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失街亭》原文及讲解
失街亭
罗贯中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吩咐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
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隳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挡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轻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声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吩咐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吩咐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却说孔明回到汉中,计点军士,只少赵云、邓芝,心中甚忧;乃令关兴、张苞,各引一军接应。二人正欲起身,忽报赵云、邓芝到来,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曰: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曰: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告曰: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孔明曰: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云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乃倍加钦敬。
忽报马谡、王平、魏延、高翔至。孔明先唤王平入帐,责之曰:吾令汝同马谡守街亭,汝何不谏之,致使失事?平曰:某再三相劝,要在当道筑土城,安营守把。参军大怒不从,某因此自引五千军离山十里下寨。魏兵骤至,把山四面围合,某引兵冲杀十余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无数。某孤军难立,故投魏文长求救。半途又被魏兵困在山谷之中,某奋死杀出。比及归寨,早被魏兵占了。及投列柳城时,路逢高翔,遂分兵三路去劫魏寨,指望克复街亭。因见街亭并无伏路军,以此心疑。登高望之,只见魏延、高翔被魏兵围住,某即杀入重围,救出二将,就同参军并在一处。某恐失却阳平关,因此急来回守。非某之不谏也。丞相不信,可问各部将校。孔明喝退,又唤马谡入帐。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九十五、九十六两回,中间略去了空城计一节。
《失街亭》记述的是诸葛亮北伐曹魏的一次战役。当时魏蜀对峙以秦岭为界,双方攻战只有三条要道通过秦岭。东路有子午谷,是险道,双方有兵扼守。这次诸葛亮从中路出兵,打算由斜谷攻郿城下长安。另一小道,由阳平关绕道街亭,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可在夺取街亭后南攻,截蜀军后路,断其粮道,蜀军将不战自溃,已得的陇西三郡也不能安守。由于街亭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因而成为这次战役中双方争夺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魏蜀两国以街亭为中心的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赏罚严明、勇于自责的精神,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轻敌拒谏、死守书本、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全文由九个自然段构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三段)写诸葛亮对防守街亭的周密部署和马谡轻敌拒谏、屯兵失策,预示街亭必将失守。一开头,蜀军战略态势极为严重:孟达被杀,司马懿率兵出关。孔明断定司马懿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经过周详的考虑,作出了严密的防守街亭的军事部署,并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表现了诸葛亮料敌如神、细心谨慎的性格。而马谡自负熟读兵书,骄横轻敌,并拒不接受王平的正确意见。他既不了解敌人虚实,又不顾客观实际,只是死背兵书,是一个十足的军事教条主义者。主将的一意孤行、刚愎自用,预示街亭失守已成必然之势。
第二部分(第四、五、六段)写街亭失守的经过。司马父子亲到前沿侦察(这与马谡的轻敌恰成对照),作出进攻部署:挡住王平,切断汲水道路,主力围住西山,使蜀军陷入被围断水的绝境。虽经王平、高翔、魏延反复冲杀,街亭终于失守,给蜀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迅速部署撤军。街亭失守,蜀军处于不利态势,孔明迅速而准确地作出摆脱困境的撤军部署,保证了蜀军安全、全部撤退,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调度有方、指挥若定的杰出军事才能。
第四部分(第八、九段)写诸葛亮撤军后赏赵云、斩马谡,并勇于自责,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家风度。孔明撤军后,嘉奖赵云不折一人一骑。虽然马谡具有一定才干,同自己又有义同兄弟的私人情谊,为了严明法纪,接受教训,孔明还是挥泪斩了他。同时追究自己的职责,上表请求自贬丞相之职。这些,表现了他执法如山、勇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失街亭》这一事件,史籍上有简略的记载。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写出了街亭之战从酝酿、进行、转化到结束的全过程,写出了双方统帅对军事态势的分析、战略决策、军事部署以及交战双方进攻、防御、追击、反击的实况,成为既富有艺术魅力,又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个故事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由于作者把蜀汉作为描写的主要方面,把诸葛亮作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因而作品详略得当,脉络分明。
