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篇

【关键词】空气污染;污染治理;

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布设

空气污染监测点的选择是污染治理中的重要工作,它布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是制定空气污染治理策略的重要依据,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需要我们工作中努力的探讨和总结。

、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

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

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

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

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

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

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

监测目的。

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

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

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

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

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

其次,

污染源的状况。

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

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

再次、地理条件。

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

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

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

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

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

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

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

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

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

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

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

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

在这个范围中以°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

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结束语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篇

关键词:观叶植物;室内装饰美化;控制空气污染;

植物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对生活空间的改善,

尤其是

对居室环境美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家庭装饰一时成为社会的热点。但由于某些装饰材料释放有毒气体,

以及社会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造成室内空气的破坏,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显然通过摆放观叶植物来控制居室污染是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不仅如此,

观叶植物还可以对居室有美化装饰的作用,真正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环境。下面通过居室中空气污染的来源和观叶植物的一些习性,具体表现观叶植物在控制居室污染和室内装饰美化方面的作用。

二居室中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现在无线通信、电脑和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大部分的工作可以在办公桌前轻松完成,可以说室内空气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居室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作息起居,甚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居室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点:各种有机污染、人类自身活动引起。

三观叶植物的概况

(一)形态及特征

观叶植物多具有奇丽形态的枝叶,苍翠碧绿的叶色,

五彩斑斓的花纹,多用于室内装饰,为室内环境注入绿色生命力,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改善空气的质量,

因此倍受居民喜爱。

(二)生长环境

大部分观叶植物都生长在没有寒冬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适合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生长。一般冬季低温来临前在栽培上应做好防冬御寒的准备工作,以保证它们顺利过冬。

夏季由于温度太高,也要注意降温,营造凉爽的环境。

四观叶植物在控制室内污染中的重要作用

从观叶植物的习性和生长环境可以看出,

它非常适合居室的绿化,具有净化、监控、环保的功能。更为控制和消除居室空气污染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方法与手段:净化空气;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去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氨气;

可以去除香烟烟雾;可以治疗“装修综合征”、可以过滤噪音的作用。

五观叶植物对居室环境的装饰美化

居室观叶植物绿化是通过以观叶植物为材料,在室内的平面空间和多种立体结构格式与陈设物限制的条件下进行植物装饰,需要经过艺术处理才能使人产生美感和舒适感。

(一)室内观叶植物装饰美化的原则

室内植物装饰是将园林情调引入室内,在室内再现大自然景色,在设计构图上,

不仅要考虑植物本身在室内绿化中的效果,同时还要与其他因素相和谐,

使之融为一体,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环境气氛:比例要适度、色彩要协调、整体要和谐、中心要突出、布局要合理。

(二)不同功能居室观叶植物绿化的配置

门厅

门厅是迎接客人的场所,

装饰自然要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与感觉,或豪华浪漫,或规整庄重,

或高雅简洁,都能从门厅的装饰中感受到。

用大型的、绿色较浓的观叶植物装饰,可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

客厅

客厅是家庭成员聚集和接待客人的场所,绿化要抓重点,

力求朴素美观,选择的观叶植物既有大体效果,又有精致的园林风味。据主人的性格和爱好来决定,

使客厅成为理想的雅座。

卧室

卧室的主要功能是睡眠休息,人们的一生大约有/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所以卧室的布置装饰也显得十分重要。

室内绿化应起到雅洁、宁静、舒适等作用,所以选择小型的、淡绿色植物为佳。

书房

书房是学习知识和研究科技的场所,在布置上应创造一种清净雅致的环境,例如在书桌上放置一盆轻盈秀雅的文竹、五针松、凤尾竹等,

以缓解眼睛疲劳。

在临窗上摆上吊兰,充满诗情画意。

餐厅

餐厅是家人和宾客用膳或聚会的场所,

应选择使人心情愉快、可增进食欲的植物装饰,如在花架上陈列一些龟背竹、文竹或百合草等。

阳台

阳台虽然犹如一个小小的庭院,

但仍然可以把它栽培成一片绿色。通过高低不同的观叶植物来遮挡住花盆。把多个花盆放在一起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不齐的绿色空间。

卫生间

由于卫生间面积不大,

且光照条件差,如果摆放一盆观叶植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

高度不同的观叶植物摆放在一起可以增加空间的宽敞感。

六总结

写这篇论文,主要是观察和意识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现今已经危害到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室内空间是我们长期生活的内部空间,所以居室环境的好坏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我们就应该给自己生活的空间增加绿色,用观叶植物来装饰美化居室环境,来控制居室空气污染,

用植物还我们舒适清新高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向其柏,向民,

刘玉蓬。室内观叶植物。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戴志棠。室内观叶植物及装饰。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李中秋,

王云。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政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徐惠风。室内绿化装饰。第一版。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篇

关键词:环境风险;媒介正义;《南方周末》;空气污染报道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急速推进,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机遇的同时,

各类社会风险的发生频率与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们仿若“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乌尔里希?贝克()定义的“风险社会”已然就在眼前,

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化解风险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与使命,而风险治理机制的关键之一在于顺畅有效的风险沟通。“居于促进社会正义的中心”的大众传媒在风险沟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介正义的实现与否不但影响着风险沟通与风险治理的效果,也关联着社会正义和人类幸福的实现。然而,在各类社会风险的现实传播境遇中,

大众传媒不仅面对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信息纷杂过载的复杂传播局面,

而且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的核心部分必须配合政府风险治理的思路与策略。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素有专业主义声誉的市场化媒体《南方周末》对空气污染的再现与建构,进一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社会中专业媒体在风险沟通方面的现实表现以及媒介正义的实现程度与范围。

一、文献探讨

尽管现代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世纪年代,

并随着各类社会风险的全球化蔓延成为全球学界的热门话题,但直到世纪年代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出版著作《风险社会》才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并逐渐形成极具影响力的风险社会理论。

他认为“风险”代替“危险”已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

人类已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而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需要大众传媒承担重大责任,提高“社会风险的能见度”,这正是媒介正义的题中之意。

。风险社会与风险的社会放大

“风险社会是一组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境,其特点是不断增长的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的普遍逻辑,

它要求当前的社会结构、制度和联系向一种包含更多复杂性、偶然性和断裂性的型态转变。”在贝克的描述中,风险社会显然是不同于古典工业社会的一种新兴社会,人们面对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风险,

而是“被(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风险”,

这种风险呈现出“不可计算、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等特性,并且如财富一样附着在阶级基础之上,却以颠倒的形式分配,即“财富在上层聚集,

而风险在下层聚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不安、恐惧等社会认知与感觉正来源于此。在某种意义上,风险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社会驱动力由古典工业社会的“我饿”转变为“我害怕”,社会的核心问题也由“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转向了“伤害的缓解与分配”。

面对风险社会中现代风险的常规化与大规模化,公众的风险意识逐渐觉醒,由此对风险管理机构带来的挑战和对政治核心问题的转化,

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然而,公众的风险意识并不是客观风险真实与完整的反映,玛丽?道格拉斯等学者认为“在当代社会,

