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高三作文

催催人生范文精选3篇(全文)

全民阅读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2-10 20:36:21

催催人生篇1

【摘要】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网融合的发展极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我们时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运用了一些网络新词语进行交流,沟通。很多报纸媒体也选择用这些网络新语言作为其撰稿的词汇来吸引人的眼球,最近随着一些新事件的出现,有几个网络新词语也应运而生,开启了人们对网络语言应用的新篇章。

【关键词】网络词汇;语言应用;新兴词语

一、悲催——古已有之,现有新解

1、“悲催”一词的起源和出处

悲催的另一种说法是“悲摧”。“摧”在古汉语中有悲伤之意,常“摧藏”“摧伤”“悲摧”“摧怆”连用。如古诗《孔雀东南飞》有“阿母大悲摧”一句。起源於唐孔颖达《礼记.三年问》疏之“悲哀摧痛”。引文“唐孔颖达疏云:哀痛未尽思慕未忘者,言贤人君子,於此二十五月之时,悲哀摧痛,犹未能尽”。

2、悲催的语义特征

目前网络上流行“悲催”一词,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悲惨得催人泪下”,一般表示不称意,不顺心,失败,伤心,悔恨等意思,和众多网络词汇一样带有较强的戏谑意味。和之前流行的“杯具”一词意思相近,而略有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个词表达的感情色彩似乎很重,但和所有的网络词汇一样,表达出来的意思总是带有几分诙谐戏谑的意味在,所以表达的感情便真真假假了,至于表达了什么意思和感情,主要靠意会。

3、悲催的使用范例

“悲催啊,悲催,我挂科了!”这句话在80后,90后中使用频率很高,带有幽默的自嘲色彩,据问卷调查90后中有100人中有73人使用或听人使用过这个网络词。

“这悲催的世界,悲催的人生,悲催的我。”这个使用范例的一句话中使用了三次“悲催”,并且悲催作为形容词使用,有夸大意味,人生失意时对整个世界失望,对人生的抱怨,以及对自己的感叹,全部用了“悲催”一词来形容,描摹出一定的感情色彩。“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中国是大片的悲催”。这句话处于杂志的一片影评中,影评中他用“悲催”一词作为整个题目的重心,诉说的中国式大片的尴尬境地,但是确很巧妙的摆脱“悲痛”或者“悲剧”的很强的语气,给人留以思考的余地,看见题目就不禁想看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悲催?”

二、“郭美美,卢美美……,‘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一新闻事件,衍化新词

有人曾说“微博的到来,使这个社会基本不需要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随时记录下身边的事到网上,这种现象就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新型词汇引入眼帘。

1、“郭美美”“卢美美”……

“郭美美——炫富女孩郭美玲网络简称,郭美玲,微博昵称“郭美美baby”湖南人。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到哪去了?”但是这位女生却在不知不觉当中将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公信力的质疑声推到了顶峰。所以只要有类似事件发生网络上就称其为“某美美”,比如“卢美美”(现任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全球华商未来领袖俱乐部秘书长。)也因为其再微博上公开晒自己的奢华生活,而引起社会广泛质疑。

2、“我爸是李刚”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李启铭(又名李一帆)之父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此事一出,“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上的最火流行语,网友调侃其的恶劣事迹的同时,甚至开始了网上的“造句大赛”。“人生得意须尽欢,因为我爸是李刚”、“蓦然回首,我爸是李刚”、“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出门闯大祸,我爸是李刚;阎王不饶我,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李刚,他说:‘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珍爱生命,远离我爸是李刚。”纽约时报国际版《Intemational Herald Tribune》头版标题《China’s bitter joke:“My father is Li Gang”》由猫扑网发起,“我爸是李刚”的造句一个星期达到36万句。

3、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非马,而是“什么”的谐音;“浮云”则指转瞬即逝的事物。两者结合,意思就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它的流行,源于2010年国庆期间的网络“小月月”事件。横空出世的“小月月”,以匪夷所思的言行雷倒众生,引得网友感叹:“神马网络豪放女,浮云!都是浮云!”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由此产生,它可用于抱怨,可用于感叹,还可用于表达超然的心态,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

催催人生篇2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也不会发软!”这是作家王蒙的人生座右铭。但是2012年3月23日,这位有着乐观精神的老人,却痛哭到瘫软。与他携手走过近60年时光的妻子崔瑞芳,永远地离开了他……