在人物描写上,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本篇中的人物有二十多个,交战双方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胜败的关键人物是马谡。在这三人中,作者着重描写诸葛亮。他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在连克三郡、兵临渭水之后,他得知孟达被杀、司马懿领兵出关的消息,就断定敌方必取街亭。当马谡表示愿往防守时,他郑重指出守住街亭关系全局,责任重大。为了强调防守之难和引起马谡的高度重视,他还让马立下军令状,然后调拨精兵,选派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王平为副将,作马助手,并谆谆嘱咐:下寨便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诸葛亮惟恐二人有失,又增派高翔去列柳城屯扎,再派大将魏延去街亭之后防守,以加固防线。小说这样步步深入地写诸葛亮对街亭的重视,考虑的周详,部署的严密,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当诸葛亮获悉街亭、列柳城相继失守后,他镇定自若,迅速地调整军事部署,一面出奇制胜,扮演空城计的主角(这一节文中省略了),一面指挥全军,利用敌方暂时撤兵的空隙,从容退却,摆脱困境,转危为安,表现了诸葛亮大胆果断、料事如神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撤军汉中后,诸葛亮奖赵云、斩马谡,并严于责己,自贬丞相之职。其中挥泪斩马谡部分,写得曲折尽情、精采动人。本来,马谡败军折将、失城陷城,使全军陷入困境,已得的胜利果实——陇西诸郡也全部丧失,连孔明本人也险些成为俘虏,按立下的军令状处治他,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兄马良,于蜀有功,马谡也确有智谋,不久前献计平定南蛮,这次出兵前又巧施反间计,使司马懿军权被夺,在家闲居,为蜀汉兵出祁山造成有利的军事态势。况且,马谡同孔明私交甚深,街亭丢失后,他主动自缚请死: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对这样一位有功劳、有才干而对这一战役造成的严重后果负有重大罪责,必须绳之以法的友人,孔明也为之动情: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杀马谡,孔明在感情上是痛苦的。但在理智上,孔明是清醒的,必须严明法纪。当参军蒋琬劝阻时,孔明流泪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严明法纪是从维护蜀汉讨贼大业的长远利益着眼。马谡死后,孔明大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这部分,写马谡不苟且推诿,刘备知人善任,孔明执法如山,都令人回肠荡气,感动得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全文正是通过对诸葛亮这一系列言行特别是语言的具体描写,诸葛亮谨慎、果敢、料事如神、赏罚分明等性格特征就鲜明地突现出来了。因而作者把他所歌颂的理想人物诸葛亮放在一次失败的战争中来刻划而毫不损害理想人物的光辉和完整。街亭败得惨,更突出了诸葛亮原先判断的准确;街亭失守后,蜀军(包括诸葛亮自己)陷于绝境,而他指挥若定,化险为夷,他的临危不惧的胆识和随机应变的才能,连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自叹弗如;诸葛亮处决好友并自我谴责,更展示了他高洁的精神境界。这样的构思,不落俗套,又收到单从正面描写不可能收到的艺术效果。

大众哲学
艾思奇的哲学著作。年至年,发表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上,称为《哲学讲话》(即《大众哲学》)。 《哲学讲话》是一部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绪论中,艾思奇指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关系,始终是很密切的。学习与研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可以破除哲学的神秘性,而且也可以使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哲学是什么呢?艾思奇首先区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不同的研究对象,指出:“科学认识各种有限的范围内的事物法则,而哲学则研究最普遍最一般的法则。”(《艾思奇文集》第卷,第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因为主观与客观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两大根本分类。所以只要解决了这问题,就对于世界得到了一种根本的见解,也就是有了一种世界观,也就是对于世界有了一种根本的态度和方法。”(第-页)根据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解决的不同,于是在哲学上就分为两大阵营。观念论即唯心论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把客观事物当作主观的幻影,把主观的事物当做最先的存在和最高的存在,把客观的事物当做附属品。与此相反,唯物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在主观之外独立存在着,客观事物的种种变化,是依照着它自己的性质变化的,而且主观也是从客观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从客观世界中派生出来的。“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的哲学,即使有,也只是把两类拉连一下,弄得一半是观念论,一半是唯物论,也并不是纯粹的第三种东西。”(第页) 对于唯物论的问题,艾思奇正确区分了唯物论、机械唯物论与新唯物论的界限,并着重阐述了新唯物论即辩证唯物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他指出,新唯物论主张物质与运动是分不开的。“一切物质都会自己变化,自己运动,不能自己运动的物质,是不可想象的。”(第页)不仅如此,物质的运动也有一定的法则。“所以就必须在实践中去认识物质运动的法则,利用这些法则,才能够作有效的斗争和挣扎,才能够使不如意的事转变为如意的事。”(第页) 在认识论方面,艾思奇批驳了不可知论,阐述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他指出,唯物论不仅承认客观世界里有独立存在着的物质,而且认为物质本身也是可以认识的。我们的认识在形式上固然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在这里,主观的形式与客观的内容结合着,这叫做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认识一切,都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实现的。”(第页)而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艾思奇指出,对于新唯物论的认识论来说,实践是重要的。实践就是改变事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变革的实践”或“批判的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是依着理论去改变事物,是我们的主观和客观的事物在对立,在斗争,一方面在这斗争中可以矫正主观中的错误,使它和客观的事物一致。