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新理念范文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

[关键词]信息化;

技术;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划的预见性、前瞻性、和谐性,是城市发展力的根本。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年的发展速度令人备感惊喜和振奋。上海的城市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的城市发展遵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设节约型的绿色城市”、“实施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企业”的崭新理念,

融入了创新文化、创新思维,是上海的城市化发展体现的新元素、新内容、新活力和新思维。本文着重从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高速度、高品质、高效率方面,做若干思考和分析。

信息化技术与城市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探索、坚持创新,充分展现信息化技术的前沿性、高效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挑战。

当前城市发展中,

对城市规划的理念产生了许多新思维。比如:营造和谐城市,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适合居住和创业的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在城市发展中实现资源能源的精细化使用水平,

实现能源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实现城市居民住、行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实现城市信息化对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等。这些新思维、新理念,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和现代化。

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关键环节是实现城市设计的现代化。

城市规划发展中的理念、原则、要求最终体现在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活动中,城市设计是在规划原则和指导下的细化和细节的体现,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将会涉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

网络平台可以为各建设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视频会议、文件共享、决策支持、信息共享以及重要的软、硬件设备资源,

这样就可以集中起各类企业、单位特别是高科技单位的优势资源。

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应用网络技术、服务器后台系统软件可以将各类小型机、服务器等资源集中起来,

使政府形成全方位的硬件资源系统。硬件设备的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各种经济活动能力,

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在软件资源方面,要在原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

促进设计过程的协同设计、集成化设计,

大大推进设计的集成化系统技术。

城市建筑技术信息资源平台。推进大型的城市规划、设计集团之间的各类技术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完善,加快规模开发的优化,促进在上海建立诸多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建筑技术信息资源平台(简称)。

以提高规划设计效率和水平为目标,以上述大型城市建设为依托,

推进建筑设计的一体化平台,将的协同设计模式推广到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中。

还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建立上述城市规划设计的信息模型系统。

要实现集成化建设的设计、施工、维护、改造系统的成功,将会面临各种需要突破的技术和设计难题,这些难题的突破都需要建立大型的综合信息模型,

以实现数据共享的交换和建设的最优化。

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技术含量,破解技术难题,创新各种服务产品,是尽快改变传统的规划设计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这都是信息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信息和智力支撑,

是提升决策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

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所以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型城市,

或称“创意型”城市,按照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教授的理论,必须具备“三”要素,

即技术()、人才()和包容度(),

这三个要素相互补充,是创意型城市的充分必要条件。最近又看到文章指出,香港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了“”创意指数,即结构性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但都是强调了一个基本原理,即创意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创意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多因素多序列的系统动态发展过程,

需要进行全过程的推动和管理。一些专家学者在归纳这一社会系统工程时,提出如下若干方面的重要因素和环节:

()创意来自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的创新。只有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吸纳新鲜事物,才能迸发新的思维、观念的火花。

()科技活动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创造性劳动。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们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

只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自我,

敢于和善于自主集成,才能在引进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技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必须靠自己的劳动、智慧、创造和实践,

才能真正拥有。

()管理和组织的创新优化。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靠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管理系统,

新的管理方法,去推进和形成。近几年来形成的科技市场化、科技产业化、科技法制化,

都是来自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这些都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

()标准和制度的创新。我们从引进国外先进标准、制度、流程,到结合中国的实践,

逐步形成和完善一套适合中国创新实践的制度、标准,体现了创新实践的规范化、集约化、模式化。

综上所述,城市创新活动是一个诸多因素、诸多环节、诸多层级的社会性整合和优化的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任何一级政府或管理部门的游离或者不适应,

都会影响到创新过程的实现。

我们可以想象,技术与创意产业,如科学、设计、艺术、管理、会计、医疗、法律等,它的创意形式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

它的创意的共同点就是智力型的产业,信息化恰恰是它的助推力。试想创意人才的培养、发现和宣扬,创意人才将创意转化成为新商业商品的实践活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经常会产生创意的想法、举动和行为,

这些都是信息化系统要捕捉、积累和分析、认识的重要使命。归根到底,

创意产业是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的体现,信息化技术恰恰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一。认识、价值与方法:当代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设计应对策略[]。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文集,

():-。

[]孙世界。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发展初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文集,

():-。

[]扈瑜,杨富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探[]。中国市场,():-。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注重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初步确立,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历史文化地区抢救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国的城市规划仍然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发展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现有的城市规划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第一,经济和文化,一手硬、一手软。在城市发展中,