实实在在的风险并没有增多,

也没有加剧,相反仅仅是被察觉、被意识的风险增多和加剧了”,

贝克也提出“风险可以被改变,被戏剧化,或者在知识领域内被缩小”的观点,“风险知识”的定义者在此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利。

由此,

风险不仅是可被量化的客观存在,同时也是被建构的公众主观感知。

在此背景下,“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被提上研究日程。

年,克拉克大学的研究者们在传播学基础上提出了兼具生物物理维度与社会维度的“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该理论认为:“风险事件与心理的、社会的、制度的和文化的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强或减弱公众的风险感知度和相关的风险行为。

”研究者指出,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主要由信息机制与反应机制在发挥作用,包括风险信息的传播阶段以及风险在经过减弱或放大后所产生的次级效应。

通过放大的过程,风险将会不断地扩散并作用于社会个体的心理感知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一个不幸事件可类比为将一块石头扔进一个池塘。波纹向外扩散,

首先波及直接受害者,然后是责任公司或部门,并到达其他的公司、部门和产业”,

形成持续放大的“涟漪效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即时性、交互性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媒介环境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结构模式,传受身份界限的消弭、传播“中心”的失却、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效应很容易将风险的“涟漪效应”推向极致。

。风险社会中媒体的沟通角色与正义职责

在风险社会学语境中,

技术理性会成为风险知识的定义者、风险的解释权与话语权掌控者,通过大众媒介这一平台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众的风险认知;但现实中,

各方利益相关者无不在竞争着对风险的定义与解释,

技术理性很容易被知识政治左右,在看似客观的风险知识中风险信息被随意扩大或隐匿,

正如贝克所言,“全球风险社会的核心涵义取决于大众媒介,

取决于政治决策,取决于官僚机构,而未必取决于事故和灾难所发生的地点”。

既然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构的结果,

既然媒介化社会中公众更多是通过媒介而非个体的直接经验获得风险信息,大众传媒由此获得了绝对关键的地位,成为众多利益群体或个人对风险进行定义的博弈场域。

在风险社会学的架构中,媒体不应仅成为一个由科技理性“定义风险”的场域,

而且应该成为一个各方特别是公众与“风险定义者”不断沟通、反复评估的公共空间。也就是说,媒体应该成为风险沟通――“利益团体之间有关风险本质、风险重要性等相关信息的交换,是一种个体、群体和机构之间信息交换和观点互动的过程”――的主要机制,在预警风险、告知风险、监督风险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风险沟通。

必须指出的是,移动互联技术与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使得普通公众也获得了风险的定义权与解释权,媒体的风险沟通角色不能再像传统媒体时代主要表现为单向的宣传与告知,而是需要获得公众信任,成为政府机构、专家系统、企业等组织或个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在多向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使公众感知风险、参与风险决策、缓解或降低风险的伤害,这正体现了媒介正义的本质要求。

作为“一个良序组织、良序社会的首要价值”,“正义”是媒介传播的首要价值,

是促进社会正义的核心要素,而“媒介正义是指媒介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

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媒介传播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它包括分配正义、程序正义、信息正义和人际正义四个维度”。风险社会中的媒介正义主要包括传播渠道的分配正义、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以及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

其中,

传播渠道的分配正义关涉到话语权的分配正义;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强调媒介的信息获取、报道过程以及叙事原则合乎正义;

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主要指涉信息品质、媒介对信息的阐释以及对信息管理的安全问题。在风险沟通过程中,

媒介的失语、夸大歪曲等虚假报道、错误归因、污名化报道等有失正义的表现不时出现,这不仅使得媒介失去了公众的信任,风险沟通无法有效进行,而且也使风险分配与责任承担的正义无法申张,风险对社会的伤害程度愈发严重。

可见,社会学视野里的现代风险并非纯粹的科技问题,还涉及被建构、被解读、被认知与被传播的复杂过程,而大众传媒正是建构风险、沟通风险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

风险社会中,媒体的沟通角色正是实践媒介正义的表现,其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也决定着媒介正义的实现与否。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试图以建构主义为分析框架,

选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南方周末》年的空气污染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风险的媒介再现与媒介正义的实现问题。媒体建构论认为新闻真实“是一种建构的真实”,记者总是按照预存的立场和观点所构成的选择、强调和呈现的原则,

对大量的事实进行筛选、重组,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再现文本⑩。

该理论视野下的新闻生产不再是客观独立的文本制作过程,也不能孤立理解为记者的个人的创作,而是社会权力关系交锋以及媒介组织运作机制的产物。照此逻辑,

对新闻文本内容的透视成为考察媒介资源分配状况、媒介预存立场以及价值传递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中国新闻传媒业的特殊状况,本研究并未选择与政府立场高度一致的党媒作为研究对象,

也未选择受到地方政府限制较多的地方都市报,而是选择了既具有市场化屙陛、又具有较好专业声誉且全国发行的《南方周末》。

这份见证与推动了中国报业改革与发展的严肃周报自年月起推出了绿色版,

专辟版面报道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生态和资源危机。

近年来,绿色版持续发声,

不断提供精辟的观点、深入的调查、精彩的故事,

成为环境风险传播中颇有影响力的专业媒体。本研究主要分析《南方周末》年对空气污染――这一当前中国社会最受关注的环境风险――的再现文本,共搜集到篇相关报道,其中包括与空气污染存在深层联系的制度、政策层面的宏观环境报道。通过分析这些文本,

试图回答以下问题:谁是报道中环境风险的定义者?媒介建构了什么样的环境风险?媒介对环境风险的归因立场如何?

按照建构主义的研究思路,本研究的类目建构主要包括:

。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一般指新闻事实或线索的提供者,

他们往往扮演着风险定义者的角色。由于参与风险定义的利益群体或个体众多,考察消息来源的情况是分析风险定义者构成及其关系的关键指标。消息来源的变项主要包括“消息来源类型”、“话语引述”、“意见多元程度”,

它们直接关系报道的平衡程度与意见的多元化程度。其中,消息来源类型指主要新闻信息提供者的身份,该类目包括:()当事人/当事企业;()党政机构(领导、干部、政府机构工作人员);

()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环保;

()普通企业/民众。若一则报道中出现多个消息来源,则按照显著程度依次登录。话语引述则主要关注被引述者的类型与引述频次,

若同一来源在报道中被多次引用,计一次;

若报道中某一类的意见多次出现,

也计一次。而意见的多元程度主要指被引述的意见之间是否存在不一致,或是否与新闻主题存在冲突,该类目包括()一致意见被引述;

()不一致但不冲突意见被引述;()不一致且冲突意见被引述;

()无意见被引述。

若一则报道中出现多种不同意见,则依次登录。

。主题结构

主题结构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对主题结构的性质与数量的观察,

不仅能体现媒介的议程设置的舆论导向,而且还凸显出媒介组织的倾向与态度。依据对《南方周末》空气污染报道中核心情节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将其主题结构分为:()科普主题;()成就主题;

()问题主题。若一则报道中出现多主题并存的现象,则将其归到占主导性质的主题结构内。

。风险归因

归因的理论基点是因果关系,遵循的是事实逻辑,

而归责是从“应当如何或不应当如何”角度出发的价值判断,

遵循的是评价逻辑。归因的深层结构指向归责,但其立场与态度更加中立、隐含、客观。

媒介的风险归因不仅直接体现了风险定义者对风险责任的分配,同时也表现出媒体对风险责任分配所持有的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公众对风险的认知、情感以及态度倾向。受众往往会根据媒介的归因与自身的知识框架指向风险的归因对象,进一步对风险作出主观评价。

本研究将风险归因对象分为()企业;()社会公众;()政府;

()制度政策。

三、再现污染:环境风险的媒体投影

如前所述,风险不仅包括“一种物理性的、客观存在、可被量化的部分,

同时也包括一种精神性的、主观感知、被建构的部分”。通过对《南方周末》空气污染报道的分析,

环境风险的媒体再现呈现了一副由中国社会权力与社会关系共同书写的空气污染图景,同时也折射出风险沟通中专业媒体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谁是风险的定义者?

