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六年级作文

资产证券化特征范文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8-02 15:06:20

资产证券化特征篇

资产证券化帮助银行业转移风险有一定限制

由于资产证券化为银行业提供了另外一条转移风险的渠道,使得银行可能愿意持有更多风险资产,比如放宽贷款条件等。然而如果发起银行对证券化资产提供信用担保或隐含追索权,这意味着风险依然留在发起行,

并没有转移到表外。

因而,发起行仍然承担与证券化相关的信用风险。

可以由发起机构设立,发起机构往往是大型金融机构,由于的破产隔离机制,其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往往能够得到比母公司更高的评级。母公司往往会给提供信用担保或回购等形式,

以使证券化顺利发行,这种行为就违背了真实出售原则。事实上风险依然留在发起机构表内,一旦危机爆发,

证券化产品无法兑付,新的证券化产品难以发行的情况下,发起机构将面临着巨大危险。

冲击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央行货币政策效能的高低,

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资产证券化会通过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经济和金融风险。

一方面从信贷渠道上看,证券化导致的金融脱媒,改变了银行在传统融资业务中的地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和力度。对企业来说,

证券化为其融资带来了新模式,和股票、债券一起,

对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冲击;

对银行来说,证券化成为转移风险,

促进资金使用效率,改善资本结构,提供融资渠道的工具,使得传统银行的经营边界从传统的货币市场延伸到资本市场。

这些都使得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的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尽理想。另一方面,从货币渠道上看,如果证券化主体持续进行证券化,

则会不断创造流动性,

就会出现类似于货币乘数效应的“流动性效应”。从这个角度上看,资产证券化的出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货币流通速度,但同时也加大了货币计量的难度,

导致货币乘数稳定性的下降。

影子银行蕴藏着巨大风险

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

帮助商业银行转移信贷风险,同时自身也承担大量风险,

给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冲击。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缺乏监管,且没有资本充足率限制,

也没有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场外衍生交易的结算体系又没有受到监管,且常采用高杠杆操作,

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影子银行体系在对抗风险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有着不可避免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当经济状况良好时,它会不断促进整个金融体系膨胀,

而一旦过度繁荣,

必然会使以前隐藏的危机暴露出来,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

最终会波及实体产业,这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得出来。

二、对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暴露出来的风险,

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创新工具。本文认为我国防范证券化风险方面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相关法规防止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扩散

加强对基础资产池监管。

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是证券化资产得以定价、发行的基础,加强对基础资产的监管就是保障证券化信用链条上参与各方利益的关键。第一,为了使投资人方便识别风险,

给入池资产订立严格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制定价格标准,披露资产池存量、现金流等信息。第二,发起行将全部信贷资产移至表外,

不再占用发起行资产和拨备,

但是买入方须全部入表。发起行应保留一部分基础资产作为风险留存,以使发起行有充分动机监管信贷资产,尽可能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规范发起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发起行通过提供隐性信用担保、追索权或回购等形式,方便证券化产品发行,以释放监管资本,提高流动性。

这样一来,

违背“真实出售”原则,实质上是“担保融资”,非但没有达到表外融资的目的,反而要承担证券化的所有风险。

因此,应该促进证券化过程的合法合规,增加透明度,

严防违规操作和违规行为。

提高资产证券化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操作并不包括证券化产品,

应将证券化产品纳入公开市场操作范围,央行通过买卖证券化产品控制信贷总量,实现货币政策对该市场灵活控制,

有效对证券化产品施加影响。由于准备金调控主要针对存款,我们可以对发起行出售信贷资产获取资金收取准备金,一方面控制信贷规模,另一方面督促发起行对信贷资产还款进行监督管理。

另外也应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对其计提准备金和满足资本充足率。

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影子银行本身的高杠杆性和对抗风险方面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与传统银行间的紧密联系,

加上缺乏监管,当经济形势逆转,其本身聚集的风险极易酿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灾难。

国外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主要是将其纳入监管范畴,提高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计提准备金,满足资本充足率,

限制其自营交易。

年下半年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影子银行与国外相比还不成规模,但对其也不能忽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风险的表现。

未雨绸缪,我国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第一,规范民间借贷,

促进其合法化和透明化;第二,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第三,严禁大型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再贷款行为。

三、结语

金融系统运行是动态的,

除了传统微观审慎监管之外,还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这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风险,就是在各个金融机构满足监管条件下爆发的系统性危机,

因此加强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宏观监管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巴塞尔协议Ⅲ颁布以来,

我国也针对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新的经营压力,也为成功转型创造了契机,资产证券化作为增加流动性、改善资本结构的工具对于我国银行业具有特殊意义,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规模和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资本市场不断扩容,

必然导致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使得资产证券化成为克服这一风险最便利的选择。金融风暴中暴露出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我国应吸取教训,

认识到风险,采取宏观审慎监管措施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应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制度建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资本市场,

进而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

资产证券化特征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融资;

表外收入

如今,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银行一种重要及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在欧美,许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来管理其风险及资金。此外,

资产证券化还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贷款资金来源,

成为解决银行流动性不足的一大对策。

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银行运用一定的融资方式和手段,

将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各类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然后转换成可以重新在资本市场向投资者出售的证券。这样一来,

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把之前并不适销的资产变得适销对路起来,从而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此外,资产证券化为银行提供了有效的风险转移,使伴随资产的风险从发起银行里剥离开来。

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发起银行免受资产风险的影响,又保护了投资者免受银行整体风险的影响。

一、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从欧美银行的实践中发现,

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相当复杂,但总体上具有以下普遍性。

(一)资产转移

从资产管理的方面来看,证券化是银行一个不错的策略选择。

例如,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某些贷款打包并出售,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同时也改善了银行的资产结构。因此,

当银行发现由于某类贷款导致银行风险头寸过高时,

可以将其全部或部分进行证券化转移,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头寸。

此外,银行还会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使其业务更加多元化。

在过去,银行是通过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来获取利润以达至此目标。但是现在,由于资金的限制和行业的竞争,此方法越来越缺乏可行性。

与此同时,银行也意识到一些另类贷款(如可选择按揭贷款)的利差比其现有的表内贷款更高。因此,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现有的贷款向表外转移出售,在不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前提下,

实现了总体贷款利差的增加。这样一来,资产证券化提高了资本的杠杆效应,银行能以较少的资本获取较大的利润。

(二)资本约束

随着《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不断上调,

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不断加强。一般情况下,

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或削减资产的方法来提高。然而,由于银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