1950年春天,北海公园,16岁的王蒙第一次遇见崔瑞芳。那年她17岁,是王蒙姐姐王洒的小学同学。当姐姐向崔瑞芳介绍弟弟王蒙时,崔瑞芳看着这个戴一副大大的眼镜的瘦弱男孩儿,忍不住“扑哧”笑了:“这是你的弟弟?真有意思。”

缘分也“真有意思”。几个月后,崔瑞芳和王蒙重遇。还在读高中的她,被临时调到位于东四十一条39号的一个四合院里,协助“三反五反”运动做文书工作,而王蒙也在那里从事文学创作。两个年轻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偶尔寒暄几句。去食堂打饭时,崔瑞芳常常会发现王蒙在队伍里搜寻着她。四目相对,相视一笑。

某天晚上11点,正埋头做表格的崔瑞芳,突然听到敲窗声。王蒙趴在窗户上,一边推快要掉下来的眼镜一边说:“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出去散散步。”因为有旁人在场,崔瑞芳红着脸拒绝,他却趴在窗户上央求:“去吧,去吧,就一会儿!”她不再忍心拒绝。清冷的午夜,两个年轻人沿着东四大街,刻意地保持着距离,不紧不慢地走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无论话题好笑与否,都会刻意地笑,而且一笑好半天。

即便时过境迁,当他们终于走到一起,结婚、生子以至白发苍苍,王蒙依然忘不了,他和崔瑞芳一起走过的那个简单、悸动却也有些蠢笨的长夜。

1957年1月28日,北京小绒线胡同27号,有老鼠欢快来去的纸糊顶棚,任何一点儿声音都会精准地传进邻居家的薄墙,再热烈的阳光也照不进来的破旧房间里,绿色镶花边的中式棉衣是新娘的婚纱,藏蓝色海军呢中山服是新郎的西装。崔瑞芳做的炸酱,王蒙擀的面条,两个人守一张小桌,一人捧一只大号搪瓷碗。吃着肉末比平时多很多的炸酱面。在相识7年后,王蒙和崔瑞芳结婚了。

这年王蒙23岁,他得意洋洋地向朋友炫耀:“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这是我最成功的两件事。我这一生没什么遗憾。”他倒是没遗憾了,但崔瑞芳却开始苦不堪言了。王蒙性子急,每天早起做好早餐,她洗漱时他就开始嚷嚷:“面包烤好都凉了!你吃不吃啊?”两人出门,他总是先她一步站在门外,然后可劲儿催:“快点儿快点儿!要迟到了!”

于是她给他取了个绰号:“催人泪下”。王蒙最“催人泪下”的壮举,是1962年的某天,正在109中学上课的崔瑞芳接到王蒙的电话:“我正在开会,领导号召作家到下面去,我们去新疆好不好?”她沉吟片刻后答:“我同意。”放下电话,崔瑞芳却慌了:新疆?那是多么遥远荒凉的地方,自己真要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他一起去吗?

但是很快她就知道,是的,她要陪他去新疆。因为,她曾经在结婚时说过,这一辈子,无论喜乐,无论安定还是奔波,她都会跟着他。

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和大包小包的行李,踏上了北京至乌鲁木齐的火车。崔瑞芳的怀里抱着一口小鱼缸,那清澈的水里,有两条小的可怜的金鱼在游泳。这小小的鱼儿,是王蒙最喜欢的宠物。12月末的乌鲁木齐,气温零下20℃。漫天飞雪迎面扑来,地面堆满了无数的小冰锥,没有暖气的房子冻彻心骨。崔瑞芳问王蒙:“我们要在新疆待几年?”他说:“三五年,顶多10年。”3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王蒙被划为“右派”,一家人在新疆一住就是16年。这漫长的16年,为王蒙以后的创作积累了无比丰富和扎实的素材,但崔瑞芳却说:“我被岁月吞食了,被岁月淹没了,被岁月消融了。”每当她有所抱怨,那个曾经“催人泪下”的急性子就笑呵呵地安慰:“不急不急,春天就要来了!”

1979年,王蒙的“右派”得以平反,他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回到北京后,王蒙进入黄金创作期。他全身心投入创作,家里的事儿一概不管。崔瑞芳就嗔怒他是“一塌糊涂的呆子”。去开会,王蒙总把文件落在家里;极正式的场合,他穿西装打领带,裤子却一只裤腿长一只裤腿短。每每这样的尴尬时刻,他都会喊来妻子救场。

次数多了,她就烦了说他是白痴。王蒙急了:“难道我在你眠中,就是一个白痴?”她笑了:“你知道你怎么过马路的吗?简直跟大笨熊似的,瞪着双眼,向急驶而来的车辆迎面走去,吓得我在后。面一个劲儿地嚷嚷。”她顿了顿接着说,“我比你大一岁。我不能想象,如果哪天我不在了,你怎么能安全地穿过马路,而不会滚到车轮下面去?”

