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高三作文

奥利弗的故事范文精选3篇(全文)

全民阅读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2-12 10:29:38

奥利弗的故事篇1

叙事是很多小说作品都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然而叙事对于电影而言也相当重要。“叙事”简单的说就是对故事的描述。在不同的地方,叙事的表现手法也大不相同,电影和小说中所使用的叙事手法有很大的差异。小说一般都是根据作者的文字去表达作者所要呈现给读者的故事内容,而电影却是通过画面、光影效果、音乐、人物性格等等才可以将故事情节展现到观众的视野中。《雾都孤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叙事电影,影片所使用的叙事手法将电影中的猜猜他是谁作文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描述都推向了高潮,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

一、 故事情节的删减

电影和小说是有很多不同的,读者可以分章节对小说进行阅读且对作品的连贯性不造成任何影响,而电影不同,一般观众会一次性将电影看完。在这种情况下,要将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就必须将小说内容进行精简安排,利用连贯的叙事手法将小说的情节进行删减、增加、重新改编等等将故事重新整理。在《雾都孤儿》这部作品中,导演将小说前面所描写的奥利弗的身世直接忽略,故事一开始奥利弗就是一名孤儿,为了精简中心概念,将原作中的父亲遗嘱和同父异母兄弟给他带来的伤害都直接进行了删除。

在小说版的《雾都孤儿》中,奥利弗的身世和奥利弗从小的苦难经历是分两种形式同时进行叙述的,两种形式相互补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将奥利弗小时候的艰难困苦用文字描述的更具感情色彩,故事情节也随着作者的描法有着不同阶段的感情变化。[1]在电影版《雾都孤儿》中,编剧将奥利弗身世这一段直接删除,在影片的开端就将奥利弗定义成了一个孤儿,而这部电影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一个孤儿的历险故事。在电影《雾都孤儿》中,很多小说中的情节都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删减,叙事手法也做出了很大的变动,这样的变动不但使电影故事更加简单清晰,还让电影的主题更加明了,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影片的中心思想。

小说版的《雾都孤儿》有几十万字,而电影版的《雾都孤儿》却只能用两个多小时将故事进行叙述。电影必须将小说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叙事步骤进行删除,将故事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来。比如说,小说中奥利弗的身世和童年生活都描写的十分清楚,对于全文的连贯性有相当大的作用,而这种连贯性的全面描述对电影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所以在电影版的《雾都孤儿》中,从开头就将奥利弗的身世直接跳过,奥利弗作为一名孤儿的经历直接作为了影片的开端。奥利弗作为一名孤儿的历险故事才是这部作品所要呈现给观众的,所以像班布尔和他太太的生活这些与主题没有太多关系的情节都被直接删减掉了。电影是将小说的精华提取出来用其特殊的视听效果将作关于校园生活的作文品呈现给观众的一种形式。

二、 故事情节的增加

在电影中,编导将原著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进行了删减,为了让电影故事更加连贯,编导还增加了很多小说中没有的故事情节。比如在小说中人们抓捕强盗时奥利弗没有在现场,而在电影中,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具有连贯性,强盗在被抓捕时候找到了奥利弗,这时奥利弗和费根正在一起,强盗就将奥利弗当成了人质。增加了这些故事情节的《雾都孤儿》在一定能程度上更加突出了奥利弗的可怜,也成为了电影关键性的转折点,将电影前后的空缺进行了充分的弥补。为了突出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在一些必要的地方增加一些故事情节对电影是有辅助作用的,一些故事情节的增加可以使故事的连贯性更好,还可以让人物情感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故事人物小的情绪波动会引导观众的情绪也跟着发生变化,对故事情节整体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电影中奥利弗向布朗罗求情希望在费根处决前见到最后一面,在见到费根时,奥利弗与费根的拥抱,出于感动费根将自己的财产所在地告诉奥利弗等等的情节都将奥利弗善良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就算奥利弗的经历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可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奥利弗依然保持着他的善良,这些情节都对整部电影的人物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电影中的奥利弗有一颗感恩的心,通过奥利弗的人物塑造使费根的人物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在观众眼中,费根之所以将小孩教育成小偷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在影片中,小孩对费根的依赖多于对那些社会生活中所谓的“好人”,这充分说明了费根也有他的善良之处。

