酒”,了无新意。

自然,探讨档案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和改进档案工作,

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表象上看,

似乎并无不妥,出发点——“档案文化建设”,目标——“优化和改进档案工作”。

但若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某些成果具有将“档案文化建设”简单化、口号化的倾向,

似乎只要“祭起”档案文化建设的大旗,档案工作中的“瓶颈”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档案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任何将其研究简单化、口号化乃至标签化的趋向,

或者将其视作优化和改进档案工作的万能灵药,既无益于档案文化建设研究的深化,也不会引起社会各界对于档案文化建设问题的重视,

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使“档案文化建设”这把优化和改进档案工作的“利剑”陷于跟风之“泥淖”,失却其固有的光辉。

为进一步深化档案文化建设问题研究,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建设在优化和改进档案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本文从档案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的角度略陈管见,

以求教于方家。

档案文化建设,建什么?

在现有的相关成果中,“档案文化建设”一词较多的是在“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情景下出现,

久而久之,“档案文化建设”似乎已约定俗成为一个独立概念,甚至成为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时髦名词”。犹如“档案信息化建设”、“三大体系建设”、“城市记忆工程”等概念一经出现,引来关注无数一样,

“档案文化建设”一词在很多场合,逐渐成了体现档案工作自身优化和改进“说辞”的最新版本,但对于什么是档案文化建设却不甚了了。尽管文章所提出的以“档案文化建设”为“抓手”或“突破口”,

引领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其出发点是积极的,其愿望也是美好的,但其核心内容却游离于档案文化建设的本源之外。

但值得欣慰的是,基于档案文化建设自身特点所引发的深入思考,思想火花也不断闪现。

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档案文化建设由于对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人们对于档案文化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

导致档案文化建设方向不明确。”“在建设档案文化时,往往只注重档案保管、档案机构外在建筑和标识、档案人员着装规范等物质文化建设,而不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热衷于宣传和强调档案本身的重要性,而忽视档案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培养。”[]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当今社会,

档案文化建设要实现创新、发展和繁荣,首先应对传统档案文化的建设进行反思,

真正认识到传统档案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这样才能冲破传统思维藩篱,实现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

由此可见,

对于档案文化建设概念的内涵问题,还有讨论的必要,因为这是探索档案文化建设的根本。

在上述相关文章中,

不同的作者赋予了“档案文化建设”以不同的内涵与神韵。

有的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概念整体使用,甚至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多种情景下多角度应用;

也有的将“档案文化建设”作为多个概念的组合体使用。

那么,档案文化建设究竟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还是多个概念的组合体?

笔者认为,档案文化建设应该是多个概念的复合体,

即:档案、文化、建设,换言之,档案文化建设概念的本源应该为:建设“档案之文化”。

有鉴于此,档案文化建设应正本清源,无论是理论研究,

还是实践探索,都不能游离于“档案文化”这一本源。

因为:“档案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是精神,是人们对于档案、档案工作规范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档案工作传承发展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档案文化的精髓是重视人的价值;

档案文化趋于成熟的标志则是对于档案工作现象开展具有时代特点的思考与创造性的阐发。”[]档案文化建设首先是一个理念层面、学术层面的问题,

理念是工作的先导,理念应该前瞻,理念可以先行,但千万别让“档案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标签”,

并赋予其过重的负载。因为:“科学的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路径选择是否合理,

任务是否明确。

实践表明,在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盲目的‘跟风’式的路径和任务选择,

只能带来失败的后果,并使档案部门的工作失去政府和社会的理解和有效支持。”[]

档案文化建设,为何建?

由于文化是人类共同体成员认同的价值模式和行为范式,它对于每个人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给定性和内存强制。档案和档案工作所构成的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社会文化休戚相关,

因此,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十分必要、十分重要,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冬权局长在年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所提出的“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努力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强国,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切实把档案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档案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档案文化发展战略,把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事业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和发展机关文化、行业文化,明确发展重点,突出行业特色,

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这一要求,事实上已经清晰地阐明了档案文化建设为何而建这一命题。

尽管在现有的成果中,对于建设档案文化的意义,论述已较为丰富,

诸如“以档案文化建设引领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档案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整个档案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等观点较多,且逐步得到学术界和档案部门的认同。

但笔者认为,建设档案文化的意义更为深远。

因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文化是一个由有形文化、行为方式、价值观、哲学理念等多个层面内容所构成的复杂体系,自然,