资本成本不断增加,银行偏向于选择削减资产这一方法来提高资本充足率。而银行削减资产的一般做法就是将其部分表内资产进行证券化出售,

从而释放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然而,从许多欧美银行的经验中发现,

部分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也偿还了股东资本。

显然,这与上述两种动因有所违背。在这种情况下,

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其动因更多的是出于竞争的压力。由于欧美银行业竞争激烈,银行某些资产(如贷款)的利润率已经下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从另一角度来看,

这意味着资产的收益率越来越不足以抵偿资本的必要报酬率,银行的表内资产缺乏盈利性。而资产证券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银行改善资产的盈利性,减轻资本约束对银行的压力。

(三)融通资金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进行融资。

首先,资产证券化丰富了银行的资金来源。

由于资产抵押证券是以银行某种资产组合为基础,具有特定风险收益,往往成为专业投资者的目标对象,而他们通常却不会直接提供资金给银行本身。

因此,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拓宽融资渠道,

挖掘新的资金来源。

其次,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由于资产抵押证券能够满足特定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减少银行开辟新融资渠道的资源投入。这样一来,银行的融资成本得以降低。

此外,通过对不同资金来源的细分,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银行筹集新资金的边际成本得以下降。

这样,银行不必再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资金,降低其融资成本。

另外,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

将其部分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去,这也意味着银行不必持有过多的资本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因此,银行的整体融资成本得以减少。

由于资产证券化使银行的融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银行能以更具竞争性的贷款利率吸引客户贷款,尤其是优质客户的贷款,有利于银行维持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实现规模的扩大,从而提升竞争力。

然而,银行融资成本的降低,还要取决于证券化后银行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

随着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进行,资产的风险也会被转移。

但是,如果银行对其低风险资产进行证券化,

反而会使其投资组合的平均风险上升,导致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因此,

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还要考虑证券化资产的选择。许多国外银行的实践表明,并非所有类型的资产都适宜证券化。

只有选择合适的证券化品种,如长期按揭贷款等,使证券化后银行的资产结构更为多元化,才会达到资产组合风险的分散,从而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

(四)费用收入

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银行向性质机构打包出售资产,

并提供资产的管理等相关服务,从中赚取费用收入,从而减少银行收入对净息差的依赖性。

由于银行在金融系统中扮演着金融中介的角色,银行在发起贷款方面具有特定优势。然而,银行却担心持有的贷款不断增多会导致其资产组合的风险增加。

因此,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发起更多的贷款,

然后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移到表外。这样一来,银行不必再担心增持资产所带来的更高风险,

同时也赚取了相关的费用收入。由于银行在不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前提下实现了表外创收,资产证券化成为了当今许多银行竞争策略的一部分。

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特征

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

实现了资产的信用风险由银行向性质机构的转移。因此,资产证券化被视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然而,

在资产证券化前后,发起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可能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降低了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

(一)逆向选择

对于银行而言,由于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资产风险的转移,出于利润的压力,

银行有可能存在高风险操作的动机。例如,银行会选择一些高风险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如次级贷款等,

然后转移其风险。因此,资产证券化有可能诱使银行在审核贷款申请时,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减少限制条件,

从而滥发贷款,导致劣质贷款增加。

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证券化资产得到了信用的增强,投资者难以获取其标的资产的完整信息,有可能导致投资者仅追求证券化资产的表面收益率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高风险。

以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为例,

由于其结构和环节相当复杂,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然而,在经济繁荣、房地产市场泡沫时期,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都很低,

属于银行的优质资产,而以其为标的资产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收益率也较高,因此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

也因而导致了次贷的盛行。但是,当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时,就会引发次贷危机,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二)道德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后,

虽然银行的资产已经转移至性质机构,但是资产的管理等相关服务还是由发起银行所提供。而由于发起银行与性质机构能实现破产隔离,

在资产证券化后,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均由性质机构承担。因此,

发起银行在证券化资产的管理方面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

以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为例,在经济繁荣、房价不断升值的时期,由于购房需求高涨,并且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证券其二手交易市场相当活跃,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能够轻易地将其住房抵押贷款打包转手,

从而赚取差价。这就意味着证券化后,

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的监管方面有可能放松,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有效解决了银行的资金来源问题,并且成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崭新技术,对银行、投资者以及资本市场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促使银行传统职能转变

资产证券化意味着银行的传统职能面临着挑战。

在传统的体制下,银行主要依靠其存款等负债业务筹集贷款资金,承担贷款的发起、持有和服务等全部职能及风险。而实行资产证券化后,

银行可以发挥其比较优势由信用中介转变为单纯的贷款发起者和信用风险打包者,承担证券化资产的管理职能。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而投资者所提供的资金成为了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

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的非标准化信贷转化为标准化证券,

从而提高了银行的流动性,同时也大幅减少了银行在传统上分析非标准化信贷并以非流通资产形式持有的成本。

(二)促进银行结构改革

银行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资本的保值增值,强化了价值投资理念,改善了银行的结构。

此外,

资产证券化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得到增强,银行资产可以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更加合理地重新配置,

有利于提高银行资产的利用率和增强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

(三)降低投资风险,

实现风险规避

首先,

资产抵押证券使投资者面临的风险相对降低。证券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银行贷款的发起与贷款的持有区分开。

与投资者把资金存入银行相比,投资者购买性质机构发行的资产抵押证券,

只需承担银行的某一特定风险(如按揭风险),

而不必承担发起银行的整体风险。

根据国外的经验,资产抵押证券的风险通常比股票市场的风险小,而收益率又相对银行存款要高。因此,资产抵押证券能够相对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受到普遍投资者的追捧。

其次,资产抵押证券为投资者实现了风险的规避。

投资者为了减少其风险头寸,会选择具有某种特定风险的金融工具来进行对冲交易。由于资产抵押证券具有特定的风险特性,

投资者可以利用其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此外,由于资产抵押类证券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结构,因而满足了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投资选择。

(四)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资本市场的建立,

打破了银行在企业融资与信贷市场上垄断的局面。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减少了对银行资金的需求,

加剧了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竞争。但同时,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大,

银行一些传统的表内业务将不再有利可图。这意味着银行将更多地关注其资产的收益率以及表外业务的创收。而资本市场上兴起的资产证券化浪潮为银行提供了改善资产结构和实现表外创收的新途径。换而言之,

今后银行将会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

此外,由于资产证券化降低了融资的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因此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蔡淑宝。银行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

[]高林,

邢洁琼。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薛敬孝,曾令波。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业的重新定位[]。南开管理评论,,

