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3-08-03 22:25:39

导语:期末考试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篇

“我们现在看到的老龄化趋势在接下来的~年还会有巨大的变化,

岁以上的人口会从现在的亿上升到~亿,这就意味着老年人口对劳动人口的比例将从现在的%上升到%,这是对社会的巨大挑战,

特别是对服务行业。

”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医药”)国际部副主席黎兵在首届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发展中国家峰会上如是说。

黎兵称,中国的服务行业早在年就已占到的%,

并预测年,服务行业将反超制造业坐拥%的比率,与美国一样,服务行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更胜一筹的是,中国在移动支付业务上已远超美国成为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第一大市场。

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也会逐步体现出来,

而整个社会对医生、医疗,以及长期的健康促进、康复、养老等将有更高的服务需求。康复医疗服务作为健康产业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将在中国大健康产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种种迹象表明,

未来会有更多的患者或健康人群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主动需求,这意味着他们愿意以支付的方式,得到更好的技术和服务。因此,

我认为整合医疗健康的趋势会变得越来越明朗化,特别是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院的高度结合,以及一些高端住宅与医疗健康服务的结合,

甚至是一些度假设施与医疗健康的结合,并且这种结合的方式会越来越普遍。”黎兵强调,在未来的~年内,

医疗服务产业将达到~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然而,

具体到康复医疗方面,如此大的需求却并未推动其快速发展,

部分原因在于康复医疗服务大多与大型综合医院结合在一起,其后期的康复医院、康复中心乃至是社会家庭为主的康复服务几乎不存在。黎兵表示,这个蓝海市场的业务模式尚未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年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无疑推动康复医疗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更为有的放矢地应对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

复星医药在海外投资项目上更注重其跨境业务服务。“首先,有了成熟的服务模式和团队,

已经稳定运行但缺乏增长,亟需一个较强的国际化管理团队作为支撑;其次,

一些主流的服务、技术已经开始跨境尝试,并具有较可观的中国市场潜力。

再有,一些新的移动技术和业务模式以及与康复有关的工具,包括穿戴式、便携式的仪器等。”

除此之外,黎兵还强调了数据服务模式。

在他看来,

数据与其背后的云端分析,将对包括康复在内的整个健康医疗领域起到革命性作用。

而中国市场本身的动力同样能为投资带来进一步的回报。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篇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供给方控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收录日期:年月日

一、商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产生

医疗保险与其他险种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涉及到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之外,

又引入了医疗机构这一第三方。作为提供医疗服务这一特殊消费品的医疗机构,

它的作为与否,效率高低,对于保险合同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特征以及保险合同三方当事人的相互作用等因素使得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较之于其他险种更为复杂,

更难控制。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所谓医疗服务市场,

是指将医疗服务作为一种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

由医疗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医疗服务的消费者的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存在着一般市场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医疗服务的供方、需方及用于交换的医疗服务价格。与此同时,

由于医疗服务本身的特殊属性,包括非原生性以及作为首要生存资料的重要性等,使得医疗服务市场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在供方、需方和价格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信息不对称导致供方垄断。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医疗服务产品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具有不可更改性、不可重复性与不可逆转性,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消费缺乏何时需要与需要多少的相关信息,也无法事先知道医疗服务的治疗与效果,

较弱的信息可获性导致了较弱的判断力,病人始终处于劣势地位而不得不屈从于医生。由此,医疗服务供给方在提供服务时权威性很高,形成了医疗服务市场中的垄断地位,

这种供方垄断为“诱导需求”提供了条件。

、消费方式的极其被动性。医疗服务本身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而医疗服务消费者在作为医疗服务需方的同时,也是身受病痛折磨的患者,

与其他消费者相比,他们处于更弱势的地位,也更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为了其生存与健康着想,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无论如何也不会将医生的建议置之不理。

、医疗服务领域竞争性市场理论的不适用性。经济学中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效率最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提供最低价格。

然而,就医疗服务市场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完全竞争。

医疗服务提供者具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在我国,医疗资源中公立医院的比重最大,曾一度占到%。虽然近些年来非公立医院比重逐渐提高,

但大多数医疗资源和市场仍集中在公立医院手中。较高的垄断性使得医疗服务机构对医疗费用的收取享有更高的话语权。

(二)医疗服务市场固有的道德风险。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以上特点,医疗服务供给者相比于需求者站在了更有利的地位上。医生在信息上的垄断地位使其有能力诱导需求,

有倾向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如果医生的医嘱要求病人做某项医疗检查或手术的话,处于信息劣势的病人不能完全判断自己所需的医疗服务及其数量与质量,

更无从评估医疗服务的价值是否与医疗收费价格相匹配,他们往往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或手术,

尽管有时这些医疗服务并不必要。这就是所谓的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萨伊定律”,

即医疗供给创造医疗需求。医生诱导需求的能力大小与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呈正比关系,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医生诱导能力越强。由此可见,

医患之间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而近些年来医疗纠纷事件的日益增多正说明,医患之间的矛盾正愈演愈烈。

(三)商业保险介入后的道德风险转移。

医疗保险市场使得原有的医患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三方之间的关系。在目前先自付后报销的付费模式下,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当被保险人患有可保范围内的疾病时,医疗机构向被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而最终的医疗费用通过报销形式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给保险公司。

在投保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由于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不仅面临医疗机构过度治疗的风险,

连患者也有了过度治疗的激励。总结来看,围绕道德风险问题,形成了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和患者三方的三角关系。(图)医疗机构虽然与保险公司没有直接的作用关系,

但由于医疗费用补偿机制使得原有的产生于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作用到保险公司身上,如图中空心箭头所示。可以说,

医疗保险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医患之间道德风险的作用模式,切断了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直接的经济联系,弱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部分风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而是转化到了保险公司身上。

二、商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事前道德风险与事后道德风险。

不同于逆选择,道德风险一般是指在合约订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外在性问题。

图给出的是一个保险事故发生情况下的时间轴,如图所示,

从保险合同生效直至最终保险合同终止的这一时间段都属于道德风险的博弈时间。(图)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道德风险可根据保险事故发生前后分为两个时间段,

即事前道德风险与事后道德风险:被保险人的行动发生在自然状态改变之前的道德风险称为事前道德风险,

发生在人知道委托人自然状态之后的属于事后道德风险。

关于医疗保险中事前道德风险的一般看法是,被保险人投保医疗保险后,主观上产生了一些侥幸心理和依赖心理,对自己的健康变得大意起来,

减少了对疾病预防的投入,从而引起发病率的增加,导致保险赔付率的增长。

然而,由于医疗保险的所保标的是医疗服务费用,其本质是对消费者的健康投保,一个理性人是不会随便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

长期对医疗保险经验研究也表明,事前道德风险并未对发病率造成显著影响。

事后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

既包括需方即被保险人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也表现为供方即医疗服务机构的过度供给。事后道德风险被认为是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医疗保险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根本原因。

因此,研究道德风险问题的重点在于研究事后道德风险。

(二)事后道德风险中的需方风险。事后道德风险中的需方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类:

、过度医疗消费。医疗保险的补偿机制使得许多参保人在疾病发生后,

缺乏费用节约意识,

甚至主动要求提高医疗费用以达到预期治愈效果更佳的精神满足,

以至于小病大养、小病大医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机制可由图中医疗消费供需曲线直观地表现出来。

横轴为医疗服务数量,

纵轴为单位数量的医疗费用。假设病人对医疗服务具有弹性需求,且需求曲线用图中斜线表示;同时,将医疗服务市场看作供方主导的垄断市场,

且用图中横线表示。

(图)

当未投保时,消费者面临的医疗费用价格为,均衡时的医疗需求为;投保后消费者面临的医疗费用由于保险公司的分摊降到了,

均衡时的医疗需求为。则(-)的差距即为医疗保险介入后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而产生的超额需求,

造成保险人的实际赔付大大超过预期赔付。

、欺诈行为。

商业保险领域的保险欺诈率长期居高不下,

据统计,美国商业健康保险欺诈带来的损失占总健康保险保费的%,而中国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大于%。被保险人通过故意制造假门诊、假住院、虚报医疗费用等方式来骗取保险赔付,

此外借卡就医、冒名就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些都给保险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保险理赔过程中,

由于难以得到医疗机构的有效配合,难以参与到医疗过程中,取证调查困难,

保险欺诈行为也就变得难以杜绝。

(三)事后道德风险中的供方风险。排除上文中提过的与医疗保险需方合谋的人情处方与违规报销等助长需方欺诈行为的情况,供方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利益趋势下,

安排过度检查与过度用药方面,即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本身的原因,

供方诱导需求较为严重。

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由医疗服务、药品收入、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构成。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

国家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业务收入即医疗服务收入与出售药品收入逐渐成为医疗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于是,

在当前“医药合业”制度下,医疗机构存在强烈的利用其优势地位诱导病人过度治疗的正向激励:通过多开药,采用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收入。

如果在认为较高的医疗费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的条件下,

这种名利双收的正向激励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三、控制道德风险的基本思路

鉴于道德风险对医疗保险正常运作的负面影响,如何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已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

控制道德风险的最终目标在于控制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

以前控制道德风险的主要手段往往着眼于医疗需求方,

包括设置免赔额或起付标准、使用共付的方法提高投保者的费用分担比例。但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其有效性的发挥:首先,

在医疗保险中,

供方风险处于主导地位,如前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基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及患者处于病痛困扰的弱势心态,

医生在决定医疗方案进而影响医疗费用方面有着较高的话语权,以激励投保人的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方法效果有限;

其次,起付标准过高或参保者费用分担比例过大会使医疗保险这种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可能导致医疗保险需求不足,低风险个体的投保率降低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

进一步恶化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有效解决还应该从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入手更为有效。近年来,“被管理的保健”概念的提出和新型医疗保险组织的出现正是这种管理理念的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任燕燕。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于老年基本医疗保险市场的考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

[]姚中宝。不同医疗保险制度对住院费用影响的比较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篇

()健康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从健康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健康服务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

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却也是薄弱环节。

()健康服务业相关产品科技含量高。健康服务业作为服务性产业,

提供的产品多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产物,

与相关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

如保健食品、诊疗技术、危险因素监测、评估手段等,均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健康服务业是特殊的现代服务业。一方面,

健康服务业既有被动消费又有主动消费。

医药卫生消费往往是被动的,大多数人是因为身患疾病而不得不去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服务;但诸如心理咨询、美体美容、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

往往是消费者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主动消费。另一方面,

健康服务业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不论是被动消费还是主动消费,健康服务业都关乎人的健康,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行业监管,保证服务的使用安全。

()健康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健康服务业作为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素质的产业,其产品和服务涵盖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覆盖面广,

产业链长。如今,

健康服务业在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同时,

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亿万朝阳产业。

二、国内外健康服务业发展概述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健康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年在医疗卫生相关健康领域的投入约.万亿美元,

占的六分之一。

美国的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流动健康医疗服务、医院、物理设施及健康管理等。庞大的医疗保健需求不仅使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

而且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研发和生产最活跃的国家。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美国许多城市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成为解决就业的支柱产业。以美国匹兹堡市为例,匹兹堡市大学医疗中心作为一家提供医疗服务的企业,

其雇员超过万人,几乎占匹兹堡市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

涌现了大批健康维护组织(),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促进公众的健康,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美国健康医疗经济》()中提出“健康极”指标,用来描述美国各主要城市健康医疗产业的集中情况,

以及健康医疗产业在各主要城市的重要程度。研究显示,波士顿、纽约的健康医疗产业分别名列第一、第二,其差距很小。进一步细分市场,

如医院、护理、家庭健康服务、一般医生及牙科医生门诊、其它健康从业者办公、健康管理服务等,

波士顿与纽约都名列前茅。美国财政政策学院在《健康医疗产业的趋势与问题》()中,从劳动力与市场方面概括了健康医疗产业对纽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贡献。

探讨了世纪年代初美国健康服务业就业人口增长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增长下降的原因以及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明确指出健康服务业依然是美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概括了竞争、效率以及公共政策导向导致的健康医疗产业的结构变化,

主要针对健康保险、医院医疗服务以及医师服务市场。

。日本等亚洲国家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对健康领域的持续重视与投入形成较多独具特色的产业。特别是随着日本老龄化不断加深,以养老为基础的保健食品(日本称为“功能性食品”)、养老护理、保健疗养等行业迅速发展。

日本养老护理相关的就业岗位超过万个,疗养保健行业每年产值高达亿美元,成为日本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亚洲其它一些国家在健康服务业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将医疗服务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医疗旅游业,

近年来发展迅速。例如,印度的医院与泰国的医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医疗经验,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患者。新加坡通过组建国际医疗保健中心,

依托国际医疗会议等途径,每年吸引数十万国际游客接受医疗旅游服务。韩国整容业发展迅速,

除庞大的本国市场外,近/年期总第期的消费者来自中国,/来自日本,整容行业增加值已经占韩国的%。

。上海、成都、苏州等国内城市

上海市是我国健康服务业资源最为优越的地区,

快速发展中的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将建成集高端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研发、生命学术交流相互融合的部级健康服务业集群。

成都国际医学城整合医疗健康业上下游资源,从生物研发、健康预防、医学检测、高端治疗、综合康复到医疗旅游,

整个健康服务业链融合互补,发挥集群效应。苏州环球国际健康服务业园以健康服务业链整合概念为主题,已形成有北京大学盛名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营养学会等三个核心资深专家团队学术支持,

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国际化行业园区。

三、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已具备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良好基础条件,配套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后续发展潜力巨大。据浙江省统计局测算,

年全省健康服务业总产出亿元(较年增长.%),根据健康服务业及其支撑产业年均增长%的速度静态测算,

到年浙江省健康服务业总产出将达到亿元。

。具备一批优势产业领域

()在医疗服务领域,

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一是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多,

门类全,基础好。

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个,其中医院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个,

其它卫生机构个。现有三级医院家,

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家。二是社会资本办医迈出实质性步伐。截至年底,全省共有民营医院家(其中三级医院家、二级医院家),

床位数约占全省医院床位数的%。三是卫生人力资源相对充足。截至年底,浙江省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的医生、护士数分别为.人、.人,比我国东部地区分别高出.、.人。