根据媒介建构论,媒介在空气污染报道中话语权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方力量的权力分配与社会地位。

研究发现(见表),党政机构、专家学者、普通民众或企业构成了媒体主要的信息来源,

三者的话语权在整体上趋于平衡。

政府信源不仅以%的比例在整体消息来源中居于首位,而且在话语引述频次上以.%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但在显著消息来源上,专家学者的信源比例(.%)超越了党政机构(.%),整体信源方面也达到%,

显然专家学者是仅次于党政机构的信源。普通民众或企业在空气污染报道中也拥有较大的话语空间,占据了报道整体信源的%,

话语引述频次仅次于党政机构,这与《南方周末》“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定位相对一致。但本应在环保方面较为活跃的第三方独立组织――环保仅占据了报道整体信源的%,

显著信源的.%,话语引述频次仅为报道引述总量的.%,这种缺乏话语权与定义权的状况体现出环保在现实社会中的尴尬处境。

进一步交叉分析的数据显示,

有篇(.%)报道仅有一种消息来源类型,而这与报道的体裁密切相关,主要属于新闻评论、访谈与调研报告;另外,

篇(.%)报道采用了两种消息来源类型,篇(.%)、篇(.%)报道分别采用三种、四种消息来源类型,还有篇(.%)报道采用了五种消息来源类型。显然,

在消息来源类型与分布方面,《南方周末》的空气污染报道表现出一定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意见表达人群分布相对均衡。

意见的多元程度更能够直观地体现媒介话语权的分配状况。数据显示,

有篇(.%)报道引述了不一致的意见(其中篇引述了不一致但不冲突的意见,篇引述了不一致且冲突的意见),有篇报道(.%)属于一致意见被引述。

篇(.%)没有引述任何话语的报道,主要缘于报道的体裁基本属于新闻评论或调研报告。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报道引述了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或话语,这将有助于意见多元市场的形成。

。媒体建构了何种风险内容?

本研究将样本的主题结构大致分为“问题主题”、“科普主题”、“成就主题”。分析显示,

“问题主题”的报道有篇(.%),占据绝对优势,成为《南方周末》空气污染报道的主体话语结构。

“问题主题”类的报道抓准导致污染出现的主要症结――“能源结构的调整”,将其放在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中进行剖析,致力于揭示空气污染与制度政策、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复杂的关联性,力图挖掘新闻背后更深层的事实、意义及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

该类型的报道视野大多聚焦于空气污染相关的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府监管执行的缺失以及背后的利益勾连等领域。比如,《悖论不解,

环境税立法难免进退失据》、《大气污染防治修法:请推迟三审》等报道直面与空气污染相关的不合理的制度政策,认为与环保相关的制度政策缺乏顶层设计,缺乏专业性、宏观性与可实施性,

政府应当有效利用宝贵的立法资源;《古雷爆燃事故背后的“中国式邻避困局”政企关系扭曲,解铃还须系铃人》、《环保扩权后的落马样本“环保污吏”刘向东》等报道着重呈现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越轨问题,表达了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兰州环保局炮轰兰州石化“周瑜打黄盖”?》、《第一道污染防线上的“空手道”环评资质倒卖经》等报道更是通过第一手的深度调查揭露了政府决策、行业动态、问题企业背后的利益黑幕。

相较于居于首位的“问题主题”,另外两种主题结构的报道数量相对较少,

其中“科普主题”的报道数量为篇,

比例为.%;“成就主题”的报道数量为篇,

比例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南方周末》最主要的主题结构――“问题主题”(共篇)对雾霾的直接报道并不多,仅有篇,对雾霾进行建构的报道更多属于“成就主题”和“科普主题”。

“科普主题”的报道主要是站在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空气污染原因、监测与治理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进行报道。其中,《京津冀灰霾探源上的公共题揭密蓝》、《除了口罩、净化器,还能吃什么?

抗霾食品:这门研究有点冷》、《国内首个室内.报告“室内空气质量一直是公众的认知盲区”》、《吸霾建筑,在中国不吃香米兰世博会的“中国治霾答案”》这篇报道都与雾霾直接相关。

依照媒体建构论的观点,媒体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强调或遗漏是对社会真实的建构过程,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事件的公共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在对雾霾相关知识进行科普的同时,

也是在告知公众雾霾问题的严重程度。这种相对温和的、以科普面貌出现的雾霾报道不失为一种为了保证“政治正确”、向官方意志暂时妥协的传播策略。

在“成就主题”的报道中,

这种“打擦边球”式的传播策略表现得更为明显。

全部篇成就报道中篇与雾霾相关:《约谈触及灵魂,整改异常艰辛》、《市长马誉峰:“保定不该是全国倒数第一”差等生:锅炉“巷战”》、《内有“榔烟”,

外有油气,

海南求关注优等生:从督企到督政》。而这三篇成就报道与“问题主题”报道《临沂:治霾选择题》以专题的形式在同一期刊出。作为当期头条,

《临沂:治霾选择题》揭露了地方政府在被领导约谈后所发起的“铁腕治霾风暴”对当地企业生存、经济发展、金融风险与社会稳定等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篇正面报道则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雾霾已然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即使会遭遇种种困难,但政府仍然会坚持治理雾霾。

。媒体的风险归因指向谁?

