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8篇(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方案”中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一门重要课程。目前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新方法虽然受到多方关注。但实际应用面不广、效果不甚理想。传统常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流。且对其改进力度不够。创新力度不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异同性。尤其要着重研究其教学方法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思想的深刻性、更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更突出理性与逻辑的力量。在分析问题上更强调辩证性与哲理性;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更需要使用辩论、讨论、专题研讨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强调构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信念”与“信仰”。其实。教学方法贵在“得法”与“创新”。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强调“创新”不是放弃“传统”。注重“传统”则“传统”本身也面临“创新”。传统的常规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必须要做到合理选择、有效利用与综合运用。所谓合理选择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章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或一味求新求变。例如。如何合理使用视频、音频资料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所谓有效利用就是教师能充分掌握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技能。并通过该教学方法的使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提高教学板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讨论的组织技能、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技能等对教学质量都能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所谓综合运用就是无论是具体某堂课、某个章节、甚至某个知识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总之。在掌握传统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其创新要坚持在教学内容的科学讲解。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学过程节奏的松弛把握。教学效果积极反馈、合理评价与有效改进等基础上具体展开。二抓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内容。凸显教学的内在逻辑性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论述以及资本主义命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本质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它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加以强化。但这种强化又必须是以课程内容教学的贯通性、逻辑性、完整性表现出来。所以笔者认为能否准确地让学生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如何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和共产主义原理的立论依据、理论基础和思想的逻辑起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共产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逻辑展开与逻辑必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揭示的基本规律的印证和进一步地阐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共产主义原理充分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贯通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将这三部分理论内在逻辑关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要。以期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和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状、趋势。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以及党在当前提出的种种重大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决策。三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实效性举要研读中学教材。确立“少、精、新、深、广、思”的教学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会遇到一个困惑:那些最基本的原理。学生在中学时都学过了。而他们其实又并不是真的理解了。但他们却以为自己把握了。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研读中学思想政治课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确实已经基本掌握的内容可以少讲、精讲。让学生能提纲挈领式抓住这些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让学生把内容“拎”起来。甚至可以设计模拟课堂。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讲说他们熟悉的内容。当然。对学生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展开讲解。但要求“新”。这个“新”是相对于中学教师的讲授方式和思路而言的。即能让学生从另一种思维路径上把握相关原理。除了“新”。对学生已学的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理论深化。深化的目的不是“故作高深”、难倒学生。而是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要真切理解这些原理还需要广阔的知识背景来作支撑。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去理论联系实际地思考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他们看似已经熟知的原理和知识的背后存在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每一章节的教学分两部分进行。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传授;一方面是师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互动思考。最好可以将所学的有关原理与学生所学某些专业知识和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如此。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活动。整合教学知识。实现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大体上可以将之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主要围绕物质、实践、矛盾三个范畴及其展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观等方面展开。当然。具体模块的设立每个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在实施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即要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性等问题。因此。这门课程在实施模块教学时。不宜进行“多人教学”。即多名教师分别承担相应模块教学。因为这样容易割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使学生难以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方式方法多样化。进行立体教学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更喜欢像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小组辩论、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型调查活动等新型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要注意到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必须要能加以合理运用。尤其是多媒体的科学使用。课堂音像资料的合理利用。从而使得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切实地服务于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联系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院系或学校。也可以凭借自身的社会关系联系教学实践基地。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走进社会、关注社会的调查活动。活动的主题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内容有关。教师可以先传授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调查的方法和原则。然后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调查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写成社会调查报告。作为作业纳入课程成绩考核中。同时评选出优秀作品。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给予奖励。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要在课间和课下多与学生接触。尤其要重视学生以作业方式上交的小论文。布置学生写小论文。老师应该要认真批阅并要反馈学生论文的写作情况。