()在健康管理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势头良好,一批专业化健康服务机构已显现较大的发展潜力。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与韩国最大的健康管理集团合作项目———韩诺健康管理项目于年月日启动。

()在健康信息服务领域,产业规模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杭州市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拥有阿里巴巴、创业软件、图特信息科技、联众医疗科技等较多健康信息龙头企业。

()在医药产业领域,药品销售总额居全国第四位,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在食药保健领域,胡庆余堂、立钻、正大青春宝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三和第五。“浙八味”等地道药材,

厚朴、杜仲等大宗药材及铁皮石斛、灵芝等珍稀药材在全国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在养老、医疗旅游领域,发挥协同效应,催生新的服务业态。依托江、海、山、湖一体的地理环境,

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丽水、衢州、金华等地兴起规模较大的休闲和养生养老产业。

。健康服务市场需求旺盛

()经济基础较好,

城乡居民收入较高,人群健康需求旺盛。

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强烈;高收入人群庞大,

福布斯《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显示,浙江省千万富豪有.万人,居全国第二位。

较多的富裕人群对个性化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较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基数庞大。年末,

浙江省岁及以上老年人.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上年同期增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老年人比例将突破%。同时,

浙江省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显著提高了老年人享受健康服务的保障程度,为健康服务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消费基础。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发展平台初具规模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已显现集群化趋势:医疗服务主要依托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城市群等中心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形成较为集中的医疗服务集聚区,如杭州市上城区医疗服务业集聚区;

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健康休闲养生养老行业逐渐崛起,初步在杭州千岛湖、金华、丽水、衢州等地形成集聚规模;

健康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软件开发基地为基础的产业集聚体。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杭州特色中药保健产业集聚区、金华“浙八味”培植基地、丽水高品质“菌菇”培植基地等一批特色基地;生物产业已形成湖州生物制造、金华天然药物、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集聚区块。

四、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发展优势条件显著,但也存在较多薄弱环节,

主要存在总量供给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健康相关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配套政策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

。大型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的服务量几近极限

年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其中省级医院高达.%。各大医院人满为患,

患者就诊需提前预约。

集中了优质医疗服务力量的公立三甲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承载量几近极限,专家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病人需求。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和供需关系失衡,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就医环境欠理想。

与此对应,社会办医份额和规模却较小,办医层次不高,发展速度不快。

。健康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

健康管理、老年养护、心理咨询机构发展滞后。高端服务市场开发不足,目前承担健康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各类公立医院。

。健康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化程度不够

目前医药制造业集中在低附加值化学原料药生产领域,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环境、安全问题突出。基因药物、生物工程育种等先进技术含量高的医药产业所占份额小。多数健康食品尚处于售卖原料阶段,

高技术研发应用不足,许多珍稀的中医药自然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配套政策体系尚需完善

随着健康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缺乏配套政策体系引导的弊端日益显现。以社会办医为例,目前部门相关政策还没有跟进,

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有些涉及改革的政策法规存在“打架”现象,还没有形成合力。

社会办医主体属性、资产权属等法律法规问题,融资、税费、用地、投资回报、人员流动等政策局限逐步凸显。在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促使卫技人员合理流动、公私合作、商业医疗保险进入医疗领域等方面,

也都需要清晰的实施细则指引。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篇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有限

《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九条规定,

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

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

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

目前,有关部门及受委托单位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是部分的、局部的、有限的。

包括涉及社保基金量小,没有包括五个险种的累计结余基金等。投资运营的实体仅限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尚未被授权进行运营,

投资的收益及增值效应极其有限,远不能满足参保人员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的需要,远远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医疗服务市场高度垄断,医保基金管理、医保付费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积极应对市场化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在医保市场,

医疗服务供给方高度市场化且高度垄断,而作为医疗服务需求方――医保制度、医保基金管理及其付费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充分发挥医保基金资源在市场中的杠杆作用,使医疗服务需求方在市场经济中处处被动。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医疗机构为追逐利润和谋求自身发展,加上医学科技的进步,

医疗服务高度市场化,而且是高度垄断的市场,垄断助推了“以药养医”的利益机制。在医疗服务市场上,

医生握有消费决定权和供给决定权“二权合一”的绝对主动权,使得参保人员、医保经办机构在医疗消费过程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此外,医药价格不合理甚至失控,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制约作用远没有得到发挥。

于是,便有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三)医保基金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和全民医保的启动运行,标志着我国已基本解决了全民医保从无到有的问题。如何实现从有到好,

需要解决的难题还很多。如医保费的征缴、统筹基金管理和运营等仍不完善、不规范,

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维持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任务艰巨。

医疗保险在平衡公平诉求中的福利化趋势;基金收入的能力赶不上基金支出的需求;医疗服务市场化、医疗费用增速与保障能力的差距拉大;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推进不尽如人意、医保基金保值增值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医保基金不仅承担支付参保人员医药费用的功能,同时还承担解决一些历史问题的责任。老企业、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企业改制中退休人员作为改制企业一部分整体参保,

而这部分企业由于历史原因,

在职人员经改制分流,

人员大幅度减少,为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和接近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虽然尚能一次性收取一定的保费,但远不能平衡基金的需要。

。医保基金的使用绩效低,

医保付费方式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往的医保支付方式以“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这是造成医保基金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付费方式不仅不能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实施有效监督制约,

促进其进行合理有效治疗,而且对过度治疗、过度检查等滥用医疗资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结果是,既损害了基金的使用绩效,

也损害了参保人员的保障权益。

。医保基金监管力度还不够,造成基金流失。由于医保经办机构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限制,有关部门对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不够,

造成一些挂名住院(包括参保和非参保的),

尤其是挂退休人员名住院或异地就医的现象,导致基金严重流失。

。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一些统筹地区由于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或是系统规模较小、功能不完善、运行速度慢、资源数据库容量有限、兼容性能差等,

未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监控过度医疗、反欺诈的预警系统,对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基金浪费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

。人员构成老龄化。参保人员结构失衡,

加大了基金运行风险。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

参保人员已基本覆盖至广大企业职工和社会灵活从业人员、农村户籍人口以及城镇居民,基金运行亦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目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据资料统计,

年,我国大于岁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到年,

我国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参保人员老龄化的速度明显高于扩面和基金增长的速度,

基金运行风险凸显。从广西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构成看,年,退休人员占总参保人数的比例高达.%,比例严重失衡。

二、按市场规律的要求运作

所谓医保基金市场化运营就是通过国家立法,

授权国家有关专业委员会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保证安全、注重效益的投资原则下,通过对医保基金规范、稳健、专业化、市场化运作,以实现医保基金收益稳定增长、充分发挥基金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

按市场规律管理医保基金,

实现三方共赢。用人单位及其参保人员将医疗保险费缴纳给医保经办机构,

是希望医保经办机构成为自己的经纪人,作为需求方利益的代表与医疗服务机构(包括医院和药店)进行团购谈判,购买医药服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

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限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约束医疗费用飞速上涨,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

各类医疗机构则通过展开充分的竞争,争取更多来自医保基金的支付,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

并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医保基金市场化就是回归其资源的属性,建立以医保基金为主导的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使参保人员不再“看病贵、看病难”,