()。

[]。,

。。[]。,

,

()。

[]。-[]。,

资产证券化特征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经济学分析银行业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发展至今,

不仅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内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而且成为一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的金融创新技术;因此积极地吸收国外资产证券化这一重要的金融创新成果,在国内研究资产证券化,

实践资产证券化,无论是资产证券化本身效率的释放,还是对国内整体金融效率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正是资产证券化引起国内金融界高度重视的根本原因。

一、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创新内涵及其效率

本文仅讨论资产证券化的两个创新之处,

即破产隔离和风险对冲。这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的创新和效率体现所在。

、破产隔离

资产证券化针对传统金融的缺陷,创造了破产隔离技术,

是资产证券化具有的一个重要创新特征,并且为资产证券化的其它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它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证券化重要创新内容的破产隔离具有下面两层基本含义。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破产相隔离。在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中,一般需要特别强调,发起人必须通过“真实出售”的方式向转让基础资产。

在这种交易结构安排下,发起人必须将资产的所有权合法地过让给发行人,发行人对受让资产拥有完全的产权,

发起人对所转让资产没有追索权。

因此,

既使发起人因为各种原因而破产,也不能追索基础资产,不得对基础资产进行清算,基础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仍然按照资产证券化交易契约支付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因此实现了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破产相互隔离,

投资者的权益因不会受到发起人破产的株连而得到有效的保护。

()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人与破产相隔离。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同时也是为了提升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资产证券化对特殊目的载体的组织模式、经营范围以及运作程序都严格地进行界定,从经济基础上保证远离破产,进一步强化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的技术特征。

部分国家还通过立法,

强制性地规定不得破产。

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处理,

使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远离破产风险,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因此得到有效地控制。与此同时,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处理为资产证券化另一重要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可能,

即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技术。经过破产隔离处理以后,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不仅与发起人的破产相隔离,而且通过的刻意设计,

保持了与其它经济实体的隔离,

使基础资产非常独立。正是因为基础资产得到有效隔离,才能有效实现针对基础资产的信用增级,用较低廉的成本达到有效提升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级别,

降低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的目的。

、风险对冲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化金融技术,与传统的间接融资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的创新特征,就是能够更加广泛地进行资产组合,有效地实现风险对冲,

降低资金融通的风险。

这也是资产证券化充分发挥其结构化金融优势的基础。

()间接金融实现风险对冲的局限性。

在间接金融实现资金融通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的困扰,银行总是试图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关系,

既可降低信息成本,也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出于同样的考虑,

银行一般更乐意在比较熟悉的领域、地域拓展业务,形成一个基本的市场定位。在间接金融的资金融通过程中,银行所持有的贷款在地域、行业上的分散程度非常有限,

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难以达到风险对冲的目的。因此,银行不仅要常常面临具体贷款的个别风险,还时刻要警惕系统金融风险,

一旦遭受剧烈的系统风险冲击,银行极易发生全局性的金融危机。

()资产证券化实现风险对冲的优势。资产证券化则不同,构成其资产组合的基础资产从各银行购买而来,

各银行在克服信息不对称矛盾上,已经起到了事实上的前置过滤器作用。因此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对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两难选择可以得到回避,

在构造基础资产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效选择。资产证券化因此不仅可以突破行业限制,而且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广泛地收购基础资产,构造成资产池,

并将基础资产的收益与风险与基础资产剥离开来,以资产池为基础进行重新构造,实现基础资产风险相互之间的充分对冲。根据投资组合原理,资产组合的统计分散特征越显著,

基础资产的个别风险将得到越彻底地对冲。极端的情况是,当资产池包含所有风险资产,则基础资产的个性风险将不复存在,资产池只有系统风险。

资产证券化在筛选基础资产,构造资产池的过程中也充分注意到这一原理的应用。资产证券化成功地实现了对资产池的收益和风险与基础资产的剥离与重组,为资产证券化有效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进行金融再创造提供了条件。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人通过将被剥离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切片、组合,

创造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证券,满足具有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使资产支持证券具有非常广泛的投资群。因此在二级市场上,

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能够得到进一步分散和对冲,

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微观风险

与普通固定收入证券相似,

资产支持证券同样具有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的一般风险。然而,相对于普通固定收入证券,资产支持证券具有两大风险,

是传统证券所没有的,对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基础资产提前偿付风险。从本质上看,资产支持证券是一种衍生金融资产,

其价值由作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基础的基础资产所决定。

而作为资产支持证券信用支持的基础资产,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利率波动影响,有可能被原始债务人提前偿付,

影响资产池预期现金流的稳定性,使资产支持证券的价值发生波动,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因此面临较大的风险。

二是失效及等级下降风险。在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中,一系列交易均是通过契约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在复杂的契约体系中,如果某一份契约无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交易无效,发行人对资产支持证券的支付义务有可能消失,

投资者对资产支持证券本金和利息的求偿权得不到保全。资产证券化还特别容易受到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下降的损害,因为资产证券化交易与构成交易的基础包含复杂多样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任一因素恶化,整个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就有可能下降。

显然,交易结构越复杂,导致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下降的潜在因素就越多,投资者蒙受的资产支持证券信用等级下降风险就越大。

、资产证券化的系统风险

()资产证券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传统信用的一种替代。资产证券化使银行以及其它信用中介创造了更多的信用,但是从整个金融体系看,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金融形式的替代,投资者在投资资产支持证券后,就减少了其在银行的存款,或者在其它方面的投资,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信用在其它方面就相应有所减少。

因此资产证券化更多地是用更加有效的金融替代效率相对较低的金融形式,从流动性管理以及风险有效对冲等方面弱化金融体系的风险,

而不是绝对地放大整个社会信用总量。

()资产证券化通过有效的结构设计缓解了对基础资产监管弱化的矛盾。在基础资产的监管问题上,

随着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逐步成熟,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一般通过某种形式,

让发起人继续对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承担一定责任,以此激励发起人继续对基础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同时,

发行人一般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融资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

具有对整个交易进行监督管理的动力。发行人只有加强对基础资产的监督管理,包括在受让基础资产时对基础资产进行严格挑选,使投资者免受或者减少风险损失,其今后的融资才具有可行性。

资产证券化过程的信用评级,

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基础资产的监督与管理。

因此,

通过上述三个途径,对基础资产的监管不仅不会因为资产证券化而削弱,

相反还有一定程度加强。西方国家资产证券化的相对较低的违约比率,从实证角度也支持了这一论断。

()资产证券化固有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减小了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或流动性不强的金融资产集结成池,然后以此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让不能流动的资产流动起来,给整个金融体系创造大量的流动性。