对学生在论文中的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对某些学生所反映的个别问题能私下与之沟通。如此。学生才会重视作业。在作业和小论文中才会写出自己所感、所想。而不是随便抄一篇了事。注重教学的语言艺术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依托一定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本身也是最为重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严肃的。学生希望的是将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用年轻人更易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清新、优美、活泼甚至幽默的的语言往往更能打动学生。毕竟“道不远人”。太深沉、太严肃。年轻人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望而却步了。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不过我们也反对有些老师为了取得课堂教学的表面效果。总是闲聊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来吸引学生。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来着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参考文献[]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内涵、定位及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篇 一,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爱岗敬业,优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系统讲授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门选修课程,学生课评等级均为优秀;主持教育教改课题项,参加精品课程建设门,参加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教改工程课题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篇,获得校级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项,教学成绩显著。任现职以来,模范地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优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和教研成绩。年来,作为主讲教师先后承担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列主义原著选读》,《自然辩证法》以及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等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开设《医学美学》,《现代西方哲学》等门选修课程,授课总学时达到学时,减去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年,年均学时达到学时,教学工作量饱满。本人深深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参加和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探索提高教学实效的新渠道和新手段。近年来,创造性地把参与性教学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的人生经验,课堂体验和未来生活理想的联系起来开展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渗透和互动,教学效果好,得到督导员和同行的肯定,学生课评的满意度高,评价等级均为优秀。指导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论文的质量较高;负责指导的名硕士研究生学习刻苦,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及撰写学术研究论文。主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参加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教改工程项目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的校级精品课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被推荐为自治区精品课程项目。先后发表《参与性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运用研究》等教学研究论文篇,其中《关于"原理"课中人的劳动本质观的教学逻辑新探》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年第期)。主持设计和制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多媒体教学软件获得医科大学第四届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年被推荐参加全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绩显著。主持科研课题项,其中省级课题项,地厅级课题项,校级课题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科研课题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省部级课题项,横向课题项,校级课题项。出版学术著作部(独著),发表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见性的学术论文篇,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明确和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任现职以来,积极开展科研,在研究工作中具有独立开拓,主持科研课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较强,能把握本专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形成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明确和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出版学术专著部,发表学术论文篇(含教学论文),其中登载在核心期刊篇,登载在CSSCI刊物篇,登载专业核心期刊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篇,人大复印资料专题库收录篇;承担科研课题项,主持项,其中"十一五"规划课题一项,地厅级课题项,校级课题项;主要参加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省部级课题项,横向课题项,校级课题项(以上论文和课题详见《申报教授报送材料(二)》)。年获得医科大学"十佳青年学术标兵"称号,年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中青年专家培养对象。研究工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人的发展的当代问题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系列研究。,围绕人的当展的转向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和论证了人的发展的审美维度,论证了审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生存体验是人的生命的本体诉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主题,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的审美内涵,论证了审美与人的发展的关联性,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内在统一,并以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为背景,探讨了超越人的当展困境的基本路径,提出构建审美的发展方式是人的当代诉求,和谐社会是人的发展的审美自觉,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国实践等有创见性的观点,为人的当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当代中国人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思路,研究出版学术专著部(《发展与审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月版),发表了《当代生活审美化与人的发展吁求》等系列研究论文篇,其中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围绕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发展关系展开研究。针对教育现代化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论述了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和教育目标,探讨了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问题和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问题,篇,其中篇发表在核心期刊,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年第期全文转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阈中的公民教育》,学术论坛,年第期)。从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出发,运用社会学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性别观对十所高校的名教师展开调查研究,进行社会性别的研究与分析,发表《论高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资源的综合开发问题》等系列研究论文篇。