过度强调经济发展,不惜毁坏历史文化资源。

因而,城市规划往往是服务于经济,而不是为居民提供便利。第二,

建筑设计日渐西方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城市设计全盘照抄或者模仿西方设计风格,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使得城市特色日渐丧失,

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在城市规划中,轻视地域特征、自然特征、文化底蕴,促使城市形象同质化,个性化明显缺失,

降低了城市的内涵。

()民族特色缺失。

进入新世纪,西方社会凭借其科技、经济优势,给我国城市规划带来巨大冲击,

加剧了本土文化的消解,使得城市规划中文化发展的话语权逐渐丧失。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城市规划中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的趋势日渐凸显,把城市地域特色抛之脑后;

过度强调娱乐休闲,以致各种形象建筑拔地而起,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

不重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为了商业开发,肆意破坏文化资源,

使得城市本土特色日渐势微;

各地的城市规划纷纷要打造东方巴黎、东方迪拜、东风纽约等。在此理念指导下,各地城市建筑多为欧美、澳洲、罗马风格,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等属于中华民族的特色正在消失殆尽。

()历史遗迹保护乏力。

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是城市规划的应有之义。但是,

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很多城市往往热衷于新建文化项目,

发展文化旅游,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于一些没有明显经济收益的历史文化遗迹,

置之不理,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而将其现代化改造、拆除。

如张家界装电梯、南京梧桐树事件、武当山“太子养生堂”改造为宾馆等。不少城市兴建大型文化娱乐设施,

而在老城市改造和维护上不愿进行投资,或者进行一刀切的拆除,使得很多历史文化建筑不复存在,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

总起来说,一边是历史文化地区被夷为平地、居民被迫背井离乡,一边是商业娱乐地区大面积扩展,这种鲜明的对比破坏了城市固有的文脉,

导致了城市功能的单一化。

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强化文化发展策略,

对于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品味、加快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以城市设计、城市、社区等层面为切入点,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城市文化规划的有效路径。

()城市设计方面。

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赋予了城市独有的特色。文化发展策略具有深刻的艺术性,

将其与城市设计结合,能够增加城市的魅力,

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活水平。同时,

把文化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

能够塑造优美景观,

打造多功能的公共空间,符合城市规划中环境美的要求。因而,

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城市规划,是倡导人文城市的必然要求,

是回归城市美学的重要体现。一方面,

把服务于整个城市的文化资源与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相结合,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促进文化区域的形成,促进其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如北京的商务中心区域,集商业、文化、公共休闲、绿化系统等于一体,

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

在社区的文化资源,采取分散发展的策略促进广覆盖文化区域的形成,

满足居民步行范围内的文化需求,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凝聚力。总之,文化资源的布局,

必须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推进网络化布局的形成,

不断完善文化空间网络,以文化特色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方面。

文化发展策略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就是城市,涉及基础设施的标准、规范。

因而,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城市层次,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人文城市新理念,

更加注重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区、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活动,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城市软环境质量;二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政策,

以文化旅游、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等的发展,提升城市品味;三要科学合理分布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推进城市设计完善与创新,

把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当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要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构筑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激发公民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社区方面。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社区层次,是“自下而上”城市规划的重要体现。

一要深入实际搞调研,

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

培育社区大局意识。在社区规则中,注重公共文化设施,

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二要强化文化组织与社区的交流、合作,整合文化资源,积极举办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提升社区生活品味,增强社区的生机活力,

打造特色文化社区;三要积极举办社区文艺活动,如社区歌唱比赛、体育比赛、读书会、晚会等,多举行历史文物资料展览,

深入开展社区评优评先活动,

促进文体发展与社区规划相融相通;四要打造社区生活性商业街,改造提升社区对外形象,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规划设计,

赋予社区更多地实用特征、人文特征。

结语

文化发展策略关系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关系城市文化内涵。强化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品味、加快推进人文城市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进一步转变城市规划发展理念,以城市设计、城市、社区等层面为切入点,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城市文化规划的有效路径,才能切实提升我国城市规划水平。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

关键词:新区规划;发展;

设计

:,,,

,。

:;

;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城市的发展,

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

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

挖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

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新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的对象都为城市,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图)。

城市规划理论从一开始就分化出综合规划和形体规划两种途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分别演化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设计两门学科。

