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篇

关键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海绵城市;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总量排名世界第,

但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追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将环境生态成本转嫁给未来,

先污染后治理给城市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代价。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和经济建设要转变方式,改革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走生态保护与城市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嘉兴作为示范城市,在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服务――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积极地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的水资源的处理主要有“快排”和海绵城市种方式。

海绵城市是一种与传统的“快排”模式截然不同的方式,

它通过改造城市绿化道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储水的弹性,

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能够根据环境变化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利用蓄存的雨水,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嘉兴市治水的新方向

嘉兴建设海绵城市既有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客观上不可抗的因素,是在综合实际情况下做出的符合经济建设且有利于治水的新路径。

.嘉兴市特殊的自然环境

嘉兴城区特殊的组织形式使得排水防涝内忧外患。嘉兴城区排水河道有北排水道和东排入浦水道和南排入杭州湾水道。

几条水道汇聚包围中心城区容易形成中心城区的内涝。嘉兴城区一旦遇到强降雨天气,在传统的排水模式下,

会因为有限的排水能力导致城区不能及时将雨水排放出去。

.完善的组织制度体系

嘉兴市有着完善的规划体系。

在嘉兴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远景规划图中,嘉兴市区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拥有建设海绵体的空间条件。建设海绵城市要强调自然水文条件的保护,利用紧凑式的开发战略,

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明确城市低影响开发的实施战略和重点实施的区域,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绿地系统和排水防涝系统。

.宝贵的经验技术积累

嘉兴市在城市治水过程中积极地组织参加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摸索出宝贵的经验技术,

利用良好的城市规划来分层设计说明各个方面明确要求。

在河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中,在源头控制、末端截控及水体自净方面积累了高效的技术经验。在工程经验积累方面,已经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面积达到了.,如晴湾佳苑小区雨水花园。

。推进嘉兴建设海绵城市的几点方案建议

嘉兴建设海绵城市要在总体上坚持“节水优先,

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将“五水共治”与“水专项示范”有机地结合起来,

打造“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江南水乡典范,

建设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建立示范区,

加强组织保障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城区的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区的引导,

为其他区域积累宝贵的经验。

设置海绵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有组织保障,

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下设办公室,工程建设组,

督查考核组,专家咨询组,宣传培训组,在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有序地建设海绵城市。

.确保资金安排,

加强规划管控

设计海绵城市建设专项内容,对专项内容由专业机构进行模拟评估,

加强施工图审查力度,并在规划验收时实测实量。市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同时引入专业基金公司和其他社会资本成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提升城市功能,

改善人居环境。采用模式确保投资有保障。

.技术支撑,

政策保驾护航

在政策方面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雨水控制,

城市养护及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要确保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能够有制可依,并形成一定的规范性。

在规划设计,

施工养护管理层面,要根据具体的规划方案和科研院校加强合作,

加大对景观道路,

水文等的技术研究,还可以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材料和新工艺。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注意问题

随着世界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城市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造海绵工程,

提升城市应对雨水的能力,

留住雨水资源,为城市供水做出贡献。但是,我国的海绵工程建设的能力还存在不足,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阐述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意义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既有较为干旱的西北地区,又包含雨水充足的沿海地区,

同时,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城市大多会经历雨水的考验,当雨水量较大时,

城市的排水压力会比较大,

大多数城市会出现内涝问题,为此必须要做好给排水建设工作,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

我国目前开始建设海绵工程,其主要的作用是提升环境适应能力,降低雨水的不良影响,保留雨水资源,

利用防、排、蓄、渗、滞等方法,

不但可以减少内涝问题的产生,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恢复受损害水体

海绵工程的作用不仅在于提升环境适应能力,

其还能有效地恢复和净化受损的水体,在海绵工程中,通过利用专业的技术和自然途径,能够将自然水文特征维持在城市开发前状态,

提高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效率。海绵工程中的生态手段对粗放式城市建设环境进行优化,能够恢复前期受损坏的水体,使其能够降低污染程度,在海绵工程的给排水建设工作中,

应当首先对城市的水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找出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