三,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参编教材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部,获得学科建设贡献奖项,担任多个相关学科研究会的理事,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任现职以来,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和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问题展开理论研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和多维目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立美论的思想,为本专业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和发展前瞻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在医科大学工作期间,积极推动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建设和研究,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中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编委等学术兼职工作,主持开设医学生人文素质公选新课程"医学美学",参加编写医学美学教材部《美学与医学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月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美容医疗技术》(科学出版社,年月版),医学美学论文集部(《探索医学之美》,东南大学出版社,年月版)任《美容医疗技术》副主编,《美学与医学美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为医学美学学科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年被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分会授予"学科建设贡献二等奖"。担任伦理学会理事,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民族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医科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秘书长,积极参加和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四,加强进修学习,坚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积极参加专业学习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和学术会议交流,圆满完成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按期获得博士学位,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任现职以来,坚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年月圆满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按期获得博士学位,完善了知识结构,夯实了业务理论基础,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在此期间,积极参加其他业务知识和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先后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三项专项学习"培训等。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在香港教育学院举办"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公民素养研究"中所作的大会主旨发言"参与性方法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运用"获得与会者的肯定;在"改革开放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作的主旨发言"思想政治教育立美论"引起与会同行的关注。多次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备课培训班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交流,多渠道持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英语水平明显提高,计算机使用非常娴熟,符合免试条件。五,积极参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借助其他手段和平台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坚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之余,认真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现代交往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借助心理咨询中心的平台为学生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年至年担任医科大学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的兼职咨询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开展的社团活动,曾经担任医科大学绿色沙龙,心理咨询等多个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参加指导过多位学生的"科技之星"科研课题设计和社会调查活动,其中有两位学生的课题和论文获得资助和奖励;多次担任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的评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现职年来,我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努力地创新教学和研究,争取更大进步,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篇 论文摘要结合新课程方案的特点。指出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有效利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辅助方式。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考试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zooay号文件)和年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育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号文件)以及相关的《实施方案》(教社政〔)号文件)。要求从级学生开始。我国高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这是继年“两课”改革之后所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是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一、新课程方案的特点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方案”的门必修课调整为门必修课。其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这一调整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主要内容“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两课”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目标深人进行。其主要内容是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进行近现代历史教育。培养和弘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适时地和经常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二)新课程方案的理论体系更具逻辑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出发点和总结论。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从整体上。从相互联系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果把它们孤立起来。就会使真理变成谬误。新方案出台以前。这三个部分一直是作为三门课程分别开设。彼此之间的天然联系被割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这三个部分的理论有机联系到一起。从而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新方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门课。合并之后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更具逻辑性和科学性。(三)新课程方案更加注重优化知识结构新方案加强了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避免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科内容的重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学部分一是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内容有重复;二是政治经济学与邓小平理论学科之间的内容重复。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版本非常多。大部分是由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部分构成。其中。资本主义部分主要是《资本论》的缩写。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较少;社会主义部分则问题较大。原因在于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既要运用一般原理。又要区别于资本主义、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越性。而实践中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所以。教材中市场经济理论、生产理论、循环周转理论都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合并后的“原理”课一程中。政治经济学部分只介绍了一般经济原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放到邓小平理论中讲解。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两门课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体现了时代特色。二、结合新方案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面对的问题也很复杂。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笔者根据新课程方案。结合以往教学实践。