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姨小说范文精选8篇(全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4-10 01:08:46

导语:期末考试

小阿姨小说篇 我姥姥岁。属羊。山东人。跟她聊我的一位熟人。依我看。此人不卑不亢。对老板和实习生都一样有礼有分寸。堪称好个性。但姥姥表示。这不叫个性好。也未必是人好。兴许是脑子好――哪个实习生未来能发达。哪个眼歪嘴斜的老板以后碰巧落难。这事都难说。姥姥这种生活观念是以命运难测为出发点的一种实用主义。她是我认识的人里。仅有的一个几乎毫无负罪感的人。她能看到错误和不幸。但坚决只归因于偶然、环境、命运。所以她有时犯傻。但从不软弱。凡表现出来的软弱都不太诚实。她从不自我谴责。光伤心不绝望。遇到困难时。她或闹。或埋怨。或插刀。或说瞎话。或埋伏好等待还击。从实用主义到行动主义。其间的距离短极了。姥姥欢欢喜喜地成了个坚决的行动派。她见佛就拜。见鬼插刀。认为面对事情只要应付处理就是了。没什么好怕的。有回我告诉她。我在工作中碰到了需要对付的坏人。她不屑地表示:“那些人应该都挺弱的吧?”我心想。你可能没想到你外孙女比谁都弱。年到年。两年间。我舅舅和姥爷被诊断出患有同一种癌症。意外而迅速地先后去世。那时我还小。近几年才逐渐能从女性的角度去体会姥姥那几年间的处境:她唯一的儿子多岁就骤然早逝。丈夫也一同离开。长时间的忙碌奔波让暂时悬置的伤痛在第二场葬礼后爆发。留下的是真空也是黑洞。姥姥很悲痛。她觉得自己再这样悲痛可能要活不下去了。此事需要有效率地解决。于是。她把能力所及的主要合法宗教全部考察了一遍。最后信了喇嘛教。从此家里终日是酥油茶的芬芳。信了宗教就得参加宗教活动。她同一帮老太太一起去了尼泊尔。本来是要拜法王。参加寺庙活动。她去了一看。忒脏。算了。不拜了。只买了一箱子唐卡、经幡、香炉回来。俨然海外室内装潢之旅。大家说要抄经。她抄了一下。觉得对眼睛不太好。没经过心理斗争。轻轻松松就放弃了。我管姥姥这种态度叫选择派生活。基本方针是挑着过。对那些无法视而不见的困难在战略上重视。而在战术上若无其事地绕过。譬如姥姥岁以后开始耳背。我大姨和我妈都向我反映了这个现象:“我们说话她都听不见了。看电视好像还听得清。可能电视音效好。”但给姥姥打电话时。我判断此人听力甚为敏锐。反应甚为敏捷。过段时间。那些妇女都发现了“她是想听就听得见。不想听就听不见。”但凡说她坏话。她隔一个房间都能听见。但那些妇女们问她“妈。您听见了吗”这种问题。她就木然以对。坚决听不见。我想那我去正面质询一下吧。就问她:“是真听不见。还是假听不见啊?”姥姥不屑地说:“她们说话没什么好听的。你大姨净说狗。你妈净说瑜伽。”“那我小姨呢?”“你小姨净胡说。”实用主义者当然不爱假客气。我跟姥姥说:“你最漂亮了。”她说:“哪里哪里。老毛猴儿。”电话里我告诉她。我养的猫特依恋我。假如我关了房门。出来时它必定趴在门口等我。姥姥镇定地表示:“老鼠要是进洞了。猫都趴在洞口守着。”说来有点特别。我对姥姥的感情更近于欣赏。这并不是因为她照顾过我。我感其恩德要日后相报的那种感情。而是庆幸血缘给了我认识这个人的机会。失败和犯浑的时候。我常想她会怎么做。谈恋爱谈到投入时。我往往会有放下工作跑去给对方做饭的冲动。每当这时心里就一激灵。想起姥姥的行事。希望自己能像这个“后”女人那样。话说清楚。不让不忍。把自己的欲望和权益都照顾好。先哄高兴了自己再去照看别人。姥姥爱吃零食。尤其爱吃甜的。困难年代。姥姥的话梅糖、蛋糕之类甜点供应不足。真痛苦。幸亏这时老天开眼。她喜获肝炎。有资格买病号点心吃。她每次讲起这个意外的肝炎事件。都一副“好人终究有好报”的神气。她把那些点心藏在柜子顶上。世纪年代末。我大舅还是个小不点儿。趁姥姥上班。踩凳子上柜顶偷点心。姥姥下班急着回家吃零食。进门正撞上这一幕。这边她欲冲而夺之。那边大舅发现露馅儿了。干脆站在凳子上不下来。胳膊跟吸盘似的扒住柜顶。把脚踏成筷子状。高举胳膊。吃上一口算一口。赶在姥姥抢走之前把已经拿到手里的点心塞进嘴里。据说姥姥站在地上。牢牢抱住大舅的腿。怎么拽也拽不下来。她眼看点心进了儿子的嘴。一声哀吼:“放下我的萨其马!”吃是吃上了。可大舅因此挨了一顿揍。他愤恨地表示:“妈。我总有一天会长大的。”后来姥姥年事未高就得了糖尿病。拿到病理报告那天。她下班垂头丧气地回来了。那时在家里帮忙的小阿姨叫燕子。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我叫她燕子姐姐。姥姥在餐桌前坐定。手按心窝顺气。缓了好一会儿。下定决心。把燕子姐姐叫过来。悲恸道:“零食都是你的了。”去年夏天特别热。电话里姥姥说:“太热。”以前她跟我描述自己的生活时曾说:“最喜欢阴天或者下雨下雪。我就可以躺在床上看小说。”当时感觉十分穿越。差点问:“姥姥。你是在看亦舒吗?”这回天热。她没法躲在屋子里看小说了。电话里她叹了口气:“活着太困难了。”然后这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顿了一下。说:“不过天热也有好处。可以随便吃雪糕。”我说:“那你就吃呀!”她说:“懒惰。不想下楼去买。”我说:“那我假装给你送雪糕吧。”她说:“好。我收到啦!”估计谈恋爱谈到最恶心的境地也就是这样了吧。我跟姥姥确实挺腻歪。家人中。我是给姥姥打电话最多的人。而姥姥最喜欢跟我大姨、我妈她们不露痕迹地炫耀我俩的亲密关系。昨天她们一帮中老年妇女一起吃烤肉。她低调地提起我又给她打电话了。而且两人唠了很久。我妈酸溜溜地表示:“有什么好说的啊?你们能有什么话题。都聊什么啊?”姥姥神色自若地回答:“我们就说。我想你啊。我爱你啊。”我妈气得胡子都要长出来了。今年我妹妹结婚。姥姥特别高兴。又逛街又约裁缝。连买带做准备了身新衣服。套装、西装、唐装应有尽有。我说:“原来伴娘是你啊!”到婚礼前夕。她没挺住群众舆论带来的恐慌。担心人家议论她这么老了还打扮得花枝招展。最后穿了身旧衣服去了。我妹结完婚。姥姥表示了对“剩男”我哥的担心:“小某嫁出去了。小某眼看就要砸手里了。”她倒是不怕我砸在手里。姥姥总嫌我脾气不好。她觉得我跟谁谈恋爱就等于坑谁。我上大学时。姥姥说:“咱家也没什么仇人。不然以后把你嫁过去多好。”现在她看到我男人。可能在琢磨:“怎么就害到了这个好孩子啊。” 小阿姨小说篇 关键词:读者;读者反应;阅读参与;上海经验;城市想象年。上海作家金宇澄的小说《繁花》①首先是以帖子的形式发表一小章节于“弄堂网”。②一个以“上海人讲自家身边的故事”为定位的杂谈网站。这种基于网络互动之下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已经将自身纳入了一种重视读者反应的文化生产机制中。并且自觉地接受这样一种基于“上海认同”和“上海怀旧”的文学场域下的创作状态。作者自述一开始并没有写长篇小说的打算。正是由于网络上读者的跟帖与追问相关后续情节这一事由。才一步步推动了作者的创作。写作进入现场感。《繁花》的人物表、结构也相继做出。是一部长篇的规模。[]金宇澄将自己的写作姿态放的很低。甚至称自己只想做一个位置极低的说书人。[]位置极低在这里不是意指讨好读者。而是指像旧时说书人一样极为注意读者(听众)的反应。重视自己的读者群。在保持自己创作路数的基础之上探讨如何能将小说写得更加可读。作者在另一篇陈述中也谈到。如此罗列上海特征的缘由就是想让以后的读者从自己的小说中看到这时的上海及上海生活是什么样子。以此区别其他时代下的上海叙述。[]读者在这里被放置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小说面向读者呈现。同时又希望从读者那里获得相应的阅读效果。