年岁渐长,崔瑞芳越来越害怕自己会先他而去,她担心没有了她的陪伴和提醒,王蒙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她越来越亦步亦趋地跟紧他。他去国外讲学,她跟着;他去险峻的地方旅行,她跟着;他去马路对面买牛肉,她也跟着;午后他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睡着了,她担心他“睡过去”,也搬一个小凳子,在旁边守着,过一会儿探探他的鼻息……

在《我的先生王蒙》一书中,崔瑞芳这样写道:“爱了,永远爱着,无可替代。过日子了,一直过下去,有你有我……”但是,再深的深情,终敌不过催人的岁月。2012年3月23日,当崔瑞芳生命中“最糊涂的呆子”笨拙地做好早餐,然后急慌慌地催她趁热吃掉时,她却再也听不到了。

“此身此世此心中,瑞草芳菲煦煦风。”这首王蒙写给崔瑞芳的悼亡诗,被永远地印在了她的生平里。这就像在她79年的人生里,已经把长达62年的身心和爱情,都深深地烙在了王蒙的生命里一般。这份爱天地可鉴、真切绵长,如菲菲芳草,将会从有限的今世蔓延到无限的来生!

催催人生篇3

“过完年该找工作了吧”、“年龄不小了,该结婚了小标题作文”、“都结婚几年了,该有孩子了吧”……这些话犹如“炸弹”,源源不断从父母、亲戚、朋友嘴里说出来。“90后”、“00后”迅速成长,“80后”最年长的已经33岁了,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了“被催族”,也就是指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却没有“成家立业”,因而受到父母或亲人的催促,有些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满足父母的要求。他们恐惧回家,恐惧过节,更恐惧家庭聚餐。

“被催族”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在网络中,实际上早就有这个提法。许多“被催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悲催族”。细细分析开来,“被催族”的出现并不荒唐。相反,还非常符合当下社会的“人之常情”。

有工作,才有找对象的资本。也才有成家的可能。没有成家,也就没有依靠。成了家,才会有归属感,才算过日子。这些,都是国人的传统观念。而成了家之后,如果不要孩子成为“丁克”一族,父母难免再催。同时,丁克在当下社会之中,也容易被当成异类。这都是在情理中的事,由此可见,“被催族”的父母,并非无理取闹,相反,也是为孩子着想的一种考虑。

可是,无论是应届生找工作,还是结婚成家,还是生儿育女,在当下而言,并非容易之事。先说说就业一事。当下社会之中,如果不是学工科,进国企堪比登天;如果没有各类注册证书或是一技之长,在每年超过600万的就业大军中,找到自己位置,也并不容易;许多人将所有的希望寄希望于考公务员和事业编这种“小概率事件”。再说说成家,按照“丈母娘需求”理论,成家的前提是有房,这会让许多年轻人成为背负上房贷的“房奴”。至于生了小孩之后,又会为孩子的奶粉钱发愁,也极有可能成为“孩奴”。加上“车奴”、“卡奴”众奴加身,可以这样下定论,对于“被催族”而言,最痛苦的或许并非是父母与亲戚的唠叨,他们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窘境和压力,并不亚于父母亲戚的整日催促。

笔者在几年之前,也算是“被催族”。当时,年迈的父亲,逢人就给人说“帮儿子介绍对象”的事儿,搞得自己感觉确实成了“老大难”。当时我最大的感写我自己的作文觉是,刚刚参加工作,在城里没有房子,家庭又不殷实,成家的成本只能靠自己打拼。无法拼爹,只能自己拼命赚房子的首付,而“丈母娘的需求”又是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离开了这些条件,成家立业基本是奢望。

“被催族”的真实生活,不是年轻人过时尚生活、希望单身、喜欢“丁克”的小资情调,而是现实之中年轻人生存压力的一种写照。“被催族”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安全焦虑——当成家立业的成本越来越高,无法拼爹,要钱没钱,要房没房,年轻人的稳定性也就越来越差。

“被催”并非“悲催”,“被催人”也需要过上安定的家庭生活。“被催族”问题的解决,当然需要依靠社会观念尤其是父辈们的生活观念的转变,但更不可否认,“被催族”的命题已经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民生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房价仍然保持在高位运行,如果就业问题只能依靠于“撞大运”来解决,如果民生成本只涨不跌,国家和政府之于这些社会问题又得过且过,则“被催族”仍然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继续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