三、 故事情节的变动

电影在其原著小说上对其内容进行了增加和删减,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具有连贯性,编导对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像小说中的梅里太太在电影中就没有出现,所以比尔抢劫的地点就发生了变化。在电影中,因为奥利弗曾经被布朗罗收留过,所以在后来的情节中才会出现当奥利弗抢劫布朗罗家时出现的不安和内疚。电影之所以要这样编排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对故事所起到的延续性,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编排让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在小说中,奥利弗受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伤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样的情节为后来的故事作了铺垫,在电影中,奥利弗受伤后让费根的良知发生了变化。这些故事情节的变化使费根的善良面展现在了观众的眼睛中,让电影更具有正面性,也更加突出了电影的主题。

影中的叙事一般都是为了让电影更具有连贯性,在故事情节中让情感变化更加突出,强调影片的视听效果等等。在小说《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大胆地向贫民习艺所提出要增加米粥,被好事者知道后立即去通知理事们,而此时的理事人员正在进行着秘密会议。这个故事情节在电影中发生了变动,在电影中,理事们的满桌的山珍海味和穷人们每人一勺限量的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穷富人民的生活有了强烈的对比,观众对当时社会的状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小说《雾都孤儿》中,比尔的狗在比尔死后选择了与比尔一起去死,而在电影中,比尔的狗却是比尔死亡的直接导致者。这些情节的改动使得电影突出了其作品所要体现出的中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坏人终究会得到报应的结果。

四、 视听效果对电影叙事的作用

每一部电影都有很多组成部分,一部好的电影是由画面、色彩、光影、音乐等等组成,这些组合部分都对一部电影的叙事效果有很多帮助。

在电影《雾都孤儿》中,影片在开始和结尾部分都运用了版画素描,这部电影将电影所能呈现出的画面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导演运用了19世纪的风景黑白画,画面的引入使观众从开始就进入了19世纪的故事情境中,为电影的开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在影片结尾处,画面再一次出现,此时的画面都是故事中刚刚出现过的,让人们在回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为影片安排了与开篇相呼应的结尾,这样的叙事效果是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

光影对一部电影的作用也非常之大,通过光影效果可以在电影中凸现一部作品的故事情节。《雾都孤儿》中大多数都是偏灰暗的光影效果,针对19世纪特殊的时代叙述,导演将具有远古色彩的街道和建筑都用光影效果进行了呈现,为整部影片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忧伤气氛,在故事情节不断的发展中,环境的塑造将穷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一部好的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关键。色彩可以提高观众对人物情绪变化上的了解,在叙事过程中起到衔接作用。在《雾都孤儿》中,奥利弗逃离棺材铺之后,来到了阳光特别好的草丛中,鲜明的颜色对观众的眼球进行了冲击,这样的冲击意味着希望。在布朗罗家里,温馨的屋子和奥利弗的打扮使观众对奥利弗的生活产生了希望,故事情节在这一段出现了变化。当奥利弗和布朗罗探望费根回家的时候,在马车前出现晨光,让观众有一种奥利弗将要过上快乐生活的感觉。[3]

画面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电影才可以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音乐本身是具有叙事效果的一种声乐表达形式,音乐在不同的画面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将故事情节进行生动的烘托。在电影《雾都孤儿》中,当奥利弗第一次和同伙去观察怎么偷东西的时候,音乐带有调皮的效果,而当同伙将要对一个男人下手时,音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这些音乐都在作品中起到了表达人物心理状态的效果。在监狱中,当费根和奥利弗拥抱时,音乐所营造的气氛十分温暖,而当奥利弗离开时,音乐的张力使得作品的画面感极强,一部好的作品就是将音乐恰当的运用在每一个无法用语言来演绎的情节中,将电影的画面效果与听觉效果相结合,给观众带来视听效果极强的作品。

结语

在小说中,作者从两个角度将故事情节进行了衔接,这部作品主要是讲述了19世纪英国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在电影中,通过编导对原著小说内容的删减、增加和改变,通过视听效果的合理运用将原本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不但通过这部作品让观众了解到了19世纪穷苦人民的生活状态,还表达出了善良的人终会有所回报,而那些坏人也终究会得到报应。

《雾都孤儿》的电影版在很多故事情节上都与小说版《雾都孤儿》存在差异,通过编导对小说情节的删减、增加、改编等将原本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进行了重新编排。在某些情节上删除了一些没有直接表达效果的桥段,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加清晰简洁。在一些情节中增加了新的故事桥段,让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将小说中部分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电影的叙事手法和小说的叙事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直接进行叙事,而电影不同,电影要通过光影效果、声乐效果、画面、色彩等等手法相结合对电影作品进行诠释。电影中所有的运用手法都对电影的叙事效果有一定的帮助,直接或间接的强调着电影的主旨。

参考文献:

[1]俞双英.剖析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对人性的守望[J].语文建设,2014(27):41-42.

