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光明《朦胧诗选》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毕光明 抒情诗选集。阎月君、高岩、梁云、顾芳编选。春风文艺出版社年月出版。收入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新诗变革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诗人舒婷、顾城、梁小斌、杨炼、王小妮等位作者的诗作共首。这些诗歌以总体象征性,对于生活的特别是人们内心情感所进行的创造性表现,对前一时代的排斥诗人主观情感的被魂性直述和直描,作了无情的反叛。诗人自我的内心世界对于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溶解和包容,代替了功利性地用写诗来配合重大的政治性行动。诗的情感内涵呈立体和多层的建构,外在结构上则以分割完整形象的间断突变取代了连续性和直线型。多种现代手法被引进和运用:急速的节奏、断续的跳跃、电影蒙太奇的剪接与叠加、雕塑的立体感、音乐的抽象、绘画的线条与色彩……诗歌形象从而具有模糊性,呈现扑朔迷离的风貌。这些从诗人的心灵中自发生长出来的诗歌,带上了明显的时代的印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特点,一如谢冕在序言中概括的:“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后起诗人的作品,扑面而来的又是新的生活气息。他们往往用看似浅白、不动感情而实则意味鲜秾的诗句表达开放的时代环境中青年人的人生困惑(如车前子),或明快而单薄的自我感觉(如孙晓刚)。此书是当代新诗有特色的一个选本,它集中显示了新诗潮主要的组成部分的创作实力,是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前期新诗运动的一个较全面的描述。

张籍《节妇吟》原文赏析
节妇吟
—对不起,这辈子我们可能无法在一起了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看到这首诗的第一眼,我想起了张小娴的那篇《最美的时候你遇见了谁》。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是不曾心动,只是有缘无分,大抵说的就是这样的感情吧。
这句诗给我的感觉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一句相差无几。一个是遇到良人时已经出嫁,不能在一起;一个是年岁悬殊,相处的时间已然不多。虽然两者所说之事截然不同,却都是错过。
我曾肤浅地将这首诗归结成了一个有妇之夫拒绝一段婚外情的故事,虽然我很喜欢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
你是赠珠之人,奈何我却只能做还珠之妇。最终,妇人未曾做出逾越之事,可她毕竟曾将明珠系在红罗襦。由此,原本对于这首诗的喜爱也逐渐趋于平淡。
直到后来意外知道张籍是韩愈的门生,我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以前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也重新拾起了对这首诗的喜爱,并且与之前单纯感叹它凄美的情怀区别开来喜爱着。
晚唐时期宦官专权,长安的政治环境极其恶劣,党争和宦官专权的直接影响是朝野人士为了自保前程,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宦官则飞扬跋扈,控制军队,甚至操持皇帝的废立。大臣们不仅不敢对宦官有半点不敬,还纷纷曲意巴结。那个时候,宦官还可以随意捉拿朝臣,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不但如此,由于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藩镇割据,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镇压,但是无可挽回地成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王朝分崩离析,安史余部也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势力,昏懦的唐代宗为了求得暂时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在平叛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经过安史之乱以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形成了割据的局面。方镇多仿效河朔,专横跋扈,割据称雄,对其境内的人民都实行暴虐统治。方镇的叛乱,有时甚至直接威胁到中央政权。
在官场的日子如履薄冰,危机四伏,割据一方的藩镇大帅也将目光瞄向了朝臣们,希望能拉拢一些朝臣作为他们在朝廷的眼线,以便随时都能掌控朝廷的动向。
张籍曾在《杂曲歌辞·伤歌行》中写道:
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君系御史府。
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
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
身着青衫骑恶马,东门之东无送者。
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
长安里中荒大宅,朱门已除十二戟。
高堂舞榭锁管弦,美人遥望西南天。
从诗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状况。太监得势,朝臣自危,连亲戚相见都不敢交谈。在朝为官被打压的人,被贬谪到南海洲。
那个时候南海洲还没有被开发,所谓的南蛮之地指的就是南方一块区域,在人被视为作南蛮的地方,就与北夷之地一样荒凉。在被贬途中,他们穿的是粗布麻衫,骑的是恶马,也没有人送行,或许是不敢送行吧。连邮夫防吏都可以对他们恶言相向,长安城里原本的豪宅都成了荒宅,那时候在家中摆宴歌舞的人也极少了。这首诗,很写实地描述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是怎样的状况。
张籍是在唐贞元十五年()中进士,官拜太常寺太祝,迁秘书郎。后经韩愈推荐,得为国子博士等官职。许多当时的名士,都乐于与他同游。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是张籍为官时最强盛、最飞扬跋扈的藩镇大帅之一。李师道非常仰慕张籍的学识,很想罗致征聘他,来为自己效命。
而李家几代人窃有郓、曹等十二州,六十年矣。惧众不附己者,皆用严法制之以故能劫其众,父子兄弟相传焉,基本上是土皇帝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其他藩镇对李师道避让三分,朝廷一味笼络李师道,给他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李氏权势炙手可热??。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虽是穷官,却淡泊名利,他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韩愈。张籍为此写了《节妇吟》,副标题就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借一位有夫之妇的嘴,拒绝了一段婚外情,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是拒绝李师道的拉拢,拒绝他的收买。虽然他以恨不相逢未嫁时做了解释:只因为错过了时机,如今我已经有效忠的对象,不便再效忠于你,我也忍不住对这个只是一介文弱书生的张籍,生出了敬佩之情。对于李师道这样一个人物的拉拢,他居然敢于拒绝,虽然历史上李师道后来并未对张籍怎么样,我也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取巧钻营、毫无廉耻的小人反而会平步青云,而那些如张籍一般洁身自好的人,为官之道却是举步维艰。然而张籍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我很是佩服他这种宁可抛弃荣华富贵,拒绝平步青云仕途坦荡的诱惑,也要坚持清廉为官之道的精神。
还君明珠,大隐隐于朝—这就是张籍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