风险报道的责任归因更本质地表明媒体对风险的解读以及所持有的立场。由于“科普主题”、“成就主题”等报道不涉及风险归因的内容,无法具体判断媒体的态度,因而,

风险归因主要聚焦于篇“问题主题”报道内。数据显示(见表),企业作为归因对象共出现了次,占归因总量的.%;

社会公众出现了次,占归因总量的.%;党政机构出现了次,占归因总量的.%;

制度政策出现了次,占归因总量的.%。换个角度来看,在篇“问题主题”报道中,

有篇(.%)报道认为党政机构应该承担责任,

有篇(.%)报道将风险的责任对象指向了制度政策,有篇(.%)将风险责任对象指向了企业。

也就是说,归因数量的前三位是党政机构、制度政策与企业。

表面看来,《南方周末》将空气污染主要归因于党政机构与制度政策,似乎是处于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立场。

但认真分析数据背后的新闻文本,

就会发现这实质是一种努力参与公共决策、积极进行民主协商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报道的风险归因主要依赖大量官方已披露的数据或事实证据,而尽量避免出现记者主观立场,这样读者实际上是依循“事实逻辑”自行分析风险的归因;媒体倾向于借“他人之口”,

通过具有“官方背景”的专家或者持有“公共立场”的学者进行风险归因。

比如《大气污染防治修法:请推迟三审》的作者常纪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他是具备官方背景的、相关制度政策领域的专家,借他之口进行批评会因身份的不同而进行意义的转换,在官方眼中,

这可能只是一种建言献策的方式。此外,《南方周末》还常以沙龙或访谈的形式邀请相关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对污染事件进行讨论,

多元观点呈现的过程即为风险的归因过程。比如《环评沉疴“药方”撤销“红顶中介”,能否药到病除》、《一场模拟的“风险交流”“挺焚”与“反焚”,该如何吵架》等“问题主题”报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将媒体所持有的观点、态度传达给公众。

总而言之,《南方周末》对空气污染的再现是中国社会语境下媒体风险沟通角色的典型表现。其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表现为公众感知风险、认知风险、监督风险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有效促进了风险决策的推行、缓解了风险的伤害程度。但在转型期利益格局分化的当下,

媒介不仅兼具“党的喉舌”、政府“治理工具”的定位,而且还面临着各种利益集团对风险定义者话语权的争夺,大众传媒风险沟通的角色扮演以及媒介正义职责的实现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四、沟通风险:媒介正义的实现与局限

在风险社会中,媒介正义的实现与有效的风险沟通是媒介一体两面的价值目标,如果说媒介正义是大众传媒最本质的道德原则,那么风险沟通就是风险社会对大众传媒提出的核心要求,

是媒介正义在风险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南方周末》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沟通角色,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媒介正义,

但这种媒介正义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传播渠道的分配正义、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以及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三个方面。

。分配正义:消息来源的结构性偏向

媒介传播渠道的分配正义主要涉及风险定义者话语权的分配问题,即报道中消息来源的分布情况。在媒介正义的体系中,

虽然分配正义、信息正义与程序正义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但话语权的前期分配会进一步影响媒介的信息品质、叙事原则甚至价值判断。因而,

对媒介传播渠道资源分配的关注是考察媒介正义是否实现的逻辑起点,这也就要求大众传媒更加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传播权益,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平等参与公共对话的渠道和资源。

“多元”与“平衡”是衡量媒介消息来源偏向的重要标准,二者的情况与新闻的客观性、平衡性、全面性呈正相关。

在《南方周末》的空气污染报道中,意见的多元程度体现得较为明显,党政机构、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或企业三者的话语权在整体上看似趋于平衡,

但弱势群体的表达实质上呈现碎片化的趋势。一方面,虽然普通公众或企业在整体信源中所占比例(%)与专家学者(%)、党政机构(%)相差不多,但其在显著消息来源中的比例(.%)远低于专家学者(.%)与党政机构(.%),

也就是说普通公众或企业的话语散见于报道中,但并不构成报道的主要信源;另一方面,

普通公众或企业被引述的话语多是一种个人经验层面的风险感知,在说服力上远远不如专家学者从技术层面、政府从政策层面出发的风险认知,政府、专家与公众对风险的定义往往呈现两极分化。这就使得“公众在法律上得以保障的风险问题的‘知情权力’在实践中变成了‘被告知的权力’”,

风险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沦为风险知识、信息、决策的单向传播。

显然,《南方周末》报道的消息来源呈现相对集中与标准化的特点,倾向于引述相对固定的社会精英(官员、专家、学者、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因为该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满足权威、可信度高、善于表达等要求,

这也就意味着政治、经济地位高的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容易影响媒介内容。事实上,风险知识的定义者――“政府机构、学者专家、相关利益主体、传播者”与承担风险的普通民众间不仅所获得的知识权利是不对等的,

他们对风险的分配与缓解往往也是不平衡的,加之技术权威与官僚机构、商业资本间的相互勾结以及传播渠道的分配不正义,他们之间的话语霸权极大阻碍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通道,进一步加剧了“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问题。

。程序正义:“正义叙事”的平衡处理

“正确的报道程序与正义的叙事框架”是衡量媒介传播过程程序正义的关键。前者强调新闻生产过程中报道过程、采访手段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要合乎正义,是一种表层的程序正义;后者强调通过媒体的建构与再现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是新闻生产实践过程中深层程序正义的体现。既然“最小程度的公平也要求新闻报道反映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那么媒体就应该遵循程序正义的要求,以客观、中立的报道方法与报道视角对风险做出理性的建构,

进而引导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风险沟通。

在《南方周末》的空气污染报道中,将近七成都以“问题主题”作为叙事主题,将污染现象、法规政策、政府决策与企业执行等话题置于社会语境中进行再现,

起到了一定的风险预警与告知功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正义”的叙事。但这种“问题主题”报道往往需要采取种种“隐蔽脚本公开化”的传播策略,以争取有限的“自留地”。正如《南方周末》前副主编钱钢所言,

“眼前的利益是要表达,如果能表达七分,你只表达了四分,就是失去责任。过线,

则遇到危险,长远的利益被剥夺”。

比如《南方周末》于年月日以封面专题的形式刊发篇关于雾霾的报道,其中篇登上封面的负面报道搭配篇正面报道,正是为了平衡、弥合“问题主题”报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接下来的五个月,该报除了对临沂雾霾报道进一步“建言献策”,

再未其他有关雾霾的深度揭露性报道,直至年底方推出两篇评论文章《面对重霾:怕不作为,更怕乱作为》(月日)、《年,雾霾无新闻》(月日)。

尽管《南方周末》试图在环境风险再现中实践程序正义的要求,但结果往往只能是将“正义叙事”与其他叙事混合起来,

部分地实现程序正义,这自然会导致公众对媒体所提供的风险认知的质疑,从而影响公众通过媒体与风险治理者沟通对话的可能性。

。信息正义:污名效应的有限矫正

传播内容的信息正义包括微观上信息内容是否客观、准确、及时、平衡等自身品质问题,

信息具体使用过程中使用权、阐释权与隐私权等内容。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超载背景下,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更容易引发风险的“涟漪效应”,同时“污名效应”也常常戴着信任危机的面具与“涟漪效应”联姻出现,

风险在二者相互作用中不断膨胀、急剧扩散,触动公众敏感的社会情绪。

这就意味着大众媒介的风险沟通不仅要遵循科技范式,

从技术理性的角度对风险进行阐释,还应该遵循民主范式,

提供给公众充分、可靠、准备的风险信息,进行风险预警与风险批评,实现信息层面的媒介正义。

一向标榜新闻专业主义、践行“传统西方新闻价值以及中国新闻媒介‘党的喉舌’功能的双重标准”@的《南方周末》,

极其强调信息品质以及信息使用的专业规范。

在空气污染报道中,不管是科普性的报道,还是揭露性的深度调查,

都较好地保证了信息内容的客观、准确、平衡以及信息来源的隐私权、阐释权。由于移动互联网传播极强的“污名效应”,很多公众接受了来自网络的不实信息,对空气污染现象以及相关企业、个体产生了刻板印象、偏见等固有成见,

