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高三作文

【《桂枝香》原文与翻译、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与赏析】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3-17 09:13:37

《桂枝香》原文与翻译、赏析

《桂枝香》原文与翻译、赏析 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①,天气初肃②。千里澄江似练③,翠峰如簇④。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⑤。彩舟云淡,星河鹭起⑥,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⑦,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⑧。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⑨。至今商女⑩,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释】 ①故国: 指金陵 (今江苏南京市),南朝的旧都,所以称 “故国”。②肃: 肃爽,指深秋时的天高气爽。③澄江似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有: “澄江静如练”语。江,指长江。④如簇 (cu促): 像箭头一样尖削,也可以解释为 “攒聚”。簇,同 “镞”,箭头。⑤斜矗(chu处):斜斜地竖着。⑥星河:天河。⑦叹门外楼头: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是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和张丽华还在寻欢作乐。张丽华是陈后主的宠妃。韩擒虎是隋朝开国的大将,率领部队从朱雀门入城,俘获了陈后主、张丽华等,灭陈。门外,指朱雀门外。楼头,指张丽华所住的结绮楼。⑧漫嗟荣辱:空叹兴亡荣辱。⑨“六朝旧事”二句:用窦巩《南游感兴》诗意:“伤心欲问南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今南京市)为京都,故史称六朝。但:只。寒烟:秋天的烟雾。衰草凝绿:秋草凝聚着绿色。⑩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歌曲,陈后主作。《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所以后人把它称为亡国之音。【词大意】 登高眺远,正值这个古老都城秋高气爽的季节。清澄的长江水好像一条白绸子绵延千里,翠绿的山峰宛如箭簇一样尖峭。在一片晚霞斜晖之中船只往来如梭,金风送爽,酒旗飘荡。彩船画舫在淡淡的云端飘浮着,那水洲上的白鹭好似贴着天河翩跹起舞,这壮美的景色,真是图画都难以描绘。追忆往事,六朝历代统治阶级争着过豪华淫靡的生活。可叹陈朝君臣荒淫无耻导致灭亡的下场,在金陵建都的朝代亡国的悲恨简直连续不断。站在高处凭吊古代遗迹,空叹历史的兴亡荣辱。六朝旧事已随着流水逝去了,剩下来的只有眼前的一片寒烟衰草凝聚成苍碧的颜色。至今卖唱的歌女不懂得南朝的亡国之恨,她们还不断地、经常地传唱《后庭花》的旧曲。【赏析】 这首词题作“金陵怀古”,意为面对金陵的山川景物与历史遗迹,抒发古今兴亡的感慨。这个题材,唐代诗歌里已有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杜牧的《泊秦淮》等名篇了。北宋时代用《桂枝香》的词牌填写“金陵怀古”这个题目的作品已成一时风尚。杨湜《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古寄调 《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佛家云: 不落因果,堕在野狐禅,意思是说并非正宗。苏轼这里赞扬王安石这首词与北宋他人词作不同,富有创造性。可知这首词在当时已被视为佳品了。词的上片描写金陵的景色。一开头词人就绘出了壮丽的画面。“送目”,用眼睛远望。“晚秋”、“天气初肃”交待了时令及所见的景色。下面就围绕“秋”字展开,写秋景,用的是点染法,分三层: 第一层“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是总写金陵的山和水,它勾画出长江水色的妙态,清澈静美,悠远无尽;它显示了江南山景的英姿,峻峭挺拔,富有生机。这两句虽写山水的秋景,却没有凄寒萧瑟之感,与柳永笔下的秋色迥然不同。这是与作者政治家的胸怀分不开的。第二层“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近景。用“征”、“去”二字去修饰“帆”、“棹”,组成动宾词组,突出了船只往来的热闹繁忙景象。“酒旗斜矗”四字,描绘了酒家众多,酒旗飘扬,暗示了金陵的繁华。第三层“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远景。“星河鹭起”一句是死景活用,在南京西南长江中有白鹭洲。词人把这一地名活用,写成“星河鹭起”的动景,更为画面增加了妙趣。最后,词人以“画图难足”作结,这是一句比“风景如画”更为强烈的赞美词。收束得很有力。