以霍华德、盖迪斯、克里斯泰勒为首的综合规划派,是前者的代表。

而以柯布西耶、沙里宁为首的形体规划派,他们对城市的兴趣在于人造形式方面,

而不是抽象组织。他们则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的先驱。

图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对象比较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合理配置城市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城市各项建设,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现代城市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城市空间形态建设方面减少直至消除技术发展、人类实际需要、人类生理适应能力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的调节途径,它以提高和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依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城市新区一般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据各城市的发展实际和布局特点提出的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新建设地区。

新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的指导薪区各项建设的详细规划。

新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区别主要在于:新区规划偏重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方面都会有所涉及,

追求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的发展要考虑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然后平等地处理居住、工作和憩息等功能的相互关系;按它们的需要和逻辑来制定开发方案;

并以市民每天作息的规律来协调他们居住、工作和憩息的地点。城市设计则相对感性,更多关心形式与美学的问题,

偏重于关注视觉方面的物质形态。

同时,现代城市设计已从关注传统美学问题逐渐转变为关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中华美德颂读后感环境构成场所要素的问题,控制城市发展中的形态问题尤其是环境特征问题,

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价值取向。所以,新区规划倾向于理性,而城市设计倾向于感性,

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领域。

城市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

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目的可用个字概括:城市意象?地域特色?

自然生态。

.城市意象――城市新区形象塑造

规划设计首先要“辩方正位”,用现代语言就是要分析周围的关系,摆正应处的位置,

这就是把城市及其各部分必须当作整体来看待的朴素的整体思想,也即表明中国自古就有的整体观念,

城市新区形象塑造也必须树立整体的观念,这样才能塑造出整体性很强的城市,也即是“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合理利用。

城市新区开发类型的定位是新区形象根本的制约因素。不同的新区功能、开发强度、开发标准将会形成不同的形象。从新区的主要功能来看,可将城市新区分为住宅区、金融贸易区、工业区、高新技术区、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区等几类,每一类新区对应着不同的形象。

生态环境与高效的城市服务相结合的新理念、新形态的现代化城市,满足未来信息社会对城市空间载体的各种需求,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环境协调有序发展,环境优美,设施现代化,

服务高水平,人员高素质,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式、生态型,集行政办公、文化科研、高新科技产业和居住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将之贯穿于各个片段中,新区的形象就变得清晰明了。

.地域特色――城市新区地域特色营造

地方特色,

狭义地说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地方特色就是使人能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这个地方可以是生动的、独特的,至少是有特别之处,有自己特点的。

地方特色家里的新鲜事作文有非常明显的、平凡的和实用的功能。研究城市特色就要研究影响城市特色的主要因素――地域,

中国古代建筑就地取材,使得它们明显地折射出地域文化差异,

就算是刻意的模仿,也未必能消除这种差异。例如乾隆集锦江南园林于承德与北京,我们看到的小金山、烟雨楼、文津阁等与南国有格局上的相通却依然是北国风格。

其尺度、比例、建筑与山石用材以及色彩、装饰何曾相同。这样通过研究古代建筑中的地域特色可以为今日城市特色所借鉴,

避免城市面貌雷同。在商业步行街的整体形象设计中,就遵循发掘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原则:

()商业街在城市意义上作为城市核心区的公共空间,

承载着城市地方文化精神与现展需求。商业建筑同时也是商品的舞台,具有戏剧性的一面,

恰当融人不同风格元素,亦是现代商业建筑的自身表现需求。

()在步行街的建筑形象上,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建筑空间、建筑材料、色彩及符号,将传统文化的神韵以富有表现力的现代建筑手法演绎出来。

()立面采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手法,

青灰、白、深灰线脚及驼黄色墙体等,构建具有地方色彩的现代中国建筑风格。

()提取建筑的亭、廊、山花、马头墙、披檐、景墙、骑楼等符号,进行现代抽象处理强调细节设计,

通过现代材料与构造表达建筑效果,

构件分割简练轻巧,创造出清新典雅的建筑形象,

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

.自然生态――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

城市新区由于规划区内生态系统多样,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所以在发展中保持建设开发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

形成自然运行过程良好的生态新区,是城市设计的首要目标。绿化网络系统不同于生态绿地的最大特点是它更加亲近城市的日常生活,

它的尺度、规模都较小。某地区除了拥有较大的山体、水域之外,还分布有大量相对较小的独立山包、水塘、坡地以及较好的植被等地形、地貌,绿化网络系统正是利用这些地形地貌而形成的,它不仅保护这些地形,

而且充分利用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特点。不仅起到了辅助生态的作用,还具有了美化城市,

丰富休闲生活的功能,创造出了宜人的生活环境。

城市新区规划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的意义

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建设就是以城市设计的方式进行的,建设与设计一体化完成,在建造过程中直接完成城市的立体空间塑造。

