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3-16 14:54:55

导语:期末考试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建议》强调“必须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有综合和专项规划之分。本文着重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水、气、电、路、通讯、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整治等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探讨。

乡村建设不能没有规划。乡村建设涉及到乡村重大建设目标的确定、空间布局的设计、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

对乡村建设具有先天性的决定作用。缺少规划或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必然会使乡村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自发状态,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建议》提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要以规划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主动搞好对各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建设资源,使乡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

中央之所以强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是因为:

。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也是最紧缺的重要资源。

乡村建设无论是村民住房扩建,还是道路拓宽、兴办企业、扩大文化阵地等都需要占用和使用土地,

不占用和不使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过去由于不少乡村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对土地占用、使用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大量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如乡镇新工业园区任意扩大圈地规模;

企业用地大手大脚;招商引资过程中乱批、贱卖土地的行为屡见不鲜;农民住房超标准建设,占地过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土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许多有识之士指出,

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节约土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多管齐下,

采用多种措施方能奏效,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因为,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用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排除政府、集体和个人用地的随意性,促使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用地的方向和项目、规模和数量都受到规划的约束。谁违反规划用地,

谁就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显然能有效杜绝对土地的滥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

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要求,遵循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会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两张皮的矛盾,把农村经济建设用地、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农民居住用地结合起来,

最有效地整合好土地资源,最合理地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每寸土地。

以农民住房用地而言,如能通过规划,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能大量节约土地。据我省有关部门预测,

按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

就会节约用地万亩。对农民居住进行规划是如此,

其他建设规划也是如此。

。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

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人口和多种非农产业活动比较密集的空间场所,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

这是加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必须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而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为依据、为先导,

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仍旧沿袭城乡分治的思维定势,城乡政府对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

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带来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

更为严重的是,混乱无序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

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不能不说与城乡建设规划不接轨、不科学、不合理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并把乡村建设纳入一地总体发展规划,把乡村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设施,

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向乡村延伸,这样把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一个农业承接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农村的科学平台,就能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最优化,

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公共运行成本;

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

增进城乡居民的人际交流,这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农民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农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上。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与农民吃穿住行乐等相关的水、电、路、能源、市场、文化阵地、医疗设施等的建设状况,

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优劣,对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指数升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好的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离不开好的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有好的规划作整体安排。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

个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规划上。仅以目前不少地方农民面临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来说,往往就是规划缺位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因为乡村建设规划缺位或滞后,

在大力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同时,造成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留下了发生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

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使乡镇企业生产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农民自己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进入河流、水塘,污染了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

农民随意乱搭乱建厕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乱飞,

使农民处于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

如此人居环境,

当然无益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

乡村建设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规划。有了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

就能坚持以农民为本,

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切实搞好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方便农民、提高农民、保护农民安全、促使农民身心愉快、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多项基础设施,

如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水、清洁的能源、畅通的网络、多种形式的文化阵地等等,这些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认为,

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好、落实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要把乡村建设好、管理好,

首先必须把乡村规划好。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与规划有关,或缺少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或虽有规划但规划不当、水平不高,难以科学指导乡村建设。

因此,

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编制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置于新农村建设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乡村建设规划要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先导作用,首先取决于乡村建设规划本身是否先进、科学和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规划的正面效应,

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后患,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立足全局,统筹谋划,

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体现这种发展特点。

不但要对乡村近期建设进行精心谋划,而且还应对乡村未来建设作出科学构想,即规划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与时俱进,观念要新,

思路要宽,眼光要远,预见性要强。

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

城镇各项建设向农村延伸的趋势,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趋势,乡村部分村庄合并的趋势,人口增减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

做到既立足当前,从近处着手,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编制好乡村近期建设规划,

使其能在近期实现,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要放眼长远,适当超前,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

编制好乡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

分步建设,

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尽可能使规划内容全而贴切,

目标远而现实,既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重点,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充分考虑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

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规划的指导性。以往一些城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关系,

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镇建设变成“摊大饼”,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

不要让这种现象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重现。

。科学性

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合乎规律性。强调这一点,

就是要求编制规划切忌主观随意性,

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多方面含义:

编制规划的态度要科学,编制规划的方法、技术手段要科学,

编制规划的内容要科学。比如,乡村建设规划目标的确定,总体思路的设想,

建设项目的布局,

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等,都应是科学的,

合乎规律要求的。一切能从实际出发,

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

讲究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和回头路;

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风吹”,

不搞一哄而起,不搞盲目攀比。为了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工作中既要善于听取和尊重民意,

又应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规划工作应首先从对乡村的调研开始,在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

做好规划预算,计算风险成本,

给规划的实施留有余地;对规划进行评审,召开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听证会,

完善规划细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作合理的动态的调整,确保规划能科学指导每一个阶段的乡村建设。

。可行性

可行性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

乡村建设规划不是标准定得越高,

前景描绘得越漂亮越好,

而是越有可能转化现实越好。这就是说,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还必须具备可行性。

规划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性是对规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考察,

可行性则侧重于对逻辑起点的探究。即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地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习俗等社会要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确定规划的目标、规划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切合实际;

或者乡村在承接规划项目时,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证,其中人力还包括人的意愿,即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规划的可行性决定规划的生命力。规划只有具备可行性,规划所描绘的蓝图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因此,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十分重视对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越深入、越透彻,规划的质量就越高,

规划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大。

。特色性

乡村建设规划,既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

又应与城市有所区别,城乡一体化不能变成城乡“一样化”,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显现农村风貌,