并集中加快海绵工程建设,提升水体的恢复速率,政府部门应当将海绵工程与其他的工程进行联合。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缺水的状态中,

但是,

我国城市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强烈,如果仅靠地下水源,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

我国城市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供应渠道,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其中,

海绵工程能够有效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让水资源通过自然渗透、自然积存以及自然净化等过程,

重新被人们所利用,从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

提高城市发展的速度。

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依据科学性低

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经验较少,发展的思路主要来源于少数的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

因此导致我国海绵城市的科学性较差,

这也导致我国海绵城市在运营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科学程度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每个城市在建设过程中,

要结合自身城市的特点,做好给排水的规划和方案,掌握各项建设指标,尤其是要做好水量预测与水平衡分析。

.排水体系不合理

虽然现如今我国城市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时间较短,发展的经验相对不足,

其中给排水建设工作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例如我国大多数城市使用的雨水分流机制应用效率非常低,尤其是在西北地区,

雨水管道长时间闲置,而且雨水资源往往是直接排放到目的区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此,

我国的海绵城市应当避免上述问题,实现对雨水的分流储存,使得雨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给排水体系影响大

我国的城市建设者已经认识到地下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下的构筑物数量逐渐增加,城市的给排水系统更加优化,但是其对城市的影响也随之增大,同时现有供水管道长度、质量以及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建设需求。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对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优化,降低其建设对已存自然水体系的影响。

对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提出的建议

.基于具体情况进行给排水建设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

这也导致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为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避免盲目地学习其他城市的成熟经验,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济南海绵工程中,

其主要的海绵道路分布在城市的南边,这是因为济南以“泉城”而闻名,其需要雨水作为补充,而且济南的南边地势较高,海绵工程中的水资源能够逐渐渗透到泉水聚集区,

从而满足泉水喷涌的需要。

.注重专业性技术方面的研究

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工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建设的质量,相关单位应当加强专业性技术的研究,提升技术的科技水平,

保证建设出的海绵工程具备较好的质量,使用更长的时间,

尤其是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目前处于初级阶段,

一定要一边建设一边摸索着前进,

无论是相关政策还是施工经验均比较少,对系统设计提供的依据支持较低,

因此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落实责任体系机制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比较漫长,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较为缺乏,在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将责任进行明确,

落实责任体系机制,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为对象,对其进行统筹分析、规划与设计,

提高各类基础设施运行的安全性,且满足其与给排水系统协调运行的要求。

总之,海绵城市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其中给排水工程是最为重要的建设内容,

每个城市在建设工作中,要立足自身的实际,以城市自身发展基础为依据,

统筹各项影响因素,

提升海绵工程的技术水平,对其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通过海绵工程的建设,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进丰。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科技创新与应用,

():。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对策思考福建省

继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之后,在年海绵城市试点审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为我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对于福州这样一个逢雨必涝的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更是势在必行。

一、海绵城市新概念

海绵城市这个叫法源自于业内和学术界的一个表达方式,就是用海绵来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这几年更是用海绵这个概念来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调节能力。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

用来表示形容可以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降雨的一个系统,意思是有雨水的时候,城市就如海绵吸水一样,

可以对雨水进行接受、保存、过滤,并使雨水更加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给,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干旱季节里,通过排放地下水库的水,达到缓解干旱、补充城市水资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设计的雨水排放,

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处理的方式来处理雨水。

新型海绵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种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绿地排水沟、凹式绿化带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来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

因此要积极促进城市建设绿色环保建筑,绿色环保建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基石。从每个小区开始,建设各种下沉式绿化带和雨水排放花园,

房屋屋面也可以设置排水收集系统,同时辅助建设各种小型储水装备,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雨水的排放回收,达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的目的,总之就是利用各种方式把整个城市建设得更为绿色环保,

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对策思考

(一)制定适合我省特色的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

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海绵城市建设很有发展潜力,但是必须要有具体政策和实施措施支持,

否则这个工作难以开展和维系。所以要借助水资源管理体系改革机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首先进行水资源的调查和立法工作,