《繁花》的创作过程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参与。或者说暗含了一种希望读者产生审美愉悦的写作姿态。读者及其阅读参与:潜隐于内容与结构中的细节《繁花》不仅仅在网络发帖伊始重视读者的阅读反馈。更在小说的内容上充分显现了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到作品秩序的建构以及有关“无意义”的寻找过程中。在正文开始之前的题记和引言便奠定了作品呈开放性的这样一种状态。邀请读者在阅读中品味作者笔下的城市人生及其态度。细看扉页题记。“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在文本中共出现过两次:“我心里一吓。我对上帝讲。我要结婚了。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小毛动了一动。有气无力说。上帝一声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上帝”意象的出现。在内容层面可以解释为基督教语义下的上帝;在意义层面上。上帝指向一种既定的秩序。一种在信徒或者范围更广的普通人的潜意识里可以安心依靠并且据此做出价值、行为判断的统领性信仰。而上帝的缺席、一言不发。暗示着这种信仰的无声消解。在作者借阿宝之口讲出的“佛菩萨”也是此类秩序与信仰的代表:阿宝讲给李李的寓言中称“佛菩萨根本是不管的。”[]“天堂花园里的菩萨。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是笑眯眯。”[]对于苦苦挣扎在地狱与天堂之间的世人。上帝与佛菩萨似乎格外的冷静与近乎无情。因此。自身意义的赋予这一任务便要由自己来定。或者自己也无法给出。意义就此悬空。作者借此题记向已经习惯了一定秩序与价值指引的读者表明。除却文本中的意义之外。自己写作这部长篇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也是暗合了这一题记。小说中的一切言语与故事皆由我来定。我说怎样的故事。读者就读怎样的故事。当然。读者也同样具有平等的解读地位。小说呈现一种开放性结构。读者根据自身过去的阅读经验、所处社会历史环境及由此形成的综合性心理定势读出自己所读出的故事。除却题记。在引子之前还有一页文字。作者在这里着墨不多。但是却颇有意味。“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这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读者交流的语句将阅读这部长篇或者说阅读上海这座城市的最佳时间、地点给出。“如果不相信”作为第二段的开始。已经明确了作者有意勾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意图。正如旧时说书人自己插一句代替听众质疑自己前面内容的话。目的是期待读者以更大的兴趣关注自己的作品。这里引入“隐含读者”这一概念。作者似乎预先设计了一个意象视野来引导真实读者去理解本文意义。它不同于现实阅读行为中真实的读者。却代替了真实读者与作者在创作中进行虚构的交流。实际上是作为本文结构的虚构的读者角色。在《繁花》的跋里。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这部小说虽然借助了陈旧故事与语言本身。但它们是新的。与其他方式不同。作者也承认自己所用故事和语言可能看似平常。然《繁花》凸显个人风格的并不在于叙述了上海。而在于怎样叙述了上海及其市民生活。姚斯曾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作者在故事与语言层面循着陈旧与方言的写法恰恰是一种最好的拉近作品与读者距离的方法。正是这些内容唤起读者以往对于上海叙述、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中。对作品产生了期待。随之开始关注作者所呈现的新的叙述上海的方式与内容。召唤读者城市经验:嗅觉、视觉、听觉感知《繁花》在叙述上海及其市民生活上采取了偏低的角度。以最容易疏忽的一群城市普通市民极其平凡琐屑的生活为切入点。自始至终不提升价值、意义。只是围绕他们展开一个接一个小故事。并通过几位人物及宴席带出另一些人物的小故事。作者将这些称作“不重要的重要所在”。[]写城市归根结底还是在写城市中的人。普通人的城市记忆正是由这样一些看似平凡的市民和他们于宏大历史下微不足道的小故事所构成。这些琐事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上海之于作家笔下的种种模样。以如此的视角来看待城市。自然会体味到一些别具一格的上海经验。作者似乎有意以嗅觉、视觉和听觉这三种感知系统来记忆这座城市。在此摘出几处有关上海气味的细节描写: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加上通风不良的油镬气。[]阿宝闭眼睛。树叶与蒿草香气。大蒜炒豆干。焖大肠的气味。工厂化学气味。[]空气与风里。是稻草气味。工厂纸浆的酸气。苏州河本身的腐烂味道。几种气味时而分开。露出稻田的泥土气。[]春香的房间走廊。飘过来苏州河气味。棉纱味道。啤酒花隐隐约约的苦气。[]机驳船由近及远。厨房糖醋味道。煎咸黄鱼味道。咸菜炒毛豆的味道。[]作者一再地用文字呈现苏州河及其周边生活的气味。在内容上自然而然地切入最为细微的普通市民的上海回忆之中。普通市民记忆历史与年代的方式可能不是依据大事件时间年表而来的。很有可能到达某地、想起某人是由于旧时的一种深埋于记忆中的味道所唤起的。当然。谈到气味、味道自然少不了对于吃食的铺陈。第一章写到阿宝的祖父家两个伯母做吃食的细致:两个伯母。轮流用煤气烤箱。每一只铁皮小盒子。摆一个面团。涂一层蛋黄。做小面包。匀撒糖霜。照样做纯蛋糕。烤鸡胸肉。咖喱卷。培根煎鸡蛋。自做“清色拉”。[]“抄家食品”的展览:大堆的罐头。黑鱼子酱。火腿。沙丁鱼。火鸡。甚至青豆。俄式酸黄瓜。意大利橄榄。[]阿宝的大伯在政治运动中第一次来阿宝家吃饭。小阿姨准备的小菜:小菜是叉烧。红肠。葱烤鲫鱼。糖醋小排。炒刀豆。开洋紫菜蛋汤。[]诸此种种有关吃食的饶有兴致的铺排从普通人最为关心的衣食方面来记忆上海。上海味道以最为本原的面目出现。普通人的一饭一蔬在作者笔下皆有味道。有关上海的视觉感知更为直接的体现则是由作者手绘的幅插图。其中有幅是作者记忆中的局部的城市地图或者建筑轮廓。作者将具体的街道、建筑名称一一标出。与叙述文本相得益彰。共同将有关上海的记忆与想象落实到具体的曾真实存在的一条条街道与一幢幢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虚构性质。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这是一本有关上海过去的回忆性文字。《繁花》处处可见沪语方言的词汇以及俗语的使用。如爱为“欢喜”。称母亲为“姆妈”。蓓蒂外婆口中的小段子等等。在小说的最初写作与发帖过程中就吸引了大批的上海本地读者。在后期成书出版时虽然删减了一些。但仍然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沪语味道。同时。书中偶尔还会出现沪语小调。如江淮戏词。王盘生的“志超读信”唱词。如果恰巧阅读小说的读者熟悉这些曲调。那么他们阅读此处会形成听觉上的享受。