词的下片,抒发怀古讽今的感情。“念往昔”三字过渡得很见笔力。上片关于金陵景物的描写,是属于空间范畴。这三个字一下子就把描写的内容引向了时间范畴,完成了由金陵景物到六朝历史的转换,转折与衔接很自然。“繁华竞逐”四字,总写六朝兴亡的历史,概括力极强,饱含感情,抓住了这段历史的深刻教训。建都金陵的几个小朝廷都是在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中依次互相取代的,竞逐繁华而导致亡国是它们共同的历史悲剧,但可叹的是,他们谁也未能吸取这沉痛的教训,终于形成互蹈覆辙的历史。面对一部六朝的兴亡历史,作者选取了陈后主被擒的那个场面。用“门外楼头”四个字来指代陈朝灭亡这个历史事件,前面冠以一个“叹”字,再加上后面“悲恨”二字,造成了强烈的悲郁气氛,它引起鉴赏者深切的思考和无限的忧患意识。以上四句追忆了六朝的盛衰往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本性。由金陵景物转向六朝历史,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故国”金陵就是竞逐繁华的场所,它像一座舞台,曾经演出过兴衰更替的历史戏剧,正如这首词的题目——“金陵怀古”所标志的那样,在空间和时间的交叉点上,作者找到了他抒发感慨的凭藉。“千古凭高对此”四句是紧承上文,写六朝以后的历代君王只是站在高处凭吊金陵古代遗迹,空叹前朝的荣辱兴亡,而并不吸取亡国的教训。如今历史上的兴亡旧事已随流水一起消逝,只剩下眼前的“寒烟衰草凝绿”的景色。这几句评古论今颇有政治见地,表现了诗人以词论政的特色。“至今商女”三句,借杜牧《夜泊秦淮》诗意,来讽喻当朝统治者不吸取历史教训,指出依然还存在亡国之忧。“至今”一词含义丰广,讽喻现实的针对性极强。这一结尾是点题之处,深刻地表达了革新家的政治态度。清人刘熙载在 《艺概》 中评论王安石的词 “一洗五代旧习”,这是指语言质朴,不作着意的修饰,没有雍容浮华的词藻。这样的作品,对五代、宋初以来的传统旧习的确是有所突破的。这首词典型地体现了王安石词的风格,他没有按照五代、北宋前期婉约派的传统路子走,比起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他所写的题材内容更宽广,又笔力道劲,境界开阔,给北宋词坛带来新鲜的气息,对以后苏、辛豪放词风的形成,不能不说是起了先导作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与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摭言》 卷七云: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 《赋得原上草送友人》 诗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况叹之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斋漫录》、《全唐诗话》 等书都有类似的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 这首诗,因题前有“赋得” 二字,或以为是作者“练习应试的拟作”; 但仔细考虑,感到这种说法不很确切。唐代进士科考试中的诗题,有时的确加“赋得”二字。例如白居易本人,贞元十六年在中书侍郎高郢主试下以第四名中进士,试《玉水记方流》诗,与他同科登进士的郑俞、吴丹、王鉴、陈昌言、杜元颖等人,各有一首 《赋得玉水记方流》,收入 《全唐诗》 卷四六四。但这种应试诗,按照规定,是五言六韵 (十二句) 的排律。白居易如果为了 “练习应试” 而 “拟作”,必然严格遵照规定。可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并非五言六韵的排律,而是五言四韵的律诗。 事实上,题前加 “赋得” 与否,跟是否是应试诗没有必然联系。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 “赋得” 诗。初唐陈子昂有一首诗,题目是《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全唐诗》 中,类似的诗题相当多,卷二五二开头,有一首刘太真的 《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 题下注明与袁等八人 “同赋”。 这八人的诗, 也收在后面,题目均与刘诗相似,如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岭上云》、《……得垂涧藤》 等。可以想见,九人在东峰亭相会,提出 “各赋一物”,于是大家先拟了九个题,然后,“分题”。《沧浪诗话·诗体》 云: “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 题怎么分,当然可以用拈阄之类的办法,“分题” 又叫 “探题”,就表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所谓“赋得”,是“赋”诗得“题” 的意思。得到什么题,当然由人限定,没有固定的框框,但最常见的 “赋得”诗,则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取前人成句为题,如梁元帝的 《赋得兰泽多芳草》,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等。