进行汇总总结之后,积极构建整个水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政策方案,可以从如何实施保障、如何划分责任、如何筹集资金、如何进行制度管理这几个方面着手,建设完善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要从立法规划指导的基础做起,

建立水域管理法规体系。省级管理应当抓住海绵城市建设概念,对全省的湖泊、江河流域、森林水系进行范围标识管理。各级县市要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规划,根据这个整体建设规划制定具体目标,

在城市建设中留足生态透水绿地,

尽量减少硬化地面,保护好城市的原生水生态系统。

我省应以国家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为指导,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标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与之相适应的是要制定适当的政策鼓励建设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在建筑行业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和新型的建筑材料,努力培养出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新兴产业和先进企业,

实现城市建设的供给侧改革,改善城市居民和城市水系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二)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近年来,我们的城市扩张速度很快,同时城市的地面硬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约束,可以采取措施逐年减少硬化地面,同时根据这个措施制定一个相应的年化指标,并且每年进行考核。对发展中的农村也要进行地面硬化指标管理,

避免在城镇化工程中盲目加大地面硬化程度。

福建城市比较多丘陵、山脉,城市水系发达,因此疏通河道尤为重要。

利用自然下沉式绿化带可以尽快疏散雨水,因此可以在城市多建立下沉式的绿化带或者绿地。完善城市下水道建设,城市下水道被称为“城市的良心”,

因此看不见的隐蔽工程尤为重要。我们大多数城市的下水道建设很落后,所以可以在城市建设地下管廊,铺设大直径管道排水,同时铺设电力、电信、自来水、燃气、广播电视等等市政部门的专用管道,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开挖路面,同时提高了消防抗灾能力。

(三)引入创新技术为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因此有必要引入创新技术进行城市建设,如在污水处理问题上可以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可以采用一些生物净化的办法,或者通过对雨水的过滤来净化雨水,达到雨水回收的目的,

可以建立一些制度来实施。

对城市污水的处理也要尽量要就近处理。因此,

有必要建立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利用城市的建筑屋面、道路排水、以及城市的各种绿化地带、还有公园绿地,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回收利用,

同时把原有的城市水系重新恢复,比如城市原有的内河、水渠、池塘、湖泊,都应该重新修整重建,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热岛效应问题。

同时要注意对城市的地下管网进行维修检查,避免因强降雨或者其它地质灾害造成损失。

推广这些新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地下水资源,

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从而改善整个城市的水资源状况。

因此要建立全民惜水的社会环境,让大家都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并且从立法上开始建立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规范节约使用的制度,同时要鼓励大家有全民监督的意识,让大家都参与到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的事项中来,

甚至从水资源的规划开始就应有专门的组织监督建设,除了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

还可以引申出相关的亲水产业和亲水文化,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四)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除了财政补贴的支持外,应当大力利用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可以向社会市场融资融券,

比如发行中长期债券,采用模式,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资金支持。建设海绵城市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要对现有的城市投融资模式进行创新,

政府对这些公共项目的建设除了进行政府投资外,也可以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进入,

政府加强监管监督,促使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完成。

(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设有福建本土特色的海绵城市

国外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相当多的经验,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例如在英国这个比较缺水的国家,政府就鼓励建设各种雨水收集设施,同时也注意提高大城市的排水能力,

政府积极鼓励市民们在各家各户的屋顶上花园里建设各种雨水收集设施,对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也建设雨水收集设施,这些都可以很有效地解决他们的水资源收集利用问题;

法国是一个降雨比较多的海洋性气候国家,因此他们更注重对洪涝灾害的防治和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循环使用,因此他们更注重对城市的海绵化建设,只有把城市建设成了注重生态循环的海绵城市,才能解决了洪涝灾害又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

日本是一个绿色国家,东京这个大城市就遍布各种公园,适合各种需求,为了保护这些城市绿色空间,

日本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可以长期有效的保护这些绿色空间,

大量的绿色空间不仅净化了空气,而且还极大地保护地下水资源。这些经验对我们都很有实际借鉴意义,

我省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可以综合考虑参考这些经验,根据实际情况,

建设有本土特色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肖化顺。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的理论探讨[]。中国林业调查规划,.。