工业革命后,

城市问题复杂化,城市功能与城市环境也更加复杂多样,传统城市建设方式出现了滞后现象。

与工业文明紧密相关的新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方法和体系呈现细化和分工,出现一定程度的分裂,城市形象的整体性受到影响。在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研究,

将给这种分裂现象带来整合。

入整体城市设计思想与否在新区规划中显得至关重要,

其实质意义在于:

()从以设计者为主体的传统设计价值观转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新价值观,

使得新区规划中从源头上注重人的需求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体现以人为本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生态城市构思,创造出一个既有人情味又有地域特色而且富有整体形象的城市新区。

()城市设计从传统的以三维空间的塑造到现代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再到生态思路为主的可持续的设计观,

其实也表明了城市设计正朝着系统化全面完善的设计方向迈进,

即是用系统的人性化的生态的城市设计观念指导新区规划建设,才能避免重走过去那种虽功能分区明确却缺乏人体尺度与活力的新城建设弯路。

结语

在新区规划中引入整体城市设计,为创建新区合理整体形象奠定了基础,

城市空间的引进。混合城市空间是高度城市化,城市节地,人际交往和丰富城市生活地。而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重要联结手段,

使建筑物更加协调,

从而使城市新区具有良好的城市意象,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创造出自然生态的生活环境。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与设计思考

规划是城市空间关系的统筹,核心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起步之年以及未来的实践认识过程中,

我们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对一些具体理念展开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既是对田园城市理论体系的充实和丰富,也对进一步厘清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规划的内涵

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先行指引,

其理念决定了城市战略目标的前瞻性和世界性。前段时间,

规划部门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构建了一个总体规划框架,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乡空间格局、“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田园城市图景以及规划建设“九化”原则。当前,全市上下正按规划奋力推进战略功能区、示范线建设以及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

掀起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热潮。可以设想,未来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将奠定成都这座特大中心城市的总体格局,

决定以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市形态、风貌特色和生活品质。有如千年传承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项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理念可能长久地造福于一座城市。

而城市一旦建成再要修改,绝非朝夕之功,

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

要想做好一个规划设计,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规划设计,换句话说就是要提高对于规划设计方案的敏感性和评价能力。

很多年轻的设计师甚至有些长期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规划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事情就是看不出一个方案的好坏——不知道怎么评价,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进去分析和评论。

城市设计究竟设计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不同的争论,一种很常规的误解就是城市设计是介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中间领域,就是把二维的规划方案立起来,也就是总平面规划加维形体,

说得白一点就是设计建筑。

这种理解过于狭隘了,也有人认为城市设计是设计外部空间,

这虽然比形态设计论进步一些,层次更高一些,

但是还是未能真正阐明城市设计的实质。

场地解读是设计师的基本功,一个好的规划设计方案一定是根植于基地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但是场地解读的工作却经常被人忽略,

很多规划师在做设计的时候,根本不去看现场,或者也不仔细地去踏勘现场,上来就画图,而且经常上来就在电脑上画图。

一方面抱怨项目平淡,没有什么特色;一方面却很干净利落地把有可能做出特色来的场地元素干掉,无视场地风貌和特质,特别是画图更容易把地形简单化处理。

建筑布局、形式、风格,界面,交通组织,

绿化系统,

文脉保护,分期实施是规划设计评标时需要讨论的几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也是设计师要注意表达的几个方面,特别是规划的整体布局。

关于规划布局问题,

重点在于秩序的把握。如在讲到哈尔滨的投标项目时,任何方案要看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在设计中需要分辨的。

当这个地区有秩序的时候,不要去搞乱,

只需要融入,把原来的结构修理一下就可以了;当这个地方没有秩序的时候,需要去建构秩序的时候,

这个时候可以去建构。原来就存在秩序,只需要发现它、认可它;原来的秩序松散了,就要去把它整合好。

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构图很花哨的规划方案,比如一些很强硬的圆形构图,这样的构图本身就是特别向心的,

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这样的规划设计往往显得很自我,很难跟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

为此,有关城市建设专家认为,做规划时首先要忘记建筑师的自我表现欲,放弃对于形式、构图等特别强烈的追求,

而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研究地区已经有的结构和秩序上,让自己的方案更好的融入到城市中去,努力创造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和环境,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一座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的颇具特色的城市来。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龙头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未来与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因此,

可以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龙头。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

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

统筹安排各项建设,

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超前、先进、科学、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

