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分析范文精选8篇(全文)【教育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教育案例分析篇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从他的爱好入手。魏书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我都会在那得到答案。”我发现赵×非常擅长体育。正好上学期学校搞球类联赛。我心中暗喜。发挥他“闪光点”的时候到了。为了拉近和他家长的距离。我选他为足球队队长。母亲为班级队员购买运动服。他的父亲为教练。到时亲临赛场指挥。第二天早六点家长第一次主动给我打电话。商量购买运动服的事。激烈的球类联赛开始了。他的父亲早早来到学校指挥比赛。赵×在场上的表现那就不用提了。为家长挣足了面子。精彩的球技迎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此时。我看到赵×眼里自信的光芒。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再不是那么浑身是“刺”的问题孩子。从那以后他的家长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我也主动和他谈心。我总是有意无意表扬他几句。值日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案例反思:一、情感感化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还是充满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赵×这样的学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温情去感化他。用道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二、友情感化 教育案例分析篇 行政案例分析是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主干课程。该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以模拟政府功能运行的体例。顺应案例教学的特点。立足于全面传授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根据公共行政学一般理论框架以专题形式予以展开。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体现了公共行政学各种基本主题及其相关理论要点。而且所选用的案例基本上都较好地反映了相关主题领域我国公共行政实践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由十章组成。主要内容有行政组织、行政职能、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执行、人事行政、行政法治、行政监督、行政绩效、机关管理。学好这门课程。对于进一步加深对公共行政学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对于提高行政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对于需要拓展知识面的电大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行政案例分析》课程综合性作业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行政案例分析》课程从年开始考试改革。该课程采用综合性作业考核方式。作业为案例分析报告。上传至综合性作业终考平台(zh.hnrti.com/)。其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省校不再组织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公共行政学的相关理论。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核结果看。总体还好。但我们学校该课程的合格很低。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按照考核方案来选题;二是抄袭;三是字数不够;三、《行政案例分析》课程综合性作业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开放教育行政案例分析课程综合性作业考核方案来看。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一定要主要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注意选题要求。开放教育《行政案例分析》课程综合性作业考核方案在省电大学习平台上。学生必须按考核方案指定的十个作业案例中选择一则案例。其他相关的案例及其分析报告暂不受理。其次。要注意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案例简介。要求对案例进行整理归纳。简要概述案例的中心思想(不超过字)即概要描述案例的基本内容。讲清楚案例究竟说明了什么。是什么。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要求运用公共行政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阐释案例中反映的公共行政现象。分析案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其解决对策或防治措施(不少于字)。再次。案例分析是按照阅读案例、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来进行的。应当经过缜密分析与反复推敲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对案例分析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与提炼。给出从案例分析中可以获得的启示与借鉴。提出有待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写作案例分析报告的时候要明确观点。一个案例反映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这个社会现象往往折射了很多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问题。同时也能用多种理论、多种视角去审视它。但因为我们的分析报告字数有限。且一个好的报告的基本要求就是主题明确。论点突出。故切忌发散而不聚焦。所以。这一步需要同学们根据所选择的案例筛选和提炼出唯一的一个核心论点或理论命题。在分析过程中要寻求理论依据。根据案例内容。为上一步提出的论点寻找论据。并采用逻辑推理的形式对其加以论证。此过程要求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且要紧密结合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切忌谈理论就只谈理论。讲案例就只讲案例。在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我们教材中的这些案例都是一些新闻事件改编过来的。很多现实的问题。很多新闻媒体和学术界都会有一些评论和研究。.学生在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案例后设的问题来思考并采取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如果对案例后设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难度。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案例所反映问题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在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中。