《南方周末》的很多报道都对这种“被贬低的社会身份”和“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进行了纠偏和矫正,比如报道《直面邻避效应,

家垃圾焚烧企业集体开口“企业要转过身来面对媒体”》提供了让人信服的数据与信息,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公众对于垃圾焚烧的认识误区。这既是《南方周末》强调对信息处理专业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规避报道风险的策略。然而这种客观与平衡的信息正义只是一种相对的、勉强为之的平衡。

数据显示,年《南方周末》共有篇环境新闻,

其中篇与空气污染相关,占绿色版报道总量的.%;

与雾霾直接相关的报道只有篇,仅占环境新闻总量的.%。

也就是说,全民关注的热点议题的重要程度与媒体的报道数量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的态势,具体一篇报道中的信息正义与整体报道中的信息不正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难以达到整体矫正公众对空气污染不实成见的效果。

正如研究者们指出,

新闻改革并没有改革中国共产党宣传体制的核心,许多改革措施都在“驯化”市场力量,以图建设党一国政治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掌控传媒的体制。

这或许是理解空气污染报道中《南方周末》表现的关键。在多重力量的夹缝中,《南方周末》的风险沟通角色扮演得并不算完美无缺,

媒介正义的实现范围与程度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种缘于中国传媒业体制根源的境况势必影响媒介本身的道德价值实现,同时也会阻碍风险沟通的公众参与、风险决策的合理推进乃至风险治理的完成。

五、结语

现代风险的历史实践表明,“风险不仅是技术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客观存在,

同时也是在赋予意义的过程中所建构出来的一种主观意识”,风险社会就是个“知识、媒体与科学的社会”。风险生产的利益集团与风险定义官僚集团相互勾连,使巨大的风险生产活动得以顺利在现代社会中运行。

面对这个“失控的世界”,面对新媒体时代公众开始尝试利用个人经验与社会理性重新定义、评估和界定风险的现实,媒体的风险沟通角色与媒介正义职责的践行显得至关重要。

本研究发现《南方周末》用准确可靠的事实与专业客观的科普知识将空气污染这个看似属于科学层面的问题转换成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与制度问题,

同时又通过专业技巧为多元利益群体或个人提供了意见表达与协商的可能性,这是我国媒体在环境风险沟通方面进步的表现。但同时,该报仍存在消息来源的结构性偏向、正义叙事的平衡处理以及污名效应的有限矫正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媒介正义的局限性所在并非媒体故意为之,而是缘自传媒体制的特殊性与政府环境治理的思路限制。后续研究将以媒介正义为宗旨进一步完善媒介风险沟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为这既是风险决策与治理的关键环节,亦是社会正义与良序社会得以维系的前提条件。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篇

.生态环境恶化现状

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冀三地交汇处,西临北京,东临渤海湾,北有唐山首钢,属于重工业、冶金业、化工业等重度污染处。

由于改革开放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改善和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具体表现在:重度空气污染企业和日益增多的机动车尾气污染,致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渤海湾海域水质持续恶化,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海洋生态环境;施工期土渣车运输过程中洒落的土方和工程车辆在城市快速路上掉落的木方产生的路面扬尘问题较为突出;大片土地失去种植农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的条件,土壤盐渍化严重;

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明显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环境卫生建设;地表水质较差,

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

而且用水自给率很低;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功能相对独立,关联性较差,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

经济发展方式仍属粗放式发展,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现象,

给新区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向

解决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改革,

是首要任务。从社会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迫切,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水污染方面,查明地表水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找到污染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地表水质量;在空气污染方面,查明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

遏制下滑趋势;在社会发展方面,

应继续保持优势,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提高服务业产值比例;在协调管理方面,继续保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单位水耗个指标的优势,

同时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比重,降低单位能耗和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

构建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滨海新区生态城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活动相和谐的宜居城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强调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本课题组通过调查,结合滨海新区建设现状,完成了对滨海新区生态文明途径的初步构建。

.构建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城区途径的原则

具体原则包括:①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保护利用的原则;

②注重对本地区自然本体的维护和修复环境保护利用的原则;③房地产结构设计实行尽可能的平衡就业与居住原则;④注重中心体系布局与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结合的原则,提倡减少小汽车的使用;

⑤新能源、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原则;⑥提倡雨水、污水和垃圾的有效处理和利用原则。

.构建初步的滨海新区生态文明途径

.。完整保留湿地和水系,实施水利修复和土壤改良,建立本地适宜植物群落

构建“海河保护-临港湿地-小区绿地”复合生态系统,形成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格局。

.。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

加强能源梯级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先发展塘沽丰富的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

.。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

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到%。

.。滨海新区地势低洼,未来用水不容乐观

以节水为核心,制定水循环源使用比例,

实行分质供水,

建设城市直饮水工程,人均生活用水指标控制在,/,人均综合用水量,

/。

.。区内实现绿色交通

建设清洁能源公交、慢行体系相结合的绿色交通系统,城际轻轨和清洁能源公交四通八达,区内绿色比例达到%。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回收利用率达到%。

区内参与开发建设的单位必须服从相关生态标准;城内用水全部为海水淡化或再生水;所有污水由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及时治理或者搬迁。

同时,生态城内的建筑标准参考中国绿色星级标准。

结语

总之,目前滨海新区在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利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项目通过调查得出构建滨海新区生态文明途径,为未来新区成为生态、环保、节能、自然、宜居、和谐的环保节能生态之城提供了科学依据。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篇

一、南昌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有益尝试

南昌市为治理空气污染采取了诸多措施,以年为界,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前,治理力度相对较弱,主要是单一措施,即针对不同污染源,

出台相应举措;

第二阶段是年后,治理力度和强度都较大幅度增强,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更加系统、规划、严格,主要是出台一个统一的治理污染计划,把各项污染源治理的相关措施都纳入其中。

具体表现为:

(一)第一阶段对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污染源、机动车尾气以及扬尘分别出台措施予以整治针对高污染燃料及工业污染源,南昌年颁布《南昌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办法》明令禁止在禁燃区销售、燃用原(散)煤、煤矸石、粉煤、煤泥、重油、渣油、各种可燃废物和直接燃用的树木、秸秆、锯末、稻壳、蔗渣等生物质燃料以及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硫蜂窝型煤、轻柴油、煤油、人工煤气等燃料,并划定沿江北大道、沿江中大道、沿江南大道以东,洪都北大道、青山北路、丹霞路、民丰路、东元路以南,昌东大道以西,

昌南大道、施尧路、何坊西路、新溪桥路、上海南路、解放西路、解放东路以北;双港南路、赣江北大道、赣江中大道、赣江南大道以西,

祥云大道以北,昌樟高速、昌九高速、瀛上河、龙潭水渠、广兰大道以东,玉屏东大街、孔目湖大街以南为禁燃区。同时加强对方大特钢、新昌电厂、晨鸣纸业等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放监督。