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各种个性特色。千万不能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样了,把传统的文化传统弄丢了。

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新乡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此,

规模要避免几种误区。一是大拆大建。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这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遗产。

历史名镇名村一旦被拆,

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二是大包大揽。

乡村建设既是为了农民,又要依靠农民。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建立在农民无能力论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基础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

不堪重任。但他们忘了诸多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正是农民祖祖辈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的代表。三是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照抄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克隆城市的人文景观,

片面追求村庄的整齐划一,把乡村搞得千人一面。这种无任何个性特色的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走出上述误区,

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花气力。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涵盖面宽、涉及的问题多。

在推进过程中,

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

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确保规划编制好、实施好。

。必须尊重民意,鼓励和发动农民参与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应当看到,农民是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参与者,落实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者,

又是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的享受者,

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

村庄怎么整治、民居怎么改造、路桥怎么修建、水电设施怎么安排,诸如此类乡村建设规划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农民心里最有数,

农民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与农民换位思考,

思考我们所编制的规划目标,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实施规划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

农民所欢迎的;按规划建设的结果,

能不能让农民得实惠等等。总之,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一切重大项目都应听取农民意见,大主意应让农民来拿,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来编制和实施规划,

才能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把纸上规划变成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立足实际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

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统领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是,从总体上分析,各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

且各地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东西部农村之间,

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与此相关,

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各地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

根据这种状况,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又必须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乡村建设。各地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一,

资源多寡不一,发展实力不一,因此对建设目标的规划、基建项目的规划、推进速度的规划等等,相互间无需盲目攀比,

只能立足实际,

用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编制与实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

不在于目标设计的标准定得多高,基础设施建设盘子定得多大,实现规划目标的进程定得多快,关键在于规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如果我们编制和实施的规划偏离循序渐进的原则,

乱设目标,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期效应,

到头来必然欲速则不达,

酿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结局。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必须点面结合,坚持用以点带面方法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是个新课题,

目前不少地方对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的工作才刚破题。

笔者认为,要确保编制规划的科学性,落实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按这一原则去实践,

可以充分利用点上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使面上的规划工作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使规划工作开展得更自觉、更有序、更健康,也更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须知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先搞试点和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试点,就能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规划。

实际工作中既要重点扶持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乡村成为试点,

率先编制和实施规划,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广;又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试错,为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反面教训,

发挥试点的纠错作用。点面结合时,

必须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

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不能刮风。对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相近的乡村,

应及时推广点上经验,扩大规划建设的范围。对试点村落实规划所需的资源,政府可进行一定的资助,但千万不能垒大户,

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否则规划试点村就失去了试点价值。

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硬性推广。

。必须依法行政,

坚持以严肃的态度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篇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年月日,

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

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

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

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

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

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

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

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

管理手段不足,

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

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

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

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

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

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

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

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

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科学引导,

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

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

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

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

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

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

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

开阔视野,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

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

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

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

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

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

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

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

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

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

农民最有发言权。

因此,

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

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意义

园林文化是中国优秀且久远的传统艺术,

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山水风光的审美意识和感悟。乡村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因为现代风景园林的不断发展前进,对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更为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对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提高乡村景观的品质,

还能改善乡村居住人民的环境、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

一、乡村景观概述

总体来说,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方面,

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更加明显,景观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田园文化和风景以及因为农业而形成的生产景观也是城市所没有的。具体来说,

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区域性。乡村景观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其次,

生产性。

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再次,生态性。较为理想的乡村景观在生态性上基本都有较为充分的体现,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生态多样性的特征。

最后,历史与文化的统一性。乡村景观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衍的真实反映。

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能够让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应该对外开放,采取大众的意见,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度的开放,要把握开放的度。比如,

在设计中不能一味地开发土地,

要限制性开发,尽可能地保留文化底蕴深厚的景观,

这样更有利于乡村景观更好地融入设计中,再加上乡村景观本身就具有的文化底蕴,使景观更加具有文化气息。

(二)协调性的原则

乡村景观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将其融入风景园林规划时,要综合二者的特点,

做出最优方案,协调两者之间异同。

在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两者的相同之处,

要综合比较与融入不同之处,两者兼顾。另外,在融入的过程中,要统筹全局,

根据乡村的地域特色以及园林的实际环境进行统一部署,

协调合作。

真正做到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将协调发挥到极致。

(三)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实际上就是在风景园林中再次展现乡村景观中一些具有意义与价值的资源。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乡村景观,而且还能够提升风景园林的文化底蕴。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肆意开发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从一定程度上说,

将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也是对乡村景观的另一种恢复。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主要意义可以从以下点看出:第一,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建设,对于风景园林的设计师来说,乡村景观也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是建设美好国土的开始。在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

能够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乡村的视觉感受,

提高乡村景观的价值。第二,乡村景观是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的景观,

属于乡土风景,能够显示乡村的气候特点、土初三作文600字地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情况,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景观的特点,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历史内涵。第三,

乡村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下而产生,有着十分和谐的美感,其自然资源更加富,

给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也能让相关的设计人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路。

四、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融合的方法

(一)对农业体验加以保存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

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

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

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二)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全面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三)对田园风光加以借景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

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五、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

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赵东燕。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现代园艺,():。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篇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生态化路径审批制度

一、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的重要意义

。农村宅基地管理初中生作文网制度生态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选择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是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重要途径,在贯彻一户一宅、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防止乱占耕地等法律规定和中央精神方面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但现行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保护有限农村土地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不尽如人意。