值得提醒的是要分段落。分层次来写。不要一篇从头到尾就一段。要求把观点提炼出来作为标题列出来。这样老师在审阅时能快捷地把握你的主要观点。四、作业对提交方式、提交时间、字数、格式等都有相关要求.作业提交方式上传至综合性作业终考平台(zh.hnrti.com/).作业提交时间如年月日—月日.字数案例分析报告原则上不少于字.格式案例分析报告三号宋体加粗居中。副标题(案例标题)四号宋体加粗居中。案例简介、案例分析用小四号宋体加粗。正文文字字体五号宋体。全文行距为固定值磅。这样且不说内容怎样。至少一眼看过去觉得格式很规范。给老师审阅时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最后就是分析报告切忌不要抄袭。 教育案例分析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单片机原理;应用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本文以电子专业课程单片机原理为例来谈谈其应用。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单片机已经在人工智能、通信设备智能化以及家电智能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以单片机为核心仍然是实现智能化技术的主流之一。因此。将单片机原理课程作为中职类学校电子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显得特别重要。单片机原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原因在于传统的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方式中。一开始就涉及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总线、并行接口、中断、堆栈、地址、数据等。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特别是对于中职类学校的学生而言。本来专业基础课学得就不够扎实。在一开始就要被强行灌输生硬的知识。这不但不能使学生领悟单片机的智能控制原理。还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学生对开发项目中实际的单片机应用开发运作流程不熟悉。不利于培养单片机应用开发能力。()该课程中的指令学习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局限于课堂编程。而不能很好地结合硬件灵活应用。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在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下面以经典的单片机控制发光二极管硬件平台为例。讨论如何在单片机原理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在图中。R~R为LED~LED的限流电阻。限制长时间大电流通过发光管以致烧坏;这个图是C的最小系统加上个发光二极管。学生可以用万用板自己焊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单片机。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硬件结构的作用。Reset引脚是复位信号的输入端。复位信号是高电平有效。由R、C组成的单片机复位电路接到Reset引脚。平时为低电平。Reset变为高电平。实现自动复位功能。接下来讲解XT、XT引脚。时钟电路的作用和用法。I/O口的作用和用法等知识点。然后设计第一个案例。分别点亮个发光二极管。用C语言编写程序。然后就是如何在Keil集成编译环境下编写程序。并把程序下载到单片机(ATS支持ISP下载)的过程全部演示清楚。这些将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单片机并不困难。这样一个简单的任务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模仿。学生第一次上课就可以非常完整地看到并完成单片机设计的整个过程。直观地得到一个结果。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学到一些非常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以大大地提高。效果自然很好。接下来可以设计第二个案例。在每个发光二极管点亮和熄灭之间加延时程序。以此清楚地看到灯的闪烁。并用位左移来控制个发光二极管循环闪烁。该延时程序可以通过子程序调用。让学生掌握有关子程序的知识点以及循环结构程序的一般设计思路。同时进一步讲解个并行口的知识。通过第二个案例。学生能模仿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依次点亮个发光二极管。接下来就可以设计第三和第四个案例。通过多个案例的学习。学生能逐步了解指令系统和熟悉整个设计过程。从该教学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不再采用灌输的方式。而采用边做边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案例为单元构建认知结构。每一个案例组织若干个知识点。完成的每个案例都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缩短了与实战的距离。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模拟了实际产品设计的过程。案例构建越来越复杂。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越来越高。使学生进入企业后一旦需要从事单片机设计。很快就可以上手。单片机的系统教学应突出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应符合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案例分析法继承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案例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温故知新。案例分析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参考文献:[]唐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马忠梅.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揭吁菡。职业学校单片机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李淑萍.单片机教学方法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 教育案例分析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问题学生;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WN]目前。按照学校的招生情况。我校每年的三年制职高的录取分数线在全校各专业中属于低分段。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处理“问题学生”及转变“问题学生”是职高类班级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几年笔者连续担任了几届职高班的班主任。班级管理难度大。任课教师无法正常组织授课。班级各项常规指标较其他性质的班级均有明显差距。班主任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心里时时刻刻都紧绷着。担心班级学生有事情发生。尤其是担心班级里最操心的一些“问题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方法做了一些探索及尝试。