这一特征改变了银行贷款流动性的现状,使银行能够方便地实现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上的匹配,

降低流动性风险。这一结构性的变革,对于增强金融系统抗御风险的能力,

强化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在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金融益处

首先,实行资产证券化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吸收资金的规模和质量。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效率的影响主要在于可以减少对银行资金来源的约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还是以吸收存款为主,

其中又以储蓄存款的地位最为突出,而各项贷款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同样具有主导地位,这样的资产负债结构意味着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存款增长的较大约束,从而也降低了银行负债业务的效率性。

资产证券化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存款之外的另一条筹资渠道,不仅增加了银行负债业务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也减少了存款业务对银行经营扩张的刚性约束。

其次,

实行资产证券化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实行资产证券化,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业务扩张、资产结构调整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具体为:第一,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实现资产多样化,降低地域或行业风险。资产证券化帮助商业银行将所承担的地域、行业风险分散给众多投资者共同承担,

从而降低了由其自己承担的部分。

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购买不同地域或行业的资产支持证券来实现自身资产组合的多样性,使资产结构趋向更合理。这对于我国的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尤其具有意义。

第二,

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状况,使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匹配更合理,从而摆脱短期资金来源对长期资金运用的约束,也为商业银行更好的进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和期限缺口管理提供了便利。第三,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降低资本规模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满足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因为推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

一方面降低了平均资产风险权重从而使风险资产总额变小,另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现金收入从而提高了银行自身资本金的积累,尽管以第一方面的作用为主,

但这两个方面都能对银行资产扩张对资本规模产生的压力予以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郭光: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思考[],华东经济管理,

()。

[]梁钧、胡南、黄培清: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成本[],上海金融,()。

[]侯迎春: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推行的研究[],

经济师,()。

[]程虎: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与管理问题,()。

[]吴丽荣:资产证券化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金融与保险,

()。

资产证券化特征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离岸操作阶段准资产证券化阶段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动因变迁

引言

自世纪年代诞生以来,资产证券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资产证券化最为发达的美国,

证券化产品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推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尽管在年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当中,资产证券化被认作危机爆发的导火线,随后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量与市场存量大幅下降,

但资产证券化的巨大优势与多年来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是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认同。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于年正式启动,但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早于世纪年代就已开始。

年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以三亚丹洲小区亩土地作为发行标的物,

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的收益来源,发行了亿元地产投资券。

尽管该案例并未采用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模式,且具有较多债券发行特征,但仍可被视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首次尝试。

随后根据操作环境与操作模式的不同,国内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离岸操作阶段;二是准资产证券化阶段;

三是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何小峰,)。鉴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出于市场安全的考虑,

放缓了资产证券化推进进程,因此本文并未将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资产证券化纳入研究范围。

在不同的时期,

国际与国内环境不同,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不同,反映出各个时期资产证券化操作的动因也就不同。本文结合我国-年所进行的标准资产证券化或类资产证券化案例,

对各个时期的资产证券化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资产证券化动因的变迁历程,

为我国未来的资产证券化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假设

针对资产证券化动因的研究主要是从资产证券化所带给发起人、投资者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优势角度入手的。吴许均()认为,资产证券化带给发起人的好处(如多样化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等)可被看作是资产证券化的内因,

而资产证券化带给整个宏观经济的好处可被看作是资产证券化的外因。

丁琳()将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为微观动因和宏观动因,并认为资产证券化带给发起人和投资者的优势构成了微观动因。刘志强()、李玮()、王晓博()在分析不同行业的资产证券化动因时也是从资产证券化为该行业发行主体带来的优势角度进行分析,基于以上文献,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依据受益主体的不同,

在文献总结的基础上,将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为发起人动因、投资者动因和宏观经济动因三类。三类动因的具体内容如表所示。

假设:各分项动因(如发起人动因中的分项动因“优化资本结构”)对资产证券化发起决策的影响程度难以相互比较,因此假设各分项动因对资产证券化发起决策的影响程度相同。

假设:只将引致资产证券化操作实际发生的动因列入研究范围,而不考虑潜在动因。

离岸操作阶段的动因分析

离岸操作阶段是指世纪前后我国部分企业利用国外的特殊目的载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的时期。该阶段典型的案例包括珠海公路交通收费资产证券化、中远集团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中集集团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和信达不良资产证券化。上述四个典型案例的部分交易细节如表所示。

以上案例中,

除了发起人之外,其他交易参与主体以及交易所在市场均在海外,而当时我国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和监管制度都尚未开始建立,国内也没有从事资产证券化的相应中介机构,

同时国内投资者还基本没有接触到资产证券化产品,因此该时期的资产证券化操作没有宏观经济动因和投资者动因存在。

从发起人动因角度来看,其中两家大型集团企业中远集团和中集集团均已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前分别上市,

拥有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的直接融资渠道;而珠海高速公路收益证券化的最初发起人实际是珠海市政府,作为地方政府其具有发行地方债券的直接融资渠道;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当时是处理不良资产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同样拥有很强的信用保障,

这些主体之所以采用资产证券化手段融资,并非是为了降低融资门槛(),而主要是为了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拓展资金来源()、增加流动性()和降低资产风险(以信达不良资产证券化最为突出)。

准资产证券化阶段的动因分析

准资产证券化阶段是指世纪初因为各方面制度限制,只能部分实现资产证券化特征的交易阶段,

该阶段资产证券化属于类资产证券化操作,基础资产基本为不良贷款。典型案例包括华融不良资产证券化和工商银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上述两个典型案例的部分交易细节如表所示。

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以上两个案例的投资主体均为国内投资机构,

因而首次在资产证券化操作中引入投资者动因,但交易产品的交易形式与其他信托交易凭证并无区别,

所以资产证券化产品仅仅多样化了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税收等制度仍然没有开始建立,

因此该时期的资产证券化操作没有宏观经济动因存在。

从发起人角度出发,因为案例中的基础资产均为银行不良资产,因此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在于对不良资产进行变现,

增加流动性(),

同时通过消化处理累计的不良资产来降低银行资产的总体风险()。

资产证券化特征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瓶颈模式

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把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经过结构性重组成一个资产集合()后,通过信用增级、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技术出售或转让给一个远离破产的特别目的载体(),由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持有但并不直接投资发起人(企业)的资产,

的本息偿还来源于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而不是发起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通过资产证券化,