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

南昌年启动机动车排气的检测工作,对参加机动车定期检验的车辆实施尾气检测,机动车所有人须持尾气排放检测合格证,才能核发机动车定期检验合格标志。年南昌开始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核发工作,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达到国Ⅰ及以上标准的、装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达到国及以上标准的,核发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核发黄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

同时,将从年月日起,对未取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含外地车辆)和持有黄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

采取限制行驶区域、时间等交通管制措施。

针对扬尘,

南昌年出台《南昌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突出抓好扬尘控制方案、裸露区域覆盖、扬尘控制宣教、进出车辆冲洗、材料堆放遮盖、建筑渣余土(垃圾)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并细化了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园林绿化工地的具体防治措施以及相应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责。

(二)第二阶段出台比较系统的空气污染防治计划,

涵盖对各种污染源的控制,并将计划分解落实到区县及相关所属部门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年南昌全面启动《南昌市蓝天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年空气污染物减排目标,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年分别下降%、%,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比年分别下降%、%、%、%,并从工业废气污染防治、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防控与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绿化工程建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九方面分化落实空气污染治理措施,同时制定资金支持、宣传教育、监督考核等相关保障措施。

蓝天行动计划是相对系统的空气污染防治计划,

从治理目标的提出,到针对不同污染源的治理措施,再到确保治理任务落实的保障措施,层层推进,

形成较为完备的污染防控体系。而且,蓝天行动计划还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区县及相关职责部门,南昌市所属区、县及有关部门需制定所属区域的蓝天行动计划,

加大了该计划具体落实的力度。年南昌还进一步扩大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由原有的平方公里增至平方公里,扩大后的禁燃区范围为枫生高速,

黄家湖东路、广兰大道、玉屏东大街、双港东大街、双港南路,赣江北大道、赣江中大道、赣江南大道,祥云大道合围区域。沿江南大道、沿江中大道、沿江北大道、富大有路,昌东大道、解放东路、高新南大道,

昌南大道合围区域。

并计划于年底完成新增“禁燃区”内高污染燃料锅炉的淘汰、改造任务。

此外,南昌还针对空气重污染日出台应急方案,提出在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以上)时,将分别采取工业污染源控制、扬尘控制,

机动车排气控制和其它大气污染源控制等强制性污染控制措施。

年后南昌系列治理空气污染措施的出台,是应对当前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的必然举措。年无论是雾霾爆发的次数,还是媒体报道雾霾的频率,

以及中央领导多次公开表明治理雾霾的决心,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治理措施的强劲,都表明以此为分界岭,我国空气污染治理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南昌顺应全国高强度治理空气污染的大环境,

并结合本市实际,出台相应举措,也推动南昌城市空气污染治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南昌城市空气污染治理进一步改进的思考和建议

(一)确实做好《南昌市蓝天行动计划(-)》与《江西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有效衔接蓝天行动计划是南昌市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而于年月启动的为期两年的空气污染治理计划,当时《江西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还尚未出台。

年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贯彻落实,

江西省于年月出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确立了至年江西治理大气污染的各项具体措施,蓝天行动计划的实施年限是至年,因此,

这一期间南昌涉及蓝天行动计划和实施细则同时实施的问题。与蓝天行动计划纯粹地方政府治理文件不同,实施细则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江西省的具体落实,

是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思路在地方的实施贯彻,着眼的是整个江西省的大气污染治理,其目标和各项具体措施是对全省的通盘考虑。实施细则明确到年,

全省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年下降%以上,其中南昌、九江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微克/立方米左右。重点任务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矿山扬尘、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通过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加强小型企业环境综合整治,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强化科技研发和推广、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通过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绿色建筑等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并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同时,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实施细则与蓝天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有一定重合,但也存在一些差别,对此,

在蓝天行动计划与实施细则同时实施时,两者相冲突的地方应以实施细则为准,实施细则未规定,而蓝天行动计划有规定的,则依据蓝天行动计划的相关规定。

在这一期蓝天行动计划结束后,南昌在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制定下一期蓝天行动计划,就能避免此类问题。

(二)树立两个正确认识,既要认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要明确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空气污染治理与其他环境治理问题存在差别,它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问题,

还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空气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这就要求造成空气污染的几大污染源减排。工业废气的减排除了安装脱硫、脱销、除尘装置外,还要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淘汰“两高”行业落后产能,

压缩“两高”行业过剩产能,这就意味着限制以往占工业较大比重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转变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

还要求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的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机动车尾气减排除了提高燃油品质,提高排放标准,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还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发展公共交通,

降低公众汽车出行率,鼓励公众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在出现重污染天气时,

还要求采取中小学停课,机动车限行,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等应急措施。

空气污染治理已超越一般环境治理的范围,它关系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影响人们的生活,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空气污染治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南昌乃至全国近些年来雾霾发生的程度和频率均表明,空气污染已不是偶发,而是逐渐呈常态化趋势,是短期内不可逆转的事实。

我们应转变最初遭遇雾霾时指责、抱怨、急切想改变的心态,回归理性,接受雾霾常态化的现实,并积极应对。据统计,

曾发生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伦敦花了年,洛杉矶花了年治理空气污染。

[]我们的空气污染形势比当时的伦敦和洛杉矶更复杂,不是单一的煤烟型或机动车尾气污染,而是两者的混合,治理难度相对来说更大。我们应认识空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

理解短期内可能治理效果甚微。

(三)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联防联控区域联防联控是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机制。空气流动性的特征决定了单一城市治理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南昌去年空气优良率是.%,

而周边中部其他省市武汉的优良率为.%,合肥为.%,长沙为.%,均低于南昌的优良率。南昌如果仅着眼于自身治理污染,

而忽视与周边区域加强协同,

治污效果可能如同北京一样被周边其他省市源源不断吐出的烟雾所吞噬。区域联防联控并非简单的区域间召开联席会议,分享空气污染信息,共同预警,

具体操作起来其实非常复杂。区域联防联控要统一、科学规划,首先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科学分析区域间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分布状况,

污染物传输规律,再制定相应污染防治措施。[]区域联防联控的复杂性还涉及到兼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跨省的区域主体分属不同行政区,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无法借助同一行政区纵向治理的模式,一般是一种平行的横向合作模式,通过签署协议共同实施。如果区域主体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大气污染又是辖区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则合作治理污染的可能性更大;但如果区域主体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程度不一时,就存在非合作的可能。

[]京津冀相对于长三角,非合作治污的可能性更大,

这也是近些年北京采取诸多措施,治污效果却不甚理想的重要原因。近期,在北京多次爆发严重雾霾以及人口、交通等压力下,

京津冀一体化也提上议事日程,而京津冀合作治理雾霾则是一体化的首要议题。南昌和周边中部其他省市,

作为同属中部欠发达地区,有合作治污的可能性,南昌可在与周边省市协作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方面作些探索。

(四)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南昌目前治理空气污染的手段主要体现为命令控制型管制。

命令控制型管制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治理环境问题的方式,如南昌市政府颁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办法,出台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启动蓝天行动计划,

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等,都属于命令控制型管制。命令控制型管制实施起来简单、直接、在短时期内快速、有效,

成为治理环境问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经济手段相对来说处于弱化的地位。尽管有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脱硫电价补贴等相关规定,但排污费过于低于企业治污成本,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手段调节作用,