这样,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的统一’。只有它能使理论更接近客观的真理,我们要把实践看得比理论更重要,更高级,就是为着这原因。”(第页)。 在真理的问题上,艾思奇区分了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的界限。指出所谓主观真理就是把真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所谓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只有能够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真理来的见解,才是真理。而且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我们把握到的真理,因为它不是完全的,所以在形式上它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它在今天才是这样,而明天就不一定是这样了。但同时,又因为它是与客观一致的真理。虽然不完全,究竟也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明天的进步,并不是完全将今天的真理推翻。所以,在内容上来说,我们的真理始终是绝对的,凡真理,都有绝对的内容,相对的形式。因为内容是绝对的,所以决不能容欺骗者随便否认,因为形式是相对的,所以它能够不断地发展、进步、一天比一天深刻,一天比一天完全,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完全的绝对真理。”(第-页)在这里他把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归结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显然是不恰当的,但却正确的指出了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不是互相排斥的两个东西,而是人们认识客观真理的辩证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侧面。 关于认识规律问题,艾思奇认为,人们的认识,也并不是经过实践一证明就完全满足了。在实践中,一面矫正了主观的错误,一面又得到的感性的认识,所以又有新的认识过程开始了。“因此,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又由实践得到新的感性,走向新的理性,这种过程,是无穷地连续下去,循环下去,但循环一次,我们的认识也就愈更丰富。所以这种循环,是螺旋式的循环,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它永远在发展、进步,决不会停滞在原来的圈子里。”(第页)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问题,艾思奇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他指出:“任何一件事物,都是一个统一体,它不但在内部统一着各种有差别的部分,而且还统一着各种的矛盾,这叫做矛盾的统一。矛盾的统一,就是事物变动的内部的动力。如果没有矛盾,事物就可以永远不变地维持着现状,永远静止而没有变动。但正因为有矛盾,因为内部潜伏着反对自己的倾向,如果要维持本身,就不能不压制这种倾向,若不能压制这种倾向,那么本身就要被消灭,被打破。这样,内部的矛盾,使一切事物的内部自己发生冲突,使它本身不能够固定,使任何事物都有变动的可能性。”(第-页)不论是自然和社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包含着和自己相反的一部分,没有一样不包含着矛盾。它一方面要维持它本身的存在,维持现状,但它的内部却又潜伏着一种否定自己的倾向,正是这种内部的矛盾性,才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艾思奇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因为“人类的思想的变动和发展,以及思想所反映的世界上一切的变动和发展,都只有这条法则才能给与最根本的说明。我们要认识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也得要从它们的内部的矛盾认识起。”(第页)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问题,艾思奇指出,从量变转移为质变,又从质变转移为新的量变,这两种变化的互相关系,是辩证法的第二条法则,即质量互变法则。“世界上一切的变化,都是质和量的两种变化交织成的。在一个时候,我们看见质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然而量却在那里变化着。在另一个时候,我们又看见质的突变,一种性质突然转化成另一种质,这也叫做‘飞跃’,也叫做‘连续性的中断’。因为经过这样一突变,旧有的性质就连续不下去了,这两种变化,在世界上万事万物中交织着,并且很密切地互相关联着。”(第页)因此,量的变化能够直接引起质的变化,或者反过来说,质的变化是从量的变化过程转移而成的。然而新的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要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所以量变虽然仍是量变,但因为有了新的质,所以也是一种新的量变。这种新的量变,是在质变之后发生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由质变转移而成的。”(第页)这就是所谓从质变到量变。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问题,艾思奇认为,事物由于矛盾斗争而引起的前进发展,是通过肯定否定的反复过程来实现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或正、反、合)的三个阶段发展的。由肯定到了否定之否定的时候,这事物经过了两次的否定,就把它所有的矛盾的双方都解决了。于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基础上,再从此开始,新的正反合的发展和变化。每一个正反合,就成为事物的发展的每一个结节。这在动的逻辑上,成了第三个定律。和以前的矛盾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并行,称做否定之否定律。”(第-页)所谓“否定”,并不是消灭,而是表示另外事物的发展,并且把旧事物保存下来,当然这种保存并不是复古守旧,而是在克服了旧事物主要性质基础上的保存。第一次否定之后,接着是第二次否定,于是就成了否定之否定。然而否定之否定绝不是循环,而是在更高一级的基础上的否定,这样就说明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路线前进,而发展形式则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总之,艾思奇的《哲学讲话》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形成的历史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