不仅可以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风险,

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融资意图。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实际上是一个企业融资工具选择与资本结构优化之间的矛盾,即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没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运用资产证券化融资技术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一矛盾,

基于此,笔者在此简要阐述我国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瓶颈及发展模式。

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及流程

(一)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资产证券化原理包括个核心原理和个基本原理。个基本原理是指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

。核心原理

核心原理是指对被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这是由现金流在资产证券化中的作用决定的。证券风险大小的核心因素是基础资产能否产生预期稳定的现金收入。如果能够产生预期稳定的现金流,

则以该基础资产发行的证券还本付息就有保证,

否则,还本付息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基础资产可预测的现金流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和基础。

。资产重组原理

资产重组是资产的所有者或支配者为实现发行证券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对其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的行为。

在资产证券化中,

资产重组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来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

它是从资产收益的角度来进一步对现金流进行分析,

重要内容是选择易于证券化的资产。

资产重组原理包括以下内容:最佳化原理、均衡原理、成本最低原理和优化配置原理。

。风险隔离原理

风险隔离原理指将基础资产的风险与基础资产原始人的其他风险隔离开,其目的是降低证券购买者的风险。

根据风险隔离原理,证券购买者只承担基础资产的风险,不连带承担基础资产所有者的其他风险。也就是说,证券的风险只与该证券本身的风险相关,

而与基础资产原始所有者的风险无关。风险隔离原理在卖方与证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这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特点。

实现风险隔离的两个重要条件是: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与在证券化交易结构中设立破产隔离。

。信用增级原理

信用增级原理是指通过信用增级方式来保证和提高资产证券的信用级别。增加金融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

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信用增级的作用首先在于弥补发行者所提供条款与投资者所需要的条款间的差距。其次,通过信用增级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分析服务。

信用增级以后的债券,信誉高于基础资产的信用等级,增强了债券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既降低了发行成本又有利于销售。

(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从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包括以下环节:

。选择拟证券化资产,组成资产池;

。创立特殊目的载体();

。资产转移;

。信用增级;

。进行信用评级,安排证券发行销售;

。获取证券发行收入,

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购买价格;

。积累现金流,

对资产池实施投资管理;

。证券到期还本付息,对剩余现金进行最终分配。

二、我国推广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瓶颈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中国本土化进程正在面临突破,

但在目前推行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还存在一些瓶颈和约束,这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的制约。

(一)市场环境的障碍

。市场供给有限

资产证券化顺利交易的基础之一是必须有充足的可供选择的证券化资产。目前我国可证券化的资产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能够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数量还比较少,一级市场不发达。目前,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银行应收款、信用卡应收款市场还未完全形成,规模有限,

影响到证券组合的结构设计。

。市场需求限制

新的金融工具能否顺利推出,

关键看投资者的需求。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起步较晚,在资产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进行了较为保守的限制,

法律严格界定了机构投资者的准入资格,以目前现有的法规而言,国家对养老金、保险金投资方向的规定限制了它们对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机构投资者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主体还需要国家对机构投资者投资范围的限制放宽。

。信用增级和评级问题

资产证券化能否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是获得信用评级。

近几年,尽管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得到了一些发展,

但为了达到一定的信用级别,

保证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成功实施,

企业一般趋向于选择较具权威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尤其是在离岸资产证券化的操作中。

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增级和评级同样是我国企业要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政策环境的制约

。适宜的司法框架和法律环境是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要素。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国家司法部门的法律框架不适合资产证券化所需的各种法律关系支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必然涉及向资本市场融资,

这将遇到以下法律问题:资产证券化所发行的证券属于何种证券;管辖权归属谁;如何发行;向谁发行。这些问题必须从法律上予以认定,

方能保证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税收是影响资产证券化是否有利的一个关键因素。资产证券化必然会涉及到税收问题。税收问题的主要矛盾是,

怎样使资产证券化交易合理避税,

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开展以及国家税务部门坚持税收中性化原则。主要包括:资产证券化融资收益是否征收所得税;资产转让是否征收营业税和印花税;是否征收预提税。

。会计确认方法是资产证券化成功实施的保障。对于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中的会计处理不同于一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相当广泛,

尽管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制度正在改革,

但现有的会计处理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

三、我国实施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模式

(一)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行业与区域选择

目前国内企业还不能大规模实施资产证券化融资,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又不能等所有条件成熟了再发展,

这就需要找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即选择一定行业、区域内的企业进行试点。

。适合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行业选择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就是被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备良好的未来预期收益,

要有未来持续的现金流量作为保证。理论上,企业只要拥有具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且达到一定规模,都可以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筹资。

但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资产分布、资产特征及资产相关利益主体的特性各不相同,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也具备不同的特征。因此,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企业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

我国由于大型公用基础设施、大型企业的贸易应收款(或销售收入)在我国都有较大规模,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统计资料较完备,现金流相对稳定,信用级别比较高,

比较容易剥离,适合进行资产证券化,因而能够形成证券化资产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

国内企业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来释放资本,

增加收益,

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需求压力,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它们对于资产证券化有很强的需求。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区域选择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区域选择主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也表现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如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较高,

贸易、基础设施行业的企业发展较快,已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品种多、规模大,

证券化资产较易获得。同时,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寻求向外发展和融资的意识相对较强,

对资产证券化这种新型融资工具的认识接受也较快,加上信用制度相对完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

聚积了较多的金融机构和人才,尤其是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比较多,机构投资者寻找新型投资工具、进行组合平衡投资的需求较大。

(二)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交易与发行模式选择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模式选择

企业资产证券化中最基本的交易是原始权益人、与投资者之间的证券化资产与资金的交换过程。根据证券化资产的转移方式不同,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可分为单宗销售和多宗销售;

根据发起人与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转移次数不同,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可分为单层销售和双层销售;从资产集合规模的积累方式来看,还有固定和循环交易模式。

具体选用何种结构主要根据证券化资产类型、规模、市场条件、法律环境、税收、管制等因素来确定。

。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形式的选择

由于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涉及到不同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信用增级方式,交易模式也有诸多选择,使得资产支持证券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复杂。

根据资产支持证券所具有的现金流特点和偿付结构不同,可分为种基本形式,即过手型证券、转付型证券和资产支持债券。

因过手证券产生于美国二级抵押市场,多用于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证券化,因此,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一般采用转付证券和资产支持债券的形式。

参考文献

[]王劭瑾。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及其制度价值探析[]。法制与社会,()

[]李永鹏。我国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现代商业,()

资产证券化特征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融资;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我国路网建设的核心,

