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霸全传》武侠小说鉴赏
《黄天霸全传》 【本书体例】 果志、松毅、郭庄著。回,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月版。 清朝康熙年间,绿林英雄窦尔敦占据金顶峰,安营扎寨,杀富济贫,除暴安良,屡劫皇纲,威震中原。康熙皇帝大为震怒,令兵部尚书彭朋捉拿“贼首”,限期归案。彭朋自知不是窦尔敦的对手,便求救金镖黄三太。黄三太一为讨好彭朋,日后升官发财,二为报彭朋昔日救命之恩,亲登彭府门,出谋划策,讨圣旨,带领他几个弟兄赶赴河间府,派人登寨,向窦尔敦“指镖借银”。窦尔敦得知后,怒斥黄三太是绿林叛徒,朝廷鹰犬。黄三太得知,恼羞成怒,约定窦尔敦在李家店比武较量。比武中黄三太不是窦的对手,背信弃义,乘窦尔敦不备,暗用金镖打伤窦尔敦。黄三太趁机想下毒手,幸好窦尔敦的兄弟及时赶时,才使人幸免遇难。 李家店比武,黄三太、彭朋并未筹足规定的银两。康熙龙颜大怒,将彭朋拿住查办,黄三太也被免去了“四路飞虎厅御马快”之职。康熙又派“常胜将军”玉狼前往,亦被窦尔敦打败。从此,窦尔敦声威大振。义军进驻连环套,盗御马,搅得康熙心神不宁。万般无奈,康熙起用黄三太之子黄天霸围剿连环套。窦尔敦率义军迎战。黄天霸屡战屡败,最后,施诡计,抓来窦的母亲,以此要挟窦尔敦。为救母,窦尔敦只身下山,不幸落入敌手。黄天霸害怕义军劫法场,在狱中暗暗把窦尔敦杀害。众英雄劫法场,砸囚车,奋力夺回窦尔敦的遗体。黄天霸在献县杀了窦尔敦,割下人头,带上御马,准备进京面君,受封领赏,怎奈御马思念窦尔敦,不吃不喝,绝食身亡。这使黄天霸不得不改变主意,在内奸白吉的协助下,攻破连环套,义军措手不及仓皇应战,虽奋力厮杀,终因寡不敌众,连失三关。义军在军师牛晓塘的率领下,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连环套。黄天霸并没有因义军的撤出善罢甘休,还大肆追杀义军首领,他亲手杀死了同他结拜的大哥,为斩草除根,他还灭绝人性地逼迫两位兄嫂上吊自尽。黄天霸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罪行激起了武林群英的愤怒,遂群起而攻之。最后在娘娘宫,黄天霸被“冰丝套索”罩住,死于乱刃之下,得到应有的下场。 惩恶扬善、扶弱济贫似乎永远是武侠小说的主题。在武侠小说中,无论历史背景如何变迁,故事的情节如何曲折,作品的人物如何众多纷纭,我们都可以简单地用“善”和“恶”把它们归为两种势力,两种力量的对抗。在人物刻画上我们所遵遁的应是“艺术的真实”。正面的人物我们不能一概描写成“高大泉”式(电影《金光大道》中的主人公)浑身上下金光灿烂,不食人间烟火的“活佛”;反面人物也不是全象地主黄世仁(《白毛女》中的人物)那样。文艺作品中的“善”与“恶”的法则,也同样应适用于现实生活。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不该是千篇一律的样板,而应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黄天霸全传》的作者就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善”与“恶”的典型形象:窦尔敦和黄天霸。 第一回,年仅十三岁的窦尔敦,在集市上看见一群地痞欺侮一个卖花生的老头,他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从小就显现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的品格。河间府护家师爷牛晓山乔装改扮,混入义军营寨“卧底”被义军识破,窦尔敦怒不可遏,将其推出营门斩首示众。不久,牛晓山的胞弟牛晓塘也来投奔金顶山义军,窦尔敦又以为是官军派来的奸细也要推出斩首,事后得知错怪好人,当即向牛先生赔礼,设宴为牛晓塘压惊。这就体现了窦尔敦知错必改、敢作敢当的性格。同许多农民起义领袖、武林侠客身上的缺陷一样,窦尔敦太看重一个“义”字,办事过于鲁莽、草率。黄三太奉旨追回“皇纲”,想问窦尔敦“借”银几十万两,被窦一口回绝。黄三太恼羞成怒,在李家店与窦尔敦比武。比武前双方声明都不许使暗器。窦尔敦以为黄三太到底算个武林前辈,又当着众位侠客的面许下诺言,不敢反悔。于是,比武中放松了警惕,不想被黄三太暗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窦尔敦侠肝义胆,赢得众人折服,拥戴他为领袖;而事事以“义”字为重,也是他最后惨遭横祸的祸根。黄天霸派朱光祖潜进连环套偷取窦的兵器,刺杀窦尔敦,被义军抓获,窦却不杀他,说:“窦某看你既不当官,又不应役,只不过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我今日不杀你……”荒唐、糊涂、敌我不分,这样如何能制敌取胜。 黄天霸同窦尔敦交锋多次,不是窦的对手,于是设下一条毒计,用激将法将窦尔敦一人从连环套引出。窦尔敦自从占据连环套以来,战无不取,攻无不克,杜林突围、大败总镇玉狼,火烧盘龙寺,大败佟国纲,根本没把黄天霸放在眼里,骄狂轻敌,误中埋伏。幸亏后队援军及时杀到才得脱险。黄天霸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派人抓来窦尔敦的老母。“百善孝为先”,窦尔敦对母亲最为孝顺,一时性起,没同寨中众人商量,独自一人下山营救母亲,正中黄天霸的奸计,惨遭毒手。可悲可叹! 作为窦尔敦的敌人,恶势力的代表,作者塑造了黄天霸这一形象。黄天霸祖孙三代投靠清廷,甘为皇家走狗,与绿林豪杰为敌。与父亲黄三太相比,黄天霸更为阴险、凶残、狡诈,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奉旨讨伐连环套,大战窦尔敦,却连遭失败,险些被窦尔敦的浑天双钩夺去性命。