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

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序、协调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规划应遵循:整合原则,

经济原则,安全原则,

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要超前规划,高标准规划和科学规划。

、实现紧凑发展和多样化的目标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引言

年施行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规划的研究领域和控制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城乡整体的区域范畴,改变原有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镇[注:本文涉及的“镇”或“小城镇”概念是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域层面的“城乡总体规划”才是统筹城乡空间的真正抓手。

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起步于世纪年代初期,在近三十年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粗及精的发展演变,但其核心内容仍是“性质―规模―布局”三步曲,

关注重心仍然在于“镇区”的物质空间规划,因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面对宏观形势的变化,

小城镇规划应以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为指导,亟需加快编制方法与内容创新。

对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实践评价

由于缺乏独立、系统的法规、规范、标准,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一直面临着适应“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双重技术标准的尴尬。现阶段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具体编制仍然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注: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号)明确其适用范围为“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

]执行,使其往往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简化版,

难以真正体现小城镇实际的发展需求与特点。

从《城乡规划法》与“城乡统筹”要求出发,回顾现有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发展定位前瞻性不足

在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小城镇规划更多地侧重于政府计划的内容,而对于市场的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分析不足。

同时,对小城镇“区域地位或作用”的分析不够透彻,

致使全局性与前瞻性不够。

.规模预测缺乏调适能力

人口规模预测一直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随后确定用地规模以及进行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通常,

人口规模的预测对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因此经常会出现人口预测值远远滞后或超前于实际发展的现象。

.“村镇体系结构”已不能适应“城乡统筹”的要求

以村镇体系结构为核心的镇域规划对全域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方面缺乏统筹考虑,不能满足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此外,

由于城镇空间布局是基于一定人口规模的用地安排,在空间布局上往往局限于规划用地范围线以内的各类用地优化组织,缺乏与“线外”用地的衔接,导致镇区“孤立”于镇域的现象。

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创新导向

从城乡统筹要求出发,

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应及时转变视角,

从“全域”或“广域”角度切入,变“由点及面”的规划方法为“由面及点、点面结合”。具体创新导向可归纳为“五新”,即新理念、新视角、新内容、新要求、新手段。

.新理念:城乡统筹;

强调环境资源的保护;强调“城”与“乡”的平衡

.。城乡统筹

小城镇是“城―乡”之间基层的衔接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真正抓手。因此,

镇域层面的规划编制应将城乡统筹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应将整个镇域纳入规划范畴,统筹整合镇域各类产业、资源,

并促进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调环境资源的保护

资源与环境是小城镇生存之本,

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应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

.。强调“城”与“乡”的平衡

通过引导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实现两类空间在居住环境、就业空间、设施水平等方面的均衡化,实现城乡利益综合平衡,

真正统筹“城”与“乡”。

.新视角:全域高度;点面结合

.。以镇域为着眼点优化镇区空间

以实现城乡空间整体协调和城乡资源统筹配置为目标,

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产业与设施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在把握镇域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镇区空间的优化布局。

.。以镇区为核心整合镇域资源

依托镇区,进行镇区以外农村地域的空间整合、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培育,繁荣农村经济。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产业体系、设施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新内容:强化战略性研究;深化镇域规划;增加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

.。强化宏观层面战略性研究

强化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对小城镇在较长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全局性统筹考虑,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确定小城镇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深化镇域规划内容

()以产业导向城乡空间布局,构建“面”状覆盖的空间框架

规划依托镇域各类特色资源培育类型多样、功能互补的多个产业平台,在镇域范围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完善贯穿各功能主体的“线”性设施网络

通过“线”性设施网络的组织,

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系统;梳理水系、绿脉等自然要素并加以改造利用,

形成链接各功能主体的景观纽带。

()进行全域空间管制

对镇域内的用地进行全面的分析,据此进行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设区等空间划分,从而为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必要的空间框架和实施依据。

.。增加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

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重视城镇空间景观特色的塑造,

适当将城市设计理念引入总体规划层面,在城镇景观规划中深化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引导内容。

.新要求:与“土规”衔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城乡土地流转

城市(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之间的衔接,在县(市)域层面重点是指标方面的衔接,

而在空间上的衔接需在镇域层面具体深化、落实。因此,

在镇域空间布局中需进一步深化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并重视对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城乡土地流转的对策研究,

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统筹利用。

.新手段:优化新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强化全过程公众参与

在规划前期,

通过广泛的公众民意调查与群众走访,深入了解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问题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在规划中有针对地加以解决、落实,以提高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新时期,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的创新,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需要,更是促进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迫切要求从国家层面及时制订镇规划编制办法,