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落实到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就是要保障农民居住条件与保护有限土地资源并优先保护生态环境,

以达到农村土地资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有利于节约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有效防止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选择。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是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现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价值取向错位,它把公平作为其惟一的价值追求,保证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满足并保障其公平,但是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首先,现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缺少对生态的关注并把其放在合适的位置;

其次,现行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其环境伦理观,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保障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但却把人类与自然对立,

对自然掠夺利用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不足取,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应该从以人为本转变到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从整体利益出发,考虑综合效益。另外,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功能的缺失,

在保护有限农村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真空。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是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

村容整洁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破旧房屋闲置占地等问题,

极大影响了村容村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推进城乡居民的物质文明、关于雨的作文600字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从政策上机制上鼓励农民建房集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节约使用土地。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

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的生态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

二、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的基点与重心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的基点

一是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方向。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应当从现行立法与政策、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以及执法入手,改变过去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不相符的作法与制度,合理规划合理利用,

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不但要考虑保障农民的居住的福利性,更要考虑生态的安全和后代人的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注重代内公平也要注重代际公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方向。

二是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以推进宅基地整理为主导。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问题要考虑历史原因,不能搞一刀切,

同时要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条件找一条适合生态文明的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联建公寓,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为主导,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闲地,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农村土地资源。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的重心

现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问题,

主要是乱占和超占问题。村庄规划与实际脱节,

不具有可操作性,

甚至有的村庄规划还是上个世界九十年代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规划先行。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

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

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以合理规划为重心,乡镇人民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编制科学合理的符合生态文明的规划,改变目前选址不当以及乱建住宅问题,做到村容整洁,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发展方向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功能的重塑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应当树立生态法的价值追求。在正义层面,要促进生态正义,

在农村宅基地的选址,以及面积等方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代农民的居住的需求,

还要考虑其后代也能享受的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保障代内公平、同时也做到代际公平。在秩序层面,规划先行,以可持续发展观来进行规划设计,

从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合理选址不乱占耕地,不重复建设,维持生态的安全与平衡;

在效率层面,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鼓励向高层方向发展,

鼓励中心村、中心镇与联建公寓的建设。社会利益观的确立,

以及义务观念的转变,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公民的责任。

。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的终极归宿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环境伦理观由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有其内在缺陷,

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应摈弃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的终极归宿。从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

有利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路径选择

。重视科学合理的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地方政府根据《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好相应的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办法。对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

乡村规划的编制,

乡村规划的实施,乡村建设的设计施工等都要进行详细规定,做到有法可依。

建设和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乡村建设规划指导工作,对乡、村两级要明确目标任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按时完成乡集镇和村庄发展规划编制评审工作,

尽快改变目前农村建设规划混乱的局面。要严格乡村建设项目的设计要求和管理。对设计达不到要求不准报建和开工,同时要充分发挥建设和设计部门的技术优势,保证乡村建设的设计规范。

科学合理的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要立足长远,分步实施,坚持集中统一、集约高效、适度超前的原则,

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废弃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根据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结合人口、农民生活生产习惯和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

重新合理调整乡村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

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民居住点,使乡村布局规划与中心城市、中心镇、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同时在村镇建设规划上,

坚持规划选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村镇建设规划必须经过合理论证符合长期规划,

应具有前瞻性和实际可操作性,避免应急短期规划,必须以保护耕地,

节约用地为前提,

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要维护村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旦经法定程序确定后,

就要严格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长期性。

。加强农村宅基地置换、空心村改造和农村宅基地复垦工作

农村宅基地置换,实际上是指农民以“三地”(承包地、宅基地和自留地)使用权换取具有商品属性的城镇公寓和“镇保”(指镇社会保险),本质上属于集体土地流转及其农民居住方式变革。宅基地置换有助于节约土地,以缓解城市建设用地趋紧的矛盾,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符合村庄建设详细规划的前提下,

应对那些位置分散的闲置地和低利用价值地,进行土地置换、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新增建设用地挂钩,充分利用原有空闲宅基地,做好空心村改造的工作,将旧宅基地及闲置的房屋等拆除,重新整理成耕地,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对不在村庄规划内的腾出的宅基地安排做其他建设用地。宅基地置换、空心村改造、宅基地复垦既促进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又可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的耕地总量减去新建农民小区占用的耕地后,

节余的耕地指标可用于城镇其他重点建设项目。尽快出台农村建设用地拆迁安置补偿和集体用地置换等办法,对拆旧建新的农村群众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对已在城镇购置商品房或愿意进入城镇规划区定居并自愿退出旧宅基地的农村群众,

按其退出合法宅基地面积一次性给予货币奖励或定期给予养老生活补助,确保废弃宅基地得到有效复垦。

。加快中心村、中心镇的建设

根据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引导农民住房向村镇规划点集中。坚持拆旧建新,

对有大量零星空闲地、自然条件恶劣或地质灾害严重的老村庄适时的进行改造,集中选址建设新村,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对于比较分散的村庄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合并建设中心村、中心镇。

对于靠近市区的地方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实施公寓化建设,

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资源。

严格控制宅基地规模,分批分次治理宅基地混乱现状,从实际出发,结合村民经济承受能力,确保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可以适当鼓励村民向上层空间扩展住房,

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提高中心村规划的科学性。中心村规划要布局合理,中心村内部的住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摆布,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即以人为本关注生态的思想。

。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限制的转让制度

实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有限制的流转制度,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广更为完善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限制的转让制度。即农村宅基地资源的配置应以市场化为取向,