我们对于档案文化的认识,也可以借此作为参照,

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换言之,建设档案文化意义的认识,

目前还只是处于“有形文化、行为方式”阶段,其认识还只是初步的、粗浅的。

因为,档案文化观念的落后有可能导致我们生存空间的丧失,档案文化空间的丧失则意味着社会文化遗产传承的危机。有鉴于此,建设档案文化是一个关乎国家档案事业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

“档案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为档案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要为档案事业寻找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空间……档案文化在帮助档案部门建立自我、动力、身份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为档案事业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园,

确定合理合法的工作目标,从而获得职业的尊严。”[]

总之,

建设档案文化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或者更为迫切的,在于寻求档案、档案工作有关理念、制度的逐渐认同,

形成广泛认可的档案观与档案管理理念。唯有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档案文化观念为指引,

才有可能进一步拓展档案工作的生存空间,营造具有档案文化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从而科学地指导、规范档案工作实践,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实现档案工作自身价值的进程中进一步促进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档案文化建设,如何建?

尽管档案文化的相关研究硕果累累,不乏精辟见解,如:“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承载体,其中包括档案资源文化、档案组织文化(服务文化)、档案制度文化、档案理论思想文化等组成部分。”[]“档案文化是围绕档案这一事物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都是由档案观念、行为方式、物化成果等方面所构成。”[]但就总体而言,我们目前对于“档案文化”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因为:“档案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对象,既有形而又无形,

是一种有异于具体行为的抽象概念。”[]

自然,有关建设档案文化的相关研究也不例外,尽管相关观点精彩纷呈,如:“建设档案文化,

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要将档案文化建设置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通盘考量,积极探索最适合自身的文化建设道路。”[]“以塑造档案文化核心价值观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关键,以调整档案机构组织结构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重心,

以丰富充实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以完善档案制度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保障。”[]“树立档案文化理念,改善档案文化设施,开展档案文化研究,

提升档案文化服务,创新档案文化机制”[]等,但就总体而言,

建设档案文化尚缺乏较为明确的相关策略。

鉴于文化是积累、选择、沉淀的结果,一切现时的文化行为都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后的表现形态。由此可以推断,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档案文化,

其发展路径也不能例外,档案文化也是积累、选择、沉淀的结果,同时,档案文化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档案工作的行业特色和特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

档案文化的发展、繁荣,有赖于我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档案管理部门、档案学术界等携手共进,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建设,

实现建设档案文化的梯度推进。

针对目前对于“档案文化”的认识尚处于探索阶段、建设档案文化尚缺乏较为明确的相关策略这一实际,档案文化建设的梯度推进有赖于以下多方面的分头努力及其共同作用:

在思想认识层面,立足于“档案文化是由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

呈现持久、变化、累积的诸多特性”这一特点,尽量将如何更好地建设档案文化问题复杂化。在立足档案与档案工作实际展开档案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的同时,努力做到“跳出档案看档案文化建设”,以更为宽广的视野研究档案文化建设相关问题。

王英玮先生提出的应处理好“档案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档案文化建设与人民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档案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档案部门文化建设与社会其他部门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档案部门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在开展这项工作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如果试图通过短期行动就取得丰硕成果,

无疑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的论断,给我们以启迪。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档案的内涵与属性、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

立足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时代背景,

着力强化档案文化内涵、功能、结构以及档案文化建设策略与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为充分揭示“档案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档案文化的发展规律、发展档案文化的历史责任”等核心问题的实质提供理论支持,

为具体的档案文化建设实践提供指南,因为:“盲目的实践只能收获失败;惟有获得明确目标导向的实践,才会取得成功的结果。

”[]

在实际工作层面,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立足于现有的档案工作模式,将工作做细,做扎实。正如所有档案管理行为的动机、目的、利益,

均产生于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需求,与此同时,档案管理行为本身又反过来影响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一样,档案管理的文化成分和价值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管理对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正面影响和改良作用;

档案本体的文化含量,则取决于档案管理行为本身对人的生存状态所产生的作用大小和影响程度。若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档案文化”。换言之,