认为今后“原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有效利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辅助方式。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考试制度。(一)课堂讲授法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课堂讲授法仍是“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讲授法之所以是“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较好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就必须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来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向学生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发展、新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要把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少而精”的原则着重讲.授各章重点、难点和精华部分。为了避免在教学中只讲空洞的理论观点。缺乏实践教育。教师应深人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普遍关注的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把道理讲深、讲透。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认知转化为认同。从认同再升华为信仰。(二)课堂讨论法应该承认教师讲授法也存在许多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缺乏教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增强高校“原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在“原理”课程教学中既要坚持教师讲授这个基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适当采用其他教学方式来弥补教师讲授法的不足。其中开展课堂讨论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课堂讨论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系列问题。使“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讨论的主要环节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就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最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关系等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方法论功能。.选几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讨论的过程是帮助大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的层面用所学知识辨证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一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选择典型案例材料。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要求的案例是成功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要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向学生介绍案例。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分析。要求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结合相关原理知识。深刻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发表不同看法。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正确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还可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课堂上的及时点评和切中要害的总结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原理。解决自身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也可以自觉地运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正逐渐成为当前“原理”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多媒体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性、时代感和针对性的统一。力求提高“原理·”课程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教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信息的利用效率。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录像、声音、统计资料、文字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和直观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大量信息资料来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同时运用多媒体方式显示教学内容。可以节省板书、挂图等时间。使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与先进的教学技术接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接受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能接收到丰富的知识和当前最新的资讯。同时通过动态化和形象化的画面。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多媒体课件通过向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五)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多元化的考试制度对“原理”课程来说。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综合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学效果的全面性反馈。通过考试。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信任感;必要性;问题;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马原》的教学肩负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当前社会上诸如拜金主义之类的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人甚至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马原》这门课的开设对大学生今后以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用处。因此可以说。在《马原》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课堂不信任现象。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不信任现象调查与分析年月。笔者对宁波大学级本科部分已经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课程的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范围个专业。共发问卷份。收回份。有效问卷份。回收率%。问卷共设计个问题。从对《马原》课程的理解、学习的动力、对树立人生观等的影响、课程的考核方式等个方面来了解学生对《马原》课程的态度。从对课程的理解上看。.%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太了解。.%的学生对该理论熟悉。%的学生对该理论了解比较多。从学习的动力上看。%的学生认为《马原》是必修课、为了得到学分。%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有帮助。从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上。%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从课堂教学上看。%的学生赞成在实践中学习。%的学生赞成课堂学习。%的学生选择其他。在希望改进《马原》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问题上。.%同学认为要改善讲授方法。%的学生认为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学生希望提高教师素质。%的学生认为讲授方法、实践环节和教师素质都需要强化。从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看。.%的学生赞成写课程论文。%的学生赞成开卷考试。%的学生赞成闭卷考试。.%的学生赞成写论文与考试相结合。课程教学中的信任感。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形成彼此信任的教育境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信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信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信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学中的不信任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普遍认为《马原》课比较枯燥、抽象。语言晦涩难懂。教材内容僵化教条。定义、名词难以理解。比如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等。因此。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很模糊。不清楚学习的重点。第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现在社会已经不同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年代。