他见强攻不行,就派朱光祖盗双钩,潜山寨劝降白吉里应外合,用激将法引出窦尔敦,囚窦母计擒窦尔敦。黄天霸害怕义军劫刑场,在规定问斩的期限前就偷偷将窦尔敦杀害,其奸诈较之黄三太有过之无不及。黄天霸在义军内奸,白吉的协助下,顺利攻占了总寨,但他手下的官兵也死伤惨重。黄天霸气急败坏,要把俘获的三千多义军统统杀掉,手下将领劝他积阴德,莫学白起:“坑杀赵卒”。黄天霸却说:“我黄天霸十四岁入绿林,十九岁投靠施大人,杀人如麻,不计其数,从未想过阴德二字,还不是照样官居显位!”第七十六回,黄天霸的昔日结拜兄长武天虬、汉天雕劫杀施不金。黄天霸却从背后发镖,武天虬惨叫一声中镖身亡。汉天雕正欲责骂,黄天霸又飞出一镖,汉“哎呀”一声倒在地上。黄天霸笑道:“汉二哥还有话说吗,小弟要借借你的脑袋!”杀了武、汉二人还不算,连他们的妻子都不放过。如此杀人如麻,面带微笑,心藏杀机,描写黄天霸的凶残,刻画得可谓入木三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黄天霸恶贯满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有人说,看一个女人要看她嫁什么人,看一个男人要看他如何死法。这种说法虽有些片面,却又不无道理,黄天霸的死也可说得上“壮烈”两字。 小说第一二七回黄天霸被冰丝套索罩住,自知生还无望便破口大骂。玉妹手持宝剑先后将黄天霸的左右琵琶骨刺断,黄天霸一声不吭,伍萱三兄弟挖去黄天霸的双眼,割下黄天霸的鼻子,黄天霸还是一声不吭,可当他得知妻子也被抓住的时候“双目之中连血带泪流将出来,长叹一声……”黄天霸也并非无情。好一个一世奸雄,只可惜走错了路。 《黄天霸全传》洋洋洒洒八十万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善恶斗争的故事,其题材、表现手法并不新奇,然而,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却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女侠
作者: 曲哲 【本书体例】 王士祯王士祯(——),清初著名诗人。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原名士禛,因避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讳,去世后被改名为士正。乾隆时,诏命赐改为士祯,谥文简。除诗文外,著有笔记小说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sǔn损)。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从侄鹓(yuān渊)因述莱阳王生言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tuó驼)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着红帩(qiào俏)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xiè械)三间,东向,床榻甚设。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久之,持朱封鐍(jié决)山门而入。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huō豁)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须吾自往求之。”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妪挟蒲团趺(fū夫)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此作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臂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市人集观者数百人。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尼高髻盛装,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选自《池北偶谈》)山东省新城县令崔懋,在康熙戊辰年()往济南府去,走到章邱县西边的新店镇,遇见一位女子,年龄大约三十多岁,发髻高高地盘在头上,好象宫女的发式,髺上加了一顶毡子宽边圆帽,身穿绸缎衣,脚穿了弓鞋,浑身一副紧急赶路的装束。女子腰间挂着剑,骑一头黑色的驴子,那驴子也极其神骏。她神采四射,行走十分迅速。崔县令试着问了一声:“你是什么人?”女子停下来随便回答说:“不知道是什么人。”“打算往何处去?”女子又随口回答说:“往要去的地方去。”说罢,顷刻间向东飞逝而去,迅疾得如一只飞鹰。崔县令事后说:“可惜当时我要急着到府里办事,没有时间跟踪她的踪迹,我怀疑她是位剑侠。”我的堂侄鹓,接着叙述了莱阳书生王某说的另一件事:顺治初年,莱阳县的一个衙役,解送官银数千两往济南去,银子用木夹盒盛着。天晚了,准备到旅店住宿,店主人推辞,说镇西北一里来地有个尼庵,凡旅客携带有贵重行李者,都是到那里投宿,说着带引他们去。刚进旅店时,他们看见一个头发束着红帩头的男子,像貌很凶恶。他们来到尼庵,进门有三间厢房,门朝东开,里边设了许多床铺。北边是观音大士殿,殿侧有一个小门,门锁着。他们敲了很久的门,才有一位老太婆出来应酬。他们向老太婆说明来意,老太婆说:“只管住在西边的厢房无妨。”