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歌起源于哪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如何传承?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太湖流域,江南太湖流域一带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年月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歌和历代文人编著的诗、词、歌、赋不同,是下层人民创造的俗文化,是汉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主要依靠在汉族民间口口相传,代代承袭,是带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汉族民间韵文形式。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吴歌和历代文人编著的诗、词、歌、赋不同,是下层人民创造的口头文学,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汉族民间文学韵文。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从内容来看,吴歌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儿歌等。吴歌以汉族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吴歌是徒歌,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吟唱。其类型大致有引歌(俗称歌头,长篇叙事歌称闹头)、劳动歌、情歌、生活风俗仪式歌、儿歌和长篇叙事歌等几种。刘半农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作序说:吴歌的意趣不外乎语言、风土、艺术三项,而这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江南水乡吴文化地区孕育的吴歌,有其鲜明的特色,自古以来,通常是用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来概括它的特点。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和耸立的高山,宽阔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汉族民俗艺术魅力。吴歌就是一种用吴地方言演唱人们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种艺术形式,据记载在殷商末年,泰伯、仲雍到江南一带生活而带来的,它包括歌:唱山歌;谣:当地的顺口溜,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吴歌已经渗透到当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见景而歌,遇事而歌,劳作而歌,它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小曲「秦淮景」是吴歌。然而吴歌的传承从古至今都是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它并非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它不像刺绣,不像留青竹刻,不像惠山泥人是可以买卖,可以产生商品价值。所以它的传承就面临诸多的问题,而且,吴歌正因为没有古老的录音录像,人们无法区别它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它只有文字类的记载,人们不能通过这些文字去整体保留吴歌这项古老的艺术。近期,接受过《世纪经济报道》专访的国宝级人物——吴歌传人张浩生,本周日将在无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亮嗓《无锡好声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浩生近年来全身心致力于吴歌的收集、整理、传唱和教学工作。他深入到村镇走访老艺人,并且为了提升吴歌的知名度,创作了大量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吴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不顾辛劳,不计较报酬将吴歌教学引进到小学校园,他还在各个社区组建了吴歌兴趣组,当天我们跟随张张浩生到无锡市立人小学看他教孩子们唱吴歌曲这些工作让吴歌这项古老的艺术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回到生活当中。但是张老师也认为,加快吴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保护,二是传承。保护就是更多的人员走访吴歌传唱者和老艺人,收集并整理目前无锡地区所有的吴歌内容和曲目,研究无锡地区吴歌的发展史,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有利于制定更为详尽和完善的传承方案。传承分不同的年龄和阶段制定不同的计划,首先,要培养能够快速掌握老艺人传唱的专业传承人,吴歌传承人面临着年龄偏大的弊端,而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传承人则能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用专业的教育方式将吴歌传唱至下一代。其次需要让这些专业传承人走进社区和校园等单位,培养更多的吴歌兴趣者及听众,使吴歌在发展中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