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变化使得学生觉得《原理》课程已经不合适当代的政治经济生活。而且课程太抽象。觉得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似乎沾不上边。学习的目标也是为了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所以只重视一些技能性、实用性强的课程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学生往往忽视对这门课的学习。甚至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上课时经常旷课。课上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的现象很常见。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普遍采用的是讲授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记忆为主。很少能充分理解内涵。由于理解存在着困难。学生的听课效果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之讲授的内容脱离学生的需要。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增强信任感的必要性调研发现。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才能提高《马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首先。《马原》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坚持信任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马原》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下简称《毛中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有明显的不同。从课程内容上看。《毛中特》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几十年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近现代史》是沿着历史的脉络编著。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学习。因而容易被接受;《思修》体现的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及行为规范。相较之下。《马原》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阐述的是物质世界发展规律、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马原》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理解和领会。从课本语句理解上看。《马原》理论语言较多。内容抽象。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构成的逻辑理论体系。抽象性在四门课中最高。《马原》课程的特殊性、教与学的复杂性等。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缓和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信任机制。信任是相互的。从教育者角度看。教师的素质在信任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一些教师自身理论功底不深。在课程教授上只是照本宣科。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脱离实际生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同嚼蜡。不注重将时政和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学生普遍不接受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不信任的态度。第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信任机制。由于社会历史基础条件制约及过去社会组织基础边界不清。造成全民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结果在丧失了其赖以支撑的社会条件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好像成了没有根基的空洞说教。当今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随着经济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各种错误的观念、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潮逐渐侵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的精神困惑、信仰缺失等消极影响。《马原》教育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价值观上的冲击。所产生的认知上的矛盾。是造成《马原》课程教学中不信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信任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殊性。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进行《马原》教学改革的基本点。、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首先。重视学生的兴趣、灵感和信仰等非理性要素。关注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倦怠等消极思想。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大胆表现、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讲授课本知识同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相结合。运用原理将问题分析透彻。具有理论说服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信任的态度。从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原理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立场、原则、观点和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社会案例、热点焦点。对学生关注的时政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有理有据分析。使理论从概念化、理论化向通俗化转变。以此来澄清学生的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理论的说服力。进而突出《马原》课程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和增加知识储备。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且要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使学生相信教师的人格和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加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度。第三。改革考核标准。转变考核学生的方式。调查表明提升教学效果单纯的闭卷考试只侧重对知识的考察。无法衡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把期末闭卷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方式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考察、调研、小论文和辩论等其他方式。这样才能在考察教学质量的同时。衡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首先。受教育者要对教育者充分信任。绝大多数学生对不是很有名气的教师讲授《原理》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内心不够信任老师。总希望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上看。课堂上的学习不应该是单纯的怀疑和否定教授的内容。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模仿、照搬讲授的知识。学生在看到教师的不足后不应该要灰心丧气、持有批判与态度。而是积极主动思考。在与教师沟通和讨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心。其次。受教育者要主动理解和学习。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马原》课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讲。在课堂上应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流来拓宽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学生要转换自身思维方式。不能以对找工作、对走入社会有没有用来判断这门课程的意义。需要认真听从教师的指导。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指导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参考文献】[]包斯日古楞.“以学生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关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崔希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问题式”教学方法初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作者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篇 一、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两者区别()教学理念: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在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原则;高中“生活与哲学”模块则重在体现理论教学“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当然。这种区分是相对的。从两门课程都属于思想政治课角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坚持“要精。管用”以及“三贴近”等。是共同的教学理念。然而。