[2]许辉.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因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152-153.

[3]李吟.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小说的现实性与童话性[J].巢湖学院学报,2013(5):119-124.

奥利弗的故事篇2

美国电影评论家布鲁斯东在《从小说到电影》一书中解释小说和电影的关系时指出:小说和电影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而又变化无常的关系,而对电影进行“美学的判断要以作品的整体效果做依据――其中既包括形式方面的也包括主题方面的各种程式。”[1]2005版《雾都孤儿》的出现正是对布鲁斯东这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有力印证。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于1838年的这部现实主义小说,自问世以来,曾多次被改编为舞台剧、电视、电影等形式,据统计,仅《雾都孤儿》改编的影片就有20余种,因此《雾都孤儿》被评论界称为堪与《哈姆雷特》相比的“改编之最”。2005年,美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又将《雾都孤儿》再次改编为彩色影片,在传统的全景距离之下,波兰斯基运用舒缓的叙事音乐、冷暖相宜古典油画般的色彩、精致的电影语言,将观众引领进一个多世纪前的陈旧文字所构成的陈旧世界里,全方位地呈现出19世纪英国伦敦的贫穷与纷乱的生活场景,以及孤儿奥利弗的悲惨命运。小演员苍白的面容、忧郁的眼神、纤瘦幼小的身体,再次让这个陈旧的故事挥发出足够的悲剧元素。

然而,真正让这部文学经典焕发光辉的,却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该片中重新确立的人性化主题。虽然在故事的各个节点上,2005版的《雾都孤儿》与经典的1948版《雾都孤儿》有着众多重合之处,但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加在影片里的看似不经意的几笔修改,却使整部影片在主题的容积与深度上有了更大的张力和新意。

一、 对故事情节的加工修改

美国批评家都利安德鲁认为:“(电影的)意义、重要性和价值从来不是自然地被发现、被直觉到或实现的。一切都是运作技巧的结果:意识形态的运作、心灵的活动、设计某种语言策略。”[2]因此,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到电影剧本的改编,就成为一个重新提炼、重新创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导演的设计理念与技巧的考量。狄更斯的作品属于美国中学的必读书目,可以说每个美国人对《雾都孤儿》都非常熟悉,再加上这部名著在上世纪里已被多次搬上各种舞台,被历代的导演们做过各种演绎,对于2005年的这次改编,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所面临的正是如何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以及如何再次挖掘其票房潜力的考验。《雾都孤儿》自1906年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导演的关注,并以黑白影片和彩色影片的形式多次搬上银幕,早已成了观众所熟知的陈旧故事。而让人吃惊的是,《雾都孤儿》的编剧罗纳德?哈伍德竟然要对这个看似完全没有修改余地的经典故事进行了拆分组合。在这次修改中,曾因《钢琴师》影片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哈伍德,有意删去了影片开头奥利弗出生于贫民院的情节,略去了对孤儿奥利弗身世的伏笔,而将开端直接设置于奥利弗9岁。这种修改使奥利弗成了一个大众人物,因此他的身世更加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奥利弗就成了英国19世纪时期众多的苦难家庭、苦难儿童的一个极普通的例子,奥利弗的经历就成了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平民生活的普遍关照。导演用冷色的街景、破旧的衣服、灰暗的天色、泥泞的道路、饥饿和暴力的贫民院的生活,映照着奥利弗悲惨的身世。影片里特别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奥利弗挤坐在一堆孤儿中间,学习拆麻絮时,管事对他说出“这些拆下的麻絮,将被用到女王的船上”的话,这些话语是用来愚弄只有9岁的孤儿奥利弗的,安危也愚弄和奥利弗的命运相同的穷苦的孤儿们,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使自己小小身体里的血汗被会吏们榨取。在这里,导演还添加了9岁的奥利弗被带到镇上的理事会、在一群脑满肠肥、对贫民充满敌意的理事的监管之下,将要出卖为学徒的场景。丑陋而肮脏的扫烟囱人的出现,更加显示出理事们对孤儿的冷漠无情,也有效地加重了奥利弗命运中的苦难感。