这些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小说的上海回忆。更以沪语的软与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即使是叙述历史事件。作者也一样采取市民的角度去观察处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人的切实体验。丝毫没有放大那些事件的思想意义。反而通过具体人物的感知反映出平凡人生之于历史下的种种微妙的波动。不在意义层面凌驾于普通读者之上。结语穆旦在年所作的《诗八章》之四首一再为作者所引用。分别在文本段落第五章出现。在跋中出现。以及成书背面封皮上出现。如此高频的引用足以见得作家对这首诗的偏爱。诗中有言: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作者用自己的言语如此密密铺陈了上海几十年的细节体验。使他笔下的上海或者说城市显示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日常上海与市民“无意义”的琐碎生活一样可以进入文本并且值得被发现与叙述。城市有着和乡野同样细腻的叙述空间和故事。当然。读者往往能够通过阅读发现更多的空白点。真实生活的感受总是比小说所呈现的更为细腻。小说未言部分由读者的想象加以填补。因此所言部分会比原来具有更多的含义。读者或许会发现许多“琐碎小事也深刻得惊人”[]在这部小说中就表现为重新发现日常上海及市民生活的丰富与真实。《繁花》的写作紧贴市民日常起居与琐碎生涯。以敏感细致的文学感知娓娓道来上海记忆与城市想象。于稳定的叙事中唤起读者对于城市与城市人生的切身感受。反过来又促进了小说写作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自觉重视读者反应的文化生产。注释:①金宇澄.繁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该小说首发于《收获》年秋冬卷(长篇专号)。单行本比《收获》版增加约六万字。本文据单行本.文中所提《繁花》均指此版本。不再另注。②弄堂网网址::/.参考文献:[]金宇澄。朱小如.我想做一个位置很低的读书人[N].文学报。().[]金宇澄.我写《繁花》:从网络到读者[N].解放日报。().[]金宇澄.繁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蒋孔阳.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小阿姨小说篇 这篇文章。一般人是看不懂的。读来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季羡林传》的作者似乎识破了玄机。说文章是“在平静的语调背后。涌动着滔天的巨浪。在模糊的词语中。有着深邃的内涵”。巨浪与否。姑且不论。但这篇文章的深邃内涵。局外人的确是很难了解的。父亲在文章里说。他幻想自己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在无意中用“遗弃了别人”的办法实现了。他心中的悲剧。又“决不是人世中的小恩小怨、小仇小恨”。或者说是那种“能够激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慨叹与忧思的悲剧”。这样说来。父亲说的当然就是一种大恩大怨、大仇大恨。用他的话说是一种“能净化人们灵魂的古希腊悲剧”。因此。为了这种大恩大怨、大仇大恨而能成仁。的确应该无怨。当然应该“快哉”了。由此可见。当时父亲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有多么严重:对他自己的这一壮举。有多高的评价和自豪。当然。那时父亲只看到悲剧能净化灵魂。并且甘愿做悲剧式的人物。求仁得仁。但他却没想到既然自己制造了这一悲剧。自然也要吞食这一悲剧的后果。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被迫吞食了自己酿造的苦酒。时间之长竟达十几年。不过后来。在一个不算太晚的时候。阴差阳错。竟然乾坤颠倒。破镜重圆。悲剧谢幕。喜剧重演。这是后话。那么。先来说一说。父亲在文章里指的“大恩大怨、大仇大恨”究竟是什么。这一点是许多好心的读者最为关心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父亲在文章里已经点明。只不过局外人难以猜度罢了。答案就是他所说的“遗弃”。在文章的前面。父亲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英国作家啥代在他的小说《还乡》里讲述的故事。老母亲被儿子遗弃;一个则是父亲自己实际上遗弃了自己的母亲。现在。他又通过遗弃别人而达到了成为悲剧性人物的目的。他遗弃了谁呢?文章里并没有点明。我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事实上就是父亲遗弃了我。遗弃了他唯一的儿子。遗弃了那时还活在世上的唯一的直系亲人。父亲遗弃自己的儿子终于使自己成仁。遗弃了当时季家在国内除父亲之外的唯一成员。使季家彻底分崩离析。这当然带有悲剧性。而且对一个家庭来说。的确是个大的悲剧。那么。现在我就来说一说父亲所谓的“遗弃”是怎样一回事。从近处说。事情的爆发是在年月日(农历月日)。那天我和父亲发生了一场争吵。当时春节临近。母亲住院已经两个多月了。为了过节。我和何巍媳妇李庆芝、小阿姨一起。把母亲住的客厅打扫干净。稍加布置。我们花了大半天时间。从早晨一直干到下午四时。非常劳累、疲惫。我们刚刚结束工作。准备做晚饭。父亲从对面书房走了过来。他对我们整理好的房间不屑一顾。劈头就问:“我的花哪里去了?”他找的是一盆君子兰。是楼上的人家丢下来。被我们拣了栽在盆里的。收拾屋子的时候。我们知道父亲怜惜那些被遗弃的花。就把它搬到对门那个单元他的书房里去了。阿姨说放在对面屋子里了。父亲立即去找。但没找见。回来冲着我问罪:“谁把我的花扔了?!”我这时正在厨房做饭。听见父亲在堂屋里发威(这是从未有过的)。实在忍耐不住。便对庆芝说。如果他要再问。我可就要说话了。庆芝劝我忍耐。这时。父亲果然跑到厨房里来追问我。我没能忍住。便说了一句气话:“我把它扔了(实际上并没有扔)。”他勃然大怒。说:“谁给你的权力扔我心爱的东西?!”我见来者不善。便说:“是老天爷。”我当时想。老天爷总比父亲老子的权力大吧。父亲顿时语塞。脸胀得通红。激动地吼道:“这是我的家!我不指望你养老。”我当时一愣。心想怎么扯到这上面来了。我说:“我有心养你的老。也一直是这么干的。累死累活地干了几十年了。”父亲说:“那是你自己愿意!我早就看透了你。你干的都是为了你妈I咱俩的关系就到此为止。”我反问他:“我妈是谁?她是你的夫人。我们从来没有把我妈和你分开。”正争吵间。李铮来了。他不知事情的原委。见状十分吃惊。就劝解一番。这时。父亲的怒火略有遏制。说:“我人老了。难免说错话。”我说:“说错了。我并不在乎。”这时阿姨已经把花搬过来给他过目。但争吵已经发生。于事无补了。第二天是除夕。晚上我包好了水饺。准备好了菜肴。但父亲余怒未消。拒绝用餐。躲到邻居家去了。每年初二例行的亲友聚会也无法举行。几十年的惯例就此终止了。年初三。在李铮的撮合和参与下。我与父亲交换了意见。我检讨了我的态度。并把老祖、母亲、姐姐和我对他的一些意见告诉他。我说。他说的那些话。犹如在我的心上插了几把刀。我感到万分痛苦和伤心。父亲又重复说。人老了。说些气话、过头话。不要当真。