[]张旺庞,

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水利发展研究,

.。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债城投债财政补贴模式

年月日,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国家鼓励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为债券发行带来新一轮契机。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年月,在“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

“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年月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号),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

(二)海绵城市试点

海绵城市的申报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求目标的合理性,

二是要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性。主要考核以下内容:

。是否以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为目标。试点城市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是否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

排水防涝标准、防洪标准是否达到国家有关技术规范。

。是否有效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是否客观评价地方财力可承受度,

建设和运营模式是否有效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采取模式部分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是否充分体现“以地方及社会投入为主”,是否能够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合作等。

年月日,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共个城市和地区,涉及个省市;

年月日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共个城市,涉及个省市(见表)。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我国发展现状

(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海绵城市”的概念脱胎于世纪年代以来美、德、日对于雨水的管控、处理和英、澳对于城市内涝、水环境治理理念。国外对于雨水的处理态度经历了世纪年代之前的“视同负担,

一排了之”,到年代的美国“就地滞洪蓄水”,再到年代的重视水质管理的(最佳实践管理)。

在典型的海绵城市模式中,美国提出了“强化建设水敏城市”概念,德国提出了“排水零增长”的水处理相关法案,日本提出了“雨水贮存渗透计划”,

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形成了“雨水源头控制理念”,新西兰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体系”。

。美国:水敏城市建设

水敏城市的建设内容与海绵城市基本相同,

但更加侧重于城市生态管理和城市景观建造,综合运用城市建设管理和可持续水系统管理方法,在生态机能的理念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

美国通过发行一般责任债、联邦和州给予补贴与贷款等方式来鼓励雨水的科学化处理。一般责任债属于美国市政债券的一种,其发行获得政府信贷及“征税权力”担保,

而不是项目收入担保。

。德国:高效集水

先进的绿地管理水平和排水设施使得德国能够有效的进行雨水收集,并同时进行污水和雨水处理,城市地下管道能够有效地平衡生态系统,完成收集、中转、储蓄整个过程。

德国各城市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雨水费用标准,并将该项资金主要用于雨水项目的投资补贴,

以鼓励雨水利用项目的建设。

(二)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

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亿元到.亿元。

根据已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试点城市信息,到年每个城市的规划投资平均规模约为亿元,估算我国目前个地级行政区未来五年内投资总额约为万亿元。

。试点城市初见成效,

已有成功案例

首批试点的个城市计划建设项目个,投资亿元,

截止年月已开工建设且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项目个,

占比.%,完成投资亿元。部分城市的内涝问题和水环境问题已得到一定改善。例如,

作为海绵城市的项目试点案例,金华燕尾州公园的改造取得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奖,该公园建成后经受住了金华市百年一遇的洪水;

遂宁、萍乡在治理城区内涝中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

。建设因地制宜,各试点城市建设重点不同

试点的海绵城市中有地级市、县级市、直辖市、单列市,地理范围上涉及华北、华南、华中、西北、东北地区,囊括了中国内陆地区所有的有内涝、干旱等问题的城市及地区。

在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各个试点城市又推出地方性政策来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行。

。摸索中前进,问题待解决

()巨额投资,

回报机制不明。海绵城市的建设时间长,除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外,

后期的维护、运营管理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的跟进。

()撬动巨额资金,收益模式是关键。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政策要求是予以信贷支持,

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将模式资本的占比作为是否列入试点城市的重要标准。

引入社会资本大力推广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基金、众筹、资本证券化等金融组合方式运作。国外相关经验显示,海绵城市项目收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主要外部收益包括减少地表径流进而防治内涝、降低排水负担、增加供水、改善供气质量和增加房产价值等。

在我国,如何发掘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收益点,

多元化收益模式,是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规范、指导政策陆续出台。

财政政策上,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

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亿元,省会城市每年亿元,其他城市每年亿元。对采用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

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

中央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在金融支持方面,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除了引入模式外,还通过鼓励债券融资、信贷便利和支持等方式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农发行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信贷便利,将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期限最长可达年;