能否实现档案文化由“自发”向“自觉”的演进,最终实现社会的认同,关键的一点,在于社会公众能否真实地感受到档案(档案工作)对其工作、生活的作用与影响,而要迈上这一台阶,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宣传工作层面,努力开展更有广度、更具深度的档案宣传工作,增强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档案文化意识,争取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档案工作、重视档案工作、关心与支持档案工作,

促进档案文化理念的广泛认同,为档案文化建设的深化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档案文化的发展、繁荣。

总之,建设档案文化是一个关乎档案观念能否创新、档案工作空间能否拓展、国家档案事业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刘永,

程倩倩。档案文化力的形成及其作用规律探讨[]。档案管理,():~。

[][]张东华,姚红叶。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研究[]。档案学研究,():~。

[]郑金月。文化自觉视野下的档案文化建设[]。档案学研究,():~。

[]薛匡勇。档案文化建设策略探析[]。浙江档案,

()。

[][][][]王英玮,陆红。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国档案,():~。

[][][]任汉中。档案文化:一个十分纠结的论题[]。档案管理,():~。

[]马仁杰,谢诗艺。档案文化的理论解读和建设探索[]。档案学研究,

():。

[]詹锐。如何实施档案文化建设策略[]。浙江档案,():~。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篇

一、思想观念求创新

创造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思想观点的不断吐故纳新、推陈出新,

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首先是要实现服务观念和工作思路的同步转变。

目前,应树立“四个意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树立四个意识:一是产业意识。档案工作属于新兴信息产业的一部分,要充分认识档案资源,

特别是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产业意识。

城建档案新资源开发就是一种信息产业,应详细分割、提高层次,挖掘城档信息资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服务意识。编研工作不是停留档案的凭证和依据层面上,

而是以用户需求为宗旨。全方位、大信息量的经过编研的成果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服务。

因此,要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全局出发,及时进入市场需求调研,分析把握用户需求,

牢牢抓住重点,增强编研工作的主动性;三是精品意识。有特色才有形象,

有精品才有影响。城建档案工作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需要城建档案编研成果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产品。要把“编”和“研”相结合,

使编研成果“现状”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提高成果质量;

四是经济意识。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在注重实效的同时,要更注重市场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找准服务对象,使编研开发有针对性、目的性,

形成以编研促利用,以利用检验编研的良性循环。

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关系。长期以来,城市建设档案编研工作囿于和科技档案的特征,

多建设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服务范畴较窄,虽取得一定成效,

但影响面不大,

城档不为社会所知。

要摆脱为少数城建专业服务的局面,将城档信息资源融入信息社会,

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城档,利用城档,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要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结合的路子,既要有适合专业人员利用的成果,也要有将专业性、创造性、可读性结合的成果;

二是城建档案与“大城建”概念的关系。

要摆脱城建档案是单份文件、单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束缚。要从城建档案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寻觅城市的历史变迁、建设发展轨迹、建筑风格的形式等等,以大城建、大市政的眼光和思维角度把零散的建筑工程串接起来,构成一条城市发展的线索,

这也为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开拓了广泛领域。那看似孤立的一段段防汛墙、一幢幢旧屋新宅、一条条马路、一座座桥梁,只要赋予“大城建”这一概念和主线,就能形成一部最真实、生动的城市发展史解读本;三是后台与前台的关系。

编研工作是一项潜心励志、埋头苦干的工作,一直以默默无闻而著称。但时代在发展,档案工作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需求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档案信息资源要融入信息社会、档案管理工作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档案利用服务要最大化满足需求,就需要档案工作者从后台走向前台,传统的默默无闻精神要弘扬,服务的理念和方式要转变。要加大宣传力度,

推出特色产品,服务从被动变为主动。编研工作也以不在是划地为牢,编研资源要整合、编研力量要联动、编研内容要贴近市场、编研成果要宣传推广,编研工作与档案工作要从默默无闻到默默有闻、有声有色,

让全社会都了解档案工作、熟悉档案工作、热爱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

二、内容形式求创新

现在,

不少城建档案馆的编研内容仅限于大事记、工作或馆藏指南、效益汇编、资料汇编等等。深入的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马克思讲“需求是一切动力中最大的动力”。

编研工作要紧紧抓住用户需求,从编研内容的选择到编研成果形式,都需要有一个改变和创新。根据城市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真实记录”的特性,在编研选题上要做到三点:其一,

围绕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这应始终是编研选题的重点。如我市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专题资料汇编工作,