是衡量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区域间的客流、物流、资金流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交通部计划到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万公里左右。

传统的国家财政支出以及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已无法满足未来巨大的融资需求,而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在高速公路融资上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含义

资产证券化是以项目(包括未建项目和已有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所能带来的稳定的预期收益为保证,经过信用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主要是债券)来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

从本质来说,资产证券化是属于一种以项目的收益为基础融资的项目融资方式。其内涵就是将原始权益人(卖方)的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

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为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其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

二、资产证券化的形式

资产证券化的形式虽然很多,

但其基本的组织结构只有种。

()转手证券。

转手证券的发起人先将抵押贷款进行组合,并将其转移给一个独立的信托机构或其他实体;

投资者所拥有的是对整个抵押贷款组合所产生的收益不可分割的所有权。转手证券的持有者按比例获得减去服务费用后的抵押贷款组合所产生的本息收入。

()资产担保证券。

资产担保证券通常要求为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一般不低于证券票面额%的抵押,

超额抵押部分的资产必须交给独立的受托人,

如果违约,

不能按期偿还投资者,受托人可将这部分作为担保的资产组合变现并支付给投资者,从而克服转手证券现金流不确定的弊端,

降低投资者持有过手证券的风险。

()转付证券。转付结构证券根据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和期限等的不同偏好对抵押贷款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了重新安排和分配,使本金与利息的偿付机制发生了变化。

三、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现金流分析原理

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

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证券进行融资的过程。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可预见性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特征之一,也就是说,

资产证券化所“证券化”的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

。破产隔离原理

破产隔离是资产证券化所特有的技术,

也区别于其他融资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构建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时,证券化结构能保证发起人的破产不会对特殊目的载体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不会影响对证券持有人的按时偿付,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破产隔离机制。

。信用增级原理

利用信用增级原理来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降低发行成本,必须对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进行信用增级,以提高所发行证券的信用等级。

通过信用增级,使证券的信用质量和现金流的时间性与确定性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同时满足发行人在会计、监管和融资目标方面的需求。

四、资产证券化特点

与传统的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方式(银行货款、股票和债券等)相比,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资产证券化是资产收入导向型融资方式

传统融资方式是凭借资金需求者本身的信用水平来融资的。

资金的供给者是否向需求者提供资金或贷款,

主要依据是资金需求者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和现金流量情况,而对于该资金需求者的某些特定资产的质量关注较少。在对资金需求者发放抵押贷款时,资金的供给者才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抵押资产的情况,

但是此时它关注的只是资产本身的控制和处置问题,资产抵押只是对资金需求者信用水平的补充。而资产证券化则是凭借原始权益人部份资产的未来收益能力来融资的。

此时资产池,即资产组合)本身的偿付能力与原始权益人的信用水平比较彻底地分离开了。资金的供给者在决定是否提供资金(即购买资产支撑证券)时,主要依据的是组成资产池的资产的质量、未来现金流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原始权益人本身的信用水平则被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资产证券化是结构性融资方式

结构性融资有时就特指资产证券化融资。通过资产证券化建立一个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保证“破产隔离”的实现,即把资产池的偿付能力与原始权益人的信用水平分隔开来,

保证一旦原始权益人发生破产,资产池中的资产不被列入破产清算资产:使原始权益人得以用出售资产的方式融资,

从而不会增加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确保融资活动能够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使原始权益人能够通过信用提高机构来提高资产支撑证券的信用级别,改善其发行条件,保证顺利发行。

。资产证券化是表外融资方式

根据年月生效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号《转让和经营金融资产及债务清理的会计处理》的规定,鉴于被证券化的资产已经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过户给特设目的机构(),原始权益人也已放弃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允许原始权益人将证券化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并确认收益或损失。这就从法律上确认了实际上早已适用的以表外方式处理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原则,

构成资产证券化区别于传统融资方式的又一特点。

。资产证券化是低成本融资方式

虽然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不可避免地要支付许多费用,

例如托管费用、服务费用、承销费用及律师费用等,但是资产证券化的总的融资成本低于传统融资方式。

因为:第一,

资产证券化运用成熟的交易结构和信用提高手段,

改善了证券的发行条件。由于资产支撑证券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不必用折价销售或提高利率等手段来吸引投资者,

一般情况下,资产支撑证券都能以高于或等于面值的价格发行,并且支付的利息率比原始权益人发行的其它可比证券低得多,

因此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原始权益人的融资成本。第二,

资产证券化支出费用的项目虽然很多,但各项费用与交易总额的比率很低。

五、资产证券化应用于高速公路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在债券产品设计上要考虑高速公路行业的特点

由于用于证券化高速公路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入通常与市场利率的变化无关。因此,以高速公路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支撑的债券的利率宜采取固定利率,

债券的票面利率不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变化,而与债券的信用评级相关。同时,

由于高速公路项目投入资金大、资金回收期长,因此发行的资产证券化的债券宜采用长期债券。特别是债券发行前几年,

所投资的项目尚不能产生现金回报,所以债券应该在发行若干年后才开始偿还本息。

。应选择实力强信誊好的金融机构担任

在资产证券化工作中,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的独立性与否直接影响证券化的成败,

是一个以资产证券化为惟一目的的独立的实体,可以由原始权益人设立,

也可以由信托或金融机构担任。这是确保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从风险防范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标的资产

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尤其是标的资产本身的风险因素,包括信用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破产追索风险、市场存量风险、市场信心风险等。

这些风险因素直接关系到证券化成本的大小以及相应收益的高低紧密,从而影响到证券化的成功实施。因此,需要从衡量标的资产风险大小的角度,

对拟进行证券化的高速公路资产加以分析和比较,找出最适合进行证券化的标的资产,以确保将资产证券化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切实做好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工作

信用增级在证券化中非常关键,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信用提高,大大提高原有权益人的信用级别,从而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实际上是利用权益与风险的有效组合,通过多层次的证券信用升级,把信用风险从原资产拥有者分散到担保人和投资者身上。

。尽快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是一种“舶来品”,

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尽快制定《不动产证券化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加快修订《公司法》及其相关法律,

构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框架;另一方面要加大会计准则、税务制度、抵押权规定、交易规则、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力度,清除资产证券化的实务操作障碍,

以便为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周国光等。中国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经济问题探索,,。

[]蒋立品。对我国公路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交通财会,。

资产证券化特征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业务;风险;防范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

其产品类型也非常丰富。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

年被认为是“中国资产证券化元年”,

后因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而暂停业务,年重新启动,并在年对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改审批制为备案制,资产证券化业务蓬勃发展,

