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 存诗仅六首打遍唐诗无敌手

王之涣,登鹳雀楼 存诗仅六首打遍唐诗无敌手

存诗仅六首,打遍唐朝无敌手

哈喽,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亲子营出品的“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我是你们的夏萌姐姐。
小朋友们,说起大诗人王之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脍炙人口的两首诗,一首是我们学习过的《凉州词出塞》,另一首就是《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东岸,因常有鹳雀在楼上栖息而得名。这座楼气势宏伟,结构奇巧,登上楼有腾空欲飞之感,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登楼观景,放歌抒怀,也留下了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话说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王之涣独自一人登上鹳雀楼。只见天边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楼前下方,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整幅画面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波澜壮阔,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染了,胸襟顿时开阔,豪迈之情由然而生,渐渐地,眼光落在了更远的去处,思绪也随之远上昊天。忽然,他健步如飞,向楼的最高层奔去。他想在夜幕降临之前,登上最高处,放眼千里万里之外的辽阔天地。
这首诗名气大的惊人,历来被视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诗中了了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浑、意境辽阔的图画,而且在诗情画意中,蕴藏着真知灼见。特别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表现出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和积极探索的人生态度,也讲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然而,自唐代开始,千年而下,王之涣的生平经历,竟然无人能知,无人能晓,因为《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没有相关王之涣的记载。千年以来,我们只能在诵读他的诗歌时,眼前浮现出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优雅地立于高台之上,襟怀豪放,尽情放歌。
但是历史有时候往往以一种大片剧情反转的方式展现。解放前,在今天河南洛阳北邙地区,盗墓成风,许多古人墓志被挖掘出土,低价出售。一位金石学家从收购的93块唐代墓志中意外地发现了王之涣的墓志铭。至此,在诗人去世近1200年后,他的身世经历终于为人们所知晓。
据墓志铭记载,王之涣出生于公元688年,自小聪慧过人,曾在衡水担任一个从七品的小小官员,因 为人仗义、孝敬父母、慷慨大方,得到了顶头上司的赏识,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他。公元726年,由于受到小人的诬陷攻击,39岁的王之涣愤然辞官,远游塞外,过了15年自由自在的生活。《凉州词出塞》和《登鹳雀楼》便是那时的诗作。后来,为了养家糊口,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又当了一个县级公安局长。在职期间,他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可惜,没过多久,竟身患重病去世,葬于洛阳北原。这位名动千秋的诗人,其经历是如此平淡,品德是如此高洁,让人不觉凄然动容,肃然起敬。
为保护这块珍贵的墓志铭,他的主人辗转千里,从洛阳到苏州,又从苏州到北京,最后将它捐献给国家。现如今,这块千年石碑静静地矗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王之涣的故事。
可惜王之涣才名振当代,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六首。据说,在他去世后,他的表弟为他整理诗集时,不小心打翻了油灯,点燃了诗集,最后只保留了六首。虽然只有区区6首,但每首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史学家们认为,其实不用六首,仅凭《凉州词出塞》和《登鹳雀楼》,就足可以让诗人傲视群雄、流芳百世。
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了,现在是提问时间,请问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楼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读,来体会诗人那种坦荡豪放,尽情放歌的感受吧。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