为规划、建设、环保和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其二,体现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

城建档案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施工技术、基础结构、建筑风格等,对现代设计业、建造业具有极高的借鉴参考价值。

城建档案的编研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打造体现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产品。其三,

突出服务重点和馆藏优势。常言道“有为才有位”。档案工作的“有为”要靠服务来创造,

档案工作的“有位”也要靠服务来提升。选择编研内容要明确服务对象,

为领导决策服务,

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应研究不同利用者的不同需求,

有针对性地选择主题。同时,尽可能地凸现人无我有的馆藏优势,逐步探索一套将城建档案内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相结合,将城建档案内地域、名人、名宅、历史事件、活动足迹相贯穿,

将馆藏档案与收集征集来的资料相融合的编研方法,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馆藏特色、专业特色编新研路子。

在编研成果形式上,因进入信息时代,

纸质档案“一统天下”正逐步被纸质档案、声橡档案、电子档案等多种载体并存的局面所替代。因此,传统的编研形式也必须进行转换和创新。

一是利用航拍、摄影、摄录像等现代化的装备和技术记录城市的发展,并将其制成专题片、画册、明信片等,这种生动、直观、说服力强的编研成果更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

为处于“读图时代”的广大群众所接受;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

将馆藏内容、城建信息、编研成果等制成网页,向社会提供信息资源,

扩大服务领域;三是在保持传统的出版书刊编研形式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尝试以邮票、纪念品的形式形成编研成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又为编研工作提供了新契机和提出了新要求,网络编研工作已被列入日程,编研成果形式注定要向多载体、全方位、深层次的方向转变。

三、组织管理求创新

加强对编研工作的组织管理是加大编研服务力度的保证。

目前,

受档案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重视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城建编研工作组织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够,编研成果不理想。笔者认为,编研工作是城建档案工作这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利用者提供的是一种“再创性”知识产品,有着原始档案所不能替代的信息集中、系统、深入等优势。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编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首先,要把编研工作纳入到本单位业务建设规划中,纳入业务建设的日常管理。对编研工作既要有短期计划、单项任务计划,更要考虑涉及长远规划,

这也有助于编研项目系统性、编研成果系列化。其次,

要建立专门机构,

加大人员投入,实现组织保障。编研人员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编研成果的质量。

编研工作能否深入开展并不断提高,说到底,取决于编研人员能否胜任工作和信息资源是否丰富。因此,应把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文字功底好的人员选派和充实到编研工作岗位上。

第三,要建立横向联系,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联动发展。

多年来,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政,依据自身的编研力量和馆藏资源进行开发编研。虽有成效,

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难上一个更高的水平。要想有新的突破,可以在馆内编研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借助院校和社会力量,走协作开发或联合编研的路子,从而深入挖掘城建档案的内在价值,提高编研成果的科技含量。

第四,要精心策划和组织,

大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对编研成果的社会宣传,适时组织成果会,利用报刊、媒体等,

对编研成果广泛宣传,避免编研成果“躲在深闺人不知”的现象,从而促进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界的社会意识。

四、基础建设求创新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全方位的提供利用服务是城市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编研工作作为提供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长期和根本性的工作,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抓好四个方面的基础建设:第一,

机制建设。

建立城建档案信息需求和利用效果反馈机制,通过对城建档案利用的类别、频率、效益等统计分析,研究潜在的利用需求,

预计市场所需的内容和趋势,抓住重点、热点,编研适销对路的产品,

从而加强城建档案资源开发及编研选题的针对性、目的性、时效性,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及信息服务功能。第二,资源建设。即大力加强城建档案的接受征集工作,

丰富馆藏。因为,丰富的馆藏是提供利用的不解源泉,

也是开展编研工作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城建档案工作最大的竞争优势依赖于城建档案。而要保持城建档案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这些档案提供服务。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努力丰富馆藏至关重要。

第三,系统建设。要加强信息化、网络化的系统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数码影像技术及电子通讯等现代技术进行城建档案的编研,

加快编研速度和成果的多样化,使档案编研信息电子化,从而有利于利用、传播和反馈。进而使档案编研信息更趋社会化、更具时代感。

第四,人才建设。创新并建立专家型编研人才队伍。还要注重培养和储备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编研人才。

可采取选派人员进修、委托培训和在职深造等方法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也可以用优厚的待遇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