医疗机构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发展,

医务工作者因改革而使自身技术和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基金市场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因此,为发挥医保基金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国家有必要立法,将基金在确保安全、有效监管前提下纳入市场化运营,使医保基金健康、安全、可持续、科学发展,以最大限度满足参保人员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的需要。

三、医保基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营已经在限量、局部进行,取得了一些收益,但还远远不够,仍需要配合国家深化医改规划,

作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大规模的运作。

(一)在政府宏观指导及有效监管下进行市场化运营

国家通过立法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遵循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原则,

按照循序渐进方式进行专营或委托经营权。

。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投资,使基金保值增值或使基金发挥最大绩效。基金投资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

。进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通过团购的力量提高基金的绩效。要把医保基金团购按市场规律进行运营,医保经办机构在与医疗机构谈判医保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或按人头付费标准等凡涉及医保基金付费时,

都可以进行协商谈判。通过团购谈判达到“医、患、保”三方共赢。要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凡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耗材,

由医保经办机构与药商谈判,在谈判中形成一个既能反映价值又能反映供求较为合理的价格。

(二)建立奖励机制

。参保人员参保期间,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包括门诊)支出的,

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基金划入其个人账户的奖励。

。连续累计缴费达到一定年限的,给予增加一定数额的统筹基金报销比例。

。体检。

参保人员连续参保达到一定期限后,可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体检服务费用。

(三)向有利于控制和减少疾病的领域投资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提出:“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实施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扩大覆盖人群,充实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切实提高防病能力,

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国家或地方通过立法,允许专营机构或委托运营机构每年从基金结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用于有益于参保人员身心健康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宣传医学常识,将健康管理前移,将医疗保险工作前移,

以达到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实现“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的目标,同时,

也减少基金支出。

。配合有关部门,

提供一定经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普及宣传科普知识。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普及医学常识、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等。

如怎样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医疗保健知识。

。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体检,

给参保妇女提供定期专项检查如妇科病、宫颈癌、乳腺癌等普查,还可以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普查,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基金的支出。此外,还可以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预防保健,将预防保健纳入医保基金的支付范围,从而大大提高基金的使用绩效。

。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课题研究与讲座。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篇

【关键词】医疗市场,

市场失灵,政府干预

一、政府对医疗市场管制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医疗市场的政府管制及其制度体系始终处于不断改革与完善过程中。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世纪年代初期到年代中期,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的是行政性全面管制。第二阶段是从年代中期至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经济进入转型期,

行政性全面管制得以改革与放松。

第三个阶段是从年代中后期至今,

中国社会经济进入了全面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医疗管制及其制度体系也开始步入了重构与优化的新阶段。尽管成熟的医疗管制模式及其制度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但政府医疗管制正向着“有管制的竞争”模式迈进。

二、政府在医疗市场上应起到的作用

(一)消除进入市场障碍

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医院,只要政府引导得当,都能为社会大众造福。私立医院也可以从事公益性的事业,

只要政府给予支持,他们也能做得很好。

政府不一定直接承办医疗卫生事业,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应该对市场运作的结果进行测量,

而不是说只要公立医院承办了医疗卫生服务,保证了这个过程,结果就一定是实现了医疗卫生公益性的要求。

如果政府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公立医院依然会出现大量不道德行为,而不能体现公益性的特点。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并存对于双方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都有益,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的竞争会提高公立医院的效率,同时私立机构要考虑社会大众的利益以衡量和约束自己。

允许竞争的存在,就可以比较哪种体系服务的质量更好。

政府应该取消进入医疗市场的限制,应该允许不同的提供系统在供给方面展开竞争。

(二)纠正市场失灵

医疗市场是个特殊的市场,存在着很多市场失灵,

这些特点弱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

医疗市场机制既不能提高效率,也不能实现公平政府应当承担宏观调控的责任,应将其医疗服务筹资者的职能和购买者的职能分开。

、公共物品性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

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品性质。物品本身的特性决定着物品供给的条件,医疗服务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从物品性质来看,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纯公共产品;从理论上讲,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

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例如:包括安全饮用水的可获得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的卫生防疫、病菌传播媒介的检测、监视和控制,

以及计划生育教育和卫生知识普及在内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服务属于纯公共物品,并非市场上的医院愿意提供的。

而且,预防做得越好,病人会越少,医院收入会下降。

在公共卫生领域,

政府必须为这类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由政府机构直接提供或向其他机构付费购买以确保这类服务的有效供给。

直接提供是由政府直接举办并管理医疗机构,为相关人群提供医疗服务,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可以承担全部费用。公立、私立两种机构都可以提供这类服务,

对于私立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提供补贴,它们也可以很好地提供这类服务。对于公立机构,只收回成本,

不以赢利为目的。

、外部性

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属于正的外部性。

例如,治愈一个“非典”病人社会的收益不仅包括了患者的个人收益,还因他的康复减少了传染源,

防止了疾病在社会上的大面积扩散;母婴保健有利于减少先天残疾和婴幼儿残疾,

提高未来的社会生产力;

预防接种可以使接种者免于感染传染病,也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概率。类似的服务还包括灭蚊,疾病检疫医疗卫生知识的传播等。但是,

抗生素的滥用则属于负的外部效益。

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服务”也具有利益外溢的特征,

即受到良好医疗服务的人们有利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美国财政学家哈维。罗森(。)在分析外部效应时,

提出了“正的外部效益一般会导致一种活动提供不足,而补贴和税收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必须注意避免滥用补贴”的观点。

根据这一理论,对于外部性十分明显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政府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政策和工具来干预医疗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

如对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预防接种者给予补贴,对健康设施建设和医学教育给予补贴;还有卫生保健的公共供给以及转移支付,如对老年人和穷人的医疗救助计划。

此外,政府还要负责做好组织工作,并根据规则对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交易关系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对医疗服务领域的准入、价格、质量、竞争秩序等内容的监管。

、信息不对称

医疗卫生服务是以信息不对称和关系为主要特征的。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

服务提供方(医生)和服务需求方(患者)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医生掌握的信息要比病人掌握的多。

医生既掌握着病情的信息,又有较多的诊治手段和药品的选择权,并负责决定治疗的方案;需方患者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对医生的行为和结论进行监督和评估,不能判别技术质量,

无法自行选择产品与服务,“医生完全有能力凭借专业水平和能力说服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当一个患者对适合治疗的了解不如主治医生时,将典型地导致一种患者和提供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此外,

医疗服务往往不只是简单地由患者向医疗机构购买服务,而且涉及到政府或保险公司等第三方付费机制。因此在医疗服务领域,存在患者、医生、医疗机构、付费机构(政府或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购买组织等众多利益主体,

构成了非常复杂委托或交易关系。

信息不对称还会引起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诱导需求”。供给诱导需求指的是医生拥有并且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滥用他们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患者的需求以谋取私利的情况。供给诱导需求体现了卫生经济学中一种主要的理论,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默法则,这一法则预言“只要床位被创造出来,

就一定会有人来利用它”。医生作为患者的建议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角色也使供给诱导需求成为可能。由于医生既掌握着病情的信息,又负责决定治疗的方案,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置,