与1948版的《雾都孤儿》相比,2005版的《雾都孤儿》有意加长了孤儿奥利弗逃往伦敦的戏份。阴雨连绵的路途中,导演一直将镜头对准了奥利弗脚下的鞋子:鞋子从破旧到完全开裂,到双脚布满血泡的变化,表明了奥利弗一路行走的艰辛。而在这条漫长的路途上,奥利弗遇到过冷漠无情的农户,也遇到了善良的、把最后一碗热汤给他喝、送他走时眼含热泪的老妇。这就是人心善与恶的具体化,正是这些情节的加入,使人看到了人心的两极分化。而黑社会头子比尔带着奥利弗去偷盗的情节,其偷窃现场也由陌生人家里转换到了奥利弗的恩人布朗洛先生家。为了使布朗洛先生不受伤害,奥利弗才受了枪伤,这正说明奥利弗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亮出了奥利弗天使般纯洁心灵,也为后来布朗洛先生能够收养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奥利弗也表现得听话乖巧,举止彬彬有礼,正如而朗洛先生所言:“他(指奥利弗)有些东西让我动容,无法解释。”导演波兰斯基本人就是在苦难重重的童年里成长起来: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先后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父亲和叔叔虽然幸免一死,但他的母亲却惨死于纳粹的毒气室里。波兰斯基自己在逃难与恐惧中渡过悲惨万分的童年,因此在为孩子们改编《悲惨世界》这部深邃而经典的名著时,让孩子体验真善美,给孩子以光明与期待,就成了波兰斯基拍这部电影的真正目的。

最难得的是,虽然经过了一些情节上的调整,但整部影片看起来仍然流畅自如,孤儿奥利弗彷佛直接从狄更斯的稿纸里走出来,完成了他必须经历的事情。在很好地保留了狄更斯原著精髓的同时,2005版的《雾都孤儿》也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更清晰、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刻的英国下层社会,正如狄更斯自己所言:“(《雾都孤儿》的) 材料都来自可靠的目击者。我的一个希望是增添一点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形象的东西,来加深人们对那个恐怖时代的了解。”[3]

二、 对影片中人物的重新设计

电影与文学是不同的艺术样式,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可以相互借鉴与改编,但在艺术作用于人心的方式上,电影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于波兰斯基这样成熟大气的导演,观众更有理由期待从他所执导的影片里得到更大的、深层次的心灵震撼与艺术感召。因此,在拍摄这个早已被观众所熟悉的题材时,导演波兰斯基显然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对影片中的人物进行修改。其所修改的重心放在对孤儿奥利弗的身世上。按照狄更斯原著的创作意图,本故事完全是对孤儿奥利弗命运的描述,这个生在济贫院、忍饥挨饿而长大的孤儿,由于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执事邦布尔夫等人的虐待而独自逃往伦敦,可刚一到达即受骗误入贼窟,却又巧遇他父亲生前的好友布朗洛先生,从而最终得以与自己的亲人相逢。1948版的《雾都孤儿》,已将奥利弗的身世进行了一番修改,将奥利弗改写成了学者布朗洛的外孙,最终通过外祖父的一番努力,使其重新获得了正常人的生活,开始了幸福的人生。虽然这种修改增添了故事的传奇性质和人情元素,但总体上并没有跳出传统构思,使整个故事仍是在“苦难―坎坷―困境―脱险―大团圆”的套路上实现了“贫民到王子”的角色转换。

但是,当这个陈旧的故事到了导演波兰斯基的影片中,人物间的关系发生了更加彻底的修改,原有的亲情关系在2005版的《雾都孤儿》里被彻底抹去,奥利弗与布朗洛之间完全成了陌生人,体现在二人之间的是善良的人性――当看到奥利弗受伤后被法院官吏无情地弃置于大街上,布朗洛心中不忍而将其带回家,精心地为他治病。正是这一笔点化,成就了2005版《雾都孤儿》表达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的主题,原本一个亲情失而复得的故事成了对人性真善美的表白。19世纪的英国大机器时代已全面到来,大机器大工业在成就了英国工业资本家和英国政府的经济霸权与海上霸权的同时,也产生了大批的城市小手工业和农村经济的破产者,这就2005版《雾都孤儿》中的城市贫民增加与犯罪率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在官吏无所事事、平民之间人情冷漠的背景之下,在雾气蒙蒙、泥泞湿滑、到处是黑暗破败的小屋的街道上,布朗洛与奥利弗温暖的关系更具有醒世的效果。导演波兰斯基没有纠缠于原著的剧情和细节方向的修改,也没有过多迷恋于刻画奥利弗个性,他用大而化之的笔调点化了小说中的所有人物,让《雾都孤儿》有了全新的视角与人文特征。