他承认在许多事情上有对不住老祖和母亲她们的地方。事情到此告一段落。但是。当时我并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突然对我兴师讨伐。不明白那时父亲对我究竟有了什么意见。不过后来事情的发展说明。这件事的发生的确不是偶然的。那时父亲一定是对我有了很大的意见。可是。究竟是什么意见呢?是什么意见能在他心里铸成我们父子之间的所谓大恩大怨、大仇大恨。而竟至不能克制终于发作呢?后来我逐渐明白了。父亲对我有意见。并不是为了别的事情。更不是有些人分析的因为我和家里的小保姆相好。而是不满于我对母亲的厚爱和孝敬。多少年来。父亲在家里总是鹤立鸡群一般。显得有点孤高和寡。他总是沉迷于自己的治学和研究。在感情和亲情上与家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层隔膜。就是这层隔膜。使父亲内心里总是存在着“孤立”的感觉。父亲是一个情感细致、敏感而且内向的人。哪怕一件细微的事情。都会触动他的这根神经。譬如。一次他自己更换床单。之后颇觉伤感。竟至暗暗流泪。感叹无人关照。实际上。我姐姐经常替他更换床单。换洗衣服。有时父亲不让姐姐换。理由是嫌换得过勤会把衣物洗坏了。他常对阿姨说。衣服穿不坏都洗坏了。姐姐自然也常常替叔祖母和母亲更换衣物。父亲就会感到冷淡了自己。心里就不愉快起来。父亲有这种自外于家庭的内心情结。就使他在感情、亲情上很难完全融入家人之中。日久天长。日积月累。父亲内心里积攒了不少姑且称之为感情“创伤”和扭曲了的心理。我和姐姐越努力孝敬叔祖母、母亲。当然也包括父亲在内。父亲的心里就越觉得不是滋味。“醋”味也就越浓。母亲重病住院期间。我不遗余力地加以照顾。似乎使父亲觉得我冷淡了他。他拿不准母亲去世后。我是否能够如同对待母亲那样对待他直到最后。父亲脱口而出的那两句话“我不指望你养老”。“你干的都是为了你妈”。就说明了他当时的心态。从远处讲。我们对父亲的意见。无非是觉得他对家里人太吝啬。太小气。太冷淡。他在外面表现得越慷慨。越大方。越热情。我们的这种感觉就越明显。叔祖母曾私下里对我们说。父亲对外人亲。对家里人冷。我母亲也说。父亲里外不分。对外大方。对家里太抠门。虽然他们对父亲有意见。但真说起来。也不过是一些小恩小怨。他们对父亲绝谈不上有什么大仇大恨;虽然也有大恩大惠的事。可是我们家里人在那些问题上。却一点也不含糊地支持父亲。譬如他向国家捐献贵重文物、书籍。向家乡捐钱盖小学。向党组织捐稿费等。我们都支持。我们从来没有仇恨过他。甚至连抱怨也没有。我和姐姐私下议论说:人都是一样。对里对外总是有差别的。一般人是对里亲近。对外疏远;对家人大方。对外人小气。父亲却恰恰相反。在这一点上。他与常人不同。对父亲的这种表现。我们虽然不赞同。但也没有表示强烈的反对。我和姐姐认为。这可能是父亲对自己的家庭没有感情的结果。是可以理解和应该体谅的。我们因争吵而和解。父亲破天荒地做了自我批评。这以后。我一如既往。跑医院。伺候父亲。忙工作。可是。近十个月后。年月日。他突然在母亲去世前两天的时候。走到住处外面。对正在洗车的我说:“你很聪明。今后你不要来北大了。等你母亲去世后我再找你谈。”我当即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刻离开了他的家。母亲还住在××校医院。我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护她。看来。父亲就是用这样的办法“遗弃了别人”。从而实现了他做悲剧性人物的宏大愿望。所以。他对这个在“无意中得之”的硕果。真是得意地喜形于色。连呼:“岂不快哉!岂不快哉!”父亲通过遗弃别人。而成为悲剧性的人物。真是他一生中最大胆的事、最勇敢的行动。也是最最超乎父亲性格之外的事。对我来说。是绝对难以想象的。如果我的叔祖母、母亲、姐姐在世的话。也一定会认为父亲发了疯。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这样勇敢的事。不久之后他又做了一件。就是他以超乎寻常的魄力。容忍别人把追随他几十年的秘书李铮排挤走。这是两件绝对超乎父亲寻常的事。他以这两件事“求仁得仁”。他认为他已经实现了成为悲剧人物的幻想了。岂不知。正是这两件事使父亲在以后十几年里受尽了苦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情的现实把他那既悲哀但听起来又颇为浪漫的幻想彻底粉碎。当然。几年后。生活的现实迫使他改弦更张。开始深刻反省事情的原委和后果。总结出做人和人生长路上的极为重要的许多真知灼见。这也许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但是。若真的谈到什么“悲剧性的人物”。在我们家里岂止父亲一人。可是。为什么他硬要把这顶桂冠戴在自己头上?又为什么对这顶桂冠如此欣赏?我以为。他给自己戴上这顶桂冠是想说明。在我们这个家庭里只有他是一位弱者。他之所以成了“悲剧性人物”又都是别人造成的。只有他一个人为家庭而牺牲。他的命运最悲惨。他的生活最值得同情。其实。在我们家。除了他之外。悲剧性的人物很多。叔祖父母是不是悲剧性的人物父亲的母亲是不是?我母亲是不是?德国的伊姆加德为他终身不嫁是不是?我姐姐是不是?至于我。不敢高攀。不敢附庸风雅。我只敢说。对父亲。对季家。我是仁至义尽的。但决不敢说已经求仁得仁。更何况成仁了。也不敢说我是什么悲剧性的人物。公平地说。我们家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悲剧性的成分。至于谁已经成了悲剧性的人物。谁要为此负责。我说不好。从父亲的角度来看。全家只有他一个人成了悲剧性的人物。而且大发感慨。这本身就是很片面的。就拿母亲来说。如果她有父亲那样的知识水平。她写出来的散文。其悲剧色彩绝不会在父亲之下。而我的姐姐。已经够得上悲剧性的人物了。如果能活到那时。她可能不会去写散文。但肯定早就和父亲摊了牌。结果也会成为被遗弃者(散文《哭婉如》不就遭遗弃了吗?)。成为更加悲剧性的人物。公平地说。季家本来就潜藏着巨大的悲剧性。我们这一家就是悲剧式的一家。这是历史造成的。这是社会的悲剧。不是某个人能担当这一责任的。也不应该把责任归到某个人的身上。更不要某个人自己宣称独吞了这一苦果。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或者减弱它的悲剧色彩。应该靠大家的努力。在我们家。开始大家都做了努力。叔祖母、母亲和姐姐应该说是做到底了。但不幸的是。父亲和我没能坚持到底。在这一点上。我有责任。但父亲难道可以辞其咎吗?在这一点上。我和姐姐是不能原谅他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对人说。他的存单没有到期。而我竟逼他拿钱给母亲付住院费。还赠我“身败名裂。众叛亲离”(后者就是“孤家寡人”的意思)八个字。事实上。从母亲住院到她去世都是我付的住院费。我从没有向父亲要过钱。母亲住院当然要花钱。母亲住院期间。他把钱捐给山东老家。我什么也没说。我尊重他的选择。根本没有逼过他。只是有一次我们在湖边闲谈。他问起住院费的事。我报告说已经花了×万元了。过了一天。他给了我几张存单。总数不到一万元。都是没到期的。没有他的身份证根本取不出来――这就叫逼他了。母亲去世后。父亲说。本来他应该承担全部费用。现在他只肯出一半。因为他听有人说我造了假账!至于那八个字。当然事出有因。我将要另加说明。这里暂且不表。不过。从这八个字可以看得出。父亲对我是多么地痛恨。他要判我的“死刑”。真的可谓大仇大恨了。过了许久。