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大文斗范文网的会员“”为你整理了“西南联大的观后感(精选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掀起了一番热潮,也因业务上的需要,
寒假时间也特地观看了《西南联大》、《假如国宝会说话》、《书迷》、《创新中国》四部纪录片。
换做平时,我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是不感兴趣的,
因为我此刻正在惬意的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无需忧虑,可仔细看看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才能真切感受这种安逸的珍贵。
看完,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强大祖国的庇护,
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而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为了中国的教育甚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不畏艰难,
从北平、天津等地先后前往云南,为的就是保存号文化的种子,
国家的明天。西南联大之所以会出现,跟日本的侵略有直接关系。她的成立当然也离不开那些为了中国教育事业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联大教授。
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肱骨,也培养了邓稼先、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和新中国的栋梁。
有时候我们总是说,设施条件不好,影响教和学。西南联大当年却是以几间茅草屋、几支粉笔在日军狂轰滥炸之中培养出无数国之栋梁。故,
物质不是主要的,
主要在于教育的‘理念是否先进,教育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那你在乎的就是工作条件和薪水;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职业,
你就会在乎你的工作成就,如果你把教书当做一种情怀,你便会用这种情怀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我想《西南联大》中的教师便是那个有情怀的老师吧。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
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
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
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
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
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
探索知识,
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
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
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
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
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
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
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
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
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
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自由的学术风气,
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
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
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
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
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
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关于六一儿童节的作文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
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
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
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
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
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
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
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
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
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
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
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
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
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
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我的理想作文200字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
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
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年时间,在那段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艰难岁月中,
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为战乱中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学术的大环境,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
守护国家文脉。
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学校文化和精神。
西南联大恰恰就是这优秀学校之中的一所。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
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
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
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更有杨振宁,
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现如今,由于上一辈人所提供的优越条件,下一辈人反而只会坐享其成,
丧失了他们应有的斗志。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是更应该继承先辈们的志向,努力拼搏,
积极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吗?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
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才会有希望。作为一名光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首先我们应当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积极、努力、向上的生活。在孩子的心中,我们从小就要种下希望的种子,传扬刚毅坚卓的精神,
且多用鼓励的词语,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
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
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
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
作为民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
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
它让我们仰望。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
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
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在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
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
都不如现在的学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
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
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
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
自强不息,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云南民族大学这个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我们的梦想成功远航。
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
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
但是他们学识渊博,
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
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
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
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
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学校没有一个人屈服。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怀揣着甘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
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丝毫不惧侵略者的杀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人!
今天晚上我们观看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
我在观看该纪录片的过程中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是好大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文化和教授们的治学精神。大学不一定要有大楼,但必须要有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像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这样的杰出人才。
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一种大学精神。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纪录片中所讲述的那些名师的故事。
在那战乱年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即使听到日本飞机将要进行轰炸的警报声也待在楼里不跑,仍旧坚持写书。
一个学者为了学术连命都不要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样的学者能不成功吗?他培养的学生能不受他影响吗?他的《知识论》和《论道》能不成为名著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昨天用了较长时间把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播放的《西南联大》五集看了一遍,
有许多感慨。“回首抗战岁月,中国的大地上,由东向西,
真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这其中有无数读书人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在行走。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文化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苦难?
世界上又哪有过这么一群读书人,
把大学当作捍卫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第二战场”?这就是西南联大带给我们的震撼。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开始后年月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年月中旬,
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年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只存在了年,但因其英才辈出,
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它存在于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时期,所以那里的师生、那里的精神都很特殊。
感慨一
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谈论西南联大,大家一定会想起从那儿走出来的一批优秀中华儿子,如:闻一多、吴大猷、李政道、邓稼先、钱钟书、费孝通……很多很多,那都是有形的,
而最最可贵的是在国家危亡时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凸显现的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精神气质,
是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众多师生弦歌不辍,坚持到底,稳定人心的`力量。
感慨二
精忠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一大批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教学育人。名学生直接参战,
他们有的在前线作战,有的服务保障。记得有一幕,为了战场需要,一批翻译人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好多就死在了胡康河谷。更多的人则在后方支援抗战,用科技支援前线,
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因为如此联大毕业率不到%。
感慨三
坚韧不拔,奋发努力的精神。
在吃不饱穿不暖,天天挨敌机轰炸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坚持著作,
从不放弃。
让我印象很深的这样一幕:金岳霖先生花费数年心血撰写的万字的手稿因躲避轰炸中丢失,
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他不气馁,从头开始,
没有参考资料仅凭记忆,
白天教学、晚上一盏油灯,实践着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感慨四
甘愿吃苦、乐于清贫的精神。抗战时期,
全国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联大学生,吃穿住都成问题,敌机轰炸,
所有人天天都面临着生死的威胁,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也没能影响到联大师生做学问、学知识。他们抱定知识救国的决心,
孜孜不倦,
舍身忘我,确实值得现代学生好好学习。有一个镜头:闻一多带领几百名学生从长沙行走公里来到了云南,他们边走边学、边走边体查民情、边走边讨论,
把队伍当成了移动的课堂。在那么恶劣的条件,那样的环境他们都能如饥似渴地坚持学习,
我们今天的学子们还有理由整天游戏、抖音,荒废学业吗。
余秋雨说过: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
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南联大的艰苦卓绝、感受那不灭的精神和一个个崇高的灵魂时,
从他们身上给予我们的是前行的力量和顽强生长的动力。
看完,我不禁思考:在这样的大好年华,若是归顺了日本,
是否会过得轻松惬意?为什么非要选择荆棘密布的道路?但是当看到日本人一次一次投放炸弹,校长就一次一次重修教学楼时,
我恍然大悟:这所学校的校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教书育人,这所学校的学生不惜途步数百公里也要追求真知,他们坚信文化必会传承,
他们坚信民族终会复兴。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个人的平安喜乐已经微不足道,区区侵略别国的日本鼠辈又如何能让他们低头?
纵使会被千刀万剐,
也要傲然伫立于废墟之间。虽然沧海一粟,
却无法让忘怀,也许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年又西迁昆明,
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
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
为此,
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
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
无奈,
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稼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
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
抗战、建国,
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
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
“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
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
”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
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
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
当我观看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所描绘的,
在那个山河破碎、战火硝烟的年代,
有这么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借一身风骨,
守护着国家的重要文脉。
是他们,书写了那波澜壮阔的一段精彩历史,担当着民族的栋梁。他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曾有一半的日子在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师生几乎都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寒窗苦读。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拥挤在破败不堪的屋子里学习,不用再忍饥挨饿。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呢?
联想到过去的`他们因为一场浩劫四处分散,
命运不一,再想想如今我们学习的氛围和状态,是不是应该自省和反思?
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正是因为祖国有着像闻一多、蒋梦麟、汪曾祺等头脑清醒的人士,中国才逐渐强大了起来,
繁华了起来。
所以这时候的我们一定要跟紧时间的脚步,努力读书,以后一定会给中国带来不一样的繁荣昌盛!
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
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
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
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西南联大培养出很多学术上的巨人,两弹一星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科学家,
更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
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
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无问西东,世间再无西南联大,那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灵魂。
在那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
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借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
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在那个战争年代,
他们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
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如今,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
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呢?
愿大师之风骨永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