具有很大自由裁量权;而病人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如果患者要想了解一些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而医生恰恰是出售这种商品的人。

对于医生的决定,

患者通常是不敢违背的,因为病人通常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患者即使得到了一些信息,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

失误的判断很可能导致错误的选择,而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

作为一个完美的人,医生应该以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患者选择合理的药品和诊疗方案。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

医生也是理性、自利的经济人,也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为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医生很可能利用自己作为患者人的身份,违背患者的利益,

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或过度的医疗消费。

如果医生的经济利益与病患的医疗消费量相挂钩的话,医生有积极性多提供服务,多拿钱。

医生也很可能违背职业道德,使诱导需求达到惊人的程度,创造出天价的医疗费用,患者在这里属弱势一方。

这种情况下,

市场力量不足以约束价格、限制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最优化资源配置,

因此,

政府管制应当成为一项政策选择。

在信息很难获得和准确评价的情况下,医疗卫生市场的失灵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福利的减少,因而必须由第三方——政府的政策干预和供给,

来监督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政府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有:对医疗服务单位实施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披露的方式和内容要符合医疗服务科学的要求,保证信息质量而不流于形式;

推进病历和处方的标准化,提高公众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医疗知识水平和治疗手段的了解程度,为此要发展医疗信息传播途径,普及卫生知识,

建设医疗文化和健康文化;建立第三方组织来监督医疗行业,

传递信息,协调医患矛盾,对作为弱势方的患者给予支持。此外,

还可以采用医疗咨询、医务人员介绍、开放医疗服务系统、实行医疗保障制度等手段。

(三)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我国的医疗卫生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造成医疗卫生费用失控、医疗纠纷失控、宏观调控失控。在医疗市场的管制中,政府必须发挥公共管理的职能,

必须设立守门人的制度,必须建立第三方购买者的监督机制。

医疗保障系统涉及医疗需求方、服务提供者的关系,但医疗保障机构作为第三方对于更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要使被保障对象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还必须通过政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协调和保障三方的利益,规范各方的行为。

在医疗卫生监督方面,第三方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医疗保险机构建立在卫生部之外,政府会提高政府各机构实施该系统的协调能力和推进标准的压力。医疗保险机构作为经济独立的运营机构,会自发监督控制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收费状况。它收到人们的预付医疗费用后,

作为集体的代表,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中的具有强大购买力的谈判者,控制和监督医疗服务机构行为,

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价格合理。

世界其他国家的医疗保险机构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如在德国,法定健康保险系统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经济实体。

这样保险公司会制定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标准,派专业人员对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

政府不应该允许医疗保险机构设定赔付的固定限额,这样保险机构就会有动力监督服务提供者的收费状况,建立医疗利用审查制度。如在美国这样的医疗市场化的国家,也设立了严格的医疗审查制度。

到世纪年代中期,在美国,几乎每一个重要医疗决定都要通过审查机构的审核:住院治疗需要医疗利用审查机构的批准,

手术需要批准,为做其他检查延长住院时间需要批准,将患者转到康复中心也需要批准。这种审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标准做出决定。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控制不是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实行理性化的配给,

而是通过设定一个赔付额度保证医疗保障机构收支平衡,

因此医疗保障机构不关心供者是怎样提供服务的,

是否选择了节省费用的合适的医疗技术,它只负责赔付固定部分的费用。所以保险公司没有激励机制去激医疗保障机构监督约束供者的行为。医疗保险机构通过设定自付率、起付线、封顶线、可报销药品目录等各种手段,

对病人的就医行为施加了严格的控制,但是对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却近乎不闻不问。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

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是作为单个病人出现在医疗服务机构。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放弃了其第三方购买者的监督职能,医疗保险机构的重点在于控制病人,而不是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

与此同时,医疗保险机构以高标准而不是最低标准来核定定点服务点的做法,也引导病人向医疗服务递送体系的高端集中,为费用上涨推波助澜。这就造成了根本没有代表广大民众的相关机构监督供者行为的局面,

服务提供者主宰医疗费用价格的现象不可避免,医疗费用猛涨、服务质量低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医疗卫生服务将成为中国财政的黑洞。

三、总结

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现实的医疗市场是无效率和不公正的,也不会健康发展。医疗保健即使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它的特殊性质也不会改变。

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医疗保健领域不应该放任不管而是应该有所作为。

在中国医疗市场存在着公立医院垄断、信息不对称、正外部性、供者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弱势群体被排除在卫生服务提供系统之外等问题。政府应该纠正医疗市场的缺陷,加强和健全监督机制,使医疗卫生部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张竞文。浅析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黑龙江科技信息。()。

[]陶春海。浅析外部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

[]胡春燕。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划体系构建:理论与论经选择。湘潭大学学报。()。

[]张志勇。医疗服务领域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关系。赤峰学院学报。()。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篇

服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医疗服务被视为第三产业的特殊行业,

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护理服务进入市场已成为客观事实。

内外环境变化,竞争因素确立,

护理业界人士必须全面了解护理服务市场化大趋势,面对严峻考验和抉择,转变经营观念,选定正确方向,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从护理服务自身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之间关系着手,引入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服务营销理念,认知护理服务市场营销面临的问题,对护理服务市场进行分析,

顺应现代化护理发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人的价值的统一,

审时度势,

主动进入服务市场,这样才能抓住先机,占据应有的市场份额,探寻到有价值的护理市场理论和经济规律,对各种护理资源有效整合。

通过市场营销来满足顾客需求,扩大服务市场份额,走具有独特的生机和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求得生存与发展[]。

认识营销的概念和目的

.营销就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而开展的各种活动[]。

医疗营销的目的从宏观上讲,就是让医疗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从微观上讲就是让患者、员工、医院三方受益,即治好患者、改善员工、发展医院。

营销的原则是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

.内部营销是一项管理策略,其核心是提升员工的顾客意识[]。

就是指将职工看作是内部消费者,

以先满足内部消费者为目标而达到满足外部消费者的目的。

.外部营销原指企业为顾客提供的外在服务质量,包括企业服务提供的服务准备、服务定价、促销、分销等内容[]。现代营销观念认为,实现组织诸目标的关键在于正视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有利地传送市场所期望满足的东西。

在提供护理服务上,

我们从市场经营发展框架审视对服务流程的认识,努力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无缝隙的服务。

护理服务进入市场是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卫生服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消费的观念转变,对护理服务相应提出更高要求,

而服务体制由供给式卖方市场向需求式买方市场转变,护理服务进入市场已成为客观事实和必然趋势;

护理服务需求趋向多样化,

从治疗性疾患护理服务扩大到保健性护理、亚健康及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护理保险等多种形式;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对患者及社会人进行支持和帮助,进而形成护理服务内涵和外延的拓展,

立足医院、走向社会、走进市场开放式护理服务模式[]。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中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或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这些情况客观存在并不断进步发展,必然促使护理服务形成市场,护理事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主动认识并积极进入护理服务市场。

产品和服务

.产品是指能够在市场上得到的,并能够满足人们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实物产品能自我展示,