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里重述了家人对他的那些意见。表白了我对季家的忠和孝。解释了我某些行动的原因并为之辩护。也针对有些人的作为说了八个字:“冠冕堂皇。男盗女娼。”我说这话完全不是针对父亲。而是另有所指。父亲看了之后大怒。以为我是在说他。也就是儿子骂老子了。当然属于大逆不道。说他这一辈子还没有人侮辱过他。现在却受到了儿子的侮辱。他还把这封信交给了北大党组织。 小阿姨小说篇 作为欧美知名的电影评论媒体。TCCandler从年开始每年都会评选出最漂亮的张面孔。该榜单的标准不同于诸多以性感程度和知名度做参考的美女排行。而是综合了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公众评论等全面因素。并结合能展现尊贵、优雅、使人愉快、希望等特质进行投票并决定的。这一颇具权威的排行榜也代表着入围女星一年之中的全球总体关注度。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讲。朱珠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她压着“神仙姐姐”和“范爷”的风头。杀进了众人的视线。她的美貌一时间成了最具争议的话题。人们对这个似乎并不太出名的姑娘充满了好奇。“中国最美面孔”背后这个谜一样的女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自己争取得来的。才会有满足感朱珠有着良好的家世。她的爷爷曾经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并且参与组建了中国地对空导弹部队。是一位将军。朱珠的爸爸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人们眼中。美丽的朱珠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孩。上天似乎格外地偏向于这个姑娘。可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世。造就了朱珠坚持“靠自己”的奋斗法则。小时候。朱珠的母亲在澳大利亚工作。父亲的工作也特别忙。朱珠几乎是跟着家里的阿姨长大的。她还记得。有一次小阿姨谈恋爱很晚还没回来。她也没带钥匙。就一个人站在路灯下面等。大冬天的冻到很晚。每次学校开家长会。都是父亲公司的会计、前台、秘书、司机去学校给她开家长会。老师有一次问她。朱珠你有几个爸几个妈啊。怎么每次来人都不一样。那时朱珠看小朋友们从家里带饭上学。有红烧肉什么的。她就特别羡慕。当时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能天天在家给她做饭。但长大后的朱珠说。父母虽然忙。但给了她很多的爱。更给了她很多的信任。这样独特的成长经历。让朱珠从小独立性就非常强。也习惯了自己拿主意。从十几岁朱珠便开始独自旅行。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旅行的经历对朱珠的成长影响很大。这个姑娘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她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更早地知道。她要什么。她该做什么。朱珠从小学习钢琴。能歌善舞。英语特别棒。很多人很好奇地问她。你为什么有这么多时间干这些事。你难道不用补课吗?你难道不用参加高考吗?她会笑着说。这些事我其实都干了。课也补了。高考也考了。只是。我从小到大不爱看电视。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同学们看《还珠格格》。到学校会聊得火热朝天。她感觉有些自卑。因为她不知道这些。插不上嘴。但是她干了一些她想干的事。比如学英语――朱珠的英语水平十分了得。但实际上她从未出国深造过。而是在普通中学里练就了一口标准英文。在中学时候。朱珠的英语成绩十分突出。爱好戏剧的她。曾经担任校英语舞台剧《美女与野兽》的导演、编剧、女主角以及造型指导。该剧获得当年校年度评比的第一名。高中毕业时的朱珠。托福成绩已经达到名校的录取分数线。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定和她家世优越、从小在名校接受优质的教育有关。但实际上。她只是把其他同学看电视的时间用来学英语了。大学期间的朱珠已经开始兼职小学英语老师。同时。这个擅长英语、喜欢旅行的姑娘。也一点一点地向着另一个世界进发着。从知名杂志的平面模特、编辑到MTV《天籁村》的女主播。她一路走来有着自己的辛酸努力。当然也离不开她敢于抓住机会的勇气。还有她的野心。朱珠从不隐瞒自己的野心。“可能我要的很多。我要的是大千世界里面很多的东西。很多美丽的东西。我为什么不可以享受这些东西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很多。我喜欢很多我就要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不管是一件衣服也好。还是当主持人的机会。还是唱歌的机会。还有出专辑。还有所有好的东西。都是自己争取得来的。我觉得这样的时候。才会取得满足感。不然你拥有全世界你还是不满足。你还是很孤独。”带着这样的态度。朱珠有时会有意地拒绝家里的一些“帮助”。外人会不解。但这个北京妞有自己的法则:“我是一个比较骄傲的人。如果说。我自己再使把劲。就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就可以得到一个机会。那为什么不去自己努力呢?假如说我已经用到百分之九十五的劲儿了。他们给我用了百分之五。最后大家都会说我是因为他们才拿到这个机会。那我就亏了啊!所以那百分之五的劲儿。一般我就自己使了。”不走寻常路从小多才多艺、英语极棒的朱珠。大学攻读的却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奉为ITGirl。而叛逆期的朱珠。接触到了摇滚、爵士等多种类型的音乐。也因为音乐的缘故结识了很多音乐圈的朋友。音乐变成了朱珠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为她以后进军演艺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音乐。朱珠与周杰伦认识并成为朋友。与中国老牌摇滚歌手崔健成为忘年好友。而李泉、孔令奇等音乐人都是朱珠圈内好友。大学期间。朱珠开始成为《瑞丽》杂志的当家模特。毕业之后她在《BEIJINGTALK》做过中英文编辑。是《vogue》杂志的自由撰稿人。年。朱珠加入MTV国际中文频道。凭借特有的东方美脸孔、开放明朗的性格魅力和独特的主持风格。受到了广大MTV粉丝的喜欢。她的出现。一度让MTV的收视率一路飙升。此时的朱珠已经表现出她不愿安于现状的一面。年。朱珠初次试水歌坛。发行个人同名专辑《朱珠》。年参加“我爱记歌词”超级领唱全国争霸赛进入全国强。年获得音乐风云榜MTV音乐盛典最佳新人提名。这些都为这个拒绝束缚、追求自由的姑娘走向更大的舞台埋下了伏笔。年。一家国内顶尖的电影发行公司想要签下朱珠。结果在即将签约之即。朱珠却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放弃了这家连续五年占国内电影发行份额%以上的大公司的合约。转而与美国CAA创新艺人经纪公司签下了合约。