逐步实施有偿使用制度。可以允许城镇居民购买农村房屋,但同时设定一定限制,对农村宅基地的权利进行部分限制,

有限制的流转有利于空心村的整治,

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建立农村宅基地“复合型所有制”的基础上,启动和推进宅基地市场化改革,

可以分类进行。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城郊地区,可以考虑直接建立区域性宅基地交易市场。

对欠发达地区和城市远郊地区,

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对农民宅基地及住房进行整体规划和集中改造。做好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前期工作,

明确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应规定拥有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行使该所有权的具体方式和程序,明确该所有权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置权的权益范围。

进一步明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宅基地和房产权属等公共信息便民查询制度。规范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工作,加快发证步伐,并对历史遗留问题分阶段按不同方式处理。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执法的生态化

在执法理念上不仅要注重保障分配的公平,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执法机构上,在各级政府中要设立的地位、人员编制、职权职责,

以及执法的权威和独立性诸方面与其环境、生态保护职能要求相适应的执法机构;理顺监督管理主体,分清责任,

避免无人监管。城乡规划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政府应该对违法乱占行为都有执法权,不论是选址问题还是少批多占,以及违法乱占问题,只要是违反审批制度的都要进行处罚,

建立统一协调管理部门,以免部门之间出现推责现象。在执法行为上,不仅要注重处罚违法行为更要注重治理违法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实行全程跟踪监管制度,严格宅基地监管执法。

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

农村居民新建、改建、扩建、翻建住宅,严格执行省市规定面积标准,严禁批少用多。新建住宅用地超过批准面积的,

按非法占地论处。对《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农村宅基地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和集中整治。主要包括: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情况;村集体、村干部违反宅基地审批程序和申报条件,

以买卖形式越权批放宅基地情况;村民在承包耕地上建房情况。

参考文献:

[]李明华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学方法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田信桥主编:自然资源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蔡守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中州学刊。,

()

[]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挚萍著:经济法的生态化[]。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许鸥冰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曹明德著:生态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孟勤国: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交易之辩[]。法学评论,()

[]刘俊:中国土地法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刘福海,

朱启臻主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汪劲著: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北京:法律出版社,

[]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北京:法律出版社,

[]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

[]苗永干: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权能及流转问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

[]姜爱林:农村宅基地立法探讨[]。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鄱阳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江西省面积的%属于鄱阳湖流域。

鄱阳湖流域农业发达,被称为“鱼米之乡”。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镇。距今为止江西省有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浮梁县瑶里镇、青原区文陂乡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江湾镇汪口村、思口镇延村、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

流域内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笔者试图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统一,让农业发展方式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

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

一、研究区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意义

(一)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

鄱阳湖流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农耕文化与良风美俗交相辉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鱼俗文化、候鸟文化、陶瓷文化、药文化、酒文化、禅宗文化、傩舞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异彩纷呈[]。

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中国最美乡村游、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等乡村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环境,

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

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向往油然而生。

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点及乡村旅游的卖点都是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保护环境,

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义古村群、进贤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库、婺源理坑、永修吴城、浮梁瑶里、新余昌坊、龙虎山上清、金溪竹桥、广昌驿前、龙南关西、贵溪樟坪、井冈山菖蒲、乐安流坑、铜鼓大等乡村环境无一不让行人和游客交口称赞[]。

(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

乡村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倍增效能高等优势。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动居民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让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困境

(一)开发与保护相矛盾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经营者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资源与环境、破坏文化遗产,导致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矛盾。如,婺源鸳鸯湖由于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的快艇的影响和游客的进入,

干扰了来湖栖息越冬的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的鸳鸯由开发旅游前每年大约对锐减至每年多对[]。为了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景区商业气息过重、旅游商品泛滥,

严重破坏乡村特质性景观,淡化了乡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乡村不少居民为了经营旅社、饭店和小买卖,

拆旧房建新房,导致古建筑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丢失。

(二)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

导致景观同质化

乡村景观是乡村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系统与格局[],不同的乡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

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往往因为眼前利益,

头脑发热,照抄照搬他人挣钱的项目,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三)景观类型单一,

景点分散

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类型单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观,

如安义古村群与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研究区乡村旅游主要景观;二是农家乐和采摘园景观,如采梨、采橘、采莲、摘草莓等与品农家菜、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类型单一,而且景点分散;

不仅研究区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东线、北线、西线各景区景点也很松散,通达度不高。

三、研究区乡村旅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一)生产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是中国水稻生产主区,在鄱阳湖沿岸鄱阳、余干、万年等乡村构建稻、鱼、鸭共栖农田景观;在郊区或城市周边的乡村构建轮作农田景观、间混套作农田景观;在丘陵地区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

河谷滩地果渔粮”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婺源篁岭丘底河谷滩地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丘上小于°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丘上~°的陡坡种植桃、梨、桔、橙,

大于°的丘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体验的景观特色[];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去构建“粮(饲)―猪(牛)―沼―稻(果、棉、茶、油、菜)”农田景观[]。

(二)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龙头的古村名镇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陶瓷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客家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道教文化的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以婺源为龙头的中国最美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三)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文化景观、体验景观的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景观的动态性特征、景观的复合性特征及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并依据乡村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进行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景观旅游垂直开发规划设计(包括山底温泉度假享乐景观构建、山腰认知观赏与休闲疗养景观构建、山顶草甸体验休闲景观构建)[]。

参考文献:

[]大江网。江西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个数量列全国第位[/]。://。//--/。,