排污权交易也长期处于试点阶段,而且行政干预较多,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排污权交易的真正目的,脱硫电价补贴相对于前两种经济手段,

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空气污染作为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多个方面,除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管制外,

也要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通过价格、税收、补贴等手段激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增加机动车出行成本,

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采用经济补偿等方式,

逐步淘汰老旧车辆和黄标车,

采取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以“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对脱硫、脱销、除尘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价进行补贴,积极推动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确实有效发挥排污权交易的作用。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篇

关键词:劳动保护;书刊污染;

检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本,

有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个人的发展。

剥夺健康就是剥夺人的生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权是人的最基本权利。从表面上看,

图书馆员在窗明几净、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办公,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损害。

其实不尽然,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切身的体验,图书馆优美的工作环境背后,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污染源,业已危害到馆员的健康,

大家却浑然不觉。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最为活跃、起决定作用的要素。

馆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工作环境的影响。

一、加强对馆员劳动保护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它以幽雅安静、清洁的环境面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然而书刊污染、空气污染、公用设施污染等无形污染对图书馆工作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一)书刊污染殃及人体健康

图书馆以其丰富的藏书而吸引着众多的读者。然而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书刊在加工、存放、流通环节中许多细菌、病毒被附着其上。书刊成为了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污染源。图书馆工作者与书刊打交道的频率极高,

因而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是不可避免的。具体来说:书刊中的铅污染:我们知道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的书刊通过铅字印刷会产生铅污染。有人检测过,教科书的彩色封面含铅量超标.倍,

报纸中的铅含量为/。铅的危害主要作用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

如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图书馆工作者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注意洗手久而久之将会造成铅中毒,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书刊的纸质污染:印刷性书刊散发的纸质气味、油墨味、霉汗味及书刊上的灰尘。书刊中的害虫、细菌污染:由于图书馆中书库的温度,

湿度和光线等因素,加上有些书刊常年不动,给害虫、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这些害虫通过在书刊上停落、啃咬等方式而传染病原体,

使书刊受到污染。图书馆工作者频繁接触污染的书刊,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因此,采取措施,

给馆员提供一定的劳动保护用品,

减少污染成为必要。

(二)室内空气污染侵害人体健康

据美国环保局的统计,

由于通风不良,新风不足等原因,室内的污染物浓度普遍是室外的-倍,有时甚至高达几十倍之多。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图书馆作为人群密度较大,人员流动性强的场所,

其室内空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污染。这些污染会直接或潜在地对图书馆工作者的健康产生危害。具体表现在:读者人群的污染:读者从外面带入的灰尘,细菌,

病毒和读者人群自身产生的污染。现代化设备的污染: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复印机等在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现代化设备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对图书馆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设备材料的污染:图书馆室内装修材料和家具散发出的甲醛、氨等有毒气体和石棉粉尘石板材料放射性等残留化学物质,

都给工作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二、加强图书馆员劳动保护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污染源的检测工作

据了解,目前在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中尚没有对图书馆工作环境状况进行检测过。图书馆应加强对工作环境污染的检测工作,

如增设尘、毒物质的检测设备和仪器;

定期请环保或卫生部门检测,及时掌握图书馆工作环境污染状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二)做好污染源的消毒工作

图书馆应加强对易污染场所和物品的消毒,

并配备各种消毒设备和器械,

如对新装修的场所、回溯建库的场所应配备紫外线的消毒设备和通风设备。消毒工作只有长期坚持下去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才能从源头上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遏制细菌,

病毒的传播。

(三)搞好室内绿化

通常做法是:正门大厅摆放清脆茂盛的大株植物,营造出一种绿色小环境,

阅览桌上放置时令花草,室内适当位置精心摆放一些常绿灌木,组成一个绿色充满生机的阅览环境。

馆内读者休息室、走廊、楼梯拐角处,放置一些翠绿灌木与花卉盆景,

构成精致各异富有自然气息的生物角。

(四)建立职工劳动保护制度

目前在图书馆界还没有针对图书馆工作者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问题的具体规章,条例。

只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到。因此图书馆立法中将职工的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问题作为其中一项内容立法,势在必行。

可包括以下内容:建立劳动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对各级各类图书馆的职工劳动保护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完善提高劳保福利待遇,

我国《劳动法》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法律的劳动保护用品。图书馆应为工作人员配发防尘口罩,手套。

建立轮岗制度和职工体检制度:在图书馆中可实行轮岗制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职工在单一岗位上身体长期受到损害。制定工作规程,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制定具体岗位劳动保护工作规程,促使具体岗位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馆员自身应注意自我劳动保护意识

图书馆员要树立自我劳动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馆员们长期与细菌、灰尘打交道,

要懂得爱护自己、保护好自己,树立强烈的自我劳动保护意识。最重要的是馆员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看到,

有些工作人员工作时很少有带手套、洗手的习惯,有时甚至一边吃东西、一边干活。殊不知,病从口入。因此建议,

从爱护馆员的角度出发,

职工每天要定时开展课间操活动,既增强体质又防止疾病入侵。

人们常说,图书馆员是信息时代的主人。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作为人身最基本权利的馆员健康权并未得到良好尊重,全面的馆员劳动保护制度、条例、措施还处于朦胧状态。图书馆界应切实关注馆员职业健康,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馆员劳动保护,要不然,图书馆员就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唐莉。略论改善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的措施[]。四川图书馆学报。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篇

关键词:雾霾治理;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原标题:产业升级视角下合肥市雾霾治理的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年月日

自年初以来,

我国中东部地区一些大中型城市持续被雾霾天气笼罩,继北京首次成为“雾都”之后,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浙江等地纷纷拉响雾霾橙色预警。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雾霾治理不仅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保障社会生产生活顺利运转的客观要求;不仅是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其战略意义在于有助于促进能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深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虽然治理雾霾的战略意义已经不言而明,

但是如何通过治理雾霾的契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仍需理论上予以明晰。合肥市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

正面临着“东部新跨越”和“中部崛起”的竞争态势,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新形象,迫切的需要通过雾霾治理带动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根据合肥市大气污染现状以及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的需求,综合国外治污经验,

有针对性的提出合肥市雾霾治理的相应对策。

一、合肥市城区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一)现状及成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二者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区别。

雾由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构成,

本身并不造成污染;

而霾则是由于空气中烟、尘等悬浮污染物过量而导致的一种能见度下降的现象。霾的构成方式包括、和.三种,

其中.,

即粒径小于等于.微米的颗粒物,

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根据省气候中心提供的数据,近年来安徽省年雾霾总日数逐年递增;

并且总体来看,

大气污染情况分布不均,皖南一些环境良好地区污染较少,而合肥作为省内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雾霾情况最为严重。

自年月日合肥市气象台首个霾气象预警灾害以来,合肥市年全年有天陷入雾霾,雾霾天数创历史之最。

大范围雾霾事件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近年来,伴随合肥市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

城区大建设带来的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扬尘污染等情况加剧;