现列举几例“问题学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给中职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素材。一、行为问题类学生一)学生外在表现杨姓男生。岁。该生在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寻衅闹事、打架斗殴、上课大声讲话。屡屡违反课堂纪律、不服老师管教、顶撞老师。严重破坏课堂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该生思维活跃、头脑聪明。但对教师有较强的敌对情绪。遇事不论对错。誓死抵抗。不愿“低头”。运动会上表现积极。较为高调。后跟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得出该生的这些行为与其强烈的表现欲不无关系。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教师的关注。二)采取的措施.多给此类学生安排工作。针对该生可能是想表现自己。笔者让他到办公室为教师服务。如分复习卷、领取模型教具、送材料甚至打扫办公室等。让该生在学生中有“面子”。有“炫耀”的资本。不出意料。该生毫无怨言。工作每次都完成得很不错。笔者适时表扬。并向办公室其他教师高调推荐该生。有任课教师提出:“杨某。你做事能力还行。我们都看到了。你们班主任很欣赏你;可你上课一点也不配合老师。专门捣蛋。让老师很为难啊。”笔者跟任课教师沟通后。故意让任课教师在办公室教育该生。)杨某听后。很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而笔者看看他。朝他瞪瞪眼。表现出惊讶的表情。然后摇摇头。.深入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刻意的培养训练。该生已熟悉笔者的很多工作。成了得力的小帮手。而笔者与该生的距离随着平时的亲密接触。已不再那么的遥远。这时。笔者借着夜自修值班前的空闲。找该学生到办公室单独谈心。首先。肯定他的工作能力;其次。简单分析师生间的关系。纠正他无故与教师“为敌”的不良心理状态;第三。指出他的一些不良表现。将不良表现分类。一类是很容易改正的。一类是短期较难改变的。笔者在平时的班会课上经常让学生自我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看待自己。扬长避短。让自己成长起来。因此。分析他的优缺点他很配合。并不反感。且能正确领会笔者的初衷。这样。我们约定好先把容易改正的缺点改掉。如上课不随意违纪、服从教师管教、不顶撞教师等。其他的慢慢来。笔者跟进了解情况。阶段性地点评其表现。三)产生的效果对该生采取有意识的接触培养、高密度的关注后。该生上课时故意大声讲话、嘲笑教师或同学的现象明显减少。偶尔违纪时。教师对其提出批评。该生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再对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敌意。随着工作能力的增强。该生在班中担任了纪律委员一职。在班中角色的改变。使他完全改掉了以往的不良表现。二、学习问题类学生一)学生外在表现陈姓和刘姓男生。均为岁。这两位男生在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无心向学、无故旷课、上课睡觉。经常不完成作业。并因此跟教师对抗。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任课教师尤其对他们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感到头疼。后与两位学生家长联系。发现两个学生的家庭有这样的共性。即家庭条件较优越。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既然孩子不爱学习。对孩子的学业也就不作期望;两家家长还经常帮助孩子撒谎请病假。其中。刘姓男生。经常因为不想做作业。而向家长提出退学。二)采取的措施.与家长进行沟通。统一战线。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满怀期待的。虽然。经过小学和初中九年的教育。这两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已经失去信心。但希望孩子能够进步、成长的心是不会变的。笔者跟家长作好沟通。让家长理解学校教师的做法都是为了学生着想。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让家长配合学校老师作好学生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帮助学生欺瞒学校。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家长都很积极配合。同时也很感谢学校及教师。.跟任课教师作好沟通。部分任课教师非常反感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完成质量较差。在班中经常批评他们。也经常向笔者抱怨。笔者将班级学生的中考各科成绩。尤其是这两位男生的中考成绩及其家庭情况、个性特征等信息向任课教师作了说明。让任课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底子实在弱。笔者和任课教师一致认为不能苛求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计划。达成对他们在学习难度和作业质量上降低要求的共识。尤其是这两位学习类“问题学生”。更要降低要求。让他们在学习上有喘息的空间。并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笔者也经常向任课教师了解他们的近况。将从任课教师那里得到的信息反馈给两位学生。三)产生的效果采取措施个月以来。学生感觉上课轻松多了。上课内容有些能够听懂了。作业量不大。学生也能工整书写、认真完成。而陈、刘两位学生虽然不能保证上课期间注意力始终集中。但比起原先有了很大进步。至少不无故旷课、经常请病假了。更没有因为作业问题而向家长提出退学。三、心理问题类学生一)学生外在表现王姓和季姓男生。均为岁。这两位男生在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随意说谎、情绪波动大、极度孤僻且经常离家出走。其中王姓学生还有自伤自残的行为。与两位学生分别谈心后。笔者了解到王姓学生父亲无工作。对其有家暴行为。母亲一心工作。早出晚归。对其不闻不问;季姓学生父母离异。跟父亲及奶奶生活。而父亲常年不在家且有自己的生活。季姓学生的生活费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跟家长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笔者发现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但因为家庭的种种特殊原因。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显性表现。家长不知如何关爱孩子。这两位学生的共性是对父母都有较大的怨恨。感觉父母不爱自己。自己是多余的。内心极度纠结、恐慌。学生感到孤立无援。长期压抑彷徨。产生心理障碍。二)采取的措施.家长、教师、学生面对面沟通。这两个学生的问题显然来自其家庭。孩子与父母之间从没有正常沟通的习惯。彼此有点冤家路窄的味道。家庭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创伤也会慢慢愈合。心理障碍会慢慢扫除。笔者将学生家长与学生约在一起喝茶聊天。当然。在此之前。征得家长全力配合。鼓励家长大胆明确地说出自己对孩子的爱。第一步:笔者坦诚布公地向家长陈述学生的怨恨与心声。希望家长做出相应的解释。以获得学生的谅解;而对于岁的学生来讲。有些大人之间的事。只要家长讲给他们听。他们还是可以听懂并理解的。第二步:询问学生对家长的解释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尽量让学生倾诉心中的委屈、不解与怨恨。第三步:共同让步。找出解决办法。笔者根据家长和学生交流的情况。提出可操作性建议。要求家长无论多忙。都必须尽量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要把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严令禁止家暴这样的非法行为。