积极开展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还将开通绿色办贷通道,

提高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贷款审批效率。()对于符合使用抵押补充贷款资金条件的贷款项目,可执行人民银行确定的优惠利率。

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项目的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可作为农发行贷款的质押担保。

(二)地方政府层面政策支持

在中央和各部委的政策鼓励下,有个省市相继了地方对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从内容上看,

可以概括为个规划设计导则、个推进意见、个详细方案。如鹤壁市出台了详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鹤壁市的年投资方案中,

总投资.亿元,其中建设单位自筹.亿元,占比.%,

地方政府以财政收入支持.亿元,

占比.%,中央财政支持.亿元,占比.%,社会资本亿元,占比.%。

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基本比例为:。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作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三种途径,一是传统方式,即各部门分段实施,进行碎片化管理来改造海绵城市;二是城投模式,

即以城投公司为主来推进工程项目整体进行;三是模式,即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运营,

政府采取补贴和购买的方式进行回收。

模式的应用条件强调四个要素,即界面、产出要求、绩效指标、收益来源。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

界面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和三个小类,

一是蓄水、保水的绿地、湿地、流域,其中以城市园林生态修复为主;二是雨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治理,

包括管道、渗水材料的铺建和市政污水的处理。

第一类项目公益性较强,且没有显著的盈利模式和结构,对政府的补贴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二类项目有较为清晰的收益结构,即政府付费、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

对于模式来说较为合理。从统计的海绵城市计划建设项目中可以看到,属于第二类的项目为个,

占总数的.%,

投资额为.亿元,占总投资额的.%。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模式的梳理,

我们发现现有的试点海绵城市运营模式有如下特点: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都提出了引入社会资本拓展模式,都有较为合理的政府出资和社会资本占比规划。为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地方政府除了采用政府购买、税收优惠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模式进行详解。

在这方面,迁安市、厦门和鹤壁市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思路,迁安市将非经营性和可经营项目打包出售,让社会资本获得收益的同时参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厦门市则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区分开,

社会资本只参与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公益性项目仍采取政府购买、付费的方式;鹤壁市则将项目进行细分,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融资及运营模式

海绵城市类债券的筛选

我们对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进行筛选,

基于募集资金用途寻找具有海绵城市概念的债券,并从发行人所在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否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计划、是否有国开行和国开证券参与、主体评级及债券募集资金项目的偿还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筛选。

海绵城市类城投债发行募集的主要用途为:()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道改造项目;

()水环境治理,湿地环境与生态保护项目;()河道治理及清淤。

我们统计出海绵城市类的债券,其中企业债只,

发行额.亿元;中票只,

发行额亿元;公司债只,发行额.亿元。

从债券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用途上看,

污水处理类债券最多,为只,发行额亿元;

生态环境治理类只,发行额亿元;河道治理类只,发行额亿元。同时包含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类只,

发行额亿元,包含三项内容的只,发行额亿元。

(一)项目是否纳入试点海绵城市地方采购计划及中长期财政规划

地方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及中长期财政规划,是对海绵城市类债券募集资金项目的资金支持。

在个试点城市中,

除玉溪、大连、上海、青岛、北京外,其余个城市都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计划中。根据是否已经进行公开招标、完成招标,及政府性文件中是否明确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列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的标准,

我们筛选出只债券(见表)。

上述债券发行人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如图所示。作为试点海绵城市,重庆市城投企业发行的海绵城市类债券数量最多,为只,

重庆市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计划的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二。

在未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计划的试点城市中,有上海、青岛、大连发行了城投债,共只(见表)。

(二)是否有国开行、国开证券参与发行

国家开发银行及国开证券参与程度,从国家开发银行或国开证券是否是债券的主承销商、是否对债券发行进行担保、是否是债券的监管人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筛选出以下债券。其中辽源国资债、嘉峪关债、兴泸债的主承销商为国开行和国开证券,并由国开行地方分行进行监管(见表)。

(三)债项及主体评级

按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

进行如下分类:债项和主体评级均为的债券,见表;主体评级为+,债项评级为+和的债券,见表;