同时,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全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为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除此之外,编研岗位上的研究人员应相对固定。

这有利于熟悉馆藏、积累知识、深入研究,打造编研精品。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档案学科建设战略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技术,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数字时代的档案学科建设应本着特色与创新的思路,

走一条以新型学科方向确立为动力、以学术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信息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发展道路。

一。确立数字时代档案学科的研究方向

学科研究方向的确立作为数字时代档案学科建设的动力,是掣肘档案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学科研究方向不明确,

对数字时代档案学科建设的内涵不确定,将会导致档案学科建设与时代脱节。档案学科研究方向的确立要遵循继承、发展、交叉三条原则。继承是尊重档案学原有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肯定原有的学科发展优势,突出自身特色;

发展是在坚持对原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瞄准档案学学科发展和档案工作前沿,准确地把握时代赋予的使命,

依据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档案学研究方向,

将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化等学科方向作为档案学研究的突破口,培育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新型学科;交叉就是知识有机重组,加强档案学各子学科之间、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提升学科优势,

创建交叉学科。因此,数字时代的档案学在保持自身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吸纳国内外一切优秀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完善档案学研究方向,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档案学科队伍建设

开展学术研究,学术队伍是关键。

要发展与时代同步的档案学,必须重视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梯队建设以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术队伍建设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档案学人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与学科背景,而且要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档案学理论知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

懂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深刻分析档案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不断提出解决新矛盾的合理对策,创新学科研究方法和理念。学术队伍是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在学术队伍的构成上要不断吸收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

构建一个知识优化、素质全面、结构完善、勇于创新的学术研究群体。

三。广泛开展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作为档案学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创立和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锻炼学术队伍,

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形式。数字时代的档案学的学术研究不能困在原有的理论范式之中,应该减少阐释性和整理性研究,增加探索性研究,重视原创,

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咨询服务问题的研究。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档案工作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给档案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档案学学术研究应从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客观情况的变化,注重档案学理论的拓展,

解决档案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给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作为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加强对电子文件管理等课题的研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未来电子文件管理将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

迫切需要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四。加强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创新,创新需要高层次的人才,高等学校不仅为社会培养掌握专门知识的管理人才,

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研究人才,使高等学校成为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要发源地。因此,

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应加强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以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

可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完善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数字时代档案学科人才培养应注重三方面人才的合理比例关系,即注重档案学研究型人才、档案学科建设与管理人才和档案业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档案学研究型人才是档案学学科建设的龙头,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原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完成架构数字时代档案学理论。数字时代档案学学科建设要达到规范化,

真正为学术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就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档案管理设备和手段现代化的不断采用,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业务知识的档案业务队伍,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化需要,

适应数字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这部分人才不仅要满足实际档案管理与信息开发,

使其成为档案学研究和实践的结合部和反馈表;还能准确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它是学科建设的导航员和风向标。

总之,数字时代的档案学科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和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通过学科建设构建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学科体系,

突出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化等概念,并加紧实践与研究;

只有这样,

才能继续保证档案事业的发展,才能使档案学保持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桑业明。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篇

关键字:可行性内容意义估算

本文主要从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其研究的意义两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对某一公路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论证,推荐最佳方案,为建设项目的决策及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审批提供科学的依据。

建设的必要性是项目建设的必要程度,主要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进行论证。建设的必要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年全国都建设很多项目,就其每个项目而言都是必要的,

但就整体而言,各个项目的必要程度是不相同的。技术可行性【】是指研究某一建设项目采用现代技术是否可能办到和研究完成某一项目需要采用什么技术,

具体包括社会经济预测、交通量预测、工程方案、工程环境影响分析等方面内容。实施的可能性是指对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资金来源等所做的分析和结论。如果资金得不到保证,

再好的项目也是纸上谈兵,某一实际的意义。经济合理性是通过效益分析得到各种指标作为评价的定量标准,

它是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取舍。经济合理性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评价,即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下面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作具体分析:

.社会经济预测

由于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做出准确的预测是相当困难的,其中是中、长期的预测,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在经济分析和预测时应考虑目前各种因素影响,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预测精度。特别应注意一下几点:①对不同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的对比分析,找出相同与差别之处,综合具体研究目的,

具体分析;

②经济指标的口径要统一,如不一致应进行调整;③分析预测所用的社会经济指标,应是以可比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④行政区变动问题,