而孩子也试着对父母之前错误的关爱方式给予宽容。也以显性的爱回报父母。.跟学生一起展望美好未来。经过近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清楚仅通过教师的努力是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家庭惯有的生活方式的。心结是解开了。可如果家庭环境没有大的改变。学生回去后对父母的怨恨虽减弱。可仍然会对父母感到失望。于是。笔者通过班会课、个人谈心。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即将跨入社会。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一个成年人。将不再依靠父母、依靠他人。完全可以告别伤心过往。通过自己的双手。构建幸福的小家庭。但前提是不怕吃苦。学好技能。学会与人相处。让他们了解到在学校学习及生活的意义。三)产生的效果首先。这两家家长终于知道原来自己也是有错误的。而且错得离谱。在这之前。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很辛苦。而孩子有吃有喝。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无理取闹、跟自己作对。比人家的孩子差远了。殊不知孩子心中的幸福诉求跟自己原来没吃没喝的时候不一样。不知原来自己也比别的家长差远了。经过沟通。两位学生的心里平静多了。遇事后的情绪波动也不那么大了。随着家暴的终止。王姓学生也没有了以往的自残行为。其次。通过帮助学生展望未来。平时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交流。两位学生也似乎没有了那种惶恐感。他们对笔者表现出明显的喜爱与信任。在办公室帮忙做事时。有时还能跟笔者开开小玩笑。笔者深知。一个学生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不能操之过急。教育是个持久的工程。针对这样的心理问题类学生。只要笔者找到问题根源。从源头探究。对症下药。充分利用他们在校的时间来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各类活动、适时的肯定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成就感。随着他们长大、毕业、工作、结婚。相信他们会逐渐从家庭阴影中走出来。以上各类“问题学生”所产生的问题。实际有交叉、混合的现象。但不论哪种情况。教师对他们首先得有爱心、责任心和宽容心。再加上一些教育的智慧及技巧。耐心等待。就一定会有花开果熟的一天。参考文献:[]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汉前.浅谈中职“问题学生”的教育[].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廖红菊。彭青.中职“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谭雪燕.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教育教学论坛。). 教育案例分析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案例心理障碍重要性如今的教育。学校已不能完全再独当一面。需全方位地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更存因其不可替代性。在学生的终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百度百科]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但是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扔给祖父母。扔给学校。殊不知家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下面就两个真实案例分析说明家庭教育究竟有多重要。二、案例两则小芳和小丽(化名)都是文理分科后分到班上的。小芳较为内向;小丽较为外向。在高二下期。两人先后爆发出了心理问题。(一)学生心理障碍基本情况.小芳。家住农村。有一小岁的弟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打工地点也不远。就在当地。家庭状况还可以。小芳从小学起就在外婆和舅舅家住。由于外婆特别严厉。所以小芳经常被关在家里。到初中时就已经很内向了。.小丽。家住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工作较好。家庭条件富裕。初中时在外住宿。高中时在家住宿。走读生。和同学相处良好。性格开朗。只是略“娇气”(同学评价)。高二下突然爆发出很强的厌学心理。对“强迫”她来学习的父母相当不信任。双方爆发了冲突和争执。与之交流后。发现小丽初中在外地就学。感到被同班同学强烈地排斥;且小丽身有疾病。容易尿频。所以她感觉老师不喜欢她。不愉快的初中生涯使小丽对送其到外地就学的父母产生了怨愤之情。并在逐渐与父母疏远。(二)心理障碍分析通过小芳和小丽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两人均是对感情比较敏感、渴望关爱的人群;在青春期。二人的父母均没有陪伴在身边。有强烈的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并逐渐由对父母由期待转为失望和不信任。由于不同的外界环境。小芳在想象中寻求安全感。日渐封闭内向;小丽在同学身上寻求安全感。日渐“活泼开朗”。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二人的人格发育均出现了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长期以来。家长们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外在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际上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这个阶段家长的陪伴、引导尤为重要。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由此可知。小芳和小丽的心理障碍问题在中学中是很正常的。只是情况较为严重。那么已经发现的问题。双方父母是怎么应对的呢?(三)父母对问题的应对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小芳父母的应对:文理分科后。进入新的班级。小芳的父亲每个月替小芳请一个星期的假。从这里其实已经看出了。小芳的家人实际上已经意识到小芳的心理问题了。并且采取了药物治疗。正是因为感觉小芳“痊愈”了。父母在高二时期放松了对小芳的关注。更加关心更小的弟弟。安全感的缺失使小芳情况急转直下。不听课、不做作业、自言自语……而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几次之后。家长拒绝与班主任交流。并说:“腿在她身上。爱去哪去哪”。.小丽父母的应对:小丽心理问题爆发出来之后。父母积极与班主任联系。和小丽谈心。召开家庭会议想办法。母亲甚至请长假陪伴小丽。小丽正视了自己的问题。敢于说出自己在初中时的难堪和痛苦。最终小丽和父母一起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一年后小丽继续了自己的高三生涯。并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从上诉两则案例中我们看到。同样是因为青春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同样因孤独感造成的心理障碍。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应对。带给孩子的是不同的人生。这充分说明了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一个敢于面对问题的家长。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三、结语:班主任可以做什么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但目前很多家长并不重视。