而服务却不能自我展示,这就需要我们将医疗服务产品有形化展示给患者和社会公众[]。

护理服务具有产品的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可存储性个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护理服务是广义概念下的产品,实际上是能够用以满足就诊者护理需要和欲望的服务。

.长期以来,我们对患者的认识仅仅是患病需求医的个体。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营销理念为医院引入了“客户服务”,即不再将患者单纯地看作是“患病的人”(),而看作客户()。将服务对象由患者转变为客户,可带来以下转变:①角色心理的转变:护理人员可由心理上位改变为心理等位,

消除心理上的优势感,多给患者一些平等和关爱;②服务职能的转变:由只限于患病来院就诊的服务扩展为全过程的持续服务;

③服务主动性的转变:由被动等待患者上门求医转变为出门寻找客源;

④服务联系的转变:由就医时的短暂联系转变为促使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长期的紧密联系,使患者满意。

护理人员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关心患者、方便患者”的人性化理念。真正把患者当作整体的人,尊重他们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

承认和理解患者的信仰、习惯、爱好和价值观,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护理服务市场营销基本策略

护理营销有其独立操作的可行性,在医疗服务市场营销的整体协调一致中充分展示护士的营销角色。

护理服务应将所有可能传播医院信息的人都视为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就是医院市场营销“晴雨表”[],

采用有效护理服务市场营销措施实现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技术优势与完美质量策略:护理技术是医院护理服务产品价值的最核心的部分,

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以护理技术作支撑,其它服务则是从医疗技术服务中延伸出来的,没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护理市场营销简直无从谈起。技术优势是根本完美质量则是实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护士都具有强烈质量意识,想方设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全员参与到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改进过程中来,

并能通过有效措施予以保证,不断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并力争超过服务对象的期望值。

.服务多样化与个性化策略:多样化的服务策略事实上贯穿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把患者作为社会人来看待,

只要对患者有利,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满足需求,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不断增加新的服务项目,

使服务内容全面化和系列化。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

采取不同层次的设施条件、服务标准,提供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多样化的服务。个性化的服务对象应该提供独特的、体现自己个性的特色护理服务。

.护理品牌策略: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下,医院之间的竞争将集中在品牌上。

一个好的品牌,除了意味着技术的先进,

服务的高品质以外,还代表了承诺、优质、可信、价格、文化等内涵[],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保障,是企业的摇钱树[]。

护理品牌是医院护理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护理服务品牌策略具体的做法是:树立护理名人品牌和护理专科品牌,从而打造医院护理整体品牌,护理的名人品牌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从技术形象、质量形象来体现人文素养,增强护理服务内部自我营销。护理整体品牌要求每一名护理工作者都具有团队意识,自觉维护医院的声誉,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体现医院护理人员良好医德形象,创造独特的护理品牌。

.营销沟通策略:医院护理服务营销沟通是指向所服务市场传播有关医院及护理服务信息,收集并评价患者意见、态度、建立并维持与护理服务人群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关系、了解评价护理服务对象的态度,并让护理服务对象充分地了解熟悉医院的护理服务特色和优势,同时检验护理服务措施,

是否与护理服务对象利益相一致。医院护理服务营销沟通形式有广告、公共关系、护理服务推广等大众沟通和护患沟通。

通过沟通对自身有利的予以强化,对不良的,再采取改进措施,消除护理工作的不足,

加强护患信任,树立护士队伍良好品牌形象。把护理服务优势的强项展现给消费者,增加消费群体对医院护理服务特色服务项目的注意力。

效果

现代营销理念要求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患者,

重点是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目的是以最适合的医疗产品、服务及最优惠的价格满足其需求[]。护理部运用市场营销理念进行管理,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护士应更加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修养,自觉扩展知识面,

熟练运用语言性及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满足患者的需求,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转变护理服务模式,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方案,

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营销服务质量的核心,追求最佳服务,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护理服务价值得到体现:运用人本理念对护士进行管理,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分配工作,对工作认真者给予鼓励,

达到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的目的,使护理服务的经济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重视护理服务:市场的主动开发,护士清楚地了解科室期望的服务标准和业绩,主动寻找护理目标市场,

将服务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变被动服务观念为主动服务。总之,

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应用于医院护理管理服务中,是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医疗市场体系的经营方式,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营销不仅使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完善、高质量的一体化服务,

还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赢得优势和主动,

推进医院长久的进步。

【参考文献】

[]郑大喜。市场营销理念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中应用的探讨[]。现代医院管理,

,

():。

[]玛丽安·伯克·伍德。营销计划手册[]。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史自强,马永祥。医院管理学[]。上海:远东出版社,.。

[],。市场营销原理[]。赵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陈慧娟。市场营销观念在临产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南方护理学报,,():-。

[],。市场营销原理[]。赵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黄河瑞,朱燕,叶明。从医疗服务的特征谈医院营销的策略[]。现代管理,

,():。

[]张琳。倡导人性化服务完善护理服务文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吴峰,匡莉。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营销链[]。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

[]顾海。现代管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陈放。品牌学[]。北京时事出版社,.-。

[]阿尔文··伯恩斯,罗纳德··布什。营销调研[]。梅清豪,译。第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琳。倡导人性化服务完善护理服务文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

[]刘思文,陈欣怡,

吴渭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成效[]。护理管理杂志,,():。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

支出;措施

。前言

年,我国开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年,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国各地以“低水平,广覆盖,

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筹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西安市于年初着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在广泛调研测算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年月日正式出台了《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和《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经过几年多的发展,

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一是建立了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先后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离退休医疗保障;同时针对困难群体出台了困难企业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初步建立了西安市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成立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是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

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三是基金征收稳步推进,

截至年,参保单位达到余户,参保职工总数达万人,

占应参保人数的.%。

可以说是总体情况较好。

。支出影响因素

.参保率低

愿意参保而且有支付能力者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员和效益较好的国营、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而私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很低。原享受公费的在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医疗保障待遇的职工直系亲属均未纳入现行医疗保险保障范围。

再者,

对困难期企业职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设置较高障碍,使得较大一部分应参保的人员流落在体制之外,

使保险基金的积累性减弱,支出受到威胁。

.老龄化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

也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老龄人群随着身体抵抗力的不断下降,身体状况相对较差,

属于慢性病和危重病高发率人群。据卫生部调查,

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年人要高~倍,住院率高倍。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为.%,有%的老年人患有种以上疾病。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消耗也将大幅度增长。

西安市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前者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职工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收入的%。离退休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

仅缴大额统筹元的%即.元(企业缴纳%即.元),由于老龄化的进程的加快,

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负担系数)上升。

西安市截至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为.万人,退休职工为.万人(本处涉及数据仅限西安市内,不包括区县)。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已达.∶,

小于全国水平.∶,西安市年新参保单位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降低为.∶,对退休职工医疗负担更重一些,使得统筹基金结余逐年下降,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

统筹基金会将会出险。

(当然,统筹基金支出的逐年增长,

也与其他各类住院病人的增加,医院、参保人的败德行为有很大关系,文章会另外有所讨论。)

这表明,西安市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

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与沉淀,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有规定,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没有外来基金注入,仅靠当期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平衡。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基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性债务”的前提下,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医疗保险筹资的有限性与使用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压力。