--。

[]金姝兰,姚宁萍,潘华华。鄱阳湖流域农业旅游垂直开发模式研究[]。浙江农业学报,

,():-。

[]张香凤,杨光灶,金姝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

[]吴建光。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南昌:南昌大学,。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篇

关键词:乡村园林规划设计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乡村需要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但提高的今天,园林、生态环境开始深入人心。

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住居地。

乡村园林以乡村环境为背景,

乡村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环境中孕育、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环境密不可分,故而,乡村园林和环境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

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

作为乡村人们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

合理而理想的乡村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

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园林在乡村人们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乡村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在学术界,许多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乡村园林的含义“乡村园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园林”两个概念组成。

“乡村”简单的讲就是农村的意思。

“园林”是以自然地形、地貌、水体、建筑、构筑物、道路、植物、动物等素材,

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

“乡村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乡村园林的研究目标乡村园林存在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

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城市园林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园林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园林。新一代的乡村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乡村园林研究的动态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美国和日本在乡村园林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

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

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园林、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我国,有关乡村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

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传统地方性乡村园林研究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陈志华)。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

张浪),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园林研究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为代表,

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

《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园林的关系。

.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园林研究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

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

乡村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园林研究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园林的构成元素,

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

.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园林研究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

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园林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

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乡村园林研究的内容虽然乡村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

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列乡村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乡村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乡村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乡村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乡村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

.乡村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乡村园林的艺术处理。

.乡村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

乡村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

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乡村园林研究的方法有关我国造园理论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于传统的乡村园林,

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

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

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

通过对乡村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

分析乡村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乡村园林研究的意义乡村园林有别于城市园林,城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

而乡村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园林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那么,乡村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

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

“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

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建立乡村园林的观念意识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

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发掘保护传统乡村园林环境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

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

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和环境保护的研究,

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

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刘滨谊,

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篇

【关键词】融入方法;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引言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环境认识的的加强,如今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自然化规划,

以此展现出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人们居住时不可忽视的因素―乡村环境,与人们的发展以及生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今的社会,

关于怎样做好乡村景观规划,且把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完善,确保当代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本文内容里我们把风景园林规划以及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

乡村景观的概念、特点及研究价值

.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

通常来说,地理学角度是乡村景观的立足点,它的景观也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这样的乡村景观把人类的居住状态作为关键,

有着相对明显的自然属性及丰厚的人工气息,

较低的人类干扰程度。

乡村景观中拥有独特的田园生活与文化,是当代农业乡村生产性的乡村居住景观。

.乡村景观的基本特点

生产性、审美性、地域性和生态性是乡村景观的基本特征。

.乡村景观的价值研究

在最近的几年里,

越来越关注乡村景观,给乡村景观的探析也更加多。目前乡村景观在现实发展的过程里,通常具有它的特色与审美的意义等等。然而在当代乡村发展的过程里,

它的关键的意义表现为地域认知与文化历史价值。乡村在对个别的区域人们社会文化情况与生产的情况反映的这个基本点上,针对地域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通常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意义,

从而对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的现实价值。同时乡村景观也有着一定的人为与自然因素,

它独有的社会组织文化与风俗特性等等全都不相同。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人的必要性

在如今的这个社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自然环境的协同、统一建设,与此同时,

人文活动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但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里,把乡村景观融入也有必要性,关键有下面的几个表现。

.将乡村带入城市的一种表现

乡村景观融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是把乡村带入城市生活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表现形式。

慢慢把乡村环境变为城市公园,并且把当代的城市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这大大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增长时的环境压力。

.乡村景观艺术的一种再现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里,利用当代社会艺术上的个别手段,

把现代化乡村景观绽开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从而联系西方目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最可行、科学合理的方案,

这大大的促进了中国田园山水风光的再现。

.乡村耕作景观的一种再现

在当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

利用融入乡村生活,与此同时也把乡村耕作景观进行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民间文化与乡村文化这有着正面的意义。

与此同时,

使人们的视觉有着比较强的表现性。

.对变化风景的一种展现

拿中国现如今历史园林来说,人类关于自然景观的平衡性有一定程度上的追崇影响。就怎样确保在现代化自然景观设计中是非静态的,

一直都是现如今风景园林艺术设计者非常重视的热点当中的一点。

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乡村景观呈现出不一样的季节动态,这样的实际情况的呈现对自然界的萧瑟与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这样的自然状态下,寻找乡村景观设计的感觉,

从而把园林景观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地域性设计元素的体现

通常情况来说,

作为当代景观园林的景物,各异的景观园林规划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地域特征。然而乡村景观在设计的整个过程里,在土地上设计具有人文活动及自然景象的文化韵味,且把地域特征中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相结合并展现的淋漓尽致,

促进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总的来说,乡村景观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呈现了地理文化的自然状态,

让城市中的人们可以深入的认识地域文化与乡村文化等等具有的正面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对我国景观园林艺术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所以,在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里,将乡村景观进行融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且具有实际意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融人的基本原则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迅猛提高,在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里,

越来越重视乡村景观的融入。然而针对它的实质性来说,当代的乡村景观在融入的整个过程里,

必须坚持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好乡村景观资源,尽全力减少对耕地资源的损害。真正实现对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景观乡村全方位的保护;

真正做到始终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始终坚持开放性的基本原则

现如今在乡村景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整个过程里,

必须依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尽最大可能把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到最好。

.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当代园林景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乡村与历史文化的风俗习惯,保护好区域特色,