或者说不具备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帮帮忙”。.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培训。在家长会上给家长进行简单的家庭教育培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状态。指导家长在本阶段如何关心爱护学生。减少摩擦。如何与孩子谈心。遇到早恋、厌学等问题如何处理。面对高三学生如何做好家长工作等等。.通过与家长面谈、通话等对学生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提供可行性建议。让家长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家长。.通过建议家庭活动加强情感交流。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参考文献】[]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案例分析篇 任何解释都不可能与原文本意义完全一致。只能相对忠实于原文本。解释学肯定“前见”或“偏见”的作用。将其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前提条件和获得共识的基础。解释学认为。“偏见”即“前见”、已有之见。又称先见、前理解。由于不同的解释者有着不同的“前见”和视域。并且文本又都是由具有多义性的文字来表达的。所以人们对于同一文本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而且解释者的“前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们对某一文本的解释也是永无止境的。“视域融合”意味着一种崭新视域的生成。所以解释绝不是重复或复制。而是一种创造。对话需要“理想的话语环境”。哈贝马斯认为。解释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语言学领域。只在文本的字面发挥作用。因为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受它们发生的社会条件和权力关系的限制。对话需要一种批判反思的精神。建立没有霸权的对话环境。使交流没有扭曲。保持意识形态中立。从而构建一种“理想的话语环境”。[]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的分歧正好也是他们的互补之处。可以说。解释学肯定人们的“前见”或“偏见”的正面作用;强调在“视阈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提出的“平等的对话观”和“理想的话语环境”等都可为寻求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式音乐教育研究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启示。二、解释学视域下的合作式音乐教育研究案例分析下面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说明如何从解释学的角度去引领合作式音乐教育研究中的合作各方。案例一研究参与者:大学教师。某私立初级中学校长。该校位音乐教师研究内容:音乐课程超市的开发研究目的: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及能力特点。打破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模式的音乐教学格局。开发出不同性质的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以符合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民办学校的知名度。吸引生源;同时增强本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她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背景简介:研究的起因是该初中民办学校。生源参差不齐。教师教学动力不足。校长为了活跃校园文化。办出民办学校的特色。计划先从没有升学压力的艺术课程开始。开发一系列的课程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由此求助于大学音乐教授。希望借助大学教师的力量。指导该校开发相应的音乐课程。第一次碰头会。校长说明了合作式教育研究对该校发展的意义。接着布置了任务。要求位音乐教师根据个人专业特长。甲教师开设“京剧欣赏及表演课”;乙教师开设“音乐剧欣赏与表演课”;丙教师开设“传统与现代———民歌与流行音乐鉴赏”;丁教师开设“合唱课”。会上。大学教授发现位教师略显不快的表情。于是提议大家讨论一下。提提想法。说说困难。这时校长插话说:“有困难要上。很大困难也得上。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你们继续讨论。我还有一个会要开。先走了。”位音乐教师面面相觑。谁也不做声。碰头会就在“接受任务。回去准备”中尴尬地结束了。大学教师意识到问题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会后通过QQ与位音乐教师沟通。获悉大家不快的原因。甲教师说:“虽然我能唱一点京剧。但与她们三位的课程相比。恐怕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学。一开始就处于弱势的地位。如何开展下去?”乙教师则说:“手头没有多少音乐剧的资料。还要表演。没有道具。有钱给我们买吗?这么多工作量校长给我们加工资吗?”丙教师也是认为工作量大。提议不如由大学教师帮忙提供教学资料。由她们执行上课即可;只有丁教师没有意见。因为她原来就是训练学生合唱团的教师。轻车熟路。没有太多忧虑。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大学教师答应主要由他提供教材(合唱课程除外)。教师实践即可。谁知在接下来的合作过程中。教师们不是反映课程内容太深。就是抱怨学生没太大兴趣。她们建议大学教师选些好懂易学的内容。如不要学传统的京剧片段。要学京歌之类的;民歌也不要学那些“老土的”。建议加些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民歌。而作为民族音乐学学者出身的大学教授。秉持着“传统即是经典”的学术理念。认为不能学唱“改编得太过分的‘非传统’的东西”。委婉地批评说:“学生不喜欢。主要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仍然坚持选择“经典的唱段、地道的民歌”作为相关课程的内容。接下来的实践中。音乐教师兴味索然。应付了事;大学教授颇为不解。跟校长抱怨说教师素质太低;校长看达不到预期效果。也是甚为失望。最后。这一原本充满美好愿景的研究只能偃旗息鼓。草草收兵。以失败告终。这一案例双方的合作关系可以称为支持式合作研究。在这一模式中。需要校内的行动者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较强的理论思维水平。对教育实践有深入的理解能力。明确的教育理念和行动能力。校外的教育者则作为新理念的分享者、问题的协助发现者和改进策略与方法的研讨者。为校内行动者提供帮助。在该案例中。研究伊始。整个团队没有达成研究的共识。参与研究三方各有目的。校长的意图是逐步建立一所具有艺术特色的民办学校。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需要用行政的手段激发出来。才能有精彩的音乐课堂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大学学者是抱着验证教育理论的目的参与该研究的。而作为最重要的课程实施者的位音乐教师对该研究可说是一无所知。她们往常的工作习惯是得过且过。并没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一开始她们兴致勃勃。以为大学教师就是来帮助丰富音乐课程的。至于如何开发相应课程、如何丰富教法、如何活跃校园文化。除了大学教师做了一些案头准备。