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原文与翻译、赏析-《如梦令·宋·李清照》原文与赏析】

《无题》原文与翻译、赏析

《无题》原文与翻译、赏析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大意】 相见不易别也难,暮春风软百花残。春蚕到死丝吐尽,蜡烛燃完泪才干。晨镜只愁云鬓白,夜吟该觉月光寒。此去仙山无多路,神鸟代我相探看。【赏析】 李商隐首创“无题”诗,为唐诗开拓了一种清新奇特的艺术境界。这首《无题》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写得婉约绮丽,情致缠绵,有一种特殊的旨趣和意境,历来为人们交口称道。由于诗作无题,写作背景又无从稽考,因而就给后人研究这首诗造成许多困难,以致有不同的看法也就不足奇怪了。今天学术界对这首诗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说它是政治诗,另一种认为它是爱情诗。也有一种折衷的说法,认为二者兼而有之。不过,我认为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爱情诗,它表现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和死而后已的痴情,及其对心爱的人极其殷切的思念。首联写在春意荡然、百花凋残的暮春时节,主人公与心爱的人难得相会在一隅,可又要匆匆离别而去。此情此景,犹如柳永所写: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 极其深刻地表现了一对恋人依依难舍的惜别痛苦。古人有 “别易会难”之说。李煜的词说 “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比“别易会难”的说法体会得更深刻一层。“相见时难别亦难”,虽说的是见难别亦难,但其侧重点还是在说别更难。“别” 字是这首诗的灵魂,全诗旨意都围绕这个“别” 字拓展开来。“东风无力”,说明春天即将过去,连春风也刮不起来了。“东风无力百花残”,是在渲染主人公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凄凉气氛,这两句诗构思密切关合。颔联是诗中的警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精神,写得深刻透彻,无以复加,同时又对仗精致,堪称绝妙佳句。春蚕自缚,丝尽而死;蜡烛燃尽成灰,烛泪始干。这是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现象,诗人把它们写在诗里,用来比喻主人公对爱情至死不变的执著精神,这就使作品蕴含有深邃的哲理性。“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 “丝” 字,与 “思” 字为谐声字,是在象征相思。“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泪”,明写烛泪,暗喻别泪。这种巧妙的用法,并非李商隐首创,在南北朝民歌中早已使用,但诗人作了出色的发展。颈联是写主人公的设想,主人公悬拟对方,早晨对镜相看,可能会为自己变得苍老憔悴而忧愁;月夜吟诵诗句,大概也会感到寒气袭人。其实,这仍然是作者孤寂冷清的悲凉心理状态的自我流露。这两句对仗工整,也是诗中的杰构。尾联利用神话传说,表达主人公相思的极端痛苦。“蓬山”,即蓬莱山,是传说中三大神山之一,代指主人公的爱人住所。“青鸟”,传说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信使。诗人巧妙地使用这种典故来表达相思之情,从而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值得思考的是,这首诗所怀念的对象究竟是何人呢?这个问题是令人无法作出确切回答的。从作者的一些诗中可以考察到,李商隐曾经和玉阳山 (在今河南省济源县附近)女道士宋华阳有过恋情。因受道规限制,他们没有能结成伉俪。在他二十三、四岁时,又与洛阳一家商人的美貌少女柳枝产生了爱情,后来柳枝被某大官僚抢去。最后,李商隐与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王氏结婚。根据这种情况,李商隐这首《无题》诗,究竟是思念这三人中的哪个呢?刘禹锡有一首《怀妓》诗,可作为探索此诗主旨的参考。刘禹锡《怀妓》诗曰: “三山不见海沉沉,岂有仙踪更可寻。青鸟去时云路断,嫦娥归处月宫深。纱窗遥想春相忆,书幌谁怜夜独吟?料得夜来天上镜,只应偏照两人心。”不难看出,李商隐这首《无题》诗与刘诗在表达感情的构思上有某些共同之处,李商隐诗显然从此诗中汲取过营养,从这些蛛丝马迹来考察,该诗很可能就是作者与宋华阳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

《如梦令·宋·李清照》原文与赏析

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亭〕临水的亭台。此为作者饮酒的所在。〔沉醉〕喝酒大醉。〔藕花〕荷花。作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的词,以清新含蓄别致见长。从这首《如梦令》不难窥见其风格特色。李清照自幼性格活泼,热爱生活,珍视友情,经常同一些女友聚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到郊外游玩。这首词是写她在少女时代的一天,同女友们到郊外游玩,日暮归舟的情景,表现了无比欢快的情绪和热爱生活的感情。“常记”二字起笔轻松自然,仿佛是在叙述难忘的往事,不知不觉地把读者引导到她所创造的意境中去。“溪亭”,指明了饮酒作兴的处所,“日暮”是指时间,她们几个女友在溪亭开怀畅饮,兴奋异常,到日暮时还兴犹未尽,留连忘返。这两句既写出了她们郊外游玩的欢愉心情,又为下边的波澜曲折做了必要的铺垫。“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两句,使词的意境出现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曲折。她们喝得醉眼朦胧,归程中迷失了方向,未免有点让人提心吊胆。但词作者并没有让读者扫兴。她们是误入“藕花深处”,从而使这种曲折又构成了新的意境:在苍茫的暮色中娇美动人的荷花与几个划船的少女互相映照,仍给人以美感享受。“争渡”的叠用,从结构上看是词格的要求,而从内含上看则是写出了几个少女急于摆脱“藕花”的羁绊,找到“归路”的焦灼心情。“惊起一滩鸥鹭”与“争渡”相呼应,写出了“争渡”的喧闹景象。“争渡”,着力表现的是划船的动作与心情,“惊起”则着力渲染了你吆我喊,前呼后应的喧闹声。所取角度不同,但都有助于表现这几个天真活泼的少女的性格和她们带有几分焦灼,又带有几分喜悦的心理世界。这个小令虽尺幅短小,但情真意笃,曲折多姿。作者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不堆砌故实,只凭白描手法,浅俗的语言,就创造了饶有情韵的意境,轻巧尖新,清丽俊朗,姿态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