对于偷盗集团头目费金的人物设计上,导演波兰斯基也赋予他以复杂的性格。一方面,费金是一个歹毒的、毫无人性的惯偷和教唆犯,他挑唆比尔杀害了南希,毒打手下的孩子,让奥利弗参与各种偷盗活动;一方面他又对奥利弗有着微妙的近乎于亲情的关照:给奥利弗送来吃喝,也为受伤的奥利弗精心治疗。而当奥利弗深夜敲开监狱大门,探望即将被绞死的费金时,费金竟然把自己的财宝悄悄地留给了奥利弗。门外已经搭起绞架台,不时传来响亮的敲击木桩的声音和施工者的号子,说明绞刑近在眼前,费金抱着奥利弗交待后事的情景,似乎也有一种温情在流动,也让观众对这个恶贯满盈的人物有了些许同情。

三、 脸谱化人物对人性化主题的烘托

脸谱是人类早期的发明之一,原始人把泥巴涂抹在脸上,显示出不同的群落、地位、喜好,起到了便于识别的作用。所谓脸谱化的人物,就是如同京剧戴上脸谱的演员一样,受众可以直接通过脸谱来识别人物的善恶忠奸。对于那些受公众喜爱的人物,创作者即赋予其俊朗的外貌,而那些反派人物,要用丑陋的外形引起人们的厌恶。因为《雾都孤儿》是一部拍给未成年人看的影片,导演在低姿态的叙述中,在影片中大量使用了脸谱化人物以增加人物的区分度:如小演员巴内?克拉克有着天生的忧伤面容和眼神,他面色苍白,身体瘦弱,特别是他那双灰蓝色的泪光闪闪的眼睛,洋溢着一股化不开的哀愁,所以用巴内?克拉克苍白的小脸演绎的奥利弗,就成了最打动人心的孤儿形象。至于那些专门欺负孤儿和穷人的教会董事会会吏们,导演都选用了肥胖臃肿的老朽,他们愚蠢、僵硬、保守而歹毒的心,隐寓在丑陋形象里,说明这些人的存在,就是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最有特色的是偷盗团伙的头目费金,他在影片中完全是一个魔鬼――稀疏的头发、残缺的黄牙齿、尖削的鼻子和邪恶的笑容,就是费金恶毒、自私、残忍的内心最直观的呈现。除此之外导演波兰斯基大肆渲染着影片中绅士们古旧的礼服、高沿帽子、复杂的领结、手中的文明杖、精巧的鼻烟盒等道具,使这类人物看起来彬彬有礼,实则冷漠无情。这种直接浅显的脸谱化手法,淡化了太过黑暗的情节与道白,也巧妙地在悲剧里掺进了少许喜剧的元素,使人物更加个性化。同时,昏暗潮湿是该影片的主色调,几次少有的明亮色调的使用,却又更加衬托了奥利弗所经历的苦难生涯。导演波兰斯基延续了欧洲优秀电影一贯的扎实稳重风格,以他那独特的、富有魅力的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充满苦难、腐朽与罪恶感的英国19世纪大机器所造成的底层社会,其社会环境,正如同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奥利弗走过的漆黑的街道和泥泞的石板路一样。

综上所述,2005版《雾都孤儿》中不仅有导演对于光影、镜头、环境、音乐的精准把握,更有导演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对主题的大幅度提升。导演波兰斯基在关键之处的修订,在保持了狄更斯对人物的高度审察力和原著的结构图式的前提下,删除一些次要话语,成功地为小说找到与其对等的电影形式,使其在一个统一的空间里,从一个陈旧的悲欢离合的亲情故事,华丽转身为讴歌人性真善美的高尚主题。这一改动,使2005版《雾都孤儿》大大摆脱了以往徘徊于细枝末节上的改编思路,提炼出主题意义上的质的飞跃,从而产生了全新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也充分体现出电影对于受众的主动性。因此可以说,2005版《雾都孤儿》,是该小说改编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次转变。

奥利弗的故事篇3

摘 要:《雾都孤儿》是由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所著,是英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狄更斯借用《雾都孤儿》中的人物来批判当时社会上的黑暗,本文将对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人物进行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雾都孤儿》 正面人物 反面人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7-02

小说家们经常借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性的看法,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借用反面人物形象来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批判,通过正面人物的形象来赞扬仁爱和正义的品质,因此正确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1 《雾都孤儿》作者狄更斯的简单介绍