了解了位音乐教师的特长之外。其余教师均没有太多的思考。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首先。校长、教师和学者三个合作的主体。他们的价值期盼不同。尽管三方可能围绕音乐课程开发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事情。但身份和背景的差异决定他们对事件有不同的价值期盼。对经验及其意义有不同的取舍。有论者认为。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是合作研究的基础条件。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根据解释学的观点。人们的阅历不同。工作性质不一样。持有不同的“前见”和“偏见”。对事物观察的视角有歧义是可以理解和认同的。不同的视角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读取和解释就会大相径庭。重要的不是消除这种不同。而是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倾听“他者”声音的时候。丰富自己的想法并表达自己的声音。因此。这一案例中的大学教师。应该允许并维护音乐教师的合作期盼的差异。接纳她们的合理要求。而不是迫使她们舍弃自己的观点。合作式教育研究需要在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展开。它不是理论研究者自上而下的“粗暴干预”。亦非理论向实践的“强势介入”。伽达默尔说:“理解的过程就是两种视域的不断交融。不断对话。达到‘视域融合’并形成一个新的视域的过程。”该案例的所有参与者各有不同的视阈。但自始至终。并没有融合起来。因此。双方对合作的困难没有适度的预见。无法宽容和接纳别人的意见。也就难以调整自己的观念。另外。该案例中。校长与大学教授相互之间虽有事前的沟通。却没有对位音乐教师做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该课题的可能性和适切性。进而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大学教师和校长只是想当然地将研究进行前期的预想和设计。然后就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要音乐教师开始合作。音乐教师尚未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该行动研究。注定了合作之路从一开始就已布满荆棘。“理解首先就是与他人达到相互理解。在面对文本、不同观点和见解、他种生活形式和世界观时。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前见起作用并能丰富我们自己的观点。”[]首先校长武断不民主。没有为合作的双方提供平等对话的机会;当音乐教师提出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的问题时。该信息没有得到反馈。大学教授只是想当然地组织他认为必须传授的内容。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纯粹输入。合作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合作式教育研究的参与者。特别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要具备批判的意识。批判的意识首先要建立在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并努力争取对方理解的基础上。这一研究模式不能仅依赖于外在的权威。实践者可以具有自我决定性。该案例中。音乐教师虽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些建设性意见。但并没有凭借自己教学经验的“前见”来丰富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消极地依赖外来的支持者。将自己的研究角色定位为纯粹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这也是导致研究双方没能互相理解的原因之一。案例二研究参与者:师范大学音乐教育教授。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工作室成员(其中。大学教师是作为该研究组的理论导师。音乐骨干教师工作室则由位组长和位成员组成。)研究内容: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合作式研究提高音乐骨干教师对教育行为、教育环境的反思能力。并提高她们的论文撰写能力。以下是笔者在该研究的过程中与几位骨干教师的原生态交流的几个片断:片断一:合作之初的交流在第一次会议上。A教师说:“我想研究小学生音乐学习中‘参与’的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非常活跃。参与度很高。但我发现一学年下来。他们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我对A教师说:“你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效教学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参与的问题。学生们的参与是何种形式的参与?学生的参与与你认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什么关系?你需要先弄清楚这方面的内容。我可以为你提供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先做一些理论方面的储备。再来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生参与的课程。”B教师说:“我想研究客家山歌进课堂的问题。现在的小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歌了解得太少。我在客家地区工作。我通过我的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时。小组长说:“你不是客家人。连客家话都不会说。我看行不通。”B教师说:“我只是目前有这个想法而已。客家山歌我会唱一些的。”我也有点疑虑。她连客家话都不会说。怎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呢?但抱着倾听的目的。我没有马上否定她的想法。而是建议大家敞开心扉。先把自己的研究设想详细表达出来。大家互相倾听后再做判断。教师的“前见”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我们的情境理解提供条件。但这其中也不乏错误的或片面的见解。该案例中。A教师的“前见”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即“有效教学”。当然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这时。合作方应该运用其“前见”。修正“前见”。而不是消灭“前见”。于是。笔者在A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做了相应的引导。提出了相关的研究问题。而不是一开始就批评或否定。在合作式研究中。研究者“倾听”的实质是将言说的权利还给教师。让教师拥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实践和场合。这也是遵循解释学所推崇的对话要创设“理想的话语环境”的理念。哲学解释学认为“视域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解释者与文本作者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一种主体间交互理解的过程。伽达默尔说:“对话中的相互理解。既包含使谈话伙伴对自己的观点有所准备。同时又要试图让陌生的、相反的观点对自己产生作用。”因而理解不是由理解者对文本含义的纯粹客观的把握。不是理解者对文本(或文本作者)的单向认同或臣服。当然也不可能是理解者主观任意地去构筑文本的含义。而是理解者和文本作者两个主体之间在平等“对话”基础上达成“视界融合”的过程。