CAA是一个国际性的经纪公司。他们签约的明星包括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布拉德?皮特、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茱莉亚?罗伯茨、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几乎所有人们能说上名字的好莱坞明星和导演。这样的经纪公司自然让人向往。可是CAA在给出的合约里。不像其他电影公司那样。保证签约艺人每年演几部电影。演几次女一号。它能给朱珠的只是去见世界上最大牌导演的机会。提供面试大片的机会。他们只是帮她去打开那些扇门。至于她能不能拿到那些角色。就看她自己了。朱珠决定。选择这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路去走。喝那瓶最好的红酒签约CAA后。朱珠出演了好几部大制作电影。与丹尼尔?海尼合作的《纽约客》、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监制的《铁拳男子》、好莱坞巨作《云图》。三部国际大片下来。朱珠俨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影坛新星。而且还是国际级别的。尤其是年。朱珠与汤姆?汉克斯、周迅共同出演好莱坞大片《云图》。为她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而接拍《云图》的过程。更是充满了戏剧性。朱珠是一个长跑爱好者。当时她正在旧金山准备参加一个女性半程马拉松的慈善活动。她比活动早到两天。准备适应一下时差。结果刚到旧金山她就接到一个电话:朱珠。这边急需一个会说英文的亚洲女演员去演一个角色。而且电影马上要开机。所以马上要定角色。你最好立即飞到柏林来。旧金山到柏林要飞十几个小时。朱珠惦记着两天后的马拉松比赛。有些犹豫。但对方说。这部电影是《云图》。朱珠听了一秒钟都没再多想。她马上买了飞机票。又把对方发过来的剧本打印了厚厚的一摞带上。上了飞机。她给自己准备了五杯特浓咖啡。然后一边喝咖啡一边读剧本。《云图》是一部非常难懂的小说。剧本也非常复杂。而且是全英文的。朱珠把剧本翻来覆去地看了十多个小时。终于在飞机落地时把整个剧本看懂了。下了飞机。对方将朱珠接到距柏林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去见导演和制片人。然后再回柏林见另外一组导演。之后又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试镜办公室去试镜。十几个小时。把这一圈转下来之后。对方说:“好。你回旧金山的飞机该登机了。”就这样。朱珠登上了回旧金山的飞机。整个飞行过程沉睡了十几个小时。下飞机之后就直接去跑马拉松。那天晚上。她与朋友一起吃饭时接到来自柏林的电话:“朱珠。《云图》那个角色你拿到了。”朱珠当时兴奋得无以言表:那么漫长辛苦的马拉松跑下来。我感觉这世界上没什么事儿我干不了了。然后又接到这个电话。觉得这简直是我这一生中最精彩的一天。觉得太幸福了。生活太美好了。人生太棒了。接拍《云图》的过程。就像是发生在马拉松比赛外的一个小插曲。但这段小插曲。却让她加入到电影史上最豪华的阵容当中。虽然在《云图》中只有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但是朱珠的锋芒却彻底展露出来。她凭借流利的英语以及出色的演技。得到众多国际导演的赏识。高起点大制作的配角生涯。让朱珠见了世面。“这让我看到。什么是好的。一下就把我的眼界打开。标准定得很高。这样有好有不好。但还是好的地方比较多。培养了我对电影的品位。就好比红酒。一开始就喝好红酒。以后差的红酒你一喝就喝出来了。如果一开始喝的是差红酒。那以后好的红酒你也未必喝得出来。”“我值得被关注”年的戛纳电影节。朱珠在红地毯上大放异彩。众多媒体将镜头对准了这个东方女孩。当然。那一次。除了她的惊艳造型之外。尤文图斯老板拉普?艾尔坎恩中国女友的重量级身份。是让她一夜之间跃然主流大众头版头条的主要因素。与拉普?艾尔坎恩的恋情。朱珠从未否认和澄清过。她似乎也懒得去利用这个知名度极高的男人去制造话题。所以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不太想说这些。也不怕说这些。我觉得在所谓的那个人出现之前。我已经很努力地在工作。我之所以有现在的处境。是我很努力地工作换来的。”如今这段一度在全球都造成巨大影响的恋情已经画上了句号。每当被人问起时。朱珠只会淡淡地说:“那是个美丽的故事。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仅此而已。”年。朱珠除了继续将“时尚范儿”进行到底之外。还马不停蹄地完成了六部电影的拍摄工作。即将有《绝命航班》、《床上关系》等六部电影陆续会在年上映。而在年底。“全球张最美面孔”的排名则将她提前推到了舆论焦点的位置。连续两年成为中国女星排名第一。让人们再也无法忽视朱珠的存在。 小阿姨小说篇 ――摘自辫子姐姐的少女电影小说《十三岁女孩》曾经是《武林外传》里古灵精怪的“五岳盟主”莫小贝。说起表演理论一套一套。把人唬得晕乎晕乎;现在变身少女电影《十三岁女孩》里生长在宁静蚕乡等待破茧而出的“恐龙女”宝宝。为了漂亮一心想要拔掉那两颗破坏自己容貌的大门牙。圆圆脸、总是笑嘻嘻的王莎莎。已经扮演过以上这些虽然跟自己同龄但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九岁出道。现在也很小。言谈间却一派健谈老练。青春期的疑问、难过、困惑、愤怒……种种无法摆脱想要冲破而又难免怀恋的成长的烦恼。在她绘声绘色的描绘下。别样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了穿上公主的衣裳别看现在的王莎莎时刻保持演员的自觉。比如爱吃零食不爱打扮这些个人的小癖好在拍戏期间会被自己自动纠正。“要记得节食了”、“要把脸上弄一弄了”……这类的提醒会自动跳出来。连班上的男同学向她借课外书。她的反应也变成“要不要看表演的书?”其实最初让她走进这一行的动因。却只是一件漂亮的衣服――“那时候对表演什么的完全不懂。心里只想着:你看人家是个公主。是个格格。有那么漂亮的衣服。那么多人服侍。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这里说的。是好几年前的那部《还珠格格》。因为喜欢里面小燕子的角色。王莎莎开始了最初的演员梦。向往在戏里扮公主的王莎莎。生活中却对买衣服打扮没有太大兴趣。“因为长得就这样吧!”她一边笑一边又假意扮作火大的样子。她还为此跟妈妈争吵过:“一到我要做访问她就会买很多套衣服。而且是那种很贵的。太浪费了啊。”也许是很早就出来拍戏的缘故吧。虽然脑海里还有不少浪漫天真的情意结。但在考虑实际问题时就变得像大人一样、甚至比大人还要现实。玩儿一般的工作在电视剧中出演满嘴歪理总是捉弄人的皮小孩。但“我在生活中还蛮乖的。”王莎莎一面做鬼脸一面说。初二的功课对王莎莎来说还算轻松。“我学习成绩还蛮好的。”她认真地强调。“当然要好好读书。”她的目标是读完高中然后考上一所至少要像北京电影学院那样正式的大学。但仔细算一算。在这么忙碌的工作中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是需要很大毅力的。“时间完全不够用。”她斩钉截铁地说。