受到越来越多融资者的青睐。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管理现状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即期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独立的未来现金流入的资产进行组合和信用增级,并依托该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可以流通的有价证券的结构性融资活动。

如信贷资产证券化,物业费、水电费、公园门票收入证券化,

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等。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

应将它证券化”。可见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质就是依托未来现金流发行的证券。目前,国内的资产证券化采取两条路线:根据监管方的不同,形成以证监会为主导的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即证监会模式)和以央行、银监会为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即银监会模式)。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单位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单位是证监会。二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企业所有的收益权、债权资产等。

三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市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

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后,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市场是交易所市场。

四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专项计划发起机构是信托公司;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专项计划发起机构是证券公司或基金子公司。

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关键流程

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一项结构性融资活动,

不同于普通的信贷行为,业务流程环节相对复杂。在我国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和实施基础资产负面清单管理之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品种日益丰富,

但关键流程实质差别不大。

(一)选定基础资产

基础资产是指企业用做资产证券化发行载体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可以是单项财产或财产权利,也可以是多项财产或财产权利组成的资产池。应具备的条件:一是基础资产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现金流。二是企业对基础资产拥有真实、合法、完整的所有权。

三是基础资产可合法转让。四是基础资产具有独立、真实、稳定的现金流量历史记录。五是基础资产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收益,有关合同应当真实、合法,

未来收益金额基本确定。目前,

对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

证监会实施基础资产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负面清单里面的资产不实施证券化,

如矿产资源开采权收益等就在负面清单范围内。

这个清单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或其他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更新,

审计应关注清单内容。

(二)设立隔离风险,同时真实销售基础资产给

特殊目的载体(,)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计划管理机构,

必须具有法律上以及财务上的独立性。同时作为不破产实体,在资产支持证券尚未清偿完毕的情况下,不能进行清算、解体、兼并及资产的销售或重组。原始权益人与之间不存在收益风险关系,

即使原始权益人破产清算,不被列为清算资产,原始权益人的债权人与股东均不能对证券化资产提出或行使追索权。

这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权利,因此原始权益人需把基础资产真实销售给,将与该资产相关的全部风险与收益转让给,实现资产出表融资。

(三)增信措施

增信措施是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资产信用等级的方式,主要分为内部增信措施和外部增信措施。

内部增信措施主要有优先次级的分层结构、超额覆盖、储备账户、回购条款、差额支付承诺等;外部增信措施包括第三方担保、流动性支持、保险、信用证等。

审计视角下应更关注这些增信措施的可靠性以及担保机构自身的信用情况等。

三、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施,可以提高金融机构或是企业的流动性,

降低资产负债率,所以资产证券化业务市场越来越大。但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在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还需防范业务对投资者或监管者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稳定性带来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在于未来现金流,

而未来现金流是由基础资产带来的,所以基础资产的特征和风险对于证券的信用风险影响巨大。。应收账款类的债权基础资产对信用风险的影响。首先,

应收账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不确定性较大。

循环期内,回收的应收账款现金流在支付完投资者利息后,不会支付证券的本金,

而是再购买新的应收账款;而如果在循环期触发信用事件(如应收账款坏账增加、原始权益人破产、发起人资产重组等),就有可能提前结束循环期,进入摊还期,而此时的资金有可能已经用于购买新的应收账款而不在托管账户中。

因此,采购循环结构中的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的业务信用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如购房尾款类应收账款,以银行按揭贷款或公积金贷款购房尾款作为基础资产,

大多涉及循环结构。同时由于监管政策、银行审批流程、贷款截留等原因,这类基础资产的不确定性更大。其次,应收账款的回收不能与发起人完全隔离,

发起人的信用等级对证券的本息偿付会产生影响。

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基于应收账款的收益仍依赖于发起人的持续经营能力。如企业经营产生的贸易类应收账款,

这类应收账款的回收和企业的持续经营、风险控制息息相关。。收益权类基础资产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收益权类基础资产品种比较丰富,比较常见的有公园、景区等门票收费权、城市基础设施(电力、热气等)经营收益权、特定项目或资产如项目、房地产等收益权。这些基础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卖出后,

收益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如果这部分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较大,那么如何保证原始权益人对于持续经营的关注,在原始权益人已经将收益权和风险转让、持续经营动力下降的情况下,不会产生道德风险。

如果经营业绩下降,将直接影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收益,所以收益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对于证券信用风险的影响值得关注。

(二)交易结构风险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普遍采用的是由原始权益人“代持所有权”的交易模式,

即原始权益人把基础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出售,后续基于资产的债权或是收益权带来的现金流入仍由原始权益人先代为收取,经其过手后,

把现金流入转入资产证券化的收益托管账户。因为对于基础资产的对手方,如应收账款的债务人,通常情况下信贷资产的债务人并不知道原始权益人把这部分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出售;

此外原始权益人在后续维护、资金收取方面可能比外部机构更为专业,

所以通常采用“代持所有权”的模式。

在“代持所有权”的模式下,审计人员要准确判断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

一般来说,发起机构将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通常%及以上情形)的风险和报酬转移时,即可确认该项资产终止,

将该项资产从资产负债表移出,同时将账面价值与所收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另外,发起机构与该项资产实现了破产隔离,或者按合同约定能够单独将该项资产出售给与其不存在关联关系的第三者,

且没有额外条件对销售加以限制时,应视同发起机构放弃对该项资产控制,

确认出售该项资产,并将账面价值与所收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只有“真实销售”实现了,才能把相关资产出表,否则就是违规确认资产销售出表,

不符合会计计量原则。

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交易结构中,

参与主体较多,

包括原始权益人、发起人、管理人、承销机构、服务机构、评级机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审计人员还需关注这些机构在市场上的声誉情况及其历史上有无违约或违规情况披露等。这些机构如果履职到位,

对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控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监管风险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杠杆功能,能够创造极大的流动性。

在金融监管滞后的情况下,这些工具的杠杆功能容易被金融机构不当利用,造成各种风险暴露。如当银行能很容易地将资产证券化时,为获取利益不断扩充信贷规模,

可以将贷款打包出售给,再次扩充信贷规模,从中赚取价差和费用,

如此循环,将导致信贷扩张。而信贷的扩张将创造市场需求,如果是房地产市场,

住房抵押贷款的扩充所创造的住房需求并不是有效需求,而是被夸大的需求,

一方面造成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假象和房产价格持续上升的局面,另一方面使居民实际当期收入对住房购买决策的约束减弱。