就如那位想要研究客家山歌进课堂的教师。在沟通中得知。她虽然不太会说客家话。但她的先生一家都是客家山歌的爱好者。她的婆婆还是远近闻名的客家山歌手。在他们的影响下。她也学会唱一些客家山歌了。所以。她的研究是有基础的。因此。在合作式研究中。研究者能否发现对中小学教师有意义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是否愿意创设“合理的话语环境”。引导中小学教师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达清楚。从而在此过程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是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片断二:个案分析阶段教师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写读书笔记。做相关的理论学习。期间碰到什么问题都会在QQ群上相互讨论)。再一次聚在一起。将自己的教学实录(DVD和教学反思等)汇集在一起进行个案分析和讨论。期间那位研究客家山歌进课堂的B教师。带来的课堂实录是两节山歌欣赏课。笔者不太认同。认为客家山歌的教学还是以教唱为主比较合适。B教师解释说:“我的意图是先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产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开始教唱。因此。我的整个教学就先以欣赏为主。您不知道。一开始就叫学生唱这些离生活比较遥远的民歌。他们是不愿意开口的。”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我也明确表达了我对民歌教学主要重在实践参与的理念。在我们之间。都各有“前见”。我的“前见”是不认同以欣赏为主的山歌教学。B教师的“前见”是不以欣赏来引入不足以吸引学生。我们的“前见”都各有道理。将解释学研究的“前见”引入教师的“内隐理论”研究的埃利奥特认为。在实际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总是在运用着自己的“前见”。即教师在处理问题、采取行动之时。他(她)并不是毫无准备。先验的准备在教师的个人经验中根深蒂固。有时虽无意识。但在教师实践中。尤其是在学校实践中。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因此。合作双方要互相倾听。理解每个人的“前见”或“偏见”。也即是将“内隐知识”表达清楚。然后在“视域融合”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视角做进一步调整。合作式教育研究也不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操作程序。而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因此。更需要两类主体不断地在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计划。通过深入地沟通。最后。B教师同意回去修改她的研究计划。接下来的实践将以山歌演唱教学为主。片断三:研究后期的个案修订与总结在此阶段中。理论导师引导大家对个案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思想、教育行动和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修订建议;引导教师们深化对研究主题的认识。完成研究成果的表述;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群体研讨的氛围等。简言之。通过个案分析修订与总结。教师们学会了诊断行动、反思行动、进一步改进行动并发表自己的行动结果。该案例是一种协同式的行动研究。由校内和校外教育者组成研究团队。优势互补、平等协商。每一个参与研究的人员。在沟通谈话时都关注并发现每一位参与者的立场。在此基础上达成“视域融合”。没有人抱着想赢过或优越于其他参与者的想法。每一位参与者相互认同对方是同等的对话伙伴。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在每一次真正的谈话中。我们都要考虑到对方。让他的观点真正发挥作用。并把自己置身于他的观点中。谈话中的相互理解。既包含使谈话伙伴对自己的观点有所准备。同时又要试图让陌生的、相反的观点对自己产生作用。”[]最后。该研究就是通过一次次的“碰撞、交流”。通过“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实践的结果来。带着新的方案走;带着更新的实践的结果来……”的过程。教师们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圆满完成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的合作式音乐教育研究。 教育案例分析篇 我所带的班上总有少数几位单亲家庭学生。年的九班就有六位。处在单亲家庭的学生通常都处于感情的半饥渴状态。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通常表现得比较淡漠。不太主动与人交往。或桀骜不驯。或胆小怕事。情绪波动较大。自控力差。如何有效地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为他们的生活开启绿灯。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我就接触到的几位学生分析如下。一、案例介绍.个人基本情况()个案本人情况小影。交友较多。厌学情绪较浓。经常晚到学校。小芳。学习较刻苦。但成绩不好。较任性。与同学交往不顺利。()个案家庭情况小影。父亲去世。母亲忙于她父亲生前的公司。很少有时间与她沟通交流。小芳。小学时。父母离异。父亲抛弃妻女。另外组建家庭。.个案生活经历()个案生活情况小影。走读生。经常一个人回家住。结交了一些朋友。出入一些娱乐场所。小芳。与母亲相依为命。她是一名住宿生。平时与同学相处中。不显内向。但固执己见。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对案主访谈情况在校期间。我与小影、小芳进行了多次的深度谈话。从谈话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大致谈话内容整理如下小影:“妈妈有自己的朋友。工作又忙。没时间理我。亲戚知道我只有妈妈。总用异样的眼光看我。那些朋友不知道我只有妈妈。我能跟他们一起无所顾忌。很开心。”小芳:“母亲为了我已经非常辛苦。我不想再给妈妈添麻烦。我只想读好书给她看。我要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二、案例分析首先。单亲家庭中两个不同的学生。前者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后者非常好强。从她的话语中可以听到她对父亲的仇恨。家庭的破裂带来了很多问题。生活处处亮起红灯。包括资源缺乏、心理和行为失调、社会支持的缺失等方面。保罗?阿马托提出了一个关于“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分析出了父亲能提供的三种资源。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小影和小芳因不同原因失去了父亲。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席将导致资源的缺乏。主要是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其次。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在她们的周围经常有人(包括我们老师)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太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关键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三、教育过程及体会.培养积极情绪。为开设绿灯作准备。让学生坦然面对现实。