行政区域变化也会带来经济指标范围的不一致,分析预测前应先进行资料的调整和分析;⑤社会经济预测问题,

社会经济预测【】是一门跨科学的边缘科学,

常用的预测方法有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投入产出法等,

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预测方法,

往往我们采用几种方法进行预测,然后采用不同的预测结果进行交通增长率预测,找出相关密切的指标作为最终结果。

⑥项目影响区的划分,项目影响区是指由于项目的实施,社会经济能按计划发展或更快发展的项目有关的地区或区域目前社会经济预测普遍存在预测不确定问题,经济增长率预测结果过于保守,

与实际相差较大,影响了工后续工作内容。

.交通量预测

交通量预测时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掌握的资料选择合适的方法,目前我国交通量预测普遍采用“四阶段法”,

但“四阶段法”也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对于改扩建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交通量预测步骤,

可以采用历年交通量观测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下面对交通量预测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交通生成预测

交通量生成预测是指对道路项目的交通影响区的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的预测。公路交通量预测最关键的步骤是交通生成预测,

其中交通生成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有生成率法、弹性系数法、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强度指标法等。目前交通生成预测多采用弹性系数法,

合理选用交通运输相关指标尤为关键,选用的相关指标应具有资料的可获取性、完整性和相关性,并进行相关性检验,

一般来讲大部分交通运输及经济指标都可以选用,但客货运输量指标需整理后方能使用。弹性系数法中未来年交通弹性系数确定一般采用定性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后确定,

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建议对弹性系数的确定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布局、土地利用、区域经济特点等多方面因素。

.。趋势型分布交通量

趋势型交通分布量预测方法【】可采用常规的方法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佛莱特法)、重力模型法(约束或单约束)、机会模型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重力模型法。

每种分布预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应用时,

可综合权衡各模型的优缺点,

同时相应于所要预测的环境条件来选择预测模型。

同时由于目前存在的“大吨小标”和超载运输现象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预计未来“超限超载”的现象将会逐渐减少,运输相同数量货运量,

需要增加较多的车辆,

因此在分析未来交通量时,将考虑相应的扩大系数。

.。诱增型分布交通量预测

诱增交通量指由于道路新建或改建,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而诱发的新生交通量。由于建设项目的出现,

将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与激励作用,缩短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时间,导致人口密集、土地利用性质转变、开发强度增大,提高了交通运输量,因而可通过有无项目的比较来确定交通量的诱增量。

通常诱增交通量预测采用重力模型方法,编制办法中提出的诱增交通量预测是考虑区域间运行时间的因素,按照“有无比较法”原则,采用重力模型的思想,

分为现状区间交通出行量为零和不为零两种情况分别计算,没有考虑道路建设对区域用地转变、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缺陷。预测的具体步骤为:首先把高速公路经济影响区划分成各个交通小区;然后考虑经济增长变化与诱增交通量的关系,

做出经验性的假设。从而通过各个交通小区的现年、未来年经济增长量和现状诱增交通量推算未来特征年的诱增交通量。

.。转移型分布交通量预测

转移交通量是指拟建交通项目建成后,从其他交通工程设施及由于竞争关系而从其他交通方式转移过来的交通量。转移交通量的预测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预测技术,

一些项目在预测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目前公认的方法是转移率法。首先绘制转移曲线,

之后标定转移率,据此得到转移交通量。转移率常用运输方式分担率法,根据基年的公路、铁路、水运等表及运费和运输全过程时间表,建立方式划分分担率预测模型并进行标定、检验。

通常采用模型,模型中的参数通过个人出行调查的结果来标定的。

.工程方案分析

工程方案是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关键环节之一,

工程方案中重点是方案比选,比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比选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不同路线方案、重要构造物选址、设置方案的初选、踏勘,以及各方案的主要工程数量、投资额,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阐述、环境影响、逐步论证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和方案,并提出推荐方案。目前方案比选没有固定标准,

方案决策主观的人为因素所占比重太大,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比选方法,如综合评价法,对比选方案进行综合评定,

确定最优方案。由于公路工程一般任务较艰巨,

因此应大力倡导高新技术在工程方案中的应用,如遥感图像、业内主流路线方案软件,通过应用高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方案的研究质量。

此外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

老路改扩建项目也逐渐增多,

改扩建项目于新建项目相比,有其特殊性,而目前没有针对改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及深度要求,