另一类是咏物,如陈后主《七夕宴宣猷堂,各赋一韵,咏五物自足为十物,次第用得帐、屏风、案、唾壶、履》及上述“各赋一物”等。至于体裁,则并无限制。但其中五律占大多数。 这两类“赋得”诗,都有很多是用来“送别” 的。白居易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属于后一类。为了较好地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和优点,不妨引一些同类的诗略作比较。 刘孝孙 《赋得春莺送友人》: 流莺拂绣羽,二月上林期。 待雪消金禁,衔花向玉墀。 翅掩飞燕舞,啼恼婕好悲。 料取金闺意,因君问所思。 钱起《赋得归云送李山人归华山》: 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 欲依毛女岫,初卷少姨峰。 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 只应函谷上,真气日溶溶。 戴叔伦《赋得古井送王明府》: 古井庇幽亭,涓涓一窦明。 仙源通海水,灵液孕山精。 久旱宁同涸?长年只自清。 欲彰贞白操,酌献使君行。 从题目上看,这类诗的总的特点是“咏物” 加“送别”。因此,评论这类诗,既要看咏物的艺术水平如何,又要看咏物与送别结合得是否自然,有无浓郁的诗意、诗情、诗味。 咏物诗,当然要咏什么像什么。读者不看题,只看诗,就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它咏的是什么物。 但这只解决了“形似”的问题,进一步,还应该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杜甫的许多咏物诗,不离咏物,又不徒咏物。每咏一物而物理物情毕现,而表现物情物理,又凝结着对于人情世态的深刻体验和作者的意趣情态,故不仅体物精湛,而且寓意深远,自然是咏物诗的上乘。至于前面所引的那些 “赋得” 诗,由于要和 “送别” 结合,就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题材的广阔性和主题的深刻性,不能用杜甫的咏物诗所达到的高度来衡量; 但在同样的局限下,正可以因难见巧,充分显示作者的艺术才华。让我们从比较的角度,谈谈那几篇 “赋得” 诗。 刘孝孙的一首五律,以六句咏 “春莺”,可 “春莺” 的形象却并未写出,更谈不上传神。至于 “衔花向玉墀” 和 “翅掩飞燕舞”,虽有形象,却不近情理: “春莺” 怎能飞向皇宫的 “玉墀”,并用它的“翅” 去 “掩” 赵飞燕的 “舞” 呢? 看来作者所 “送” 的那位 “友人”正要赴京入朝,因而咏 “春莺”,也就得硬要它飞进皇宫。接下去的两句,“飞燕舞” 写宫廷妇女中的得宠者,“婕妤悲” 则写失宠者; 而作者的真正用意,还在于用宫廷妇女的命运比拟朝士们的命运。因而以 “料取金闺意,因君问所思” 收束全诗,寄托了对于他们的命运的关怀。应该说,命意还比较高,但体物不精,而且与送别结合得颇嫌牵强。钱起以四句诗咏 “归云”,山、云兼写,展现了云归华山的动景,算是不错的。但接下去的四句诗写 “李山人归华山”,却与前四句写云归华山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尾联用 “紫气东来” 的典故,只能说明李山人是从函谷关以东回华山的,而 “紫气” 毕竟是 “气”,不是 “云”。戴叔伦的 《赋得古井送王明府》,则比较出色。唐代以“明府” 称县令。送人去做县令,怎样和咏 “古井” 结合起来呢?乍想很难着笔; 但作者却处理得相当好。他希望王明府做一个有 “贞白” 节操的地方官。作者通过咏 “古井” 之水,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这种希望。你看这古井之水多么明澈、多么贞洁、多么清白呀! 我为了要表彰它,所以酌一杯献给你,送你走马上任。临别赠言,情意甚殷,咏物与送别融合无间,是同类作品中的佳作。 现在再看白居易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 《楚辞·招隐士》 云: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是说从 “春草生” 到 “蟪蛄鸣”,已将一年,王孙还远游未归! “王孙” 犹言 “公子”,指贵族,但从此以后,往往把 “春草”和 “送别”联系起来,而 “王孙”,也就成了游子的别称。谢灵运 《悲哉行》: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王勃 《守岁序》:“王孙春草,处处争鲜。” 这样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江淹的 《别赋》 也没有忘记“春草”: “春草兮碧色,春水兮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但所有这些例子,都写得很简单,未能很好地把春草和别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完整而丰满的意象。而白居易的诗,在这一点上却有明显的突破。 题目是 《赋得古原草送别》,因而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写古原草而别情已寓其中。