.利益驱动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它的管理难度就在于统筹管理基金使用的弹性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流失与浪费,

年人均住院人数的医疗费过快上涨,正是统筹基金流失迅速加快的一大症状,这一症状来源于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两个因素,即利益驱动因素和道德行为下降因素。

与其他市场相比较,医疗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在医疗保险市场上交易主体有三个(图):医疗保险的供给方(即医疗保险机构),

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的被保险方(即医疗保险的消费者,

也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患者),所以,医疗保险市场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市场,即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图)。

被保险人无论在保险市场或是医疗服务市场都是属于需求方,而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不同的市场上其主体的属性是不同的,在保险市场上,

保险机构是供给方,

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其属性偏向需求方;

而在医疗服务市场上,

医疗服务机构是供给方,保险机构则是需求方的付款人,所以其属性偏向需求方。加之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之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高,

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西安市的医疗保险市场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以上的特点与属性。

图医疗保险市场交易主体

图医疗保险市场基本结构

从保险市场分析,由于医疗保险机构难以对疾病事件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控制,所以,

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医疗机构医生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与未得到医疗保险的个人相比,被保险人更倾向于获取医疗服务,从而增加医疗消费的概率;()一旦发生医疗服务交易,医患双方普遍存在“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

从造成过度消费。

因为医疗交易的费用是由保险人支付,

被保险人无须为医疗消费付款,或付出的费用远低于获得服务的全部成本,

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就会大于他们的实际需要,

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需求上升。而对医方来说,

其医疗服务的供给并未受到其购买者支付能力的约束,

因此为了增加自身的收益,随意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为患者提供非必要的、过度的服务就成为必然。医患双方过度消费的偏好,很容易产生由道德风险引致的扩张性需求,必然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从而增加保险机构的医疗费用赔偿支出。从医疗市场上分析,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

使得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在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投入,产出是患者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投入可以用医疗费用支出计算,

但产出的“健康”标准却很难界定和度量,所以对“健康”的边际收益很难估算。况且一种疾病有着多种治疗方案,

不同的医生在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上会有不同的意见,

加之患者极度缺乏医疗方面的知识与信息,

所以很难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与价格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只能被动的按照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购买和消费。

这种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地位的不平等,

加剧了医疗市场价格的扭曲,并且很容易产生由过度供给引致的扩张性需求。

就西安市来说,目前采取的是定额结算办法,即根据西安市的医疗消费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标准,参保者就诊时,

无论实际花费的高低,均按平均费用与定点医院结算,这会刺激医疗服务提供人提高服务效率,

减少费用支出,也可保证医疗质量。

按照“大数法则”,只要标准制定合理,总的实际平均费用水平应该与平均费率接近。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医院事先知道平均费用水平,

在提供服务时会尽量将每次费用标准控制在标准以内,以获得超过实际医疗费用的补偿,从而会出现分解诊次,分次住院的现象,表现为三级医院为了减轻压力,

分解定额,

重病人反复办理出入院手续或院内转科,增加住院人次,二级以下医院降低入院标准,

诱导病人住院,尤其是一些长期患慢性病的可以门诊治疗而收治住院。而参保人员考虑到自己的健康问题,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使,

对医疗机构的做法也乐于接受。老龄化加上这种定额结算方式(易产生道德风险),使得统筹基金支出过快增长,住院病人迅速增加,年医保病人为人,

住院率为.%,年住院病人为人,

比上年增加人,住院率上涨到.%,增长了.%,住院率已经接近政策设计的警戒线%。

.监管力度不够

西安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具有一整套管理体系,

但是,医保经办中心受到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医疗保险监管设备配备不齐,

又缺乏专门的监管队伍,对基金的监管、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参保病人的监管,

都显得很无力。

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西安市医疗保险制度推行正在逐步深入,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由于基金缺乏,自年建设以来迟迟不能完工交付使用,

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人力不足、矛盾突出,医疗保险管理措施落后难以到位,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不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政策,降低了参保职工医疗服务质量。

。促进健康支出的宏观性措施

.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在医疗保险的扩面上,

关键是观念要转变,思路要放宽,政策要灵活。

在观念上,要改变过去传统上“机关、国有和集体”的思想。城镇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属于扩面对象;在思路上,

要从国有单位转向多种所有制单位,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

从效益好的单位转向有部分交费能力的困难企业,这一思路西安市早已具备,

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不够灵活,今后在政策上应提供多种缴费与保障模式,使企业按能力选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制出有一个雄厚的基础。

.强化管理,

堵塞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漏洞

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

管理不好,制度再好也没有用。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基础工作资料,

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和支出管理来防止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

.。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的管理。

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要执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制度,

并要加强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尤其要建立健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制度,通过对账,及时发生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向”监督机制,

防止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

.。严格基金支出管理,规范基金支出行为。一是严格按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的规定支付医疗保险基金;

二是完善和健全医疗监督管理机制,即不仅要对现行医疗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尽可能堵塞产生医疗违规行为的漏洞,而且要加大医疗监督检查的力度,

规范医疗监督检查的行为。

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基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健全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的管理。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是“基石”,管理的好坏对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影响很大,

也是分析工作的“原料”。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机构和单位的双向基础资料管理机制,

实行动态的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医疗保险网络,提高医疗保险费征缴、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

.重保健抓预防,增强参保职工身体健康,减少疾病风险

据测算,

一种疾病的治疗费至少是预防费用的倍。

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和目标与大卫生观是一致的,投保人在患病后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外,在为患病是要加强预防保健。整个人群健康素质提高了,发病率就会降下来,

医疗费用自然会节约。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传统模式和观念,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措施,

重视广大职工的日常预防保健工作,把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为主的工作做在先,

做在前,

用较少的成本保证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张平均。西安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操作全书。西安市劳动局,.。

[]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指南,.。

[]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市医疗保险工作情况,

.。。

[]仇雨临、孙树涵。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正斌,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

-。

[]仇雨林。基本医疗保险应正视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保障,,(),

-。

[]叶艳,顾成瑶。医保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中国社会保障,,(),-。

[]王军贤。医保卡“卡”在哪里。西安晚报,

.。,版。

[]俞根元。堵住基金流失的暗道。中国社会保障,,

(),

-。

[]葛延凤。社会保障遭遇变局。中国改革,,

(),-。

老年医疗服务市场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

支出;措施

。前言

年,我国开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

年,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国各地以“低水平,广覆盖,

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筹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西安市于年初着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项准备工作,

在广泛调研测算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

年月日正式出台了《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和《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经过几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一是建立了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先后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离退休医疗保障;同时针对困难群体出台了困难企业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初步建立了西安市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成立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是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三是基金征收稳步推进,截至年,

参保单位达到余户,参保职工总数达万人,

占应参保人数的.%。可以说是总体情况较好。

。支出影响因素

.参保率低

愿意参保而且有支付能力者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员和效益较好的国营、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而私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很低。原享受公费的在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医疗保障待遇的职工直系亲属均未纳入现行医疗保险保障范围。

再者,对困难期企业职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设置较高障碍,使得较大一部分应参保的人员流落在体制之外,

使保险基金的积累性减弱,支出受到威胁。

.老龄化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

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老龄人群随着身体抵抗力的不断下降,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属于慢性病和危重病高发率人群。据卫生部调查,