科学、系统引导镇一级的规划编制;

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规划实践提出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要求。

参考文献:

[]汪光焘,

制定镇规划编制办法是当前迫切任务

[]蓝万炼,

论乡村工业的未来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阶段,经济地理,

()

[]陈怀录、华中,小城镇总体规划“规模―布局―时间”模式研究,()

[]陈志诚等,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规划师,

()

[]王聿丽,

《城乡规划法》视角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宁波大学学报,()

[]包晓兵、陈华臻,城市规划编制的必要补充――规划策划,

科技信息,()

[]杨保军,城市规划年回顾与展望,

城市规划学刊,()

作者简介:

赵玉娟,女,.,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案;

工业建筑;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方案对城市建设的作用

.体现城市特色规划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大、中城市建设不断和世界接轨,由之前的封闭、统一形式到个性化、潮流化、国际大都会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城市的建筑设计、规划、决策以及到具体实施不能照搬国外的发展经验,应当考虑自身的现状,

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创造符合本城市发展的建筑设计。

因此在我们对于建筑设计方案和城市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时,必须要准确掌握城市的特征,

积极创造出鲜明特色,独特新颖并具有新创意的建筑艺术作品,为城市的特色形成加上闪亮的一笔。

.落实城市总体设计的需要

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较为迅速,

人口不断的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

人们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建筑设计的合理设计与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根据。

城市总体设计就是在城市的较大空间范围里所实施的美学组织及功能,它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框架及指导者,然而却不可以替代个体建筑的设计。

.建筑设计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

建筑设计有其独特性的功能作用,

具体表现在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实施。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结合设计方案和方法,增强城市的形象,

加强城市空问与物质形态的联系,使城市的各组成要素得到交辉相应,自然天成。

所以城市设计借助建筑设计这一“桥梁”,

使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每个城市应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

采取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方案,逐步开展城市规划阶段的各项工作。

让建设设计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反过来城市规划来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

建筑设计方案的新理念

.工业建筑设计中的理念

.。工业建筑设计应遵循城市设计原理

现代城市面临的一系列工业园问题,工业园产生的环境污染损害城市的形象,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合理解决工业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应采取如下二个方面的措施。其一,处理好工业建筑与城市的关系,需结合工业建筑设计应与城市设计理论;

其二,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工业园的选址,对于生产规模大、污染严重的大型企业,

要分时段,分地点逐步外迁;对于影响较小的小型企业,应限制其发展,

敦促其技术改进。

.。工业建筑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工业建筑设计必须符合时展的要求,彻底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首先工业建筑采用节能设计,

如发展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其次,建筑设计的思想上,有机的整合建筑物、人、外部环境的协调关系,使工业建筑不仅满足生产的功能,

还要满足劳动者享受生产生活的功能。最后,必须重视对落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体现工业建筑设计的个性特征

工业建筑设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

也应创造宜人、优美、时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工业建筑同样是一件艺术品,要充分表现其文化内涵。所以,工业建筑设计时引入人文环境因素,

重视对场所性,创造性的表现,使其具有个性化的表现欲望。

.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

.。个性化的生态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的重点在于注重环境,

环境协调,个性化。

生态建筑设计重点在于突出自身形象,使静态的建筑更好的地融入生活的环境。生态建筑设计应注意如下二点:其一,

熟练掌握设计尺度,

灵活、多变的运用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计、立面造型与周边环境,充分体现建筑功能,同时使建筑物的空间、地形、地貌有机结合,

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观赏性的设计;其二,综合利用各种设计手法、造景手法,

使整个建筑物在搭配上错落、疏密有致,与周边环境相呼应。

.。增加室内空间绿色

内容空间绿色设计的目的是使生态建筑外部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呼应,促进和谐统一。

室内空间通过引入绿色理念,使生活环境更加清新怡人,使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室内绿色设计考虑的三个方面:)加强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增加室内外的通透,

使室内的空间和室外的空间相连;)把室外景观引入室内:让室外的自然环境贴近起居生活,把室外的生态景观引入到室内空间,使室内的小环境变成外面的大气候,

这样不仅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又亲近了大自然;)室内装饰生态化:室内设计小品、装饰壁画设计等与自然紧密联系。

.。重视环境的协调化

生态建筑设计的环境协调观即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要相协调,

相适应。

设计方案应从以下三点着手:)根据实际环境,

设计方案体现因地、因时、因景制宜的思路;