在规划设计尽量避免对农田的损害。

始终坚持协调性的基本原则。

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人方法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工作至关重要,

要把握风景园林所有景观的空间设计,将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农业体验加以保存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物的完善,

也是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与经济状况等等的融合,将文化价值记录档案。但是如今的园林景观在规划的全程中,

要使得乡村景观中的场所能够展现出文脉以及历史,展现出现代化景观场所的别具一格。

.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将乡村的古老的文化进行完善,传播且发展乡村场所的历史与文脉,

且把乡村景观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集聚,将地域历史展开全面的探析,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且城市与乡村经济的能够协调、统一的发展。这是乡村景观在融入现代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时,

对乡村场所的文脉和历史加以延续。

.对田园风光加以借景

借观景平台与田园风光的特殊性等等,从而使乡村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是乡村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融入常使用的手段。这使之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氛围,达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乡村景观融合时更加的完善、和谐。

结束语

在当代社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环境保护的方向,将生态环境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与升级,

且将历史文化与乡村文化展开全面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中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将城市与乡村氛围的更加协调,使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陈玲,《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待续》,

北京林业大学,

[]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中华民居,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篇

今天,我们在*市固始县召开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现场会。这是继*年月新县、固始县现场会之后的又一次现场会。会议将在学习推广*市、固始县经验的同时,研究如何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供大家参考。

一、*市、固始县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今天上午,

我们对固始县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城乡风貌异彩纷呈,大家看了很受鼓舞。刚才,*市规划局长罗荣国同志、固始县政府县长方波同志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我听了深受启发。

*市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

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凝聚村镇规划建设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高度重视。

市、县成立了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精干人员,具体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市政府下发文件,连续三年把村镇规划编制列入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实施目标管理。

二是加强政策指导,提供资金保障。从*年起,

市财政每年投入万元,县区财政各投入万元,

专项用于村镇规划编制,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

同时动员市、县(区)直单位对口帮扶村镇规划建设。去年全市共投入专项经费多万元,保证了村镇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市、县(区)和乡镇召开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动员,

市和县分别举办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培训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顺利推进村镇规划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标准,提高村镇规划编制水平

一是加强技术力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媒体村镇规划编制招标公告,

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了家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各县区把规划、国土、房管、水利等部门的设计人员进行整合培训,全力投入村镇规划编制。全市共投入规划设计人员多人。

二是严把规划质量关。为防止“另起炉灶”,拆旧村、建新村的简单化倾向,

坚持严把“五关”,即:调查摸底关、征求意见关、方案编制关、技术评审关和依法报批关,有效保证了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

三是规划建设特色村镇。强调村镇规划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情况,分别规划建设生态庄园式、城郊社区式、平原集中式、丘陵放射式、山区分散式等不同空间形态的村镇。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引导建设商贸型、工矿型、文化型、旅游型、沿边型、生态型等不同产业支撑的特色小城镇,避免了“千镇一面、千村一面”问题。四是严格规划审批。

各县区成立了由规划、建设、发改、交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村镇规划评审委员会,

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成果分别由市和县区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评审,

凡达不到规定标准和规范深度要求的不予通过评审。邀请省、市规划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个乡镇、个村庄优秀成果。

(三)规范管理,保证村镇规划有效实施

一是规范村镇建设程序。

认真落实村镇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凡不符合村镇规划要求的不予审批。

*市中心城区内村镇建设,

由市规划局统一审批;乡镇人民政府所地和沿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两侧的村镇建设由县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审批;

其它村庄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报县(区)规划主管部门备案。二是开展村镇规划效能监察。由市规划局、监察局组成联合检查组,

深入县区乡村检查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有效防止乡村领导违法违纪干预村镇规划实施现象。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市和县区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乡村监督指导规划实施。市、县规划监察机构认真履行职能,

及时查处村镇违法建设行为,

保证了村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示范带动,打造村镇规划建设亮点

全市确定了种类型个乡镇、个村作为村镇规划建设和整治示范点。去年示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亿元,

这些示范点已成了村镇建设的亮点。一是就地整理型。平桥区洋河乡、固始县郭陆滩镇和往流镇、淮滨县邓湾乡、商城县上石桥镇积极开发新街区,

整治老街区,改善了乡镇整体形象。

潢川县付店镇新胜村、商城县上石桥镇黄楼村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改善了村容村貌;

二是整体迁建型。淮滨县邓湾乡徐门村通过淮河滩区土地整理项目、平桥区邢集镇桑园村利用高速公路拆迁安置、固始县段集镇小畈村利用灾后重建项目,分别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民新村;三是“城中村”改造型。

新县新集镇坚持改旧村、建新村、出新貌,规划建设了.平方公里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金水新村。光山县城关镇上官岗村、潢川县老城区爱国村等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实现了农民生活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四是产业支撑型。罗山县青山镇发展非金属和建材加工业,固始县三河尖乡发展柳编业,

浉河区浉河港乡龙潭村等发展茶产业,增强了村镇经济实力,

提升了村镇整体形象;五是交通带动型。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小庙村、潢川县仁和镇亚港村发挥交通优势,

推进物流市场和农民新村建设,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亮点。

(五)创新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加大协调力度,

整合各部门力量,促进扶贫、交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支农项目、支农资金向完成规划的村镇集中捆绑投放,

防止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投资效益。二是创新村镇建设投资机制。

全面放开村镇基础设施投资市场,通过以地换路、以地换城,盘活了村镇存量土地。鼓励外出务工精英“回归”投资村镇建设,房地产投资热点已从中心城区、县城逐步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