主体评级为,

债项评级为和+的债券,

见表。

(四)募投项目收益模式

债券所募集资金的收益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度量了债券的偿付能力和违约风险。通过梳理海绵类债券的募集说明书,我们大致将海绵城市概念债券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的收益模式分为四类:政府进行回购、收购类项目;

经营性收费项目,或企业代建政府付费项目;企业自主运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支持(见表)。

在财政补贴城投债中,年到年胶州市财政局分别直接给予胶州城投债的发行人财政资金.亿元、.亿元、.亿元;青岛城阳债的项目收益主要来源是水利建设补贴,达到总收益的%以上;

等等。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

要点

、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

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

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

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

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

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

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

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

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

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

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

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

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

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

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

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

社会各个层面对于海绵城市都会存在一定的质疑,因此增加了资金筹备的难度,从而大大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率和质量,造成工程项目的难以开展。

.、海绵体缺失,

技术能力不足

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设施而言,我国的基本建设设施主要是以混凝土和水泥等为主,该些设施不存在吸收水分的能力,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绿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

仅仅靠绿色植物是很难进行维持吸水能力的,从而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

工程建设都是受建设材料的影响的,外加我国的建设技术水平不高,很难对海绵体进行成功的研制。以上影响因素都是严重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部分。

.、人们对建设海绵城市的意识相对薄弱

对于多数人员而言,如果城市的洪涝灾害发生时,需要进行排水操作,

可是当前我国的水资源远远不足,

同时,很多人对水资源的使用概念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海绵城市的资金不足的状况,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引进先进理念,从而提升建设的成功率。

在推动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时,

需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应用。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对其体质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

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对其发展理念进行贯穿,同时加强城市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

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能力;

需要将城市的地面工程进行科学的协调和配置,

保证城市建设的海绵弹性;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和日常管理之间的协调;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明确,

朝着方向进行高效的建设,将硬性和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处理。

.、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体系,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和规划单位之间的合作意识,

不断的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建设方案和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设计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其设计人员务必不断的进行学习,要严格的遵循设计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加大对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海绵城市的设计困难,从而不断的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增加现有的海绵体的数量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如果海绵体的数量不是很多,

势必影响城市的海绵吸水效果,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其海绵体的建设数量,一般是通过对草坪进行一定的改进,

保证其排水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安装工作,降低存在的积水现象,促进其渗透的速度,

增加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其绿色植物的吸水效果,实现加强对城市空气的更新度和美观性。总之,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海绵城市的环保功能,

提升其城市的存储水的能力,

保证其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性,以便最终促进我国海绵城市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刘严萍,王磊。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城市管理与科技,

,

():-。

[]孙立,靳林强。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胡清菁。浅谈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科技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规划;城市道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一、海绵城市的理论

建设海绵城市,

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

另外大量雨水外排,

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本文将结合我国南方某城市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水系湿地规划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

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要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的绿化带,

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

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该城市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

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

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

设置雨水滞留塘。

(二)绿地广场规划

该城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年,城镇绿化覆盖%以上(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超标暴雨的临时滞纳空间。

为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

统筹考虑了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

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三)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

污染严重,

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

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溢流排放。

采用透水路面,强化雨水入渗,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

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人行道树木可采用树池形式。

(四)地块内部规划

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即是采用小规模源头分散措施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是在地块内推广低影响开发。

适用于地块内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

该城市的大型小区进行了雨水综合利用尝试,但仍采用传统的加药处理工艺,

初期弃流雨水直排河道,既不节能,也不能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应改变传统思路,根据水环境特征及河道水质控制目标要求,

更加注重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提升雨水利用率。对于已建地块,

尤其是排水管道标准较低、内涝风险较高的老小区和城中村,根据实施条件,有选择地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内涝防范能力。

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提出以下建议。

(一)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资源配置、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抓手,协调住建、环保等有关部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逐步把雨洪资源纳入到城市水资源配置体系当中去。

(二)推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规划、供水、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实施。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正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

提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引导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

提高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建议选取基础工作比较好的、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大的城市小区、园区、高校等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试点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交流,