“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像现在这样轻松地聊天做访问就算是玩儿了。”在工作的现场也有玩闹的时刻。拍《武林外传》时。现场拍摄很随性、很即兴。有很多需要演员临时自由发挥的机会。所以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耍宝。“到了最后。决定这场戏能不能过的标准已经不是演技了。而是大家觉得好笑不好笑。”说到兴头。她还爆起编剧宁财神的笑料:看到别人演戏好像很好玩的样子。于是也给自己写了一集。谁知这人一到镜头前面就无比紧张。最后一大串的台词被缩减成“白痴!”两个字。被网友评选为“史上最烂群众演员”。王莎莎还笑嘻嘻地说到剧中那条总是出状况的狗狗给剧组带来的麻烦事。跟她演对手戏的小男孩总是被她欺负。而自己装模作样的演出也令她很是自得。很顺利地成为演员。很顺利地拍完一部又一部戏。拍戏对她来说。“没有难的事”。她简洁利落地这样下结论。被背叛的友情参加《小兵张嘎》的试镜。让王莎莎遭遇难忘的友情背叛事件。同时去参加试镜的另外一个女孩子跟王莎莎原本是好朋友。为了争取同一个角色。两个人要PK。结果王莎莎胜出了。“回来之后她就在学校里传我的谣言。说我给导演下跪。给院长下跪。说‘我年纪小。你们就选我吧。’还说我在试镜时故意最后一个到。让她先来。然后我完全是模仿她。原本是朋友。怎么会变成这样?!”回到学校后。王莎莎发现周围人看她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但我不愿意跟人家说明。也不想对着全校的人解释。我心里很难过。只能跟几个最好的朋友说一说。”《十三岁女孩》中宝宝也遭遇了友情背叛事件。好朋友青豆到上海后认识了能联系矫正牙齿手术的姐姐。一心想变漂亮的宝宝拿了小阿姨托自己保管的钱去上海找青豆。结果钱却被那个姐姐随随便便花掉了。伤心的宝宝最后把象征友情的MP还给了青豆。现实生活中王莎莎遭遇背叛之后。会反击。“我会用行动证明我是什么样的人。让周围的人觉得‘王莎莎不会做那样的事。她不可能做那样的事!’到了最后他们会相信我。被孤立的反而是那个散布谣言、撒谎的人。”此刻她语气中的果决和自信。让人感到超出年龄的成熟。死党的条件“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做死对头。一个是做死党。”《十三岁女孩》里。男孩打扮的青豆昂着脑袋。酷酷地对新入学的宝宝发出宣言。宝宝小声回答:“那就做死党好了。”青豆和宝宝是非常互补的一对朋友。青豆热情、活泼。会耍赖。是超级JAY饭。不遗余力向宝宝推荐JAY所有的歌曲。教她怎么从父母那里讨到零花钱。告诉她自己暗恋的男生有多帅(这时的青豆会流露出非常小女生的神情)。宝宝分享好朋友的一切。但仍是羞怯而腼腆的。“现实中我不会跟青豆这样的人做朋友。”王莎莎迅速回答。“死党的条件。最基本的是要互相尊重。绝对不能欺骗我!”王莎莎现实中的死党反而是宝宝那样的女孩。“她很腼腆的。”似乎跟现实的角色颠倒了。开朗活泼的王莎莎有“大姐头”的风范。女生常常跟她汇报学校里的新八卦。男生也会向她请教“这个女生跟我配不配?”她会用半开玩笑的口气说:“绝配!”(对女生一米四几男生一米七的某对。)有时又亦真亦假地作惊呼状:“不会吧!”表演的本能随时随地发挥。“现在的小孩太可怕了。”说到校园里的恋爱事件。王莎莎用了“可怕”这个词。恋爱八卦的盛行让她觉得不可思议:“我觉得他们大概是有点无聊。没有生活的目标。”冲出十三岁拍摄完成不久的《十三岁女孩》里有一个“蚕茧”的意象。女孩就像蚕茧一样。突破自己而成长。王莎莎一听到这个说法立刻就能理解:“女孩要突破很多的‘蚕茧’才能长大。”拍摄《武林外传》期间。王莎莎的爷爷过世了。她却因为要继续工作而不能赶回去。在《十三岁女孩》里也出现了类似的镜头。最宠爱自己的外公过世了。宝宝忧伤地在河岸边放下点着蜡烛的纸船。闪着烛光的纸船缓缓驶向远方。逝去的人就像掉落的牙齿。成长的小孩则像新长出的牙齿。但是。“为什么小孩要生出来?”“为什么老人要死去?”这种问题可能要耗费一生也很难得到完美的答案。在娱乐圈工作的王莎莎比同龄的其他女孩更快更深地感受到人生的疑问。“这个圈子。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变。”有时候在片场。她能感受到身为“小孩”的优待。人们在说话时会有所顾忌或者善意地跟周围说话的人提醒一下。“不过我总归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当十三岁成为渐渐远去的背影。小女孩也慢慢长大、变强。将要张开翅膀。将要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超级链接少女电影小说《十三岁女孩》《十三岁女孩》是辫子姐姐首次触电“少女电影”担任编剧的作品。同名少女电影小说月份即将由山东明天出版社推出。全国发行。这部被辫子姐姐称为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作品以纪实而时尚的风格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十三岁女孩宝宝因为有一对大门牙而被男生们评为“十大女恐龙”之一。被爱美愿望驱动的宝宝从乡村的老房子来到城镇再来到上海。在死党青豆的仗义帮助下。开始了牙箍冒险历程。中间经历了朋友背叛的灰心。亲情碎裂后的伤心。外公永远离去的痛心……改变了她倔强而麻木的个性。十三岁女孩的小家家情愫、纯纯的死党友情。软弱的母女亲情。尤其是外公和宝宝的祖孙之情都描摹得动人至极。展示出一个十三岁女孩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融合过程中的欢乐和悲伤。速茫和震撼。《十三岁女孩》奇妙灵动地展示出十三岁的眼泪十三岁的傻笑十三岁的力量。文字的十三岁和影象的十三岁相映成趣。交相辉映。辫子姐姐说她要把这本《十三岁女孩》。献给所有还未完成的十三岁。献给所有正在长大路上的小姑娘。超级链接宝宝岁语录小孩都是做不了自己的主的。后来我知道。其实比小孩更没有办法的。是大人。我不在乎。就让别人当我傻瓜好了。傻瓜因为没有那么的理智。所以傻瓜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几样东西是克制不住的。比如咳嗽比如孤单比如打喷嚏比如打饱嗝比如憋尿比如放屁……哈哈! 小阿姨小说篇 童年从未离开普鲁斯特。童年。也从未远离我。一天国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外婆带进鼓浪屿“三一”教堂了。教堂离家很近。步行分钟,穿过笔山洞。就到了。去教堂,这是许多鼓浪屿孩子小时候都有的经历。我在还未认得几个字的时候。就已经认得写在教堂读经栏上的“爱,永无止息”。我看得懂。却不明白。正如听台上的牧师布道。每一个字音我都听得懂。可那所有的字音连成一句话时。我却听不明白。我不喜欢听牧师布道。却喜欢听他唱圣歌。他的嗓音浑厚而嘹亮。那美丽而宁静的歌声。落在我的心里。温暖如冬日的阳光。临近圣诞节的夜晚。经过教堂时。我时常听见教堂唱诗班成员在练唱。夜幕下的教堂静静伫立。敞开着的门窗透出温暖的光。柔和地向四周的黑夜散漫开去。而教堂里的歌声。循着光。循着风。飘向悠远之处。于是。连远处的黑暗与寒冷。都似乎困顿了。迷惑了。不再气势汹汹。变得温柔敦厚起来了。教堂的圣咏声就从那时起。不知不觉地藏在我心底。再也跑不走了。这圣咏声陪伴着我。走过童年花开花落的所有景致。欢欣也好。悲苦也好。只要心中的圣咏声响起。我的心里便充满了暖意与喜悦。外婆说。我所感受的。就是爱。