三是引导农民自主建设家园。

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

鼓励经济实力强的村组集体投资建设农民新村,

按需要分配给村组居民;鼓励村组对集体土地、房屋进行置换经营,所得赢利用于建设农民新村;鼓励群众依照规划“自修门前路,自通院前水,

自栽门前树,自保门前洁”,

调动了广大群众自主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固始县统筹城乡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经验突出反映在这几个方面:

(一)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

县委、县政府立足固始县情,把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完善领导机构,

为村镇规划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为政委和指挥长的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

设立了办公室和专业工作组。出台了《固始县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年度责任目标和推进措施。

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一方面,

做好村镇规划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优化县城功能布局,

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与时序。明确年县城建设“双”目标,并明确“东引、西聚、北控、南进”的城市发展方向,“四轴、两心、五片区”和“两环、八线、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

进一步理清了城镇发展思路。

另一方面,根据村镇规模、区位和地理环境条件,分类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

组织各专业工作组深入试点村镇,配合郑州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个乡镇、*年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三是抓住关键环节,

保证村镇规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审议审查、公示和效能监察机制,规范村镇建设程序。把城乡规划纳入目标管理,严格建设项目审批,

认真落实“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加强规划监察执法,从制度上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同时,依据规划,积极开展镇容村貌整治。对县城规划区内的城中村、隔夜楼进行集中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沿县城、乡镇周边和沿铁道、国道、省道的多个村庄开展以“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提升了村镇的整体形象。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市、小城镇、村庄“三头并举”方针,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乡集镇和村庄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突出抓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仅*年就建设城市主次干道条,新增道路.公里,

城区道路总长达多公里,城市框架拉大到平方公里。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加快功能园区和市场建设。

城南新区行政中心正进行主体施工,家单位已建成或正加快建设;香樟苑、水云居等大型住宅小区正加快建设,

将有效改善市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条件;信合集美建材市场等个大型专业市场相继建成,逐步形成豫东南区域物流中心。二是加快特色城镇建设。推进陈淋子史河湾试验区建设,

提升沿边城镇竞争力;加快段集火车站新区开发建设,完善物流仓储设施,打造固始南部次中心;

打好“中国柳编之乡”品牌,把三河尖建成淮河上游商贸重镇;推动胡族、黎集、方集、往流、郭陆滩、陈集等重点乡镇建设,

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往流镇以镇带村联动发展,

建成淮河明珠花园和移民新村,

并同时启动个村庄规划与建设;方集镇小畈村筹措万元,建设了规划先进、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新村,受到省委徐书记充分肯定;

黎集镇南园村、张老埠乡薜桥村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全县已建成文明村庄个。

(三)科学引导“三个集中”,

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三个集中”,

有效破解土地利用、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一是引导土地集约利用,解决村镇建设用地问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强化“三项整治”和“五统一”管理,

建立了符合法律规定且适合县情的多元化有偿供地模式,通过国有土地年租制、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或入股、国有土地置换、集体土地农用地转用、整治空心村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潜和市场化运化,实现了占补平衡,充实了土地储备,

满足了城镇建设需要,十年间累计实现土地资产收益亿元。二是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创业,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一方面实施“金桥工程”,

让更多的人出去创业,一方面实施“回归工程”,让更多外出的人回来发展。

多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近亿元,他们回乡投资创办企业或进行城镇基础与房地产开发,

累计投资多亿元,提供城镇就业岗位.万个,

劳务大军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中坚力量。三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解决城镇经济支撑问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民营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平方公里,

入驻企业达多家。全县重点工业企业达到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家,产值万元至亿元的家。

全县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其中,以三河尖乡为主产区的柳编产业集群,产品远销个国家和地区,

年销售收入亿元;以郭陆滩镇、南大桥乡两个水暖城为依托的水暖器材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万元,成为中国第四大水暖洁具生产销售基地;

以张广庙乡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医用银针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近万元,利税近万元,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通过“三个集中”促进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县乡加大财政投入,

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引导农民自主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

*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全县已建成农村沼气示范户户,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总结*经验,

研究“固始现象”,我觉得至少可以带来三点启示:

一是思路决定出路。

*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固始县缺少资源和区位优势,

市县领导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立足市情、县情谋发展,理清了工作思路。思路新则出路广,才能开创出城乡建设的一片新天地。二是创新激发活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如何整合力量,

*市成立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常设办公室,创新领导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保证了责任目标的落实。固始县通过规划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破解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

创造了具有标本意义的“固始模式”。三是人气成就事业。来到*、固始,除了山水美景,

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这里人气旺。人气旺则事业兴。

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豪迈之气,开拓创新的锐进之气,乐于奉献的浩然之气,

描绘了*经验、“固始现象”的多姿多彩。

二、从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视察*时明确要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总理在参加*人大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一定要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中央领导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

给*提出的新的希望与目标。我们一定要悉心领会并从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实现新跨越的现实任务和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省来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一方面,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

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另一方面,

目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从根本上解决。

我省农村规划建设方面虽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部分领导对村镇规划重视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单个项目轻统筹安排、重城镇轻乡村的倾向。由于村镇规划滞后,

导致无序建设严重,

环境状况欠佳。二是政策保障不到位。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试点经费不落实,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

总体水平仍然很低。三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

对各部门涉农项目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个别地方缺乏统筹城乡的思路,忽视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

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使命,正视工作差距,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扎实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实现跨越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从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审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府投资方向由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为农业大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二是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

支持中部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我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增强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