)合理、恰当地协调因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经济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新、旧建筑的矛盾,合理预测和控制矛盾产生的影响。

.。加强建筑技术的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不断的地认识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的持续发展相结合,有效的利用资源和科学的控制环境污染。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

加强建筑设计方案的管理

.完善建筑设计方案的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推进建筑设计方案管理的法制化,关键措施是把建筑设计方案管理的过程纳入严格,

规范的制度化。

健全完善三个机制来保证制度化:)改革运行机制,使规划管理的程序纳入法制管理的道路,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项目承办责任机制和违法追究的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增强规划管理的透明力度,

并使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以及群众监督相互结合起来,以防止执法者徇私枉法。

.严格执行建筑设计相关的技术规范

建筑设计方案管理中涉及到相当繁多的具体技术标准以及相关规范,其中很多规范是通过专业部门,专业人员严格的科学测算、缜密论证、实地勘探以及反复修正不断健全完善而形成的,一旦颁布就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一定切实的履行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不能有一点的纰漏。如果在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的时候,

出现有不符技术规范标准的,坚决不予批准。

参考文献

[]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

可持续发展;控制性;

统一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一、引言

未来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

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

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存在随意性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计划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的涉及面之广,已经囊括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不过,

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剧中,

城市规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建筑行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城市规划不断的任意更改,并没有在实际的运作中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合理要求进行操作,

表现出了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随意性,这就为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意识欠缺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方面,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

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对风景名胜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极为重要。

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的引导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素质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

在风景名胜的保护上并没有制定完全合理的计划,使得许多风景名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建设中,

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

或者城市规划实施的滞后性和不便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污染和浪费也极其严重。因此,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上越来越重要。

、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城市建设中,效益永远是持久的话题。在制定城市规划时,

相关研究管理人员由于利益的驱动与一些不法开发商沆瀣一气,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质量和职能。

在城市规划的实施上,施工单位也并没有贯彻城市规划合理要求,

在施工建设中盲目只求利益最大化,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的质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城市规划不具有前瞻性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牵引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是提升城市建设质量的保障。然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和下水道的疏通排水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交通拥挤、车道狭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行车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在下水道的排水方面,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疏通通道,是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诟病,

尤其是在近两年连降暴雨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暴雨之后,许多城市成为“水上城市”。

这就是城市规划在前瞻性上,

没有为将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生搬硬套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直接完全套用一些主流城市的规划方案,没有联系自己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城市建设上没有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极为突出,

施工单位没有联系实际,完全套用一个模式,使得城市建设过程诱发了一列的施工问题,城市规划的生搬硬套在城市的发展中严重影响了其进程。

三、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

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顺利实现。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综合性指标,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统一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情况下,城市规划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更好的城市规划方案,显得尤为突出。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问题上,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的意义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问题上,人们普遍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生,源于经济类型的转变发展,

是运用规定的区划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开发以及城市建筑等标注物进行划分,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历史证明,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详细规划中,

制定计划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灵活性,

也为计划的事实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城市设计发展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整体发展为切入点,侧重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针对整个城市的设计,这样的一个宏观环境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想象空间,

激发了设计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城市设计致力于改造人们的空间环境,

为人们营造更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在城市建设中存在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的城市设计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城市设计桎梏,不再建简单的追求外观上的设计,

而是只求设计层面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设计是独立与城市规划之外的,与城市规划有着明显的区别,

但城市设计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制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城市的建设中相互独立,却也在逐渐的走向融合,

合理的统一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效统一,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实施基础,

使得城市规划在方案制定与有效实施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可以极大的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见,

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统一在今天看看来,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城市规划,()。

[]范先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张春祥。试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互促机制[]。宁波经济丛刊,()。

城市设计新理念篇

【关键词】一体化城市设计;

土地优化;立体城市;复合功能区

轨道交通号线位于北京东北部,

全长.公里,是一条连接市中心区与顺义新城乃至东北部其他新城(怀柔、密云、平谷)的快速轨道交通骨干线路,主要服务于奥林匹克中心区、望京、新国展、顺义新城等重要城市功能区。

号线顺义段全长约公里,

南起温榆河,东至南彩,作为城市发展主轴线,横向串联空港新城、物流园区、中心城区、河东片区四大组团。沿线共设有国展,

花梨坎、后沙峪、南法信、石门、顺义、俸伯七个站点(其中国展、花梨坎、后沙峪为地上站点)。地面站点计划于年底通车运营,年底全线通车至河东俸伯站。

轨道交通的引入,

不光标志着顺义交通进入了“轨道时代”,

也意味着顺义的城市建设进入了“轨道时代”。轨道沿线和站点周边区域将成为近期城市建设的重点、风貌改造的难点、形象展示的亮点!