小说《雾都孤儿》的作者狄更斯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九岁时他的父亲因为无力还债而锒铛入狱,狄更斯十一岁的时候就开始去工厂做学徒来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后来狄更斯的父亲因继承遗产而还清债务,进而被监狱释放,狄更斯也获得重新回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顺利完成学业之后,狄更斯曾经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报馆工作过,随后他发表了《雾都孤儿》《艰难时代》《双城记》等多篇经典的小说作品,而为大众所知。狄更斯年少时的各种经历为狄更斯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2 《雾都孤儿》小说情节的简单描述

小说《雾都孤儿》中的主要人物是奥利弗,奥利弗是一个孤儿当他刚刚逃到伦敦时,被费金骗入了他的偷盗组织,费金教唆奥利弗成为一个扒手。后来奥利弗被布朗落收留,布朗落给予奥利弗真正的关怀和爱护,但是费金却担心自己的秘密暴露而设法把奥利弗抓回了他的偷盗组织,后因为机缘巧合奥利弗被梅里夫人收养。而后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兄弟蒙克斯想尽办法想把奥利弗变成不肖之子,因为他们父亲的遗嘱中规定如果奥利弗变成不肖之人,蒙克斯可以继承这笔财产,但是蒙克斯最终没有成功,最后奥利弗获得了这笔遗产,偷盗组织头目费金也被绳之以法。

3 《雾都孤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种类

《雾都孤儿》的作者狄更斯在刻画人物时,能够把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在小说《雾都孤儿》中人物较多,狄更斯能够让每一个人物活灵活现得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以及人物自身的性格,作者也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了当时贫苦大众的生活状态,批判社会上的黑暗,以及揭示官员们的腐败让人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小说《雾都孤儿》中有很多人物角色,可以把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有彻底的好人,彻底的坏人,伪君子以及做了坏事但是良心并未完全泯灭的人物。下面分别解读这四类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3.1彻底的好人

狄更斯笔下的好人大都是非常善良仁慈的,好人们在与人相处和对待事物时非常诚实,只做符合他们身份地位的事情,好人们虔诚地信奉上帝,每天都会进行虔诚地祷告,当发生不幸的事情时,他们会向上帝倾诉,虽然也会哭泣但是好人们相信通过向上帝祷告,上帝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度过难关,当有开心快乐的事情发生时,好人们也会向上帝祷告,他们认为让人开心的事情的发生全是上帝的安排,认为是上帝在帮助他们给他们赐福,好人们对此非常感激。《雾都孤儿》中的好人大都是彻彻底底的好人,在这些好人的内心没有一点坏思想,好人们也不会做一件对他人不利的坏事,也因为此《雾都孤儿》中的好人并不会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内心产生巨大的波澜。在《雾都孤儿》中好人们的生活轨迹通常是在故事开始和发展的过程中遭受非常多的磨难,但是随着故事情节接近尾声,好人们的生活状态会逐渐变好,最终好人们都会得到幸福和快乐。例如《雾都孤儿》中的梅里夫人、哈利、凯尔先生、奥利弗等都是彻底的好人,他们都有着非常幸福和圆满的结局。尤其是奥利弗,奥利弗从小就是去了父母,没有父母的保护奥利弗经历很多非常痛苦的事情,有一些甚至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很难承受的,但是最终奥利弗有了父亲和小姨等家人,有了好朋友的关心和陪伴,也有了大量的财富。

3.2彻底的坏人

在《雾都孤儿》这部小说中坏人在大多数的故事情节中都是存在的,在济贫院里有坏人,在贫民窟中也有坏人,无论环境怎么变化,都会有坏人出现,也是坏人的存在不断推动着故事不断向前发展。在《雾都孤儿》中虽然好人们最终都会有幸福圆满的结局,无论他们在故事的发展过程里遭受了怎样的困难,但是坏人们的发展模式却是不固定的。在小说《雾都孤儿》中坏人们的形象非常鲜明,每个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做事方式。如老费金的性格是狡猾奸诈、自私自利的,他利用小孩子帮他偷东西,获得钱财供自己享受;如赛克斯的性格非常残忍、冷酷,形象粗俗,南希一直深爱着赛克斯,但是由于南希的一次背叛,赛克斯就把南希杀害了。在小说《雾都孤儿》中,坏人们虽然可以因为自己的狠毒和狡诈获得一时的风光,但是最终都不会有很好的结局。

