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出版时间:1989-01

    兵不血刃:词源:《荀子·议兵》:“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词由: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一生写了不少影响很大的论文其中有一篇论述军事问题的文章叫《议兵》。在这篇文章中他阐述了战争的胜利必须建立在政治上争取民心的基础上的观点。荀子说:“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在于争夺。仁义之兵所统治的地方就会达到大治的局面仁义之兵所经过的地方人民就会得到教化。就好象得到了及时雨没有人不高兴的。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这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因此近处的人都喜爱他们的美德远方的人都仰慕他们的仁义。这样兵器上面不用沾血远近的人就都来归服了。德行如果达到这样高的程度它的影响就会遍及四方远近的地方。”
词义:兵器上面不用沾血。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形容未经血战就获得了胜利。
书证:《尉缭子·武议》:“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大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晋书·陶侃传》:“(郭)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闻(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清·张春帆《宦海》第七回:“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