过了很久,老太婆拿着锁链锁好山门就进入内院。衙役们相互提醒说不要睡觉,点亮灯烛,手持弓刀等待天亮。到了半夜三更时分,忽然刮起大风,山门轰然一声大开。他们正惊愕面面相顾,突然又听到很厉害的叫门声。大家急忙拿起兵器准备抵抗,西厢房的门已打开,看到进来一个人,就是那个红帩头束发的男子。他手握着一束香,往地上一扔,大家便都倒在地上了。待到天亮,大家才开始苏醒过来,但银子已经丢失了。他们急忙走到镇里,向旅店主人打听。店主说:“此人经常在街市上游逛,谁也不敢惹他。只有到尼庵投宿的客人才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如今应当到尼庵诉说清楚。不过,女尼不是平常人,必须我亲自去求她。”到了尼庵,老太婆出来问什么事,说:“是不是为了昨天夜里丢失官银的事?”回答说:“是的。”老太婆进去告诉了女尼。过了一会儿,女尼走出来,老太婆挟带一个蒲团,女尼双腿交迭地坐在上边,旅店主人跪下来说明丢银子的事。女尼听了笑着说:“这个奴才竟敢来这里做坏事,罪该死!我一定为你们解决处理这件事。”女尼招呼老太婆,老太婆便从里面牵出一头黑驴子,女尼取剑挂在臂上,跨上驴子就直奔南山而去。她行走如飞,一忽儿就不见了。市镇上围观的有好几百人。过了不久,女尼徒步走着,手里提着一颗人头,驱赶着驴子回来,驴背上载着用木板盒夹着的几千两银子,女尼一点也没有苦累样子。她走进山门呼唤衙役说:“来,看看你官封的木夹盒的封条是不是和原来的一样?”衙役检查了一番,确实是原物。女尼把人头扔在地上,说:“请看这个贼没有杀错吧?”大家围聚观看,的确是束红帩头的那个男人的头。大家一齐向女尼拜谢之后就上路了。待衙役从济南返回,再去拜访女尼时,庵内已空无一人。女尼梳着高高的发髻,身着漂亮的服装,穿着锦衣罗袜,年纪十八九岁,是一位可爱的女子。市镇上的人说:“女尼三四年前,带着老太婆一起来到庵中,不知她们是什么人。曾经有一个坏小子夜间进入女尼的房间,结果被腰斩扔到院墙外,从此,再也没有敢冒犯她的人。”这篇《女侠》与另一篇《剑侠》,均收在王士祯的《池北偶谈》中,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侠女》、《妾击贼》,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如是我闻》、张潮《虞初新志》中的《王义士传》等,都是较好的短篇武侠小说。写的都是侠客,或写他们的来去无踪,或表现他们急人之难、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主持公道、驱邪扶正、除暴安良的可贵品质。在群众心目中他们是正义和公理的化身,是“伟大同情”的象征,代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抑恶扬善、不屈不挠的精神。本篇作品中写的两个女侠就是这一类的人。与男侠比较起来,女侠就更令人敬佩。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就是“弱者”的代称,她们倍受压迫,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能有女侠出现,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女人如没有超凡的胆识和武艺是不能成为侠士的。本篇所写的女侠,是很不寻常,很有特色的。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肖像和语言、行动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她们不同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对第一个女侠,作者是这样描写她的:“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宫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顷刻东逝,疾若飞隼。”通过这些肖像和行为的描写,一个矫健、英武的女侠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而她那怪僻而傲慢的性格则是通过她回答县令的语言表现了出来。如果说写第一个女侠是铺垫,那么第二个女侠才是作者描写的主体。这里主要是通过叙述一个具体的事件来反映女侠的高超武艺和侠义精神。作者首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一旅馆主人的言谈,间接地表现女侠。当这家旅馆的主人面对携带大量官银的衙役投宿时,却推辞要他到镇西北的尼庵去住,说市上常有盗贼出没,“唯投尼庵客,辄无恙。”这里剑侠女尼虽未出场,但她的威力及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已从旅馆主人的言谈中间接地表现了出来。在此基础上,作者的笔锋就转向了正面描写,通过对女侠外貌和她迅疾地杀死“红帩头”盗贼的侠义行为,以及最后一段的补叙,使我们了解到她是一个年轻美貌、勇敢无畏、嫉恶如仇、来去无踪而又深受百姓信赖的女侠。这篇作品反映了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现状,赞颂了女侠的侠义行为。不过,对于该女侠的侠义行为,我们并不能完全予以肯定,因为她行侠的结果,客观上帮了官府的忙。从这一点来说,她的侠义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使作品染上了一点官侠合流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