因此在方案研究中应注意其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工程方案。

工程方案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技术标准②通道方案比选③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投资估算

众所周知,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是公路工程建设立项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概算或预算的一个尺度,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

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首先要对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作好充分的调查研究,

通过必要的勘测分析,合理的拟定项目建设采用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工程方案,

充分考虑到项目建设期内各种可能引起造价变动的因素,如工程地质变化,

物价上涨,银行贷款和利息及国家政策调整等等,打足投资,

不留缺口。

其次,对不同的工程方案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论证,

对拟定的工程方案,按照投资估算编制要求进行工程量估算,实事求是、不重不漏。再次是与本地区同类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确定估算投资总额。投资估算主要考虑以下要点:①施工方案的分析②费率、材料单价取值③工程量④定额套用。

.资金筹措合理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速公路的融资也要引入市场机制,

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向政府投资和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新型融资体系,进而向资本经营转变。主要可选择如下一些融资方式:①建立稳定的债券融资渠道②尝试发行可转换债券。③加快高速公路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程④利用公路特许经营权的转让⑤大胆尝试等项目融资方式。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公路建设项目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

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大、贷款额度大,地方资金来源不足,

项目运营初期需要周转的资金不足,从而造成公路建设项目宏观、微观经济效益低下。为了解决此问题,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公路建设快速顺利进行,

可采取以下几个方法:①各地区通盘考虑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增加公路建设投入资金所占比重:②加大预算外资金的征管力度,地方交通部门征收的养路费、客票(货物)附加费要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交通建设中去。

③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努力做好吸引国内外资金。从而,

真正让西部公路建设火红起来,确保公路建设顺利进行。

.经济评价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方面内容,它是工程方案必选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者相矛盾时,

应依据国民经济评价决定建设项目的取舍。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建设部联合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提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体系,因此在经济评价中应按照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国际公司编制的《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改善》也对我国经济评价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车辆运营成本、诱增交通量的效益评价等,

因此在经济评价中应参考其研究成果。经济评价主要注意以下要点:①参数取值②经济评价③敏感性分析④风险分析。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在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

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也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的重要依据。公路建设项目建设目标明确,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性,

而且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收期长,

工程寿命周期长,工程质量的好坏影响面大,投资风险大,管理复杂。

因此,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质量评价对整个公路工程项目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确保投资准确性的重要依据。

.提高我国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评估水平的需要

目前,公路建设前期一般要经历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国内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完成质量还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

一般由交通主管部门直接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

然后报请省计委所属的咨询公司评估,咨询公司大多是工作管理人员,在社会上聘请专家对设计院进行的可行性研究进行评估。由于评审会的时间有限,因此评审结果过多地依赖于评审专家们的工程经验,

并且受行政干预的成分比较大、随意性比较强,缺乏系统、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难以发挥工程可行性研究对立项、工程造价、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进行充分论证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使工程可行性流于形式,

所进行的论证、评估大多数都能通过。

.是加强工程可行性研究质量监督的需要

对于管理者来说,目前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中也缺乏规范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

有些公路工程项目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缺乏规范化的市场行为,招投标操作不规范,部分设计项目甚至没有进行招投标,以致一些资质不够、人员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业务水平较差的设计单位进入设计市场,

这就使设计的文件常发生缺、漏、粗现象,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深度和水平,严重影响方案的比选和决策。

许多项目存在着行政领导干部和主管部门以及区域集团有意或无意的干预。对于任务书中拟好了路线的大致走向、建设规模、技术等级,由于个别的行政领导发话,

研究人员就会把精力和重点放在研究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方面,从而使得研究人员无法独立地、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

因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科学。

、小结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质量评价就是从技术层面上通过对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完成质量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地监督检验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完成情况,

从而更好地为项目实施决策提供依据,并为以后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以保证公路建设稳定、和谐的发展,并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

通过建立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和简明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技术水平,

规范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有助于用统一的科学标准度量经济效果的大小,

使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并扩大视野,增加决策分析的深度,防止决策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参考文献:

【】丁荣贵著。项目思维与管理关键【】。机械工业出版社。。

【】周洪文。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

【】彭顺显,

徐安花。四阶段法交通量预测模型中存在的问题【】。青海交通科技。。

【】李世纬。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探讨。中南公路工程【】,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