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56-57]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7篇)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7篇)

    《月光曲》课堂///jiaoan/jiaoxueshilu/">教学实录 篇1

      (一)以词串文,轻叩心扉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写词语。《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注意“蜡”字,有的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古代的意思是动物的油。这位同学“键”字笔顺不规范,“键”是左右结构,最后写“建字底”。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朦胧的感觉。

      生: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生:我觉得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师:老师课前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是的,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同学们,这个传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选择刚才听写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自由练说。师指名说,教师作了肯定。)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二)一番对话 聆听心声

      语段一: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段对话。(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自己的曲子。

      生:贝多芬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听自己弹一首曲子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参加自己音乐会是有苦衷的,她在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你认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贫寒,买不起票,没有机会亲自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

      生:他们家点的是蜡烛,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钢琴也是旧了,说明他们家家境贫穷。

      生:盲姑娘的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两个“太”让我感到了他们家境贫穷。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学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想听贝多芬弹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家里穷听不到贝多芬弹琴而难过。

      生:这里的“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师建议把“压抑”改为“掩饰”。)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一种难以抉择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师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段话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三)两次对话 心灵互通

      语段二: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为您弹一首吧。”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贝多芬已经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呢?

      生: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为什么盲姑娘会知道为她弹奏的是贝多芬?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先来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感情多深啊!”我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生: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我们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听贝多芬弹琴,而且只听了一遍,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生:我从“入了神”、“激动”这些描写盲姑娘神态的词中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指名读。)

      师:盲姑娘只是听了一首曲子,为什么如此激动呢?只有我们走进盲姑娘内心,我们才能真正把这段话读好。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所以她非常激动。(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觉得她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家,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她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她几乎不敢相信,所以她很激动。(师指导第一个“您”表示猜测,读音可以稍微拉长一些。)

      师: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

      师:刚才有个同学还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会有各人的理解。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会想,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承认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鼓掌)

      (四)释放心情 曲终意犹

      师: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鼓掌)

      师:三个“多么”,一组排比句,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鼓掌)

      生:贝多芬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创作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

      师: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播放《月光曲》片段,教师配音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节课我们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读后心得: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一条主线两个“点”,使教学脉络清晰,内容丰满。

      《月光曲》一课从听写词语开始,表现了老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听写之后,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收获一: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切入口”非常重要,这节课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才能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

      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做到了“以少胜多”。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

      (收获二:一节课的两个“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蒋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是有估计的,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分步探究。)

      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次有感情的朗读,逐步感受贝多芬“触动——感动——激动”的心理变化,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而慈爱的音乐家的灵魂,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通过随文练笔提升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语言,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感悟中,“知音”是一个亮点。其实,刚学过《伯牙绝弦》,学生不难想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教师准确把握文本,引导学生沿着“知音”这条线索去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的发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收获三:这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充分把握,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桃”,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

      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变成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主要通过课件展示月夜图片、文章重点句段,并播放《月光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配乐朗读、激情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第九自然段。这样设计的原因是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学生听师朗读并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根据描述,展示画面

      根据学生描述,教师相机出示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

      3、配乐齐读,体会悟情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生齐读第九自然段,读出自己独特感受和理解。

      (三)精读探究,探寻灵感

      1、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

      2、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

      3、美读环境,领悟“美景”

      引导学生找到当晚景色描写的句子,体会什么是情景交融。

      4、激情叙述,总结全文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乐曲的旋律、贝多芬的心情变化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

      (四)欣赏拓展

      播放《十面埋伏》选段,听、想、说、写。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 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思考;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

      ①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①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án tàn)朝着(chán zhào)

      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4.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先总提,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1.语文作业本第1、2题。

      2.比一比,再组词。

      券( ) 括( ) 育( ) 键( )

      卷( ) 恬( ) 盲( ) 健( )

      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作业第3、6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a.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的不熟练。)

      b.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他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不是的。“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他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

      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

      板书:第一首曲子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姑娘又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感情朗读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

      (兄妹俩被美妙琴声所“陶醉”的词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己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好像看到景象的句子:好像“面对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也是写的《月光曲》的内容。仿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浪汹涌的大海。”)这些句子都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个词语来表明的? (好像、仿佛)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联想。)

      (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四、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 运用回答课后1题中的几个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课堂作业。

      1. 作业本第3、6题。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选词填空

      幽静恬静

      ①这个地方环境十分( ),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欢一个人来这儿静静地看书。

      ②华姐性格( ),平时说话不多,就是笑,也是轻轻地。

      清幽清秀

      ①杏梅同学中等身材,梳着两根短辫,人长得十分( )。

      ②淡淡的月光柔柔地洒下来,这江边的小树林里,似乎比白天更( )了。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个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体谅哥,安慰哥哥这复杂的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自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 (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 (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的还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他妹妹”,通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意思。)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第l 5题。

      2。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3.布置课外阅读。(读语文选学读本第16课《马头琴的传说》)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5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既是一篇优美的语言作品,又是一则生动的故事,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办法,先给学生一个整体上的感性认识。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反读,探究读,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重视学生对一些优美词句的积累,如清幽的月光,微弱的烛光等。

      当然这堂课也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课上学生发言的面不够广,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二是学生的一些见解仍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如何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仍是我以后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以真情为话题作文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600字周记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情景说明]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D?D读懂?D?D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D?D明快?D?D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D?D明快?D?D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jiaoan/jiaoxuefansi/">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jiaoan/jiaoxueanli/">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自读感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专家点评] 本案例通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音乐美,通过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篇9

      1、本单元主题:音乐 2、学习的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林中乐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学习目标: 1、识字12个,写字12个,理解、积累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教学难点:通过研读文本来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和老师一起学: 1、每当听到这雄伟、激昂的国歌时,你会想到什么? 2、读生字、新词。 ①强调“逊、豁”的读音和“奴隶、简陋、催人奋进、抗日救亡、政协、力荐、豁然开朗、抛头颅”等词语。 ②学习生字“聂”,了解国歌曲作者聂耳,词作者田汉。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国歌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3、前两句,“每当听见国歌,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 用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油然而生” ) 4、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理解“魔爪”、“催人奋进”。 5、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之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这首歌不仅迅速传遍全国,而且又传遍了世界,为什么一首歌有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呢?自读4、5自然段。 7、句式练习:这首歌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成为_______成为___________。 8、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理由。 9、学生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力荐” 、“豁然开朗”。 10、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就会想起什么? 11、理解“居安思危” ,(今天我们安居乐业,但同时我们也思危,你认为“危”在今天指什么?) 12、齐读最后一段,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 《月光曲》教学目标:识字: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3、渗透性识字。写字: 1、学写11个字。 2、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按笔画笔顺把字写好。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世界名曲《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1、清理课文的线索,一步步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过程; 2、品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理清课文的线索,一步步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过程; 3、品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跟老师一起学: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认读生词。(1)读准字音:券quàn (2)记住字型。重点指导:“券”“盲”的写法。(3)理解字义:课文中有的词语,不容易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麓,流经奥、德、法、荷,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 3、《月光曲》这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