就其侧重点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为强调“要精、管用”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这一理论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生活与哲学”采取“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建构。意图通过理论文本与课堂教学。创设一个哲学体验与领悟的知识空间与思维训练场域。展示生活中的哲理。让学生感悟哲学的智慧。因而。理论教学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便成为一个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全面提升其理论思维能力;高中“生活与哲学”则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哲学知识。初步学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去观察、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示范教材显著特色是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块整钢”(列宁语)的理论特质。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这里。应重视课程中哲学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两部分中前置的奠基性作用。“生活与哲学”为了克服中学以往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条化、成人化倾向以及内容上繁、难、偏、旧等问题。以“生活化”的知识模块建构课程。通过“生活逻辑”引申出“哲学逻辑”。即通过案例索引、问题设定与情景构建。让学生从中体悟与领会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思想及其理性思维。在这里。要注意它与其他三个知识模块(经济生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与哲学”置于最后。重点在于强化对学生理论思维提升的作用。()教材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采取的是学科本位的理论逻辑结构;高中“生活与哲学”采取的是生活本位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两重关联结构。前者属于通用的学科理论结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知识。以“规律”作为逻辑主线层级递进演绎成一个严密的体系: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认识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理论逻辑演进与人的认知程序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过程。而高中“生活与哲学”突破上述的通用结构。采取生活本位的“生活”与“理论”双重逻辑关联的模块结构。全书四个单元的逻辑关系是:如何看世界(哲学概论)世界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世界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与价值观)。其表层结构由生活中问题、案例与情景构成。对应的深层结构则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严密的理论逻辑。()叙述风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简明文本呈现出理论阐释的系统性与思辨性;高中“生活与哲学”则偏向于专题叙述的通俗性与探究性。就前者而言。虽能讲究话语的简洁顺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一个特点。但全书逻辑性很强。主线非常清晰。注重原典引述。强调经典文献阅读。甚至在修订版中思考题的“案例”也多换成“理论材料”。不断强化其思想性与思辨性。体现着理论性强的特色;从后者来说。“生活与哲学”话语风格呈现为通俗性与探究性。集中反映在教材的“探究活动”和“辅助文”上。探究活动通过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叙述。引发其哲学思考;辅助文则设立“相关链接”(相关原理、实例、资料引述)、“名言”以及“专家点评”(相关原理拓展性说明)几个栏目。类似于网页文本超级链接风格。此外。教材采取彩页、配图的方式。更为形象生动地将“生活与哲学”联系起来。.两者联系()高中“生活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基础。“生活与哲学”模块生活化、非线性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通俗性。那就是使教育对象先在较为感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为以后进入高校系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必要的铺垫。这也符合中学生与大学生认知与思维的差异性。以及由此而确立的不同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是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深化。这种“深化”。一是教学内容上的知识系统化与学科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不仅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囊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比如。年最新版深入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这对教育对象而言是认识上的提升和思想上的深化。二是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优化其思维方式。使之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整体性的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应用能力。如果说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较为全面系统的研习。那么。高中“生活与哲学”则是入门与预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理论上具有同构性与拓展性。虽然两者教材结构在理论形态上的构型不同。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内在逻辑来说。显然具有同构性。都吸收、体现了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教科书体系的改革成果。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本体论”体系。因此。两者的理论逻辑。都大致呈现为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的知识线索。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还吸收了近几十年来学界对哲学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特殊形式、人的异化与人的自由全面等。体现了理论的前沿性与拓展性。二、两者的衔接性问题及成因确切地说。两者的衔接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对接性、连续性以及教学目标上的递进性、拓展性。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衔接性问题。则是指两者教学内容的脱节性与教学目标的失效性。这个问题较为集中在大学教育中。直接表现为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缺乏新鲜感。对之兴趣不大。对两者衔接性问题。人们通常把原因归结为两者教学内容的“重复性”。解决的办法是试图仔细寻找两本教材在知识点上的异同。以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教学时“避免重复”或者对重复部分“简单带过”。这是不得要领和不可取的。诚然。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逻辑上的同构性。必然使其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复。而重复部分有时又会出现不同的话语表述。造成学生在理解上无所适从。比如。在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础是什么”时。高中“生活与哲学”提出三点: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给出的解答是: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因此。弄清两者知识点上的异同。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重点讲解与深化解释。然而。两者衔接性问题主要原因。并非在于两本教材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复性”或表述的不一致性。相反。只要这种“重复性”在教学中不是简单复述或低水平重复。而是在理论的深度、广度上延伸与拓展。对提升学生理论素养。无疑又是有益的。两者衔接性问题成因较为复杂。大致有:其一。应试教育倾向。这在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较为突出。这种倾向造成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灌输与记忆训练。忽略了该课程要求的体验教学与研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无法感受体悟课程的魅力与价值。并容易使学生的知识记忆出现碎片化与失真性。而不是内化为稳固的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到了大学学习时。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兴趣。其二。过度“专业化”倾向。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较为常见。一些教师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增加课程的“新鲜感”。有意无意脱离教材而增加过多“专业”内容。离开了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的要求。致使非哲学专业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与理论基础薄弱。难以接受。进而失去对课程的兴致。其三。高校与高中之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完善与否与成效高低。与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能否有效对接与递进拓展有密切联系。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学、中学的政治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大学政治教师不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与现状。