3.3伪君子

小说《雾都孤儿》的作者狄更斯在塑造伪君子形象时,利用夸张和幽默的方式使伪君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种幽默和夸张的方式把伪君子的愚蠢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同时也达到了讽刺这些伪君子的目的。小说《雾都孤儿》中的伪君子通常都把自己归于好人,虽然伪君子们在内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但是他们从来都不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想法,然而他们的行为却把他们一切自私自利的想法都展露无遗。如小说《雾都孤儿》中的邦布尔先生,他表面以友善的方式和和蔼的态度对待奥利弗,告诉奥利弗所有善良仁爱的人都是奥利弗的父母,并称奥利弗为亲爱的孩子,但是却在背地里用非常无礼和粗鲁的态度来对待奥利弗,以可怕狰狞的面目面对奥利弗,并称奥利弗为小流氓。

3.4良心并未完全泯灭的人物

在小说《雾都孤儿》中虽然有些人物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但是却为此感到愧疚和后悔,并竭尽全力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如小说中的南希姑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开始南希姑娘纵容自己配合他人把奥利弗骗了回来,但是她却一直为此愧疚不已,当赛克斯想要让狗去咬奥利弗的时候南希姑娘阻止了赛克斯,当老费金要打奥利弗的时候,南希阻止了老费金,南希姑娘是一个虽然经历了困苦但是良心并未泯灭的人。

4 具体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人物形象

4.1费金的整体人物分析

在小说《雾都孤儿》中费金是一个形象邋遢,行为恶俗的坏人,费金这一恶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外貌上费金面部表情狰狞,头发脏乱蓬松,身体消瘦整个人的骨架仿佛都可以让人看清楚,手里经常拿着烧叉;在衣着上费金也是给人邋遢龌龊的感觉,他总是穿着长衫,但是长衫总是又脏又乱,还有褶皱,这样的形象如果实在夜晚出现,很多人会认为是一个怪物。费金笑的时候给人的不是和蔼可亲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恐惧感,费金的面部表情经常是飘忽不定的,变化不定的表情给人阴森森的感觉。由于费金的外貌和衣着并不讨人喜欢,为了骗小孩子帮他偷东西,费金经常会伪装自己,让小孩子为他所利用。

费金是以骗取小孩信任和利用小孩子帮他偷东西为谋生手段的,因此费金常常需要与小孩子们打交道,为了骗取小孩子们的信任,费金总是使出浑身解数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如费金把奥利弗收纳为偷盗组织的新成员时,费金尽量微笑着对待奥利弗,并夸张地向奥利弗深深地鞠了一躬,而且还给奥利弗面包和火腿让奥利弗吃了一顿不错的早餐,这对于饱经磨难食不果腹的小奥利弗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加上费金的和蔼态度奥利弗感受到了一些温暖和关爱,费金的这些行为让奥利弗有一种安全感,这对于当时的奥利弗来说简直是一种天大的恩赐。

当费金指导各个小成员们进行偷盗时,也是采用的幽默和滑稽的方式,让小孩子们学会如何进行偷盗,如何与其他成员合作完成某项偷盗人物,而不是残忍的体罚和严厉的苛责,虽然费金是在教唆孩子们做坏事,但是由于小孩子们并不能分清楚好坏善恶,小孩子也从费金的方式中得到了一些快乐和温暖。如当费金组织小孩子们偷盗布朗鲁家的时候,奥利弗因为内心的善良和不忍心试图通知布朗鲁一家注意防范,最终导致整个偷盗行动失败,奥利弗自己也深受重伤,如果读者们不往下看小说很多人会觉得费金会苛责奥利弗并且惩罚奥利弗,但是费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帮助奥利弗包扎受伤的部位,由此可以看出费金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坏人。在费金将要被绞死的前一日,奥利弗在去探望费金的时候,希望上帝能够原谅费金的恶行,并因为费金将要被绞死而痛心不已,这与费金曾经给过奥利弗等偷盗组织的小成员们温暖是分不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奥利弗的善良与仁慈。