切实起到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四)研究制定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根据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公益性特点,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应研究制定强制和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限制城市建设中过多地采用不透水路面和屋顶,

强制在市政工程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中采取雨洪利用措施,

采取财政补贴、设置专项资金等形式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生产和使用,促进海绵城市产业化发展。

结语

综上,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刚刚起步,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同抓共管,需要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王国荣,杨宇栋。城市内涝地区改造对策研究――以常州为例[]。江苏城市规划。()

[]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进展[]。中国给水排水。()

[]袁媛,陈金城/,

。近十年英国城市规划研究――以《城镇规划评论》期刊为例/:[]。国际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路径举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海绵城市”的提出及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多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年的.%提升到年的.%,年均提高.个百分点。这种压缩型的快速城镇化,

导致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

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急剧排放,全球气温增高,

气候变化加剧,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早在十年前,

中外学术界对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城市洪涝问题于以高度关注,

随后提出了城市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低碳城市”、“韧性(弹性)城市”等概念。

海绵城市,

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体一样具有吸水、蓄水、释水的能力。因此也可以称作是“水弹性城市”。

面对过去城镇发展基础设施欠账。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变化,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提高城市质量、减少城市水患的重要举措。自年月国家启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以来,

目前全国共有数十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从项目进展状来看,这些试点项目都经受住了今年城市洪涝的考验。一些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

水患大为降低,减少了城市居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但由于试点面积小、试点城市少,今年雨季全国城市洪涝情况依然严峻,一些城市,

包括试点城市,

因洪涝造成交通瘫痪、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据统计,目前全国余座城市。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洪涝影响。

每逢雨季,

洪涝问题就成为市民与城市管理者的心腹之患,这也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若按照现有建设速度,今后几年城市洪涝仍将无法避免。

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科学地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洪涝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是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事实上,我国古代就有疏浚河渠胜于建造堤坝的成功治水案例。

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千百年来被视为治水的成功典范。浙江丽水莲都区的通济渠是世界最早的水渠立交桥。

近些年来,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

也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天津的中新生态城就是其中的典型。

国际建设经验表明,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水系。

以及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两者有机结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德国柏林、瑞士在过去百余年时间内,修建了完善的地下水道,同时利用城市河道、湖泊、绿地形成完整的人工自然排水体系。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降水充沛。建立了从房屋到路面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

通过河流和蓄水池及时疏浚城市降水。美国洛杉矶处理城市洪水。主要采取人工沟渠方式直接泄洪到海洋,方法比较简洁,但也造成较大的水资源浪费。

我国“海棉城市”的建设路径与推进措施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同时进行。两者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度不同、路径各异。对于现有建成区,

要结合屋顶绿化,建立水循环系统,做好雨污分流系统。屋顶雨水要导入小区绿地或沟渠,

防止雨水漫流。小区绿地在地势上要略低于路面,以增强其吸水、蓄水能力。充分利用道路两侧树木根基的吸水、渗水能力,以河卵石或大孔隙材料作为树木根部防护基质,

加大路面排水能力。对于地势较低的路面两侧应建立统一的排水暗渠,形成以城市道路为骨架,渗水砖-下沉绿地-湿地-湖泊-河流(沟渠)构成的城市地表排水系统。对于新城新区,

选址要划分好区域主体功能区,按照城市建设的“三区四线”,科学合理布局。

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生态水系,道路与建成区应尽可能避开洪泛区。河道两侧一定范围要留出缓坡地,

做好绿化,平时作为河道两侧绿化地和亲水空间,雨季作为泄洪渠。可将城市低洼地区作为湿地保护起来,

也可以作为城市公园,雨季作为城市泄洪区。要充分利用城市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存、净化功能。

具体而言,

海绵城市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必须先行。

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源头,要根据城市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特点。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城市各功能区要与城市建筑群结构、人口密度、抵御城市灾害的能力相匹配。城市地下排水设施能力要与地表积水状况相适应。

城市建成区切勿侵占城市水域空间,

要实现“退城还水”。新建区域必须严格执行“三区四线”规划。

二是要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吸纳降水补给地下水。

为城市储备水源、防治洪涝灾害,同时可以缓解因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地下漏斗,保证城市地基安全。海绵城市建设应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摆正了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