不了解来自高中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与接受方式;高中政治教师对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进程也不太了解。往往只依据高考大纲施教。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上述两者的衔接性问题。三、促成两者有效衔接的路径.搭建高校政治教师与高中政治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一方面。建立起彼此长效的互动交流机制。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都有定期的教师理论学习课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让高校教师到中学开讲座。中学老师也到高校开讲座。这样。高校政治教师能够把最新的学术动态、时政解读与中学政治教师分享。提高其理论水平;中学政治教师也能让高校政治教师了解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状况。以及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对相关哲学知识的把握程度。以便高校政治教师调整教学。另一方面。高校政治教师与中学政治教师共同参与教育科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双方教师都应深入研究探讨的现实课题。当然。双方的教育科研项目并不限于此。在课题合作开发与研究中。高校与中学的政治教师就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以便彼此了解。各自优化其课程教学。避免两者教学上的脱节。.活用教材。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设计与开展课堂教学避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脱节。根本办法就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化两者的课程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当下。我国的素质教育已明确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因而。两者的课程改革。都应重视“知识、能力、德育”三点到位以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三基落实。在这基础上。着力探讨两门课程教学转识成智、化知识为修为的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是解决目前在大、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尚存在的过度“专业化”倾向与应试教育倾向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落入简单重复或低水平重复泥潭的法宝。对此。高校政治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应了解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体例结构与知识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区”。引出或导入新知识。提升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避免知识不合理重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相互借鉴优点。提高两门课程的互补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两者区别的梳理。不难发现。就教材内容而言。大学课程理论性特征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流向理论化。使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就评价体系而言。高中课程又过于单一化。学生思维难以扩展。这都是两门课程的不足之处。然而。通过对比分析可见。高中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理念与模块。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感与体验性。学生往往容易接受。这或许是大学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关注之处。通过借鉴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更加“接地气”。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样。大学课程评价体系多样化。使学生对自己才能的展现有更多的机会。这又是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值得借鉴之处。总之。两门课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两者形成互补效应。从而提高两者的衔接度。参考文献:[]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篇 马克主义基本原理高校教师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干公共课之一。其主要哲学理论以及方法论对学生影响非常大。但实际情况是。理工科院校的“原理”课教学却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基本上是处于教学模式呆板化。师生互动环节差。导致老师教的内容。学生不予关注的现象。教学效果考核以卷面成绩为主。只要是卷面成绩及格。就算是合格的教学。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平时不听课。最后考试背背相关考试内容就好。至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老师不关注。学生也同样不关注。高校是大学生人生观和知识系统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原理”课是一门思想理论课。又是政治课。可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凸现。社会道德标准不一等。如此众多的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充斥着高校学子的人生观。时刻模糊着学生的是非观。进而冲击着高校哲学课的教学。部分高校学子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空洞乏味的理论。因其并没有解决诸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腐败问题、失业问题、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社会负面现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巨大阻力。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使高校学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现实意义时刻产生着疑惑。如何更好地让学生配合课程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学。学到更多的哲学知识。是每一个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老师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每一门自然或社会人文学科都以某种方式解释或总结着人类生活。同时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哲学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现实情况是。“原理”课从教材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监督和评估的改革和研究出现了滞后现象。表现在高校教育相比较小学和中学教育改革都出现了滞后的现象。理工科院校对哲学思想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投入不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也不是很重视。未能与时俱进。对学生这个教学对象的思想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未能做出及时的反应。时代的发展必然提出新的教学课题研究要求。及时地对此做出具有权威性的科学回答以及总结非常有必要。“原理”课教学课题涵盖了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课题。这要求哲学教师需要对至少以上三个学科领域都有所掌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同时。教学监督机制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学监督机制往往可起到约束和督促的作用。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稳定发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不少哲学老师的教学、研究工作不符合实际情况。照本宣科。脱离时展提出的新要求。哲学教学中有一种倾向。把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简单化或者几乎忽略。简单地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宣读看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全部。把对其理论观点的简单介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现代西方哲学的简单对比当作教学的全部。与此同时。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加强对其引导。不断地改善学生被动学生的现象。打破专业课是学习的重点。不重视公共课的局面。只有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原理”课教学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期批判吸收费希特、谢林、康德、黑格尔等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是在同蒲鲁东、巴枯宁、杜林等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家针锋相对的思想斗争中完成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列宁、毛泽东以及邓小平等思想大家们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借鉴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和世界上所有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