理解单亲家庭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在生态体验《不要想老虎》活动中。主持老师不停地让大家不要想老虎。最后大家满脑都是老虎。该体验告诉我们过分强调只能让教育失效。其实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希望老师把他当成普通的孩子来对待。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绝对不过一分也绝对不保留一分。这样的平等会让他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是班级的一分子。没有被孤立。不特殊。.感受爱的温暖。体会绿灯亮起的意义。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总的说来是由于“爱”或“被爱”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而导致的。因此。学校和家庭在进行教育时应用真诚的关心治疗心灵上的伤痕。首先。感受家庭的爱。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最初的老师就是父母。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还是有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父母。问题起点在父母处。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此类家庭的父母一味采取逃避的态度。就只会恶化孩子的情况。因此我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与小影和小芳的母亲进行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交谈中听到了母亲们的无奈与疲惫的声音。但我依然劝导她们以孩子的发展为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育子方法。最终她们接受了我的建议。其次。感受学校的爱。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缺失关爱。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教师要精心扮演好“亲人、老师、朋友”三种角色。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注意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比如。教师要经常关心、询问他们早餐吃饱没有、衣服换了没有等细节问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诚的亲人之爱。同时。教师绝不能因为“同情”而对单亲家庭学生降低管理标准。失之于宽。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他们感受到理智的师爱。仅仅有长辈的关爱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与单亲家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接触正常的沟通方式。在工作中我时常以周记、书信的形式与她们沟通。传递着我对她们的爱。 教育案例分析篇 一、案例背景“李老师。杨俊杰、张红杰和何涵他们三人又是早读完了才进教室。他们根本不是坐同一班车。可是每天都要等在一起。在校门口的小卖店吃东西。看电视。完了才进学校。”“李老师。张红杰放学排队时老在后面怪叫。还打人。”“李老师……。”听听。每天都是这样。我们的小干部们又在反应这三个孩子的问题了。我怒火中烧。立马把他们三个叫到办公室。给予严厉的批评。然后罚站。请家长共同教育。可是。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能压制他们一段时间。但过不了几天。又是老调重弹。唉。真头痛!这不。又到了周五的安全课了。按照我们的常规。先学习一些安全自救知识。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总结评价自己一周的表现情况。不出所料。教室里突然炸开了锅。无一例外。矛头全都指向杨俊杰三人。什么他们又到乒乓台旁边那个禁止入内的小门去了。星期三。张红杰把我打了。还乱骂人了。何涵又怎么怎么了…….看来他们的“罪状”太多太多了。我忽然意识到。这中间一定出大问题了。这三个孩子已经被排除在这个班级之外。没有同学喜欢他们。他们被抛弃了。只有相依为命。所以才会做出“坏孩子”才会做的事。他们的脸上已经被我们无意中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这太可怕了。作为班主任。我认识到自己失职了。我不能让事态再继续严重下去。我对孩子们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优点。我想他们三个的优点肯定更多。让我们一起找找吧!”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我又提示了一下孩子们。“大家还记得吗?上次张红杰还把他妈妈做的咸菜拿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还夸他家的咸菜好吃呢!”孩子们都笑着点头附和“就是就是”;这时。又有一个孩子起来说:“杨俊杰最不怕脏。以前有同学感冒。吐在教室里。都是杨俊杰最先冲出去拿拖把拖干净。而别的很多人只顾着自己捂鼻子。”我及时点赞:“说的太对了。杨俊杰不光不怕脏。而且做事特别积极。非常乐于为班级服务。”“何涵他不爱说话。也不和同学吵架。不打人。”这时。班长也起来说话了。我决定趁热打铁。“孩子们。我们个人能组成一个班集体。是一种缘分。我们更应该成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现在了解到他们有这么多优点了。我想肯定有人愿意和他们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好朋友之间必须形影不离。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谁愿意?”学习委员周建杰立马举起右手。“我愿意成为杨俊杰的好朋友!”这多令人感动啊!因为之前周建杰被杨俊杰打哭的事情时有发生。我发自内心地为这个孩子鼓起了掌。孩子们见我鼓掌。也跟着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俩。有了好的开始。后面顺利多了。张红杰和何涵也找到了愿意和他成为好朋友的班干部。看着这群友爱的孩子。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在那以后。我会经常看到这几对孩子手拉手玩游戏。偶尔也有没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及时地问:“你的好朋友呢?真正的好朋友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你们要坚持哦!”很明显的。这几个孩子上课不再无精打采。也没有迟到的现象。更让人欣慰的是。没有人来给我告状了。看来。友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们的宽容与接纳是一剂良药。抚平了三个孩子受伤的心灵。这三个孩子不再将自己孤立在集体之外。不再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我很庆幸。我和孩子们都没有放弃。二、案例分析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作为班主任。面对后进生。怎样把学生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压服学生。还是坚持表扬。以情和爱唤醒他们。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后者是行之有效的。要想使班主任工作获得成效。对孩子们的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会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