但如果政策导向引导得好、监管到位,将释放的流动性投向实体经济或其他消费领域,

则会刺激市场的积极性。此外,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降低不良率,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如果商业银行大规模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不良率,

那么对于外部监管或投资人来说就无法掌握真实的不良资产数据,造成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对于不良数据应制订能真实反映业务数据的报送口径,严格监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对央企的考评指标中包含应收账款回收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而企业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资产周转率等,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利用资产证券化来完成考核指标,但这是建立在一定代价之上的。

如年年末中国建筑的报表显示,当期期末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亿元,其中亿元是通过金融资产转移进行确认的,同时该业务是真实的出表业务,但在出售应收账款的时候,

财务报表显示存在折价损失.亿元。如同金融机构一样,企业过度利用资产证券化,也是监管者需关注的问题,应防范由于监管不当或监管不到位带来的风险。

(四)新准则下会计核算风险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号:金融工具()核算的会计准则,

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我国将于年月日正式实施。新准则下,金融工具由“四分类”变为“三分类”。按业务模式与现金流特征分为三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

分类规则如图所示。新准则对投资资产证券化业务机构的会计处理提出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要仔细研究准则,结合自己投资证券所签定的合同特征和现金流特征来判定所持证券应该放入哪个科目核算、投资收益如何核算等。

比如,企业持有的是风险自留部分的次级债券,合同条款一般不约定偿还固定收益义务,

没有稳定的可预测现金流入,那么通常情况下要放入“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损益”科目。对于优先级债券,则要仔细分析其合同签订情况和现金流特征再做出判断。

投资核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按新准则要求进行核算,对于其资产和利润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四、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是对于由基础资产造成的风险,

要严格规定基础资产的入池标准,同时在增信措施上,要利用信用度好的外部机构提供增信。

对于设置循环结构的应收账款,管理人应在发行后进行持续跟踪监测,

严格控制入池资产质量。对于收益权这些基础资产,

监管部门应制订一个入池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

防止原始持有人对经营懈怠,损害投资人权益。如监管部门出台的对于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规定,一方面鼓励这种新业务,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更好发展,

另一方面制订措施规定控股股东发行规模不得超过股权带来现金流量的%,其他股东不得超过%;禁止通过资产证券化改变控股股东对项目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和项目运营责任,变相“退出”。这对于其他收益权类项目风险控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是对于资产是否实现真实销售的风险,审计人员要结合会计准则,对资产是否真实转移风险和报酬进行判定。

目前实务操作中,审计人员会先判定是不是原始权益人的合并范围,

如果不是,再在此基础上判断由原始权益人“代持所有权”的结构,

是不是真正转移基础资产风险和收益到,并根据会计准则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真实销售的条件,

只有真实销售了,才能达到资产出表的要求。三是对于资产证券化业务乱用导致的监管风险,

需监管部门在鼓励新业务发展的同时,监管好业务发展的规模、对社会信贷规模的影响,正确判断信贷资金投向是真正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是用于刺激房地产市场滋生泡沫等,

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四是对于金融工具核算新准则带来的影响,审计人员需结合实际业务合同和现金流入特征,去判断投资人是否真实核算资产证券化证券,是否存在故意人为调整利润报表的现象。

资产证券化特征篇

关键词:林业;资产证券化;

法律

一、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林业投入还是来自于政府投入,而社会投入的比重明显偏低。

资产证券化(-,简称)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其本质特征在于以可预见的现金流为支撑而发行证券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然而林业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基本上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这主要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阻碍。

本文就林业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都对资产证券化有所研究。许多奇从资产证券化中债权转让特殊性入手,

探讨目前我国进行资产证券化债权转让存在的障碍。赵宇霆以我国现行制度背景为出发点,详细讨论了我国现存制度下的困难以及我国为解决这些困难应作的变革。李昊阳[]指出资产证券化的效益以及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关于林业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的探讨还不是很多。

三、林业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林业外部环境的支持

林业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林业融资方式,无论是从资金来源、投资项目和林业融资的政策环境看,这种创新都是可行的。

林业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和大量优质的投资项目为()融资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林业资产具有适合资产证券化的资产的特征

林业作为国家基础行业,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林业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林业产业的发展,大量素质优良、收入稳定、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不断涌现。林业有着其他产业的普遍的资产证券化的特征以外,林业资产证券化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其生长周期方面和标准化方面。

。林业资产证券化为林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林业企业的信用等级多在级以下,

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融资,而融资方式却能利用使信用等级增加,从而使我国企业和项目进入国际高档证券市场成为可能,

这将极大地拓展我国项目融资的活动空间,加快我国的项目融资。

四、林业资产证券化面临的法律障碍

。在证券化标的的担保方面

林业经营者可以提供并能够被贷款人接受的担保资产非常有限。且其价值具有不确定的特点,难以准确评估,且受托人可以在信托担保期间,在不违背信托契约的前提下,

依自己的意志经营处分财产,这进一步增加了林业信托担保财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从森林保险法的角度

众所周知,

林业生产经营周期较长,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给林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保险作为重要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有利于林业生产经营者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促进林业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

但目前由于开办森林保险风险较大,技术难度高,

林农投保积极性不高,

造成我国森林保险发展总体滞后。

。林业资产证券化信息的披露角度

信息不对称是构成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构成复杂,采用了各种精巧的金融工程方法,

林业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很难像其它基础资产的投资者,他们做出投资决定的唯一依赖标准往往就是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因此对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信息披露的要求比一般上市公司的要求更高。

五、建议

。建立《林业资产证券化法》

为了使林业资产证券化能够顺利进行,

我国应建立林业资产证券化专门的法律《林业资产证券化法》。对林业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增级机构,

受托管理人等相关法律主体作出具体要求,完善林业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担保体系,从而促进林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完善《森林保险法》

森林保险作为重要的林业风险保障机制,有利于林业生产经营者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

促进林业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森林保险发展总体滞后。

我国应建立森林保险体系,把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

通过保费补贴等必要的政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投保面积。

。修订《证券法》,对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确规定

从我国目前的《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的规定来看,

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离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分析的基础数据和依据有较大的距离,导致在资产支持证券运作过程中资产池中的每笔具体贷款的情况不详,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过于笼统。故应对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高保中: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许多奇:资产证券化的债权让与法律问题[]。武汉大学学报,

年第期。

[]赵宇霆:资产证券化设立的法律思考[]。当代法学,年第期。

[]李昊阳:浅析资产证券化效益以及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中国商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