能被爱感动的孩子。都是天国的孩子。“爱。永无止息。”时至今日。我依旧执著地想彻底弄明白这句话。依旧执著地想把这句话所带给我的温暖与希望。通过我的文字。传递给孩子们。蓦然回首,我突然发现。一路牵引我前行的力量。就是我最初看不明白的这句话。二音乐刻骨音乐对我。有不可抗拒的魔力。无论我做什么。倘若有隐隐约约、似曾相似的乐音落入我的耳中。我必屏息聆听。为此。我常走神。在嘈杂的市井之间;在氤氲着咖啡暖香的咖啡厅;在友人相聚。觥筹交错的谈笑之间。我常常突然地安静下来。独自一人。不合时宜地跌入乐音带给我的迷失之中。家里有架老钢琴。是母亲小时候弹的。母亲与钢琴家许斐平师从同一位启蒙老师。许斐平的艺术天赋在老师的指导下绽放出绚丽灼目的光芒。这光芒足以令与他一同学琴的孩子惊慌失措、信心崩塌。母亲逃离了天才的光芒。但对音乐的仰视。却永远定格。成为音乐大师的许斐平全世界巡演。而母亲就在鼓浪屿的老屋里。守着她幼年时弹过的钢琴。守着钢琴边眼泪汪汪的我。严格地遵循“音乐不可亵玩”的原则,按照她所认为“正确”的钢琴训练模式。逼我练琴。倘若母亲没有逼我练琴。也许我的童年会更快乐点。但也许心思会更粗糙。谁知道呢?音乐用乐音模仿着人的情感。犹如一个绝妙的魅影。它所牵引出的情感体验如此直接地抵达人的心灵。人与音乐的交流在理解之前。音乐超前地让我体验了痛苦、委屈、忧郁、失落等等孩子难以言说。却存在着的负面情感。但与此同时。也超前地让我感受了宽容、怜悯、爱、喜悦等正面的情感。在我痛恨练琴的枯燥与艰辛时。音乐所营造的广博、神秘、包容万千而变幻莫测的世界也深深吸引着我。令我难以自拔。为了练好一首曲子。岁的我曾一天个小时坐在钢琴前。一次次地确认指尖所弹奏出的音色。我急切而执著地想捉住乐音中转瞬而逝的情感与情绪。然而。音乐之美是没有定势的。钢琴技巧的提高更无止境。对一首曲子的诠释。永远都无法达到完美。这种无限趋近。却永难抵达完美境地的魅惑让我痴迷不已。以至于完全忘了练琴的疲倦、指尖的灼疼。我怀疑自己的唯美性格倾向。就源自于幼年时期的琴童生涯。外公是我的好听众。他耐心地等我练完琴。便从屋里走出。坐在厅堂一角的沙发上。微笑地看着我。于是。我便默契地弹起外公喜欢的西洋老歌。兴致所至。外公便会用醇厚的男低音。吟唱乐曲的低音部伴唱。外公的音准与乐感极好。无需乐谱。他也能即兴吟唱出低音和声。妥贴而契合。我至今难忘。三文字铭心家里有不少书。书橱里的书摆放得齐齐整整。分门别类。外公还做了许多读书卡片。我也有许多“书”。那是我看过后。舍不得丢掉的杂志――《小朋友》《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它们进不了大人的书橱。我就把它们堆放在自己床头、床底。“书”越来越多。父亲就为我做了个小书架。漆上了淡蓝颜色。就放在楼梯的拐弯处。那是属于我的小书架啊。看着小书架里满满的书。我的心也充满着快乐。我练琴时。母亲如果外出。便会叮嘱外婆或小阿姨督促我。她们难得恪尽职守。常常放我独自练习。离得远远的。凭琴声的响弱判断我用功与否。我常拿本书放琴架上。一边把琴弹得震天响。一边起劲地看书。琴架上的书。从《小朋友》开始。到后来放上金庸武侠。放上《福尔摩斯》《聊斋》……假期是我最快乐的读书时光。母亲从单位图书馆里借来小人书。每次限借十本。我看书的速度飞快。不到三天。便又催着母亲再去借。母亲单位图书馆的小人书被我读遍了。她只好从阁楼里翻出一箱发了黄的旧书给我。全都是大部头的老书。里边没有画。全是字。尽管如此。我还是硬着头皮看。阁楼箱子里的书太旧了。许多纸页都粘在一起。我小心翼翼地将纸页剥开。地扬起一团灰。初一时看巴金的《家》。书页的残破令我忍无可忍。便起了雄心。要攒下零花钱。买新书去。积了没多久。我便雄赳赳气昂昂地揣上所有的零用钱。渡海去新华书店买书。一到书店我便傻了眼。书多钱少。不知道该从何挑起。记得买了《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后。就没多少存粮了。只够买本薄薄的《憩园》。那是第一次掏自己的零用钱买书。爱惜得不得了。还用白色的日历纸给三本书都穿了衣服。于是。我继续读妈妈给的旧书。读完了《红岩》读《青春之歌》。似懂非懂地。接着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水浒》《三国》看不下去。便又倒回去看《红楼梦》。越看越喜欢。偷偷地把里面的诗词抄下来。学着写诗。写得实在拙劣。被大人们狠狠嘲笑一番。羞愧难当。遂绝了当诗人的梦想。不写诗歌。但还是想写东西的。就写些零零碎碎的场景片断。不好意思让父母知道。便偷偷地写。快乐无比地进行着我的地下工作。写完后便塞进抽屉里。根本没想到要发表。未曾料到。若干年后。我竟真的开始写小说了。这一切似乎在冥冥中已有定数。从我幼年翻开的第一本《小朋友》开始……四花开荼蘼老屋院里的人心果树是外公亲手栽的。四岁时。我来到院中。人心果树比我高不了多少。枝干细细的。“它比你大一岁。”外公如是说。“它是我们的树。”我抱着树。对外公说。抬头。看见阳光穿过人心果稀疏的枝桠。上边嫩绿的树叶在阳光下亮晃晃的。院子里。除了人心果树。还有五色茶花、兰花、美人蕉、玫瑰、万年青……外公种花种树。我帮忙浇水。乐此不疲。春天到了。我从人民小学放学回家。沿路经过一幢幢老房子。它们的院门大多是敞开的。院内黄色的迎春花、红色的炮仗花、粉色桃花、紫色洋荆、白色栀子……满了我的眼。乱了我的心。有的花美得让我着迷。我便在别人家的院门外踯躅。在偷偷进院摘花与不摘之间。犹豫良久。我爱那些美丽的花。不愿意它们离开我的视线。更不愿意看见它们残败凋零。我希望它们即使是死亡。也保持着最美的姿态。但对自家院里的花。我却断然不忍下手。我看着它们由蓓蕾初绽到花事繁盛。直至最终的凋零。我无奈地看着它们顺应自然地花开花落。外公生病了。躺在病榻上的外公孱弱而无助。“选择手术。有两种结果。一是痊愈。毫无后遗症。二是立刻死亡。”医生说。家人怎么也不能接受那最坏的%可能性。于是。外公在生病后。选择保守治疗。他的思维能力并未受到影响。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却被摧毁了。曾经气宇轩昂、健硕开朗、懂得四国语言外加三种方言的外公。被禁锢在孱弱而静默的身躯里。他坚持练习书写。坚持读书看报。坚持散步。坚持、坚持。他在与疾病抗争中日渐衰弱。漫长而无望的抗争啊。这是一场盛大、寂寞而无畏的消耗。犹如西西弗推石头上山。周而复始。他的抗争。揉疼了我幼小却善感的心。无力为他分担的我,为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而深深悲哀着。我陪着他。为他弹奏他所喜欢的歌曲。我陪着他。在他的注视下。为院中他喜爱的花草浇花。我陪着他。同他去散步。一起看美华海上日落时分的霞光。一点点透过小树林洒在我们身上。染红了我们的脸。最后一次陪他散步时。他哼起了《平安夜》。他吃力却快乐地发出每个音符。每一个字音。宁静的圣歌被外公唱得充满欢欣。第二天。他便去世了。从厦门大学赶回来的我。看着他依旧安然如生的脸。不敢相信。那么坚强而乐观的生命最终要离开这美丽的人世间了。而这世间。在他离开后。将依旧美丽着。一如既往。那晚。天突然凉了下来。风吹着院中的人心果树叶簌啦啦地响。门外的天黑的。我对妈妈说:“我要陪外公。最后一晚上……”厅堂里的灯苍苍地亮着。亮了那么久。外公离去后的某天。在医院的走道里。我遇见一个老人。他的背影像极了外公。我就那么盯着他看。不希望他回过头来。我情愿让自己相信:是的。他就是外公。他在那儿……我突然发现。当亲人离去时。最令人痛彻心髓的。不在于别离瞬间的悲伤。而在于我们对重逢的徒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