在此背景下,号线沿线城市一体化空间设计工作越发显得重要和急迫。

下面以顺义站为例,对站点周边一体化城市设计进行探讨。

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用地一体化城市设计简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设计是以土地高效利用、交通便捷换乘、功能合理组织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

公交优先的原则,充分体现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的协调发展。一体化设计协调、整合各种功能要素和城市空间,

为使用者提供可以满足多种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公共场所。使轨道站点周边区域从以往简单的通过式容器转变为集办公、购物、娱乐、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服务综合体。

顺义站位于顺义中心城区核心位置,

站点周边聚集大量公共建筑,也是未来号线与号线换乘站点,是服务顺义核心区的公共中心站。

顺义站存在辐射范围大、用地功能杂、交通压力大、改造空间紧的问题,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一体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体化设计主要包括:换乘系统一体化,城市空间立体化,城市功能复合化三方面内容。

换乘系统一体化

换乘系统的一体化是一体化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换乘系统的一体化建设直接影响到以地铁为核心的公共交通系统整体运行的效率,是地铁站域公共空间一体化整合的关键环节。换乘系统一体化是建立在以地铁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之上的,

通过全局性规划为指导,系统地将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和交通设施有机整合,

建立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和换乘平台。

顺义站在换乘系统一体化建设中应着重考虑地铁、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行人五者间的换乘需求,

满足公交优先。

面对老城中心区地面空间拘束的问题,规划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地下组织人行交通系统,

将站点地下空间与周边地下商业和地下停车场库通过地下通道进行勾连,并通过垂直通道与地面建筑相通,形成地面、地下双层立体人行系统。这样一来,既多方向疏解了瞬时人流,

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商业开发。地面的公共交通则结合地面人行出口进行就近布置,实现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的“零换乘”。其中,近期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的便捷换乘尤为重要,

自行车灵活、便捷、低碳环保、可达性好的特点恰好弥补了轨道交通灵活性不够,可达性不强的缺陷。只有将自行车与轨道交通互相配合、紧密衔接,

才能有效延伸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实现“门对门”的便捷出行。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

在一体化的换乘系统以及网络化的步行体系的逐步成熟,大大加快了城市空间立体化的发展。城市空间立体化并不完全等同于建筑单体的立体化,

在范围上通指建筑空间、开放空间、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地面空间、地下空间等等,

是超脱于建筑单体、空间形式和用地划分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发展模式。

顺义站周边区域作为城市公共配套的核心区域,应充分吸收香港、日本在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的经验,高效利用中心城区有限的土地资源,逐步以空间垂直

发展的崭新理念取代了城市沿水平方向拓展的传统思路,

从而达到城市空间利用的高度集约化。随着站点周边区域城市向空中向地下的立体式发展,也为城市公共活动和交通换乘腾出了空间,保证了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站点周边区域要实现高度的立体化,

离不开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城市功能的复合并非功能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各元素必须依据自身特征和城市整体机能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协调和统筹,在满足共性需求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理性布局到合适的空间位置中,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以及系统运行机制的整体和谐。

顺义站周边区域随着城市更新的逐步推进,周边的城市功能将随着站点交通功能的完善逐步由单一的公共配套功能向居住、商业、办公、酒店、娱乐、医疗等多种功能转变。

城市空间立体布置为多种城市功能的复合创造了条件,利用空间分层布置和功能轮替使用,实现在有限空间内多种功能高效组织和便捷使用。

“城市建筑综合体”是城市功能复合的最佳体现,如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香港的九龙交通城等。

在下步规划中,顺义站周边区域的四个象限应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整体打造为商业办公、酒店娱乐、医疗卫生、交通接驳四个城市综合体。

从而实现多种功能紧密联系,相互间有机结合,

以整体的系统形式发挥更为强大的城市配套作用。

复合布置的多种功能将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段的使用需求,

为小时全方位的城市活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体化设计”加强了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间的紧密结合,在保证城市合理容量和环境品质的前提下,促进了站点周边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和高效利用,

带动了周边区域的整体发展,将大大提升地区的整体品质。

参考文献

[]肖为周《大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东南大学

[]张宇石《基于换乘站点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运营协调模型研究》铁道学报,

()

[]吴昊《植入城市的生长“点”——关于武汉市中南路地铁站点周边城市设计方案的探讨》华中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