加之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入秋后合肥市上空大气层持续稳定,

大气水平方向扩散能力较低,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导致污染物容易积累,

难以扩散,进而形成雾霾。

此外,合肥市雾霾天气的形成还受到城区周边市县秋季大范围秸秆焚烧的重要影响。据测,仅年月安徽省露天秸秆焚烧个火点,

其中合肥市个,位居全国第二,城区周边大量秸秆的集中焚烧,加之长期受地面静稳天气控制,是导致合肥市连续出现大雾和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二)大气污染危害。汽车尾气、煤炭燃烧、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区域输送等是形成雾霾的根源。雾霾袭城,对公众健康、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府公信力都会有很大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具体表现在:

第一,持续的雾霾天气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空气污染是人体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元凶。

历史上,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曾导致余人丧生;年日本重金属粉尘、二氧化硫污染曾导致余人在哮喘中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检测中国大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不到%,年全国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更是导致心肺疾病发病率增加,影响后代的身体质量,提高慢性疾病的死亡率。

第二,

雾霾天气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具体表现在:首先,能见度下降导致交通运输堵塞和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引发人们出行不便以及商品供货紧张;其次,

输电线路表面由于附着大量雾滴降低其安全系数,容易导致电力供应出现故障引发安全事故的产生;

再次,

大气污染物影响工农业生产,

降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量,危害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最后,

雾霾天气使得旅游景点受到影响,景区空气污染严重加之人们出行率的降低,

对合肥本地旅游市场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黄山风景区、海岛、境外等环境优良的旅游线路受到青睐。

第三,

雾霾造成政府公信力受损,治污压力骤增。自年底我国东北部地区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后,人民日报、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每日电讯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家媒体均及时报道相关信息,国内媒体前所未有地发出了大量的批评之声。

国内外对雾霾事件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政府对雾霾现象的反应和处理对策,这对国家政府管理、应急事件的反应力都是一种严峻考验。合肥“为皖之中”,是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

合肥的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全球化语境下的环境问题也给合肥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客观形势,

合肥必须突破环境瓶颈,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二、合肥市产业升级与雾霾治理相关性分析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皖江示范带的核心,

拥有充分的条件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转出的产业,

并且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助于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

根据年《合肥统计年鉴》,

自年以来,工业化进程中合肥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的次序,第二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攀升,

标志着合肥逐渐迈入工业化中后期。不容无视的是,

合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经济整体规模和水平较低,科技资源分布不均,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新兴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其拥有的独特的科技资源不相匹配,核心科技创新主体尚未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总体创新环境有待提高等。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著名美国科学家威利斯?哈曼曾在多年前向人们提出警示:“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年均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倍,但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经济效益的评价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态环境保护等众多方面。据统计,我国总额迅猛增长的同时单位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倍;环境污染损失增速超过,产出率仅为发达国家的/,

环境危机正越来越制约经济的发展。

年全国大范围的雾霾事件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雾霾的主要形成物.正是燃煤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众多污染源导致,对于合肥而言,雾霾天气的增多还与城区周边夏秋季大范围的秸秆焚烧以及近年来合肥城区的大建设,

地铁、道路的在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设想,

当经济发展进入绿色发展轨道时,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自然会相应减少。因此,

雾霾治理的过程有助于推动合肥产业调整和升级,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又反过来是影响雾霾治理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雾霾治理和产业升级的共同发展在合肥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提高合肥产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也是合肥“新跨越,

进十强”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

(表)

三、产业升级视角下合肥市雾霾治理长效机制建设

虽然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雾霾天气的治理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大力整治,

努力实现空气质量长期达标的目标。如何有效治理雾霾天气,

这就需要我们始终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到的“三个有利于”原则来开展治理工作。就是说,雾霾治理措施要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提升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在治理雾霾天气时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实际,认真贯彻环保部门要求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整治雾霾天气需要从如下方面开展:

(一)建立雾霾预警机制。逐步建立各大城区雾霾天气预报系统,增强环境风险信息判断及预警作用。

在监控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完善空气质量实时监控系统,

能够实现空气质量的小时实时监控,并在合肥市环保局官网网站实时公布环境指数,供市民查询、监督。制定严密的预防预警预案,在限制排污区域重点监控,

一经发现,立刻查处。

同时,加强对防护措施的宣传,呼吁全民参与。

(二)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产业转型。长期以来,合肥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大气污染现状的愈发严重正是现有“重经济,轻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重发展,

轻污染”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后果。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治理雾霾必须调整和改变发展思路,通过取缔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积极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加大环保科技研发等方式,在治霾的过程中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增大治霾对经济发展的边际量。

(三)改善交通和绿化。

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也遇到过与我国相同的环境问题。年以后,“公害诉讼”纷纷胜利,日本更加重视汽车尾气的控制。合肥市基于江淮和奇瑞两大汽车生产基地,

拥有较大的技术优势。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实现环保型公交的推广;另一方面应鼓励市民选购环保、小排量代步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此外,

树木对城市大气的净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中,应严格规定绿化植被的面积及比例。

(四)加快设备技术改造,深化大气污染减排。

在交通领域,要求对车辆进行尾气过滤装置。在工业领域,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如以煤炭为主要热源的电厂、热电企业及水泥厂脱硝。对发现的污染源实行“定人、定位、定责”,

保证治污设备稳定运行,

尾气、颗粒达标排放。

在农业领域,可借助生态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养殖,优化饲养种植技术。在生活中,

大力推广可再生生活能源,鼓励市民选择天然气集中供暖,使用节能家电和清洁能源,鼓励节能家电下乡。

主要参考文献:

[]穆泉,张世秋。年月中国大面积雾霾事件直接社会经济损失评估[]。中国环境科学,.。。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篇

以往认为,儿童的身高发育状况与其遗传因素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近年来,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

环境污染也影响儿童的身高发育。英国学者对名儿童研究发现,在控制社会因素的条件下,儿童身高在几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与空气污染程度有关,

其中重污染区的儿童身高低于轻污染区的儿童。

研究表明,铅影响钙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而钙是骨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铅通过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人的成骨细胞直接的钙内流,

而且与钙竞争性结合钙结合蛋白,从而使钙的吸收减少。

研究还表明,

环境污染物质多氯联苯()和农药均能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导致身材矮小的病因之一。此外,

烟草烟雾及环境污染物会引发小儿支气管哮喘,日本学者调查了名儿童后发现,被动吸烟能显着增加哮喘的发病率,轻度接触甲醛可增加儿童患哮喘的风险%。

哮喘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使儿童身高低于正常。

在霉变的食品中含有黄曲霉素,而这种物质对骨形成所需原料钙、维生素在体内的吸收均有不利影响。学者们对名个月至岁之间的儿童进行饮食黄曲霉毒素暴露和幼儿生长受损关系的研究,

结果发现,生长发育迟缓的幼儿血样中黄曲霉毒素蛋白结合物浓度高于所有儿童平均浓度的%~%。

在一些食品中含有超标的雌激素,此物质能影响骨骼的纵向生长,

抑制生长面软骨细胞增殖区的细胞分裂,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和破骨细胞的补充;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如可仑特罗(俗称“瘦肉精”),也会使骨骼的纵向生长受到抑制,

具体表现在胫骨和股骨的生长,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