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中原崛起正当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使其变成促进中原崛起的发展资本,变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力。

(三)从新农村建设总的目标准确把握村镇规划的地位作用

一是完整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中央明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句话字方针,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

就是要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管理民主”,

就是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

二是充分认识“村容整洁”在全面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性。从“生产发展”来讲,

村容整洁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居才能乐业、创业,农村同样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从“生活宽裕”来讲,村容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体现。

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农民直接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从“乡风文明”来讲,

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抓乡风文明,应该从农民看得见、得实惠的环境改善抓起才能见实效;从“管理民主”来讲,村容治理是农村民主建设的一种实践。

村庄规划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农民主体、群众意愿、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的过程。

三是准确把握村镇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村镇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和法规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

科学合理编制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实施的村镇规划,

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

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作用。

只有依据规划安排村镇建设与治理,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其次,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庄合理布局,要有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庄整体发展和各项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三,严格实施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村镇规划的实施,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又要着眼于长远和全局,

注重长期和整体效果;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三、统筹城乡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年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

按照厅党组“贯彻省委精神更加自觉、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分类指导更加有针对性、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以村镇规划为先导,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注重发展特色,

强化服务协调,扎实稳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二)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计划

一是科学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年全面启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每个省辖市确定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试点,并至少完成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建制镇、乡集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镇全部完成。要贯彻执行建设部印发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构建以县(市)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

并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

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空间布局与职能分工,推进城乡区域共建共享,科学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计划。认真贯彻《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指导下,

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区分山区、丘岭地区、平原地区及河流滩区、采矿塌陷区等情况,综合预测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局,

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风貌,塑造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年村庄建设规划完成%以上,各类村庄治理试点在编制村庄规划的同时制定环境治理计划。

年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必须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基础上,

完成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三是优化新农村建筑设计。在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及传统习俗,

合理规划宅基地和公共用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要注重传统与现念相结合,外观与内部功能结构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突出地方特色,

体现乡村风情,方便生产生活,反映现代文明。

免费为农民设计安全经济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不同户型住宅,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建房需要。

(三)狠抓落实,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

思路已经理清,

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振奋精神,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

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突出重点部位。重点抓好处于郑开大道等重要交通线、旅游线、产业带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涉及地区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并与区域功能相衔接,

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突出重点乡镇。以国家和省级重点镇为基础,

努力把一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建设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优化,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三是突出重点内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重点解决农民在路、水、气、电等方面的困难和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问题,指导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积极开展以“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乱搭乱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治理,确保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等基本需求,

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注重发展特色。一是村镇规划设计要有特色。

立足各个村镇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特点,

积极探索特色化、个性化的规划建设和整治模式。村庄布局和住宅设计应结合当地自然与传统特点,

推广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设计,体现聚形相宜、错落有致的新农村风貌。

二是发展村镇特色经济。立足资源环境优势进行科学规划,

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休闲服务和乡村旅游等,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发展,为村镇建设与村庄治理奠定经济基础。

三是搞好特色治理。

注重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风貌,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

保持了乡村原本具有的生态优势。注重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

对具有特色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纪念性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彰显乡村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

着力发展一批具有特殊自然人文价值的特色村镇。拟于适当时机召开村镇“特色规划和治理”现场会,推广特色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城乡自然环境与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

区分就地整理、整体迁建、古村保护、“空心村”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不同类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对基础条件较好且经济实力强的村镇、村庄,

通过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典型示范效应;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完善公共环卫设施,

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引导群众在庭院和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修缮、粉刷破旧房舍,

搞好小环境美化,

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整修村庄道路、沟渠,建设垃圾收集池等,逐步改善环境条件和村容村貌。

工作推进要体现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

不贪大求洋,防止出现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行实施现象。

坚持试点先行。

一是积极做好各类省级试点工作。深入鹤壁、济源、巩义、义马、新郑、武钢等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

积极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省文明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合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积极指导省委省政府“十县百镇千村”试点,帮助做好驻爱滋病村对口帮扶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建设系统的试点工作。以个康居示范村为重点,

抓好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层次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试点,总结推广各类典型经验。

三是指导市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努力使一部分试点村率先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大服务协调。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

一是继续开展规划、设计技术下乡服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

为农民建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推广《*省新农村住宅示范图集》,向农村普及规划建设和整治及建房方面的基本常识。二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

开展规划设计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和农村住宅的设计与建设水平。

建立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研究制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取得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的工匠个人或由其组成的农民住房建筑施工队伍优先承接农民住房建设工程。

三是指导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研究制定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管理办法,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民住房设计与建设、监理工作。严格依据规划指导农民住宅建设,

对村庄各项建设把好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过程的监督关,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建设的安全。

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创新工作思路。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

研究探索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的有效途径,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主动协调相关涉农部门及支农项目,

加大政府投入,

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对公益设施投工投劳,建立政府补贴、农民为主的村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创新工作载体。

在全省村镇建设系统积极开展“试点与探索年”活动。

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和保护工作,继续做好中州名镇、中州新村、优秀村镇规划、村镇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配合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园林城镇、人居环境奖、环境优美小城镇等活动。

四是加强调查研究。转变作风,

重心下移,研究解决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建设主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途径。

以省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为契机,会同省文物管理局在全省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资源调研活动,并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为历史文化名镇(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五是健全工作督查机制。

加强检查督导,

对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情况定期进行通报,认真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规划的法定权威。

根据省政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每年进行一次专项督查,

并将督查情况上报省政府。通过完善督查和考评机制,

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