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年人要高~倍,

住院率高倍。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为.%,有%的老年人患有种以上疾病。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消耗也将大幅度增长。

西安市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前者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职工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收入的%。离退休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

仅缴大额统筹元的%即.元(企业缴纳%即.元),由于老龄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负担系数)上升。

西安市截至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为.万人,退休职工为.万人(本处涉及数据仅限西安市内,

不包括区县)。

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已达.∶,小于全国水平.∶,西安市年新参保单位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降低为.∶,对退休职工医疗负担更重一些,使得统筹基金结余逐年下降,

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统筹基金会将会出险。(当然,统筹基金支出的逐年增长,

也与其他各类住院病人的增加,

医院、参保人的败德行为有很大关系,文章会另外有所讨论。)

这表明,西安市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与沉淀,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有规定,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没有外来基金注入,仅靠当期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平衡。

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基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性债务”的前提下,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医疗保险筹资的有限性与使用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压力。

.利益驱动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它的管理难度就在于统筹管理基金使用的弹性较大,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流失与浪费,年人均住院人数的医疗费过快上涨,

正是统筹基金流失迅速加快的一大症状,这一症状来源于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两个因素,即利益驱动因素和道德行为下降因素。

与其他市场相比较,

医疗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在医疗保险市场上交易主体有三个(图):医疗保险的供给方(即医疗保险机构),

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的被保险方(即医疗保险的消费者,也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患者),所以,医疗保险市场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市场,

即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图)。被保险人无论在保险市场或是医疗服务市场都是属于需求方,而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不同的市场上其主体的属性是不同的,在保险市场上,保险机构是供给方,

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其属性偏向需求方;而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服务机构是供给方,保险机构则是需求方的付款人,

所以其属性偏向需求方。加之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之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高,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

西安市的医疗保险市场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以上的特点与属性。

图医疗保险市场交易主体

图医疗保险市场基本结构

从保险市场分析,由于医疗保险机构难以对疾病事件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控制,

所以,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医疗机构医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与未得到医疗保险的个人相比,

被保险人更倾向于获取医疗服务,

从而增加医疗消费的概率;

()一旦发生医疗服务交易,医患双方普遍存在“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从造成过度消费。

因为医疗交易的费用是由保险人支付,被保险人无须为医疗消费付款,或付出的费用远低于获得服务的全部成本,

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就会大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

需求上升。而对医方来说,其医疗服务的供给并未受到其购买者支付能力的约束,因此为了增加自身的收益,

随意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为患者提供非必要的、过度的服务就成为必然。医患双方过度消费的偏好,很容易产生由道德风险引致的扩张性需求,必然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从而增加保险机构的医疗费用赔偿支出。从医疗市场上分析,

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在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投入,

产出是患者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投入可以用医疗费用支出计算,

但产出的“健康”标准却很难界定和度量,

所以对“健康”的边际收益很难估算。

况且一种疾病有着多种治疗方案,

不同的医生在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上会有不同的意见,加之患者极度缺乏医疗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所以很难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与价格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只能被动的按照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购买和消费。

这种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地位的不平等,

加剧了医疗市场价格的扭曲,

并且很容易产生由过度供给引致的扩张性需求。

就西安市来说,目前采取的是定额结算办法,即根据西安市的医疗消费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标准,参保者就诊时,

无论实际花费的高低,均按平均费用与定点医院结算,

这会刺激医疗服务提供人提高服务效率,

减少费用支出,

也可保证医疗质量。按照“大数法则”,只要标准制定合理,

总的实际平均费用水平应该与平均费率接近。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医院事先知道平均费用水平,在提供服务时会尽量将每次费用标准控制在标准以内,

以获得超过实际医疗费用的补偿,从而会出现分解诊次,

分次住院的现象,表现为三级医院为了减轻压力,

分解定额,重病人反复办理出入院手续或院内转科,增加住院人次,二级以下医院降低入院标准,

诱导病人住院,尤其是一些长期患慢性病的可以门诊治疗而收治住院。而参保人员考虑到自己的健康问题,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对医疗机构的做法也乐于接受。

老龄化加上这种定额结算方式(易产生道德风险),使得统筹基金支出过快增长,住院病人迅速增加,年医保病人为人,住院率为.%,

年住院病人为人,比上年增加人,

住院率上涨到.%,增长了.%,住院率已经接近政策设计的警戒线%。

.监管力度不够

西安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具有一整套管理体系,但是,

医保经办中心受到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医疗保险监管设备配备不齐,

又缺乏专门的监管队伍,对基金的监管、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参保病人的监管,都显得很无力。

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西安市医疗保险制度推行正在逐步深入,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由于基金缺乏,

自年建设以来迟迟不能完工交付使用,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人力不足、矛盾突出,

医疗保险管理措施落后难以到位,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不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政策,降低了参保职工医疗服务质量。

。促进健康支出的宏观性措施

.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在医疗保险的扩面上,

关键是观念要转变,思路要放宽,政策要灵活。在观念上,要改变过去传统上“机关、国有和集体”的思想。

城镇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属于扩面对象;在思路上,要从国有单位转向多种所有制单位,

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从效益好的单位转向有部分交费能力的困难企业,这一思路西安市早已具备,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不够灵活,

今后在政策上应提供多种缴费与保障模式,

使企业按能力选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制出有一个雄厚的基础。

.强化管理,堵塞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漏洞

制度的好坏,

关键在于加强管理,管理不好,制度再好也没有用。因此,

应通过建立健全基础工作资料,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和支出管理来防止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

.。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的管理。

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要执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制度,并要加强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尤其要建立健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制度,通过对账,

及时发生问题及时纠正,

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向”监督机制,

防止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

.。严格基金支出管理,

规范基金支出行为。一是严格按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的规定支付医疗保险基金;二是完善和健全医疗监督管理机制,即不仅要对现行医疗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

尽可能堵塞产生医疗违规行为的漏洞,

而且要加大医疗监督检查的力度,规范医疗监督检查的行为。

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基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健全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的管理。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是“基石”,管理的好坏对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影响很大,

也是分析工作的“原料”。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机构和单位的双向基础资料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的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医疗保险网络,

提高医疗保险费征缴、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

.重保健抓预防,

增强参保职工身体健康,减少疾病风险

据测算,一种疾病的治疗费至少是预防费用的倍。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和目标与大卫生观是一致的,

投保人在患病后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外,

在为患病是要加强预防保健。整个人群健康素质提高了,发病率就会降下来,医疗费用自然会节约。因此,

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传统模式和观念,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措施,重视广大职工的日常预防保健工作,

把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为主的工作做在先,做在前,用较少的成本保证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张平均。西安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操作全书。西安市劳动局,

.。

[]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指南,.。

[]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市医疗保险工作情况,.。。

[]仇雨临、孙树涵。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正斌,

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

[]仇雨林。基本医疗保险应正视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保障,,(),

-。

[]叶艳,顾成瑶。医保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中国社会保障,,

(),

-。

[]王军贤。医保卡“卡”在哪里。西安晚报,

.。,版。

[]俞根元。堵住基金流失的暗道。中国社会保障,,(),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