第一句以 “原上草” 点题,前加“离离” 作定语,形容 “原上草” 稠密、茂盛,与次句的 “荣” 和末句的 “萋萋” 呼应。次句 “一岁一枯荣” 虽然 “荣”、“枯” 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荣” 是主要的、本质的。据说从前有人因战败而草疏请求援兵,讲到 “屡战屡败”,另一人则改为“屡败屡战”。二者所叙述的事实是相同的,但后者却显出士气的旺盛。春 “荣” 冬 “枯”,这是 “原上草” 的特点。诗人颠倒 “一岁”之中先“荣” 后 “枯” 的顺序,既表现了 “原上草” 顽强的生命,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春草 “离离”、一望无际的画卷。次联出句 “野火烧不尽” 承 “枯”,对句 “春风吹又生” 承 “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 但就意义看,却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归到下句,与第二句 “荣”、“枯” 并举而重点归到“荣”,契合无间。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 作尽情的描绘。出句从嗅觉方面落墨: “远芳”,即传播得很远的香气; 这香气,从“原”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 “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 “晴翠”、即阳光下闪亮的绿色; 这绿色,从 “原” 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个字,把经受野火焚烧的 “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 以上六句赋 “古原草”,似与 “送别” 无关。但一读第七句 “又送王孙去”,就感到前面所写的 “萋萋” 之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 “王孙” 一去,不是首先要穿过那 “古原” 吗? “原上草” 的 “远芳侵古道”,“王孙” 不是也要随着 “远芳” 踏上 “古道” 吗? “原上草” 的 “晴翠接荒城”,“王孙” 不是也要随着 “晴翠”走向 “荒城” 吗?诗中有两个 “又” 字,看来是有意的重复。“原上草” 一岁一枯,而 “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 “原上草” “春风吹又生”,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 “原上草” 作主语,一气贯串,脉络分明。接着以“又送” 转入 “送别”,又以 “萋萋” 照应首句的 “离离”,回到 “原上草”。章法谨严,天衣无缝。同时,诗中紧扣题目中的 “古” 字。首先,原上之草 “一岁一枯荣”,岁岁如此,已见得那 “原” 是 “古原”。第五句又特意用 “古道”; 原上的道路既 “古”,则 “原” 安得不 “古”? “赋得” 诗,是要求紧扣题目的。当然,紧扣题目的,不一定是好诗。而这首诗却扣题既紧,又生动活泼,意象完美。 古原上的野草春荣冬枯,冬枯之时往往被野火烧掉。这一切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不会激发诗人的美感。白居易却不然,他抓住了这些特点,并以他的独特的审美感受进行了独特的艺术表现,突出了野草不怕火烧、屡枯屡荣的顽强生命力,并以 “远芳”、“晴翠” 这样美好的字眼,把它的气味、色彩写得那样诱人。因此,虽然说“萋萋满别情”,但并不使人感到 “黯然销魂”。试想,当 “王孙” 踏着软绵绵的春草而去的时候,“远芳” 扑鼻,“晴翠” 耀眼,生意盎然,前途充满春天的气息,他能不受到感染吗? 这首诗通体完美。其中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联,对仗工稳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 “流水对” 的优点。它歌颂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 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的寓意。它在当时就受到前辈诗人的赞赏,直到现在还常被人引用,并非偶然。

相关文章

优美句子 更多

宇宙世界之旅_1500字 宇宙世界之旅_1500字

杨柳岸 600字 杨柳岸 600字

五年级日记:一碗面条_500字 五年级日记:一碗面条_500字

暴风雨【暴风雨奏鸣曲】 暴风雨【暴风雨奏鸣曲】

读《夏洛的网》有感_700字【读《夏洛的网》有感450字】 读《夏洛的网》有感_700字【读《夏洛的网》有感450字】

成语知识 更多

自我介绍_200字【自我介绍200字男生版】 自我介绍_200字【自我介绍200字男生版】

预期效果五篇【预期效果五篇】 预期效果五篇【预期效果五篇】

毕业十年后的自己_900字 毕业十年后的自己_900字

班上的图书【班上的图书角】 班上的图书【班上的图书角】

书的背后1.mp3 书的背后1.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