城市作为人工自然有机体的本质功能才有可能得到完善,

从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可与综合地下管廊建设相结合。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城市泄洪排涝设施建设,但随着气候变化、城市扩张,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积水面积增大,

加之建成区硬化,

易于形成城市洪涝。因此,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但海绵城市建设切忌把城市地下挖空,形成地下河,这样将会导致城市塌陷。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可与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步进行。要将给排水、道路、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环保、防灾等城市基础设施,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实做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同步性、可持续性和可监控性。

四是要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之中。智慧城市就是城市发展智慧化,依靠智慧驱动城市发展,

是未来的城市形态。通过对综合地下管廊的监控,及时发现城市排水状况,启动人工强排设施,消除城市积水。

五是融资要多元化。

海绵城市建设耗资较大,每平方公里在-.亿元左右,按照每平方公里万人计算,人均-.万元。

因此。

要采取多元的分担方式。模式要更具体化,如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大配套费中;

老旧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旧改企业收益以及城市供水企业收益相挂钩,形成可持续的海绵城市融资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篇

自三峡大坝建成后,

长江全流域灾难性的洪涝灾害已经杜绝,

但每到汛期,部分城市内涝的问题,

还没有根本解决。

“市区看海、街上划船”的尴尬场景还时常出现,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最大限度减轻城区的涝灾、渍灾,彰显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能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减少城市建设对水生态循环系统的破坏,而且能推动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年月,

常德市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首批个试点城市,试点工作正式铺开。市委市政府拟定了努力实现“建设一座海绵城市、打造一张城市名片、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为培育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在城市建设开发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的雨水生态循环系统,让我们的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渗水、蓄水、净水、排水、用水等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

意味着我国城市建设品质的提升,也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

政策机遇: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年(第一批)、(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城市管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中央财政对第一批(个)、第二批(个)共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给予多亿元的资金补助,对采用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再奖励%。

市场机遇:按照《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到年,城市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年,

城市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据初步测算,

按照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需要.-亿元的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到-万亿元。每年持续上万亿的投资,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常德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

不仅催生了湖南道诚、鑫盛建材等一批新型技术和材料企业,

还带动了七星泰塑、湘北水泥水管厂等一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尽管这几家企业的现有产品,目前仅仅只涉及到与海绵城市建设关联的新材料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产品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湖南道诚工贸有限公司为例,

他们通过一年多时间自主研发的树脂混凝土排水沟和路缘石,通过本市、本省,以及上海检测机构的检测,产品质量达到了欧洲标准,

可与德国亚科及米亚的产品媲美,其格不到德国产品的一半!该公司的产品仅在本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就有年销售一亿以上的潜在市场。

若全省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契机,培育几个上百亿元的新兴产业绝不是遥不可及的。

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加大研发力度,做大海绵城市这块巨大的蛋糕。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一)加强产业引导:海绵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也还处在试点阶段,

这正是培育新兴产业的良好契机。

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与海绵城市建设关联的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导,

由政府牵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组建新兴行业引导小组,学习和研究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和方向性引导、搭建企业与科研单位连接的桥梁。

(二)加强政策扶持:无论是经济特区的腾飞还是经济开发区的高速发展都与政策的扶持密不可分。

新兴行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加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建议从税收、行政性收费、行政性手续、人才引进、研发奖励等各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扶持。对于符合质量要求、符合新兴产业发展业态的新产品开辟市场准入的绿色通道。

(三)搭建平台

一是成果展示平台:常德市作为我省获批的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要给予热情关注和支持,最大限度的使用和展示本地的新产品、新材料。

扩大和全国各地相关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网络推介平台:利用政府网络平台设立海绵城市之窗,通过网络平台和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呈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新业态。

力争在常德建立“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

并在论坛中设立新产品、新材料专栏,迅速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

海绵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得益彰,它的作用包含但不仅限于消除城市内涝,

是切实提升城市品质、惠及广大居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应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下,

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