4.2费金的教唆犯形象

通过从整体上分析费金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费金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坏人,但是费金的恶对孩子们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在本段将会分析费金教唆犯的形象。通过费金的外貌、衣着和表情可以发现费金绝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好人,而是一个内心阴暗,手段奸诈的坏人。首先,费金是一个手脚灵活的正常人,他完全可以找一份正常的工作来养活自己,但是费金却选择利用教唆小孩子偷盗的方式来谋求生存,这足以证明了费金内心的阴暗和无耻,他把自己的欲望建筑在利用小孩子的基础上,内心的选择是证明一个人真正品行的最佳方式,费金在内心认同并选择成为一个教唆犯,这就注定了费金是一个恶行满满的人。其次,费金对待小孩子的方式也是教唆的方式,费金用滑稽的方式让小孩子们认同偷盗的行为,并且传授小孩子们偷盗的要点和技巧,这正是一个教唆犯的行为。奥利弗逃走并被布朗落先生好心收留,布朗落先生给予奥利弗真正的呵护和温暖,而费金担心奥利弗会泄露他的秘密,就设法把奥利弗抓了回来,并对奥利弗进行洗脑,把奥利弗变回自己的“挣钱”工具,足以证明费金希望的并不是孩子们得到温暖和关爱,他真正希望的是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钱财。再次,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费金先生并没有去保护孩子们的童真,而是教唆小孩子们进行偷盗等恶行,这对于小孩子的影响将会是一辈子的,费金完全不顾及这些,而是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上残忍地撒上毒汁,使孩子们的整个人生收到负面的影响,足见费金心肠的恶毒和麻木不仁。

4.3费金温情的一面

人性中的善良和丑恶经常是同时存在的,纯粹的恶人和纯粹的善人会让人们觉得不真实,会让人们觉得小说过于做作,狄更斯之所以可以创作出著名的作品,就是因为狄更斯很好地把握住了人性中善与恶的联系,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和鲜活。费金虽然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对天真无邪的孩子进行教唆,但是他在教唆孩子们帮助他偷盗的时候,也会对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当奥利弗刚刚来到费金的偷盗组织时费金给奥利弗面包和火腿,并面带微笑深深地鞠了一躬,这给了从小就颠沛流离的奥利弗温暖和快乐,而不是采用严酷的管理手段来控制奥利弗;当奥利弗因为通风报信而是行动失败深受重伤时,费金亲自帮助奥利弗包扎伤口,而并没有因为奥利弗身上有伤而放弃奥利弗,让奥利弗自生自灭;费金向孩子们讲述费金自己小时候偷盗时候的滑稽故事,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而不是让孩子们在冷冰冰地氛围中饱受恐惧感的折磨,这些都是费金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使得费金教唆犯的身份中有增添了一份善意。

4.4反犹思想的工具

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思想盛行,犹太人成为人们憎恶和排斥的对象,人们认为犹太人都是充满罪恶的,社会上的这种思想对于小说《雾都孤儿》作者狄更斯的影响也是非常深的,从小说《雾都孤儿》中的费金人物形象的设置可以看出狄更斯借助小说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费金是一个犹太人,他的外貌邋遢龌龊,内心阴暗狠毒,运用教唆的方式让孩子们进行偷盗,玷污孩子们的心灵,狄更斯在描述费金这个人物时所用的词汇都是带有鄙夷色彩的贬义词,如狄更斯用狗牙或者鼠牙来描述费金的牙齿,用魔鬼般凶恶来描述费金的面孔。在小说《雾都孤儿》中费金和赛克斯同样都是坏人,但是赛克斯与费金相比却是高贵一些的,虽然赛克斯经常咒骂费金,但是费金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反抗,而是一味地忍让,并且放下身段去讨好和巴结赛克斯。赛克斯在费金面前所表现出的强势和霸道不是因为赛克斯魁梧的身材或者某些方面特殊的能力,而是因为赛克斯是希伯来人,具有纯正和高贵的英国血统,而赛克斯是犹太人。可以看出费金这个人物是小说《雾都孤儿》作者为了批判犹太人而特意安排的一个角色,是作者反犹思想的工具。

5 结语

小说《雾都孤儿》的作者除了直接描写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做事风格之外,还间接地利用周围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的特点,在理解人物形象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虽然很多人会认为费金犹太人的身份使其遭受了一些不公平,但是从总体来说小说《雾都孤儿》中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的。

参考文献:

[1]田丽爽.狄更斯作品《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刻画解读[J].经营者,2014,(9):153-153.

[2]李海燕.人性的救赎――论罗曼?波兰斯基对《雾都孤儿》的电影改编[J].电影文学,2013,(5):67-68.

[3] 华裕涛,冯宇玲.盗亦有道――评《雾都孤儿》中的盗贼描写

[J].时代文学,2012,(6):137.

作者简介:刘建芳(1992年-),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